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那郎中令李儒,被董卓偷偷叫去,交給他一個機密任務。啥任務呢?原來這董卓瞅著關東那邊起兵了,檄文裏把他罵得狗血淋頭,第一條就是說他廢了少帝這事兒。董卓心裏就犯嘀咕了,雖說少帝已經被廢成弘農王,可還在京城住著呢,這就是個定時炸彈啊!得嘞,幹脆一不做二不休,斬草除根,把這小子弄死算了,省得天天提心吊膽的。於是就跟李儒說:“小李啊,你去給弘農王送點‘好東西’,懂我意思吧?”李儒那是心領神會啊,帶著鴆酒就去了弘農王住的地方。
到了那兒,李儒還假惺惺地笑著說:“王爺,我給您帶了點酒,這酒可厲害了,能辟邪!”弘農王瞅了他一眼,撇撇嘴說:“我又沒病,喝啥酒啊?我看你是沒安好心,想毒死我吧!”李儒一聽,臉上一陣白一陣紅,可還是硬著頭皮說:“董相國下了令,您敢不從?再說了,就算不喝這酒,您還想長命百歲啊?”這家夥,真是給董卓當狗腿子,壞透了!
這時候,弘農王的王妃唐姬在旁邊,哭得跟淚人似的,說願意替弘農王喝。李儒卻眼睛一瞪,吼道:“相國又沒讓你死,你湊啥熱鬧!”弘農王知道自己今天是在劫難逃了,就和唐姬訣別。弘農王哭著唱道:“這天道變得也太快了,我咋這麽倒黴呢?好好的皇帝不當,被趕到這小地方來。現在逆臣逼著我,我的小命要沒了,我這就要走了,以後就見不著你了。”唱完,還讓唐姬跳舞。唐姬一邊哭一邊跳,也唱著:“老天爺塌了,地也陷了,我這當皇帝的命咋這麽苦呢?死的死,活的活,以後再也見不著了,我這心裏頭啊,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弘農王聽著歌,哭得更厲害了。
李儒在旁邊不耐煩地催著:“相國還等著我迴話呢,您倆哭哭啼啼的有啥用?”弘農王沒辦法,拿起鴆酒對唐姬說:“愛妃啊,你以後不能再跟著我了,可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唐姬哭得都直不起腰了,弘農王一咬牙,把酒喝了下去。沒一會兒,毒性發作,“撲通”一聲倒在地上,就這麽死了,才十五歲(也有說十八歲的)。李儒見事兒成了,趕緊跑迴去跟董卓報告。
唐姬抱著弘農王的屍體,哭得死去活來,那真叫一個傷心啊!後來好不容易把屍體裝進棺材,又有當官的來趕唐姬走。唐姬對著棺材拜了又拜,然後迴潁川娘家去了。她爹唐瑁以前當過會稽太守,看女兒年紀輕輕就守寡,就想讓她改嫁。可唐姬鐵了心,就是不答應,她爹也沒辦法,隻好讓她住在家裏。這事兒啊,咱先說到這兒,後麵還有故事呢。
再說董卓毒死了弘農王,就把大臣們都叫過來,商量著要派大軍去攻打關東那些起義的隊伍。正說著呢,突然有個人冒出來說了句:“這治理國家啊,靠的是德行,不是人多!”董卓一聽,氣得眼睛瞪得像銅鈴,扭頭一看,原來是尚書鄭泰。董卓就怒喝一聲:“照你這麽說,這兵都沒用了?”鄭泰不慌不忙地說:“我不是說兵沒用,隻是覺得吧,山東那些當官的起兵,咱沒必要大動幹戈。您想啊,從光武帝那時候起,國家太平,老百姓都安逸慣了,好久沒打仗了。孔子都說‘不教民戰,是謂棄之’。現在山東那些州郡看起來人多勢眾,其實都是烏合之眾,成不了啥氣候,這是第一件不用大兵的原因;您呢,從西邊起家,當過將軍,打過不少仗,名氣大得很,大家都怕您,這是第二件;袁本初(袁紹)就是個公子哥,從小在京城長大,張孟卓(張邈)就是個老實巴交的人,孔公緒(孔融)就會耍嘴皮子,沒啥真本事,他們哪是您的對手啊?這是第三件;山東那些士兵,沒幾個厲害的,勇猛比不上孟賁,敏捷比不上慶忌,咱隨便派點兵就能把他們收拾了,這是第四件;就算他們有幾個厲害的,可他們內部亂得很,誰也不服誰,政令不通,就知道靠人多瞎起哄,贏了就搶功勞,輸了就各跑各的,根本不會齊心協力,這是第五件;咱西邊的軍隊,經常打仗,就連婦女都能拿武器上陣,那些男的就更不用說了,要是碰上山東那些散兵遊勇,肯定能贏,這是第六件;現在天下人最怕的就是咱涼州人和羌胡的軍隊,您把他們招來當幫手,去打敵人,那還不是小菜一碟?這是第七件;再說您手底下那些當官的,都是跟著您的老部下,忠心耿耿,又有智謀,人不在多,在於精,這是第八件;我聽說打仗有三種情況會輸,以亂攻理、以邪攻正、以逆攻順,您現在是為國除害,討伐那些亂臣賊子,占著理呢,誰能打得過您?這是第九件;東州的鄭玄,學問大得很,北海的邴原,人品高尚,大家都很敬重他們,那些起義的將領要是去問他們的意見,他們肯定不會支持造反的事兒,這是第十件。您要是覺得我說的有點道理,就不用興師動眾,不然的話,您要是不顧德行,隻靠人多,不但沒好處,還會壞了您的名聲呢!”
董卓聽了這一大通,一開始還氣得吹胡子瞪眼,後來聽著聽著,覺得好像有點道理,就哈哈大笑起來,一個勁兒地誇鄭泰:“公業(鄭泰字公業)啊,你可真是個聰明人!”當場就封鄭泰做將軍,讓他帶兵去打關東。鄭泰心裏暗喜,趕緊謝恩出去了。
各位看官,前麵咱們說過鄭泰已經迴老家了,怎麽又跑來當尚書了呢?原來啊,這董卓到處搜羅有名望的人,把鄭泰也給找來了。鄭泰沒辦法,隻好來當官。他看董卓這壞蛋太囂張了,就想著找機會把他除掉,可一直沒找到機會。正好趕上關東起兵,他就趁機給董卓出主意,想讓董卓重用他,這樣他就能在外麵聯絡其他人,一起對付董卓。沒想到董卓還真讓他當將軍了,他正高興呢,準備大展拳腳。可誰知道,有人看穿了鄭泰的心思,跑去跟董卓說:“相國,這鄭公業聰明得很,我看他是想借著帶兵的機會,跟外麵的人勾結,您可不能讓他得逞啊!”董卓一聽,覺得有道理,就不讓鄭泰出兵了,把他留下來當議郎,還對他特別提防。不但如此,董卓還提拔了自己的幹兒子呂布當中郎將,天天讓他在身邊保護自己,走哪跟哪,好像這樣就能安全了似的。哼,這呂布就能靠得住?
侍禦史擾龍宗有一次去見董卓匯報事情,因為沒解佩劍,就被董卓大罵沒規矩,還叫呂布把他打死了。這事兒可把越騎校尉伍孚氣壞了,伍孚這人很有正義感,他看不過去,就在朝服裏麵穿上小鎧甲,藏了一把利刃,想著找機會刺殺董卓。有一天,他進宮去見董卓,說完事兒就告辭出來。董卓因為伍孚平時名聲不錯,還特別客氣地送他幾步。伍孚一看,機會來了,心想:“我今天就是拚了這條命,也要把這壞蛋除掉!”他故意迴過頭去攔住董卓,然後趁機抽出刀,朝著董卓就砍過去。董卓這老狐狸,眼睛可尖了,一閃身就躲開了。接著,他使出渾身的力氣,抓住伍孚的手腕,不讓他再動。這時候,呂布也衝了過來,把伍孚按倒在地上。董卓氣得臉都紅了,大聲問:“誰讓你造反的?”伍孚也大罵道:“你算什麽東西?我又不是你的臣子,談什麽造反?你這禍國殃民的家夥,害死了皇帝,罪惡滔天,天下人誰不想吃你的肉,扒你的皮!今天我就是死,也要拉你墊背!可惜啊,不能把你拉到大街上示眾,讓大家都看看你的真麵目!”董卓聽了,更加生氣,馬上讓人把伍孚拉出去殺了。有人說這伍孚就是伍瓊,不過史書上說伍瓊和周毖是一起死的,可能是兩個人吧。
伍孚死了以後,形勢越來越緊張,不但關東那邊戰事不斷,還有白波賊的首領郭太,帶著十幾萬人到處搗亂,一會兒攻打太原,一會兒又攻破河東,鬧得厲害得很。董卓著急了,趕緊派自己的女婿中郎將牛輔去討伐白波賊,又派中郎將徐榮等人帶著重兵在京城附近駐紮,防備關東的軍隊。
這時候,京城裏麵突然流傳起一首童謠:“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董卓聽了,心裏一驚,再看看那些圖讖,好像也說漢朝的國運要完了,就想著遷都到長安去,避開這些戰亂。他把大臣們都叫過來商量,大臣們都不想遷都,可又怕董卓發脾氣,都不敢說話。
當時車騎將軍朱儁是河南尹,董卓表麵上對他很客氣,其實心裏很嫉妒他,怕他和關東的人勾結,就上表讓朱儁當太仆,說是讓他當相國的副手,實際上是想把他調離京城。朱儁也不傻,知道董卓沒安好心,就推辭不肯接受,還對來宣旨的使者說:“國家遷都,老百姓肯定不滿意,而且還顯得咱們軟弱,讓關東的人更囂張了,這可不行。”使者就問他:“讓你當官你不幹,說到遷都你倒有這麽多話,為啥呢?”朱儁迴答說:“我沒什麽本事,怎麽能當相國的副手呢?要是遷都這事兒,那得聽聽大家的意見,有什麽不能說的?”使者又問:“遷都這事兒還沒定下來,你是從哪裏聽說的?”朱儁笑著說:“董相國都和大臣們商量過了,還跟我也說過,我怎麽會不知道?”使者沒辦法,迴去跟董卓一說,董卓就取消了讓朱儁當太仆的命令。
董卓不甘心,又把大臣們召集起來討論遷都的事兒。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司空荀爽等人都來了。董卓先開口說:“以前高祖在關中建都,傳了十一代;光武帝在洛陽建都,到現在也十一代了。我看啊,這是老天爺的意思,應該把都城遷迴長安去。”大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說話。這時候,司徒楊彪站出來說:“遷都這事兒可不是小事兒,就像當年盤庚遷亳,是為了躲避黃河泛濫,老百姓還不高興呢,得反複跟他們解釋,他們才肯聽話。現在無緣無故遷都,老百姓肯定會驚慌失措,到處亂成一團,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我看還是不要遷都的好。”董卓一聽,反駁說:“石苞的讖語說漢朝到十一世就完了,不遷都怎麽行?”楊彪又說:“石苞的讖語都是胡說八道,不能信。再說關中經過王莽之亂,還沒恢複過來,光武帝才遷都到洛陽的。現在洛陽老百姓生活得好好的,為啥要搬到長安去,自找苦吃呢?”董卓聽了,臉漲得通紅,生氣地說:“關中物產豐富,地勢險要,秦朝就是靠著關中才統一了六國。現在宮闕雖然破了點,可隴右的木材多得是,運輸也方便。杜陵南山下有幾千個瓦窯,隨便造點宮殿,很快就能建好,老百姓懂什麽?我說遷都就得遷都!”楊彪還想勸,說:“關東方的軍隊要是聽說我們遷都,肯定會往西打過來,這可不能不防啊!”董卓冷笑著說:“這你就不用擔心了!我搬到長安去,居高臨下,就像從高處倒水一樣,勢不可擋。而且我有隴西的精銳部隊,還怕那些亂軍?讓他們有來無迴!”楊彪還在那兒嘮叨著說遷都不好,董卓不耐煩了,瞪著眼睛說:“你是不是想故意搗亂?”太尉黃琬在旁邊趕緊勸道:“這是國家大事,楊公說的也有道理,您還是再考慮考慮吧。”董卓斜著眼睛看了黃琬一眼,不說話。司空荀爽看董卓生氣了,怕他傷害楊彪等人,就趕緊說:“相國也是為了國家好,看山東那邊亂成一團,一時半會兒也平定不了,所以才想遷都到長安,占據險要地勢,這也是以前秦漢開國的好辦法啊。”這荀爽也是沒辦法,隻能給董卓找個台階下。董卓聽了荀爽的話,臉色稍微好看了一點。黃琬、楊彪、荀爽等人看董卓不說話了,就趕緊退出去了。
董卓心裏還是想著遷都,就找了個借口,說有災異,把黃琬和楊彪的官職給免了,然後讓光祿勳趙謙當太尉,太仆王允當司徒。這時候,尚書周毖和城門校尉伍瓊一起來勸董卓不要遷都,董卓連理都不理他們。兩人不甘心,又使勁兒勸。董卓這下可火了,想起以前的事兒,拍著桌子大罵:“我剛進京城的時候,你們倆讓我用好人,我聽了你們的話。可現在呢?韓馥這些人拿了我的官,反而起兵來打我;袁紹是你們保薦的,現在成了帶頭的。我要是再聽你們的話,我的命都沒了!我對你們夠意思了,你們可太對不起我了!”說完,就讓人把周毖和伍瓊拉出去殺了。這兩人死得有點冤,不過和伍孚比起來,又不太一樣。
接著,董卓又派司隸校尉宣璠帶著士兵去殺太傅袁隗和太仆袁基(袁術的哥哥)。兩家的男女老少,一個都不放過,一共殺了五十多個人,把屍體都扔到春城門外,挖了個大坑埋了。黃琬和楊彪還在京城,怕被牽連,趕緊跑到相國府去給董卓道歉,說自己以前說錯話了。董卓看他們認錯了,就又上表讓他們當光祿大夫。這黃琬是黃瓊的孫子,楊彪是楊震的曾孫,他們這麽怕死,還討好董卓,真是丟了祖宗的臉。
董卓下定決心要遷都了,先讓文武百官跟著皇帝走,然後又逼著洛陽的老百姓幾百萬人一起搬到長安去。這可把老百姓害苦了,誰願意離開自己的家啊?可沒辦法,董卓兇得很,規定了時間,不準拖延。那些有錢人家東西多,來不及收拾,求董卓寬限幾天,董卓不但不答應,還說他們違抗命令,派士兵把他們抓起來殺了,財產也都沒收,充作軍糧。可憐這些老百姓,隻能扔下房子和田地,帶著一點隨身的東西,扶老攜幼,慌慌張張地往長安走。一路上,人擠人,馬踩人,亂成一團。還有小偷趁火打劫,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都被折騰得夠嗆,好多人餓死在路上,屍體到處都是。這都是誰造成的啊?還不是董卓這個壞蛋!
董卓自己帶著軍隊在洛陽的圭苑駐紮,還讓士兵放火,把宮殿、廟宇和老百姓的房子都燒了,二百裏以內,都變成了一片廢墟,雞犬不留。他還讓呂布去挖那些皇帝的陵墓和公卿大臣的墳墓,把裏麵的珍寶都挖出來,裝進自己的腰包。這家夥,難道以為自己能長生不老,永遠享受這些財富嗎?
董卓一麵派人去打關東的軍隊,一麵又派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瑰等人到關東去,勸他們不要打仗了。袁紹他們當然不聽,還把胡母班、吳循、王瑰給殺了,袁術也把陰循殺了,隻有韓融因為平時名聲好,被放迴去了。董卓聽說了,氣得暴跳如雷,馬上讓中郎將徐榮在汴水駐紮,不準關東的軍隊過來。
這時候,河內太守王匡帶兵在河陽津,想攻打洛陽。董卓用了個疑兵之計,派一些士兵去挑戰,然後偷偷派精銳部隊從小平津渡過河,繞到王匡軍隊的後麵,前後夾攻,把王匡打得大敗。董卓還讓人把抓到的士兵用布帛纏起來,澆上油,點火燒死,那慘叫聲聽得人心裏發毛,真是太殘忍了!王匡灰溜溜地迴到河內,把情況告訴了袁紹。袁紹這時候正為袁隗和袁基被殺的事兒生氣呢,聽到王匡打敗了,也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這袁紹,真是個沒主意的家夥!
奮武將軍曹操站出來說:“我們起兵是為了討伐董卓這個壞蛋,現在大家都聚在一起了,還有什麽好猶豫的?要是董卓一直挾持著皇帝,守在洛陽,還不好對付。可現在他燒了宮殿,劫走了皇帝,天下人都恨他,這正是消滅他的好機會。我們隻要齊心協力往西打,一定能把他拿下!”可其他那些將領啊,一個個都是膽小鬼,看著人多勢眾,其實都不敢往前衝。袁紹呢,也在那兒猶豫來猶豫去,就是不發兵。哼,國仇家恨都擺在眼前了,還這麽磨磨蹭蹭的,當的什麽盟主!
隻有陳留的孝廉衛茲,和曹操是一條心,他跟太守張邈商量了一下,要來幾千兵馬,打算跟著曹操一起幹。曹操也不含糊,帶著自己的部隊就往前衝,讓衛茲在後麵跟著。他們一路經過成皋,到了滎陽,剛開始還挺順利的,把董卓的一些部隊打得落花流水。
董卓一聽曹操這麽厲害,有點慌了神,心說:“這曹操咋這麽猛呢?可不能讓他這麽囂張下去。”於是趕緊想了個緩兵之計,派了韓融他們去勸和。結果袁紹他們根本不吃這一套,把人給扣了。董卓這下更氣了,馬上讓徐榮加強防守,一定要攔住曹操。
徐榮接到命令,就在汴水旁邊嚴陣以待。曹操的部隊一到,徐榮就衝出來迎戰。這徐榮的兵比曹操多好幾倍呢,曹操的士兵一看,心裏都有點發怵。不過曹操可不是一般人,他站在陣前,慷慨激昂地給士兵們打氣:“兄弟們,咱們今天就是要為了正義而戰,一定要打敗董卓!”說完,就帶頭衝向了徐榮的部隊。
兩邊這就打起來了,從中午一直打到太陽快落山,曹操的部隊漸漸有點頂不住了。徐榮一看,機會來了,馬上派出精銳騎兵,朝著曹操部隊的中間衝過去,又讓其他士兵從兩邊包抄。曹操的士兵本來就打得累了,這下被徐榮的部隊一圍,頓時亂了陣腳,都各自逃命去了。
曹操身邊隻剩下幾個親信將領,像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他們,還在拚死保護著曹操。曹操知道這次是打不過了,趕緊掉轉馬頭往後跑。可後麵徐榮的追兵喊殺聲一片,眼看就要追上來了。這時候,天也黑了,路又不好走,曹操心裏那個急啊,就像熱鍋上的螞蟻。
突然,隻聽見“嗖”的一聲,一支箭朝著曹操飛了過來。曹操趕緊一閃,還是沒躲開,脖子上被射中了一箭。還沒等他緩過神來,又聽見“撲通”一聲,他騎的馬被射中了,一下子把曹操掀翻在地。這可危險了,幾個敵兵看到曹操倒在地上,舉著刀就衝了過來。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曹洪衝了過來,手起刀落,把那幾個敵兵給砍跑了。然後曹洪趕緊把曹操扶起來,拔出他脖子上的箭,撕下衣服給他包紮傷口。接著,曹洪把曹操扶到自己的馬上,說:“大哥,你快騎著馬走,我在後麵跑!”曹操感動地說:“我怎麽能讓你沒馬呢?要是追兵來了,你怎麽辦?”曹洪著急地說:“天下可以沒有我曹洪,但不能沒有大哥你!”這兄弟倆的感情,真是讓人感動啊!
曹操沒辦法,隻好騎著馬往前走。走了沒多遠,前麵突然出現了一片火光,原來是衛茲帶著部隊趕來了。曹操這才鬆了一口氣,和衛茲一起往迴跑,迴到了酸棗。
到了酸棗一看,曹操氣得差點暈過去。為啥呢?原來那些屯兵在酸棗的將領,像張邈、劉岱、橋瑁、袁遺他們,一個個都按兵不動,天天在那兒喝酒吃肉,好像什麽事兒都沒發生一樣。曹操氣唿唿地對他們說:“你們這些人,天天在這兒吃喝玩樂,難道是等著董卓自己完蛋嗎?要是你們聽我的,就讓袁紹帶著河內的部隊到孟津和酸棗之間駐紮,其他人分別守住成皋、敖倉、轘轅大穀這些地方,把董卓的退路給斷了。然後讓袁術帶著南陽的部隊打進武關,在三輔地區顯示我們的威風。這樣一來,我們隻要堅守不出,再派些小部隊出去騷擾他們,讓他們自己亂起來,董卓就必敗無疑了。現在我們起兵是為了正義,你們卻在這兒磨磨蹭蹭的,不怕被人笑話嗎?”
張邈他們聽了,卻隻是微微冷笑,根本不把曹操的話當迴事兒,還說:“孟德啊,你剛吃了敗仗,還是先歇歇吧,等過段時間再說。”曹操看他們這副樣子,知道再說也沒用,一甩袖子就走了。
曹操心裏那個鬱悶啊,不過他可沒灰心。他和曹洪、夏侯惇他們又跑到揚州,去見刺史陳溫、丹陽太守周昕,跟他們講了一番大道理,說要一起討伐董卓。這兩人也沒什麽本事,不過看在曹操的麵子上,給了他四千士兵。曹操帶著這些士兵迴到龍亢,晚上在帳篷裏睡覺的時候,突然外麵亂成一團。曹操趕緊爬起來,拿著劍衝出去一看,原來是營裏的士兵造反了。曹操也不客氣,揮起劍就砍倒了十幾個人。這時候,曹洪、夏侯惇他們也拿著武器衝了過來,一起把亂兵給趕跑了,撲滅了火。
曹操一查,發現隻有五百人沒參與造反,他就把這些人叫過來,誇獎了一番,然後連夜帶著他們走了。一路上,曹操又招募了一千多壯士,迴到了河內。
迴到河內後,曹操聽說劉岱和橋瑁互相打起來了,結果橋瑁被劉岱給殺了,劉岱還讓王肱當了東郡太守。曹操歎了口氣說:“這董卓還沒除掉呢,自己人倒先打起來了,這怎麽能成事呢?”
好不容易過了年,關東的那些將領又開始瞎折騰了。他們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一個想法,要推舉幽州牧劉虞當皇帝。這劉虞呢,是漢室的親戚,在幽州幹得還不錯,老百姓都挺喜歡他的。關東的這些當官的,聽說皇帝被董卓劫走了,生死不明,就想著讓劉虞來當皇帝。袁紹也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去問曹操的意見。
曹操一聽,馬上說:“我們起兵是為了討伐董卓,恢複漢室,現在皇帝還在,雖然被董卓控製著,但也沒犯什麽大錯。我們要是隨便換個皇帝,那和董卓有什麽區別?我是堅決不同意的。要是你們想這麽幹,那你們去吧,我還是要繼續往西打董卓。”曹操這話說得大義凜然,把袁紹說得啞口無言。
袁紹又寫信給袁術,袁術也迴信說不同意。其實啊,這袁術心裏早就有了自己的小算盤,想自己當皇帝。曹操呢,還是一心想著為漢朝效力。這兩人啊,心思可完全不一樣。
這事兒啊,到底後來怎麽樣了呢?袁紹他們有沒有立劉虞當皇帝呢?咱們下迴再說。
到了那兒,李儒還假惺惺地笑著說:“王爺,我給您帶了點酒,這酒可厲害了,能辟邪!”弘農王瞅了他一眼,撇撇嘴說:“我又沒病,喝啥酒啊?我看你是沒安好心,想毒死我吧!”李儒一聽,臉上一陣白一陣紅,可還是硬著頭皮說:“董相國下了令,您敢不從?再說了,就算不喝這酒,您還想長命百歲啊?”這家夥,真是給董卓當狗腿子,壞透了!
這時候,弘農王的王妃唐姬在旁邊,哭得跟淚人似的,說願意替弘農王喝。李儒卻眼睛一瞪,吼道:“相國又沒讓你死,你湊啥熱鬧!”弘農王知道自己今天是在劫難逃了,就和唐姬訣別。弘農王哭著唱道:“這天道變得也太快了,我咋這麽倒黴呢?好好的皇帝不當,被趕到這小地方來。現在逆臣逼著我,我的小命要沒了,我這就要走了,以後就見不著你了。”唱完,還讓唐姬跳舞。唐姬一邊哭一邊跳,也唱著:“老天爺塌了,地也陷了,我這當皇帝的命咋這麽苦呢?死的死,活的活,以後再也見不著了,我這心裏頭啊,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弘農王聽著歌,哭得更厲害了。
李儒在旁邊不耐煩地催著:“相國還等著我迴話呢,您倆哭哭啼啼的有啥用?”弘農王沒辦法,拿起鴆酒對唐姬說:“愛妃啊,你以後不能再跟著我了,可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唐姬哭得都直不起腰了,弘農王一咬牙,把酒喝了下去。沒一會兒,毒性發作,“撲通”一聲倒在地上,就這麽死了,才十五歲(也有說十八歲的)。李儒見事兒成了,趕緊跑迴去跟董卓報告。
唐姬抱著弘農王的屍體,哭得死去活來,那真叫一個傷心啊!後來好不容易把屍體裝進棺材,又有當官的來趕唐姬走。唐姬對著棺材拜了又拜,然後迴潁川娘家去了。她爹唐瑁以前當過會稽太守,看女兒年紀輕輕就守寡,就想讓她改嫁。可唐姬鐵了心,就是不答應,她爹也沒辦法,隻好讓她住在家裏。這事兒啊,咱先說到這兒,後麵還有故事呢。
再說董卓毒死了弘農王,就把大臣們都叫過來,商量著要派大軍去攻打關東那些起義的隊伍。正說著呢,突然有個人冒出來說了句:“這治理國家啊,靠的是德行,不是人多!”董卓一聽,氣得眼睛瞪得像銅鈴,扭頭一看,原來是尚書鄭泰。董卓就怒喝一聲:“照你這麽說,這兵都沒用了?”鄭泰不慌不忙地說:“我不是說兵沒用,隻是覺得吧,山東那些當官的起兵,咱沒必要大動幹戈。您想啊,從光武帝那時候起,國家太平,老百姓都安逸慣了,好久沒打仗了。孔子都說‘不教民戰,是謂棄之’。現在山東那些州郡看起來人多勢眾,其實都是烏合之眾,成不了啥氣候,這是第一件不用大兵的原因;您呢,從西邊起家,當過將軍,打過不少仗,名氣大得很,大家都怕您,這是第二件;袁本初(袁紹)就是個公子哥,從小在京城長大,張孟卓(張邈)就是個老實巴交的人,孔公緒(孔融)就會耍嘴皮子,沒啥真本事,他們哪是您的對手啊?這是第三件;山東那些士兵,沒幾個厲害的,勇猛比不上孟賁,敏捷比不上慶忌,咱隨便派點兵就能把他們收拾了,這是第四件;就算他們有幾個厲害的,可他們內部亂得很,誰也不服誰,政令不通,就知道靠人多瞎起哄,贏了就搶功勞,輸了就各跑各的,根本不會齊心協力,這是第五件;咱西邊的軍隊,經常打仗,就連婦女都能拿武器上陣,那些男的就更不用說了,要是碰上山東那些散兵遊勇,肯定能贏,這是第六件;現在天下人最怕的就是咱涼州人和羌胡的軍隊,您把他們招來當幫手,去打敵人,那還不是小菜一碟?這是第七件;再說您手底下那些當官的,都是跟著您的老部下,忠心耿耿,又有智謀,人不在多,在於精,這是第八件;我聽說打仗有三種情況會輸,以亂攻理、以邪攻正、以逆攻順,您現在是為國除害,討伐那些亂臣賊子,占著理呢,誰能打得過您?這是第九件;東州的鄭玄,學問大得很,北海的邴原,人品高尚,大家都很敬重他們,那些起義的將領要是去問他們的意見,他們肯定不會支持造反的事兒,這是第十件。您要是覺得我說的有點道理,就不用興師動眾,不然的話,您要是不顧德行,隻靠人多,不但沒好處,還會壞了您的名聲呢!”
董卓聽了這一大通,一開始還氣得吹胡子瞪眼,後來聽著聽著,覺得好像有點道理,就哈哈大笑起來,一個勁兒地誇鄭泰:“公業(鄭泰字公業)啊,你可真是個聰明人!”當場就封鄭泰做將軍,讓他帶兵去打關東。鄭泰心裏暗喜,趕緊謝恩出去了。
各位看官,前麵咱們說過鄭泰已經迴老家了,怎麽又跑來當尚書了呢?原來啊,這董卓到處搜羅有名望的人,把鄭泰也給找來了。鄭泰沒辦法,隻好來當官。他看董卓這壞蛋太囂張了,就想著找機會把他除掉,可一直沒找到機會。正好趕上關東起兵,他就趁機給董卓出主意,想讓董卓重用他,這樣他就能在外麵聯絡其他人,一起對付董卓。沒想到董卓還真讓他當將軍了,他正高興呢,準備大展拳腳。可誰知道,有人看穿了鄭泰的心思,跑去跟董卓說:“相國,這鄭公業聰明得很,我看他是想借著帶兵的機會,跟外麵的人勾結,您可不能讓他得逞啊!”董卓一聽,覺得有道理,就不讓鄭泰出兵了,把他留下來當議郎,還對他特別提防。不但如此,董卓還提拔了自己的幹兒子呂布當中郎將,天天讓他在身邊保護自己,走哪跟哪,好像這樣就能安全了似的。哼,這呂布就能靠得住?
侍禦史擾龍宗有一次去見董卓匯報事情,因為沒解佩劍,就被董卓大罵沒規矩,還叫呂布把他打死了。這事兒可把越騎校尉伍孚氣壞了,伍孚這人很有正義感,他看不過去,就在朝服裏麵穿上小鎧甲,藏了一把利刃,想著找機會刺殺董卓。有一天,他進宮去見董卓,說完事兒就告辭出來。董卓因為伍孚平時名聲不錯,還特別客氣地送他幾步。伍孚一看,機會來了,心想:“我今天就是拚了這條命,也要把這壞蛋除掉!”他故意迴過頭去攔住董卓,然後趁機抽出刀,朝著董卓就砍過去。董卓這老狐狸,眼睛可尖了,一閃身就躲開了。接著,他使出渾身的力氣,抓住伍孚的手腕,不讓他再動。這時候,呂布也衝了過來,把伍孚按倒在地上。董卓氣得臉都紅了,大聲問:“誰讓你造反的?”伍孚也大罵道:“你算什麽東西?我又不是你的臣子,談什麽造反?你這禍國殃民的家夥,害死了皇帝,罪惡滔天,天下人誰不想吃你的肉,扒你的皮!今天我就是死,也要拉你墊背!可惜啊,不能把你拉到大街上示眾,讓大家都看看你的真麵目!”董卓聽了,更加生氣,馬上讓人把伍孚拉出去殺了。有人說這伍孚就是伍瓊,不過史書上說伍瓊和周毖是一起死的,可能是兩個人吧。
伍孚死了以後,形勢越來越緊張,不但關東那邊戰事不斷,還有白波賊的首領郭太,帶著十幾萬人到處搗亂,一會兒攻打太原,一會兒又攻破河東,鬧得厲害得很。董卓著急了,趕緊派自己的女婿中郎將牛輔去討伐白波賊,又派中郎將徐榮等人帶著重兵在京城附近駐紮,防備關東的軍隊。
這時候,京城裏麵突然流傳起一首童謠:“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董卓聽了,心裏一驚,再看看那些圖讖,好像也說漢朝的國運要完了,就想著遷都到長安去,避開這些戰亂。他把大臣們都叫過來商量,大臣們都不想遷都,可又怕董卓發脾氣,都不敢說話。
當時車騎將軍朱儁是河南尹,董卓表麵上對他很客氣,其實心裏很嫉妒他,怕他和關東的人勾結,就上表讓朱儁當太仆,說是讓他當相國的副手,實際上是想把他調離京城。朱儁也不傻,知道董卓沒安好心,就推辭不肯接受,還對來宣旨的使者說:“國家遷都,老百姓肯定不滿意,而且還顯得咱們軟弱,讓關東的人更囂張了,這可不行。”使者就問他:“讓你當官你不幹,說到遷都你倒有這麽多話,為啥呢?”朱儁迴答說:“我沒什麽本事,怎麽能當相國的副手呢?要是遷都這事兒,那得聽聽大家的意見,有什麽不能說的?”使者又問:“遷都這事兒還沒定下來,你是從哪裏聽說的?”朱儁笑著說:“董相國都和大臣們商量過了,還跟我也說過,我怎麽會不知道?”使者沒辦法,迴去跟董卓一說,董卓就取消了讓朱儁當太仆的命令。
董卓不甘心,又把大臣們召集起來討論遷都的事兒。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司空荀爽等人都來了。董卓先開口說:“以前高祖在關中建都,傳了十一代;光武帝在洛陽建都,到現在也十一代了。我看啊,這是老天爺的意思,應該把都城遷迴長安去。”大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說話。這時候,司徒楊彪站出來說:“遷都這事兒可不是小事兒,就像當年盤庚遷亳,是為了躲避黃河泛濫,老百姓還不高興呢,得反複跟他們解釋,他們才肯聽話。現在無緣無故遷都,老百姓肯定會驚慌失措,到處亂成一團,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我看還是不要遷都的好。”董卓一聽,反駁說:“石苞的讖語說漢朝到十一世就完了,不遷都怎麽行?”楊彪又說:“石苞的讖語都是胡說八道,不能信。再說關中經過王莽之亂,還沒恢複過來,光武帝才遷都到洛陽的。現在洛陽老百姓生活得好好的,為啥要搬到長安去,自找苦吃呢?”董卓聽了,臉漲得通紅,生氣地說:“關中物產豐富,地勢險要,秦朝就是靠著關中才統一了六國。現在宮闕雖然破了點,可隴右的木材多得是,運輸也方便。杜陵南山下有幾千個瓦窯,隨便造點宮殿,很快就能建好,老百姓懂什麽?我說遷都就得遷都!”楊彪還想勸,說:“關東方的軍隊要是聽說我們遷都,肯定會往西打過來,這可不能不防啊!”董卓冷笑著說:“這你就不用擔心了!我搬到長安去,居高臨下,就像從高處倒水一樣,勢不可擋。而且我有隴西的精銳部隊,還怕那些亂軍?讓他們有來無迴!”楊彪還在那兒嘮叨著說遷都不好,董卓不耐煩了,瞪著眼睛說:“你是不是想故意搗亂?”太尉黃琬在旁邊趕緊勸道:“這是國家大事,楊公說的也有道理,您還是再考慮考慮吧。”董卓斜著眼睛看了黃琬一眼,不說話。司空荀爽看董卓生氣了,怕他傷害楊彪等人,就趕緊說:“相國也是為了國家好,看山東那邊亂成一團,一時半會兒也平定不了,所以才想遷都到長安,占據險要地勢,這也是以前秦漢開國的好辦法啊。”這荀爽也是沒辦法,隻能給董卓找個台階下。董卓聽了荀爽的話,臉色稍微好看了一點。黃琬、楊彪、荀爽等人看董卓不說話了,就趕緊退出去了。
董卓心裏還是想著遷都,就找了個借口,說有災異,把黃琬和楊彪的官職給免了,然後讓光祿勳趙謙當太尉,太仆王允當司徒。這時候,尚書周毖和城門校尉伍瓊一起來勸董卓不要遷都,董卓連理都不理他們。兩人不甘心,又使勁兒勸。董卓這下可火了,想起以前的事兒,拍著桌子大罵:“我剛進京城的時候,你們倆讓我用好人,我聽了你們的話。可現在呢?韓馥這些人拿了我的官,反而起兵來打我;袁紹是你們保薦的,現在成了帶頭的。我要是再聽你們的話,我的命都沒了!我對你們夠意思了,你們可太對不起我了!”說完,就讓人把周毖和伍瓊拉出去殺了。這兩人死得有點冤,不過和伍孚比起來,又不太一樣。
接著,董卓又派司隸校尉宣璠帶著士兵去殺太傅袁隗和太仆袁基(袁術的哥哥)。兩家的男女老少,一個都不放過,一共殺了五十多個人,把屍體都扔到春城門外,挖了個大坑埋了。黃琬和楊彪還在京城,怕被牽連,趕緊跑到相國府去給董卓道歉,說自己以前說錯話了。董卓看他們認錯了,就又上表讓他們當光祿大夫。這黃琬是黃瓊的孫子,楊彪是楊震的曾孫,他們這麽怕死,還討好董卓,真是丟了祖宗的臉。
董卓下定決心要遷都了,先讓文武百官跟著皇帝走,然後又逼著洛陽的老百姓幾百萬人一起搬到長安去。這可把老百姓害苦了,誰願意離開自己的家啊?可沒辦法,董卓兇得很,規定了時間,不準拖延。那些有錢人家東西多,來不及收拾,求董卓寬限幾天,董卓不但不答應,還說他們違抗命令,派士兵把他們抓起來殺了,財產也都沒收,充作軍糧。可憐這些老百姓,隻能扔下房子和田地,帶著一點隨身的東西,扶老攜幼,慌慌張張地往長安走。一路上,人擠人,馬踩人,亂成一團。還有小偷趁火打劫,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都被折騰得夠嗆,好多人餓死在路上,屍體到處都是。這都是誰造成的啊?還不是董卓這個壞蛋!
董卓自己帶著軍隊在洛陽的圭苑駐紮,還讓士兵放火,把宮殿、廟宇和老百姓的房子都燒了,二百裏以內,都變成了一片廢墟,雞犬不留。他還讓呂布去挖那些皇帝的陵墓和公卿大臣的墳墓,把裏麵的珍寶都挖出來,裝進自己的腰包。這家夥,難道以為自己能長生不老,永遠享受這些財富嗎?
董卓一麵派人去打關東的軍隊,一麵又派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瑰等人到關東去,勸他們不要打仗了。袁紹他們當然不聽,還把胡母班、吳循、王瑰給殺了,袁術也把陰循殺了,隻有韓融因為平時名聲好,被放迴去了。董卓聽說了,氣得暴跳如雷,馬上讓中郎將徐榮在汴水駐紮,不準關東的軍隊過來。
這時候,河內太守王匡帶兵在河陽津,想攻打洛陽。董卓用了個疑兵之計,派一些士兵去挑戰,然後偷偷派精銳部隊從小平津渡過河,繞到王匡軍隊的後麵,前後夾攻,把王匡打得大敗。董卓還讓人把抓到的士兵用布帛纏起來,澆上油,點火燒死,那慘叫聲聽得人心裏發毛,真是太殘忍了!王匡灰溜溜地迴到河內,把情況告訴了袁紹。袁紹這時候正為袁隗和袁基被殺的事兒生氣呢,聽到王匡打敗了,也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這袁紹,真是個沒主意的家夥!
奮武將軍曹操站出來說:“我們起兵是為了討伐董卓這個壞蛋,現在大家都聚在一起了,還有什麽好猶豫的?要是董卓一直挾持著皇帝,守在洛陽,還不好對付。可現在他燒了宮殿,劫走了皇帝,天下人都恨他,這正是消滅他的好機會。我們隻要齊心協力往西打,一定能把他拿下!”可其他那些將領啊,一個個都是膽小鬼,看著人多勢眾,其實都不敢往前衝。袁紹呢,也在那兒猶豫來猶豫去,就是不發兵。哼,國仇家恨都擺在眼前了,還這麽磨磨蹭蹭的,當的什麽盟主!
隻有陳留的孝廉衛茲,和曹操是一條心,他跟太守張邈商量了一下,要來幾千兵馬,打算跟著曹操一起幹。曹操也不含糊,帶著自己的部隊就往前衝,讓衛茲在後麵跟著。他們一路經過成皋,到了滎陽,剛開始還挺順利的,把董卓的一些部隊打得落花流水。
董卓一聽曹操這麽厲害,有點慌了神,心說:“這曹操咋這麽猛呢?可不能讓他這麽囂張下去。”於是趕緊想了個緩兵之計,派了韓融他們去勸和。結果袁紹他們根本不吃這一套,把人給扣了。董卓這下更氣了,馬上讓徐榮加強防守,一定要攔住曹操。
徐榮接到命令,就在汴水旁邊嚴陣以待。曹操的部隊一到,徐榮就衝出來迎戰。這徐榮的兵比曹操多好幾倍呢,曹操的士兵一看,心裏都有點發怵。不過曹操可不是一般人,他站在陣前,慷慨激昂地給士兵們打氣:“兄弟們,咱們今天就是要為了正義而戰,一定要打敗董卓!”說完,就帶頭衝向了徐榮的部隊。
兩邊這就打起來了,從中午一直打到太陽快落山,曹操的部隊漸漸有點頂不住了。徐榮一看,機會來了,馬上派出精銳騎兵,朝著曹操部隊的中間衝過去,又讓其他士兵從兩邊包抄。曹操的士兵本來就打得累了,這下被徐榮的部隊一圍,頓時亂了陣腳,都各自逃命去了。
曹操身邊隻剩下幾個親信將領,像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他們,還在拚死保護著曹操。曹操知道這次是打不過了,趕緊掉轉馬頭往後跑。可後麵徐榮的追兵喊殺聲一片,眼看就要追上來了。這時候,天也黑了,路又不好走,曹操心裏那個急啊,就像熱鍋上的螞蟻。
突然,隻聽見“嗖”的一聲,一支箭朝著曹操飛了過來。曹操趕緊一閃,還是沒躲開,脖子上被射中了一箭。還沒等他緩過神來,又聽見“撲通”一聲,他騎的馬被射中了,一下子把曹操掀翻在地。這可危險了,幾個敵兵看到曹操倒在地上,舉著刀就衝了過來。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曹洪衝了過來,手起刀落,把那幾個敵兵給砍跑了。然後曹洪趕緊把曹操扶起來,拔出他脖子上的箭,撕下衣服給他包紮傷口。接著,曹洪把曹操扶到自己的馬上,說:“大哥,你快騎著馬走,我在後麵跑!”曹操感動地說:“我怎麽能讓你沒馬呢?要是追兵來了,你怎麽辦?”曹洪著急地說:“天下可以沒有我曹洪,但不能沒有大哥你!”這兄弟倆的感情,真是讓人感動啊!
曹操沒辦法,隻好騎著馬往前走。走了沒多遠,前麵突然出現了一片火光,原來是衛茲帶著部隊趕來了。曹操這才鬆了一口氣,和衛茲一起往迴跑,迴到了酸棗。
到了酸棗一看,曹操氣得差點暈過去。為啥呢?原來那些屯兵在酸棗的將領,像張邈、劉岱、橋瑁、袁遺他們,一個個都按兵不動,天天在那兒喝酒吃肉,好像什麽事兒都沒發生一樣。曹操氣唿唿地對他們說:“你們這些人,天天在這兒吃喝玩樂,難道是等著董卓自己完蛋嗎?要是你們聽我的,就讓袁紹帶著河內的部隊到孟津和酸棗之間駐紮,其他人分別守住成皋、敖倉、轘轅大穀這些地方,把董卓的退路給斷了。然後讓袁術帶著南陽的部隊打進武關,在三輔地區顯示我們的威風。這樣一來,我們隻要堅守不出,再派些小部隊出去騷擾他們,讓他們自己亂起來,董卓就必敗無疑了。現在我們起兵是為了正義,你們卻在這兒磨磨蹭蹭的,不怕被人笑話嗎?”
張邈他們聽了,卻隻是微微冷笑,根本不把曹操的話當迴事兒,還說:“孟德啊,你剛吃了敗仗,還是先歇歇吧,等過段時間再說。”曹操看他們這副樣子,知道再說也沒用,一甩袖子就走了。
曹操心裏那個鬱悶啊,不過他可沒灰心。他和曹洪、夏侯惇他們又跑到揚州,去見刺史陳溫、丹陽太守周昕,跟他們講了一番大道理,說要一起討伐董卓。這兩人也沒什麽本事,不過看在曹操的麵子上,給了他四千士兵。曹操帶著這些士兵迴到龍亢,晚上在帳篷裏睡覺的時候,突然外麵亂成一團。曹操趕緊爬起來,拿著劍衝出去一看,原來是營裏的士兵造反了。曹操也不客氣,揮起劍就砍倒了十幾個人。這時候,曹洪、夏侯惇他們也拿著武器衝了過來,一起把亂兵給趕跑了,撲滅了火。
曹操一查,發現隻有五百人沒參與造反,他就把這些人叫過來,誇獎了一番,然後連夜帶著他們走了。一路上,曹操又招募了一千多壯士,迴到了河內。
迴到河內後,曹操聽說劉岱和橋瑁互相打起來了,結果橋瑁被劉岱給殺了,劉岱還讓王肱當了東郡太守。曹操歎了口氣說:“這董卓還沒除掉呢,自己人倒先打起來了,這怎麽能成事呢?”
好不容易過了年,關東的那些將領又開始瞎折騰了。他們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一個想法,要推舉幽州牧劉虞當皇帝。這劉虞呢,是漢室的親戚,在幽州幹得還不錯,老百姓都挺喜歡他的。關東的這些當官的,聽說皇帝被董卓劫走了,生死不明,就想著讓劉虞來當皇帝。袁紹也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去問曹操的意見。
曹操一聽,馬上說:“我們起兵是為了討伐董卓,恢複漢室,現在皇帝還在,雖然被董卓控製著,但也沒犯什麽大錯。我們要是隨便換個皇帝,那和董卓有什麽區別?我是堅決不同意的。要是你們想這麽幹,那你們去吧,我還是要繼續往西打董卓。”曹操這話說得大義凜然,把袁紹說得啞口無言。
袁紹又寫信給袁術,袁術也迴信說不同意。其實啊,這袁術心裏早就有了自己的小算盤,想自己當皇帝。曹操呢,還是一心想著為漢朝效力。這兩人啊,心思可完全不一樣。
這事兒啊,到底後來怎麽樣了呢?袁紹他們有沒有立劉虞當皇帝呢?咱們下迴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