第73章 積蓄力量
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 作者:唐吉可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並州上黨,漳河平原。
此時整個馬場,塵煙滾滾,六萬騎兵,縱馬奔騰。
一個個腳踩雙馬蹬,於馬背上人立彎弓,練習騎射等技能。
漳河馬場,坐落在太行山係,太嶽山間盆地,總麵積約三千平方公裏,因其內有一條漳河主流,故此得名。
此地勢平坦,水草豐茂,理位置隱蔽,加上夏軍四周警戒嚴密,外人很難知其詳情。
然值此寒冬臘月,但盆地中卻熱火朝天,無數騎兵在此地苦訓。
“彎弓,射!”訓練場上,一隊騎兵悠然掠過,而後箭矢齊發!
“剁剁!”一支支箭矢飛射,而後狠狠的紮在,木耙草人上!
“繼續,下一隊!”校場高台,臧霸監督著騎兵訓練的成果。
騎射不及格者,不但三日沒有葷腥,而且還要罰訓拉弓百遍。
可不要小看拉弓動作,一個青壯成年人,連續拉滿十弓估計便會力竭,更何況百弓。
當然士兵訓練,也不是一次性拉滿百弓,但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拉完,否則還要懲罰。
賞罰並重,成績最優異者,更能享受到香噴噴的烤肉,和熱騰騰鹽湯和白饅頭,如此賞罰之下自然進步神速。
夏軍向來賞罰分明,更何況軍中不但管飽,若是表現好了還能湊上葷腥,簡直就是神仙般的日子!
並州窮苦,但是為了讓士兵們吃上飽飯,李信從洛陽搜刮所得錢財,被流水般的花了出去。
郭圖不但從地方及世家手中,大肆采購糧食,並且還從匈奴鮮卑人的部落,購買牛馬羊等牲畜,為夏軍打造一個穩定的後勤隊伍。
漳河馬場占地極廣,不時有一隊隊騎兵,疾馳奔過。
而更遠處的營內武堂,太史慈正在給一眾粗糙的漢子,上著軍事課。
講台下方,人頭烏泱近,上千名校尉百長,以及左右副手,哪怕不明所以,也在聚精會神的聽著。
有人若有所思,有人愁眉苦臉,也有人不時在地上寫寫畫畫,模擬所得...
這是夏軍中的講武堂,是李信攻略並州後,有感軍中基層將官缺失,在各地軍中設立的一個機構。
一種臨時講堂,地點不固定,開課時間,以及講師學生,都不固定!
平常時分,是一些地方筆吏,教他們識文斷字,或者將官們,聚在一起交流作戰心得。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太史慈臧霸徐晃,這些軍中統帥,會偶爾做師,講解戰陣經驗,及一些注意事項。
李信並不滿足並州一地,夏軍集團也並不滿足於腳下,其中很多人更是不甘平凡。
想要帶領他們走的穩,走的遠,有些東西必須得跟上。
識文斷字,短時間可能看不來什麽,時間長了自有分曉。
而此刻漳河大營,眾人辛苦練兵的同時,將領們也會抽時間,給各部千長頭目講解心得體悟。
然後結合個人領悟,在接下來的訓練中,得以自行實踐。
太史慈更是毫不藏私的,將自身戰陣心得傳授出去:“凡陳,步行惟疏,戰惟密,陣以密則固,步戰以陣列,密集穩固!”
“盾防矛利,輔以弓弩攢射,騎鋒以疏則達,遊擊側擾,動若狡兔,行若狼獵......”
他聲音洪亮,中氣十足,傳遍整個校場:“行梳戰密,伍什合隊,刀盾居前,弓弩輔後,槍矛引戰,執旗者以側立,觀兵不入者斬...”
“騎行兩側,散而凝,持則遊,機則動,攻若雷霆,勢如山傾...”
太史慈沒給這些基層武官,講解什麽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大道理。
而是著重講解,戰場上各部之間,軍陣的配合,以及各色兵種,和步騎協同的作戰經驗。
大概的意思就是,當步兵軍陣移動時,為了機動迅速,戰士行列應當疏散一些,但對敵作戰時則必須密集。
刀盾弓弩,各部之間還要明確自己的站位,以及職責。
而執旗者,則要居於戰陣側前方,時刻關注戰場上,軍隊所發號令。
然後就是百長,及千人校尉這些頭目,要嚴格約束手下士卒與軍紀。
基層武官,在戰場上所負責的事情,並不多也不複雜。
他們隻需要嚴格約束手下,執行統帥的命令,然後按照平日的演練,進行作戰,或變陣行軍即可。
至於複雜的戰場形勢,和真正的決勝時機,則是軍中那些將領,以及統帥,該考慮的問題。
雖然基層武官的責任不複雜,但軍隊的命令,正是通過他們這些基層,落實到士兵之中的。
陣法熟練,以及武官的高執行,和約束能力。
士兵們才能做到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的戰陣最高境界,才能成為真正的精銳...
時代局限,知識書簡這些東西,都壟斷在世家豪門手中,更何況兵書這種利器。
基層的武官,幾乎很難有機會去接觸,而且夏軍中不識字的文盲,占據了百分之九十九點九。
像周倉這樣的統領,也認不得幾個大字,不止他們,就連統帥全軍的李信,有時候看到那些複雜的大篆小隸,也是連蒙帶猜,其中情況可想而知。
李信作為統帥,想學的時候,自然有人教導,但普通將官,可就難了。
如今太史慈,這些人願意言傳身教,校官們自然認真聽講。
要知道太史慈、徐晃、臧霸、黃紹、這些戰功赫赫的將領,哪一個不是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
他們中很多人,也是從屍山血海中,一步步爬到高位。
其中經驗體悟,都是用人命為代價,鍛煉總結出來的。
可不是隨便什麽人,都有資格聽到,至少漢庭及匈奴人的軍隊,就很少有夏軍將領們的這種心胸。
且接觸學習新知識的機會,是什麽時候都有的,這個時代的人腦袋或許有點呆,但不代表所有人都蠢。
有句話說的好,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這句話不絕對但也沒大錯。
基層將官千千萬,很多人都想做領頭的那一個,他們差的就是那絲絲機會。
如今講武堂的設立,給了他們一個上升的階梯,給了他們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
講武堂人頭緊密,李信見太史慈講的投入,眾將官學習認真,便沒有前去打擾。
而是與郭圖,在校場外圍,巡視軍中各部情況...
此時整個馬場,塵煙滾滾,六萬騎兵,縱馬奔騰。
一個個腳踩雙馬蹬,於馬背上人立彎弓,練習騎射等技能。
漳河馬場,坐落在太行山係,太嶽山間盆地,總麵積約三千平方公裏,因其內有一條漳河主流,故此得名。
此地勢平坦,水草豐茂,理位置隱蔽,加上夏軍四周警戒嚴密,外人很難知其詳情。
然值此寒冬臘月,但盆地中卻熱火朝天,無數騎兵在此地苦訓。
“彎弓,射!”訓練場上,一隊騎兵悠然掠過,而後箭矢齊發!
“剁剁!”一支支箭矢飛射,而後狠狠的紮在,木耙草人上!
“繼續,下一隊!”校場高台,臧霸監督著騎兵訓練的成果。
騎射不及格者,不但三日沒有葷腥,而且還要罰訓拉弓百遍。
可不要小看拉弓動作,一個青壯成年人,連續拉滿十弓估計便會力竭,更何況百弓。
當然士兵訓練,也不是一次性拉滿百弓,但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拉完,否則還要懲罰。
賞罰並重,成績最優異者,更能享受到香噴噴的烤肉,和熱騰騰鹽湯和白饅頭,如此賞罰之下自然進步神速。
夏軍向來賞罰分明,更何況軍中不但管飽,若是表現好了還能湊上葷腥,簡直就是神仙般的日子!
並州窮苦,但是為了讓士兵們吃上飽飯,李信從洛陽搜刮所得錢財,被流水般的花了出去。
郭圖不但從地方及世家手中,大肆采購糧食,並且還從匈奴鮮卑人的部落,購買牛馬羊等牲畜,為夏軍打造一個穩定的後勤隊伍。
漳河馬場占地極廣,不時有一隊隊騎兵,疾馳奔過。
而更遠處的營內武堂,太史慈正在給一眾粗糙的漢子,上著軍事課。
講台下方,人頭烏泱近,上千名校尉百長,以及左右副手,哪怕不明所以,也在聚精會神的聽著。
有人若有所思,有人愁眉苦臉,也有人不時在地上寫寫畫畫,模擬所得...
這是夏軍中的講武堂,是李信攻略並州後,有感軍中基層將官缺失,在各地軍中設立的一個機構。
一種臨時講堂,地點不固定,開課時間,以及講師學生,都不固定!
平常時分,是一些地方筆吏,教他們識文斷字,或者將官們,聚在一起交流作戰心得。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太史慈臧霸徐晃,這些軍中統帥,會偶爾做師,講解戰陣經驗,及一些注意事項。
李信並不滿足並州一地,夏軍集團也並不滿足於腳下,其中很多人更是不甘平凡。
想要帶領他們走的穩,走的遠,有些東西必須得跟上。
識文斷字,短時間可能看不來什麽,時間長了自有分曉。
而此刻漳河大營,眾人辛苦練兵的同時,將領們也會抽時間,給各部千長頭目講解心得體悟。
然後結合個人領悟,在接下來的訓練中,得以自行實踐。
太史慈更是毫不藏私的,將自身戰陣心得傳授出去:“凡陳,步行惟疏,戰惟密,陣以密則固,步戰以陣列,密集穩固!”
“盾防矛利,輔以弓弩攢射,騎鋒以疏則達,遊擊側擾,動若狡兔,行若狼獵......”
他聲音洪亮,中氣十足,傳遍整個校場:“行梳戰密,伍什合隊,刀盾居前,弓弩輔後,槍矛引戰,執旗者以側立,觀兵不入者斬...”
“騎行兩側,散而凝,持則遊,機則動,攻若雷霆,勢如山傾...”
太史慈沒給這些基層武官,講解什麽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大道理。
而是著重講解,戰場上各部之間,軍陣的配合,以及各色兵種,和步騎協同的作戰經驗。
大概的意思就是,當步兵軍陣移動時,為了機動迅速,戰士行列應當疏散一些,但對敵作戰時則必須密集。
刀盾弓弩,各部之間還要明確自己的站位,以及職責。
而執旗者,則要居於戰陣側前方,時刻關注戰場上,軍隊所發號令。
然後就是百長,及千人校尉這些頭目,要嚴格約束手下士卒與軍紀。
基層武官,在戰場上所負責的事情,並不多也不複雜。
他們隻需要嚴格約束手下,執行統帥的命令,然後按照平日的演練,進行作戰,或變陣行軍即可。
至於複雜的戰場形勢,和真正的決勝時機,則是軍中那些將領,以及統帥,該考慮的問題。
雖然基層武官的責任不複雜,但軍隊的命令,正是通過他們這些基層,落實到士兵之中的。
陣法熟練,以及武官的高執行,和約束能力。
士兵們才能做到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的戰陣最高境界,才能成為真正的精銳...
時代局限,知識書簡這些東西,都壟斷在世家豪門手中,更何況兵書這種利器。
基層的武官,幾乎很難有機會去接觸,而且夏軍中不識字的文盲,占據了百分之九十九點九。
像周倉這樣的統領,也認不得幾個大字,不止他們,就連統帥全軍的李信,有時候看到那些複雜的大篆小隸,也是連蒙帶猜,其中情況可想而知。
李信作為統帥,想學的時候,自然有人教導,但普通將官,可就難了。
如今太史慈,這些人願意言傳身教,校官們自然認真聽講。
要知道太史慈、徐晃、臧霸、黃紹、這些戰功赫赫的將領,哪一個不是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
他們中很多人,也是從屍山血海中,一步步爬到高位。
其中經驗體悟,都是用人命為代價,鍛煉總結出來的。
可不是隨便什麽人,都有資格聽到,至少漢庭及匈奴人的軍隊,就很少有夏軍將領們的這種心胸。
且接觸學習新知識的機會,是什麽時候都有的,這個時代的人腦袋或許有點呆,但不代表所有人都蠢。
有句話說的好,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這句話不絕對但也沒大錯。
基層將官千千萬,很多人都想做領頭的那一個,他們差的就是那絲絲機會。
如今講武堂的設立,給了他們一個上升的階梯,給了他們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
講武堂人頭緊密,李信見太史慈講的投入,眾將官學習認真,便沒有前去打擾。
而是與郭圖,在校場外圍,巡視軍中各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