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錢從哪裏來
第一縣令:本官有個富強夢 作者:海螺無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長公主深吸了一口氣,來之前她就知道此行不會太順利。
一個西寧王府盤踞在雍州多年,一有災年雍州的百姓就往外逃,西寧王府每年都要從幾個府縣裏抽稅糧去養軍隊。
如今外患已定,根本不需要有這麽多的軍隊,自先帝始便有了削藩的念頭,但一直都是不痛不癢的,直到陛下用強硬的手段下定決心削藩,八王鎮守的地方才安穩了些。
大慶稅收來源之一——稅糧,也叫做田賦。
自開朝以來,稅糧便是大慶最穩固的基石,隻要不是全麵受災,利用征收稅糧來調控糧價、解決災情,這一套是朝中官員用得滾瓜爛熟的招式。
除卻稅糧,大慶的稅收來源還有商業稅、丁稅、雜稅。
商業稅的占比逐漸上升,部分地方財政的錢包鼓鼓囊囊,土地都用來搞工坊、種桑種茶種其他,將商品賣了錢再買糧來交稅糧,這個操作在揚州、徐州已是大家熟知的常規操作。
丁稅是麵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人頭稅,當下入戶籍也需要交稅,是以有不少黑戶、黑奴被拉去挖礦,這一條黑色產業鏈暫且不敘。
(首輔張正延提出戶籍製改革,一是取消路引,二是入戶不收稅,避免黑戶的滋生,鼓勵人口流動。但這一改革因他的“退休”而未能開展。)
雜稅便是除卻以上幾條以外的其他一切稅收來源,如田房契稅、當稅、牛羊豬馬等雜項稅、茶課、魚課、礦課、鹽課等。
雜稅的收入通常是地方和中央分成,和商業稅這種明麵上的物品交易稅不同,灰色地帶尤其多,是以商業稅中央派出欽差就能夠拿到七成,而雜稅隻能拿兩成到三成。
至於那些錢去了哪,隻有一把手才知道。
四年前陛下將地方稅權從八王手裏挪到中央,相當於地方和八王分成變成了和中央分成。
而稅糧一事當時未提及,八王截留稅糧,朝中就算知道了也隻能吃啞巴虧。
今年要改稅糧為稅銀,又改軍糧為餉銀,幾位鎮守邊關的親王都沒有表態,陛下還頭鐵地堅持改革,這一遇到旱災,幾位親王冷眼旁觀,災民四處逃荒,亂成一團。
消息傳迴長安,陛下直接被氣倒。
長公主心知症結出在何處,便請求一道前往地方征收稅糧。
隻是現在隴西衛和隴右衛冒了出來想要領餉銀,劉淵想要分一杯羹,郭長治能不能頂住炮火還未可知。
“稅糧、加征的糧食,郭某是一定要運走的。至於餉銀,郭某可以替兩位將軍美言幾句,請戶部盡快下發。至於西寧王府想要截留一事,沒得商量。”
郭長治一直在長安,未曾到過地方任職,在他眼裏,朝中的政令便是最高的權威,地方莫敢不從。
兩位將軍未有表態,劉淵就先冷哼一聲:“若是如此,一顆糧食都別想出雍州。”
“不可理喻!”
郭長治何時被這樣威脅過,劉淵盯著他繼續說道:“雍州的西寧府、隴西府受災,不見朝中一顆糧食來救災,前麵是如此,今年亦是如此!並州、豫州受災,朝中倒是巴巴地來征糧去救災,怎麽?雍州的人命不是命嗎?”
“本世子還是那句話,要麽將稅、糧權歸八王,要麽留下救災糧。”
郭長治看向許添和熊天遠:“兩位將軍也是這個意思嗎?”
這種情況哪能隨便站隊?
許添搖了搖頭,說道:“許氏一直鎮守在隴西,輕易不會動。”
“隴右衛是聽命於朝,那郭大人你說餉銀什麽時候發?”
對這兩個滾刀肉,郭長治是沒有其他辦法了,許添的意思很明確,他隻想要糧餉,至於是誰給的,無所謂;熊天遠就更直接了,有奶便是娘。
崔知府悄悄地弓著身想要溜走,被劉淵一把拉住:“崔知府,你想去哪?”
“下官尿頻尿急,想去更衣。”崔知府睜大了眼睛看劉淵,試圖營造一種自己隻是個路人的既視感。
哪知劉淵彎了彎唇角就放他走了,崔知府連忙派人去告知幾個縣令,沒有他的命令,所有人不準運稅糧到府衙!
這要是稅糧來了,給誰就成了他的難題了!
最好是他們先吵出個結論,他再去談判,不然他就真成靶子,誰有箭都朝他身上來一下。
收到口信的陸真撓了撓頭,一旁的周主簿還在算今年永新縣的糧食收獲,至於其他稅入雜項,崔知府不提,她當然就不主動上交了,畢竟永新縣可是窮困縣,不朝上頭要錢都算好的了。
“大人,按照今年初登記的耕地名冊,秋收小麥約三十萬斤、黃豆八萬斤、稻子九十萬斤,總折算出應納稅糧為三十四萬五千斤稻穀,換成大米約二十四萬五千斤。”
“過往三個月永新縣糧價均價為六十文,折換稅銀一萬四千七百兩。”
陸真點點頭,放下手中的茶盞,周主簿將手中的賬冊遞了過來。
去年永新縣交了二十萬斤穀子,也就是十四萬斤大米,今年各類農作物豐收,稅糧還增加了十萬斤,其他的增項收入就減少了。
至於欽差說的四十五文一斤征收糧食,她聽著都覺得煩躁,就算是平時,大米也得賣四五十文,想按這個價位征收,壓力還不是給到各縣令,讓縣令去強征。
一句話總結:這位欽差是在想屁吃。
“咱們幾個糧倉裏有多少糧食?”
陸真拿了個果子啃,秋收過後她的壓力就小了,又迴到了能吃能睡的狀態,胡廚子也致力於開發各種美食(雖然偶爾有黑暗料理),力求讓大人養迴年初圓潤的狀態!
上半年靠著許光和鄭前在外運貨,幾個大戶將生意鋪到了荊州、益州、豫州去,幾個縣的貨物以及沿途采買的貨物運輸出去,再將糧食、原料等運迴來。
運來的糧食一部分被熊天遠運走,一部分被陸真買下儲在糧倉裏,秋收以後糧價自然迴落,現在整個隴右府,她手上的糧食應該是最多的。
一個西寧王府盤踞在雍州多年,一有災年雍州的百姓就往外逃,西寧王府每年都要從幾個府縣裏抽稅糧去養軍隊。
如今外患已定,根本不需要有這麽多的軍隊,自先帝始便有了削藩的念頭,但一直都是不痛不癢的,直到陛下用強硬的手段下定決心削藩,八王鎮守的地方才安穩了些。
大慶稅收來源之一——稅糧,也叫做田賦。
自開朝以來,稅糧便是大慶最穩固的基石,隻要不是全麵受災,利用征收稅糧來調控糧價、解決災情,這一套是朝中官員用得滾瓜爛熟的招式。
除卻稅糧,大慶的稅收來源還有商業稅、丁稅、雜稅。
商業稅的占比逐漸上升,部分地方財政的錢包鼓鼓囊囊,土地都用來搞工坊、種桑種茶種其他,將商品賣了錢再買糧來交稅糧,這個操作在揚州、徐州已是大家熟知的常規操作。
丁稅是麵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人頭稅,當下入戶籍也需要交稅,是以有不少黑戶、黑奴被拉去挖礦,這一條黑色產業鏈暫且不敘。
(首輔張正延提出戶籍製改革,一是取消路引,二是入戶不收稅,避免黑戶的滋生,鼓勵人口流動。但這一改革因他的“退休”而未能開展。)
雜稅便是除卻以上幾條以外的其他一切稅收來源,如田房契稅、當稅、牛羊豬馬等雜項稅、茶課、魚課、礦課、鹽課等。
雜稅的收入通常是地方和中央分成,和商業稅這種明麵上的物品交易稅不同,灰色地帶尤其多,是以商業稅中央派出欽差就能夠拿到七成,而雜稅隻能拿兩成到三成。
至於那些錢去了哪,隻有一把手才知道。
四年前陛下將地方稅權從八王手裏挪到中央,相當於地方和八王分成變成了和中央分成。
而稅糧一事當時未提及,八王截留稅糧,朝中就算知道了也隻能吃啞巴虧。
今年要改稅糧為稅銀,又改軍糧為餉銀,幾位鎮守邊關的親王都沒有表態,陛下還頭鐵地堅持改革,這一遇到旱災,幾位親王冷眼旁觀,災民四處逃荒,亂成一團。
消息傳迴長安,陛下直接被氣倒。
長公主心知症結出在何處,便請求一道前往地方征收稅糧。
隻是現在隴西衛和隴右衛冒了出來想要領餉銀,劉淵想要分一杯羹,郭長治能不能頂住炮火還未可知。
“稅糧、加征的糧食,郭某是一定要運走的。至於餉銀,郭某可以替兩位將軍美言幾句,請戶部盡快下發。至於西寧王府想要截留一事,沒得商量。”
郭長治一直在長安,未曾到過地方任職,在他眼裏,朝中的政令便是最高的權威,地方莫敢不從。
兩位將軍未有表態,劉淵就先冷哼一聲:“若是如此,一顆糧食都別想出雍州。”
“不可理喻!”
郭長治何時被這樣威脅過,劉淵盯著他繼續說道:“雍州的西寧府、隴西府受災,不見朝中一顆糧食來救災,前麵是如此,今年亦是如此!並州、豫州受災,朝中倒是巴巴地來征糧去救災,怎麽?雍州的人命不是命嗎?”
“本世子還是那句話,要麽將稅、糧權歸八王,要麽留下救災糧。”
郭長治看向許添和熊天遠:“兩位將軍也是這個意思嗎?”
這種情況哪能隨便站隊?
許添搖了搖頭,說道:“許氏一直鎮守在隴西,輕易不會動。”
“隴右衛是聽命於朝,那郭大人你說餉銀什麽時候發?”
對這兩個滾刀肉,郭長治是沒有其他辦法了,許添的意思很明確,他隻想要糧餉,至於是誰給的,無所謂;熊天遠就更直接了,有奶便是娘。
崔知府悄悄地弓著身想要溜走,被劉淵一把拉住:“崔知府,你想去哪?”
“下官尿頻尿急,想去更衣。”崔知府睜大了眼睛看劉淵,試圖營造一種自己隻是個路人的既視感。
哪知劉淵彎了彎唇角就放他走了,崔知府連忙派人去告知幾個縣令,沒有他的命令,所有人不準運稅糧到府衙!
這要是稅糧來了,給誰就成了他的難題了!
最好是他們先吵出個結論,他再去談判,不然他就真成靶子,誰有箭都朝他身上來一下。
收到口信的陸真撓了撓頭,一旁的周主簿還在算今年永新縣的糧食收獲,至於其他稅入雜項,崔知府不提,她當然就不主動上交了,畢竟永新縣可是窮困縣,不朝上頭要錢都算好的了。
“大人,按照今年初登記的耕地名冊,秋收小麥約三十萬斤、黃豆八萬斤、稻子九十萬斤,總折算出應納稅糧為三十四萬五千斤稻穀,換成大米約二十四萬五千斤。”
“過往三個月永新縣糧價均價為六十文,折換稅銀一萬四千七百兩。”
陸真點點頭,放下手中的茶盞,周主簿將手中的賬冊遞了過來。
去年永新縣交了二十萬斤穀子,也就是十四萬斤大米,今年各類農作物豐收,稅糧還增加了十萬斤,其他的增項收入就減少了。
至於欽差說的四十五文一斤征收糧食,她聽著都覺得煩躁,就算是平時,大米也得賣四五十文,想按這個價位征收,壓力還不是給到各縣令,讓縣令去強征。
一句話總結:這位欽差是在想屁吃。
“咱們幾個糧倉裏有多少糧食?”
陸真拿了個果子啃,秋收過後她的壓力就小了,又迴到了能吃能睡的狀態,胡廚子也致力於開發各種美食(雖然偶爾有黑暗料理),力求讓大人養迴年初圓潤的狀態!
上半年靠著許光和鄭前在外運貨,幾個大戶將生意鋪到了荊州、益州、豫州去,幾個縣的貨物以及沿途采買的貨物運輸出去,再將糧食、原料等運迴來。
運來的糧食一部分被熊天遠運走,一部分被陸真買下儲在糧倉裏,秋收以後糧價自然迴落,現在整個隴右府,她手上的糧食應該是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