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迴說到桂陽太守陳奉把長沙的賊黨剿滅後,又把桂陽的賊寇李研給收拾了,桂陽這才安定下來。可還有些殘餘的賊寇,像卜陽、潘鴻這些人,逃到深山裏躲了起來。他們瞅著官兵防守有點鬆懈,就又跑出來到處搶劫,老百姓可遭了殃。
荊州刺史度尚膽子大、有謀略,他招募了一些蠻夷的士兵,懸賞讓他們去攻打賊寇。這一招還真管用,連著攻破了賊寇的三個寨子,繳獲了好多珍寶。卜陽和潘鴻這倆賊頭,又逃進山穀裏,他們的黨羽還不少。度尚就想著要把他們一網打盡,可手下的士兵們都發了財,口袋裏滿滿的,不願意再去冒險打仗了。他們整天逍遙自在,一點鬥誌都沒有。
度尚腦袋一轉,想出個法子。他對手下的士兵們說:“卜陽和潘鴻這倆家夥,是多年的老賊了,能打能守,不好對付。咱們的兵力和他們比起來,還是少了些,現在不能輕易進攻。我打算征調各郡的兵馬,大家一起合力攻打,這樣才能成功。現在大家先出去打獵,練練身體,別偷懶。等各郡的兵馬到了,咱們就大舉進攻,到時候就能一勞永逸了!”
士兵們一聽,高興壞了,馬上成群結隊地出去打獵。每天都能打到不少禽獸,吃得那叫一個香,大家的積極性更高了。結果有一天,他們打獵迴來,都傻眼了。隻見營地都被燒成了灰燼,平時積攢的那些財物,都被燒得幹幹淨淨。這可把士兵們心疼壞了,一個個叫苦連天。
其實這都是度尚的計謀。他見士兵們懈懈怠怠的,都是被錢財衝昏了頭腦,就故意引誘他們出去打獵,然後偷偷讓心腹將士放火燒了營地。這麽一來,士兵們沒了依靠,就隻能聽他的了。
度尚看到士兵們又悔又恨的樣子,假裝著急地跺腳說:“我讓你們出去打獵,是為了剿滅賊寇,沒想到營地被燒了,你們的財物也沒了。這肯定是賊寇的詭計,他們故意放火來打擊我們的士氣。這都怪我沒看好營地,讓你們受苦了。不過沒關係,卜陽和潘鴻那倆家夥的財寶多得很,隻要我們打敗他們,就能把失去的都拿迴來。這點小損失不算什麽,明天我們就去攻打他們的老巢!”
士兵們聽了,紛紛響應:“我們聽您的!”度尚心裏樂開了花,讓士兵們趕緊準備,第二天一早就出發。
天一亮,度尚就帶著軍隊向賊寇的巢穴衝去。卜陽、潘鴻這些賊寇,剛起床正在吃飯,一點防備都沒有。官兵們像猛虎一樣殺了進去,把賊寇打得屁滾尿流。卜陽和潘鴻嚇得扔下飯就跑,官兵們在後麵緊追不舍,一頓亂刀,就把這倆賊頭給砍了。其他的賊寇,大部分也都被殺死了,隻剩下幾個跑得快的,也都嚇得不敢再當賊了,乖乖地迴家做老百姓。就這樣,荊州的賊寇被全部平定了。
度尚因為立了功,被封為右鄉侯,還調任桂陽太守。過了一年,他被召迴京城,朝廷任命任胤為桂陽太守。
荊州的一些士兵,像朱蓋等人,戍守的時間太長了,覺得得到的賞賜太少,心裏很不滿,就起來造反了。他們和桂陽的賊寇胡蘭等人合在一起,有三千多人,攻打桂陽,還燒殺搶掠附近的郡縣。任胤膽小得像隻老鼠,嚇得棄城逃跑了。賊寇的勢力越來越大,後來發展到幾萬人,又去攻打零陵。
零陵太守陳球堅守城池,堅決不投降。他的下屬對他說:“賊寇的勢力太大了,您不如帶著家人先躲一躲,這樣還能保住性命。”陳球一聽,氣得吹胡子瞪眼,大聲說:“我拿著國家的虎符,掌管一方,怎麽能隻顧自己的老婆孩子,丟了國家的威嚴呢?誰要是再敢說逃跑的話,我馬上砍了他的腦袋!”下屬嚇得不敢再說話了。
陳球就自己想辦法,他把木頭削成弓,把長矛截斷做成箭,用機關發射,射死了不少賊寇。賊寇攻不下城,就想把城外的水引到城裏來,把城淹了。陳球看了看地勢,帶著士兵們跑到高處駐紮,然後反過來把水引向賊寇。賊寇們嚇得驚慌失措,趕緊把水放走了。就這樣,陳球和賊寇僵持了十多天,零陵城一點事兒都沒有。
朝廷沒辦法,又任命度尚為中郎將,讓他帶著兩萬六千多人去救援零陵。度尚很厲害,連著打敗了賊寇。後來又和長沙太守抗徐等人,集合各郡的士兵,一起攻打賊寇,把胡蘭打得大敗。胡蘭騎著馬拚命地跑,度尚在後麵緊緊追趕,一箭射中了胡蘭的馬,胡蘭從馬上摔下來,被官兵們一刀砍死了。其他的賊寇也被殺了三千五百多人,剩下的朱蓋等人逃到了蒼梧。
朝廷很高興,賞賜給度尚一百萬錢,抗徐等人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獎賞。度尚是山陽人,抗徐是丹陽人,他們都是當時的名將。後來朱蓋等人到了蒼梧,又被交址刺史張磐給打了迴去,他們隻好又迴到荊州。最後是零陵太守楊璿把他們徹底剿滅了,這些就不多說了。
再說說李膺,他被赦免後,又當了司隸校尉。他這人性格剛直,眼睛裏揉不得沙子,雖然之前吃了不少苦頭,但還是那麽嚴厲,執法一點都不手軟。
小黃門張讓的弟弟張朔,在野王當縣令,這家夥貪婪殘暴,無惡不作,甚至對孕婦都下毒手。他聽說李膺當了司隸校尉,嚇得趕緊跑到京城,躲在他哥哥張讓的家裏。
李膺聽說後,馬上帶著人去張讓家抓人。他們在張讓家裏到處找,都沒找到張朔。後來發現有個夾牆,李膺就讓士兵把夾牆拆了,果然在裏麵找到了張朔。李膺一把抓住他,押到洛陽的監獄裏。一審問,張朔就全招了。李膺毫不留情,馬上就把他給殺了。
張讓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趕緊找人去跟李膺說情,可已經晚了。張讓沒辦法,就跑到桓帝那裏告狀,說李膺專權,擅自殺人,不把皇帝放在眼裏。
桓帝聽了,就把李膺叫到殿上,質問他:“你抓人怎麽不先向我報告,就自作主張把人殺了呢?”李膺不慌不忙地說:“以前晉文公抓住衛成公,送到京城,《春秋》上也沒說他不對。《禮記》上說,公族的人犯了罪,就算有三次寬恕的機會,官員也可以依法處置。孔子當魯國司寇的時候,七天就把少正卯殺了。我到任已經十多天了,還怕自己行動太慢,耽誤了正事。沒想到現在反而被指責。就算我有罪,希望陛下能再給我五天時間,讓我把那些壞人都除掉,然後就算殺了我,我也心甘情願!”其實李膺也知道,這世上的壞人哪能殺得完呢?他這麽說,不過是想讓那些宦官們收斂一點。
桓帝聽了他的話,覺得他說得也有道理,而且看他理直氣壯的樣子,也不好再說什麽。桓帝就轉過頭對張讓說:“這是你弟弟有罪,怪不得司隸校尉。”說完就讓李膺退下了,張讓也隻好灰溜溜地走了。
從這以後,那些黃門常侍們都嚇得不敢出聲,就算放假休息,也不敢隨便出宮門。桓帝覺得很奇怪,就問他們怎麽迴事。這些宦官們都哭著說:“我們怕李校尉!”
當時朝廷越來越亂,紀律也鬆弛了,隻有李膺像中流砥柱一樣,堅持正義。那些讀書人要是能得到李膺的接見,就覺得特別榮幸,都說是“登龍門”。不過這時候,朝廷裏的黨爭也越來越厲害了。
太尉陳蕃推薦議郎王暢當了尚書,後來王暢又出任河南太守。王暢也是個剛正不阿的人,和李膺的名聲差不多。太學裏的三萬多學生,都很佩服陳蕃、李膺、王暢這些人,還編了三句話:“天下楷模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這李元禮、陳仲舉、王叔茂,就是李膺、陳蕃、王暢的字。
自從太學生有了這些評價,大家就開始,就是李膺、陳蕃、王暢的字。
自從太學生有了這些評價,大家就開始互相議論,誰是忠臣,誰是奸臣,誰是賢人,誰是壞人,都有了自己的看法,還編成歌謠到處傳唱。這樣一來,君子和小人就分得很清楚了。君子們聚在一起,小人也抱成一團。小人隻知道做壞事,他們的團夥很牢固,不會互相爭鬥。可是君子們有時候因為學說、政見不同,就會產生矛盾,從一個團體裏又分成不同的派別,互相攻擊,爭來爭去。結果被小人鑽了空子,把“黨人”的帽子扣在了君子們的頭上。
桓帝這個糊塗蛋,也不仔細調查,就相信了小人的讒言,開始大規模地逮捕黨人,鬧得天下大亂。這就是東漢黨禍的開始。
事情是這樣的,桓帝還當蠡吾侯的時候,曾經跟甘陵人周福學習。後來桓帝當了皇帝,就提拔周福當了尚書。還有個甘陵人房植,當過河南尹,也很有名氣。周福字仲遲,房植字伯武,當地人就編了一首歌:“天下規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遲。”從這歌裏看,好像房植的名聲比周福大。這兩人都當了官,自然都有自己的手下和支持者。周福的手下都幫著周福,說周福好,房植不好;房植的手下也都向著房植,說房植比周福強。兩邊互相爭鬥,誰也不服誰,慢慢地就形成了不同的派別,這就是黨人的雛形。
後來汝南太守宗資任用範滂為功曹,南陽太守成瑨任用岑晊為功曹,讓他們監督官員,處理政務。這兩個地方又有了歌謠:“汝南太守範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這歌謠的意思是說,範滂和岑晊雖然是功曹,但權力很大,就像太守一樣。這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滿。
宛縣人張泛,是桓帝乳母的親戚,家裏很有錢,還會雕刻手藝。他經常雕刻一些金玉製品,拿去賄賂宦官,和宦官們到處欺負人,當地的官員都不敢管他。南陽功曹岑晊就勸太守成瑨把張泛抓起來關進監獄。張泛趕緊找宦官幫忙,宦官就向桓帝求情,桓帝還下了赦令。可是岑晊不答應,他催促成瑨趕緊把張泛殺了,然後再宣布赦令。
還有個小黃門趙津,在晉陽老家也是無惡不作。太原太守劉瓆把他抓起來關進監獄,遇到赦令也不放他,最後把他殺了。中常侍侯覽當時已經恢複了官職,他就讓張泛的妻子上書喊冤,還在桓帝麵前說劉瓆和成瑨的壞話,說他們不遵守皇帝的命令,這是大逆不道。桓帝聽了很生氣,馬上把劉瓆和成瑨抓起來,交給法官審判。法官們當然是順著皇帝的意思,說這兩人都應該殺頭。
同時,山陽太守翟超讓張儉當督郵,去巡視全縣。侯覽的家在防東,他在家裏殘害百姓,還修了很大的墳墓。張儉就上書揭發侯覽的罪行,可是侯覽把奏章壓下來,不讓皇帝知道。張儉氣壞了,就帶著吏役把侯覽的墳墓給毀了,還沒收翟超財產。侯覽怎麽肯罷休呢?他就跑到桓帝那裏哭訴,把罪名都推到翟超。翟超也被抓起來關進監獄,法官們定案,說翟超和以前的東海相黃浮一樣有罪,都要去做苦工。
司空周景當時已經被免職了,太常劉茂接替了他的職位。太尉陳蕃拉著劉茂一起去勸諫桓帝,請求赦免劉瑨、成瑨、翟超、黃浮四個人。桓帝不聽,那些中常侍們還在旁邊說壞話。劉茂怕被宦官們陷害,就不敢再說話了。隻有陳蕃不甘心,又上書極力勸諫。
陳蕃說:“我聽說齊桓公稱霸的時候,很重視國內的治理。《春秋》上對魯國的小壞事都要記載,我們應該先整頓好自己的內部,然後再去管別人。現在外麵有寇,這就像人身體上的四肢生病了;可是國內的政治不清明,這才是心腹大患。我整天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就是擔心皇帝身邊的小人越來越多,忠言越來越少,內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外麵的困難也越來越大。陛下您從列侯當上皇帝,家裏有那麽多財產,子孫們都覺得如果丟了祖宗的產業會很羞愧,何況陛下您擁有天下,這是先帝傳給您的,您怎麽能懈怠,不珍惜呢?就算您不愛惜自己,也應該想想先帝得到這份基業有多不容易啊!以前梁氏五侯,在全國橫行霸道,後來老天有眼,讓陛下把他們殺了,大家都以為天下要太平了。可是現在皇帝身邊的這些小人,又互相勾結起來。小黃門趙津、大猾張泛這些人,貪婪殘暴,還討好皇帝身邊的人。以前太原太守劉瑨、南陽太守成瑨,把他們抓起來殺了,雖然是在赦令之後,但他們的本意是為了除掉壞人。陛下您為什麽要生氣呢?現在因為小人的挑撥,讓陛下您大發雷霆,懲罰這些忠臣,這已經很過分了,何況還要殺了他們呢?還有以前山陽太守翟超、東海相黃浮,他們奉公守法,嫉惡如仇。翟超沒收侯覽的財產,黃浮殺了徐宣的罪,他們都被治罪,卻得不到赦免。侯覽那麽驕橫放縱,沒收他的財產已經是便宜他了;徐宣犯了那麽大的罪,死有餘辜!以前丞相申屠嘉把鄧通叫來責罵,洛陽令董宣羞辱公主,漢文帝還為鄧通求情,光武帝還重賞董宣,也沒聽說這兩個大臣因為擅自做主就被懲罰。現在皇帝身邊的這些小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同類,就互相陷害,導致這些忠臣被懲罰。我聽到這些事,要哭著為他們申訴。陛下您應該趕快斷絕身邊的小人幹預朝政的源頭,讓尚書們多參與朝廷的事務,公卿大臣們五天一朝,選拔清正廉潔的人,趕走那些奸臣。這樣的話,天上的神仙會保佑陛下,地上的百姓也會安居樂業,吉祥的征兆還會遠嗎?陛下您雖然討厭我的話,但是我隻知道為國家效忠,希望能讓陛下迴心轉意,所以我不怕死,向陛下上書。”
桓帝看了陳蕃的奏章,不但不聽他的勸告,還下詔書責備陳蕃。那些黃門中常侍們,更加恨陳蕃了,但是因為陳蕃是有名的大臣,一時也不敢對他怎麽樣,所以陳蕃還繼續當他的官。
平原人襄楷到皇宮門前上書,為劉瑨、襄楷等人申冤,可是桓帝根本不理他。正好趕上河水變清了,襄楷覺得這是不正常的現象,他認為河水應該是濁的,現在變清了,是陰氣要勝過陽氣的征兆。還有桓帝曾經在濯龍宮親自祭祀老子,用的是祭祀天地的音樂。襄楷的書上也提到了這件事,他說黃老思想是主張清虛、好生惡殺、省欲去奢的,可是現在陛下您卻大肆懲罰別人,還選了很多美女,這和黃老思想完全相反,這樣的祭祀有什麽用呢?”
他又揭發宦官的罪行,說:“殷紂王好色,所以妲己出現了;葉公喜歡龍,真的龍就來到了他的家裏。現在黃門常侍這些人,都犯了天條,可是陛下您卻越來越寵信他們。我覺得陛下您沒有兒子,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幾句話可把宦官們惹火了,他們在桓帝麵前大吵。桓帝年紀也不小了,一直沒有兒子,聽了襄楷的話,也很生氣,就把襄楷叫到宮裏,讓尚書審問他。
襄楷直截了當地說:“古時候本來沒有宦官,從漢武帝末年開始,因為皇帝經常在後宮遊玩,才讓閹人在身邊伺候,還設置了官職。這是以前的弊政,不應該學!”尚書們說襄楷違背經典,汙蔑皇帝,應該治罪,就把他關進了洛陽蔡衍獄。還劉瑜帝沒有批複,劉瓆才免去了死刑。
符節令蔡衍、議郎劉瑜上書救成瑨、劉瓆,話說得也很直白,結果也被免了官。成瑨和劉瓆最後被打死在監獄裏,隻有岑晊、張儉在逃,沒有被抓到。成瑨和劉瓆死了,其實是因為岑晊和張儉引起的,成瑨、劉瓆死了,可是岑晊、張儉卻逃生了,從道義上講,他們這樣似乎有點對不住朋友。張儉這人有清正的名聲,他到處逃亡,到了東萊,躲在李篤家裏。外黃令毛欽聽說後,趕來抓捕他。李篤就對毛欽說:“張儉天下聞名,他沒犯什麽罪,您一向品行清正,怎麽忍心抓這樣的名士呢?”毛欽拍了拍李篤的背說:“蘧伯玉以獨做君子為恥,您怎麽能獨自霸占仁義之名呢?”李篤迴答道:“我雖然喜歡行義,但您今天這麽做,也算是分了一半仁義了!”毛欽聽後,歎了口氣就走了。李篤又把張儉送出塞外,張儉這才保住了性命。
岑晊逃到齊魯一帶,親友們也都爭著收留他。隻有前新息長賈彪,關著門不讓他進去。賈彪以前在新息當縣長的時候,很有威望。因為當地貧民有很多棄子不育的現象,他就嚴令禁止,規定犯此罪的與殺人同罪,幾年下來,當地人口增多,百姓們都稱他為“賈父”。這次他不接納岑晊,大家都很疑惑。賈彪感慨地說:“《左傳》上說‘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岑公孝(岑晊的字)想要討好君主,結果招來災禍,這是他自找的,我怎麽能私下包庇他呢?”這話讓岑晊知道了,也夠他慚愧一陣子的。後來岑晊躲在江夏山裏,生病去世了。
這案子還沒完,又出了一檔子事。河內有個術士叫張成,擅長占卜預測,他算準朝廷會頒布大赦令,就放縱兒子去殺人。司隸校尉李膺把張成的兒子抓起來關進監獄,可第二天,朝廷果然下了大赦令,張成的兒子按道理應該被赦免。但李膺卻不這麽認為,他援引殺人償命的舊例,堅持不肯輕易饒恕,最終還是把張成的兒子給殺了。
這張成平日裏就憑借占卜之術攀附權貴,和宦官們關係密切,宦官們見李膺殺了張成的兒子,就想替張成報仇。他們唆使張成的弟子牢修上書,彈劾李膺結交太學裏的學生,組成黨派,誹謗朝廷,敗壞風俗。桓帝這個糊塗蛋,也不辨真假,就相信了牢修的話,下了嚴厲的詔書,要逮捕黨人,還把詔書發到各個郡國,向天下公告。
案子交到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府)審理。太尉陳蕃看到黨人的名單,上麵都是些全國知名的人物,他皺著眉頭,撚著胡須說:“現在要逮捕的這些人,都是憂國憂民、忠誠正直、聲名遠揚的名士。就算他們的子孫犯了罪,尚且應該十代之後才考慮是否赦免,何況他們本身並沒有什麽罪過,怎麽能無緣無故地抓人呢?”說著,陳蕃就把黨人的名單退還迴去,不肯在上麵簽字。
桓帝得知後,更加生氣,幹脆把司隸校尉李膺罷官,關進監獄。還株連了太仆杜密、禦史中丞陳翔,以及陳實、範滂等,一共二百多人,陸陸續續地被抓起來。有些黨人聽說消息後,已經提前逃走了,官府就懸賞捉拿,一定要把他們抓到。這些黨人又不是大盜,朝廷卻對他們如此嚴酷,真是讓人歎息。
杜密是潁川人,多次升官,做過北郡、泰山太守,後來調任北海相。他對宦官子弟監管很嚴,隻要有惡行,就一定懲處。後來他辭官迴家,每次見到當地的官員,都會對他們托付一些政事。同郡的劉勝,也從蜀郡辭官迴鄉,整天關著門,不和外界往來,也不見客人。潁川太守王昱曾經向杜密稱讚劉勝,說他清高脫俗。杜密知道王昱是在暗示自己,就激動地說:“劉勝身為大夫,受到上賓的禮遇,卻隻知道自己修身養性,明明知道別人的優點卻不推薦,聽到別人的惡行也不吭聲,隻知道明哲保身,就像秋天的蟬一樣不發聲,他這是當世的罪人!而我推舉賢能,糾正惡行,讓您能夠賞罰得當,讓好的名聲傳揚出去,難道不是對國家有一點益處嗎?”其實在亂世之中,有時候“無道則隱”也是一種選擇,隻是杜密不這麽認為罷了。王昱聽了杜密的話,心裏很慚愧,之後對待杜密就更加優厚了。後來杜密入朝擔任尚書令,又升任太仆,他嫉惡如仇,和李膺的名聲不相上下,當時的人把他們並稱為“李杜”。李膺既然已經得罪了宦官,杜密自然也脫不了幹係,和他一起被牽連入獄。
陳翔是汝南人,擔任議郎,後來出任揚州刺史。他曾經揭發豫章太守王永私下賄賂宦官,吳郡太守徐參仗著哥哥中常侍徐璜的權勢,在職期間貪汙腐敗。王永和徐參因此被撤職,宦官們也因此和陳翔結下了仇怨,這次也把他列入黨人名單,抓進了監獄。
陳實本來和宦官沒有什麽仇怨,隻是因為名聲太大,遭到了他們的嫉妒,所以也被羅織罪名。有人勸陳實趕緊逃走,陳實歎息著說:“我如果不進監獄,大家就會失去依靠。”於是他毅然挺身而出,前往京城,主動請求被囚禁。
範滂本來就是反對那些奸佞小人的,一聽說要逮捕黨人,就昂首挺胸地進了監獄。獄吏對他說,犯官入獄應該祭祀皋陶(傳說中掌管刑法的神)。範滂嚴肅地說:“皋陶是古代的正直大臣,如果他知道我範滂沒有罪,就應該替我向上天申訴;如果他不這麽做,那祭祀又有什麽用呢?”眾人聽了範滂的話,都不再祭祀了。
度遼將軍張奐,已經被征召擔任大司農。由中郎將皇甫規升任度遼將軍。皇甫規聽說朝廷大肆抓捕黨人,而自己沒有被列入其中,覺得很羞愧,就上書說:“我之前推薦大司農張奐,這就是結黨;我之前被罰去做苦工的時候,太學生張鳳等人替我申訴冤情,這說明我是黨人所依附的對象。我應該也被列入黨人名單,接受懲罰!”桓帝看到這份奏章,卻放在一邊,沒有批複。想必是宦官們和皇甫規沒有什麽仇怨吧。
在這中間,有一位大臣非常氣憤,又毅然上書,極力為黨人辯護。可這世道,真是讒言喧囂,忠言往往徒勞無功啊!
到底是誰出來為黨人辯護呢?咱們下迴再說。
荊州刺史度尚膽子大、有謀略,他招募了一些蠻夷的士兵,懸賞讓他們去攻打賊寇。這一招還真管用,連著攻破了賊寇的三個寨子,繳獲了好多珍寶。卜陽和潘鴻這倆賊頭,又逃進山穀裏,他們的黨羽還不少。度尚就想著要把他們一網打盡,可手下的士兵們都發了財,口袋裏滿滿的,不願意再去冒險打仗了。他們整天逍遙自在,一點鬥誌都沒有。
度尚腦袋一轉,想出個法子。他對手下的士兵們說:“卜陽和潘鴻這倆家夥,是多年的老賊了,能打能守,不好對付。咱們的兵力和他們比起來,還是少了些,現在不能輕易進攻。我打算征調各郡的兵馬,大家一起合力攻打,這樣才能成功。現在大家先出去打獵,練練身體,別偷懶。等各郡的兵馬到了,咱們就大舉進攻,到時候就能一勞永逸了!”
士兵們一聽,高興壞了,馬上成群結隊地出去打獵。每天都能打到不少禽獸,吃得那叫一個香,大家的積極性更高了。結果有一天,他們打獵迴來,都傻眼了。隻見營地都被燒成了灰燼,平時積攢的那些財物,都被燒得幹幹淨淨。這可把士兵們心疼壞了,一個個叫苦連天。
其實這都是度尚的計謀。他見士兵們懈懈怠怠的,都是被錢財衝昏了頭腦,就故意引誘他們出去打獵,然後偷偷讓心腹將士放火燒了營地。這麽一來,士兵們沒了依靠,就隻能聽他的了。
度尚看到士兵們又悔又恨的樣子,假裝著急地跺腳說:“我讓你們出去打獵,是為了剿滅賊寇,沒想到營地被燒了,你們的財物也沒了。這肯定是賊寇的詭計,他們故意放火來打擊我們的士氣。這都怪我沒看好營地,讓你們受苦了。不過沒關係,卜陽和潘鴻那倆家夥的財寶多得很,隻要我們打敗他們,就能把失去的都拿迴來。這點小損失不算什麽,明天我們就去攻打他們的老巢!”
士兵們聽了,紛紛響應:“我們聽您的!”度尚心裏樂開了花,讓士兵們趕緊準備,第二天一早就出發。
天一亮,度尚就帶著軍隊向賊寇的巢穴衝去。卜陽、潘鴻這些賊寇,剛起床正在吃飯,一點防備都沒有。官兵們像猛虎一樣殺了進去,把賊寇打得屁滾尿流。卜陽和潘鴻嚇得扔下飯就跑,官兵們在後麵緊追不舍,一頓亂刀,就把這倆賊頭給砍了。其他的賊寇,大部分也都被殺死了,隻剩下幾個跑得快的,也都嚇得不敢再當賊了,乖乖地迴家做老百姓。就這樣,荊州的賊寇被全部平定了。
度尚因為立了功,被封為右鄉侯,還調任桂陽太守。過了一年,他被召迴京城,朝廷任命任胤為桂陽太守。
荊州的一些士兵,像朱蓋等人,戍守的時間太長了,覺得得到的賞賜太少,心裏很不滿,就起來造反了。他們和桂陽的賊寇胡蘭等人合在一起,有三千多人,攻打桂陽,還燒殺搶掠附近的郡縣。任胤膽小得像隻老鼠,嚇得棄城逃跑了。賊寇的勢力越來越大,後來發展到幾萬人,又去攻打零陵。
零陵太守陳球堅守城池,堅決不投降。他的下屬對他說:“賊寇的勢力太大了,您不如帶著家人先躲一躲,這樣還能保住性命。”陳球一聽,氣得吹胡子瞪眼,大聲說:“我拿著國家的虎符,掌管一方,怎麽能隻顧自己的老婆孩子,丟了國家的威嚴呢?誰要是再敢說逃跑的話,我馬上砍了他的腦袋!”下屬嚇得不敢再說話了。
陳球就自己想辦法,他把木頭削成弓,把長矛截斷做成箭,用機關發射,射死了不少賊寇。賊寇攻不下城,就想把城外的水引到城裏來,把城淹了。陳球看了看地勢,帶著士兵們跑到高處駐紮,然後反過來把水引向賊寇。賊寇們嚇得驚慌失措,趕緊把水放走了。就這樣,陳球和賊寇僵持了十多天,零陵城一點事兒都沒有。
朝廷沒辦法,又任命度尚為中郎將,讓他帶著兩萬六千多人去救援零陵。度尚很厲害,連著打敗了賊寇。後來又和長沙太守抗徐等人,集合各郡的士兵,一起攻打賊寇,把胡蘭打得大敗。胡蘭騎著馬拚命地跑,度尚在後麵緊緊追趕,一箭射中了胡蘭的馬,胡蘭從馬上摔下來,被官兵們一刀砍死了。其他的賊寇也被殺了三千五百多人,剩下的朱蓋等人逃到了蒼梧。
朝廷很高興,賞賜給度尚一百萬錢,抗徐等人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獎賞。度尚是山陽人,抗徐是丹陽人,他們都是當時的名將。後來朱蓋等人到了蒼梧,又被交址刺史張磐給打了迴去,他們隻好又迴到荊州。最後是零陵太守楊璿把他們徹底剿滅了,這些就不多說了。
再說說李膺,他被赦免後,又當了司隸校尉。他這人性格剛直,眼睛裏揉不得沙子,雖然之前吃了不少苦頭,但還是那麽嚴厲,執法一點都不手軟。
小黃門張讓的弟弟張朔,在野王當縣令,這家夥貪婪殘暴,無惡不作,甚至對孕婦都下毒手。他聽說李膺當了司隸校尉,嚇得趕緊跑到京城,躲在他哥哥張讓的家裏。
李膺聽說後,馬上帶著人去張讓家抓人。他們在張讓家裏到處找,都沒找到張朔。後來發現有個夾牆,李膺就讓士兵把夾牆拆了,果然在裏麵找到了張朔。李膺一把抓住他,押到洛陽的監獄裏。一審問,張朔就全招了。李膺毫不留情,馬上就把他給殺了。
張讓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趕緊找人去跟李膺說情,可已經晚了。張讓沒辦法,就跑到桓帝那裏告狀,說李膺專權,擅自殺人,不把皇帝放在眼裏。
桓帝聽了,就把李膺叫到殿上,質問他:“你抓人怎麽不先向我報告,就自作主張把人殺了呢?”李膺不慌不忙地說:“以前晉文公抓住衛成公,送到京城,《春秋》上也沒說他不對。《禮記》上說,公族的人犯了罪,就算有三次寬恕的機會,官員也可以依法處置。孔子當魯國司寇的時候,七天就把少正卯殺了。我到任已經十多天了,還怕自己行動太慢,耽誤了正事。沒想到現在反而被指責。就算我有罪,希望陛下能再給我五天時間,讓我把那些壞人都除掉,然後就算殺了我,我也心甘情願!”其實李膺也知道,這世上的壞人哪能殺得完呢?他這麽說,不過是想讓那些宦官們收斂一點。
桓帝聽了他的話,覺得他說得也有道理,而且看他理直氣壯的樣子,也不好再說什麽。桓帝就轉過頭對張讓說:“這是你弟弟有罪,怪不得司隸校尉。”說完就讓李膺退下了,張讓也隻好灰溜溜地走了。
從這以後,那些黃門常侍們都嚇得不敢出聲,就算放假休息,也不敢隨便出宮門。桓帝覺得很奇怪,就問他們怎麽迴事。這些宦官們都哭著說:“我們怕李校尉!”
當時朝廷越來越亂,紀律也鬆弛了,隻有李膺像中流砥柱一樣,堅持正義。那些讀書人要是能得到李膺的接見,就覺得特別榮幸,都說是“登龍門”。不過這時候,朝廷裏的黨爭也越來越厲害了。
太尉陳蕃推薦議郎王暢當了尚書,後來王暢又出任河南太守。王暢也是個剛正不阿的人,和李膺的名聲差不多。太學裏的三萬多學生,都很佩服陳蕃、李膺、王暢這些人,還編了三句話:“天下楷模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這李元禮、陳仲舉、王叔茂,就是李膺、陳蕃、王暢的字。
自從太學生有了這些評價,大家就開始,就是李膺、陳蕃、王暢的字。
自從太學生有了這些評價,大家就開始互相議論,誰是忠臣,誰是奸臣,誰是賢人,誰是壞人,都有了自己的看法,還編成歌謠到處傳唱。這樣一來,君子和小人就分得很清楚了。君子們聚在一起,小人也抱成一團。小人隻知道做壞事,他們的團夥很牢固,不會互相爭鬥。可是君子們有時候因為學說、政見不同,就會產生矛盾,從一個團體裏又分成不同的派別,互相攻擊,爭來爭去。結果被小人鑽了空子,把“黨人”的帽子扣在了君子們的頭上。
桓帝這個糊塗蛋,也不仔細調查,就相信了小人的讒言,開始大規模地逮捕黨人,鬧得天下大亂。這就是東漢黨禍的開始。
事情是這樣的,桓帝還當蠡吾侯的時候,曾經跟甘陵人周福學習。後來桓帝當了皇帝,就提拔周福當了尚書。還有個甘陵人房植,當過河南尹,也很有名氣。周福字仲遲,房植字伯武,當地人就編了一首歌:“天下規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遲。”從這歌裏看,好像房植的名聲比周福大。這兩人都當了官,自然都有自己的手下和支持者。周福的手下都幫著周福,說周福好,房植不好;房植的手下也都向著房植,說房植比周福強。兩邊互相爭鬥,誰也不服誰,慢慢地就形成了不同的派別,這就是黨人的雛形。
後來汝南太守宗資任用範滂為功曹,南陽太守成瑨任用岑晊為功曹,讓他們監督官員,處理政務。這兩個地方又有了歌謠:“汝南太守範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這歌謠的意思是說,範滂和岑晊雖然是功曹,但權力很大,就像太守一樣。這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滿。
宛縣人張泛,是桓帝乳母的親戚,家裏很有錢,還會雕刻手藝。他經常雕刻一些金玉製品,拿去賄賂宦官,和宦官們到處欺負人,當地的官員都不敢管他。南陽功曹岑晊就勸太守成瑨把張泛抓起來關進監獄。張泛趕緊找宦官幫忙,宦官就向桓帝求情,桓帝還下了赦令。可是岑晊不答應,他催促成瑨趕緊把張泛殺了,然後再宣布赦令。
還有個小黃門趙津,在晉陽老家也是無惡不作。太原太守劉瓆把他抓起來關進監獄,遇到赦令也不放他,最後把他殺了。中常侍侯覽當時已經恢複了官職,他就讓張泛的妻子上書喊冤,還在桓帝麵前說劉瓆和成瑨的壞話,說他們不遵守皇帝的命令,這是大逆不道。桓帝聽了很生氣,馬上把劉瓆和成瑨抓起來,交給法官審判。法官們當然是順著皇帝的意思,說這兩人都應該殺頭。
同時,山陽太守翟超讓張儉當督郵,去巡視全縣。侯覽的家在防東,他在家裏殘害百姓,還修了很大的墳墓。張儉就上書揭發侯覽的罪行,可是侯覽把奏章壓下來,不讓皇帝知道。張儉氣壞了,就帶著吏役把侯覽的墳墓給毀了,還沒收翟超財產。侯覽怎麽肯罷休呢?他就跑到桓帝那裏哭訴,把罪名都推到翟超。翟超也被抓起來關進監獄,法官們定案,說翟超和以前的東海相黃浮一樣有罪,都要去做苦工。
司空周景當時已經被免職了,太常劉茂接替了他的職位。太尉陳蕃拉著劉茂一起去勸諫桓帝,請求赦免劉瑨、成瑨、翟超、黃浮四個人。桓帝不聽,那些中常侍們還在旁邊說壞話。劉茂怕被宦官們陷害,就不敢再說話了。隻有陳蕃不甘心,又上書極力勸諫。
陳蕃說:“我聽說齊桓公稱霸的時候,很重視國內的治理。《春秋》上對魯國的小壞事都要記載,我們應該先整頓好自己的內部,然後再去管別人。現在外麵有寇,這就像人身體上的四肢生病了;可是國內的政治不清明,這才是心腹大患。我整天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就是擔心皇帝身邊的小人越來越多,忠言越來越少,內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外麵的困難也越來越大。陛下您從列侯當上皇帝,家裏有那麽多財產,子孫們都覺得如果丟了祖宗的產業會很羞愧,何況陛下您擁有天下,這是先帝傳給您的,您怎麽能懈怠,不珍惜呢?就算您不愛惜自己,也應該想想先帝得到這份基業有多不容易啊!以前梁氏五侯,在全國橫行霸道,後來老天有眼,讓陛下把他們殺了,大家都以為天下要太平了。可是現在皇帝身邊的這些小人,又互相勾結起來。小黃門趙津、大猾張泛這些人,貪婪殘暴,還討好皇帝身邊的人。以前太原太守劉瑨、南陽太守成瑨,把他們抓起來殺了,雖然是在赦令之後,但他們的本意是為了除掉壞人。陛下您為什麽要生氣呢?現在因為小人的挑撥,讓陛下您大發雷霆,懲罰這些忠臣,這已經很過分了,何況還要殺了他們呢?還有以前山陽太守翟超、東海相黃浮,他們奉公守法,嫉惡如仇。翟超沒收侯覽的財產,黃浮殺了徐宣的罪,他們都被治罪,卻得不到赦免。侯覽那麽驕橫放縱,沒收他的財產已經是便宜他了;徐宣犯了那麽大的罪,死有餘辜!以前丞相申屠嘉把鄧通叫來責罵,洛陽令董宣羞辱公主,漢文帝還為鄧通求情,光武帝還重賞董宣,也沒聽說這兩個大臣因為擅自做主就被懲罰。現在皇帝身邊的這些小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同類,就互相陷害,導致這些忠臣被懲罰。我聽到這些事,要哭著為他們申訴。陛下您應該趕快斷絕身邊的小人幹預朝政的源頭,讓尚書們多參與朝廷的事務,公卿大臣們五天一朝,選拔清正廉潔的人,趕走那些奸臣。這樣的話,天上的神仙會保佑陛下,地上的百姓也會安居樂業,吉祥的征兆還會遠嗎?陛下您雖然討厭我的話,但是我隻知道為國家效忠,希望能讓陛下迴心轉意,所以我不怕死,向陛下上書。”
桓帝看了陳蕃的奏章,不但不聽他的勸告,還下詔書責備陳蕃。那些黃門中常侍們,更加恨陳蕃了,但是因為陳蕃是有名的大臣,一時也不敢對他怎麽樣,所以陳蕃還繼續當他的官。
平原人襄楷到皇宮門前上書,為劉瑨、襄楷等人申冤,可是桓帝根本不理他。正好趕上河水變清了,襄楷覺得這是不正常的現象,他認為河水應該是濁的,現在變清了,是陰氣要勝過陽氣的征兆。還有桓帝曾經在濯龍宮親自祭祀老子,用的是祭祀天地的音樂。襄楷的書上也提到了這件事,他說黃老思想是主張清虛、好生惡殺、省欲去奢的,可是現在陛下您卻大肆懲罰別人,還選了很多美女,這和黃老思想完全相反,這樣的祭祀有什麽用呢?”
他又揭發宦官的罪行,說:“殷紂王好色,所以妲己出現了;葉公喜歡龍,真的龍就來到了他的家裏。現在黃門常侍這些人,都犯了天條,可是陛下您卻越來越寵信他們。我覺得陛下您沒有兒子,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幾句話可把宦官們惹火了,他們在桓帝麵前大吵。桓帝年紀也不小了,一直沒有兒子,聽了襄楷的話,也很生氣,就把襄楷叫到宮裏,讓尚書審問他。
襄楷直截了當地說:“古時候本來沒有宦官,從漢武帝末年開始,因為皇帝經常在後宮遊玩,才讓閹人在身邊伺候,還設置了官職。這是以前的弊政,不應該學!”尚書們說襄楷違背經典,汙蔑皇帝,應該治罪,就把他關進了洛陽蔡衍獄。還劉瑜帝沒有批複,劉瓆才免去了死刑。
符節令蔡衍、議郎劉瑜上書救成瑨、劉瓆,話說得也很直白,結果也被免了官。成瑨和劉瓆最後被打死在監獄裏,隻有岑晊、張儉在逃,沒有被抓到。成瑨和劉瓆死了,其實是因為岑晊和張儉引起的,成瑨、劉瓆死了,可是岑晊、張儉卻逃生了,從道義上講,他們這樣似乎有點對不住朋友。張儉這人有清正的名聲,他到處逃亡,到了東萊,躲在李篤家裏。外黃令毛欽聽說後,趕來抓捕他。李篤就對毛欽說:“張儉天下聞名,他沒犯什麽罪,您一向品行清正,怎麽忍心抓這樣的名士呢?”毛欽拍了拍李篤的背說:“蘧伯玉以獨做君子為恥,您怎麽能獨自霸占仁義之名呢?”李篤迴答道:“我雖然喜歡行義,但您今天這麽做,也算是分了一半仁義了!”毛欽聽後,歎了口氣就走了。李篤又把張儉送出塞外,張儉這才保住了性命。
岑晊逃到齊魯一帶,親友們也都爭著收留他。隻有前新息長賈彪,關著門不讓他進去。賈彪以前在新息當縣長的時候,很有威望。因為當地貧民有很多棄子不育的現象,他就嚴令禁止,規定犯此罪的與殺人同罪,幾年下來,當地人口增多,百姓們都稱他為“賈父”。這次他不接納岑晊,大家都很疑惑。賈彪感慨地說:“《左傳》上說‘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岑公孝(岑晊的字)想要討好君主,結果招來災禍,這是他自找的,我怎麽能私下包庇他呢?”這話讓岑晊知道了,也夠他慚愧一陣子的。後來岑晊躲在江夏山裏,生病去世了。
這案子還沒完,又出了一檔子事。河內有個術士叫張成,擅長占卜預測,他算準朝廷會頒布大赦令,就放縱兒子去殺人。司隸校尉李膺把張成的兒子抓起來關進監獄,可第二天,朝廷果然下了大赦令,張成的兒子按道理應該被赦免。但李膺卻不這麽認為,他援引殺人償命的舊例,堅持不肯輕易饒恕,最終還是把張成的兒子給殺了。
這張成平日裏就憑借占卜之術攀附權貴,和宦官們關係密切,宦官們見李膺殺了張成的兒子,就想替張成報仇。他們唆使張成的弟子牢修上書,彈劾李膺結交太學裏的學生,組成黨派,誹謗朝廷,敗壞風俗。桓帝這個糊塗蛋,也不辨真假,就相信了牢修的話,下了嚴厲的詔書,要逮捕黨人,還把詔書發到各個郡國,向天下公告。
案子交到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府)審理。太尉陳蕃看到黨人的名單,上麵都是些全國知名的人物,他皺著眉頭,撚著胡須說:“現在要逮捕的這些人,都是憂國憂民、忠誠正直、聲名遠揚的名士。就算他們的子孫犯了罪,尚且應該十代之後才考慮是否赦免,何況他們本身並沒有什麽罪過,怎麽能無緣無故地抓人呢?”說著,陳蕃就把黨人的名單退還迴去,不肯在上麵簽字。
桓帝得知後,更加生氣,幹脆把司隸校尉李膺罷官,關進監獄。還株連了太仆杜密、禦史中丞陳翔,以及陳實、範滂等,一共二百多人,陸陸續續地被抓起來。有些黨人聽說消息後,已經提前逃走了,官府就懸賞捉拿,一定要把他們抓到。這些黨人又不是大盜,朝廷卻對他們如此嚴酷,真是讓人歎息。
杜密是潁川人,多次升官,做過北郡、泰山太守,後來調任北海相。他對宦官子弟監管很嚴,隻要有惡行,就一定懲處。後來他辭官迴家,每次見到當地的官員,都會對他們托付一些政事。同郡的劉勝,也從蜀郡辭官迴鄉,整天關著門,不和外界往來,也不見客人。潁川太守王昱曾經向杜密稱讚劉勝,說他清高脫俗。杜密知道王昱是在暗示自己,就激動地說:“劉勝身為大夫,受到上賓的禮遇,卻隻知道自己修身養性,明明知道別人的優點卻不推薦,聽到別人的惡行也不吭聲,隻知道明哲保身,就像秋天的蟬一樣不發聲,他這是當世的罪人!而我推舉賢能,糾正惡行,讓您能夠賞罰得當,讓好的名聲傳揚出去,難道不是對國家有一點益處嗎?”其實在亂世之中,有時候“無道則隱”也是一種選擇,隻是杜密不這麽認為罷了。王昱聽了杜密的話,心裏很慚愧,之後對待杜密就更加優厚了。後來杜密入朝擔任尚書令,又升任太仆,他嫉惡如仇,和李膺的名聲不相上下,當時的人把他們並稱為“李杜”。李膺既然已經得罪了宦官,杜密自然也脫不了幹係,和他一起被牽連入獄。
陳翔是汝南人,擔任議郎,後來出任揚州刺史。他曾經揭發豫章太守王永私下賄賂宦官,吳郡太守徐參仗著哥哥中常侍徐璜的權勢,在職期間貪汙腐敗。王永和徐參因此被撤職,宦官們也因此和陳翔結下了仇怨,這次也把他列入黨人名單,抓進了監獄。
陳實本來和宦官沒有什麽仇怨,隻是因為名聲太大,遭到了他們的嫉妒,所以也被羅織罪名。有人勸陳實趕緊逃走,陳實歎息著說:“我如果不進監獄,大家就會失去依靠。”於是他毅然挺身而出,前往京城,主動請求被囚禁。
範滂本來就是反對那些奸佞小人的,一聽說要逮捕黨人,就昂首挺胸地進了監獄。獄吏對他說,犯官入獄應該祭祀皋陶(傳說中掌管刑法的神)。範滂嚴肅地說:“皋陶是古代的正直大臣,如果他知道我範滂沒有罪,就應該替我向上天申訴;如果他不這麽做,那祭祀又有什麽用呢?”眾人聽了範滂的話,都不再祭祀了。
度遼將軍張奐,已經被征召擔任大司農。由中郎將皇甫規升任度遼將軍。皇甫規聽說朝廷大肆抓捕黨人,而自己沒有被列入其中,覺得很羞愧,就上書說:“我之前推薦大司農張奐,這就是結黨;我之前被罰去做苦工的時候,太學生張鳳等人替我申訴冤情,這說明我是黨人所依附的對象。我應該也被列入黨人名單,接受懲罰!”桓帝看到這份奏章,卻放在一邊,沒有批複。想必是宦官們和皇甫規沒有什麽仇怨吧。
在這中間,有一位大臣非常氣憤,又毅然上書,極力為黨人辯護。可這世道,真是讒言喧囂,忠言往往徒勞無功啊!
到底是誰出來為黨人辯護呢?咱們下迴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