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涼州的亂子啊,就像那灶台上的馬蜂窩,捅了好幾年都沒捅幹淨,可把朝臣們急壞了。大家湊在一塊兒商量辦法,結果是你一言我一語,吵得跟菜市場似的,誰也說不服誰。那司徒崔烈也是個沒主意的,竟然冒出一句要把涼州給扔了的話。這時候,安定都尉傅燮已經調到京城做議郎了,也在這參會呢。他一聽崔烈這話,氣得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騰地一下站起來,扯著嗓子喊道:“司徒大人,你這腦袋怕是糊塗了吧!照你這麽說,這涼州不要了,那國家的西大門可就敞開了,讓那些賊寇隨便進出,這不是等著人家來打咱們嗎?你這餿主意要是真被采納了,那天下還能安寧嗎?依我看,你這官也別當了,幹脆砍了腦袋,給大夥醒醒神兒!”這一番話,就像一顆炸彈,把在場的人都給震住了,崔烈的臉“刷”地一下變得煞白,半天說不出話來。
尚書一看這情況,覺得傅燮這話說得有點太衝了,怎麽著也得給崔烈留點麵子吧,於是就彈劾傅燮亂說話。靈帝聽了,就把傅燮叫過來問話。傅燮不慌不忙地走到靈帝麵前,行了個禮,然後鎮定自若地說:“陛下,您想想,涼州這地方可是國家的要害之地,就像咱們家的大門一樣重要。現在因為當官的沒當好,才讓這地方亂成一鍋粥。崔烈身為司徒,不想著怎麽平定叛亂,卻想著把這地方扔了,這不是不負責任嗎?要是那些賊寇占了涼州,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再打進內地來,咱們拿什麽抵擋呢?這可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啊,陛下您可得三思!”靈帝聽了傅燮的話,覺得挺有道理,就下令讓左車騎將軍皇甫嵩迴鎮長安,去對付那些賊寇。
這賊黨邊章、韓遂他們,在三輔這一帶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皇甫嵩帶兵去跟他們打,好不容易把他們給擊退了。可沒想到,這中常侍張讓和趙忠跟皇甫嵩有仇,就在靈帝麵前說皇甫嵩的壞話,說他雖然打了仗,但是沒什麽功勞,還白白浪費了軍餉。靈帝這昏君,也不分青紅皂白,就把皇甫嵩的左車騎將軍印綬給收迴去了,還把他降為都鄉侯。這皇甫嵩也挺倒黴的,當初打張角的時候,路過鄴中,看見趙忠的房子修得比規定的還豪華,就上奏說要沒收。張讓呢,又跟皇甫嵩要錢,張口就是五千萬,皇甫嵩沒答應,這兩人就懷恨在心,一直想找機會整皇甫嵩。這次好不容易抓到機會,就把皇甫嵩給排擠下去了。
後來,靈帝又派司空張溫代替皇甫嵩當車騎將軍,還把前中郎將董卓叫迴來,讓他當破虜將軍,歸張溫管,一起去討伐涼州的賊寇。張溫帶著十幾萬人馬,在善陽駐紮下來。邊章他們知道了,就帶兵來攻打。這一仗打得可不順利,張溫被打得節節敗退,董卓也沒占到便宜,跟著往後撤。
這時候已經是冬天了,天氣冷得厲害。有一天晚上,天上突然出現一顆流星,跟火把似的,光溜溜的尾巴拖得老長,足有十幾丈,把賊營照得跟白天似的。那些賊寇們迷信得很,一看這情況,心裏就犯嘀咕了,覺得這是老天爺在給他們警告,這仗不能再打下去了,就商量著要迴金陵。董卓聽到這個消息,心裏可樂開了花,趕緊跟右扶風鮑鴻商量,趁著天還沒亮,就去攻打賊寇。那些賊寇本來就不想打了,一看見董卓的軍隊來了,撒腿就跑。董卓他們在後麵追著殺了一陣,砍了好幾千賊寇的腦袋,這才得意洋洋地迴去報功。
張溫一看董卓打了勝仗,就派他去攻打叛羌,又派蕩寇將軍周慎去追擊邊章。這邊章跑到榆中,躲在城裏不出來。周慎到了城下,就想攻城。這時候,前佐軍司馬孫堅給周慎出主意說:“將軍,您看這賊寇剛到榆中,肯定沒帶多少糧食,肯定得從外麵運進來。您給我一萬人,我去把他們的糧道給截斷,您帶著大軍在後麵接應。這賊寇沒了吃的,肯定守不住,到時候自然就跑了。要是他們往羌人那邊跑,咱們再一起追過去,這涼州的叛亂不就平定了嗎?”可這周慎是個死腦筋,根本不聽孫堅的話,就帶著兵圍著榆中城攻打。
邊章聽說周慎來了,早就想好了辦法。他先派了一部分人到葵園去守著,等周慎攻城的時候,他就在城裏堅守,不跟周慎打。然後偷偷地讓葵園的賊寇把周慎的糧道給斷了。周慎沒了糧食,一下子就慌了神,沒辦法,隻好把那些輜重都扔了,狼狽地往迴跑。
再說董卓這一路,走到望垣北隅的時候,突然遇到一大群羌胡的軍隊,把他們給包圍了。這董卓的軍隊被圍在中間,進也進不去,退也退不出來,糧食也快沒了,可把董卓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營地裏走來走去,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好不容易想出一條計策,他立刻讓士兵們照做。原來董卓的軍隊是靠著水紮營的,他就讓士兵們在水旁邊築起一道壩,假裝在捕魚,實際上是把水給堵住了。等水壩旁邊的地幹了,趁著夜深人靜,董卓帶著軍隊悄悄地從壩下過去,等那些賊寇發現的時候,董卓的軍隊已經跑得沒影了。董卓還讓人把水壩決開,那些追過來的賊寇被水一淹,淹死了不少人,剩下的也嚇得趕緊跑迴去了。董卓這才帶著軍隊迴到扶風。
這時候,邊章和韓遂因為爭功勞,鬧得不可開交。邊章沒辦法,就給張溫寫信,說要投降。張溫這人心眼實,還真以為邊章要投降了,就收兵迴到長安,還把這事兒報告給靈帝。靈帝一看,這功勞大部分都是董卓的,就封董卓為斄鄉侯,食邑千戶,還讓他去當並州牧,然後讓張溫去告訴董卓這個消息。
董卓聽說自己被封侯了,尾巴都快翹到天上去了,看誰都不順眼。張溫派人去叫他,他磨蹭了半天才慢悠悠地過來。見到張溫,也不感謝張溫的提拔,還一臉驕傲,那眼神好像在說他比張溫還厲害似的。張溫看他這副德行,心裏就來氣,忍不住說了他幾句。董卓不但不認錯,還跟張溫頂嘴,說什麽西征的那些將領都沒什麽用,要不是他董卓,這仗根本打不贏。張溫氣得臉都紅了,說:“邊章他們雖然說要投降,可這事兒靠不靠譜還不知道呢。你既然這麽有本事,就應該繼續去攻打他們,把這些賊寇都消滅了,這才是報答國家的大恩啊!”董卓也不示弱,大聲說:“這賊寇都已經投降我了,我再去打他們,不是不講信用嗎?我董卓可不是那種不講道理的人!”說完,就站起來走了。張溫看著董卓的背影,氣得直跺腳,可又沒辦法。
這時候,孫堅走過來,悄悄地對張溫說:“將軍,您怎麽能就這麽讓董卓走了呢?”張溫一看是孫堅,就把旁邊的人都支開,問孫堅為什麽這麽說。孫堅一臉嚴肅地說:“董卓這家夥,一點都不知道自己錯了,還在這兒大言不慚。將軍您手裏有軍法,他不聽您的命令,這就是違抗軍紀。您應該把他抓起來,砍了腦袋,這樣才能樹立您的威信啊!”張溫聽了,有點猶豫,說:“這董卓在外麵有點名氣,要是把他殺了,這仗還怎麽打呢?”孫堅著急地說:“將軍您帶著這麽多軍隊,還怕什麽?而且這董卓有三條大罪,不殺他天理難容!他對您說話不客氣,這是第一條罪;邊章、韓遂鬧了這麽久,早就應該去攻打他們,可董卓卻說不能打,這不是擾亂軍心嗎?這是第二條罪;他沒什麽功勞,還這麽驕傲自大,這是第三條罪。古時候那些名將,為了樹立威信,經常先把不聽話的將領殺了。像穰苴斬莊賈,魏絳戮楊幹,這些都是例子啊。將軍您要是不殺董卓,以後他肯定會更加放肆,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了!”可惜張溫這人心太軟,還是下不了決心,揮揮手讓孫堅走了。孫堅歎了口氣,無奈地走了。
沒過多久,靈帝下詔書到長安,讓張溫當太尉。這三公在外麵接受任命,張溫還是第一個呢。張溫雖然沒聽孫堅的話殺了董卓,但他覺得孫堅是個人才,就推薦孫堅當了議郎。
這孫堅字文台,是吳郡富春縣人,就是孫武子的後代。他們家祖祖輩輩都在富春縣當官,他家的祖墳都在富春城東。據說這祖墳上經常有五色雲籠罩著,那光閃閃發亮,能照好幾裏地。村裏的那些老頭們都沒見過這陣仗,就互相議論說:“這可不是一般的雲啊,看來這孫氏子孫以後肯定要發達了!”孫堅的母親懷著他的時候,做了一個怪夢,夢見有人把她的肚子剖開,把腸子拿出來,繞著吳郡閶門轉。孫堅的母親嚇得大叫一聲,就醒了過來,想起這個夢,心裏還直後怕。第二天,她就把這個夢告訴了鄰居家的老太太。這老太太還挺會安慰人,說:“這說不定是個好兆頭呢,你別瞎擔心了。”後來孫堅出生了,長得虎頭虎腦的,一看就是個有出息的孩子。
孫堅十七歲那年,跟他父親一起坐船到錢塘去。在路上,遠遠地看見有幾十個海賊在岸上分搶商人的財物。孫堅眼都不眨一下,就對他父親說:“爹,咱們去把這些海賊收拾了!”他父親嚇得趕緊擺擺手,說:“孩子,別衝動,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可孫堅根本不聽,拿起一把刀,就劃船靠岸了。他一下子跳到岸上,扯著嗓子大喊:“都給我站住!”那些海賊被他這一嗓子嚇了一跳,還以為是官軍來了呢,扔下財物,撒腿就跑。孫堅拿著刀在後麵追,追上一個海賊,一刀就把他砍死了,然後拎著海賊的腦袋迴到船上。這一下,孫堅可出名了,郡守聽說了他的事,就把他召去當郡尉,後來又升為司馬。
會稽有個叫許生的賊寇造反,鬧了一年多都沒被平定。後來多虧孫堅招募了一些勇士,又聯合了州郡的兵馬,才把許生父子給殺了。刺史臧旻把孫堅的功勞上報給朝廷,可朝廷也沒給孫堅什麽大的賞賜,就讓他當了三任縣丞。到黃巾之亂爆發的時候,右中郎將朱儁推薦孫堅參軍,這些事前麵都已經說過了,就不再囉嗦了。
自從張溫出征以後,司空這個職位一直空著沒人當。有一天,靈帝沒事翻看著以前的文件,看到楊賜和劉陶上奏的奏章,說要先把張角的黨羽遣散,然後再殺張角,可當時靈帝沒當迴事,結果黃巾軍就鬧得越來越大了。現在張角雖然被平定了,可靈帝想起以前的事,也有點後悔。於是就加封楊賜為臨晉侯,讓他代替張溫當司空,還封劉陶為中陵鄉侯,讓他當諫議大夫。
楊賜當了司空還不到一個月,就生病死了。靈帝挺傷心的,為他停朝三天,還穿著素服為他哀悼,給了不少賞賜,讓公卿以下的官員都去參加葬禮,給他諡號叫文烈。楊賜的大兒子楊彪繼承了他的爵位。
那諫議大夫劉陶,自從當了言官以後,就想著要好好為國家出份力。他看到現在國家雖然表麵上平靜了,可實際上還是有很多問題,就又給靈帝上奏章說:“陛下,我跟您說,這事兒要是不著急,我也不會這麽著急地跟您說;這心裏要是不難受,我也不會這麽大聲地跟您講。您看看,以前張角之亂剛平息,現在邊章又鬧起來了。每次聽到那些告急的文書,我這心裏就像火燒一樣,急得覺都睡不著。現在那些西羌的賊寇,私自任命將帥,這些人很多都是以前段熲時候的官吏,他們對打仗的事兒很熟悉,對咱們國家的山川地形也很了解,而且特別狡猾。我擔心他們會從河東、馮翊這些地方打過來,抄咱們軍隊的後路,然後一直打到函穀關,占據那些險要的地方。現在他們已經開始攻打河東了,如果讓他們打進京城,那可就糟了。到時候,南方的道路被截斷,車騎將軍的軍隊就孤立無援了,關東的那些人都會被嚇破膽,全國都會動搖。這時候,咱們就是想讓軍隊來救援,也來不及了。就算有田單、陳平那樣的能人,也沒辦法了。而且現在三郡的老百姓,很多都跑了,有的往南出武關,有的往北搬到壺穀,就像受驚的鳥獸一樣,到處亂跑。現在剩下的老百姓,也就隻有十分之三四了。那些官吏和士兵,都愁眉苦臉的,老百姓都想著怎麽逃跑,根本沒有心思打仗。那些西寇就在咱們跟前,離咱們的營地很近,那些胡騎都已經到了咱們的皇陵了。車騎將軍張溫,雖然很勇敢,可是那些當官的天天催他,他的軍隊後麵也沒有接應的。要是萬一打了敗仗,那可就沒法救了。我知道我這話可能不太好聽,可是我要是不說,我這心裏過不去。我覺得國家要是好了,我也能跟著沾光;國家要是危險了,我也活不了。所以我給您說八件現在最要緊的事兒,您要是能抽空看看,好好考慮一下,那就是國家的大幸,也是我們這些臣子的大幸啊!”
這奏章裏說的八件事,具體是什麽就不一一說了,反正主要是說宦官的壞話,說他們欺騙皇帝,禍害老百姓,才導致國家大亂。中常侍張讓、趙忠他們看到劉陶的奏章,氣得咬牙切齒,就一起跟靈帝說:“陛下,以前張角的事兒發生的時候,您下詔書讓大家改過自新,我們都已經改了。現在天下都太平了,這劉陶卻故意找茬,說什麽盜賊的事兒。您想想,州郡的官員都沒上報這些事兒,他劉陶是怎麽知道的?這明顯是他跟那些賊寇勾結好了,先來嚇唬我們,想把我們都殺了,然後他好為所欲為。陛下您可別上他的當啊!”這靈帝也是個糊塗蛋,把張讓、趙忠當成自己的親爹娘一樣,覺得他們不會騙自己,就下詔譴責劉陶,把他抓到黃門北寺獄裏。
這監獄是黃門掌管的,那些宦官們可不會放過劉陶,對他嚴刑拷打。劉陶知道自己這次肯定活不了了,就瞪著眼睛看著那些宦官說:“朝廷本來已經明白過來了,還想給我好處呢,現在為什麽又聽了你們的讒言?我真後悔沒有跟伊尹、呂尚那樣的賢人在一起,反而要跟微子、箕子、比幹這三個仁人一樣死在這裏!”說完,就用手掐住自己的脖子,把自己給憋死了。
前司徒陳耽,以前也跟宦官作對。張讓、趙忠這兩人就把他也牽連到這件事裏,把他抓到監獄裏,也被折磨死了。這趙忠還因為這事兒升了官,當了車騎將軍。他想安排自己的人當官,就把那些沒參加過討伐黃巾軍的人,隻要是給他們送過禮的,都說成是討伐黃巾軍有功的,上奏給靈帝,讓靈帝給他們封官。
執金吾甄舉去見趙忠,說:“傅南容以前在東軍的時候,立了功都沒被封侯,大家都覺得不公平。現在將軍您當了這麽大的官,應該提拔那些有本事的人,這樣大家才會服您啊!”趙忠聽了,點了點頭。甄舉走了以後,趙忠就派他弟弟城門校尉趙延去見傅燮,跟傅燮說:“南容啊,你要是能跟我哥哥趙忠搞好關係,這萬戶侯的爵位馬上就能到手!”傅燮一聽,臉一下子就沉了下來,嚴肅地說:“人的命運怎麽樣,都是老天爺安排好的。我要是有功,卻靠走後門來求賞賜,這像什麽話?我可不會幹這種事!”趙延被他說得啞口無言,迴去就把這話告訴了趙忠。趙忠聽了,更加恨傅燮了,可因為傅燮在大家心目中威望很高,也不敢輕易殺他,就把他調到漢陽當太守。
傅燮到了漢陽,過了幾個月,就到了中平三年。這時候,賊帥韓遂把同黨邊章和北宮伯玉給殺了,然後糾集了十幾萬人,去圍攻隴西。隴西太守李相如根本打不過這些賊寇,還跟他們勾結在一起,這下賊寇更加猖獗了。漢陽有個賊寇叫王國,也自稱合眾將軍,起兵響應韓遂,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涼州刺史耿鄙看到這種情況,趕緊召集六郡的兵馬,準備去討伐這些賊寇。他讓治中陳球當先鋒。這陳球是個貪婪的家夥,老百姓都恨透他了,耿鄙也不得人心。傅燮知道耿鄙這麽做肯定要吃敗仗,就趕緊去勸他:“刺史大人,您剛到這兒沒多久,老百姓還不了解您,也沒受過什麽訓練。孔子說過,‘讓沒受過訓練的老百姓去打仗,這就是拋棄他們’。現在您帶著這些沒經驗的人去攻打隴上的賊寇,我看這十有八九得失敗。而且那些賊寇聽說咱們大軍來了,肯定會團結一心,拚死抵抗,他們的勢頭可不好擋啊。您帶的這些新兵,彼此之間還不熟悉,萬一內部出了問題,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依我看,您不如先停下來,好好訓練士兵,嚴明賞罰,讓大家心服口服。那些賊寇在外麵逍遙自在,肯定覺得咱們不敢打他們,時間一長,他們就會驕傲自滿,內部也會出現矛盾。到時候您再帶著訓練好的士兵去攻打那些離心離德的賊寇,還怕打不贏嗎?您現在不考慮周全,非要去冒險,我覺得這可不是明智之舉啊。”
可耿鄙根本聽不進去傅燮的話,他覺得自己兵多將廣,肯定能打贏,當天就帶著軍隊出發了。剛走到狄道,就出事了。有個別駕竟然投靠了賊寇,還把陳球給殺了,接著又把耿鄙也殺了。耿鄙的司馬扶風人馬騰,這時候也擁兵自重,不管耿鄙的死活,自己占了一塊地盤。
王國和韓遂他們一看,機會來了,就帶兵去圍攻漢陽。這時候漢陽城裏的兵又少,糧食也快沒了,可傅燮還是下定決心要死守。那些賊寇裏有幾千個北地的胡騎,他們和傅燮是同鄉,以前受過傅燮的恩惠。他們看到傅燮在城牆上拚死抵抗,都很感動,就跪在城下,對傅燮說:“傅大人,您對我們有恩,現在這城肯定守不住了,我們送您迴家鄉吧,您就別在這兒白白送死了。”傅燮聽了,大聲斥責他們,讓他們趕緊走。
傅燮的兒子傅幹這時候才十三歲,他跟著父親在城裏,心裏明白父親的脾氣,知道這次情況危急,就跪在父親麵前哭著說:“父親,現在國家這麽亂,朝廷也不公正,您在這兒拚命,也沒人會感激您。現在外麵到處都是賊寇,這孤城肯定守不住了。那些同鄉的羌胡,本來就想報答您的恩情,想送您迴家。您就聽他們的吧,先迴家鄉,以後等天下太平了,再出來為國家效力也不遲啊。”
傅燮聽了兒子的話,長歎一聲,說:“孩子,你是不是覺得我這次肯定會死?古人說,‘聖人通達節操,其次堅守節操’。我聽說殷紂王那麽殘暴,伯夷都不願意吃周朝的糧食,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上。現在朝廷雖然昏庸,但還沒到紂王那個地步,我怎麽能像伯夷一樣離開呢?而且我以前既然選擇當官,吃國家的俸祿,現在遇到危險,怎麽能輕易逃走呢?我已經決定死在這兒了,你以後要好好學習,做個有出息的人。主簿楊會,就像當年的程嬰一樣可靠,我把你托付給他,我就是死也放心了。”
傅幹哭得更厲害了,話都說不出來,旁邊的人也都跟著掉眼淚。這時候,以前的酒泉太守黃衍來求見傅燮。傅燮讓人把他放進來,傅幹就躲到帳子後麵去了。黃衍進來後,傅燮請他坐下,問他來幹什麽。這黃衍原來是王國派來的說客,他對傅燮說:“傅大人,您看看現在這形勢,這天下遲早不是漢朝的了。您要是能早點做打算,起兵反叛,往上說能成就像霸王那樣的大業,往下說也能像伊尹、呂尚一樣成為一方諸侯。現在這可是個好機會,您可別錯過了。要是您願意,我和其他人都願意跟著您,聽您的指揮。”
傅燮一聽,氣得臉都紅了,“嗖”地一下拔出劍來,放在桌子上,說:“你以前也是漢朝的官員,現在竟然幫著賊寇來勸我反叛?我本來應該一劍殺了你,可我怕髒了我的劍。你趕緊滾迴去,告訴那些叛賊,別做夢了!”黃衍被傅燮罵得狗血淋頭,灰溜溜地走了。
傅燮把士兵們召集起來,打開城門,和賊寇們展開了殊死搏鬥。他拿著武器,衝在最前麵,和賊寇們殺了很久。那些賊寇人多勢眾,慢慢地把傅燮圍了起來。傅燮毫不畏懼,拚命抵抗,又殺了幾十個賊寇。可他畢竟寡不敵眾,身上的力氣也越來越小,外麵又沒有援兵。最後,傅燮還是倒在了戰場上,為了國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傅幹在楊會的保護下,逃出了漢陽,迴到了家鄉。朝廷聽說傅燮戰死了,很是感動,賜給他諡號壯節,還讓傅幹繼承了他的爵位。後來傅幹長大成人,也很有才華,當了官,做到了扶風太守。這也算是好人有好報吧。
當時還有一位有名的賢人,在家裏去世了。大將軍何進專門派人去吊唁,全國有三萬多人都去參加他的葬禮。這個人是誰呢?就是前太邱長陳實。
陳實當太邱長以後,就隱居起來,不再當官了。黨錮之禍發生的時候,他也受到牽連,被關了起來,不過後來又被放了出來。他在鄉下住了很多年,一直都很善良正直,村裏的人有什麽爭執,都去找他評判,他說的話大家都很信服。村裏的人都感歎說:“寧願被官府懲罰,也不願意被陳先生批評。”
有一年,收成不好,老百姓都沒飯吃,有個小偷晚上跑到陳實家裏,躲在房梁上。陳實早就發現了,可他故意裝作沒看見,把子孫們叫過來,教訓他們說:“人啊,一定要努力上進,不能學壞。那些壞人也不是天生就壞,都是因為染上了壞習慣,才變成這樣的。你們看看房梁上的那位君子,就知道了。”小偷在房梁上聽了,又驚又愧,趕緊跳下來,跪在地上認錯。陳實慢慢地說:“看你的樣子,也不像是個壞人。隻要你能改過自新,以後肯定不會再受窮了。”然後讓子孫拿了兩匹絹送給小偷,小偷感激涕零地走了。從那以後,他們縣再也沒有發生過盜竊的事情。
前太尉楊賜和司徒陳耽,入朝當官的時候,大家都去祝賀他們。楊賜和陳耽卻覺得自己比不上陳實,心裏很慚愧。大將軍何進多次派人去請陳實出來當官,陳實都拒絕了,他對使者說:“我已經老了,不想再參與這些事了,就等著安安靜靜地度過餘生吧。你們迴去告訴將軍,謝謝他的好意。”從那以後,陳實就關上門,不再出門,在家裏養老。
到了中平四年夏天,陳實在家裏去世了,享年八十四歲。去吊唁的人在他的墓前立了一塊碑,諡號文範先生。陳實有六個兒子,其中紀諶最有出息,他的孫子陳群後來也很有名,這些都是後話了。
也不知道以後還會發生什麽事,咱們隻能等著瞧了。
尚書一看這情況,覺得傅燮這話說得有點太衝了,怎麽著也得給崔烈留點麵子吧,於是就彈劾傅燮亂說話。靈帝聽了,就把傅燮叫過來問話。傅燮不慌不忙地走到靈帝麵前,行了個禮,然後鎮定自若地說:“陛下,您想想,涼州這地方可是國家的要害之地,就像咱們家的大門一樣重要。現在因為當官的沒當好,才讓這地方亂成一鍋粥。崔烈身為司徒,不想著怎麽平定叛亂,卻想著把這地方扔了,這不是不負責任嗎?要是那些賊寇占了涼州,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再打進內地來,咱們拿什麽抵擋呢?這可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啊,陛下您可得三思!”靈帝聽了傅燮的話,覺得挺有道理,就下令讓左車騎將軍皇甫嵩迴鎮長安,去對付那些賊寇。
這賊黨邊章、韓遂他們,在三輔這一帶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皇甫嵩帶兵去跟他們打,好不容易把他們給擊退了。可沒想到,這中常侍張讓和趙忠跟皇甫嵩有仇,就在靈帝麵前說皇甫嵩的壞話,說他雖然打了仗,但是沒什麽功勞,還白白浪費了軍餉。靈帝這昏君,也不分青紅皂白,就把皇甫嵩的左車騎將軍印綬給收迴去了,還把他降為都鄉侯。這皇甫嵩也挺倒黴的,當初打張角的時候,路過鄴中,看見趙忠的房子修得比規定的還豪華,就上奏說要沒收。張讓呢,又跟皇甫嵩要錢,張口就是五千萬,皇甫嵩沒答應,這兩人就懷恨在心,一直想找機會整皇甫嵩。這次好不容易抓到機會,就把皇甫嵩給排擠下去了。
後來,靈帝又派司空張溫代替皇甫嵩當車騎將軍,還把前中郎將董卓叫迴來,讓他當破虜將軍,歸張溫管,一起去討伐涼州的賊寇。張溫帶著十幾萬人馬,在善陽駐紮下來。邊章他們知道了,就帶兵來攻打。這一仗打得可不順利,張溫被打得節節敗退,董卓也沒占到便宜,跟著往後撤。
這時候已經是冬天了,天氣冷得厲害。有一天晚上,天上突然出現一顆流星,跟火把似的,光溜溜的尾巴拖得老長,足有十幾丈,把賊營照得跟白天似的。那些賊寇們迷信得很,一看這情況,心裏就犯嘀咕了,覺得這是老天爺在給他們警告,這仗不能再打下去了,就商量著要迴金陵。董卓聽到這個消息,心裏可樂開了花,趕緊跟右扶風鮑鴻商量,趁著天還沒亮,就去攻打賊寇。那些賊寇本來就不想打了,一看見董卓的軍隊來了,撒腿就跑。董卓他們在後麵追著殺了一陣,砍了好幾千賊寇的腦袋,這才得意洋洋地迴去報功。
張溫一看董卓打了勝仗,就派他去攻打叛羌,又派蕩寇將軍周慎去追擊邊章。這邊章跑到榆中,躲在城裏不出來。周慎到了城下,就想攻城。這時候,前佐軍司馬孫堅給周慎出主意說:“將軍,您看這賊寇剛到榆中,肯定沒帶多少糧食,肯定得從外麵運進來。您給我一萬人,我去把他們的糧道給截斷,您帶著大軍在後麵接應。這賊寇沒了吃的,肯定守不住,到時候自然就跑了。要是他們往羌人那邊跑,咱們再一起追過去,這涼州的叛亂不就平定了嗎?”可這周慎是個死腦筋,根本不聽孫堅的話,就帶著兵圍著榆中城攻打。
邊章聽說周慎來了,早就想好了辦法。他先派了一部分人到葵園去守著,等周慎攻城的時候,他就在城裏堅守,不跟周慎打。然後偷偷地讓葵園的賊寇把周慎的糧道給斷了。周慎沒了糧食,一下子就慌了神,沒辦法,隻好把那些輜重都扔了,狼狽地往迴跑。
再說董卓這一路,走到望垣北隅的時候,突然遇到一大群羌胡的軍隊,把他們給包圍了。這董卓的軍隊被圍在中間,進也進不去,退也退不出來,糧食也快沒了,可把董卓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營地裏走來走去,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好不容易想出一條計策,他立刻讓士兵們照做。原來董卓的軍隊是靠著水紮營的,他就讓士兵們在水旁邊築起一道壩,假裝在捕魚,實際上是把水給堵住了。等水壩旁邊的地幹了,趁著夜深人靜,董卓帶著軍隊悄悄地從壩下過去,等那些賊寇發現的時候,董卓的軍隊已經跑得沒影了。董卓還讓人把水壩決開,那些追過來的賊寇被水一淹,淹死了不少人,剩下的也嚇得趕緊跑迴去了。董卓這才帶著軍隊迴到扶風。
這時候,邊章和韓遂因為爭功勞,鬧得不可開交。邊章沒辦法,就給張溫寫信,說要投降。張溫這人心眼實,還真以為邊章要投降了,就收兵迴到長安,還把這事兒報告給靈帝。靈帝一看,這功勞大部分都是董卓的,就封董卓為斄鄉侯,食邑千戶,還讓他去當並州牧,然後讓張溫去告訴董卓這個消息。
董卓聽說自己被封侯了,尾巴都快翹到天上去了,看誰都不順眼。張溫派人去叫他,他磨蹭了半天才慢悠悠地過來。見到張溫,也不感謝張溫的提拔,還一臉驕傲,那眼神好像在說他比張溫還厲害似的。張溫看他這副德行,心裏就來氣,忍不住說了他幾句。董卓不但不認錯,還跟張溫頂嘴,說什麽西征的那些將領都沒什麽用,要不是他董卓,這仗根本打不贏。張溫氣得臉都紅了,說:“邊章他們雖然說要投降,可這事兒靠不靠譜還不知道呢。你既然這麽有本事,就應該繼續去攻打他們,把這些賊寇都消滅了,這才是報答國家的大恩啊!”董卓也不示弱,大聲說:“這賊寇都已經投降我了,我再去打他們,不是不講信用嗎?我董卓可不是那種不講道理的人!”說完,就站起來走了。張溫看著董卓的背影,氣得直跺腳,可又沒辦法。
這時候,孫堅走過來,悄悄地對張溫說:“將軍,您怎麽能就這麽讓董卓走了呢?”張溫一看是孫堅,就把旁邊的人都支開,問孫堅為什麽這麽說。孫堅一臉嚴肅地說:“董卓這家夥,一點都不知道自己錯了,還在這兒大言不慚。將軍您手裏有軍法,他不聽您的命令,這就是違抗軍紀。您應該把他抓起來,砍了腦袋,這樣才能樹立您的威信啊!”張溫聽了,有點猶豫,說:“這董卓在外麵有點名氣,要是把他殺了,這仗還怎麽打呢?”孫堅著急地說:“將軍您帶著這麽多軍隊,還怕什麽?而且這董卓有三條大罪,不殺他天理難容!他對您說話不客氣,這是第一條罪;邊章、韓遂鬧了這麽久,早就應該去攻打他們,可董卓卻說不能打,這不是擾亂軍心嗎?這是第二條罪;他沒什麽功勞,還這麽驕傲自大,這是第三條罪。古時候那些名將,為了樹立威信,經常先把不聽話的將領殺了。像穰苴斬莊賈,魏絳戮楊幹,這些都是例子啊。將軍您要是不殺董卓,以後他肯定會更加放肆,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了!”可惜張溫這人心太軟,還是下不了決心,揮揮手讓孫堅走了。孫堅歎了口氣,無奈地走了。
沒過多久,靈帝下詔書到長安,讓張溫當太尉。這三公在外麵接受任命,張溫還是第一個呢。張溫雖然沒聽孫堅的話殺了董卓,但他覺得孫堅是個人才,就推薦孫堅當了議郎。
這孫堅字文台,是吳郡富春縣人,就是孫武子的後代。他們家祖祖輩輩都在富春縣當官,他家的祖墳都在富春城東。據說這祖墳上經常有五色雲籠罩著,那光閃閃發亮,能照好幾裏地。村裏的那些老頭們都沒見過這陣仗,就互相議論說:“這可不是一般的雲啊,看來這孫氏子孫以後肯定要發達了!”孫堅的母親懷著他的時候,做了一個怪夢,夢見有人把她的肚子剖開,把腸子拿出來,繞著吳郡閶門轉。孫堅的母親嚇得大叫一聲,就醒了過來,想起這個夢,心裏還直後怕。第二天,她就把這個夢告訴了鄰居家的老太太。這老太太還挺會安慰人,說:“這說不定是個好兆頭呢,你別瞎擔心了。”後來孫堅出生了,長得虎頭虎腦的,一看就是個有出息的孩子。
孫堅十七歲那年,跟他父親一起坐船到錢塘去。在路上,遠遠地看見有幾十個海賊在岸上分搶商人的財物。孫堅眼都不眨一下,就對他父親說:“爹,咱們去把這些海賊收拾了!”他父親嚇得趕緊擺擺手,說:“孩子,別衝動,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可孫堅根本不聽,拿起一把刀,就劃船靠岸了。他一下子跳到岸上,扯著嗓子大喊:“都給我站住!”那些海賊被他這一嗓子嚇了一跳,還以為是官軍來了呢,扔下財物,撒腿就跑。孫堅拿著刀在後麵追,追上一個海賊,一刀就把他砍死了,然後拎著海賊的腦袋迴到船上。這一下,孫堅可出名了,郡守聽說了他的事,就把他召去當郡尉,後來又升為司馬。
會稽有個叫許生的賊寇造反,鬧了一年多都沒被平定。後來多虧孫堅招募了一些勇士,又聯合了州郡的兵馬,才把許生父子給殺了。刺史臧旻把孫堅的功勞上報給朝廷,可朝廷也沒給孫堅什麽大的賞賜,就讓他當了三任縣丞。到黃巾之亂爆發的時候,右中郎將朱儁推薦孫堅參軍,這些事前麵都已經說過了,就不再囉嗦了。
自從張溫出征以後,司空這個職位一直空著沒人當。有一天,靈帝沒事翻看著以前的文件,看到楊賜和劉陶上奏的奏章,說要先把張角的黨羽遣散,然後再殺張角,可當時靈帝沒當迴事,結果黃巾軍就鬧得越來越大了。現在張角雖然被平定了,可靈帝想起以前的事,也有點後悔。於是就加封楊賜為臨晉侯,讓他代替張溫當司空,還封劉陶為中陵鄉侯,讓他當諫議大夫。
楊賜當了司空還不到一個月,就生病死了。靈帝挺傷心的,為他停朝三天,還穿著素服為他哀悼,給了不少賞賜,讓公卿以下的官員都去參加葬禮,給他諡號叫文烈。楊賜的大兒子楊彪繼承了他的爵位。
那諫議大夫劉陶,自從當了言官以後,就想著要好好為國家出份力。他看到現在國家雖然表麵上平靜了,可實際上還是有很多問題,就又給靈帝上奏章說:“陛下,我跟您說,這事兒要是不著急,我也不會這麽著急地跟您說;這心裏要是不難受,我也不會這麽大聲地跟您講。您看看,以前張角之亂剛平息,現在邊章又鬧起來了。每次聽到那些告急的文書,我這心裏就像火燒一樣,急得覺都睡不著。現在那些西羌的賊寇,私自任命將帥,這些人很多都是以前段熲時候的官吏,他們對打仗的事兒很熟悉,對咱們國家的山川地形也很了解,而且特別狡猾。我擔心他們會從河東、馮翊這些地方打過來,抄咱們軍隊的後路,然後一直打到函穀關,占據那些險要的地方。現在他們已經開始攻打河東了,如果讓他們打進京城,那可就糟了。到時候,南方的道路被截斷,車騎將軍的軍隊就孤立無援了,關東的那些人都會被嚇破膽,全國都會動搖。這時候,咱們就是想讓軍隊來救援,也來不及了。就算有田單、陳平那樣的能人,也沒辦法了。而且現在三郡的老百姓,很多都跑了,有的往南出武關,有的往北搬到壺穀,就像受驚的鳥獸一樣,到處亂跑。現在剩下的老百姓,也就隻有十分之三四了。那些官吏和士兵,都愁眉苦臉的,老百姓都想著怎麽逃跑,根本沒有心思打仗。那些西寇就在咱們跟前,離咱們的營地很近,那些胡騎都已經到了咱們的皇陵了。車騎將軍張溫,雖然很勇敢,可是那些當官的天天催他,他的軍隊後麵也沒有接應的。要是萬一打了敗仗,那可就沒法救了。我知道我這話可能不太好聽,可是我要是不說,我這心裏過不去。我覺得國家要是好了,我也能跟著沾光;國家要是危險了,我也活不了。所以我給您說八件現在最要緊的事兒,您要是能抽空看看,好好考慮一下,那就是國家的大幸,也是我們這些臣子的大幸啊!”
這奏章裏說的八件事,具體是什麽就不一一說了,反正主要是說宦官的壞話,說他們欺騙皇帝,禍害老百姓,才導致國家大亂。中常侍張讓、趙忠他們看到劉陶的奏章,氣得咬牙切齒,就一起跟靈帝說:“陛下,以前張角的事兒發生的時候,您下詔書讓大家改過自新,我們都已經改了。現在天下都太平了,這劉陶卻故意找茬,說什麽盜賊的事兒。您想想,州郡的官員都沒上報這些事兒,他劉陶是怎麽知道的?這明顯是他跟那些賊寇勾結好了,先來嚇唬我們,想把我們都殺了,然後他好為所欲為。陛下您可別上他的當啊!”這靈帝也是個糊塗蛋,把張讓、趙忠當成自己的親爹娘一樣,覺得他們不會騙自己,就下詔譴責劉陶,把他抓到黃門北寺獄裏。
這監獄是黃門掌管的,那些宦官們可不會放過劉陶,對他嚴刑拷打。劉陶知道自己這次肯定活不了了,就瞪著眼睛看著那些宦官說:“朝廷本來已經明白過來了,還想給我好處呢,現在為什麽又聽了你們的讒言?我真後悔沒有跟伊尹、呂尚那樣的賢人在一起,反而要跟微子、箕子、比幹這三個仁人一樣死在這裏!”說完,就用手掐住自己的脖子,把自己給憋死了。
前司徒陳耽,以前也跟宦官作對。張讓、趙忠這兩人就把他也牽連到這件事裏,把他抓到監獄裏,也被折磨死了。這趙忠還因為這事兒升了官,當了車騎將軍。他想安排自己的人當官,就把那些沒參加過討伐黃巾軍的人,隻要是給他們送過禮的,都說成是討伐黃巾軍有功的,上奏給靈帝,讓靈帝給他們封官。
執金吾甄舉去見趙忠,說:“傅南容以前在東軍的時候,立了功都沒被封侯,大家都覺得不公平。現在將軍您當了這麽大的官,應該提拔那些有本事的人,這樣大家才會服您啊!”趙忠聽了,點了點頭。甄舉走了以後,趙忠就派他弟弟城門校尉趙延去見傅燮,跟傅燮說:“南容啊,你要是能跟我哥哥趙忠搞好關係,這萬戶侯的爵位馬上就能到手!”傅燮一聽,臉一下子就沉了下來,嚴肅地說:“人的命運怎麽樣,都是老天爺安排好的。我要是有功,卻靠走後門來求賞賜,這像什麽話?我可不會幹這種事!”趙延被他說得啞口無言,迴去就把這話告訴了趙忠。趙忠聽了,更加恨傅燮了,可因為傅燮在大家心目中威望很高,也不敢輕易殺他,就把他調到漢陽當太守。
傅燮到了漢陽,過了幾個月,就到了中平三年。這時候,賊帥韓遂把同黨邊章和北宮伯玉給殺了,然後糾集了十幾萬人,去圍攻隴西。隴西太守李相如根本打不過這些賊寇,還跟他們勾結在一起,這下賊寇更加猖獗了。漢陽有個賊寇叫王國,也自稱合眾將軍,起兵響應韓遂,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涼州刺史耿鄙看到這種情況,趕緊召集六郡的兵馬,準備去討伐這些賊寇。他讓治中陳球當先鋒。這陳球是個貪婪的家夥,老百姓都恨透他了,耿鄙也不得人心。傅燮知道耿鄙這麽做肯定要吃敗仗,就趕緊去勸他:“刺史大人,您剛到這兒沒多久,老百姓還不了解您,也沒受過什麽訓練。孔子說過,‘讓沒受過訓練的老百姓去打仗,這就是拋棄他們’。現在您帶著這些沒經驗的人去攻打隴上的賊寇,我看這十有八九得失敗。而且那些賊寇聽說咱們大軍來了,肯定會團結一心,拚死抵抗,他們的勢頭可不好擋啊。您帶的這些新兵,彼此之間還不熟悉,萬一內部出了問題,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依我看,您不如先停下來,好好訓練士兵,嚴明賞罰,讓大家心服口服。那些賊寇在外麵逍遙自在,肯定覺得咱們不敢打他們,時間一長,他們就會驕傲自滿,內部也會出現矛盾。到時候您再帶著訓練好的士兵去攻打那些離心離德的賊寇,還怕打不贏嗎?您現在不考慮周全,非要去冒險,我覺得這可不是明智之舉啊。”
可耿鄙根本聽不進去傅燮的話,他覺得自己兵多將廣,肯定能打贏,當天就帶著軍隊出發了。剛走到狄道,就出事了。有個別駕竟然投靠了賊寇,還把陳球給殺了,接著又把耿鄙也殺了。耿鄙的司馬扶風人馬騰,這時候也擁兵自重,不管耿鄙的死活,自己占了一塊地盤。
王國和韓遂他們一看,機會來了,就帶兵去圍攻漢陽。這時候漢陽城裏的兵又少,糧食也快沒了,可傅燮還是下定決心要死守。那些賊寇裏有幾千個北地的胡騎,他們和傅燮是同鄉,以前受過傅燮的恩惠。他們看到傅燮在城牆上拚死抵抗,都很感動,就跪在城下,對傅燮說:“傅大人,您對我們有恩,現在這城肯定守不住了,我們送您迴家鄉吧,您就別在這兒白白送死了。”傅燮聽了,大聲斥責他們,讓他們趕緊走。
傅燮的兒子傅幹這時候才十三歲,他跟著父親在城裏,心裏明白父親的脾氣,知道這次情況危急,就跪在父親麵前哭著說:“父親,現在國家這麽亂,朝廷也不公正,您在這兒拚命,也沒人會感激您。現在外麵到處都是賊寇,這孤城肯定守不住了。那些同鄉的羌胡,本來就想報答您的恩情,想送您迴家。您就聽他們的吧,先迴家鄉,以後等天下太平了,再出來為國家效力也不遲啊。”
傅燮聽了兒子的話,長歎一聲,說:“孩子,你是不是覺得我這次肯定會死?古人說,‘聖人通達節操,其次堅守節操’。我聽說殷紂王那麽殘暴,伯夷都不願意吃周朝的糧食,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上。現在朝廷雖然昏庸,但還沒到紂王那個地步,我怎麽能像伯夷一樣離開呢?而且我以前既然選擇當官,吃國家的俸祿,現在遇到危險,怎麽能輕易逃走呢?我已經決定死在這兒了,你以後要好好學習,做個有出息的人。主簿楊會,就像當年的程嬰一樣可靠,我把你托付給他,我就是死也放心了。”
傅幹哭得更厲害了,話都說不出來,旁邊的人也都跟著掉眼淚。這時候,以前的酒泉太守黃衍來求見傅燮。傅燮讓人把他放進來,傅幹就躲到帳子後麵去了。黃衍進來後,傅燮請他坐下,問他來幹什麽。這黃衍原來是王國派來的說客,他對傅燮說:“傅大人,您看看現在這形勢,這天下遲早不是漢朝的了。您要是能早點做打算,起兵反叛,往上說能成就像霸王那樣的大業,往下說也能像伊尹、呂尚一樣成為一方諸侯。現在這可是個好機會,您可別錯過了。要是您願意,我和其他人都願意跟著您,聽您的指揮。”
傅燮一聽,氣得臉都紅了,“嗖”地一下拔出劍來,放在桌子上,說:“你以前也是漢朝的官員,現在竟然幫著賊寇來勸我反叛?我本來應該一劍殺了你,可我怕髒了我的劍。你趕緊滾迴去,告訴那些叛賊,別做夢了!”黃衍被傅燮罵得狗血淋頭,灰溜溜地走了。
傅燮把士兵們召集起來,打開城門,和賊寇們展開了殊死搏鬥。他拿著武器,衝在最前麵,和賊寇們殺了很久。那些賊寇人多勢眾,慢慢地把傅燮圍了起來。傅燮毫不畏懼,拚命抵抗,又殺了幾十個賊寇。可他畢竟寡不敵眾,身上的力氣也越來越小,外麵又沒有援兵。最後,傅燮還是倒在了戰場上,為了國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傅幹在楊會的保護下,逃出了漢陽,迴到了家鄉。朝廷聽說傅燮戰死了,很是感動,賜給他諡號壯節,還讓傅幹繼承了他的爵位。後來傅幹長大成人,也很有才華,當了官,做到了扶風太守。這也算是好人有好報吧。
當時還有一位有名的賢人,在家裏去世了。大將軍何進專門派人去吊唁,全國有三萬多人都去參加他的葬禮。這個人是誰呢?就是前太邱長陳實。
陳實當太邱長以後,就隱居起來,不再當官了。黨錮之禍發生的時候,他也受到牽連,被關了起來,不過後來又被放了出來。他在鄉下住了很多年,一直都很善良正直,村裏的人有什麽爭執,都去找他評判,他說的話大家都很信服。村裏的人都感歎說:“寧願被官府懲罰,也不願意被陳先生批評。”
有一年,收成不好,老百姓都沒飯吃,有個小偷晚上跑到陳實家裏,躲在房梁上。陳實早就發現了,可他故意裝作沒看見,把子孫們叫過來,教訓他們說:“人啊,一定要努力上進,不能學壞。那些壞人也不是天生就壞,都是因為染上了壞習慣,才變成這樣的。你們看看房梁上的那位君子,就知道了。”小偷在房梁上聽了,又驚又愧,趕緊跳下來,跪在地上認錯。陳實慢慢地說:“看你的樣子,也不像是個壞人。隻要你能改過自新,以後肯定不會再受窮了。”然後讓子孫拿了兩匹絹送給小偷,小偷感激涕零地走了。從那以後,他們縣再也沒有發生過盜竊的事情。
前太尉楊賜和司徒陳耽,入朝當官的時候,大家都去祝賀他們。楊賜和陳耽卻覺得自己比不上陳實,心裏很慚愧。大將軍何進多次派人去請陳實出來當官,陳實都拒絕了,他對使者說:“我已經老了,不想再參與這些事了,就等著安安靜靜地度過餘生吧。你們迴去告訴將軍,謝謝他的好意。”從那以後,陳實就關上門,不再出門,在家裏養老。
到了中平四年夏天,陳實在家裏去世了,享年八十四歲。去吊唁的人在他的墓前立了一塊碑,諡號文範先生。陳實有六個兒子,其中紀諶最有出息,他的孫子陳群後來也很有名,這些都是後話了。
也不知道以後還會發生什麽事,咱們隻能等著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