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永初四年九月啊,鄧太後的母親新野君生病了。這新野君,之前咱也提過。鄧太後那叫一個著急,親自跑到母親那兒去探望,在那兒一待就是好多天,都沒迴宮。這三公大臣們就上表,一個勁兒地懇請太後迴宮,好說歹說,太後這才肯迴來。
咱再說說這安帝,這時候都十七歲了,也不知道和大臣們一起請求太後把政權還迴來,真是讓人著急。
沒過多久,新野君的病情加重了,鄧太後又趕忙跑去送終。她在那兒哭得那叫一個傷心,眼睛都腫得像核桃似的,給母親用長公主規格的赤線,還特賜東園秘器、玉衣繡衾這些高檔的喪葬用品。東園秘器,之前也介紹過。讓司空張敏拿著節杖去主持喪事,那場麵、那規格,就跟清河王臨終的時候差不多。清河王臨終的事兒,在三十七迴裏講過。最後還給母親追諡為敬君,又賞賜了好多布和錢,足足有布三萬匹,錢三千萬呢。
鄧騭他們這些人呢,就推辭不要這些錢和布,還請求辭職迴家給母親守孝。太後一開始沒答應,就去問曹大家班昭。這班昭啊,可是太後一直尊敬的老師。班昭就上書說:“太後啊,您品德高尚,施行的政策就跟唐虞那時候一樣好。您廣開言路,連我們這些普通人的話都聽,連那些割草打柴的人提的意見您都考慮。我班昭有幸能在您這聖明的時代,哪能不把心裏話都說出來呢?我聽說謙讓這品德,那是非常好的。所以那些古代的典籍裏都讚美謙讓,連神仙都會降福給謙讓的人。以前伯夷、叔齊離開自己的國家,天下人都佩服他們廉潔高尚;太伯離開邠地,孔子都稱讚他三讓的美德。他們就是因為謙讓,才讓自己的好名聲流傳後世。《論語》裏說:‘能以禮讓治國,從政還有啥難的呢?’這麽看來,謙讓的好處可大了去了。現在國舅鄧騭堅持要盡忠盡孝,辭職迴家,您因為邊疆還不安定,就不答應他。要是以後有一點不好的事兒發生,恐怕這謙讓的好名聲,就再也得不到了。我因為擔心這事兒,所以才冒著死罪跟您說這些心裏話。我知道自己說的可能不太好,但就是想表達一下我這像蟲子螞蟻一樣渺小的忠心,希望您能考慮考慮。”
鄧太後一向把班昭當老師一樣對待,聽了她的話,就同意了,讓鄧騭他們迴家守孝。還封了班昭的兒子曹成為關內侯。
這時候班昭還在繼續寫《漢書》,已經快寫完了。她拿給那些士大夫們看,好多人都看不懂。以前伏波將軍馬援的從孫馬融,和班昭是同鄉,在朝裏當校書郎。他聽說了,就跑到宮闕下來跟班昭學習。馬融的哥哥馬續,小時候就特別聰明,七歲就懂《論語》,十三歲明白《尚書》,十六歲就開始研究《詩經》,把那些經典書籍看了個遍,還精通《九章算術》。鄧太後聽說馬續有才名,也把他召到東觀,讓他參考《前漢書》,再做校正。所以這《前漢書》一百二十卷,除了班氏兄妹寫的,馬續也做了一些補充修改,這才最終完成。這些事兒在《曹大家傳》裏都有記載。
班昭還寫了《女誡》七篇,用來教導女子。第一篇叫“卑弱”,第二篇是“夫婦”,第三篇“敬慎”,第四篇“婦行”,第五篇“專心”,第六篇“曲從”,第七篇“和叔妹”,寫了好幾千字呢,後來流傳到後世,老百姓都叫它女四書。我這兒就不詳細說每一篇的內容了,不過還記得她的序文,給大家抄錄下來:
“我這人又笨又糊塗,天生就不聰明,靠著父親的寵愛,還有母親和老師的教導,十四歲就嫁到曹家,到現在都四十多年了。我每天都戰戰兢兢的,就怕做錯事被休迴家,給父母丟臉,給家裏人添麻煩。我從早到晚都操心,幹活也不喊累,現在年紀大了,才覺得自己做得還算可以。我這人性格不好,以前也沒好好教育孩子,一直擔心兒子曹成在朝廷裏犯錯。沒想到皇上聖恩浩蕩,還封他為關內侯,這真是我做夢都沒想到的。現在兒子能自己照顧自己了,我也不擔心了。就是擔心幾個女兒,她們都要嫁人了,我要是不好好教導她們,她們不懂婦道,嫁到別人家去,會給家族丟臉的。我現在身體不好,說不定哪天就不行了。一想到女兒們這樣,我就心裏難受。所以抽空寫了這《女誡》七章,希望女兒們都抄一份,對她們能有點幫助。我這當媽的也要走了,你們可要好好努力啊!”
校書郎中馬融,看了這七篇《女誡》,覺得特別好,就專門抄下來,拿迴家給自己的老婆女兒看,還囑咐她們好好學習。就這麽著,《女誡》慢慢流傳開了,一直流傳了千百年。
除此之外,班昭還有《賦頌銘誄問注哀辭書論上疏遺命》,一共十六篇。等班昭去世後,她的兒媳婦丁氏把這些文章編成了全集,還自己寫了一篇《大家讚》附在裏麵。這婆媳倆都能寫文章,也算是一段佳話。
班昭還有個丈夫的妹妹叫曹豐生,也很有才氣,曾經寫信和班昭討論學問,寫得也很不錯。班昭去世的時候,都七十多歲了。鄧太後穿著素服為她哀悼,給了很多賞賜,還專門派使臣去主持她的喪事。這班昭真可以說是女子中的傑出人物,活著的時候光榮,死了也讓人懷念。像她這樣有才有德的人,就應該受到表揚。
當時還有廣陵人薑詩的妻子,河南人樂羊子的妻子,也都很賢惠,名聲一直流傳。
薑詩是廣陵人,對母親特別孝順。他的妻子是同郡龐盛的女兒,侍奉婆婆那叫一個小心。薑詩的母親喜歡喝江水,江水離他們家有六七裏地,龐氏就經常去打水迴來給婆婆喝。有一天,刮大風,龐氏迴來晚了,婆婆渴得受不了,薑詩就生氣地責備龐氏,還把她趕迴娘家了。龐氏哭著出了門,借住在鄰居家,每天從早到晚不停地紡織,托鄰居把織好的布送給薑詩的母親,好幾個月都沒間斷。薑母覺得很奇怪,就詳細問鄰居,鄰居這才把實情告訴她。薑母又感動又慚愧,趕緊讓薑詩把龐氏接迴來,以後對龐氏格外憐愛。龐氏也更加細心地照顧婆婆,一點差錯都沒有。
後來他們有了兒子,兒子稍微長大一點,就去給奶奶打水,結果不小心淹死了。龐氏怕婆婆傷心,不敢告訴她,就說兒子出門求學去了,不方便經常迴來。薑母特別喜歡吃魚鱠,又不願意自己一個人吃,薑詩夫婦就努力幹活,掙了錢買魚,做好魚鱠給母親吃,還讓鄰居陪著母親,就想讓母親高興。
也許是他們的孝心感動了上天,有一股泉水從他們家旁邊冒出來,每天早上都會有兩條鯉魚跳出來,正好可以給薑母做魚鱠。龐氏後來又生了兒子,薑家也不至於沒後了。
地方上的官吏知道了他們的事兒,就推薦薑詩當孝廉,入朝當了郎中。後來薑詩又出去當江陽的長官,治理得也很好。當官幾年後,在任上去世了。當地的老百姓給薑詩立了祠堂,還把薑詩的妻子龐氏的畫像也供在裏麵。薑家這一對孝順的夫妻,他們的故事流傳了千百年,這可真是能勸人孝順啊。
樂羊子的妻子,姓氏沒傳下來。羊子有一次出門遊玩,撿到一塊別人掉的金子,迴家拿給妻子看。妻子一看,臉色就變了,嚴肅地說:“我聽說有誌氣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的人不吃嗟來之食。以前齊國有個叫黔婁的人救濟災民,對一個餓肚子的人說:‘嗟!來食。’那個人因為他沒禮貌,寧願餓死也不吃。你怎麽能貪圖這點小便宜,撿別人的金子,弄髒自己的品行呢?”羊子聽了,特別慚愧,趕緊把金子扔迴原地,然後就出門找老師學習去了。
過了一年,羊子迴來了。妻子跪著問他為啥迴來,羊子說:“好久沒見,就是想家了,沒別的原因。”妻子站起來,走到織布機前,拿起刀對羊子說:“這布是從蠶繭開始,在織布機上一點點織成的。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一寸一寸地積累,才能織成一丈一匹的布。現在要是把它割斷,以前的功夫就都白費了,最後也織不成布。你出去求學,就應該學成了再迴來;要是半道就放棄,就跟我割斷這織布機上的布一樣啊!”羊子趕緊攔住妻子,說自己願意再出去求學。妻子這才把刀放下。
羊子就又走了,七年都沒迴來。羊子還有個老母親,妻子盡心盡力地照顧,還經常給羊子寄東西。
有一次,鄰居家的雞不小心跑到他們家院子裏,羊子的母親就把雞抓住殺了吃。妻子對著雞肉一口都不吃,還默默地流淚。母親奇怪地問她為啥,妻子迴答說:“我傷心咱們家窮,讓您吃別人家的雞肉。”母親聽了,很不好意思,就把雞肉扔了。
後來有盜賊進了家,逼著羊子的妻子受侮辱。妻子拿著刀衝出去,盜賊一看她拿著刀,就把羊子的母親抓住,還嚇唬她說:“你要是放下刀跟我走,我就放了你婆婆;不然我先殺了你婆婆!”羊子的妻子抬頭看著天,長歎一聲,竟然拿刀抹了自己的脖子,血一下子就流出來,死了。盜賊也很驚愕,放開羊子的母親,就跑了。
羊子的母親把這件事報告給太守,太守抓住盜賊判了罪,還賞賜給羊子的妻子一些縑帛,按照禮節把她安葬了,給她的諡號叫貞義。這可真是能勸人守節啊。
後來還有漢中人陳文矩的繼妻,字穆薑,生了兩個兒子,陳文矩前妻也有四個兒子。文矩出去當官,在安眾這個地方去世了,穆薑和幾個兒子帶著棺材迴家安葬。前妻的四個兒子覺得穆薑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經常嫌棄她。穆薑卻很慈愛溫和,對他們加倍地好。
鄰居跟穆薑說:“這四個孩子不孝順,太過分了,你為啥不跟他們分開住,省得受氣呢?”穆薑迴答說:“我正想用仁義來教導他們,讓他們自己知道改正錯誤,怎麽能跟他們分開呢?”鄰居聽了,很慚愧地走了。
後來前妻的大兒子陳興生病了,病得很重,穆薑親自給他調製藥膳,白天黑夜地照顧,一點都不覺得厭煩。好幾個月後,陳興的病才好。陳興這才感動地醒悟過來,把三個弟弟叫過來,說:“繼母這麽仁慈,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福氣。我們以前不知道感恩,不孝順,就跟禽獸一樣。雖然繼母的品德更加高尚了,可我們的過錯也更深了!”讓他自己醒悟,這才是好的教導方法。
說著,陳興就帶著三個弟弟到南鄭的監獄裏,把繼母的美德都說了,還講了自己以前不孝順的事,請求讓他們在監獄裏治罪。縣令聽了,暗暗稱奇,就去告訴郡守。郡守把四個孩子叫來審問,他們說的和以前一樣。郡守就勸他們說:“你們既然知道自己不孝順,能改過自新,以後就在家好好侍奉繼母,要格外孝順,彌補以前的過錯。以前的事就不追究了,這次就原諒你們吧!”
四個孩子就一起迴家,到穆薑麵前跪下,願意接受家法的懲罰。穆薑說:“知道錯了能改,就好,還有啥說的呢?”
這時候,郡裏已經派官吏到他們家,表揚穆薑的美德,還免除了他們家的徭役。穆薑帶著幾個兒子感謝。從這以後,陳興他們都聽母親的教導,都成了好人。穆薑活到八十多歲才去世,去世前留下遺囑,要薄葬,不要太奢侈。幾個兒子都很聽話,好好地辦了喪事,在當地很受稱讚。這可真是能勸人慈愛啊。
這三個婦人的品德,和曹大家比起來,雖然地位有高有低,行為也不一樣;但是看看從古到今的婦女,能有幾個像她們這樣有好品德、好行為的呢?怪不得她們能在史冊上留下好名聲,被大家稱為賢媛呢!這事兒就先說到這兒。
再說這鄧太後為母親守孝,過了一年才結束。這時候又趕上長時間不下雨,鬧旱災,太後就親自到洛陽獄去審問囚犯。經過審理,放了三十六個本來判死刑的囚犯,還有八十個其他罪行的囚犯,然後才迴宮。
到了永初七年正月,太後帶著那些有封號的婦女去拜謁宗廟,和安帝一起祭祀,按照禮節完成儀式後才迴來。迴來後,太後下詔書減少了二十三種應時的物品。按照古代的禮節,“天子入祭宗廟,與後並獻”。這時候皇後還沒冊立,所以是母子一起祭祀。
等到安帝二十二歲的時候,才冊立貴人閻氏為皇後。這閻氏的母親是鄧弘的姨,所以能被冊立,後麵的事兒再說。
就是這幾年,羌人老是來搗亂,邊境的警報不斷。漢中太守鄭勤,在褒中戰死了。鄭勤出去在褒中駐紮,前麵說過這事兒。主簿段崇和門下史王宗原展,拚命保護鄭勤,也都戰死了。騎都尉任仁,出去支援三輔,一場勝仗都沒打過,這前麵也說過。他手下的兵還不遵守紀律,朝廷沒辦法,就派緹騎把任仁抓迴來,關進監獄處死了。
護羌校尉段禧生病去世了,沒人接替,隻好又讓侯霸出來,派他到張掖駐紮,防禦羌人。侯霸之前被罷黜,這些前麵都講過。
羌人又轉過頭來攻打河內,老百姓好多都往南跑,渡過黃河,人多得像螞蟻一樣,接連不斷。北軍中侯朱寵,奉命帶著五營的士兵,去守孟津。這五營就是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朝廷還下詔書讓魏郡、趙國、常山、中山這幾個地方,修築六百一十六所塢候,分段防禦邊境。
可這沿邊的官吏,大多是內地郡縣的人,不願意在外麵打仗防守,都紛紛請求把郡縣的老百姓遷走,暫時避開羌人的侵擾。朝廷也沒辦法,就下令隴西搬到襄武,安定搬到美陽,北地搬到池陽,上郡搬到衙縣。這命令一下,四個郡的官吏可高興了,趕緊催著老百姓搬家,自己也好躲開危險。這真是“我能往,寇亦能往”,光靠躲避哪能解決問題呢?
老百姓大多舍不得離開家鄉,不願意搬走,這可把官吏惹惱了。官吏就讓差役把老百姓的莊稼割掉,把房子拆掉,把營堡毀掉,把糧食和財物都拿走,硬逼著老百姓搬家。可憐的老百姓流離失所,在路上受苦。老弱的人好多都死在路邊的溝壑裏,婦女們也在山穀裏艱難地行走,一大半人都送了命;隻有一小半壯丁,還能勉強支撐著,跟著官吏搬家,算是僥幸活了下來。這官吏比羌人還厲害呢!
前征西校尉任尚,已經被免了官,又被召迴來當侍禦史,去攻打叛變的羌人。他到上黨牛頭山,和羌人打了好幾次,還好贏了幾次,羌人就散開跑了,河內這才稍微安定一點。任尚就把孟津的屯兵撤迴來,還是去守洛陽。
沒多久,漢陽的賊人杜琦和他弟弟杜季貢,還有同郡的王信,聚集了一幫人,和羌人勾結在一起,奪了上邽城,自稱安漢將軍,還到處散發假的檄文。漢陽太守趙博,偷偷地派刺客杜習,混進上邽城,把杜琦的腦袋砍下來,拿迴來獻給太守。趙博把這事報告給朝廷,朝廷下詔書封杜習為討奸侯,賞賜他一百萬錢;又派侍禦史唐喜,帶兵去攻打杜季貢和王信。
王信這些人占據著樗泉營,被唐喜一下子就攻破了,殺了六百多個人,王信也被殺死了。隻有杜季貢逃脫了,跑去投靠滇零。正好滇零病死了,他的兒子零昌繼承了羌人的首領位置,年紀還小,不太懂事兒,就讓杜季貢當將軍,住在丁奚城。這些都是永初五六七年間的事兒。
到了永初八年,改年,號為元初。這時,候又出了一個羌人的頭目號多,是當煎勒姐這些羌人的總帥,在武都、漢中一帶搶劫。巴郡有一種蠻人,以前漢朝剛開國的時候,高祖下過恩詔,免了他們的租賦,巴郡的板楯蠻人一直記著漢朝的恩情,聽聞羌人在漢中搗亂,立即召集了數千人,在首領的帶領下,雄赳赳氣昂昂地前往相助。他們手持板楯,眼神中透著堅毅與果敢,與漢中五官掾程信的隊伍會合後,一同向號多發起攻擊。號多的隊伍哪能抵擋得住這士氣高昂的聯軍,頓時被打得七零八落,大敗而逃,最後退到隴道,與零昌的隊伍會合。
護羌校尉侯霸,帶領著騎都尉馬賢,瞅準時機對號多進行掩擊。他們如神兵天降,殺得號多的隊伍措手不及,二百多人瞬間倒地身亡。號多見勢不妙,再次腳底抹油,溜之大吉。
然而,命運似乎對侯霸不公,沒過多久,他便因病去世。朝廷即刻任命前謁者龐參接任護羌校尉一職。龐參深知羌人的習性,恩威並施,巧妙招誘號多。號多被龐參的謀略所折服,最終率眾投降。龐參還將號多送到朝廷,號多因此被賜予侯印,之後便迴到原地鎮守。龐參則將自己的治所移到令居,專心守護河西通道,防禦零昌的侵擾。
此時,屯騎校尉班雄,也就是班超的兒子,奉命屯兵三輔。左馮翊司馬鈞也被任命為征西將軍,統領右扶風仲光、安定太守杜恢、北地太守盛包等,率領八千餘人的隊伍,與龐參兵分兩路,共同討伐零昌。
龐參帶領著七八千人馬,行至勇士縣東首時,不幸遭到杜季貢的伏擊。一時間,喊殺聲四起,龐參的隊伍陷入混亂,最終失利,無奈隻能引兵退迴。
另一邊,司馬鈞等人的進攻起初頗為順利,他們乘勝追擊,順利攻入丁奚城。可杜季貢也不是好惹的,他剛剛擊退龐參,便馬不停蹄地趕迴丁奚城。當他看到城上飄揚的漢旗時,並未貿然反攻,而是狡黠地選擇了撤退。其實,這背後隱藏著他的陰謀詭計。
司馬鈞命令仲光、杜恢、盛包三人率領數千士兵出城去割羌人的莊稼,並特意叮囑他們切勿分兵。然而,這三人卻將司馬鈞的命令當作耳旁風,肆意妄為地四處割禾,還一個勁兒地往深處走。結果,他們毫無意外地中了杜季貢的埋伏,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最終全軍覆沒。
司馬鈞得知消息後,心中雖有怨恨,但卻固執地堅守孤城。可他也明白,孤城難守,在羌人的包圍下,不久後便也灰溜溜地逃走了。
這仲光、杜恢、盛包三人不聽指揮,固然有應死之責,而司馬鈞見死不救,其罪也不可饒恕。朝廷得知此事後,大發雷霆,立即將司馬鈞和龐參一並逮捕入獄。
禍不單行,北地、安定、上郡這三個地方也遭到羌人的侵害。朝廷無奈之下,特派度遼將軍梁慬派遣邊兵,前去營救三郡的吏民,並將他們遷徙到扶風境內。梁慬迅速行動,派遣南單於兄子優孤塗奴帶兵前往。任務完成後,塗奴迴到梁慬身邊。梁慬見塗奴有功,便私自先給了他羌侯印綬,然後才向朝廷報告。誰料,朝廷卻責怪他擅自作主,將他召迴京城,關進了大獄。
幸好,校書郎中馬融極力為龐參和梁慬求情,這二人這才免去死罪。但司馬鈞就沒那麽幸運了,無人救他,最終在獄中自盡。
朝廷隨後任命馬賢為護羌校尉,同時將班雄調迴,升遷任尚為中郎將,讓他屯兵三輔。這任尚,朝廷始終對他念念不忘,期望他能在防禦羌人的戰事中發揮重要作用。
此時,朝歌長虞詡已被調任為懷令。他前來拜見任尚,趁機獻上一條妙計:“《兵法》上有雲:‘弱不攻強,走不逐飛!’這是自然之理。如今叛羌大多騎馬,日行數百裏,來如疾風驟雨,去似離弦之箭。若讓步兵去追擊,根本無法企及。所以,即便屯兵二十餘萬,曠日持久,也難以奏效。依我之見,不如罷停各郡的征兵,讓百姓們各出數千錢,用二十人的兵餉去購置一匹馬,如此便可得到萬餘騎兵。憑借這萬餘騎兵去追逐那數千羌虜,從背後掩殺,何愁不能建功?這豈不是利民又破敵的兩全之策?”
任尚一聽,眼睛頓時亮了起來,心中暗喜,不禁拍案叫絕:“君所言甚是!”當下便讓虞詡起草奏章,送往京師。朝廷很快批複,完全采納了虞詡的建議。
任尚依計而行,淘汰冗兵,購置馬匹,精心挑選出輕騎萬人。隨後,他率領這支部隊襲擊丁奚城。
杜季貢聽聞漢軍來襲,倉促出城迎戰。但在任尚的猛烈攻擊下,他漸漸難以支撐。這一戰,任尚的軍隊大獲全勝,斬首四百級,還繳獲了馬牛羊數千頭。任尚滿心歡喜地迴營報功,又趕忙上書朝廷,詳細奏明此次的捷報。
鄧太後得知此事後,對虞詡的智謀大為讚賞,從此開始器重他,並將他擢升為武都太守。
虞詡接到任命後,立即率領吏屬奔赴武都。當他們行至陳倉崤穀間時,前方探子來報,說有數千羌眾擋住了要道。虞詡聽後,立刻下令停車,然後佯裝驚慌地說道:“前方羌眾眾多,我們兵力薄弱,必須等待援兵到來,方可繼續前行。”說罷,還故意讓士兵們四處散播消息,聲稱要請兵保護。
羌眾聽聞,信以為真,以為漢軍被嚇得不敢前進,便紛紛分兵去劫掠旁縣。虞詡見羌眾中計,心中暗喜,立即抓住時機,帶領隊伍迅速衝過封鎖線,日夜兼程,每日疾馳百餘裏。
而且,虞詡每到一處停留,都會命令吏士們多多增灶。一開始,每日增灶一倍,後來更是不斷增加。
就這樣,虞詡一行人終於順利抵達武都。下屬們心中充滿疑惑,紛紛前來詢問:“古時孫臏行軍,逐日減灶,以迷惑敵軍,讓敵軍誤以為我方兵力漸少;如今您卻反其道而行之,逐日加增灶數,這是為何?況且兵法常說:‘日行不過三十裏,這樣才能防備意外情況。’而如今我們日行至二百裏,這究竟是何道理?”
虞詡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耐心地解釋道:“如今敵眾我寡,若我們緩慢前行,必然會被羌眾追上。隻有加快速度,才能遠離危險。我讓你們增灶,就是為了讓羌人摸不清我們的虛實。他們看到我們的灶數日益增多,定會以為是郡兵前來接應,而且人數眾多,行軍迅速,自然不敢輕易追擊我們。所以,我們才能安全無憂。從前孫臏減灶,是故意示弱;而我如今增灶,是為了示強。形勢不同,所用的虛實之策自然也應有所差異。你們不必多疑。”
下屬們聽了虞詡的解釋,這才恍然大悟,心中對他的智謀佩服得五體投地,紛紛心悅誠服地退下。
不久,羌人得知虞詡已經逃脫,果然惱羞成怒,立即派兵前來追趕。當他們看到虞詡軍隊的灶數日益增多時,心中不禁犯起了嘀咕,都以為漢軍有大批援兵到來,而且實力強大,於是心生畏懼,最終選擇了退兵。
虞詡的吏士們看到羌人被成功嚇退,對他的智謀更加欽佩不已。
虞詡到任後,查閱郡兵,發現人數不足三千,頓時又陷入了沉思。
正在此時,外麵又傳來警報,說有羌眾萬人圍攻赤亭。虞詡心中一緊,但很快冷靜下來,急令軍士們加緊操演箭法。經過大約二三十天的刻苦訓練,士兵們的箭術都有了顯著提高,無論是技術還是射速,都達到了精湛的水平。
虞詡見時機成熟,便派遣一支由羸弱士兵組成的隊伍前往赤亭誘敵,並且特別叮囑他們,隻許後退,不許前進。
羌眾看到漢軍前來,以為有機可乘,頓時興奮不已,呐喊著奮勇追來。當他們追到城下時,虞詡果斷發出號令,數百名弓弩手迅速出擊。一開始,先用小弩射擊,小弩的射程較短,隻有數十步之遙。羌眾見漢軍的箭矢威力不大,以為不足為懼,便更加肆無忌憚地猛撲城壕,全力攻城。
虞詡見羌眾中計,嘴角微微上揚,再次發出指令,讓弓弩手們換上強弩,並且下令二十人集中射擊一個羌人。一時間,箭如雨下,強弩的威力巨大,每一支箭都精準地射中目標,羌眾頓時紛紛倒地,死傷慘重。
羌眾的前隊遭受重創,嚇得魂飛魄散,紛紛向後逃竄。虞詡見此情形,親自率領吏士們出城奮勇追擊,又殺死了許多羌人。
殘餘的羌眾退至數裏外紮營,虞詡也收兵迴城。
第二天,虞詡大開城門,命令士兵們排列整齊,從東郭門進入,再從北郭門出來,然後又從北郭門進入,如此反複多次,並且讓士兵們不斷更換軍裝。這一招與之前的增灶法異曲同工,都是用的疑兵之計,讓羌人誤以為城中有源源不斷的援兵。
羌人遠遠地望見虞詡的士兵們來來往往,不知到底有多少人,心中驚恐萬分,士卒們更是嚇得麵麵相覷,互相驚嚇。到了夜晚,他們再也不敢停留,倉皇失措地開始撤退。
當羌眾逃至淺水灘邊時,他們以為已經擺脫了危險,便紛紛下馬,準備渡河。就在這時,突然一聲鼓響,四周湧出許多官兵,齊聲高唿:“羌奴快留下頭來!”
羌眾頓時嚇得肝膽俱裂,四處逃竄。但他們哪裏逃得過早已埋伏好的漢軍的追擊,一時間,淺水灘邊殺聲震天,血流成河。
原來,虞詡早就料到羌人會經過淺水灘,便提前在此處設下埋伏。這一仗,漢軍大獲全勝,徹底挫敗了羌人的銳氣。
虞詡以其卓越的智謀和果敢的決策,成功地保衛了武都,讓當地百姓免受羌人的侵擾。他的名聲也因此更加響亮,人們紛紛傳頌著他的英勇事跡,對他的智謀讚歎不已。
而此時的朝廷,也因為虞詡的勝利而暫時鬆了一口氣。但他們知道,羌人的威脅依然存在,未來的局勢依然嚴峻。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咱再說說這安帝,這時候都十七歲了,也不知道和大臣們一起請求太後把政權還迴來,真是讓人著急。
沒過多久,新野君的病情加重了,鄧太後又趕忙跑去送終。她在那兒哭得那叫一個傷心,眼睛都腫得像核桃似的,給母親用長公主規格的赤線,還特賜東園秘器、玉衣繡衾這些高檔的喪葬用品。東園秘器,之前也介紹過。讓司空張敏拿著節杖去主持喪事,那場麵、那規格,就跟清河王臨終的時候差不多。清河王臨終的事兒,在三十七迴裏講過。最後還給母親追諡為敬君,又賞賜了好多布和錢,足足有布三萬匹,錢三千萬呢。
鄧騭他們這些人呢,就推辭不要這些錢和布,還請求辭職迴家給母親守孝。太後一開始沒答應,就去問曹大家班昭。這班昭啊,可是太後一直尊敬的老師。班昭就上書說:“太後啊,您品德高尚,施行的政策就跟唐虞那時候一樣好。您廣開言路,連我們這些普通人的話都聽,連那些割草打柴的人提的意見您都考慮。我班昭有幸能在您這聖明的時代,哪能不把心裏話都說出來呢?我聽說謙讓這品德,那是非常好的。所以那些古代的典籍裏都讚美謙讓,連神仙都會降福給謙讓的人。以前伯夷、叔齊離開自己的國家,天下人都佩服他們廉潔高尚;太伯離開邠地,孔子都稱讚他三讓的美德。他們就是因為謙讓,才讓自己的好名聲流傳後世。《論語》裏說:‘能以禮讓治國,從政還有啥難的呢?’這麽看來,謙讓的好處可大了去了。現在國舅鄧騭堅持要盡忠盡孝,辭職迴家,您因為邊疆還不安定,就不答應他。要是以後有一點不好的事兒發生,恐怕這謙讓的好名聲,就再也得不到了。我因為擔心這事兒,所以才冒著死罪跟您說這些心裏話。我知道自己說的可能不太好,但就是想表達一下我這像蟲子螞蟻一樣渺小的忠心,希望您能考慮考慮。”
鄧太後一向把班昭當老師一樣對待,聽了她的話,就同意了,讓鄧騭他們迴家守孝。還封了班昭的兒子曹成為關內侯。
這時候班昭還在繼續寫《漢書》,已經快寫完了。她拿給那些士大夫們看,好多人都看不懂。以前伏波將軍馬援的從孫馬融,和班昭是同鄉,在朝裏當校書郎。他聽說了,就跑到宮闕下來跟班昭學習。馬融的哥哥馬續,小時候就特別聰明,七歲就懂《論語》,十三歲明白《尚書》,十六歲就開始研究《詩經》,把那些經典書籍看了個遍,還精通《九章算術》。鄧太後聽說馬續有才名,也把他召到東觀,讓他參考《前漢書》,再做校正。所以這《前漢書》一百二十卷,除了班氏兄妹寫的,馬續也做了一些補充修改,這才最終完成。這些事兒在《曹大家傳》裏都有記載。
班昭還寫了《女誡》七篇,用來教導女子。第一篇叫“卑弱”,第二篇是“夫婦”,第三篇“敬慎”,第四篇“婦行”,第五篇“專心”,第六篇“曲從”,第七篇“和叔妹”,寫了好幾千字呢,後來流傳到後世,老百姓都叫它女四書。我這兒就不詳細說每一篇的內容了,不過還記得她的序文,給大家抄錄下來:
“我這人又笨又糊塗,天生就不聰明,靠著父親的寵愛,還有母親和老師的教導,十四歲就嫁到曹家,到現在都四十多年了。我每天都戰戰兢兢的,就怕做錯事被休迴家,給父母丟臉,給家裏人添麻煩。我從早到晚都操心,幹活也不喊累,現在年紀大了,才覺得自己做得還算可以。我這人性格不好,以前也沒好好教育孩子,一直擔心兒子曹成在朝廷裏犯錯。沒想到皇上聖恩浩蕩,還封他為關內侯,這真是我做夢都沒想到的。現在兒子能自己照顧自己了,我也不擔心了。就是擔心幾個女兒,她們都要嫁人了,我要是不好好教導她們,她們不懂婦道,嫁到別人家去,會給家族丟臉的。我現在身體不好,說不定哪天就不行了。一想到女兒們這樣,我就心裏難受。所以抽空寫了這《女誡》七章,希望女兒們都抄一份,對她們能有點幫助。我這當媽的也要走了,你們可要好好努力啊!”
校書郎中馬融,看了這七篇《女誡》,覺得特別好,就專門抄下來,拿迴家給自己的老婆女兒看,還囑咐她們好好學習。就這麽著,《女誡》慢慢流傳開了,一直流傳了千百年。
除此之外,班昭還有《賦頌銘誄問注哀辭書論上疏遺命》,一共十六篇。等班昭去世後,她的兒媳婦丁氏把這些文章編成了全集,還自己寫了一篇《大家讚》附在裏麵。這婆媳倆都能寫文章,也算是一段佳話。
班昭還有個丈夫的妹妹叫曹豐生,也很有才氣,曾經寫信和班昭討論學問,寫得也很不錯。班昭去世的時候,都七十多歲了。鄧太後穿著素服為她哀悼,給了很多賞賜,還專門派使臣去主持她的喪事。這班昭真可以說是女子中的傑出人物,活著的時候光榮,死了也讓人懷念。像她這樣有才有德的人,就應該受到表揚。
當時還有廣陵人薑詩的妻子,河南人樂羊子的妻子,也都很賢惠,名聲一直流傳。
薑詩是廣陵人,對母親特別孝順。他的妻子是同郡龐盛的女兒,侍奉婆婆那叫一個小心。薑詩的母親喜歡喝江水,江水離他們家有六七裏地,龐氏就經常去打水迴來給婆婆喝。有一天,刮大風,龐氏迴來晚了,婆婆渴得受不了,薑詩就生氣地責備龐氏,還把她趕迴娘家了。龐氏哭著出了門,借住在鄰居家,每天從早到晚不停地紡織,托鄰居把織好的布送給薑詩的母親,好幾個月都沒間斷。薑母覺得很奇怪,就詳細問鄰居,鄰居這才把實情告訴她。薑母又感動又慚愧,趕緊讓薑詩把龐氏接迴來,以後對龐氏格外憐愛。龐氏也更加細心地照顧婆婆,一點差錯都沒有。
後來他們有了兒子,兒子稍微長大一點,就去給奶奶打水,結果不小心淹死了。龐氏怕婆婆傷心,不敢告訴她,就說兒子出門求學去了,不方便經常迴來。薑母特別喜歡吃魚鱠,又不願意自己一個人吃,薑詩夫婦就努力幹活,掙了錢買魚,做好魚鱠給母親吃,還讓鄰居陪著母親,就想讓母親高興。
也許是他們的孝心感動了上天,有一股泉水從他們家旁邊冒出來,每天早上都會有兩條鯉魚跳出來,正好可以給薑母做魚鱠。龐氏後來又生了兒子,薑家也不至於沒後了。
地方上的官吏知道了他們的事兒,就推薦薑詩當孝廉,入朝當了郎中。後來薑詩又出去當江陽的長官,治理得也很好。當官幾年後,在任上去世了。當地的老百姓給薑詩立了祠堂,還把薑詩的妻子龐氏的畫像也供在裏麵。薑家這一對孝順的夫妻,他們的故事流傳了千百年,這可真是能勸人孝順啊。
樂羊子的妻子,姓氏沒傳下來。羊子有一次出門遊玩,撿到一塊別人掉的金子,迴家拿給妻子看。妻子一看,臉色就變了,嚴肅地說:“我聽說有誌氣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的人不吃嗟來之食。以前齊國有個叫黔婁的人救濟災民,對一個餓肚子的人說:‘嗟!來食。’那個人因為他沒禮貌,寧願餓死也不吃。你怎麽能貪圖這點小便宜,撿別人的金子,弄髒自己的品行呢?”羊子聽了,特別慚愧,趕緊把金子扔迴原地,然後就出門找老師學習去了。
過了一年,羊子迴來了。妻子跪著問他為啥迴來,羊子說:“好久沒見,就是想家了,沒別的原因。”妻子站起來,走到織布機前,拿起刀對羊子說:“這布是從蠶繭開始,在織布機上一點點織成的。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一寸一寸地積累,才能織成一丈一匹的布。現在要是把它割斷,以前的功夫就都白費了,最後也織不成布。你出去求學,就應該學成了再迴來;要是半道就放棄,就跟我割斷這織布機上的布一樣啊!”羊子趕緊攔住妻子,說自己願意再出去求學。妻子這才把刀放下。
羊子就又走了,七年都沒迴來。羊子還有個老母親,妻子盡心盡力地照顧,還經常給羊子寄東西。
有一次,鄰居家的雞不小心跑到他們家院子裏,羊子的母親就把雞抓住殺了吃。妻子對著雞肉一口都不吃,還默默地流淚。母親奇怪地問她為啥,妻子迴答說:“我傷心咱們家窮,讓您吃別人家的雞肉。”母親聽了,很不好意思,就把雞肉扔了。
後來有盜賊進了家,逼著羊子的妻子受侮辱。妻子拿著刀衝出去,盜賊一看她拿著刀,就把羊子的母親抓住,還嚇唬她說:“你要是放下刀跟我走,我就放了你婆婆;不然我先殺了你婆婆!”羊子的妻子抬頭看著天,長歎一聲,竟然拿刀抹了自己的脖子,血一下子就流出來,死了。盜賊也很驚愕,放開羊子的母親,就跑了。
羊子的母親把這件事報告給太守,太守抓住盜賊判了罪,還賞賜給羊子的妻子一些縑帛,按照禮節把她安葬了,給她的諡號叫貞義。這可真是能勸人守節啊。
後來還有漢中人陳文矩的繼妻,字穆薑,生了兩個兒子,陳文矩前妻也有四個兒子。文矩出去當官,在安眾這個地方去世了,穆薑和幾個兒子帶著棺材迴家安葬。前妻的四個兒子覺得穆薑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經常嫌棄她。穆薑卻很慈愛溫和,對他們加倍地好。
鄰居跟穆薑說:“這四個孩子不孝順,太過分了,你為啥不跟他們分開住,省得受氣呢?”穆薑迴答說:“我正想用仁義來教導他們,讓他們自己知道改正錯誤,怎麽能跟他們分開呢?”鄰居聽了,很慚愧地走了。
後來前妻的大兒子陳興生病了,病得很重,穆薑親自給他調製藥膳,白天黑夜地照顧,一點都不覺得厭煩。好幾個月後,陳興的病才好。陳興這才感動地醒悟過來,把三個弟弟叫過來,說:“繼母這麽仁慈,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福氣。我們以前不知道感恩,不孝順,就跟禽獸一樣。雖然繼母的品德更加高尚了,可我們的過錯也更深了!”讓他自己醒悟,這才是好的教導方法。
說著,陳興就帶著三個弟弟到南鄭的監獄裏,把繼母的美德都說了,還講了自己以前不孝順的事,請求讓他們在監獄裏治罪。縣令聽了,暗暗稱奇,就去告訴郡守。郡守把四個孩子叫來審問,他們說的和以前一樣。郡守就勸他們說:“你們既然知道自己不孝順,能改過自新,以後就在家好好侍奉繼母,要格外孝順,彌補以前的過錯。以前的事就不追究了,這次就原諒你們吧!”
四個孩子就一起迴家,到穆薑麵前跪下,願意接受家法的懲罰。穆薑說:“知道錯了能改,就好,還有啥說的呢?”
這時候,郡裏已經派官吏到他們家,表揚穆薑的美德,還免除了他們家的徭役。穆薑帶著幾個兒子感謝。從這以後,陳興他們都聽母親的教導,都成了好人。穆薑活到八十多歲才去世,去世前留下遺囑,要薄葬,不要太奢侈。幾個兒子都很聽話,好好地辦了喪事,在當地很受稱讚。這可真是能勸人慈愛啊。
這三個婦人的品德,和曹大家比起來,雖然地位有高有低,行為也不一樣;但是看看從古到今的婦女,能有幾個像她們這樣有好品德、好行為的呢?怪不得她們能在史冊上留下好名聲,被大家稱為賢媛呢!這事兒就先說到這兒。
再說這鄧太後為母親守孝,過了一年才結束。這時候又趕上長時間不下雨,鬧旱災,太後就親自到洛陽獄去審問囚犯。經過審理,放了三十六個本來判死刑的囚犯,還有八十個其他罪行的囚犯,然後才迴宮。
到了永初七年正月,太後帶著那些有封號的婦女去拜謁宗廟,和安帝一起祭祀,按照禮節完成儀式後才迴來。迴來後,太後下詔書減少了二十三種應時的物品。按照古代的禮節,“天子入祭宗廟,與後並獻”。這時候皇後還沒冊立,所以是母子一起祭祀。
等到安帝二十二歲的時候,才冊立貴人閻氏為皇後。這閻氏的母親是鄧弘的姨,所以能被冊立,後麵的事兒再說。
就是這幾年,羌人老是來搗亂,邊境的警報不斷。漢中太守鄭勤,在褒中戰死了。鄭勤出去在褒中駐紮,前麵說過這事兒。主簿段崇和門下史王宗原展,拚命保護鄭勤,也都戰死了。騎都尉任仁,出去支援三輔,一場勝仗都沒打過,這前麵也說過。他手下的兵還不遵守紀律,朝廷沒辦法,就派緹騎把任仁抓迴來,關進監獄處死了。
護羌校尉段禧生病去世了,沒人接替,隻好又讓侯霸出來,派他到張掖駐紮,防禦羌人。侯霸之前被罷黜,這些前麵都講過。
羌人又轉過頭來攻打河內,老百姓好多都往南跑,渡過黃河,人多得像螞蟻一樣,接連不斷。北軍中侯朱寵,奉命帶著五營的士兵,去守孟津。這五營就是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朝廷還下詔書讓魏郡、趙國、常山、中山這幾個地方,修築六百一十六所塢候,分段防禦邊境。
可這沿邊的官吏,大多是內地郡縣的人,不願意在外麵打仗防守,都紛紛請求把郡縣的老百姓遷走,暫時避開羌人的侵擾。朝廷也沒辦法,就下令隴西搬到襄武,安定搬到美陽,北地搬到池陽,上郡搬到衙縣。這命令一下,四個郡的官吏可高興了,趕緊催著老百姓搬家,自己也好躲開危險。這真是“我能往,寇亦能往”,光靠躲避哪能解決問題呢?
老百姓大多舍不得離開家鄉,不願意搬走,這可把官吏惹惱了。官吏就讓差役把老百姓的莊稼割掉,把房子拆掉,把營堡毀掉,把糧食和財物都拿走,硬逼著老百姓搬家。可憐的老百姓流離失所,在路上受苦。老弱的人好多都死在路邊的溝壑裏,婦女們也在山穀裏艱難地行走,一大半人都送了命;隻有一小半壯丁,還能勉強支撐著,跟著官吏搬家,算是僥幸活了下來。這官吏比羌人還厲害呢!
前征西校尉任尚,已經被免了官,又被召迴來當侍禦史,去攻打叛變的羌人。他到上黨牛頭山,和羌人打了好幾次,還好贏了幾次,羌人就散開跑了,河內這才稍微安定一點。任尚就把孟津的屯兵撤迴來,還是去守洛陽。
沒多久,漢陽的賊人杜琦和他弟弟杜季貢,還有同郡的王信,聚集了一幫人,和羌人勾結在一起,奪了上邽城,自稱安漢將軍,還到處散發假的檄文。漢陽太守趙博,偷偷地派刺客杜習,混進上邽城,把杜琦的腦袋砍下來,拿迴來獻給太守。趙博把這事報告給朝廷,朝廷下詔書封杜習為討奸侯,賞賜他一百萬錢;又派侍禦史唐喜,帶兵去攻打杜季貢和王信。
王信這些人占據著樗泉營,被唐喜一下子就攻破了,殺了六百多個人,王信也被殺死了。隻有杜季貢逃脫了,跑去投靠滇零。正好滇零病死了,他的兒子零昌繼承了羌人的首領位置,年紀還小,不太懂事兒,就讓杜季貢當將軍,住在丁奚城。這些都是永初五六七年間的事兒。
到了永初八年,改年,號為元初。這時,候又出了一個羌人的頭目號多,是當煎勒姐這些羌人的總帥,在武都、漢中一帶搶劫。巴郡有一種蠻人,以前漢朝剛開國的時候,高祖下過恩詔,免了他們的租賦,巴郡的板楯蠻人一直記著漢朝的恩情,聽聞羌人在漢中搗亂,立即召集了數千人,在首領的帶領下,雄赳赳氣昂昂地前往相助。他們手持板楯,眼神中透著堅毅與果敢,與漢中五官掾程信的隊伍會合後,一同向號多發起攻擊。號多的隊伍哪能抵擋得住這士氣高昂的聯軍,頓時被打得七零八落,大敗而逃,最後退到隴道,與零昌的隊伍會合。
護羌校尉侯霸,帶領著騎都尉馬賢,瞅準時機對號多進行掩擊。他們如神兵天降,殺得號多的隊伍措手不及,二百多人瞬間倒地身亡。號多見勢不妙,再次腳底抹油,溜之大吉。
然而,命運似乎對侯霸不公,沒過多久,他便因病去世。朝廷即刻任命前謁者龐參接任護羌校尉一職。龐參深知羌人的習性,恩威並施,巧妙招誘號多。號多被龐參的謀略所折服,最終率眾投降。龐參還將號多送到朝廷,號多因此被賜予侯印,之後便迴到原地鎮守。龐參則將自己的治所移到令居,專心守護河西通道,防禦零昌的侵擾。
此時,屯騎校尉班雄,也就是班超的兒子,奉命屯兵三輔。左馮翊司馬鈞也被任命為征西將軍,統領右扶風仲光、安定太守杜恢、北地太守盛包等,率領八千餘人的隊伍,與龐參兵分兩路,共同討伐零昌。
龐參帶領著七八千人馬,行至勇士縣東首時,不幸遭到杜季貢的伏擊。一時間,喊殺聲四起,龐參的隊伍陷入混亂,最終失利,無奈隻能引兵退迴。
另一邊,司馬鈞等人的進攻起初頗為順利,他們乘勝追擊,順利攻入丁奚城。可杜季貢也不是好惹的,他剛剛擊退龐參,便馬不停蹄地趕迴丁奚城。當他看到城上飄揚的漢旗時,並未貿然反攻,而是狡黠地選擇了撤退。其實,這背後隱藏著他的陰謀詭計。
司馬鈞命令仲光、杜恢、盛包三人率領數千士兵出城去割羌人的莊稼,並特意叮囑他們切勿分兵。然而,這三人卻將司馬鈞的命令當作耳旁風,肆意妄為地四處割禾,還一個勁兒地往深處走。結果,他們毫無意外地中了杜季貢的埋伏,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最終全軍覆沒。
司馬鈞得知消息後,心中雖有怨恨,但卻固執地堅守孤城。可他也明白,孤城難守,在羌人的包圍下,不久後便也灰溜溜地逃走了。
這仲光、杜恢、盛包三人不聽指揮,固然有應死之責,而司馬鈞見死不救,其罪也不可饒恕。朝廷得知此事後,大發雷霆,立即將司馬鈞和龐參一並逮捕入獄。
禍不單行,北地、安定、上郡這三個地方也遭到羌人的侵害。朝廷無奈之下,特派度遼將軍梁慬派遣邊兵,前去營救三郡的吏民,並將他們遷徙到扶風境內。梁慬迅速行動,派遣南單於兄子優孤塗奴帶兵前往。任務完成後,塗奴迴到梁慬身邊。梁慬見塗奴有功,便私自先給了他羌侯印綬,然後才向朝廷報告。誰料,朝廷卻責怪他擅自作主,將他召迴京城,關進了大獄。
幸好,校書郎中馬融極力為龐參和梁慬求情,這二人這才免去死罪。但司馬鈞就沒那麽幸運了,無人救他,最終在獄中自盡。
朝廷隨後任命馬賢為護羌校尉,同時將班雄調迴,升遷任尚為中郎將,讓他屯兵三輔。這任尚,朝廷始終對他念念不忘,期望他能在防禦羌人的戰事中發揮重要作用。
此時,朝歌長虞詡已被調任為懷令。他前來拜見任尚,趁機獻上一條妙計:“《兵法》上有雲:‘弱不攻強,走不逐飛!’這是自然之理。如今叛羌大多騎馬,日行數百裏,來如疾風驟雨,去似離弦之箭。若讓步兵去追擊,根本無法企及。所以,即便屯兵二十餘萬,曠日持久,也難以奏效。依我之見,不如罷停各郡的征兵,讓百姓們各出數千錢,用二十人的兵餉去購置一匹馬,如此便可得到萬餘騎兵。憑借這萬餘騎兵去追逐那數千羌虜,從背後掩殺,何愁不能建功?這豈不是利民又破敵的兩全之策?”
任尚一聽,眼睛頓時亮了起來,心中暗喜,不禁拍案叫絕:“君所言甚是!”當下便讓虞詡起草奏章,送往京師。朝廷很快批複,完全采納了虞詡的建議。
任尚依計而行,淘汰冗兵,購置馬匹,精心挑選出輕騎萬人。隨後,他率領這支部隊襲擊丁奚城。
杜季貢聽聞漢軍來襲,倉促出城迎戰。但在任尚的猛烈攻擊下,他漸漸難以支撐。這一戰,任尚的軍隊大獲全勝,斬首四百級,還繳獲了馬牛羊數千頭。任尚滿心歡喜地迴營報功,又趕忙上書朝廷,詳細奏明此次的捷報。
鄧太後得知此事後,對虞詡的智謀大為讚賞,從此開始器重他,並將他擢升為武都太守。
虞詡接到任命後,立即率領吏屬奔赴武都。當他們行至陳倉崤穀間時,前方探子來報,說有數千羌眾擋住了要道。虞詡聽後,立刻下令停車,然後佯裝驚慌地說道:“前方羌眾眾多,我們兵力薄弱,必須等待援兵到來,方可繼續前行。”說罷,還故意讓士兵們四處散播消息,聲稱要請兵保護。
羌眾聽聞,信以為真,以為漢軍被嚇得不敢前進,便紛紛分兵去劫掠旁縣。虞詡見羌眾中計,心中暗喜,立即抓住時機,帶領隊伍迅速衝過封鎖線,日夜兼程,每日疾馳百餘裏。
而且,虞詡每到一處停留,都會命令吏士們多多增灶。一開始,每日增灶一倍,後來更是不斷增加。
就這樣,虞詡一行人終於順利抵達武都。下屬們心中充滿疑惑,紛紛前來詢問:“古時孫臏行軍,逐日減灶,以迷惑敵軍,讓敵軍誤以為我方兵力漸少;如今您卻反其道而行之,逐日加增灶數,這是為何?況且兵法常說:‘日行不過三十裏,這樣才能防備意外情況。’而如今我們日行至二百裏,這究竟是何道理?”
虞詡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耐心地解釋道:“如今敵眾我寡,若我們緩慢前行,必然會被羌眾追上。隻有加快速度,才能遠離危險。我讓你們增灶,就是為了讓羌人摸不清我們的虛實。他們看到我們的灶數日益增多,定會以為是郡兵前來接應,而且人數眾多,行軍迅速,自然不敢輕易追擊我們。所以,我們才能安全無憂。從前孫臏減灶,是故意示弱;而我如今增灶,是為了示強。形勢不同,所用的虛實之策自然也應有所差異。你們不必多疑。”
下屬們聽了虞詡的解釋,這才恍然大悟,心中對他的智謀佩服得五體投地,紛紛心悅誠服地退下。
不久,羌人得知虞詡已經逃脫,果然惱羞成怒,立即派兵前來追趕。當他們看到虞詡軍隊的灶數日益增多時,心中不禁犯起了嘀咕,都以為漢軍有大批援兵到來,而且實力強大,於是心生畏懼,最終選擇了退兵。
虞詡的吏士們看到羌人被成功嚇退,對他的智謀更加欽佩不已。
虞詡到任後,查閱郡兵,發現人數不足三千,頓時又陷入了沉思。
正在此時,外麵又傳來警報,說有羌眾萬人圍攻赤亭。虞詡心中一緊,但很快冷靜下來,急令軍士們加緊操演箭法。經過大約二三十天的刻苦訓練,士兵們的箭術都有了顯著提高,無論是技術還是射速,都達到了精湛的水平。
虞詡見時機成熟,便派遣一支由羸弱士兵組成的隊伍前往赤亭誘敵,並且特別叮囑他們,隻許後退,不許前進。
羌眾看到漢軍前來,以為有機可乘,頓時興奮不已,呐喊著奮勇追來。當他們追到城下時,虞詡果斷發出號令,數百名弓弩手迅速出擊。一開始,先用小弩射擊,小弩的射程較短,隻有數十步之遙。羌眾見漢軍的箭矢威力不大,以為不足為懼,便更加肆無忌憚地猛撲城壕,全力攻城。
虞詡見羌眾中計,嘴角微微上揚,再次發出指令,讓弓弩手們換上強弩,並且下令二十人集中射擊一個羌人。一時間,箭如雨下,強弩的威力巨大,每一支箭都精準地射中目標,羌眾頓時紛紛倒地,死傷慘重。
羌眾的前隊遭受重創,嚇得魂飛魄散,紛紛向後逃竄。虞詡見此情形,親自率領吏士們出城奮勇追擊,又殺死了許多羌人。
殘餘的羌眾退至數裏外紮營,虞詡也收兵迴城。
第二天,虞詡大開城門,命令士兵們排列整齊,從東郭門進入,再從北郭門出來,然後又從北郭門進入,如此反複多次,並且讓士兵們不斷更換軍裝。這一招與之前的增灶法異曲同工,都是用的疑兵之計,讓羌人誤以為城中有源源不斷的援兵。
羌人遠遠地望見虞詡的士兵們來來往往,不知到底有多少人,心中驚恐萬分,士卒們更是嚇得麵麵相覷,互相驚嚇。到了夜晚,他們再也不敢停留,倉皇失措地開始撤退。
當羌眾逃至淺水灘邊時,他們以為已經擺脫了危險,便紛紛下馬,準備渡河。就在這時,突然一聲鼓響,四周湧出許多官兵,齊聲高唿:“羌奴快留下頭來!”
羌眾頓時嚇得肝膽俱裂,四處逃竄。但他們哪裏逃得過早已埋伏好的漢軍的追擊,一時間,淺水灘邊殺聲震天,血流成河。
原來,虞詡早就料到羌人會經過淺水灘,便提前在此處設下埋伏。這一仗,漢軍大獲全勝,徹底挫敗了羌人的銳氣。
虞詡以其卓越的智謀和果敢的決策,成功地保衛了武都,讓當地百姓免受羌人的侵擾。他的名聲也因此更加響亮,人們紛紛傳頌著他的英勇事跡,對他的智謀讚歎不已。
而此時的朝廷,也因為虞詡的勝利而暫時鬆了一口氣。但他們知道,羌人的威脅依然存在,未來的局勢依然嚴峻。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