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家,如今我大漢對於人才的選拔自有一番章程,便是察舉製和征辟製兩種。”


    吏部尚書史高在未央宮宣室殿內沉聲說著,一旁,天子劉洵正在聚精會神的聽著,期間眉頭緊鎖,不知道聯想到了什麽。


    “察舉製確立於孝武皇帝元光元年,察舉製不同於以前前秦時期的世官製,它的主要是由地方縣令或是郡守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朝廷,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天家也許都知道,早在夏、商、西周三代之時,便開始實行世卿世祿製,開始從士大夫家族中征辟人才。而後到了春秋戰國之時,各國開始改革舊有製度,更為了富國強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幹出眾之人。”


    “到了戰國時期出現軍功爵製度,各國又興起養士之風,招攬有才幹、善言辭的人才,不論出身,為國君、諸侯服務。到前秦則以辟田和軍功為選官依據。但這些都不是完備的選官製度。”


    天子劉洵雖然也對大漢之前的人才選拔製度有些耳聞,但是到了今日才算是真正的全麵了解,一麵聽著吏部尚書史高的講解,一麵將自己認為有用的信息記錄下來,以備借鑒。


    “再往後,便是我大漢立國,為了治理天下各郡國的需要,朝廷建立了一整套選拔官吏的製度,便是剛才臣提到的察舉製。察舉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製度,也叫選舉。當年高祖首下求賢詔,要求各地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製先河。之後,孝惠皇帝、呂後相繼詔舉孝弟力田,察舉製自此開始有了科目。”


    “我大漢的察舉製嚴格地說是從孝文皇帝時期開始的,當年孝文皇帝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且定下了對策“(考試)和等第。到了孝武皇帝時察舉製達到完備,朝廷相繼推出各種法度予以規範。其後,察舉製的各種科目不斷充實,特別是有了統一的選才標準和考試辦法。”


    “考試是察舉製度的重要環節。被舉者經考試後,由朝廷量才錄用,這樣既保證了選才標準能貫徹實行,選出真正的人才,還能保證競爭的相對公平,令貧苦之才有進入廟堂的可能。”


    “察舉製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斷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為多,是根據對專門人才的需要而設立。這些科目,統一由曆代大漢天子確定。按照舉期分類,察舉製的科目可分為常科(歲科)與特科兩大類。歲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祿四行;特科又分為常見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以歲科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為最重要。特科中則以“賢良方正“為最重要。”


    聽到這裏,天子劉洵的心中頓時踏實了不少,畢竟此時的察舉製說白了,就是一種“分科考試”,雖然具體的製度情況與後世的科舉製有所區別,但是其本質還是一樣的,二者並不是天壤之別。


    “也就是說,將來朕推行科舉製的時候,阻力也許會相對小一些,至少朝中大臣對於製度上麵的情況,不會有太多的反對聲音!”


    就在天子劉洵心中暗暗盤算的時候,吏部尚書史高則是繼續說道:“臣還記得,當年孝文皇帝要求舉賢良方正,孝武皇帝時要求舉孝廉,這都是察舉製曆史上的重要時刻,賢良方正和舉孝廉兩科,便是從此時被列為常態的!”


    “如果按照四科標準分類,以“德“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為主的有尤異、治劇、勇猛知兵法、明陰陽災異、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為先,在學問上則以“儒學“為主。”


    天子劉洵感歎道:“我大漢的察舉製度雖然是建立的推舉的基礎上,但是也是經過各類考試來選拔人才,又有如此多的科目,足見察舉製之優良!”


    不過,天子劉洵的心中卻是暗道:“不過察舉製的缺點同樣明顯:那便是各地郡國在舉薦人才的時候,隨意性太大,普通的平民百姓根本無法通過這一關,能夠被舉薦上來的人才肯定都是出身於門閥士族,或者是豪強大族的子弟!”


    想到這裏,天子劉洵便更加堅定了改良人才選拔製度的想法。


    旁邊,吏部尚書史高卻沒有注意到天子劉洵神情的變化,而是繼續盡職盡責的講解著:“我大漢的另一個選拔人才的製度,便是征辟!”


    “征辟製主要包括大漢天子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我大漢天子征召稱為“征(zhēng)“,是天子征聘各地知名人才到朝廷充任要職。官府征召稱為“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府衙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


    吏部尚書史高為天子劉洵足足講解了一個時辰,終於將大漢的人才選拔製度講解完畢。


    此時,吏部尚書史高拱手說道:“今日天家征召臣入宮講解,不知天家有何旨意?”


    天子劉洵沒有迴答,而是笑著問道:“愛卿是吏部尚書,負責為我大漢選拔人才。愛卿不如說一說,如今的察舉製和征辟製怎麽樣?可有什麽弊端?”


    吏部尚書史高聞言不由愣住了,自己在入宮之前已經風聞天子劉洵準備改革人才選拔製度,不過隻是在尚書省之中傳聞,並沒有傳到外朝去。同時尚書令丙吉也下了嚴令,禁止任何人將這個消息傳到外朝,以免引起朝野動蕩。


    此時吏部尚書史高聽了天子劉洵的反問,再聯想起風聞的事情,以及今日為天子劉洵講解的人才選拔製度,臉色頓時變了變,額頭上瞬間就生出一層密密的汗珠。


    “臣、臣……”


    天子劉洵說道:“愛卿但說無妨,朕也隻是想聽一聽愛卿的意見罷了。”


    吏部尚書史高穩了穩心神,而後拱手說道:“天家,臣以為不管是察舉製還是征辟製,所選拔之人才幾乎都是門閥士族子弟,這便是察舉製和征辟製的弊端!”


    “不管是察舉製還是征辟製,想要進入朝中為官,都要先有各地郡國的官吏進行篩選,而這些官吏是什麽人?十有八九都是門閥士族之人,剩下的一兩成也是皇族子弟,或者是功勳勢力!民間寒門的人才基本上是沒有機會進入朝中為官的!”


    聽了吏部尚書史高的一番話,天子劉洵不禁擊節讚歎,自己終於聽到有人敢於說出大實話,也終於有了一個誌同道合之人!


    此時,天子劉洵笑著對吏部尚書史高說道:“愛卿果然大才,朕對於察舉製和征辟製的弊端也是深惡痛絕!”


    天子劉洵感歎道:“我大漢不僅僅是門閥士族的大漢,也不僅僅是皇族和功勳勢力的大漢,更是數千萬漢家子民的大漢!所以,朝廷要選拔人才,數千萬漢家子民必須要有進入朝中為官的機會,否則便是朕、是朝中百官的失職!”


    吏部尚書史高聞言當即正衣冠,而後對著天子劉洵大禮叩拜,說道:“我大漢有如此明君,實乃百姓之福、大漢之幸甚!”


    天子劉洵親手將吏部尚書史高扶起來,說道:“不過話又說迴來,雖然朕有心改變眼下人才選拔製度,但是也隻能循序漸進,此事必須從長計議才行!”


    吏部尚書史高自然讚同,拱手說道:“臣明白!此事,臣全力支持天家,還請天家放心!隻是……”


    “愛卿有話直說!”


    吏部尚書史高說道:“隻是不知天家準備如何行事?”


    天子劉洵沉吟了一番,說道:“如今的察舉製和征辟製已經自成體係,如果朕猛然間對察舉製、征辟製進行修改,朝中上下勢必會極力反對,門閥士族勢力那邊也會打草驚蛇。”


    說到這裏,天子劉洵頓了頓,而後說道:“所以,朕不會對察舉製和征辟製做任何的改動,一切照舊!隻是,朕準備在察舉製和征辟製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選拔人才的途徑,與察舉製、征辟製並駕齊驅!”


    吏部尚書史高拍手說道:“天家的意思是,為寒門人才單獨開辟出一條為官之路?哈哈,天家此舉甚妙!”


    天子劉洵笑著說道:“愛卿隻說對了一半!朕決定在察舉製和征辟製的基礎上,單獨增加會試製度,由朝廷根據實際需要的官職列出考核的題目,各地郡國的文武有才者均可聚集長安城參加考試,有意參加考試者不限出身、不限貧富,不管是門閥士族的子弟,還是普通農戶的良家子,均可參加!會試製度的考試每年舉行一次。”


    吏部尚書史高沉吟了一下,忽然大笑起來,說道:“天家如此而為,看似給門閥士族的子弟增加了一條為官之路,其實是在門閥士族壟斷人才的圍欄上,打開了一個缺口!隻是不知道,外朝的那些大臣作何反應了。”


    天子劉洵冷笑一聲,說道:“如何反應?朕已經料到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並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仙軒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仙軒轅並收藏漢並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