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尚書令左雄,見梁冀辭爵而宋娥不肯讓封,心裏那叫一個著急啊!恰好這時候發生了地震山崩,左雄覺得這是老天爺在給警示呢,趕緊又上了一道奏章,言辭懇切地說:“皇上啊,以前先帝封野王君的時候,漢陽就地震了;現在封山陽君,京城又震了。這陰盛陽衰,專權的都是些後宮的人,這災禍可不小啊!我之前就說過,封爵這事兒至關重要,皇上您可以私下賞賜錢財,但官職可不能隨便給。應該把阿母的封爵收迴來,這樣才能堵住災禍的源頭。現在梁冀已經高姿態地推辭了,山陽君也應該發揚她謙虛的品德,別犯錯,這樣既能保國家平安,也能讓山陽君自己安穩。”


    宋娥聽說左雄三番五次地勸諫,心裏也有點怕了,就向順帝辭還封號。可順帝呢,就像被豬油蒙了心,隻顧著自己的私人恩情,說啥也不肯答應。結果山陽君的封號還是照舊,左雄的話就像打在了棉花上,沒起啥作用。不過左雄這名聲倒是越來越響亮了,大家都覺得他是個敢說話的忠臣。


    左雄以前就覺得州郡舉薦的人才大多名不副實,就上奏說舉薦孝廉得年滿四十,儒生要考自家的學問,文官要考寫公文的能力,這樣才能應選。要是有像顏淵、子奇那樣特別有才華、品行好的人,那就可以不拘泥於年齡。子奇這小夥子,十八歲的時候,齊王讓他去治理東阿縣,結果東阿縣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條,老百姓都過上了好日子。順帝聽了左雄的建議,就下詔給州郡照辦。


    這時候廣陵郡有個叫徐淑的孝廉,被舉薦到京城來,可他還沒滿四十歲呢。台郎就質問他不符合規定,徐淑卻振振有詞地說:“詔書裏不是說有像顏淵、子奇那樣的人就不拘年齡嘛,所以我們郡就選了我。”這可把郎官問住了,郎官沒話說,就去告訴左雄。左雄把徐淑叫過來,笑眯眯地問他:“以前顏淵聽一件事能明白十件事,你這孝廉能聽一件事明白幾件事呢?”徐淑被問得啞口無言,灰溜溜地走了。


    尚書仆射胡廣以前和左雄意見不合,被派出去當了濟陰太守,他舉薦的幾個人都不咋地,結果因為這個被免了官。其他還有些太守亂舉薦的,也都被撤職了。隻有汝南人陳蕃、潁川人李膺、下邳人陳球等三十多個人,確實有真才實學,符合選拔標準,被封為郎中。安丘人郎顗,一直名聲不錯,順帝專門把他召到宮裏來,當麵問他關於災異的事兒。郎顗詳細地寫了一份報告,主要意思就是讓順帝修養品德來消除災禍,還推薦了議郎黃瓊、茂才李固。順帝讓郎顗當了郎中,可郎顗卻推辭說自己有病,不願意幹,然後瀟灑地走了。


    突然有一天,洛陽令上報說宣德亭邊上,平白無故地地裂了,裂縫有八十五丈寬。順帝就下令讓那些被公卿舉薦的士人,都到朝廷來迴答問題,談談對時政的看法。這一下,那些有學問、有抱負的士人可都來了,都想趁著這個機會一展身手,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希望能得到皇帝的賞識。這裏麵有不少名士,像扶風人馬融、南陽人張衡,也都在其中。


    順帝親自看了他們寫的策文,其中有一篇寫得特別好,詳細地分析了時政的得失,一點都不浮誇。順帝看了很是欣賞,馬上就把這篇策文列為第一。各位是不是很好奇這篇策文是誰寫的呢?原來是南鄭人李固,就是以前司徒李合的兒子。李固之前多次被舉薦為孝廉、茂才,他都沒去,這次是衛尉賈建舉薦他,他才到朝廷來獻言獻策的。順帝對他的文章很是看重,把他列為高第,當天就下令讓乳母宋娥搬到外麵去住,還責備那些常侍幹預政權。常侍們嚇得都趕緊磕頭謝罪,朝廷的風氣一下子就嚴肅起來了。順帝還任命李固為議郎,馬融之前因為寫了《廣成頌》,裏麵隱隱約約地諷刺了時政,被降了職,這次對策後,也和李固一起當了官。張衡呢,這人很聰明,擅長機械製造,對天文、陰陽、曆算都很有研究,還造了渾天儀、候風地動儀這些了不起的東西,以前就已經是太史令了。張衡不貪圖榮華富貴,所以好幾年都沒升職,這次過了好長時間才被升為侍中。這都是因為當時宦官當道,排擠那些正直的人,所以這些有名的士人都隻能在下麵當個小官,沒辦法得到重用。


    浮陽侯孫程等人,在封國待了一年多,又被召迴京城,和王道、李元一起被任命為騎都尉。之前說過,後來孫程又被升為奉車都尉,可惜沒過多久就病死了。順帝追贈他車騎將軍的印綬,還賜給他“剛侯”的諡號。孫程臨死前留下遺言,說想把自己的封邑傳給弟弟孫美。順帝就把封邑分了一半給孫美,另一半讓孫程的養子孫壽繼承,這在漢朝也是很特別的做法。到了陽嘉四年,這還成了定例,規定宦官的養子也能繼承封爵。


    禦史張綱,是司空張皓的兒子。張皓是留侯張良的六世孫,當官很正直,在陽嘉元年的時候去世了。張綱從小就精通經學,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他當了禦史以後,看到順帝這麽寵信宦官,心裏很是擔憂,忍不住歎氣說:“這朝廷裏到處都是壞人,我要是不能好好地輔佐皇上,把這些宦官都清理出去,就算是活著,也不是我想要的。”於是他就寫了一份奏折,送到朝廷裏。奏折裏說:“《詩經》上說:‘不犯錯誤,不忘記過去,一切都按照老規矩來。’從大漢剛建立的時候,到中興的時候,像文帝、明帝,他們的德行和教化都很好。看看他們治理國家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恭敬、節儉、守規矩、崇尚品德。那時候中官常侍隻有兩個人,皇上賞賜身邊的人,也不過就幾金而已。因為珍惜錢財,重視百姓,所以老百姓都能安居樂業。那些少數民族聽說中國又富裕又講道德,就不敢有什麽壞心思,所以國家很和諧。可是最近呢,不遵守以前的製度,那些沒什麽功勞的小人,都有了官爵。先讓他們富起來,再讓他們驕傲起來,最後又害了他們,這可不是愛護人、重視國家、順應天道的做法啊!希望皇上您能少給那些宦官一些恩情,把他們身邊的權力削減一些,用來為天下百姓做事,這樣國家才能治理好啊!”可惜這奏折送上去以後,就像石沉大海,一點消息都沒有。


    這時候三公已經換了好幾個人了,太傅桓焉、太尉朱寵、司徒許敬,都相繼被免職。後來任命大鴻臚龐參為太尉,錄尚書事,宗正劉崎為司徒。又因為司空張皓去世了,就提拔太常王龔為司空。太傅這個職位本來就不是常設的,所以就暫時空著。太尉龐參,當了三年多的官,是出了名的忠誠正直,那些內侍們沒辦法在他麵前作弊,就老是在背後說他的壞話。司隸也和宦官們勾結在一起,上書彈劾龐參。隻有廣漢郡上計掾段恭,極力為龐參辯護,說龐參是個好官,希望順帝能專心地任用他。順帝聽了段恭的話,就讓龐參繼續當太尉。


    沒想到龐參的後妻是個嫉妒心很強的人,有一次竟然把龐參前妻的兒子推到井裏,活活淹死了。洛陽令祝良和龐參有矛盾,馬上就到太尉府去調查,發現確實是這麽迴事,就趕緊上報給朝廷。龐參因為這個被免了職,改任大鴻臚施延為太尉。過了兩年,施延也被免職了,又讓龐參迴來當太尉。龐參這時候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過了一年就去世了。司空張龔接替了龐參的職位,太常孔扶又升為司空,沒多久又換成光祿勳王卓。司徒劉崎也因為犯錯被免官,提拔大司農黃尚為司徒。


    隻有梁後父親執金吾梁商,被任命為大將軍,可他不想幹,就借口生病推辭。順帝就讓太常帶著詔書,到梁商家裏去冊封他。梁商沒辦法,隻好到朝廷去接受任命。漢陽人巨覽、上黨人陳龜,都很有才華,被梁商招攬為下屬;李固、周舉,也被梁商特別召來,擔任從事中郎。李固看到梁商這個人太謙和了,做事不夠果斷,就寫了封信勸他說:“以前春秋的時候,表揚儀父是為了開辟正義的道路,批評無駭是為了堵住追求私利的門。如果正義的路被堵住了,追求私利的門就會打開;如果追求私利的門打開了,正義的路就會被堵住。以前孝安皇帝,在宮裏任用伯榮、樊豐這些人,在外麵任用周廣、謝惲這些人,這些人收受賄賂,任用官員都不按照正常的程序,結果天下大亂,老百姓都怨聲載道。現在皇上剛即位的時候,還挺清靜的,可還沒到一年,就又有點不行了。身邊那些靠拉關係上位的人,每天都有升官的;而那些堅守正道的人,卻被困在窮途末路,也沒有什麽改變這種壞現象、樹立好品德的辦法。還有,皇上即位都十多年了,還沒有繼承人,大家都很著急。可以讓皇後在後宮裏多挑選一些合適的女子,哪怕是出身低微但能生孩子的,送到皇上身邊,順應天意。如果有了皇子,就讓母親自己喂奶撫養,不要交給那些保姆、醫巫,免得像趙飛燕那樣的禍事發生。將軍您地位尊貴,名聲顯赫,應該為天下的事情擔憂,崇尚謙虛節儉,給天下人做個榜樣。可是您最近新修祠堂,花了好多錢,這可不是顯示您的美德、提倡節儉的做法。這幾年,災異現象經常出現,最近又一直不下雨,天氣陰沉,宮裏說不定有什麽陰謀呢。孔子說:‘聰明的人看到變化就會想到改變,愚蠢的人看到怪異的現象就會忌諱談論。’天道是不講私情的,我們應該敬畏。就像最近月食發生在端門旁邊,月食是大臣的象征。爬得太高就會危險,水太滿就會溢出來,月亮圓了就會缺,太陽到了中午就會西斜,這都是自然的規律。天地的心,是喜歡謙虛、忌諱強盛的,所以賢明的人功成名就之後就會退隱,保全自己的名聲和壽命,沒有什麽可擔心的。如果能讓國家的綱紀整頓好,道德和正義得到伸張,將軍您像伯成那樣,在唐虞的時候是諸侯,到禹即位的時候,就辭官迴家種地,那就能得到不朽的名聲,這和那些隻知道貪圖榮華富貴、喜歡當官的外戚能一樣嗎?我這個人比較笨,不太懂大道理,但是因為感激您對我的知遇之恩,所以才把這些話都說出來,希望您能看看。”梁商雖然知道李固是為他好,可是他性格太軟弱,終究沒有采納李固的建議。


    宦官十九侯裏,孫程早就死了,王康、王國、彭愷、王成、趙封、魏猛等,也陸續生病去世了,隻剩下黃龍、楊佗、孟叔、李建、張賢、史泛、王道、李元、李剛九個人,和乳母宋娥,互相勾結,收受賄賂,搞得官場烏煙瘴氣。太尉王龔,一直痛恨宦官專權,想要糾正這種現象,就上書詳細地揭露宦官的罪惡,請求把他們都趕走。宦官們知道了,都很驚慌,就各自讓自己的賓客誣陷王龔有罪。順帝這糊塗蛋,竟然偏聽偏信這些讒言,讓王龔自己來解釋清楚。李固聽說了這件事,馬上就去告訴梁商,讓他為王龔辯解,還說三公地位尊貴,不應該到朝廷來接受審問,讓梁商趕緊去跟順帝說明情況,別讓王龔受冤枉。梁商就進宮去跟順帝說了,王龔這才沒事。


    梁商的兒子梁冀,長得肩膀高聳像老鷹,耳朵豎起來像豺狼,兩隻眼睛直勾勾地盯著人,說話還結巴,小時候就不學好,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像賭博、踢球這些玩意兒,他倒是樣樣精通。還喜歡架著鷹、帶著狗去打獵,騎馬鬥雞,除此之外,就沒什麽別的本事了,也就是稍微懂一點讀書寫字、算數。就因為他是外戚,靠著家裏的關係,也當了大官,開始是黃門侍郎,後來又升為侍中、虎賁中郎將,以及越騎、步兵各校尉,等他父親梁商當了大將軍,梁冀就代替他父親當了執金吾。陽嘉五年,改年號為永元,梁冀被調任為河南尹。梁冀當官以後,非常殘暴放縱,做了很多壞事。洛陽令呂放,有一次去見梁商,偶然說起梁冀的過錯,梁商當然就責備了梁冀。梁冀這小心眼,恨呂放多嘴,竟然派人在路邊埋伏,等呂放經過的時候,把他給刺死了。還怕他父親發現,就撒謊說呂放是被仇家殺死的,讓呂放的弟弟呂禹當了洛陽令,讓他去嚴查兇手。呂禹接任以後,還以為真的是仇家幹的,就把呂放的宗親賓佐都抓起來拷問,結果冤枉死了一百多個人。梁冀這一出手,就害死這麽多人,怪不得後來膽子越來越大,連皇帝都敢殺。梁商還被梁冀蒙在鼓裏,順帝就更不用說了。


    這一年,武陵蠻叛亂,幸好新來的太守李進,帶領軍隊把他們平定了。李進還挑選了一些好的官吏,去安撫那些少數民族,武陵郡這才安定下來。過了一年,象林蠻區憐等人,又聚集在一起叛亂,攻打縣衙,殺了很多官吏,鬧得很厲害。交址刺史樊演,派交址、九真的兩萬多士兵,去救象林。可這些士兵不願意到那麽遠的地方去打仗,走到半路就倒戈反攻,還好樊演守住了城,找機會出擊,才把這些叛亂的士兵驅散,城沒有被攻破。但是這些叛亂的士兵都跑到蠻人那裏去了,蠻人的勢力就更大了。


    正好侍禦史賈昌,出使日南,聽說了叛亂的蠻人很猖獗,就趕緊和州郡的官吏一起商量著去討伐。可是山路崎嶇難走,蠻人又占據著險要的地勢,官兵打不過他們,每次打仗都失敗,還被蠻人包圍了。賈昌等人趕緊派人送信求救,順帝就下詔讓公卿百官一起商量辦法。大臣們都說要派一個厲害的將軍,發動荊、揚、兗、豫四州的兵馬,去討伐叛亂的蠻人。隻有大將軍屬下的從事中郎李固,堅決反對大家的意見,提出了自己的好辦法。他說:“那些蠻人住的地方很遠,去打仗是非常困難的。如果荊、揚兩州沒有什麽盜賊,發動他們的兵馬還可以。可是現在這兩個州的盜賊還沒有被平定,武陵、南郡的少數民族也還沒有安定下來,長沙、桂陽兩郡,又多次被征調士兵,如果再去擾亂,肯定會生出更多的禍患,這是第一個不可行的原因。還有,兗、豫兩州的人,突然被征調,要到萬裏之外的地方去打仗,而且還不知道什麽時候能迴來,詔書又催得急,他們肯定會逃跑叛亂,這是第二個不可行的原因。南方的水土又熱又潮濕,還有瘴氣,去的人十個裏麵有四五個會死掉,這是第三個不可行的原因。士兵們要走那麽遠的路,已經很疲勞了,到了嶺南,根本沒辦法再打仗,這是第四個不可行的原因。軍隊一天走三十裏,兗、豫兩州離日南有九千多裏,要走三百天才能到,每個人要帶五升糧食,一共要用六十萬斛,這還不算將軍、官吏和驢馬吃的,光士兵自己帶著糧食走,花費就這麽大,這是第五個不可行的原因。軍隊到了那裏,肯定會死很多人,根本沒辦法抵抗敵人,到時候還得再派軍隊去,這是第六個不可行的原因。九真、日南,相隔千裏,發動當地的官吏和百姓去打仗,他們都受不了,更何況是讓兗、豫、荊、揚四州的士兵,去受那麽遠的路途的辛苦呢,這是第七個不可行的原因。以前中郎將尹就,去討伐益州的叛亂羌人,益州的老百姓說:‘敵人來了還可以,尹就來了會殺了我們。’後來尹就被召迴,把軍隊交給刺史張喬,張喬任用尹就的將吏,一個月就把敵人打敗了。這就說明派將軍去不一定有用,州郡的官吏是可以任用的。應該挑選有勇有謀、仁愛寬厚、能當將帥的人,去當刺史、太守,讓他們都到交址去。現在日南的軍隊少,糧食也不夠,防守都不夠,更別說打仗了,不如把當地的官吏和百姓都遷到北邊靠近交址的地方,然後招募蠻人,讓他們自己互相攻打,我們給他們送些金銀財寶作為資助。如果有人能使用反間計,把蠻人的首領殺了,就答應封他為侯,給他土地作為賞賜。以前並州刺史祝良,很有勇氣和決斷力;還有南陽的張喬,以前在益州有打敗敵人的功勞,都可以任用他們。以前太宗任命魏尚為雲中太守,哀帝任命龔舍為泰山太守,現在也應該學習他們的做法,直接任命祝良他們當官,這樣不用興師動眾,就能收到成效,平定蠻疆也就不難了。


    李固這一番話一出來,公卿們聽了,都覺得很有道理,就不再堅持原來的意見了。於是順帝任命祝良為九真太守,張喬為交址刺史,讓他們馬上出發,一起到嶺南去。張喬到了交址,對當地的人展示朝廷的恩信,把那些被脅迫參加叛亂的人都解散了,叛亂的人有的投降,有的迴去了,不再鬧事。祝良到了九真,一個人坐著車就到蠻人的巢穴裏去,跟他們說明利害關係,態度非常誠懇,蠻人也都很聽話,願意遵守約束,有幾萬人投降了,還幫祝良修建官府,一切又恢複了以前的樣子,嶺外又平定了。


    朝廷還沒收到他們勝利的消息,還在讓公卿們舉薦勇猛的將領,準備派他們去打仗。尚書令左雄這時候已經調任司隸校尉了,他舉薦了前冀州刺史馮直。沒想到尚書周舉說馮直以前因為貪汙被免了官,怎麽能推薦他呢?於是就彈劾左雄舉薦的人不合適,說他有偏袒私情的嫌疑。左雄覺得周舉能當尚書,也是自己推薦的,現在周舉卻這樣對自己,心裏很不高興,就去質問周舉:“我一直很看重你的才能,所以才推薦你,沒想到你卻反過來害我!”周舉很坦然地迴答:“以前趙宣子任用韓厥為司馬,韓厥反而殺了趙宣子的仆人,趙宣子跟其他大夫說:‘可以祝賀我!’現在你不覺得我沒才能,把我推薦到朝廷來,我不敢對你阿諛奉承,不然會讓你丟臉。沒想到你的想法和古人不一樣,我現在才知道自己得罪你了!”左雄聽了周舉的話,有點不好意思,趕緊改變態度,向周舉道歉說:“是我的錯,是我的錯!希望你不要介意!”然後兩個人就拱手告別了。當時的人都稱讚周舉善於規勸,左雄善於改正錯誤,他們都是當時的賢士,名聲可不是假的。


    還有那些掌權的宦官,趁機任用自己的人,賣人情、收賄賂。隻有大長秋良賀,為人清廉、節儉、退讓、厚道,一個人都沒有舉薦。順帝覺得很奇怪,就把他叫過來問原因。良賀很誠實地迴答:“我出身低微,在宮裏待的時間長,外麵的人才我都不認識,也很少和士人交往,怎麽敢隨便舉薦呢?以前衛鞅因為景監的介紹,才見到秦王,有見識的人就知道他不會有好下場。如果我隨便舉薦幾個人,恐怕士人不會覺得光榮,反而會覺得受到了侮辱!”順帝聽了良賀的話,也忍不住歎氣。像良賀這樣的內侍,實在是太難得了。其他的宦官大多都在招攬權力、收受賄賂,經常惹出禍事來。


    永和四年元月,中常侍張逵竟然假傳詔書抓人,差點就引發了一場大冤案,牽連到很多無辜的人。這張逵為啥要這麽幹呢?原來是想搞垮一些不順從他的大臣,自己好獨攬大權。他以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覺,可沒想到,紙是包不住火的。很快,就有人發現了他的陰謀,向順帝告發了他。順帝這才知道自己被張逵騙了,氣得大發雷霆,立刻下令把張逵抓起來審問。張逵還想狡辯,可證據確鑿,他沒辦法抵賴,最後被順帝判了死刑。那些被他牽連的人也都被放了出來,大家都對張逵的行為感到憤怒,也對順帝的及時處理感到欣慰。不過,經過這件事,順帝也意識到宦官專權的危害,開始對宦官有所警惕。但是,宦官在朝廷中的勢力已經根深蒂固,要想徹底清除他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以後,朝廷裏的鬥爭還是很激烈,各種勢力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明爭暗鬥。李固等忠臣也一直在努力,想要讓朝廷恢複清明,可是他們的道路充滿了艱難險阻。到底他們能不能成功呢?我們就等著瞧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前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嶽並收藏三國前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