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阿拉什,仿佛是上天送給羅馬人的禮物,他每一次對羅馬動手,都會讓羅馬人痛不欲生。
第一次西征,阿拉什一次性掠奪了十萬人口,無數財富。
你可以這麽理解,建造黑海城的財富,物資和人口,是老家夥帶著人搶迴來的。不但沒讓不奴族掏一個鐵錢,甚至還有的賺頭!
同樣,羅馬為了恢複這些城市,也用了整整一年遷移人口,補充奴隸,甚至提供生產和生活資料,帝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原因很簡單。。。那群強盜簡直就是瘋了,連水桶都要搶走,他們還能留下什麽?
老阿拉什非常鬼,他讓出了關鍵的第比利斯城,這讓羅馬把憤怒的火焰全部送給了貪婪的帕提亞人。
羅馬人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他們給了不奴族和黑海城整整一年半的發展時間。
這就像是一道數學題,羅馬其實麵對著兩個數字,一個數字屬於帕提亞,另一個數字屬於不奴族。
對於羅馬而言,帕提亞其實已經是一個定量。帕提亞有多強或者多弱,羅馬人比不奴族都要了解。
但對於不奴族,羅馬人其實了解的並不多。所以,不奴族是一個變量,圖拉真應該第一時間找到黑海城,按死不奴族對黑海的野心。
可羅馬人連續做錯了兩件事,其一,忽略了不奴族的和平協議,這意味著羅馬人選擇繼續戰爭,不奴族也無路可退!二,沒有第一時間打掉黑海城,奴隸文明給了工業文明一年半的發展時間。
第一件事是傲慢;
第二件事還是傲慢。
當然,這個時代就算是大漢,也沒有見過什麽是真正的工業文明,而且是以流水線進行分工的古代工業文明!
你應該如何理解,曾經袁華所處的曆史線上,從不曾出現過這樣文明體。你如果硬要比較,那你大致可以認為是他們的勞動生產力相當於1600年到1700年之間的小型英國,但他們比這個時期英國的人均生產力要高很多,因為分工更為細致和專業。特別是在農業,鋼鐵兩個工業裏,不奴族的水平肯定高於那個時期的英國佬。
隨著大漢“罷默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人類的東方大陸已經停止了在自然科學領域裏的自然生長。
漢武帝就像一個怪才,用儒家這個學說,將華夏文明這棵原本在自然森林裏,自由生長的大樹,硬生生變成一個花園裏的盆栽。
而之後的唐,宋,明,清,繼續沿用獨尊儒術,讓這棵樹最多隻能在造型上多長幾片樹葉,完全失去了在自然科學領域全麵開枝散葉的能力。
袁華曾經就學說問題,在大匠師們會議裏進行過極其嚴肅的討論,他是這樣描述的:“儒家是百家裏麵的一個學說,它有它的優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愛惜民力,而統一的學說也帶來了一個好處,那就是思想的統一,帶來了更加緊密的民族認同!這就像一把兩邊開刃的劍,一邊是利於統一和管理,一邊卻扼殺創造和科學。我們不奴族要創新,統一認識可以更為廣闊,愛惜民力也可以更為廣闊,誰說科學和工業不是愛惜民力?誰說商業和貿易,不是愛惜民力?我們要創造一個更大,也更為廣闊的大一統認識,任何可以增加人民生活和自尊的東西都要拿來,不管它們是源於哪裏?能創造更好生活的思想,都要認真學習和融合,希臘的航海,羅馬的商業,貴霜的佛教,帕提亞融合東西的美學,甚至是部落裏麵巫的草藥醫術,我們都要學習。我們不奴人心有天下,以天下為師,愛護和反哺天下之民!”
在神明縱橫的年代,袁華對於不奴族就是先知,是神在人間的行者,而他的話就是神的呢喃,亦隻有最偉大的神明,才擁有如此胸懷。
因為,我們都是神的孩子,而神熱愛所有的人類,它希望萬族和睦,讓人族慢慢融合,它希望萬族能夠自由生長,和而不同,共同開拓宇宙星空。
現在,老阿拉什將在黑海釋放不奴族的力量,他所統領的艦隊就是不奴族紮穿奴隸文明的長矛。
銳,不可當!
羅馬的海軍軍官,站在海船的前甲板上,正帶領補給艦隊離開錫諾普的港口。
有船員發現山嶺之上有煙柱升起,他看過去,以為是山火在自燃,並不以為意,繼續下令:“戰艦在前,貨船在後,繼續向東航行。”
可他們都沒有注意到,在大海的北麵,海平麵之上有一個小小的白色小點,那是熱氣球正探出了不奴族的大眼睛。
熱氣球被繩索牽引著,升上兩百米的高空,他們用沒有箭頭的箭矢,將一份情報射到船的甲板上。
不奴族的軍官展開紙條,“諾錫普東邊的山頭上,有煙柱升起,羅馬海船離開港口”
軍官立刻大喊:“立刻派出戰船通知四百裏外的大艦隊”
現在,不奴族有兩個偵察小艦隊,各有三條戰船,監視是黑海的南北兩個沿海線。
而大艦隊停航在黑海中心偏東的位置,隨時等待情報的送達,他們每十天迴去一次黑海城,補給完成會再次出發。
一天後在薩姆鬆東邊的海麵上,十五條羅馬海船遇到了不奴族的海盜艦隊,隻是這個海盜艦隊的船隻有點多,足足有四十五條。
海麵上,不奴族的艦隊在羅馬海軍艦隊的前方形成了一個類似s的對射陣。
不奴族的海船猶如風馳電掣一般,其速度遠遠超過了那些龐大而笨重的羅馬戰船。隻見這些海船在前方靈活地迴轉著身姿,每一次轉動都像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舞蹈表演。與此同時,無數的燃燒彈從船上傾瀉而下,宛如密集的雨點紛紛灑落。
那些燃燒彈都是用厚實的羊皮緊緊包裹著的圓形瓷瓶,內部裝滿了易燃的煤油。當它們以驚人的極速猛力砸向羅馬戰船的船板時,隻聽得“哢嚓”一聲脆響,堅硬的船板瞬間被砸出一個個大洞,瓷瓶也隨之碎裂開來。刹那間,粘稠的煤油如決堤之水洶湧而出,迅速流淌在船艙內和甲板之上。
然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因為包裹著瓷瓶的羊皮早已被熊熊烈火點燃,所以當煤油與羊皮上的火焰相遇時,就仿佛火上澆油一般,火勢瞬間變得異常兇猛。原本隻是緩緩流動的煤油,此刻卻化作了一條條張牙舞爪的火龍,沿著木板和繩索瘋狂蔓延,所過之處皆被火海吞噬。
放眼望去,整個海麵都被燃燒的羅馬戰艦所覆蓋,濃煙滾滾,火光衝天。麵對如此慘烈的景象,羅馬士兵們驚恐萬分,他們手中的弩炮雖然威力強大,但由於射程太短,僅有區區三百米,根本無法觸及到遠處的海盜船隻。無奈之下,許多人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所在的戰船逐漸被大火吞沒,發出絕望的哀嚎聲;還有一些勇敢者選擇縱身跳入波濤洶湧的大海之中,試圖尋求一線生機。
等到戰艦全部燃燒起來,不奴族的海軍艦隊,就會更換發射彈藥,這一次是一種鐵錨,鐵錨的後部帶有粗麻繩和人工齒輪卷機。
這些鐵錨會在百米射穿羅馬商船的船體,然後將它們一條拖過來。單兵重弩在不停的射擊,直到甲板上沒有羅馬海員抵抗,身穿藤甲的不奴族水兵,會在船隻緊靠之後,開始強行登船。
身穿藤甲,手持重斧的士兵在前,成排的弩手在後,在喊話投降以後,開始進入船艙。
如果羅馬水手投降,他們就接收船隻。
然而,隻要有人膽敢奮起抵抗,等待他們的必將是一場慘絕人寰、血流成河的殘酷殺戮!刹那間,船艙內充斥著震耳欲聾的喊殺聲與淒厲的慘叫聲,不奴人和羅馬人的身影交織在一起,展開了殊死搏鬥。鮮血四處飛濺,仿佛將整個船艙都染成了一片猩紅之色。
這場戰鬥從一開始便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盡管羅馬商船的船員們也擁有一定的戰鬥能力,但無論是他們手中的武器還是身上的裝備,與那些身經百戰的不奴族水兵相比,都顯得相形見絀。往往雙方剛一交鋒,還沒過上十分鍾,勝負便已毫無懸念地揭曉——羅馬一方迅速潰敗,而不奴族則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船艙。
緊接著,不奴族人毫不留情地掌控住了整艘貨船,並馬不停蹄地朝著黑海城進發。在他們腳下,隻留下船艙裏滿地的狼藉和那尚未幹涸的血泊,見證著剛剛發生過的那場驚心動魄的廝殺。
從公元一一五年九月底開始,到十二月底,羅馬海軍共損失了八個補給艦隊,戰艦七十六條,商船一百四十八條,各種物資總計一萬一千噸,被俘虜的水手超過六千七百人。
整個黑海的航運陷入了徹底的癱瘓,哈德良軍隊雖然攻陷了埃裏溫,卻難以繼續進攻帕提亞人的領土。
這一次,不奴族開始真的改變曆史,因為按照圖拉真的計劃,哈德良將統帥大軍進攻帕提亞的首都,而黑海物流的斷絕,讓這一計劃徹底陷入停滯。
羅馬的困境開始體現,他們有限的生產力依靠海運加上短途陸上運輸,其物資損耗是能夠接受的。
但一旦要全部經由陸地運輸,那沿途消耗的糧食和物資,讓羅馬帝國難以承受。
往往運送一噸糧食,送到哈德良手裏的不到五分之一,這簡直令人發指!
哈德良在寫給羅馬的信件中,寫到:“若不根除黑海的威脅,羅馬將會慢慢枯萎。”
是的,哈德良說的不是帕提亞戰爭,他說的是羅馬!
海洋是羅馬的命脈,失去海洋,羅馬將什麽也不是!
第一次西征,阿拉什一次性掠奪了十萬人口,無數財富。
你可以這麽理解,建造黑海城的財富,物資和人口,是老家夥帶著人搶迴來的。不但沒讓不奴族掏一個鐵錢,甚至還有的賺頭!
同樣,羅馬為了恢複這些城市,也用了整整一年遷移人口,補充奴隸,甚至提供生產和生活資料,帝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原因很簡單。。。那群強盜簡直就是瘋了,連水桶都要搶走,他們還能留下什麽?
老阿拉什非常鬼,他讓出了關鍵的第比利斯城,這讓羅馬把憤怒的火焰全部送給了貪婪的帕提亞人。
羅馬人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他們給了不奴族和黑海城整整一年半的發展時間。
這就像是一道數學題,羅馬其實麵對著兩個數字,一個數字屬於帕提亞,另一個數字屬於不奴族。
對於羅馬而言,帕提亞其實已經是一個定量。帕提亞有多強或者多弱,羅馬人比不奴族都要了解。
但對於不奴族,羅馬人其實了解的並不多。所以,不奴族是一個變量,圖拉真應該第一時間找到黑海城,按死不奴族對黑海的野心。
可羅馬人連續做錯了兩件事,其一,忽略了不奴族的和平協議,這意味著羅馬人選擇繼續戰爭,不奴族也無路可退!二,沒有第一時間打掉黑海城,奴隸文明給了工業文明一年半的發展時間。
第一件事是傲慢;
第二件事還是傲慢。
當然,這個時代就算是大漢,也沒有見過什麽是真正的工業文明,而且是以流水線進行分工的古代工業文明!
你應該如何理解,曾經袁華所處的曆史線上,從不曾出現過這樣文明體。你如果硬要比較,那你大致可以認為是他們的勞動生產力相當於1600年到1700年之間的小型英國,但他們比這個時期英國的人均生產力要高很多,因為分工更為細致和專業。特別是在農業,鋼鐵兩個工業裏,不奴族的水平肯定高於那個時期的英國佬。
隨著大漢“罷默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人類的東方大陸已經停止了在自然科學領域裏的自然生長。
漢武帝就像一個怪才,用儒家這個學說,將華夏文明這棵原本在自然森林裏,自由生長的大樹,硬生生變成一個花園裏的盆栽。
而之後的唐,宋,明,清,繼續沿用獨尊儒術,讓這棵樹最多隻能在造型上多長幾片樹葉,完全失去了在自然科學領域全麵開枝散葉的能力。
袁華曾經就學說問題,在大匠師們會議裏進行過極其嚴肅的討論,他是這樣描述的:“儒家是百家裏麵的一個學說,它有它的優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愛惜民力,而統一的學說也帶來了一個好處,那就是思想的統一,帶來了更加緊密的民族認同!這就像一把兩邊開刃的劍,一邊是利於統一和管理,一邊卻扼殺創造和科學。我們不奴族要創新,統一認識可以更為廣闊,愛惜民力也可以更為廣闊,誰說科學和工業不是愛惜民力?誰說商業和貿易,不是愛惜民力?我們要創造一個更大,也更為廣闊的大一統認識,任何可以增加人民生活和自尊的東西都要拿來,不管它們是源於哪裏?能創造更好生活的思想,都要認真學習和融合,希臘的航海,羅馬的商業,貴霜的佛教,帕提亞融合東西的美學,甚至是部落裏麵巫的草藥醫術,我們都要學習。我們不奴人心有天下,以天下為師,愛護和反哺天下之民!”
在神明縱橫的年代,袁華對於不奴族就是先知,是神在人間的行者,而他的話就是神的呢喃,亦隻有最偉大的神明,才擁有如此胸懷。
因為,我們都是神的孩子,而神熱愛所有的人類,它希望萬族和睦,讓人族慢慢融合,它希望萬族能夠自由生長,和而不同,共同開拓宇宙星空。
現在,老阿拉什將在黑海釋放不奴族的力量,他所統領的艦隊就是不奴族紮穿奴隸文明的長矛。
銳,不可當!
羅馬的海軍軍官,站在海船的前甲板上,正帶領補給艦隊離開錫諾普的港口。
有船員發現山嶺之上有煙柱升起,他看過去,以為是山火在自燃,並不以為意,繼續下令:“戰艦在前,貨船在後,繼續向東航行。”
可他們都沒有注意到,在大海的北麵,海平麵之上有一個小小的白色小點,那是熱氣球正探出了不奴族的大眼睛。
熱氣球被繩索牽引著,升上兩百米的高空,他們用沒有箭頭的箭矢,將一份情報射到船的甲板上。
不奴族的軍官展開紙條,“諾錫普東邊的山頭上,有煙柱升起,羅馬海船離開港口”
軍官立刻大喊:“立刻派出戰船通知四百裏外的大艦隊”
現在,不奴族有兩個偵察小艦隊,各有三條戰船,監視是黑海的南北兩個沿海線。
而大艦隊停航在黑海中心偏東的位置,隨時等待情報的送達,他們每十天迴去一次黑海城,補給完成會再次出發。
一天後在薩姆鬆東邊的海麵上,十五條羅馬海船遇到了不奴族的海盜艦隊,隻是這個海盜艦隊的船隻有點多,足足有四十五條。
海麵上,不奴族的艦隊在羅馬海軍艦隊的前方形成了一個類似s的對射陣。
不奴族的海船猶如風馳電掣一般,其速度遠遠超過了那些龐大而笨重的羅馬戰船。隻見這些海船在前方靈活地迴轉著身姿,每一次轉動都像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舞蹈表演。與此同時,無數的燃燒彈從船上傾瀉而下,宛如密集的雨點紛紛灑落。
那些燃燒彈都是用厚實的羊皮緊緊包裹著的圓形瓷瓶,內部裝滿了易燃的煤油。當它們以驚人的極速猛力砸向羅馬戰船的船板時,隻聽得“哢嚓”一聲脆響,堅硬的船板瞬間被砸出一個個大洞,瓷瓶也隨之碎裂開來。刹那間,粘稠的煤油如決堤之水洶湧而出,迅速流淌在船艙內和甲板之上。
然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因為包裹著瓷瓶的羊皮早已被熊熊烈火點燃,所以當煤油與羊皮上的火焰相遇時,就仿佛火上澆油一般,火勢瞬間變得異常兇猛。原本隻是緩緩流動的煤油,此刻卻化作了一條條張牙舞爪的火龍,沿著木板和繩索瘋狂蔓延,所過之處皆被火海吞噬。
放眼望去,整個海麵都被燃燒的羅馬戰艦所覆蓋,濃煙滾滾,火光衝天。麵對如此慘烈的景象,羅馬士兵們驚恐萬分,他們手中的弩炮雖然威力強大,但由於射程太短,僅有區區三百米,根本無法觸及到遠處的海盜船隻。無奈之下,許多人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所在的戰船逐漸被大火吞沒,發出絕望的哀嚎聲;還有一些勇敢者選擇縱身跳入波濤洶湧的大海之中,試圖尋求一線生機。
等到戰艦全部燃燒起來,不奴族的海軍艦隊,就會更換發射彈藥,這一次是一種鐵錨,鐵錨的後部帶有粗麻繩和人工齒輪卷機。
這些鐵錨會在百米射穿羅馬商船的船體,然後將它們一條拖過來。單兵重弩在不停的射擊,直到甲板上沒有羅馬海員抵抗,身穿藤甲的不奴族水兵,會在船隻緊靠之後,開始強行登船。
身穿藤甲,手持重斧的士兵在前,成排的弩手在後,在喊話投降以後,開始進入船艙。
如果羅馬水手投降,他們就接收船隻。
然而,隻要有人膽敢奮起抵抗,等待他們的必將是一場慘絕人寰、血流成河的殘酷殺戮!刹那間,船艙內充斥著震耳欲聾的喊殺聲與淒厲的慘叫聲,不奴人和羅馬人的身影交織在一起,展開了殊死搏鬥。鮮血四處飛濺,仿佛將整個船艙都染成了一片猩紅之色。
這場戰鬥從一開始便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盡管羅馬商船的船員們也擁有一定的戰鬥能力,但無論是他們手中的武器還是身上的裝備,與那些身經百戰的不奴族水兵相比,都顯得相形見絀。往往雙方剛一交鋒,還沒過上十分鍾,勝負便已毫無懸念地揭曉——羅馬一方迅速潰敗,而不奴族則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船艙。
緊接著,不奴族人毫不留情地掌控住了整艘貨船,並馬不停蹄地朝著黑海城進發。在他們腳下,隻留下船艙裏滿地的狼藉和那尚未幹涸的血泊,見證著剛剛發生過的那場驚心動魄的廝殺。
從公元一一五年九月底開始,到十二月底,羅馬海軍共損失了八個補給艦隊,戰艦七十六條,商船一百四十八條,各種物資總計一萬一千噸,被俘虜的水手超過六千七百人。
整個黑海的航運陷入了徹底的癱瘓,哈德良軍隊雖然攻陷了埃裏溫,卻難以繼續進攻帕提亞人的領土。
這一次,不奴族開始真的改變曆史,因為按照圖拉真的計劃,哈德良將統帥大軍進攻帕提亞的首都,而黑海物流的斷絕,讓這一計劃徹底陷入停滯。
羅馬的困境開始體現,他們有限的生產力依靠海運加上短途陸上運輸,其物資損耗是能夠接受的。
但一旦要全部經由陸地運輸,那沿途消耗的糧食和物資,讓羅馬帝國難以承受。
往往運送一噸糧食,送到哈德良手裏的不到五分之一,這簡直令人發指!
哈德良在寫給羅馬的信件中,寫到:“若不根除黑海的威脅,羅馬將會慢慢枯萎。”
是的,哈德良說的不是帕提亞戰爭,他說的是羅馬!
海洋是羅馬的命脈,失去海洋,羅馬將什麽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