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之後,天子劉洵下令從大漢各地郡國征召百工巧匠入朝,並且命侍郎史玄專門負責此事,將應征而來的百工巧匠全部送到杜縣新軍營壘去。


    此時,杜縣新軍營壘中已經興建了數量眾多的工坊,並且在杜縣周邊的山巒之中開鑿了數處的鐵礦,並且派人在杜縣周邊的群山之中尋找煤礦。


    雖然此時大漢並不使用煤炭,隻是少數達官貴人使用木炭,但是天子劉洵明白煤炭的重要意義,於是便對煤炭的形態和作用進行了描述,而後命人尋找,隻是一時之間還沒有什麽進展。


    天子劉洵這此番大舉征召百工巧匠,就是提前為新政的一環:攀登科技樹做人才準備!


    天子劉洵十分清楚人才和技術的重要性,就算此時大漢的門閥士族實力強大,即便朝中儒家的勢力不斷增加,隻要自己掌控了絕對優勢的技術,讓所有人看到新政實施起來的威力,就能夠說服大部分人。


    畢竟此時大漢的風氣就是開放並舉、兼容開拓的,遠不是後世滿清那樣保守愚昧,這點自信天子劉洵還是有的。


    很快半個多月過去了,天子劉洵收到了右將軍、富平侯張安世送來的密報。


    這份密報是通過侍郎史高的渠道送入宮中的,並且使用了天子劉洵創造的反切法密碼。這也是反切法密碼第一次用在朝中重要秘聞上!


    中常侍耿國將密報呈上的時候,對天子劉洵說道:“啟奏天家,仆聽聞密報在進宮的時候,被霍家的暗樁看到過,不知……”


    天子劉洵不以為意的說道:“無妨!以前呈遞給朕的奏報也有不少被霍家人探查過,朕已經習慣了。不過此番,霍家人恐怕要失望了,霍山、霍雲等人看到的隻能是一些亂碼而已,根本不可能看出任何信息!”


    中常侍耿國歎服的說道:“天家才智,真是世所罕見!”


    天子劉洵隻是笑了笑,便拿出一份黃老之說,對這份密報進行翻譯。


    隻過了一會兒,天子劉洵說道:“杜縣新投開的幾處鐵礦已經全部投產了,新軍營壘中擴建的煉鐵廠也開始運轉起來了,如此,新軍營壘兵仗局的產量將會大增!”


    中常侍耿國笑著說道:“仆恭喜天家!”


    天子劉洵笑著揮了揮手,而後沉吟起來:如今新君營壘的煉鐵廠使用的技術依舊是大漢通行的煉鐵技術,即便有鼓風機的加持,也算不上技術革新。


    “如果要攀登科技樹,那就先從開礦、煉鐵開始吧!”


    打定主意之後,天子劉洵便對中常侍耿國說道:“朕要整理一些東西,你去殿外等候,並且準備好紅翎急報,準備給右將軍、富平侯張安世送旨意!”


    “諾!”


    而後,天子劉洵開始翻看此時宮中收錄的開礦方麵的典籍,了解到此時大漢的開礦技術水平。


    此時大漢的開礦技術可以說已經冠絕天下,可以向下挖掘數十米的深度,礦藏的利用包括了鐵、金、銀、鉛、錫等各種金屬,讓天子劉洵很是吃驚。


    不過此時大漢的開礦技術也有著很多的缺點,比如管理流程太過粗獷、效率低下,保護措施幾乎沒有,所以時常發生重大的事故。


    根據這些缺點,天子劉洵開始著手製定一整套的開礦管理規範,準備下發給新軍營壘的各處礦場。


    根據各種文獻典籍的記載,天子劉洵得知此時大漢帝國的鐵礦主要是采用地下開采的方式進行發掘,使用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發展成熟的立井、斜井、平巷聯合開拓等方式進行,初步形成地下開采係統。


    此時大漢帝國的礦藏開采係統已相當完整,立井開挖到一定深度,便向兩邊掘進階段平巷,在巷道的中部或一端,下掘盲井直達采礦場。立井深度可達近百米深,斜巷呈階梯式向下延伸,適用於次生富集帶的探礦和采礦,還可以作為階段平巷的聯絡通道。


    此時的平巷距離長,支護的樣式各異,導致結構很不堅固,於是天子劉洵製定的第一條規範便是統一、強化支護。


    同時,天子劉洵還定下了開氣井(通風井),將工作井巷與氣井、氣巷分開的規範。


    而後,天子劉洵開始詳細製定支護的要求,畢竟支護的堅固與否直接關係到礦井是否堅固,關係到礦藏是否能夠長久使用,所以寫得格外認真。


    天子劉洵知道直到後世的明代,礦藏井巷支護發展出了四種形式:無支護、留石柱支護、木架支護、充填支護。


    一般在堅硬的圍岩中開采脈狀銅、銀、鉛、金礦時不需支護。


    而在開采大型囊狀或厚層狀礦體時,常故意留下一部分礦體用作支柱,以支撐井巷頂部,這就叫做留石柱支護。天子劉洵知道的德興銀山古銀礦在唐初曾經大規模開采,留有石柱,就屬於這一類。天子劉洵還記得在一本書籍中曾經看到過,到唐天佑末年,有人想采取留柱中的銀礦,“持斧而入,將斫取之,俄而山摧,入者盡壓死“的記載。


    至於木架支護則是用於挖掘並不太深的礦藏之中,此時大漢的淺層立井都是采用經過精細加工的方木(或圓木)密集式垛盤支護,與後世的木結構井架相差無幾;而斜井的支架型式類似後世木結構的“馬頭門“。破碎帶或鬆散岩體內的巷道,采用封閉式支架,以防止底部上鼓。後代的井巷木架支護與此大同小異。對於鐵礦的開采來說並不適用。


    最後便是填充支護法,天子劉洵知道此時的銅綠山古礦井已應用充填支護法。在方框支柱開采和橫撐支架開采中,將廢石和低品位礦石充填在下部采空區,防止圍岩塌落。


    綜合看來,最後天子劉洵並沒有將四種支護方法加以選取、摒棄,而是全部進行了嚴格的規範化,甚至在一些關鍵的技術點上製定了參數定額,當然都是參考的數值,具體的還要經過百工巧匠的審核。


    天子劉洵認為礦藏的形態和形勢千奇百怪,四種支護法齊備,才能應對各種情況。


    料理完支護法的規範之後,天子劉洵便注意到此時開礦的岩石破碎法:此時大漢帝國的岩石破碎法有工具破碎和火爆破碎,兩種方法常結合在一起使用。


    開鑿坑道時,如果岩石硬度低或圍岩疏鬆,可用工具破碎岩石。


    火爆破碎即火爆法,用火加熱岩石,使岩石內部結構受到破壞。有時用火燒熱岩石,潑冷水或醋使岩石在熱~脹冷縮的作用下破裂,或在醋的作用下變酥。


    天子劉洵記得後世《方輿勝覽》就曾記載:“辰州府沅陵光明山,一名龍門山,有砂(指辰砂)井,土人采取……燒石取之。“


    “僚(指少數民族)以薪竹燔火爆石以取之。“


    後世陸容的《菽園雜記》也曾記載浙江處州銅礦的情況:“先用大片柴,不計段數,裝疊有礦之地,發火燒一夜,令礦脈柔脆。次日火氣稍歇,作匠方可入身,動錘尖采打。“


    還記載了浙江龍泉縣用燒爆法開采銀礦:“大率坑匠采礦,如蟲蠹木……舊取礦,將尖鐵及鐵錘竭力擊之,凡數十下,僅得一片。今不用錘尖,惟燒爆得礦。“


    對於這些技法,天子劉洵也是細心正理,並且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後世的知識儲備,進行了全麵的完善。


    在之後,天子劉洵又陸續製定了通風、照明、提運、排水等各方麵的規範:


    天子劉洵在查看典籍的時候吃驚的發現,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利用立井井口標高的差別造成壓差,形成自然風流進行通風的技術。不過隨著巷道的不斷增長,通風方法由自然通風改為人力通風,風量加大,例如使用風箱、風櫃鼓風;有的開鑿氣井、氣巷;也有的既開氣井、氣巷,又用風櫃、風箱鼓風,以解決較深井巷的通風問題。


    天子劉洵便製定下風箱、風櫃等鼓風設備的使用說明和形製規範等,以便百工選取使用。


    而礦井內的照明更是重點,天子劉洵選取用燃點幹竹篾片井下照明的技法,這種方法雖然持續時間較短,但是可以保證安全,不會產生太多的有害氣體。


    同時,天子劉洵準備將來技術允許的條件下,研發井下使用的安全燈,不過這都是以後的事情了。


    另外礦井排水也是大事,天子劉洵根據此時的技術水平,創新出井內水倉、水槽等設施,采用分段提升法,將井內的積水排出去。又製定下可以將水排入采空區,以減少提運工作量的規定。


    至於礦井提運的方法,天子劉洵根據水井打水的啟發,發明了帶製動機構的木轆轤,並且畫出了簡略圖樣,以供百工參考。


    當礦石運出礦井之後,便需要進行篩選,天子劉洵選擇的方法便是淘汰盤選法利用岩石砂粒與礦物顆粒的比重不同,通過水的衝淘,將它們分開的選礦方法,又稱重選。


    後世《天工開物》就曾記載:“凡砂鐵拋土膜,即現其形,取來淘洗。“淘砂木盤用兩塊梯形木板為底、兩塊鈍角等腰三角形木板為邊拚成,與後世民間所用淘金鬥一樣。


    天子劉洵奮筆疾書,轉眼之間便寫完了十幾個竹簡,而後抬頭看了一眼天色,竟然已經是黃昏時分。


    “看來案牘工作還真是耗費時間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並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仙軒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仙軒轅並收藏漢並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