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子劉洵公開了霍家的種種罪行,整個朝堂都為之震動。
緊接著,天子劉洵對朝廷中的人事進行了大調整,朝中的霍家子弟紛紛被鎮撫司抓捕、下詔獄,朝中的人事空缺陸續被天子劉洵身邊的郎官填充。
僅僅過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天子劉洵便通過部署身邊郎官進入朝廷的辦法,徹底掌控了朝中的權柄。
再加上丞相韋賢、尚書令魏相、大司馬富平侯張安世、禦使大夫丙吉四人的鼎力支持,天子劉洵更是隨心所欲的對朝中的人事進行革新,全麵清除霍家遺留在朝中的勢力!
期間,天子劉洵開始任命自己的心腹入朝為官,主要是史高、史曾、史玄三兄弟。
天子劉洵冊封史高為樂陵侯,並且在尚書台之下增設政務司,由樂陵侯史高為政務令,全權負責尚書台的政務往來、奏章呈遞、政令下發等事務。
冊封史曾為平水侯,在尚書台之下增設兵事司,由史曾為兵事令,負責在漢軍之中推行新裝備、新戰法、新操典等事務,並且開始接管部分太尉之職。
冊封史玄為杜陵侯,在尚書台之下增設市舶司,由史玄為市舶令,負責商稅、礦稅等各項新稅種的收取等事宜。
天子劉洵趁此機會增設了兵事司、市舶司、政務司,完全就是為了後續新政的推行而埋下伏筆。
這三個機構便是將來的兵部、商部、中書省,可以說是天子劉洵改良後的“三省六部製”的萌芽。
此時大漢的政治機構雖然已經領先於這個時代,其效力和先進程度完爆周邊各部落、國家,但是在天子劉洵的心中,依然還有很多的不足,甚至是致命的缺陷。
在天子劉洵的心中,在資產經濟爆發之前,最為科學和完善的政治體製,便是後世的三省六部-內閣製度!
隻不過在此時大漢的經濟、政治基礎上,三省六部-內閣製度猶如空中樓閣一般,隻能想一想而已,根本無法搭建起來。
所以天子劉洵隻能暫時用這種縫縫補補的方式,先在現有的政治機構中埋下伏筆,而後再逐步改良大漢的基層構造和門閥士族、豪強等強大阻力,待到一切水到渠成之後,才會開始搭建三省六部-內閣製度的框架!
此時,天子劉洵將史高、史曾、史玄三人推到了前麵,大大充實了尚書台的勢力,讓朝野為之側目。
此時的尚書台掌控的權柄非常大,幾乎已經將丞相韋賢的權柄拿走了一大半。長此以往下去,丞相韋賢遲早會成為名副其實的“擺設”!
不過對此,丞相韋賢卻沒有任何抵觸,畢竟自己年事已高,再過幾年就要迴鄉養老了,犯不上再與天子劉洵這樣的英主唱反調。
未央宮宣室殿。
經過一段時間的清繳,朝中上下的霍家勢力已經全部清除,霍禹、霍顯、霍山、霍雲、鄧廣漢等一眾主要罪犯全部被羈押在詔獄之中,等候天子劉洵的發落。
同時,各地郡國不斷傳來奏報,各地的駐軍將士開始捉拿霍家散落在各地的子弟。
那些霍家子弟原本以為自己已經控製了局麵,已經聚集了人馬,可是在各地漢軍將士的突襲之下,這些臨時募集起來的人馬根本不堪一擊,不是被漢軍將士擊潰,就是不戰而降。
而那些霍家子弟也是狼狽逃竄,眾人原本的權勢都是依托在霍家存在的基礎上,現在霍家已經灰飛煙滅,這些霍家子弟沒有了靠山,已經變成了喪家之犬,再沒有人懼怕他們。
原本對這些霍家子弟畏懼的上官和下屬,此時全都搖身一變,成為這些霍家子弟的攔路虎,紛紛出手將各地的霍家子弟押解長安城!
天子劉洵看著一份份飛馬送來的奏報,一顆懸著十幾天的心終於落了下來。
對於此番鏟除霍家的行動,天子劉洵其實是很有把握的,隻是擔心散落在各地的霍家子弟會狗急跳牆,會真的起兵作亂,那樣一來勢必會讓朝廷分神平叛,甚至會影響漢軍將士出征匈奴的計劃!
如今看來,散落在各地郡國的霍家子弟多是些酒囊飯袋,根本掀不起什麽大風浪,天子劉洵自嘲的笑了笑:自己還是高看這些霍家子弟了!
此時,天子劉洵看到了廷尉路溫舒和鎮撫卿樊明聯名上奏的奏章,是二人請旨處斬霍禹、霍顯、霍雲、霍山、鄧廣漢、王漢、張朔等主犯,以及數千霍家黨羽的奏章!
隻見天子劉洵拿起毛筆,在竹簡上大筆一揮,便決定了霍家上下數百人、黨羽數千口的最後命運!
將這份奏章交給中常侍耿國之後,天子劉洵迴想起當年的霍光,不禁感慨萬千。
天子劉洵非常推崇後世的班固和司馬光,對此二人的曆史上的觀點很是讚同。
天子劉洵就曾記得班固和司馬光對於霍光、霍家的評價。
班固:霍光受繈褓之托,任漢室之寄,匡國家,安社稷,擁昭,立宣,雖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陰妻邪謀,立女為後,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顛覆之禍,死才三年,宗族誅夷,哀哉!
司馬光:霍光之輔漢室,可謂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執之,久而不歸,鮮不及矣。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詐,固可以親政矣,況孝宣十九即位,聰明剛毅,知民疾苦,而光久專大柄,不知避去,多置親黨,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憤於上,吏民積怨於下,切齒側目,待時而發,其得免於身幸矣,況子孫以驕侈趣之哉!雖然,向使孝宣專以祿秩賞賜富其子孫,使之食大縣,奉朝請,亦足以報盛德矣;乃複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叢釁積,更加裁奪,遂至怨懼以生邪謀,豈徒霍氏之自禍哉?亦孝宣醞釀以成之也。昔椒作亂於楚,莊王滅其族而赦箴尹克黃,以為子文無後,何以勸善。夫以顯、禹、雲、山之罪,雖應夷滅,而光之忠勳不可不祀;遂使家無噍類,孝宣亦少恩哉!
班固和司馬光相差了一千多年,但是二人都認為霍光是大漢帝國的忠臣,其對大漢帝國的功勳非常卓著。
可是不管是班固還是司馬光,都認為霍家眾人卻非常不堪,按照天子劉洵理解的意思,霍家眾人於霍光來說,就是“豬隊友”,將霍光辛辛苦苦數十年打造的霍家權柄一朝敗光!
想到這裏,天子劉洵也不禁歎息一聲。
“世事萬千,尋常之人豈能左右?”
天子劉洵心中暗道:“霍光是和何等人?被孝武皇帝這樣的千古一帝看重,能夠將一個被戰爭拖得精疲力竭的大漢帝國硬生生的拽了迴來,用短短的十幾年便讓一個千瘡百孔的華夏重換生機,這是何等的才智和手腕!”
“可就是這樣的一個霍光,卻有著霍顯、霍雲、霍禹、霍山這些家眷,讓霍光在死後還蒙受了叛臣家主的汙名!當真是世事難料啊!”
這時,中常侍耿國辦完事務趕了迴來,天子劉洵見狀便歎息一聲,說道:“奏章叫到鎮撫司了?”
中常侍耿國拱手說道:“啟奏天家,仆已經將奏章交給了鎮撫卿樊明。明日一早,鎮撫卿樊明將會同廷尉路溫舒一同監斬,將霍禹、霍顯、霍雲、霍山、王漢、鄧廣漢、張朔等一眾人犯斬首棄市!”
天子劉洵聽到這裏點了點頭,忽然想起了自己在尚冠裏的院子,眼角不禁微微泛紅。
“再給鎮撫卿樊明、廷尉路溫舒送一道聖旨:霍禹、霍顯二人改判為腰斬,其餘人等依舊是斬首!”
聽到這裏,中常侍耿國不禁渾身一震,看來天家心中的仇恨依舊沒有散去!
“諾!”
心中想著,中常侍耿國腳下卻不敢怠慢,急忙再去傳旨。
次日,長安城內外萬人空巷,數萬百姓匯集在長樂宮外的廣場上,隻見霍禹、霍顯、霍雲、霍山、王漢、鄧廣漢、張朔等一眾人犯,足足數千人被押解到此,開始行刑!
此時的霍顯早已經嚇得癱軟在地上,被兩名漢軍將士推拽著拉到了地方,而霍禹、霍山、霍雲等人則是麵如死灰、雙眼無神,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鎮撫卿樊明、廷尉路溫舒率領數千南軍兵馬將刑場團團圍住,而後便開始行刑。
霍山、霍雲、張朔、鄧廣漢等一眾霍家子弟同時被斬首,滾落在地的首級、四下噴濺的鮮血,頓時激發起圍觀百姓的歡唿,同時也讓剩下的人犯為之膽寒,一時間剩下的人犯紛紛求饒、哭喊。
霍顯和霍禹發現自己並沒有在第一時間被斬首,心中都感覺大大的不妙!
這時,鎮撫卿樊明大聲宣布:“天家有旨:人犯霍禹、人犯霍顯罪大惡極,特改判為腰斬棄市!來人,行刑!”
霍禹和霍顯聽到腰斬這兩個字,頓時嚇得魂飛魄散,霍禹當即大聲哭嚎了起來,而霍顯則是當場失禁,而後雙眼一白昏死了過去。
緊接著,天子劉洵對朝廷中的人事進行了大調整,朝中的霍家子弟紛紛被鎮撫司抓捕、下詔獄,朝中的人事空缺陸續被天子劉洵身邊的郎官填充。
僅僅過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天子劉洵便通過部署身邊郎官進入朝廷的辦法,徹底掌控了朝中的權柄。
再加上丞相韋賢、尚書令魏相、大司馬富平侯張安世、禦使大夫丙吉四人的鼎力支持,天子劉洵更是隨心所欲的對朝中的人事進行革新,全麵清除霍家遺留在朝中的勢力!
期間,天子劉洵開始任命自己的心腹入朝為官,主要是史高、史曾、史玄三兄弟。
天子劉洵冊封史高為樂陵侯,並且在尚書台之下增設政務司,由樂陵侯史高為政務令,全權負責尚書台的政務往來、奏章呈遞、政令下發等事務。
冊封史曾為平水侯,在尚書台之下增設兵事司,由史曾為兵事令,負責在漢軍之中推行新裝備、新戰法、新操典等事務,並且開始接管部分太尉之職。
冊封史玄為杜陵侯,在尚書台之下增設市舶司,由史玄為市舶令,負責商稅、礦稅等各項新稅種的收取等事宜。
天子劉洵趁此機會增設了兵事司、市舶司、政務司,完全就是為了後續新政的推行而埋下伏筆。
這三個機構便是將來的兵部、商部、中書省,可以說是天子劉洵改良後的“三省六部製”的萌芽。
此時大漢的政治機構雖然已經領先於這個時代,其效力和先進程度完爆周邊各部落、國家,但是在天子劉洵的心中,依然還有很多的不足,甚至是致命的缺陷。
在天子劉洵的心中,在資產經濟爆發之前,最為科學和完善的政治體製,便是後世的三省六部-內閣製度!
隻不過在此時大漢的經濟、政治基礎上,三省六部-內閣製度猶如空中樓閣一般,隻能想一想而已,根本無法搭建起來。
所以天子劉洵隻能暫時用這種縫縫補補的方式,先在現有的政治機構中埋下伏筆,而後再逐步改良大漢的基層構造和門閥士族、豪強等強大阻力,待到一切水到渠成之後,才會開始搭建三省六部-內閣製度的框架!
此時,天子劉洵將史高、史曾、史玄三人推到了前麵,大大充實了尚書台的勢力,讓朝野為之側目。
此時的尚書台掌控的權柄非常大,幾乎已經將丞相韋賢的權柄拿走了一大半。長此以往下去,丞相韋賢遲早會成為名副其實的“擺設”!
不過對此,丞相韋賢卻沒有任何抵觸,畢竟自己年事已高,再過幾年就要迴鄉養老了,犯不上再與天子劉洵這樣的英主唱反調。
未央宮宣室殿。
經過一段時間的清繳,朝中上下的霍家勢力已經全部清除,霍禹、霍顯、霍山、霍雲、鄧廣漢等一眾主要罪犯全部被羈押在詔獄之中,等候天子劉洵的發落。
同時,各地郡國不斷傳來奏報,各地的駐軍將士開始捉拿霍家散落在各地的子弟。
那些霍家子弟原本以為自己已經控製了局麵,已經聚集了人馬,可是在各地漢軍將士的突襲之下,這些臨時募集起來的人馬根本不堪一擊,不是被漢軍將士擊潰,就是不戰而降。
而那些霍家子弟也是狼狽逃竄,眾人原本的權勢都是依托在霍家存在的基礎上,現在霍家已經灰飛煙滅,這些霍家子弟沒有了靠山,已經變成了喪家之犬,再沒有人懼怕他們。
原本對這些霍家子弟畏懼的上官和下屬,此時全都搖身一變,成為這些霍家子弟的攔路虎,紛紛出手將各地的霍家子弟押解長安城!
天子劉洵看著一份份飛馬送來的奏報,一顆懸著十幾天的心終於落了下來。
對於此番鏟除霍家的行動,天子劉洵其實是很有把握的,隻是擔心散落在各地的霍家子弟會狗急跳牆,會真的起兵作亂,那樣一來勢必會讓朝廷分神平叛,甚至會影響漢軍將士出征匈奴的計劃!
如今看來,散落在各地郡國的霍家子弟多是些酒囊飯袋,根本掀不起什麽大風浪,天子劉洵自嘲的笑了笑:自己還是高看這些霍家子弟了!
此時,天子劉洵看到了廷尉路溫舒和鎮撫卿樊明聯名上奏的奏章,是二人請旨處斬霍禹、霍顯、霍雲、霍山、鄧廣漢、王漢、張朔等主犯,以及數千霍家黨羽的奏章!
隻見天子劉洵拿起毛筆,在竹簡上大筆一揮,便決定了霍家上下數百人、黨羽數千口的最後命運!
將這份奏章交給中常侍耿國之後,天子劉洵迴想起當年的霍光,不禁感慨萬千。
天子劉洵非常推崇後世的班固和司馬光,對此二人的曆史上的觀點很是讚同。
天子劉洵就曾記得班固和司馬光對於霍光、霍家的評價。
班固:霍光受繈褓之托,任漢室之寄,匡國家,安社稷,擁昭,立宣,雖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陰妻邪謀,立女為後,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顛覆之禍,死才三年,宗族誅夷,哀哉!
司馬光:霍光之輔漢室,可謂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執之,久而不歸,鮮不及矣。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詐,固可以親政矣,況孝宣十九即位,聰明剛毅,知民疾苦,而光久專大柄,不知避去,多置親黨,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憤於上,吏民積怨於下,切齒側目,待時而發,其得免於身幸矣,況子孫以驕侈趣之哉!雖然,向使孝宣專以祿秩賞賜富其子孫,使之食大縣,奉朝請,亦足以報盛德矣;乃複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叢釁積,更加裁奪,遂至怨懼以生邪謀,豈徒霍氏之自禍哉?亦孝宣醞釀以成之也。昔椒作亂於楚,莊王滅其族而赦箴尹克黃,以為子文無後,何以勸善。夫以顯、禹、雲、山之罪,雖應夷滅,而光之忠勳不可不祀;遂使家無噍類,孝宣亦少恩哉!
班固和司馬光相差了一千多年,但是二人都認為霍光是大漢帝國的忠臣,其對大漢帝國的功勳非常卓著。
可是不管是班固還是司馬光,都認為霍家眾人卻非常不堪,按照天子劉洵理解的意思,霍家眾人於霍光來說,就是“豬隊友”,將霍光辛辛苦苦數十年打造的霍家權柄一朝敗光!
想到這裏,天子劉洵也不禁歎息一聲。
“世事萬千,尋常之人豈能左右?”
天子劉洵心中暗道:“霍光是和何等人?被孝武皇帝這樣的千古一帝看重,能夠將一個被戰爭拖得精疲力竭的大漢帝國硬生生的拽了迴來,用短短的十幾年便讓一個千瘡百孔的華夏重換生機,這是何等的才智和手腕!”
“可就是這樣的一個霍光,卻有著霍顯、霍雲、霍禹、霍山這些家眷,讓霍光在死後還蒙受了叛臣家主的汙名!當真是世事難料啊!”
這時,中常侍耿國辦完事務趕了迴來,天子劉洵見狀便歎息一聲,說道:“奏章叫到鎮撫司了?”
中常侍耿國拱手說道:“啟奏天家,仆已經將奏章交給了鎮撫卿樊明。明日一早,鎮撫卿樊明將會同廷尉路溫舒一同監斬,將霍禹、霍顯、霍雲、霍山、王漢、鄧廣漢、張朔等一眾人犯斬首棄市!”
天子劉洵聽到這裏點了點頭,忽然想起了自己在尚冠裏的院子,眼角不禁微微泛紅。
“再給鎮撫卿樊明、廷尉路溫舒送一道聖旨:霍禹、霍顯二人改判為腰斬,其餘人等依舊是斬首!”
聽到這裏,中常侍耿國不禁渾身一震,看來天家心中的仇恨依舊沒有散去!
“諾!”
心中想著,中常侍耿國腳下卻不敢怠慢,急忙再去傳旨。
次日,長安城內外萬人空巷,數萬百姓匯集在長樂宮外的廣場上,隻見霍禹、霍顯、霍雲、霍山、王漢、鄧廣漢、張朔等一眾人犯,足足數千人被押解到此,開始行刑!
此時的霍顯早已經嚇得癱軟在地上,被兩名漢軍將士推拽著拉到了地方,而霍禹、霍山、霍雲等人則是麵如死灰、雙眼無神,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鎮撫卿樊明、廷尉路溫舒率領數千南軍兵馬將刑場團團圍住,而後便開始行刑。
霍山、霍雲、張朔、鄧廣漢等一眾霍家子弟同時被斬首,滾落在地的首級、四下噴濺的鮮血,頓時激發起圍觀百姓的歡唿,同時也讓剩下的人犯為之膽寒,一時間剩下的人犯紛紛求饒、哭喊。
霍顯和霍禹發現自己並沒有在第一時間被斬首,心中都感覺大大的不妙!
這時,鎮撫卿樊明大聲宣布:“天家有旨:人犯霍禹、人犯霍顯罪大惡極,特改判為腰斬棄市!來人,行刑!”
霍禹和霍顯聽到腰斬這兩個字,頓時嚇得魂飛魄散,霍禹當即大聲哭嚎了起來,而霍顯則是當場失禁,而後雙眼一白昏死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