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大司馬大將軍府邸。
大司農田延年風塵仆仆趕了迴來,此番從杜縣史家得到了劉病已的一手資料,田延年正準備向霍光邀功一番,於是進城之後都沒顧得上迴家,田延年直接就乘車來到了霍光府中稟報消息。
霍光聽聞田延年迴來了,當即放下來了手中的事務,在前堂與田延年會麵。
片刻之後,霍光聽完了田延年的稟報,沉吟了一番之後,便若有所思的說道:“如此說來,劉病已還真是一個不錯的人選!”
田延年點了點頭,說道:“的確,按照史家的說法,劉病已才學很好、德行無暇,而且還沒有任何的權勢、背景,確實是新君的合適人選。”
此時,不管是大司農田延年的匯報,還是右將軍、富平侯張安世提供的資料,又或者是光祿大夫、給事中丙吉給予的說法,綜合各方的描繪,呈現在霍光麵前的劉病已,都是一個落魄的宗室子弟的形象,沒有任何勢力、背景,也沒有任何劣跡。
對於這樣的結果,霍光心中還是非常滿意的,劉病已幾乎就是自己心中夢寐以求的新君人選:勢單力薄、便於掌管,而且德行上沒有可指責之處,就意味著劉病已不會像廢帝劉賀那樣恣意妄為!
此時,大司農田延年稟報完畢之後,看著沉吟許久的霍光,說道:“大司馬大將軍,我觀劉病已非常合適,難道大司馬大將軍還有什麽顧慮嗎?”
霍光微微搖了搖頭,說道;“我也不知道!以各方麵得到的消息來看,扶持劉病已登基為帝,對於咱們來說都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不知道為什麽,一想到劉病已登基為帝,我心裏便沒理由的發慌,一定還有什麽事情是我所忽略的,一定……”
霍光喃喃說著,田延年聽完也是有些詫異,這個劉病已分明就是一個落魄的宗室子弟而已,雖然身份尊貴,是孝武皇帝的嫡係曾孫,但卻無官無職、沒有任何權勢,劉病已就算真的登基為帝又能如何,難道還能像當年孝文皇帝一樣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即便是孝文皇帝,當年也是做了許多年的藩王,背後的勢力和擁立的門閥非常多,此時的劉病已根本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田延年心中暗道:“就算杜縣史家與劉病已關係密切,將來史家成為了劉病已登基之後的依仗,那也不可能對霍家產生一絲一毫的威脅。史家隻是一個地方上的小門閥,這樣的門閥如果放到長安城根本不算什麽,又豈能與權傾天下的霍家相提並論?”
想到這裏,田延年便笑著說道:“大司馬大將軍一定是近來操勞過多了,劉病已即便登基為帝,又怎能威脅到大司馬大將軍?”
霍光想了想,眼下的局勢也的確是這樣,自己確實沒有什麽可擔心的,不過自己心中還是很不舒服。
對於霍光來說,自己得到關於劉病已的消息都太過正麵、太過一致了,幾乎所有認識劉病已的大臣,對劉病已的描述都是積極正麵的,這一點本身就很奇怪,難道那劉病已是聖人,沒有一絲一毫的缺點?
“對,就是這裏!”
霍光當即說道:“杜縣史家,右將軍、富平侯張安世,光祿大夫丙吉,各方對於劉病已都是推崇備至,一個沒有任何權勢的落魄宗室子弟,究竟何德何能,可以讓這些朝廷大臣為其鼓噪聲勢?”
田延年頓時愣住了,想了一下,便說道:“會不會是那劉病已確實沒有什麽不檢點的地方?會不會是諸位大臣找不到可以詆毀劉病已的地方?”
霍光沉吟了一番,說道:“不如這樣,大司農找個時間去見一見劉病已,麵對麵的看一下劉病已究竟是什麽樣的人,如何?”
“這……”
田延年不禁眉頭微皺,想了一下說道;“此事自然是可以的,隻是如此一來會不會有些不妥?如今朝廷之中關於新君人選尚未定下結論的時候,我直接去約見劉病已,會不會有些明顯了,在下擔心會給一些大臣落下口實……”
“也對。”
霍光微微搖了搖頭,自己行事一向非常謹慎,不管是在朝中還是在日常,凡事都是幾經思慮而後才開始行動,怎麽到了劉病已這裏,自己就變得如此浮躁?
正說話間,忽然武衛中郎將霍禹推門來報:“啟稟父親,見過大司農!父親,光祿大夫、給事中丙吉求見。”
霍光和田延年對視一眼,二人都有些詫異,此時丙吉突然來訪,難道是因為擁立新君的事情?
田延年猶豫了一下,說道;“不如在下先迴避一下?”
霍光說道:“沒有必要,如果光祿大夫此來是為了劉病已之事,大司農正好一起參謀一下。大司農與光祿大夫都是老夫的親近之友,不必如此小心。”
田延年笑著說道:“是、是,在下想多了。”
說完,霍光便對霍禹說道:“快請!”
霍禹答應一聲、轉身而去,沒過一會兒便引著光祿大夫、給事中丙吉走了進來。
丙吉眼見大司農田延年也在,先是微微一愣,接著便對霍光二人一一行禮。
霍禹關門離開之後,霍光便笑著說道:“光祿大夫今日來訪,有何事見教?”
丙吉笑著說道:“大司馬說笑了,在下何德何能,隻是不知擁立新君之事,大司馬可有定議?”
霍光沒有立即迴話,反而是田延年笑著說道:“怎麽,光祿大夫不是舉薦劉病已嗎,今日前來可是另有人選推薦?”
“哈哈,自然不是。”
而後丙吉便對霍光說道:“是這樣,雖然在下不知道大司馬、大司農有何商議,但是在下認為,擁立劉病已是大司馬大將軍最好的選擇,應迅速著手準備,以免夜長夢多!而且,對於大司馬大將軍來說,擁立劉病已對霍家來說可謂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田延年突然大笑起來,說道:“原來今日光祿大夫是來為劉病已當說客的!”
霍光卻被丙吉的最後一句話吸引住了,笑著揮了揮手,說道:“大司農就不要說笑了,咱們先聽光祿大夫把話說完。”
接著,霍光便正色對丙吉說道:“光祿大夫所言:擁立劉病已對霍家有百利而無一害,不知此話怎講?”
丙吉笑了笑,說道:“大司馬大將軍明鑒,那劉病已本就是孝武皇帝的曾孫、廢太子劉據之孫,身份上沒有任何問題。而且,廢太子劉據是何人?是當年衛皇後之子!”
說到這裏,霍光猛然醒悟了過來,原來自己一直以來心神不定的原因都在這裏!
丙吉並沒有理會霍光的表情,而是繼續說道:“當年,衛皇後與大將軍衛青本是姐弟,衛家的勢力在朝中占據了大半江山;而當年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又是大將軍衛青的外甥,如此一來便與衛皇後、大將軍衛青形成了天然的同盟關係,完全可以將冠軍侯霍去病與衛皇後、大將軍衛青說成是衛氏門閥勢力!而劉病已身為劉據之孫,在身份上可以看成是衛氏門閥的延續……”
“大司馬大將軍與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本就是兄弟,可以說大司馬大將軍便是由衛氏門閥發跡而來,與劉病已可以說是同源同宗……”
說到這裏,丙吉便不再說話了,也沒有必要再繼續說下去了,剩下的事情霍光完全都能想明白,此時丙吉隻是看著陷入沉思的霍光。
而一旁的田延年心中也是非常震驚,要知道在朝廷之中,從屬關係、血脈關係、姻親關係一向都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資源,大司馬大將軍霍光與劉病已之間的關係如此明顯,自己為什麽就沒有提前想明白?
此時田延年再聯想起右將軍、富平侯張安世,以及杜縣史家稱讚劉病已的言論,心中頓時明白了過來,想必他們都已經想到了大司馬大將軍霍光與劉病已之間的關係,所以才會如此極力的推薦劉病已。
想到這裏,田延年不禁有些汗顏,看來自己的覺悟還是太膚淺了,這樣下去遲早會吃大虧的。
就在這時,霍光長歎一聲,說道:“今日聽光祿大夫一言,如醍醐灌頂一般,真是佩服!”
丙吉笑著說道:“大司馬大將軍心思縝密、才智卓絕,定然早就想到這一點,今日在下也隻是老調重彈罷了。”
霍光忽然大笑起來,說道:“今日光祿大夫一番話,讓老夫心中大慰,好,好啊!”
說完,霍光便下令大擺宴席,熱情的宴請丙吉,同時讓大司農田延年作陪。
與此同時,劉病已在家中一連幾日都沒有外出,同時也讓公孫群、樊明、郭著等人不要隨意出去。
按照劉病已的估計,如今霍光肯定正在四處搜尋自己的消息,想必光祿大夫丙吉、杜縣史家都已經被霍光詢問過了。
在這個敏感非常的時期,劉病已深深的明白,自己絕不能有任何輕舉妄動,此時以不變應萬變才是王道。
大司農田延年風塵仆仆趕了迴來,此番從杜縣史家得到了劉病已的一手資料,田延年正準備向霍光邀功一番,於是進城之後都沒顧得上迴家,田延年直接就乘車來到了霍光府中稟報消息。
霍光聽聞田延年迴來了,當即放下來了手中的事務,在前堂與田延年會麵。
片刻之後,霍光聽完了田延年的稟報,沉吟了一番之後,便若有所思的說道:“如此說來,劉病已還真是一個不錯的人選!”
田延年點了點頭,說道:“的確,按照史家的說法,劉病已才學很好、德行無暇,而且還沒有任何的權勢、背景,確實是新君的合適人選。”
此時,不管是大司農田延年的匯報,還是右將軍、富平侯張安世提供的資料,又或者是光祿大夫、給事中丙吉給予的說法,綜合各方的描繪,呈現在霍光麵前的劉病已,都是一個落魄的宗室子弟的形象,沒有任何勢力、背景,也沒有任何劣跡。
對於這樣的結果,霍光心中還是非常滿意的,劉病已幾乎就是自己心中夢寐以求的新君人選:勢單力薄、便於掌管,而且德行上沒有可指責之處,就意味著劉病已不會像廢帝劉賀那樣恣意妄為!
此時,大司農田延年稟報完畢之後,看著沉吟許久的霍光,說道:“大司馬大將軍,我觀劉病已非常合適,難道大司馬大將軍還有什麽顧慮嗎?”
霍光微微搖了搖頭,說道;“我也不知道!以各方麵得到的消息來看,扶持劉病已登基為帝,對於咱們來說都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不知道為什麽,一想到劉病已登基為帝,我心裏便沒理由的發慌,一定還有什麽事情是我所忽略的,一定……”
霍光喃喃說著,田延年聽完也是有些詫異,這個劉病已分明就是一個落魄的宗室子弟而已,雖然身份尊貴,是孝武皇帝的嫡係曾孫,但卻無官無職、沒有任何權勢,劉病已就算真的登基為帝又能如何,難道還能像當年孝文皇帝一樣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即便是孝文皇帝,當年也是做了許多年的藩王,背後的勢力和擁立的門閥非常多,此時的劉病已根本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田延年心中暗道:“就算杜縣史家與劉病已關係密切,將來史家成為了劉病已登基之後的依仗,那也不可能對霍家產生一絲一毫的威脅。史家隻是一個地方上的小門閥,這樣的門閥如果放到長安城根本不算什麽,又豈能與權傾天下的霍家相提並論?”
想到這裏,田延年便笑著說道:“大司馬大將軍一定是近來操勞過多了,劉病已即便登基為帝,又怎能威脅到大司馬大將軍?”
霍光想了想,眼下的局勢也的確是這樣,自己確實沒有什麽可擔心的,不過自己心中還是很不舒服。
對於霍光來說,自己得到關於劉病已的消息都太過正麵、太過一致了,幾乎所有認識劉病已的大臣,對劉病已的描述都是積極正麵的,這一點本身就很奇怪,難道那劉病已是聖人,沒有一絲一毫的缺點?
“對,就是這裏!”
霍光當即說道:“杜縣史家,右將軍、富平侯張安世,光祿大夫丙吉,各方對於劉病已都是推崇備至,一個沒有任何權勢的落魄宗室子弟,究竟何德何能,可以讓這些朝廷大臣為其鼓噪聲勢?”
田延年頓時愣住了,想了一下,便說道:“會不會是那劉病已確實沒有什麽不檢點的地方?會不會是諸位大臣找不到可以詆毀劉病已的地方?”
霍光沉吟了一番,說道:“不如這樣,大司農找個時間去見一見劉病已,麵對麵的看一下劉病已究竟是什麽樣的人,如何?”
“這……”
田延年不禁眉頭微皺,想了一下說道;“此事自然是可以的,隻是如此一來會不會有些不妥?如今朝廷之中關於新君人選尚未定下結論的時候,我直接去約見劉病已,會不會有些明顯了,在下擔心會給一些大臣落下口實……”
“也對。”
霍光微微搖了搖頭,自己行事一向非常謹慎,不管是在朝中還是在日常,凡事都是幾經思慮而後才開始行動,怎麽到了劉病已這裏,自己就變得如此浮躁?
正說話間,忽然武衛中郎將霍禹推門來報:“啟稟父親,見過大司農!父親,光祿大夫、給事中丙吉求見。”
霍光和田延年對視一眼,二人都有些詫異,此時丙吉突然來訪,難道是因為擁立新君的事情?
田延年猶豫了一下,說道;“不如在下先迴避一下?”
霍光說道:“沒有必要,如果光祿大夫此來是為了劉病已之事,大司農正好一起參謀一下。大司農與光祿大夫都是老夫的親近之友,不必如此小心。”
田延年笑著說道:“是、是,在下想多了。”
說完,霍光便對霍禹說道:“快請!”
霍禹答應一聲、轉身而去,沒過一會兒便引著光祿大夫、給事中丙吉走了進來。
丙吉眼見大司農田延年也在,先是微微一愣,接著便對霍光二人一一行禮。
霍禹關門離開之後,霍光便笑著說道:“光祿大夫今日來訪,有何事見教?”
丙吉笑著說道:“大司馬說笑了,在下何德何能,隻是不知擁立新君之事,大司馬可有定議?”
霍光沒有立即迴話,反而是田延年笑著說道:“怎麽,光祿大夫不是舉薦劉病已嗎,今日前來可是另有人選推薦?”
“哈哈,自然不是。”
而後丙吉便對霍光說道:“是這樣,雖然在下不知道大司馬、大司農有何商議,但是在下認為,擁立劉病已是大司馬大將軍最好的選擇,應迅速著手準備,以免夜長夢多!而且,對於大司馬大將軍來說,擁立劉病已對霍家來說可謂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田延年突然大笑起來,說道:“原來今日光祿大夫是來為劉病已當說客的!”
霍光卻被丙吉的最後一句話吸引住了,笑著揮了揮手,說道:“大司農就不要說笑了,咱們先聽光祿大夫把話說完。”
接著,霍光便正色對丙吉說道:“光祿大夫所言:擁立劉病已對霍家有百利而無一害,不知此話怎講?”
丙吉笑了笑,說道:“大司馬大將軍明鑒,那劉病已本就是孝武皇帝的曾孫、廢太子劉據之孫,身份上沒有任何問題。而且,廢太子劉據是何人?是當年衛皇後之子!”
說到這裏,霍光猛然醒悟了過來,原來自己一直以來心神不定的原因都在這裏!
丙吉並沒有理會霍光的表情,而是繼續說道:“當年,衛皇後與大將軍衛青本是姐弟,衛家的勢力在朝中占據了大半江山;而當年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又是大將軍衛青的外甥,如此一來便與衛皇後、大將軍衛青形成了天然的同盟關係,完全可以將冠軍侯霍去病與衛皇後、大將軍衛青說成是衛氏門閥勢力!而劉病已身為劉據之孫,在身份上可以看成是衛氏門閥的延續……”
“大司馬大將軍與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本就是兄弟,可以說大司馬大將軍便是由衛氏門閥發跡而來,與劉病已可以說是同源同宗……”
說到這裏,丙吉便不再說話了,也沒有必要再繼續說下去了,剩下的事情霍光完全都能想明白,此時丙吉隻是看著陷入沉思的霍光。
而一旁的田延年心中也是非常震驚,要知道在朝廷之中,從屬關係、血脈關係、姻親關係一向都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資源,大司馬大將軍霍光與劉病已之間的關係如此明顯,自己為什麽就沒有提前想明白?
此時田延年再聯想起右將軍、富平侯張安世,以及杜縣史家稱讚劉病已的言論,心中頓時明白了過來,想必他們都已經想到了大司馬大將軍霍光與劉病已之間的關係,所以才會如此極力的推薦劉病已。
想到這裏,田延年不禁有些汗顏,看來自己的覺悟還是太膚淺了,這樣下去遲早會吃大虧的。
就在這時,霍光長歎一聲,說道:“今日聽光祿大夫一言,如醍醐灌頂一般,真是佩服!”
丙吉笑著說道:“大司馬大將軍心思縝密、才智卓絕,定然早就想到這一點,今日在下也隻是老調重彈罷了。”
霍光忽然大笑起來,說道:“今日光祿大夫一番話,讓老夫心中大慰,好,好啊!”
說完,霍光便下令大擺宴席,熱情的宴請丙吉,同時讓大司農田延年作陪。
與此同時,劉病已在家中一連幾日都沒有外出,同時也讓公孫群、樊明、郭著等人不要隨意出去。
按照劉病已的估計,如今霍光肯定正在四處搜尋自己的消息,想必光祿大夫丙吉、杜縣史家都已經被霍光詢問過了。
在這個敏感非常的時期,劉病已深深的明白,自己絕不能有任何輕舉妄動,此時以不變應萬變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