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次利用投石機機動作戰,眾人都已經知道機械的力量。
如果,沒有投石機,要用人力來攻打貴霜人的營地,那就要用無數人命來填,先不說敗,就說勝,那也會是一場慘勝。
不要說什麽鐵甲無敵!
在撿點敵人兵器時,袁華已經看到敵人營地裏也有成堆的鐵流星錘,帶有鐵矛頭的投矛,一些士兵死的時候,手裏也有重斧和鐵錘,這些武器對於重甲步兵也有致命傷害。
想想也是,如果鐵甲無敵,那麽後世的大宋有最多的步人甲軍隊,西夏更有防護到極致的鐵鷂子,也沒有看到這兩個如何真的強大了,反而都被金和蒙古壓著打,直到亡國。
經過這麽多次作戰,不奴眾武將已經對騎馬重步兵有了一個清晰的定位,其作用有三:
一,以重甲守城,各重甲隻需要守住方寸之間,堅甲重城,極其堅固。
二,以重甲守車陣,與守城相似,其堅固將讓遊牧兵極難攻克。
三,以重甲騎步,夜晚衝營,這樣對方視野不明,遠不可射,隻可近戰,而重甲近戰無敵。
軍隊迴到山海城,立刻進行了一種新的武器裝備,盾斧兵和重弩兵暫時不變,但重槍兵多裝備三根金屬頭投矛。
這一次用繳獲的投矛,長槍兵的投矛殺傷力極大,五十步以內無人可擋。
學習羅馬人的金屬尖刺投矛,在戰馬上利用速度投矛,五十步可以破重盾。這種投矛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前端的尖刺,再投出去後大多會彎曲,敵人無法拿起再用。這就讓敵人無法再使用這種重武器,威脅己方士兵的安全。
無論東方西方,隻要有用就需要學習。
他的部隊學習東方大漢軍隊的陣型,學習東方大漢的劄甲,學習東方帕提亞的重甲重騎,學習東方大漢的重力投石機,學習阿蘭人的環射,學習東方遊牧民族如何養育牛馬,學習大漢如何孕育苗木,學習中亞種植棉花,學習大漢的人力織布機,然後用東方的水力機械改進,織出西方的油布軟船帆。
現在,他們還在學習大漢如何造紙,學習羅馬人的投矛,有用就拿來。
人需要開闊,心胸夠大,世界就足夠大!
此次出征,人數不變,但他們從船上拆下四十套大型弩機,這種弩機也用了滑輪組,需要五人或者一牛,一齊發力上弩,可從零度平射到四十度仰射,其最大射程可達五百步。一次可以上三支鐵矛頭帶尾羽的木杆重弩矢,每一支都如同一支小投矛。
這四十架弩機被架在新加入的四十架牛車上,可以隨軍移動,同時這種船用弩機,還帶有一個軟油布棚,雨天也可以保護弩機進行射擊。
海港邊,看著這一切,袁華感慨:“窮則陸軍上艦,富則海軍上陸啊?”
老阿拉什在一邊說道:“富個屁,現在就是有啥用啥,別自以為是!”
喲!這老小子,漢語學的牛皮了!
劉玉也說:“再造四十架弩機,會影響農具的生產,收入又少了很多!”
好吧!袁華不說話了,咱還是窮啊。窮也要海軍上陸!四十架弩車而已,一個個都大唿小叫,也不知道配合一下,真沒意思。
船支上的重弩機,將由工匠提供新一代弩機替代,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補足。
袁華他們就騎馬立於碼頭通往城鎮的道路之邊,一隊隊騎兵,一架架車馬行過,這些士兵無論男女,皆是紅衣玄甲,鐵盔紅纓,戰馬雄壯,眾人心情皆無比豪邁。
這時,一隊少年兵在隊尾隨行,他們也皆是白馬,引得路邊送別的百姓大聲叫好。
袁華看著這上百個白馬少年,頗為不解,問劉行:“這是哪裏來的小兵?”
劉玉卻作揖道:“這是我安排的,漢字學習,一日不可廢弛,所以我安排識字最好的一百學生,隨軍教字,教軍號命令,他們都已經跟隨我們女官學習兩年,人人皆可識漢字三千,已經可以教士卒一些漢字了。”
老阿拉什看向這群少年,不禁迴憶起自己年幼時,策馬入王庭時的場景,那一日也是人潮歡唿,白馬鮮衣啊!
他感慨道:“好一群白馬少年郎!”
袁華大聲笑道:“好,劉玉,你做的好!我們確實需要認識文字,懂文化,人人知號令的部隊!”
劉玉拱手再次說道:“其實,這些少年也可以為士兵寫家信,這樣無論在哪裏,不奴三城都將和千裏之外的士兵連為一體。”
乞力大喜,他說:“這樣的少年兵,誰不喜歡,怕是老兵也要禮讓三分!誰還沒有家人,寫信是一個了不得的本事,士兵們會高興的。”
劉玉在眾人臨行前,又說道:“今日,我族強盛,人口已過十四萬,田畝廣闊,若集中於一城,來迴耗時,不利於耕種和牧業,我思索良久,欲建村落,這樣可以方便耕種,不知各位可同意否?”
這是實情,眾人點頭,相互拜別!
看著遠行,登上海船的眾人,劉玉帶領所有民眾作長揖送別,碼頭上全是俯身作長揖的人群,數萬人,看不到邊際。
這是大漢為勇士送行的禮節,是為國征戰者,應該獲得的禮遇。
袁華也感動,他帶著旗艦的官兵也作揖拜別,所有的千夫長,百夫長,士兵一個個跟著,站在海船上向所有人作長揖。這是為建設部族人們的敬意,是為十數萬日日夜夜在田間,在工坊裏勞作人們的尊重。
岸上,海上,很安靜,卻莊重而神聖,這一刻,不奴族再也不像遊牧部落,而是像極了大漢!
老阿拉什作揖完畢,立正身型,看著眼前的一切,不禁感慨:“袁華曾說,軍民一家!今天,我們應該算是做到了。我不奴族必將昌盛,此處山海,也必將不凡!”,這老東西,擁有語言天賦,他已經能夠熟練的使用漢語,能閱讀劉玉那些女官所寫的文章,漸漸已經漢化。
公元一一一年五月三十日,不奴族再次東征,戰貴霜!
這一次,他們已經決定正麵與敵交戰,上萬士兵再用來繼續摸魚,反而得不償失,也並不賺錢!
袁華站在船艙裏,對著與他隨行的乞力,古爾麗還有所有的千夫長說道:“此次東征,我不奴族要打出山海的氣勢,要和貴霜人比一比高下!與正麵戰爭接敵,與正麵戰場敗敵,此一戰要為烏孫立榜樣,要讓烏孫人知道什麽是知識和科技的力量!我欲整合烏孫人,不依靠武力,不依靠奴役,依靠友誼和信任,依靠工業和商業,依靠文字和文明,哪怕我們世代接力,用十年百年之功,合兄弟之部落!”
眾人皆是大喜,皆撫胸說道:“奉王庭之命,合百部成族!”
袁華也向他們撫胸,說道:“我們一路走來,吃過太多的苦,犧牲過太多的人,感謝你們一路同行,願我不奴,以文明合百部,世代昌盛!”
眾人齊聲迴答:“願我不奴世代昌盛!”
經過兩天兩夜的航行,那艘巨大的船隻終於緩緩地靠近了可彥和解憂所在的海邊城池。站在船頭極目遠眺,隻見一片廣袤無垠的草海與波濤洶湧的大海相互交融在一起,而就在它們的連接處,赫然矗立著一座雄偉壯觀的城池。
這座城池依照漢製建造,宛如一頭巨獸般威風凜凜地屹立於天地之間,其城牆也參照不奴,用磚木搭建,牆高八米,堅不可摧;城池還在建造,可城牆已經近乎完工。城樓巍峨聳立,氣勢磅礴。遠遠望去,整個城池給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令人心生敬畏之情。
據說,這座城最初被命名為“希望”,乃是劉玉所取。這個名字蘊含著深刻的意義,因為它承載了可彥部和解憂部所有族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和憧憬。在這裏,每一塊磚石、每一堵牆壁都仿佛訴說著他們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執著追求。
此時此刻,海麵上熱鬧非凡。眾多小巧玲瓏的漁船猶如一片片輕盈的樹葉,漂浮在波光粼粼的海麵上。漁民們辛勤勞作,撒網捕魚,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而在海邊,則擺放著一排排整齊的煤爐,爐火熊熊燃燒,正熬煮著晶瑩剔透的海鹽。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海水味道,讓人感受到這片土地的富饒與生機。
總之,在這一方小小的天地裏,處處可見人們忙碌的身影。無論是出海捕魚的漁民,還是熬製海鹽的工人,他們都是那樣的勤勞勇敢,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美好的生活。
可彥和劉希耳站在碼頭邊,看到遮天而來的海帆,那無數迎風招展的不奴族旗幟,皆是大喜。
旗艦靠上木製矛碼頭,纜繩係好,厚木板搭好,袁華他們走下大船,雙方緊緊的擁抱。
接著,一條條海船靠岸。碼頭不夠,也有遠處海船放下長舟,不奴軍隊開始登岸。
一隊隊的騎兵,一輛輛牛車,上萬人的軍隊在碼頭上集合,排著整齊的隊列,源源不斷的走向城外的軍營。
可彥看著一列列沉默著走過身旁的這些不奴族戰士,總覺得這些士兵有些不一樣,但一時之間,也不知道哪裏不一樣了。
眾人就這麽看著,交談著,看著一隊隊士兵走完。這才,一起騎上戰馬,跟著最後的輜重部隊,向著那個巨大的營區而去。
如果,沒有投石機,要用人力來攻打貴霜人的營地,那就要用無數人命來填,先不說敗,就說勝,那也會是一場慘勝。
不要說什麽鐵甲無敵!
在撿點敵人兵器時,袁華已經看到敵人營地裏也有成堆的鐵流星錘,帶有鐵矛頭的投矛,一些士兵死的時候,手裏也有重斧和鐵錘,這些武器對於重甲步兵也有致命傷害。
想想也是,如果鐵甲無敵,那麽後世的大宋有最多的步人甲軍隊,西夏更有防護到極致的鐵鷂子,也沒有看到這兩個如何真的強大了,反而都被金和蒙古壓著打,直到亡國。
經過這麽多次作戰,不奴眾武將已經對騎馬重步兵有了一個清晰的定位,其作用有三:
一,以重甲守城,各重甲隻需要守住方寸之間,堅甲重城,極其堅固。
二,以重甲守車陣,與守城相似,其堅固將讓遊牧兵極難攻克。
三,以重甲騎步,夜晚衝營,這樣對方視野不明,遠不可射,隻可近戰,而重甲近戰無敵。
軍隊迴到山海城,立刻進行了一種新的武器裝備,盾斧兵和重弩兵暫時不變,但重槍兵多裝備三根金屬頭投矛。
這一次用繳獲的投矛,長槍兵的投矛殺傷力極大,五十步以內無人可擋。
學習羅馬人的金屬尖刺投矛,在戰馬上利用速度投矛,五十步可以破重盾。這種投矛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前端的尖刺,再投出去後大多會彎曲,敵人無法拿起再用。這就讓敵人無法再使用這種重武器,威脅己方士兵的安全。
無論東方西方,隻要有用就需要學習。
他的部隊學習東方大漢軍隊的陣型,學習東方大漢的劄甲,學習東方帕提亞的重甲重騎,學習東方大漢的重力投石機,學習阿蘭人的環射,學習東方遊牧民族如何養育牛馬,學習大漢如何孕育苗木,學習中亞種植棉花,學習大漢的人力織布機,然後用東方的水力機械改進,織出西方的油布軟船帆。
現在,他們還在學習大漢如何造紙,學習羅馬人的投矛,有用就拿來。
人需要開闊,心胸夠大,世界就足夠大!
此次出征,人數不變,但他們從船上拆下四十套大型弩機,這種弩機也用了滑輪組,需要五人或者一牛,一齊發力上弩,可從零度平射到四十度仰射,其最大射程可達五百步。一次可以上三支鐵矛頭帶尾羽的木杆重弩矢,每一支都如同一支小投矛。
這四十架弩機被架在新加入的四十架牛車上,可以隨軍移動,同時這種船用弩機,還帶有一個軟油布棚,雨天也可以保護弩機進行射擊。
海港邊,看著這一切,袁華感慨:“窮則陸軍上艦,富則海軍上陸啊?”
老阿拉什在一邊說道:“富個屁,現在就是有啥用啥,別自以為是!”
喲!這老小子,漢語學的牛皮了!
劉玉也說:“再造四十架弩機,會影響農具的生產,收入又少了很多!”
好吧!袁華不說話了,咱還是窮啊。窮也要海軍上陸!四十架弩車而已,一個個都大唿小叫,也不知道配合一下,真沒意思。
船支上的重弩機,將由工匠提供新一代弩機替代,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補足。
袁華他們就騎馬立於碼頭通往城鎮的道路之邊,一隊隊騎兵,一架架車馬行過,這些士兵無論男女,皆是紅衣玄甲,鐵盔紅纓,戰馬雄壯,眾人心情皆無比豪邁。
這時,一隊少年兵在隊尾隨行,他們也皆是白馬,引得路邊送別的百姓大聲叫好。
袁華看著這上百個白馬少年,頗為不解,問劉行:“這是哪裏來的小兵?”
劉玉卻作揖道:“這是我安排的,漢字學習,一日不可廢弛,所以我安排識字最好的一百學生,隨軍教字,教軍號命令,他們都已經跟隨我們女官學習兩年,人人皆可識漢字三千,已經可以教士卒一些漢字了。”
老阿拉什看向這群少年,不禁迴憶起自己年幼時,策馬入王庭時的場景,那一日也是人潮歡唿,白馬鮮衣啊!
他感慨道:“好一群白馬少年郎!”
袁華大聲笑道:“好,劉玉,你做的好!我們確實需要認識文字,懂文化,人人知號令的部隊!”
劉玉拱手再次說道:“其實,這些少年也可以為士兵寫家信,這樣無論在哪裏,不奴三城都將和千裏之外的士兵連為一體。”
乞力大喜,他說:“這樣的少年兵,誰不喜歡,怕是老兵也要禮讓三分!誰還沒有家人,寫信是一個了不得的本事,士兵們會高興的。”
劉玉在眾人臨行前,又說道:“今日,我族強盛,人口已過十四萬,田畝廣闊,若集中於一城,來迴耗時,不利於耕種和牧業,我思索良久,欲建村落,這樣可以方便耕種,不知各位可同意否?”
這是實情,眾人點頭,相互拜別!
看著遠行,登上海船的眾人,劉玉帶領所有民眾作長揖送別,碼頭上全是俯身作長揖的人群,數萬人,看不到邊際。
這是大漢為勇士送行的禮節,是為國征戰者,應該獲得的禮遇。
袁華也感動,他帶著旗艦的官兵也作揖拜別,所有的千夫長,百夫長,士兵一個個跟著,站在海船上向所有人作長揖。這是為建設部族人們的敬意,是為十數萬日日夜夜在田間,在工坊裏勞作人們的尊重。
岸上,海上,很安靜,卻莊重而神聖,這一刻,不奴族再也不像遊牧部落,而是像極了大漢!
老阿拉什作揖完畢,立正身型,看著眼前的一切,不禁感慨:“袁華曾說,軍民一家!今天,我們應該算是做到了。我不奴族必將昌盛,此處山海,也必將不凡!”,這老東西,擁有語言天賦,他已經能夠熟練的使用漢語,能閱讀劉玉那些女官所寫的文章,漸漸已經漢化。
公元一一一年五月三十日,不奴族再次東征,戰貴霜!
這一次,他們已經決定正麵與敵交戰,上萬士兵再用來繼續摸魚,反而得不償失,也並不賺錢!
袁華站在船艙裏,對著與他隨行的乞力,古爾麗還有所有的千夫長說道:“此次東征,我不奴族要打出山海的氣勢,要和貴霜人比一比高下!與正麵戰爭接敵,與正麵戰場敗敵,此一戰要為烏孫立榜樣,要讓烏孫人知道什麽是知識和科技的力量!我欲整合烏孫人,不依靠武力,不依靠奴役,依靠友誼和信任,依靠工業和商業,依靠文字和文明,哪怕我們世代接力,用十年百年之功,合兄弟之部落!”
眾人皆是大喜,皆撫胸說道:“奉王庭之命,合百部成族!”
袁華也向他們撫胸,說道:“我們一路走來,吃過太多的苦,犧牲過太多的人,感謝你們一路同行,願我不奴,以文明合百部,世代昌盛!”
眾人齊聲迴答:“願我不奴世代昌盛!”
經過兩天兩夜的航行,那艘巨大的船隻終於緩緩地靠近了可彥和解憂所在的海邊城池。站在船頭極目遠眺,隻見一片廣袤無垠的草海與波濤洶湧的大海相互交融在一起,而就在它們的連接處,赫然矗立著一座雄偉壯觀的城池。
這座城池依照漢製建造,宛如一頭巨獸般威風凜凜地屹立於天地之間,其城牆也參照不奴,用磚木搭建,牆高八米,堅不可摧;城池還在建造,可城牆已經近乎完工。城樓巍峨聳立,氣勢磅礴。遠遠望去,整個城池給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令人心生敬畏之情。
據說,這座城最初被命名為“希望”,乃是劉玉所取。這個名字蘊含著深刻的意義,因為它承載了可彥部和解憂部所有族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和憧憬。在這裏,每一塊磚石、每一堵牆壁都仿佛訴說著他們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執著追求。
此時此刻,海麵上熱鬧非凡。眾多小巧玲瓏的漁船猶如一片片輕盈的樹葉,漂浮在波光粼粼的海麵上。漁民們辛勤勞作,撒網捕魚,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而在海邊,則擺放著一排排整齊的煤爐,爐火熊熊燃燒,正熬煮著晶瑩剔透的海鹽。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海水味道,讓人感受到這片土地的富饒與生機。
總之,在這一方小小的天地裏,處處可見人們忙碌的身影。無論是出海捕魚的漁民,還是熬製海鹽的工人,他們都是那樣的勤勞勇敢,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美好的生活。
可彥和劉希耳站在碼頭邊,看到遮天而來的海帆,那無數迎風招展的不奴族旗幟,皆是大喜。
旗艦靠上木製矛碼頭,纜繩係好,厚木板搭好,袁華他們走下大船,雙方緊緊的擁抱。
接著,一條條海船靠岸。碼頭不夠,也有遠處海船放下長舟,不奴軍隊開始登岸。
一隊隊的騎兵,一輛輛牛車,上萬人的軍隊在碼頭上集合,排著整齊的隊列,源源不斷的走向城外的軍營。
可彥看著一列列沉默著走過身旁的這些不奴族戰士,總覺得這些士兵有些不一樣,但一時之間,也不知道哪裏不一樣了。
眾人就這麽看著,交談著,看著一隊隊士兵走完。這才,一起騎上戰馬,跟著最後的輜重部隊,向著那個巨大的營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