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阿拉什和乞力進入北部的山區,當阿蘭人退迴阿蘭草原之時,羅馬和帕提亞的矛盾就成了這場戰爭的主角。


    八百裏快報,將帕提亞大軍拿下第比利斯和埃裏溫的消息,帶迴帕提亞的王都,整個帕提亞全部陷入了狂歡。


    帕提亞的皇帝伸手指向西方說道:“再次派出軍隊,給我牢牢的占據埃裏溫和第比利斯,在第比利斯建造新的城牆,阻止羅馬人東進的步伐。”


    同時,羅馬也知道他們丟失了亞美尼亞最重要的兩個城市,但整個亞美利亞的西部已經滿目瘡痍,毫無糧食補給的來源。


    四個羅馬軍團,兩支停留在埃裏溫的西麵,兩支停留在巴統,等待羅馬的輜重增援和下一步命令。


    亞美尼亞開始進入一種短暫的和平,一種軍事對峙形成的脆弱和平。


    公元一一三年十月十五日,在高加索山脈中間的穀地,羅馬再次損失一個軍團。


    最後的三千羅馬士兵和兩千蠻族騎兵,箭盡糧絕,死傷超過一半,羅馬軍團長最後下令投降。


    驕傲的軍團長,用羅馬短劍刺穿了自己的咽喉,羅馬士兵將他安葬在高加索的峽穀之中。


    老阿拉什讓羅馬人為他,立下一塊石碑,寫上他的名字,並留下一句話:“一位勇敢的羅馬老兵”。


    至此,不奴族的第一次西征結束,羅馬的勢力徹底被趕出高加索山脈。


    羅馬現在把注意力全麵集中在埃裏溫和第比利斯,不奴族獲得了短暫的和平時間。


    不奴族在十月底,在北地下雪前進行了一次不奴族大匠師集中會議,探討部族的大事。


    會議在源啟城召開,最遠的伊犁城的大匠師也來了,他們乘坐貨運馬車跨越六千裏而來,換人換馬,日夜不停的快速走了16天。


    會議分為農,工,商,軍,教,建六個方麵進行了為期十日的閉門會議。


    關於農業的會議,由劉玉主持,會議的重點是人均耕地,人均牧場和水利工程三件大事。


    從一一三年十一月起,不奴族要求從現在起,人均要保證三十畝土地,三畝魚塘,一畝棉田,一畝麻田,有草原的地方還要提供五十畝牧草耕種地。


    從現在起所有的不奴族不再進行遊牧,全部的牛馬羊全部圈養,不奴族不但要挑選糧食種子和要開始培養牧草種子,每個村莊要修建水泥地窖進行青儲。


    沿河流的村落,要開始沿河挖出大型儲水庫,豐水期開閘存水養魚,旱期用於灌溉和牲畜飲水。


    劉玉的總結發言:“最重要的是,土地不可買賣,不奴族天賦地權!敢售賣土地者,售賣雙方皆斬!”。


    工業會議,由崔力主持,他開會的第一句話:“農業如果要完成如此浩大工程,鐵器不可缺少,我們需要繼續提高鋼鐵產量和鍛造工業。”


    會議決定,鐵路將全麵延伸,每個城市都將連接鐵礦,煤礦,冶煉和鍛造工業所有的工坊。


    全部城市鐵料的原料產量,將達到三萬噸每年。


    這一次,不奴族提出了一個非常特別的概念,人均鐵料。


    三萬噸鐵料,代表四十萬不奴族人口,人均150斤鐵料每年。


    當然,普通老百姓是用不了這麽多鐵料的,但從此這就是一個指標,很特別。


    現在,大量的工具和運輸設備開始鋼鐵化,崔力他們已經發現,鐵料的加入,大型設備的建造效率提升的非常快。


    比如,大車的製造,以前大車需要切出木料主材來製作框架,現在用鋼條製作框架來替代,主材就不用切削了,隻需要製作車廂木板。


    大車製造的工時消耗,隻有以前的一半。


    大城市附近,木板也由水力工坊來統一製作,製造工時隻有以前的四分之一。


    而且鋼鐵的輪軸,比木頭更耐用,能夠長時間使用。


    最好的消息是,俘虜的羅馬工匠裏居然有人懂的製造琉璃,雖然顏色還並不純粹,但是有顏色的玻璃,總比沒有玻璃強!


    玻璃工業開始進入不奴族工業體係。


    商業會議,決定擴大香料的種植,玉石的開采,皮革材料的加工業,以及袁華甚至開始向大漢銷售鐵皮罐子裝的奶粉,他用的方法是成吉思汗蒙古大軍西征時用過的,其實遊牧民族都會製作,隻是從未商業化。


    同時,對於阿蘭,貴霜和帕提亞的銷售也再次放大,鐵工具,麻布,棉布,陶器的銷售非常好,向他們換迴香料,各種皮料和農產品。


    軍事會議,第一次提出了專業軍隊的概念,軍隊開始職業化。


    同時城鎮的軍事訓練,還是每個星期要進行一次,要了解軍事口令和陣型,作為後備兵源。


    教育,將開始大規模造紙和雕版印刷。課程以《篝火邊的故事》開始教育,其後是《紅軍萬裏長征》,第一本涵蓋大量科學和技術的概念,第二本是討論社會製度和民族奮鬥的浩大敘事故事。而且這兩個是故事,一節課講一個迴合,大人們和孩子們都很喜歡,舍不得下課,都要求多講一些。


    建設,以道路為主,從伊犁到黑海城,將由每個沿途的驛站村莊負責建造五十裏。


    袁華的要求是夯土爐渣路麵,村莊每年修建二十裏,不奴族將負責提供建造費用,可以用村莊所需的商品來支付費用,馬匹,牛羊,鐵器,陶器,茶葉,糧食,大車,隻要是不奴族有的商品,都可以用來支付建造道路的費用。


    他用鋼鐵大車為標準,凡夯土五裏,就提供一台四馬鋼鐵框架大車。村莊可以自用,也可以銷售。


    袁華真的沒想到,各個鄉村對帶有彈簧的,四馬鋼鐵框架大車到底有多麽喜愛,這簡直就是這個時代的重卡。


    沿著草原的各個部落全部都瘋了,有些村莊直接開出十裏地換一台,沿途的部落也搶著幹。沿著這條貿易之路,沿途的男女老少全部參與建造,速度之快無與倫比,沿途的村莊居然開始靠修路賺錢。。。


    而大車作為支付條件,也無形為貿易增加了巨大的運量。有些部落甚至將大車,馬匹和人員再租給驛站,收取租金,換取各種物品。。。再次加速貿易的進行。


    最後,各個大城市的大車工坊居然需要三班倒,才能滿足草原的需要,道路居然在公元一一四年全部建成,這讓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這還帶來了一個新的產品銷售,大漢的商人再嚐試過不奴族的四馬大車以後,每次都從貿易裏拿出一部分利潤直接在不奴族購買大車,用於沿路貿易。


    這個產品,後來居然成了不奴族的利潤最大的來源,這裏麵有一個核心技術。。。彈簧。。。


    這他娘,坐過有彈簧的大車,你還怎麽坐以前的大車。。。。


    貴霜這一年,因為南方部落的叛亂,沒時間和不奴人打仗,還算老實。


    帕提亞卻派出了使團,開始全麵加大和不奴族的貿易,他們對不奴人的鐵器尤為關注,雙方簽訂了一份巨量的鐵料訂單。


    帕提亞皇帝支付黃金和白銀,每年采購三百噸鐵料。


    袁華看到這份合同時,感慨道,“這可能是人類曆史上,到目前為止最大的一筆國際貿易吧!”


    同時,由於商路暢通,西域三十六國也通過這條商路開始了大量貿易,他們也看到了驛站,道路和大車帶來的好處。


    西域三十六國和不奴族在公元一一四年,簽訂協議,他們支付各種特產,讓不奴族幫忙出資修建貫穿所有西域重要城鎮的道路和驛站。


    至此,從大漢,到西域,到不奴族,萬裏通途,商業的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於闐國發出一車貨物,貨主隻需要派幾人跟著車隊,然後一路換馬換人,大車一路先向北,然後向西,三十五天就抵達源啟或者希望城,然後轉海路抵達裏海沿岸各個城市。


    以前是派出大量人員和馬車,要走萬裏,現在則是在各個商業核心城市建立商業團體,隻派少量人員跟車就好。


    沿途所有的部落都依靠這條商路,購買和銷售,他們自發建立武裝保護這條商路。


    這條路要是斷了,自己的商品賣不出去,想要的東西也進不來,部落就會迴到原始時代,誰也無法迴去過去封閉的歲月。


    到公元一一五年,整個東亞,西域和中亞,貿易無比繁榮,文化傳播的速度也快速增加。


    這三個地方的文化開始快速融合,由於大漢用漢字,而不奴族也使用漢字,中間所有區域的商品名都使用漢字,報價卻在采用不奴族的符號(阿拉伯數字),漢語和不奴族數字開始瘋狂擴張,這可能是人類曆史上漢語數學影響力擴張最快的時間。


    同時,漢朝的度量衡和不奴族的度量衡開始對接,商路驛站裏有著專門的換算表,便於雙方商人計算。


    西域三十六國,派出大量學生去不奴族和大漢學習漢字,然後按照不奴族的方法,在各個城市建立識字所,開始全麵學習漢字和語言。


    漢語慢慢在成為社會高層的通用語言,上漢語識字所是進入商隊的用人標準,開玩笑報價都看不懂,你做啥生意?


    不奴族依靠工業,貿易和道路將大漢,西域,不奴族串成了一個龐大的經濟聯合體和文化共同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與羅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霞漫山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霞漫山河並收藏大漢與羅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