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庫頁島都督府又一次舉行大會,這次會議是李定軍要求召開的。
堪輿相地師傅李定軍要負責找到庫頁島的鐵礦。
把各個部落首領集中起來就是了解一下庫頁島的基本情況。
李定軍不斷的提出問題,向各個部落首領諮詢。
李定軍帶了鐵礦石、銅礦石標本,就問部落首領那裏有這樣的人石頭。
相地術有:草莖紅而美麗,下有鉛”,“草莖黃而鏽,下有銅”,“山上有蔥,下有銀;山上有荊,下有金;山上有薑,下有銅錫”,
上麵有丹沙,下麵有黃金,上麵有仁石,下麵有銅和金,上麵有陵墓石,下麵有鉛、錫和紫銅,上麵有赭石,下麵有鐵。
李定軍就仔仔細細的向部落首領們詢問,那裏有這些植物、那裏有這些石頭……
諮詢會議整整開了一天,會議越開,李定軍越興奮,李定軍已經預計到,庫頁島有豐富的金、銀、銅、鐵、錫、鉛資源。
而元老院要求的是鐵礦石。
看著這黑色的,比較重的,閃爍著星星點點金屬光澤的鐵礦石,不是一個部落、有十五個部落說他們那裏的山上就有,這十五個部落都分布在東薩哈林山脈上。
元老院決定第二天就去實地勘驗。
葉心宇造了北明最多的船。
盡管工具簡陋,葉心宇隻有最簡單的青銅工具,但是葉心宇卻造了最多的船,因為庫頁島造船廠有一萬人在造船。
依靠著庫頁島無邊的原始森林、依靠最優秀的粘合劑鐵樺木膠,依靠鯊魚皮風帆,庫頁島造船廠在一萬多人的忙碌下,已經造出了飛剪式福船5條,漁船8條、捕鯨船5艘,小型近海漁船30艘。
葉心宇要有一次運輸2000人的能力,畢竟倭寇兇殘,葉心宇要有一次運輸士兵渡過宗穀海峽去大河川2000人的能力。
飛剪式福船是海裏寶造船廠的出品,而庫頁島造船廠的技術工人都是海裏寶造船廠來的。
元老院元老、譚啟明、李定軍、葉心宇與十幾個部落首領,勘探隊員、漢族工匠、索倫戰士一行人分乘兩條飛剪式福船出發。
穿過宗穀海峽向北,沿著庫頁島海岸航行,一邊是浩瀚的太平洋、一邊是鬱鬱蔥蔥的東薩哈林山脈。
從庫頁島東海岸一直到鄂霍茨克海,這裏是世界上最大的明太魚漁場,飛剪式福船向北航行,右邊有大群、大群的明太魚與噴射水柱的鯨魚,而左邊海岸上是成群結隊的海豹、海象。
從庫頁島東海岸到鄂霍茨克海的明太魚產量有多大,在譚啟明所在到後世,在中國人口已經達到13億7千萬,在中國每一家生鮮超市裏,都有來自這裏的明太魚。
李定軍與同行的漢族勘探隊員、工匠雙眼發直、眼珠子鋥亮的看著魚群,看著海豹、看著海岸上無邊無際的森林……
這可都是肉食,這些肉食隻有那些地主老財在年節時刻才能吃到,普通人一輩子也吃不到幾乎。
那森林是多少柴火、多少木材?
可是這裏到處都是。
一個勘探隊員突然嚎啕大哭,大聲唿叫冤枉啊、冤枉。
跪在船甲板上,對著南方咚咚叩頭。
勘探隊員姓李,叫滿倉,中原人有太多的人叫滿倉的,寄托在中原人對食物無限的向往,也是滿懷對缺少食物的恐懼。
雖然叫的是滿倉,可是家裏的糧倉別說滿了,往往一顆糧食都沒有。
如果沒有兵匪的禍事,依靠野菜、榆樹錢、草子就和一點雜糧、米糠,人還是餓不死的。
盡管草根、樹皮難以下咽,為了活下去,總是要咽下去的。
而來了兵、來了匪就活不下去了,兵們、匪們會搶走家裏僅有的一點雜糧米糠,然後就是隻能吃樹皮、野菜。
野菜根本就不夠吃,當村子裏的人都去吃野菜,野菜很快就被吃光了。
剩下就是吃樹皮,榆樹皮、柳樹皮雖然也沒有什麽營養,但是味道寡淡,切碎了煮一下 ,還是能吞咽下去的,楊樹皮、槐樹皮就不行了,太苦、太澀,根本就吞咽不下去。
樹皮吃上一個月,人就瘦成幹柴,皮膚包裹著骨頭,一點力氣也沒有。
但凡用一點力氣人都會昏迷,而更糟糕的就是,這個時候身體機能已經衰竭,再也沒有力氣吞咽下去樹皮,就是拚死命吞咽下去樹皮,但是消化道機能已經完全喪失,便不出來,不是餓死、就是憋死。
李滿倉一家生活在山東汶水河邊,汶水河邊的每一塊田都耕種了千年。
最勤奮的人民耕種著最肥沃的土地,而結果卻是饑餓、饑餓……
幾千年耕種下來、繁衍下來,人多地少。
所有的能夠種植的土地都開墾成良田,隻剩下那些沒有土壤的石頭山坡。
柴米油鹽醬醋茶……汶河邊、在古代中國,排第一位的是柴,沒有柴。
飯一頓不吃就餓,而樹長成要許多年。好年月要柴燒飯,壞那年月剝樹皮哄騙饑餓,汶水河邊已經沒有樹。
不但是汶水河邊是這樣子,就是整個中原地區,一天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柴。
中原百姓的柴隻是煮飯的,從來不會用於取暖,冬天不管多麽寒冷,能燒柴取暖的必是官宦、富豪之家。
普通百姓就隻能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中原,平原沒有山林、沃土樹木罕見,即便是到了後世,譚啟明在中原旅行,在整個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地區,那些適合耕種的土地上,隻要看見一株千年以上的樹,那麽這棵樹肯定是屬於一個寺廟或道觀的,中原平原地區就沒有一片曆史上殘存一片小樹林。
汶水河上遊是沂蒙山,去沂蒙山擔一擔柴要走50裏,到青州城,一擔柴能賣60文銅錢。
柴都是要去皮的幹柴,六十文銅錢可以買一升米,就是一斤二兩米,一斤二兩米參雜野菜、米糠是勉強讓一度日的,可是60文銅錢是要有成本的。
柴最在中原是最重要的,就催生了一個自由職業樵夫。
曆史學家、經濟學家並沒有研究過古代中國的樵夫。但是可以從文人墨客的隻言片語中管中竊豹。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漁樵不分,自由職業能打柴就打柴,能捕魚就捕魚,或者一邊打柴一邊捕魚。
在青州,最富貴之家是燒炭的,普通百姓才燒柴。
一擔柴雖然可以賣60文,但是規矩是要遵守的,每一片山林都不是可以隨意索取的。
首先是村裏的甲長,沒有無主的山林,就是五百裏沂蒙山,也是有人管的,你去砍柴的那座山,附近村子裏的甲長就負責看護山林。
縣丞會交待裏正、裏正會交代甲長,樹是不能砍伐的,砍伐大樹需要縣丞的允許。
但是每一年都可以有兩次清除雜草、雜樹的活動,一次是冬天煉山、一次是秋天殘伐。
這些活動其實都是要樵夫完成的,煉山與殘伐就是清除樹枝、砍伐不成材的劣樹,就是樵夫的義務勞動。
樵夫守著煉山、殘伐的規矩是不是就妥妥可以養家糊口了,還差許多。
甲長家裏也是要燒柴的,一個月要給甲長家送兩擔柴,給甲長送完了柴,甲長就把李滿倉的名字上報給裏正。
於是又要給裏正家一個月送兩擔柴。
這就解決進山砍柴的問題。
擔柴進青州城,進門要一文銅錢的孝敬,縣衙戶房是管理國有資產的,山林在縣衙分工上歸縣丞管理,縣丞家是不燒柴的,縣丞家裏燒炭,燒炭的縣丞不會為難樵夫,但是還是有雜官可以拿捏樵夫。
能夠拿捏樵夫的稅課司與河伯所。稅課司大史是從九品的官員,負責全縣的稅收工作,相當於後世的稅務局長,也不壓榨到樵夫身上,也不是稅課司大史清高,實在是看不上哪幾擔柴。
稅課司大史看不上,幫閑看的上,在稅課司打雜的幫閑是要燒柴的,要有一個稅課司幫閑罩著,代價是一個月一擔柴。
河伯所看似與樵夫無關,河伯所管理全縣的河湖,相當於後世的水務局,河伯所的幫閑會說樵夫砍柴壞了水係,要麽給一擔柴要麽就換一個山頭。
一個月要交出六擔柴、30文進城錢,才能在安穩的砍柴、賣柴。
堪輿相地師傅李定軍要負責找到庫頁島的鐵礦。
把各個部落首領集中起來就是了解一下庫頁島的基本情況。
李定軍不斷的提出問題,向各個部落首領諮詢。
李定軍帶了鐵礦石、銅礦石標本,就問部落首領那裏有這樣的人石頭。
相地術有:草莖紅而美麗,下有鉛”,“草莖黃而鏽,下有銅”,“山上有蔥,下有銀;山上有荊,下有金;山上有薑,下有銅錫”,
上麵有丹沙,下麵有黃金,上麵有仁石,下麵有銅和金,上麵有陵墓石,下麵有鉛、錫和紫銅,上麵有赭石,下麵有鐵。
李定軍就仔仔細細的向部落首領們詢問,那裏有這些植物、那裏有這些石頭……
諮詢會議整整開了一天,會議越開,李定軍越興奮,李定軍已經預計到,庫頁島有豐富的金、銀、銅、鐵、錫、鉛資源。
而元老院要求的是鐵礦石。
看著這黑色的,比較重的,閃爍著星星點點金屬光澤的鐵礦石,不是一個部落、有十五個部落說他們那裏的山上就有,這十五個部落都分布在東薩哈林山脈上。
元老院決定第二天就去實地勘驗。
葉心宇造了北明最多的船。
盡管工具簡陋,葉心宇隻有最簡單的青銅工具,但是葉心宇卻造了最多的船,因為庫頁島造船廠有一萬人在造船。
依靠著庫頁島無邊的原始森林、依靠最優秀的粘合劑鐵樺木膠,依靠鯊魚皮風帆,庫頁島造船廠在一萬多人的忙碌下,已經造出了飛剪式福船5條,漁船8條、捕鯨船5艘,小型近海漁船30艘。
葉心宇要有一次運輸2000人的能力,畢竟倭寇兇殘,葉心宇要有一次運輸士兵渡過宗穀海峽去大河川2000人的能力。
飛剪式福船是海裏寶造船廠的出品,而庫頁島造船廠的技術工人都是海裏寶造船廠來的。
元老院元老、譚啟明、李定軍、葉心宇與十幾個部落首領,勘探隊員、漢族工匠、索倫戰士一行人分乘兩條飛剪式福船出發。
穿過宗穀海峽向北,沿著庫頁島海岸航行,一邊是浩瀚的太平洋、一邊是鬱鬱蔥蔥的東薩哈林山脈。
從庫頁島東海岸一直到鄂霍茨克海,這裏是世界上最大的明太魚漁場,飛剪式福船向北航行,右邊有大群、大群的明太魚與噴射水柱的鯨魚,而左邊海岸上是成群結隊的海豹、海象。
從庫頁島東海岸到鄂霍茨克海的明太魚產量有多大,在譚啟明所在到後世,在中國人口已經達到13億7千萬,在中國每一家生鮮超市裏,都有來自這裏的明太魚。
李定軍與同行的漢族勘探隊員、工匠雙眼發直、眼珠子鋥亮的看著魚群,看著海豹、看著海岸上無邊無際的森林……
這可都是肉食,這些肉食隻有那些地主老財在年節時刻才能吃到,普通人一輩子也吃不到幾乎。
那森林是多少柴火、多少木材?
可是這裏到處都是。
一個勘探隊員突然嚎啕大哭,大聲唿叫冤枉啊、冤枉。
跪在船甲板上,對著南方咚咚叩頭。
勘探隊員姓李,叫滿倉,中原人有太多的人叫滿倉的,寄托在中原人對食物無限的向往,也是滿懷對缺少食物的恐懼。
雖然叫的是滿倉,可是家裏的糧倉別說滿了,往往一顆糧食都沒有。
如果沒有兵匪的禍事,依靠野菜、榆樹錢、草子就和一點雜糧、米糠,人還是餓不死的。
盡管草根、樹皮難以下咽,為了活下去,總是要咽下去的。
而來了兵、來了匪就活不下去了,兵們、匪們會搶走家裏僅有的一點雜糧米糠,然後就是隻能吃樹皮、野菜。
野菜根本就不夠吃,當村子裏的人都去吃野菜,野菜很快就被吃光了。
剩下就是吃樹皮,榆樹皮、柳樹皮雖然也沒有什麽營養,但是味道寡淡,切碎了煮一下 ,還是能吞咽下去的,楊樹皮、槐樹皮就不行了,太苦、太澀,根本就吞咽不下去。
樹皮吃上一個月,人就瘦成幹柴,皮膚包裹著骨頭,一點力氣也沒有。
但凡用一點力氣人都會昏迷,而更糟糕的就是,這個時候身體機能已經衰竭,再也沒有力氣吞咽下去樹皮,就是拚死命吞咽下去樹皮,但是消化道機能已經完全喪失,便不出來,不是餓死、就是憋死。
李滿倉一家生活在山東汶水河邊,汶水河邊的每一塊田都耕種了千年。
最勤奮的人民耕種著最肥沃的土地,而結果卻是饑餓、饑餓……
幾千年耕種下來、繁衍下來,人多地少。
所有的能夠種植的土地都開墾成良田,隻剩下那些沒有土壤的石頭山坡。
柴米油鹽醬醋茶……汶河邊、在古代中國,排第一位的是柴,沒有柴。
飯一頓不吃就餓,而樹長成要許多年。好年月要柴燒飯,壞那年月剝樹皮哄騙饑餓,汶水河邊已經沒有樹。
不但是汶水河邊是這樣子,就是整個中原地區,一天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柴。
中原百姓的柴隻是煮飯的,從來不會用於取暖,冬天不管多麽寒冷,能燒柴取暖的必是官宦、富豪之家。
普通百姓就隻能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中原,平原沒有山林、沃土樹木罕見,即便是到了後世,譚啟明在中原旅行,在整個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地區,那些適合耕種的土地上,隻要看見一株千年以上的樹,那麽這棵樹肯定是屬於一個寺廟或道觀的,中原平原地區就沒有一片曆史上殘存一片小樹林。
汶水河上遊是沂蒙山,去沂蒙山擔一擔柴要走50裏,到青州城,一擔柴能賣60文銅錢。
柴都是要去皮的幹柴,六十文銅錢可以買一升米,就是一斤二兩米,一斤二兩米參雜野菜、米糠是勉強讓一度日的,可是60文銅錢是要有成本的。
柴最在中原是最重要的,就催生了一個自由職業樵夫。
曆史學家、經濟學家並沒有研究過古代中國的樵夫。但是可以從文人墨客的隻言片語中管中竊豹。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漁樵不分,自由職業能打柴就打柴,能捕魚就捕魚,或者一邊打柴一邊捕魚。
在青州,最富貴之家是燒炭的,普通百姓才燒柴。
一擔柴雖然可以賣60文,但是規矩是要遵守的,每一片山林都不是可以隨意索取的。
首先是村裏的甲長,沒有無主的山林,就是五百裏沂蒙山,也是有人管的,你去砍柴的那座山,附近村子裏的甲長就負責看護山林。
縣丞會交待裏正、裏正會交代甲長,樹是不能砍伐的,砍伐大樹需要縣丞的允許。
但是每一年都可以有兩次清除雜草、雜樹的活動,一次是冬天煉山、一次是秋天殘伐。
這些活動其實都是要樵夫完成的,煉山與殘伐就是清除樹枝、砍伐不成材的劣樹,就是樵夫的義務勞動。
樵夫守著煉山、殘伐的規矩是不是就妥妥可以養家糊口了,還差許多。
甲長家裏也是要燒柴的,一個月要給甲長家送兩擔柴,給甲長送完了柴,甲長就把李滿倉的名字上報給裏正。
於是又要給裏正家一個月送兩擔柴。
這就解決進山砍柴的問題。
擔柴進青州城,進門要一文銅錢的孝敬,縣衙戶房是管理國有資產的,山林在縣衙分工上歸縣丞管理,縣丞家是不燒柴的,縣丞家裏燒炭,燒炭的縣丞不會為難樵夫,但是還是有雜官可以拿捏樵夫。
能夠拿捏樵夫的稅課司與河伯所。稅課司大史是從九品的官員,負責全縣的稅收工作,相當於後世的稅務局長,也不壓榨到樵夫身上,也不是稅課司大史清高,實在是看不上哪幾擔柴。
稅課司大史看不上,幫閑看的上,在稅課司打雜的幫閑是要燒柴的,要有一個稅課司幫閑罩著,代價是一個月一擔柴。
河伯所看似與樵夫無關,河伯所管理全縣的河湖,相當於後世的水務局,河伯所的幫閑會說樵夫砍柴壞了水係,要麽給一擔柴要麽就換一個山頭。
一個月要交出六擔柴、30文進城錢,才能在安穩的砍柴、賣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