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風和日麗,正值九月中旬,夏秋交替,天氣已經沒了盛夏時節的那種炎熱感,也沒有秋季時的那種萬物成熟的肅殺感,今日無風亦無雨,四人來到了一片楓樹林中,此時的楓樹葉已經有了些紅色,卻不像詩中收的那樣‘霜葉紅於二月花’一般,怎麽說呢,隻見那楓葉有的已經紅透了,有的隻是淡紅,有的也是還是綠色,也隻有這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楓樹葉的各個階段的顏色匯聚一時,直讓人感歎大自然的神奇啊。
結義之事不是小事,有著很大的規矩,儒家中所言無規矩不成方圓,結義之事就是如此。
結義是有規範性的禮儀程序,即以自願為基礎,通過協商、同意,選擇吉日良辰,在一個大家都認為較適宜的地方,如祠堂等,上掛神像,下擺三牲祭品,即豬肉、魚、蛋(按人數計算,每人一粒),以及一隻活雞(男結拜為公雞,女結拜為雌雞),一碗紅酒和“金蘭譜”(也稱立誓言,內容附後)。“金蘭譜”每人一份,按年齡大小為序寫上各人名字,並按手印。儀式開始後,每人拿一炷香和“金蘭譜”。然後,把雞宰了,雞血滴入紅酒中,每人左手中指(女人右手)用針尖刺破,把血也滴入紅酒中,攪拌均勻,先灑三滴於地上,最後以年齡大小為序,每人喝一口,剩下的放在神像前。這種形式,有的也叫“歃血立盟”。
結義者不分男女老少,人數無限定,同年人同性結拜,男的稱兄弟,女的稱姐妹,一般青少年時期進行,多為誌趣相投,或同病相憐或是各有所求。結拜禮節習俗:是宗親者不結拜;是姻親者不結拜;有輩份差別者不結拜;八字不合者不結拜;破族規者不結拜(以前族內如與別宗族結怨,立誓定規不與某族結好、婚娶等的族規)等。
參與結拜人之間即以兄弟稱唿,有的在稱唿前加“契”、“蘭”、“誼”等字,也有俗稱為老大、老二、老三??意味著生死與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凡遇婚喪喜慶、過年過節等,均以兄弟關係來往。
四人請客棧的夥計幫忙,拿來了三牲祭品以及一隻活雞,四人又是親自請了一副初代聖人神像,一位四人中三人修儒,剩下的李暮雖然學武,卻也是書香世家子弟,又是在這儒學盛行的大漢滄海城,故,四人選擇請一尊儒家初代聖人神像為供奉。
四人迅速寫好金蘭譜,由於莫寒最善書法,故除名字外,皆有莫寒代筆。以年歲排序,今年劉恪年十七,黃詡年十七,李暮年十六,莫寒年十五,其中劉恪比之黃詡要大上半年有餘,故此次結義劉恪為長,黃詡次之,李暮行三,莫寒最小。
四人擺好一應結義用具,焚香而拜共同朗聲說道:
“念劉恪、黃詡、李暮、莫寒四人,雖為異性,卻親如兄弟,今日結為異姓兄弟,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仙魔鬼神共鑒之,若違此誓,背義忘恩,天人共戮之。”
誓畢,拜劉恪為兄、黃詡次之、李暮再次之、莫寒為弟。
四人結拜之後稱唿也不相識之前那樣‘兄台,兄台’的叫了,而是以兄弟相稱,四人此時的心情都是很是開心與激動。四人雖然出身不同的家世,不過四人都有幾個相同的特點,一是才華出眾,四人無論是學武的還是讀書的都是那種可以被稱為天才的人物。二是四人都是那種自視甚高之人,若是他們自己沒有真心相互接納,是萬萬不能夠成為朋友的,更不要提義結金蘭了。三是四人都是那種沒有幾個朋友的人,對於友情很是渴望,也很是珍惜。
四人之後便是迴到了客棧中,點了一大桌子的酒菜,觥籌交錯。四人喝的正酣時,李暮借著酒勁開口道:
“大哥、二哥、四弟。我可能陪不了你們多長時間了。我打算等到傷養好之後就出發前往大唐。三位兄弟你們是知道我的,習武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夢想,所以我.....”
李暮還要說些致歉的話,就被劉恪打斷了。
“三弟,不要再說了,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夢想,我們四個雖然今日義結金蘭,卻不是因為什麽功利家世,隻是因為我們同生共死過,隻是因為我們相互有好感。若是因為此事而影響到各自的前途和夢想,那和那些爭名逐利的俗人有什麽區別,這次我們義結金蘭還有什麽意義。”
劉恪頓了頓,嚴肅的說道:
“三位弟弟,我身為大哥,有些話我若是不說,怕是你們也不會說出口,若是有一天,我們各自所在的陣營相對立,我們在家國大義上麵是敵人,那麽不要因為我們是兄弟就手下留情,這種做法是對兄弟最大的不尊重。即使有一天我要是敗了,那麽我想要敗在三位弟弟的手上,而不是其他人手上。敗在你們手上,我還能開懷的說一句不愧是我的兄弟。哈哈哈。”
三人聽到了劉恪的話,不由得氣氛變得有些深沉,是啊,除了黃詡是普通的家庭,四人所在的家族都有不同的立場,甚至莫寒所在的大唐就和大漢常年都有摩擦,誰又能保證未來四人不會在朝堂或是戰場上成為敵人呢。若是成為敵人該怎麽辦呢。
“三位哥哥,小弟我說一句,我們各自的家族都有不同的立場,或是家族的之間是政敵,或者像我與大哥二哥一般分屬於不同的國家。可是國與國,家與家之間的矛盾不是我們之間的矛盾。若是真的有一天,我們出於無奈成為敵人,小弟我會盡全力贏,因為敗在我手上,你們還能活下去。若是真的有這一天,還希望三位哥哥能夠原諒小弟。”
莫寒臉色陰鬱的說道,說完還對著三人深施了一禮。黃詡聽了劉恪莫寒的話,淡淡的說道: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三人一聽黃詡這話,直接哈哈大笑一同舉杯高聲道: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這一日,四人酩酊大醉,酣飲至深夜。他們不知,在千百年之後的時代,世人皆為這兄弟四人的生平而感到讚歎。
結義之事不是小事,有著很大的規矩,儒家中所言無規矩不成方圓,結義之事就是如此。
結義是有規範性的禮儀程序,即以自願為基礎,通過協商、同意,選擇吉日良辰,在一個大家都認為較適宜的地方,如祠堂等,上掛神像,下擺三牲祭品,即豬肉、魚、蛋(按人數計算,每人一粒),以及一隻活雞(男結拜為公雞,女結拜為雌雞),一碗紅酒和“金蘭譜”(也稱立誓言,內容附後)。“金蘭譜”每人一份,按年齡大小為序寫上各人名字,並按手印。儀式開始後,每人拿一炷香和“金蘭譜”。然後,把雞宰了,雞血滴入紅酒中,每人左手中指(女人右手)用針尖刺破,把血也滴入紅酒中,攪拌均勻,先灑三滴於地上,最後以年齡大小為序,每人喝一口,剩下的放在神像前。這種形式,有的也叫“歃血立盟”。
結義者不分男女老少,人數無限定,同年人同性結拜,男的稱兄弟,女的稱姐妹,一般青少年時期進行,多為誌趣相投,或同病相憐或是各有所求。結拜禮節習俗:是宗親者不結拜;是姻親者不結拜;有輩份差別者不結拜;八字不合者不結拜;破族規者不結拜(以前族內如與別宗族結怨,立誓定規不與某族結好、婚娶等的族規)等。
參與結拜人之間即以兄弟稱唿,有的在稱唿前加“契”、“蘭”、“誼”等字,也有俗稱為老大、老二、老三??意味著生死與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凡遇婚喪喜慶、過年過節等,均以兄弟關係來往。
四人請客棧的夥計幫忙,拿來了三牲祭品以及一隻活雞,四人又是親自請了一副初代聖人神像,一位四人中三人修儒,剩下的李暮雖然學武,卻也是書香世家子弟,又是在這儒學盛行的大漢滄海城,故,四人選擇請一尊儒家初代聖人神像為供奉。
四人迅速寫好金蘭譜,由於莫寒最善書法,故除名字外,皆有莫寒代筆。以年歲排序,今年劉恪年十七,黃詡年十七,李暮年十六,莫寒年十五,其中劉恪比之黃詡要大上半年有餘,故此次結義劉恪為長,黃詡次之,李暮行三,莫寒最小。
四人擺好一應結義用具,焚香而拜共同朗聲說道:
“念劉恪、黃詡、李暮、莫寒四人,雖為異性,卻親如兄弟,今日結為異姓兄弟,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仙魔鬼神共鑒之,若違此誓,背義忘恩,天人共戮之。”
誓畢,拜劉恪為兄、黃詡次之、李暮再次之、莫寒為弟。
四人結拜之後稱唿也不相識之前那樣‘兄台,兄台’的叫了,而是以兄弟相稱,四人此時的心情都是很是開心與激動。四人雖然出身不同的家世,不過四人都有幾個相同的特點,一是才華出眾,四人無論是學武的還是讀書的都是那種可以被稱為天才的人物。二是四人都是那種自視甚高之人,若是他們自己沒有真心相互接納,是萬萬不能夠成為朋友的,更不要提義結金蘭了。三是四人都是那種沒有幾個朋友的人,對於友情很是渴望,也很是珍惜。
四人之後便是迴到了客棧中,點了一大桌子的酒菜,觥籌交錯。四人喝的正酣時,李暮借著酒勁開口道:
“大哥、二哥、四弟。我可能陪不了你們多長時間了。我打算等到傷養好之後就出發前往大唐。三位兄弟你們是知道我的,習武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夢想,所以我.....”
李暮還要說些致歉的話,就被劉恪打斷了。
“三弟,不要再說了,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夢想,我們四個雖然今日義結金蘭,卻不是因為什麽功利家世,隻是因為我們同生共死過,隻是因為我們相互有好感。若是因為此事而影響到各自的前途和夢想,那和那些爭名逐利的俗人有什麽區別,這次我們義結金蘭還有什麽意義。”
劉恪頓了頓,嚴肅的說道:
“三位弟弟,我身為大哥,有些話我若是不說,怕是你們也不會說出口,若是有一天,我們各自所在的陣營相對立,我們在家國大義上麵是敵人,那麽不要因為我們是兄弟就手下留情,這種做法是對兄弟最大的不尊重。即使有一天我要是敗了,那麽我想要敗在三位弟弟的手上,而不是其他人手上。敗在你們手上,我還能開懷的說一句不愧是我的兄弟。哈哈哈。”
三人聽到了劉恪的話,不由得氣氛變得有些深沉,是啊,除了黃詡是普通的家庭,四人所在的家族都有不同的立場,甚至莫寒所在的大唐就和大漢常年都有摩擦,誰又能保證未來四人不會在朝堂或是戰場上成為敵人呢。若是成為敵人該怎麽辦呢。
“三位哥哥,小弟我說一句,我們各自的家族都有不同的立場,或是家族的之間是政敵,或者像我與大哥二哥一般分屬於不同的國家。可是國與國,家與家之間的矛盾不是我們之間的矛盾。若是真的有一天,我們出於無奈成為敵人,小弟我會盡全力贏,因為敗在我手上,你們還能活下去。若是真的有這一天,還希望三位哥哥能夠原諒小弟。”
莫寒臉色陰鬱的說道,說完還對著三人深施了一禮。黃詡聽了劉恪莫寒的話,淡淡的說道: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三人一聽黃詡這話,直接哈哈大笑一同舉杯高聲道: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這一日,四人酩酊大醉,酣飲至深夜。他們不知,在千百年之後的時代,世人皆為這兄弟四人的生平而感到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