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燎的問題不易作答,但薑雲無所畏懼。
她平靜地笑道:“該當如何便如何。”
這個頗似敷衍的答案,再度使明燎笑出了聲。
如此簡單的一句話,薑雲說得極為認真,澎湃的自信和莊嚴給她添了三分氣度,這就是他的太子妃。
此刻,早已過了宵禁之時。京城裏人聲皆寂,惟有馬蹄陣陣,卷起一程夜風。
直到臨鷹衛來到襄王府,這一扇古樸的朱門仍未封閉。皇帝召得突然,但襄王已經等了一整夜。
他狀似驚訝地迎接來使,做足了意外的樣子,然而他也衣冠楚楚,不見絲毫失度。
莫說明瀾本就清醒,即使已經深眠暖帳,得王命急宣,他也能在頃刻之間做迴高冠博帶的襄王,從容地踏上入宮的路。
遊走在朝堂的人,哪一個不是慎而又慎。即使身為實權親王,生而尊貴的襄王殿下,也依舊時時警醒,隨時準備承托應命,做君父的馬前卒。
與前程和權力相比,一夜好眠微不足道。若能擁攬無限江山,自有日月投入夢中。
紫宸殿與明燎離開時無異,仍未有其他人踏足。
明瀾斂衣止步,在金階前拜過天子:“兒臣參見父皇。”
麵聖自有麵聖的規矩,也是一門大學問。但即使於此道浸淫不深之人也該知道,考驗天子的耐心,絕不是什麽好主意。
然而明瀾與明燎意外默契,不約而同地選擇沉默。這對兄弟都知道今夜將會發生什麽,但他們都不曾直白地表現出來。
皇帝目光深深:“你和謝遲筠交情不淺。”
這不是一句質問。
明瀾坦誠道:“兒臣師承謝相……雖有意外之變,但經年授業並不作偽。謝氏門人罪孽深重,但其中不乏兒臣昔日之益友。”
宮裏的大事小事都逃不過皇帝耳目,明瀾毫不掩飾這五年裏對謝遲筠的照拂。
皇帝意味深長地說道:“知信懷恩,方為君子,你身為朕的兒子,為天下人做了表率。”
而此一言,當然也不是誇讚。
不等明瀾迴答,皇帝先問了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可知朕尋你所為何事?”
明瀾頓了幾息,最終不曾隱瞞:“母妃已遣人將今日之事告知兒臣。”
皇帝笑了一聲,未置可否。
雖不曾嚴令封口,但如此之事,焉有流傳於外的道理。縱然是皇帝的寵妃和愛子,也絕不該私下議論。
“今日之事皆因兒臣所致,兒臣行事無狀,甘領責罰,隻盼父皇寬恕母妃一片拳拳之心。”
明瀾沒有天真到聽不出皇帝言中之意,他正容請罪:“兒臣識人不清,愧受父皇教誨。”
他竟不打算辯駁。
皇帝平靜地問:“你是識人不清,還是不願分辨?”
明瀾麵有慚顏,聲音卻仍然沉穩:“兒臣隻以為她恐懼宮廷寂寞,難耐清苦,才會處處獻殷勤。”
猶豫片刻,他終究直言不諱:“兒臣也曾相勸,可惜她不願聽。”
聞言,皇帝眼中有三分玩味:“你可知有許多人稱你和謝遲筠暗通款曲,糾纏不清。”
明瀾麵色不變:“兒臣不敢。”
皇帝忽然高聲喝問:“你還有什麽不敢!”
明瀾仍然不見懼意,隻是麵上的慚愧多了幾分:“兒臣視她為故舊,不忍見她自甘墮落,雖曾有相助之舉,卻絕無兒女私情。”
“哦?”皇帝歎了一聲,“從未見你親近其他女子,你母妃和太後,為此費了不少心。”
“謝遲筠負有大罪,兒臣顧念舊情,擅自相助,已是徇私之舉,絕不敢再生他意。”
明瀾字字誠懇,令人頗為動容。皇帝不動聲色地看向他,而他言語之中的悔恨陡然加深。
“一念之差釀成大禍,謝遲筠淫亂宮闈,使天家顏麵蒙羞,兒臣有罪。”
皇帝卻又笑了:“你既自稱與她沒有私情,又何苦加罪於己身。”
明瀾略微垂首:“謝遲筠所謀之事,絕非一日之功,兒臣當有所察覺。”
皇帝沒有評價。
停了片刻,明瀾又道:“她本已沒為官婢,是兒臣養大了她的心。會有今日惡果,兒臣有罪。”
皇帝輕斥一聲:“還算清醒。”
喚明瀾抬頭,他看著自己的二子緩緩開口:“心軟是大忌。”
明瀾恭恭敬敬地說道:“兒臣受教。”
他忽然看向皇帝,鄭重地俯首叩拜:“兒臣請命,代父皇巡牧西北道。”
一瞬間,大殿歸於寂靜,靜得令人屏息。
大約過了一盞茶的工夫,皇帝揚唇問道:“為何?”
明瀾迴答:“母妃憂心於兒臣的婚事,近日也見了幾家姑娘。然今有此變故,卻當將之暫緩,以防旁人妄加揣測,也免朝中老臣寒心。”
若在此時為襄王議親,難免有粉飾太平之意味。誰願意將女兒作為皇家的遮羞布,在這個當口,送進招人議論的襄王府。
皇帝又問:“出京更像避事。此案尚無定論,你可會覺得委屈?”
他雖說得寬容也隱晦,但兩人心裏都清楚,明瀾此時離京,或許更接近放逐。
明瀾坦然答道:“真相自有水落石出之時。”
不待皇帝反應,他再度開口:“西戎人意圖不明,而種種跡象皆表示,他們並不安分。”
須蘭黎渥言行有異,明瀾也看得清清楚楚。無需再多言,皇帝也明白,這才是他的真實目的。
傳召襄王是為問罪,他卻趁機大膽進諫,提了一種驚人的可能。
皇帝神色深沉:“準。”
明瀾謝恩告退。
天將破曉,這個消息已傳到明燎手中。此時,東宮的兩位主子正享受著難得的安逸。
一夜無眠,他們索性起一壺新茶,閑卷清香,對坐到天明。
明燎唇角微揚,毫不避諱身旁的薑雲:“論眼光和手段,滿朝文武皆不如他。”
他的妻子略含請教地看著他。
等明燎將密報內容告知,薑雲也靜了神:“他意在兵權。”
他們都知道西境將起禍端,而明瀾做出了與父兄一般無二的判斷。
身為天家子,身為皇帝信重之人,倘若戰起之日,明瀾就在邊疆,那他應身挑大梁,責無旁貸。
她平靜地笑道:“該當如何便如何。”
這個頗似敷衍的答案,再度使明燎笑出了聲。
如此簡單的一句話,薑雲說得極為認真,澎湃的自信和莊嚴給她添了三分氣度,這就是他的太子妃。
此刻,早已過了宵禁之時。京城裏人聲皆寂,惟有馬蹄陣陣,卷起一程夜風。
直到臨鷹衛來到襄王府,這一扇古樸的朱門仍未封閉。皇帝召得突然,但襄王已經等了一整夜。
他狀似驚訝地迎接來使,做足了意外的樣子,然而他也衣冠楚楚,不見絲毫失度。
莫說明瀾本就清醒,即使已經深眠暖帳,得王命急宣,他也能在頃刻之間做迴高冠博帶的襄王,從容地踏上入宮的路。
遊走在朝堂的人,哪一個不是慎而又慎。即使身為實權親王,生而尊貴的襄王殿下,也依舊時時警醒,隨時準備承托應命,做君父的馬前卒。
與前程和權力相比,一夜好眠微不足道。若能擁攬無限江山,自有日月投入夢中。
紫宸殿與明燎離開時無異,仍未有其他人踏足。
明瀾斂衣止步,在金階前拜過天子:“兒臣參見父皇。”
麵聖自有麵聖的規矩,也是一門大學問。但即使於此道浸淫不深之人也該知道,考驗天子的耐心,絕不是什麽好主意。
然而明瀾與明燎意外默契,不約而同地選擇沉默。這對兄弟都知道今夜將會發生什麽,但他們都不曾直白地表現出來。
皇帝目光深深:“你和謝遲筠交情不淺。”
這不是一句質問。
明瀾坦誠道:“兒臣師承謝相……雖有意外之變,但經年授業並不作偽。謝氏門人罪孽深重,但其中不乏兒臣昔日之益友。”
宮裏的大事小事都逃不過皇帝耳目,明瀾毫不掩飾這五年裏對謝遲筠的照拂。
皇帝意味深長地說道:“知信懷恩,方為君子,你身為朕的兒子,為天下人做了表率。”
而此一言,當然也不是誇讚。
不等明瀾迴答,皇帝先問了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可知朕尋你所為何事?”
明瀾頓了幾息,最終不曾隱瞞:“母妃已遣人將今日之事告知兒臣。”
皇帝笑了一聲,未置可否。
雖不曾嚴令封口,但如此之事,焉有流傳於外的道理。縱然是皇帝的寵妃和愛子,也絕不該私下議論。
“今日之事皆因兒臣所致,兒臣行事無狀,甘領責罰,隻盼父皇寬恕母妃一片拳拳之心。”
明瀾沒有天真到聽不出皇帝言中之意,他正容請罪:“兒臣識人不清,愧受父皇教誨。”
他竟不打算辯駁。
皇帝平靜地問:“你是識人不清,還是不願分辨?”
明瀾麵有慚顏,聲音卻仍然沉穩:“兒臣隻以為她恐懼宮廷寂寞,難耐清苦,才會處處獻殷勤。”
猶豫片刻,他終究直言不諱:“兒臣也曾相勸,可惜她不願聽。”
聞言,皇帝眼中有三分玩味:“你可知有許多人稱你和謝遲筠暗通款曲,糾纏不清。”
明瀾麵色不變:“兒臣不敢。”
皇帝忽然高聲喝問:“你還有什麽不敢!”
明瀾仍然不見懼意,隻是麵上的慚愧多了幾分:“兒臣視她為故舊,不忍見她自甘墮落,雖曾有相助之舉,卻絕無兒女私情。”
“哦?”皇帝歎了一聲,“從未見你親近其他女子,你母妃和太後,為此費了不少心。”
“謝遲筠負有大罪,兒臣顧念舊情,擅自相助,已是徇私之舉,絕不敢再生他意。”
明瀾字字誠懇,令人頗為動容。皇帝不動聲色地看向他,而他言語之中的悔恨陡然加深。
“一念之差釀成大禍,謝遲筠淫亂宮闈,使天家顏麵蒙羞,兒臣有罪。”
皇帝卻又笑了:“你既自稱與她沒有私情,又何苦加罪於己身。”
明瀾略微垂首:“謝遲筠所謀之事,絕非一日之功,兒臣當有所察覺。”
皇帝沒有評價。
停了片刻,明瀾又道:“她本已沒為官婢,是兒臣養大了她的心。會有今日惡果,兒臣有罪。”
皇帝輕斥一聲:“還算清醒。”
喚明瀾抬頭,他看著自己的二子緩緩開口:“心軟是大忌。”
明瀾恭恭敬敬地說道:“兒臣受教。”
他忽然看向皇帝,鄭重地俯首叩拜:“兒臣請命,代父皇巡牧西北道。”
一瞬間,大殿歸於寂靜,靜得令人屏息。
大約過了一盞茶的工夫,皇帝揚唇問道:“為何?”
明瀾迴答:“母妃憂心於兒臣的婚事,近日也見了幾家姑娘。然今有此變故,卻當將之暫緩,以防旁人妄加揣測,也免朝中老臣寒心。”
若在此時為襄王議親,難免有粉飾太平之意味。誰願意將女兒作為皇家的遮羞布,在這個當口,送進招人議論的襄王府。
皇帝又問:“出京更像避事。此案尚無定論,你可會覺得委屈?”
他雖說得寬容也隱晦,但兩人心裏都清楚,明瀾此時離京,或許更接近放逐。
明瀾坦然答道:“真相自有水落石出之時。”
不待皇帝反應,他再度開口:“西戎人意圖不明,而種種跡象皆表示,他們並不安分。”
須蘭黎渥言行有異,明瀾也看得清清楚楚。無需再多言,皇帝也明白,這才是他的真實目的。
傳召襄王是為問罪,他卻趁機大膽進諫,提了一種驚人的可能。
皇帝神色深沉:“準。”
明瀾謝恩告退。
天將破曉,這個消息已傳到明燎手中。此時,東宮的兩位主子正享受著難得的安逸。
一夜無眠,他們索性起一壺新茶,閑卷清香,對坐到天明。
明燎唇角微揚,毫不避諱身旁的薑雲:“論眼光和手段,滿朝文武皆不如他。”
他的妻子略含請教地看著他。
等明燎將密報內容告知,薑雲也靜了神:“他意在兵權。”
他們都知道西境將起禍端,而明瀾做出了與父兄一般無二的判斷。
身為天家子,身為皇帝信重之人,倘若戰起之日,明瀾就在邊疆,那他應身挑大梁,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