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那鄭眾封侯這事兒,可真是開了漢廷的先例。和帝呢,覺得他鏟除竇氏有功,而且班賞的時候這鄭眾又推辭得多、接受得少,所以就對他格外寵信,竟然給了他侯位。嘿,這可真是讓人無語,一個宦官,本來就該幹些灑掃庭院的活兒,怎麽能跟公卿大臣們相提並論呢?就算這鄭眾還算乖巧聽話,立了功也不驕傲自滿,可也不能封他為侯啊!這簡直就是教猴子爬樹、引螞蟻決堤,後患無窮。光武帝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因為這鄭眾封侯,算是開了個壞頭,以後這天下啊,不亂成一鍋粥才怪呢!
咱先不說這糟心的事兒了,說說永元十五年的時候吧。那年夏天,發生了日食。那些當官的就說這是陰氣太盛,上奏說要把各位王爺都打發到自己的封地去。哎呀,這日食本來就是正常的天文現象,就算和人事有點關係,也可能是鄧後要臨朝的預兆,怎麽能怪到王爺們頭上,讓他們去封地呢?這不是瞎扯嘛,真是讓人笑掉大牙。
其實啊,和帝這人特別重兄弟情,一直遵循他父親的做法,讓兄弟們都留在京城。當那些官員上奏要遣發王爺們的時候,和帝心裏那叫一個舍不得,還下了詔書說:“這日食的異常,責任在我一個人身上。王爺們還小,早早離開親人,我這心裏也不好受。我這當皇帝的,對他們有著‘蓼莪凱風’裏那種親人分離的哀傷。這不是國家的製度,而且我也舍不得他們走,還是讓他們留下吧。”
沒過多久,到了冬天,和帝去章陵舊宅祭祀,還讓王爺們都跟著一起去。祭祀完了,就和宗室的人一起喝酒玩樂,大家都高興得很。後來又順道去了雲夢,到了漢水邊上,正打算再去江陵呢,突然接到留守太尉張禹的奏章,說不應該跑這麽遠遊玩。和帝看了奏章,也就隻好迴去了。
清河王劉慶的中傅衛,跟著清河王一起出行,這家夥一路上可沒少撈錢,竟然搜刮了一千多萬緡。這事兒後來被和帝知道了,就派人去審問整治,還怪劉慶沒有早點告發。劉慶就迴答說:“衛是我的師傅,是朝廷選來的,我本來就笨,隻知道聽他的話做事,也不方便去查他,所以就沒先知道這事兒。”和帝聽了劉慶的迴答,覺得還挺合適的,等到把衛的贓物都抄出來後,就都賜給了劉慶。劉慶推辭不要,但是和帝非要他收下,劉慶沒辦法,隻好拜謝接受了。
太尉張禹也因為這次出行得到了特別的賞賜,其他留守的官員和隨從的大臣們也都得到了不少錢帛。這時候,嶺南按照慣例進貢了龍眼和荔枝,為了送這些東西,每隔十裏就設一個驛站,每隔五裏就安排一個人了望,大家馬不停蹄地傳送,白天黑夜都不停。臨武縣長唐羌實在看不下去了,就上書詳細說了這進貢有多辛苦,還請求和帝別太看重這些吃的。和帝看了奏章,就下詔書禁止進貢,還讓太官不要接受這些珍貴的食物。這可算是和帝做的一件好事,所以得好好說說。
又過了一年,司徒魯恭因為一些事情被免官了,司空徐防就被升為司徒,大鴻臚陳寵被升為司空。陳寵之前是廷尉,後來升為大鴻臚的。再後來,改年號為元興,大赦天下,那些因為犯罪被削去宗室身份的人,也都恢複了平民身份。接著,雍地突然發生地裂,當時的人都覺得這是不祥之兆。等到十二月的時候,和帝生病了,而且一天比一天嚴重,最後竟然駕崩了,享年才二十七歲,在位十七年。
這時候問題來了,和帝沒有立太子,後宮生的孩子大多夭折了,大家都覺得皇宮裏好像不太吉利,所以有孩子出生,就趕緊讓奶媽抱到宮外,寄養在民間。和帝快不行的時候,大臣們都不知道皇嗣在哪裏,沒辦法擁立太子,隻好去稟報鄧後,請她拿主意。鄧後心裏清楚,後宮還有兩個孩子,大兒子劉勝,一直有重病,不方便立為太子;小兒子劉隆,才出生一百天,已經寄養在宮外了。於是鄧後馬上讓人把劉隆接進宮,立為太子。當天晚上,劉隆就即位了,尊鄧後為皇太後,鄧後就開始臨朝聽政。
不到半個月,就改了年號,定為延平元年,升太尉張禹為太傅,司徒徐防為太尉,讓他們參與尚書事務,百官都得聽他們的。鄧太後覺得皇帝還小,想讓重要的大臣住在皇宮裏,就命令張禹留在宮中保護,五天才能迴一次家。還提拔光祿勳梁鮪為司徒,接替徐防的職位,成為三公之一。封皇兄劉勝為平原王,把和帝葬在慎陵,廟號是穆宗。
總的來說,和帝在位這十七年,還算英明仁恕,有點他祖父的風範。他年輕的時候就能除掉竇氏,掌握大權;後來又尊重儒家,禮遇士人,善於納諫,愛護百姓,像減免租稅、賑濟饑荒、撫恤貧民這些好事,史書上都記了不少。遇到災異的時候,他就會詢問公卿大臣,讓他們大膽說出政治上的得失。前後一共出現了八十一次祥瑞,他都謙虛地說自己德行不夠,不讓宣揚。可惜啊,老天爺不讓他多活幾年,年紀輕輕就去世了。隻是他晚年的時候封了鄭眾為侯,導致宦官開始掌權,這可算是他一生的遺憾,也給國家種下了大禍根。
和帝的喪事辦完後,清河王劉慶等人就被命令去自己的封地了。劉慶一直感念和帝對他的好,心裏特別哀傷,甚至吐了好幾升血,但是也沒辦法,隻好強撐著病體上路。鄧太後看他這麽可憐,就格外照顧他,允許他在封地設置中尉內史,賜給他的東西,都是從和帝用過的裏麵選的,讓他留個紀念。而且因為新皇帝還小,鄧太後擔心會有意外,就把劉慶的大兒子劉祜和他的嫡母耿姬留在清河王府裏,以防萬一。其實鄧太後既然有這擔心,當初還不如立大皇子劉勝呢,幹嘛非要立個小嬰兒呢?
鄧太後又讓宮裏的人迴到園子裏,還特意賜給周馮兩位貴人策書,說:“我和你們在後宮一起待了十多年,可惜沒得到什麽福分,先帝早早地就去世了,我這心裏孤孤單單的,沒個依靠。我白天黑夜都在想這些事,心裏特別難過。現在按照舊例,你們要迴到園子裏去了,我這心裏真是又傷心又歎氣。這就像《燕燕》那首詩裏說的,我這心情啊,用言語都沒法表達。我賜給你們王青蓋車、采飾輅驂馬各一輛,黃金三十斤,雜帛三千匹,白越四千端。馮貴人沒有步搖環佩,也給你加賜一套,就當是分別的禮物吧,我這心裏真是有說不完的難過。”
周馮兩位貴人接到策書,拜謝之後就辭別出宮,到園寢去陪侍和帝的陵墓了。鄧太後接著又接連下了幾道詔書,大赦天下,凡是建武以來因為犯罪被禁錮的人,都恢複平民身份。又減少了太官、導官、尚方內署提供的飲食,規定除了陵廟祭祀,吃的米不能挑選,每天隻能吃一頓肉、一頓飯,不能隨便增加。郡國的進貢,也都減半,把上林苑的鷹犬賣掉,減少離宮別館的米炭供應,把掖庭的侍女和宗室親戚沒入官府為婢的人,都放迴家,讓她們嫁人。正好連著下了好幾個月的雨,有些郡國發生了水災,鄧太後就命令二千石的官員如實上報災情,免除田租和草料,不能隱瞞。那些不符合祀典的淫祀,也都讓取消了。這些都是鄧太後剛開始臨朝的時候做的好事。
沒過多久,司空陳寵去世了,鄧太後任命太常尹勤為司空,還提拔虎賁中郎將鄧盼車騎將軍。鄧攀塹搜檔拇蠖子,是鄧太後的親哥哥,字昭伯。他年輕的時候在竇憲的府裏當掾吏,後來他妹妹成了貴人,他和幾個弟弟就都當了郎中。和帝曾經想給鄧偶臃猓但是被鄧後推辭掉了,所以他升官也隻升到虎賁中郎將。鄧後臨朝聽政後,遇到什麽政務,都得找鄧派塘浚為了避嫌,就提拔鄧盼車騎將軍,待遇和三公一樣。這漢朝以前可沒有“三司”這個說法,從鄧趴始才有。唉,太後臨朝,肯定得用外戚,這以後的日子,怕是要出亂子哦,真是讓人歎息!鄧嘔顧闃道收斂,而且受他祖父鄧禹的遺訓影響,心裏也有點居安思危的意思。但是他妹妹是太後,年紀輕輕的,又不方便經常見大臣,他自己因為是太後的親哥哥,進出宮廷比較方便,所以隻好勉強接受任命,開始做事。
時間過得很快,到了中秋的時候,小皇帝劉隆竟然感冒了,而且病情發展得很快,突然就夭折了,才兩歲,就停靈在崇德前殿。鄧太後趕緊和鄧磐低瞪塘浚討論接下來該立誰當皇帝。好在清河王劉慶的兒子劉祜還留在王府裏,鄧太後就提議立劉祜為皇帝,鄧乓餐意。然後鄧龐趾凸卿大臣們商量,大家也都沒意見,於是當天晚上,鄧啪湍米漚謖齲用王青蓋車把劉祜接到宮裏,先封他為長安侯,然後準備讓他繼承皇位。鄧太後就下詔書說:
“先帝品德高尚,可惜早早地就去世了,我扶持著小皇帝,每天都盼著他能長大成人,繼承大業。誰知道突然就發生了這樣的變故,我這心裏真是悲痛萬分!我覺得平原王劉勝一直有重病,不方便繼承皇位。考慮到宗廟的重要性,也為了國家能有個合適的繼承人,我覺得長安侯劉祜品性忠孝,做事小心翼翼,能讀懂《詩》《論》,專心學習古代的文化,對下人也很仁愛寬厚,而且他已經十三歲了,有成年人的誌向。從親情和道德上來說,沒有比劉祜更合適的人選了。《禮》上說:‘兄弟的兒子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春秋》的道理是:‘做別人的繼承人,就是別人的兒子。’不能因為父親的命令而違背祖父的命令,所以就立劉祜為孝和皇帝的繼承人,讓他奉承祖宗,按照禮儀商議後上奏。”
公卿大臣們按照詔書的意思商議定了,就把奏議呈上去。宮裏又寫好了策命,交給太尉張禹,讓他帶著劉祜接受策命。張禹就對著劉祜宣讀:
“在延平元年秋八月癸醜這一天,皇太後說:長安侯劉祜,孝和皇帝品德高尚,光輝照耀四海。可惜大行皇帝壽命不長,我覺得你是孝章帝的嫡孫,為人謙恭、慈愛、溫順,從小就很勤奮,應該繼承宗廟,承擔國家的大業。現在讓你繼承孝和皇帝的皇位,你要統治好漢朝,秉持公正的態度,你一個人有福氣,就能讓萬民都幸福!皇帝你要努力啊!”
張禹讀完,把策命交給劉祜,劉祜拜謝接受後,張禹又獻上璽綬,然後就簇擁著劉祜登上皇位,這就是安帝。公卿大臣們都按照慣例來祝賀。但是因為安帝才十三歲,還不能親政,所以還是由鄧太後臨朝聽政。過了一個月,就把崇德前殿停放的小皇帝的靈柩,葬到了康陵。這小皇帝沒有諡號,也沒有廟號,就叫殤帝。
安帝本來和嫡母耿姬一起住在清河王府裏,他當了皇帝後,耿姬就不方便再留在那裏了。鄧太後就派中黃門送她迴封地。安帝的生母是左姬,左姬字小娥,她姐姐字大娥,是犍為人。她們的伯父聖因為妖言惑眾被處死,家屬都被沒入掖庭,她們姐妹倆也在其中。這姐妹倆長得漂亮,又有才學,小娥更厲害,擅長寫史書,還會作詞賦,大家都很稱讚她。
有一次,和帝讓人給各個王宮分賜宮人,清河王劉慶早就聽說這姐妹倆長得美,就特意賄賂宮裏的保姆,把她們要到了清河王府。這下劉慶可高興壞了,左擁右抱,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滋潤。這廢太子還想著縱情享樂呢!後來小娥懷孕生了個兒子,就是安帝。
據說安帝小時候,經常有神奇的光照進屋裏,還有赤蛇盤繞在床前守護他,但是走近一看,又什麽都沒有了,所以大家都覺得很神奇。其實這些都是大家瞎編的,實際上安帝能當上皇帝,是因為他父親無辜被廢,老天爺看不下去,就給了他這個機會。安帝十歲的時候,就喜歡學習史書,和帝還誇他是個神童,有空就召見他,和他一起討論文字。可惜這大小二娥,命運不好,做了清河王的姬妾,也沒享什麽福,早早地就去世了。這真是應了那句話:“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
清河王劉慶到封地一年多,身體越來越差,病得都快不行了。他就囑咐清河中大夫宋衍說:“清河這地方的土地不肥沃,不適合埋葬我,我想把我的屍骨埋在我母親的墳墓旁邊。我覺得朝廷對我有大恩,應該會賜給我一塊地方,讓我建個祠室,這樣我就能和母親在一起,死後也有個依靠,就沒什麽遺憾了!”說完,就讓宋衍寫好遺表,請求把自己的骸骨葬在亡母宋貴人旁邊。過了一夜,劉慶就去世了,才二十九歲。
他的遺表送到京城,鄧太後也覺得挺傷心的,就派司空尹勤拿著節杖,和宗正一起去吊唁祭祀,還特別賜給龍旗九旒,虎賁百人,葬禮的規格,都仿照東海王劉強的先例。同時讓掖庭令送左姬的遺棺,和劉慶合葬在廣丘,諡號是孝王,他的大兒子虎威繼承了爵位。
又過了一年,是永初元年,鄧太後又封宋衍為盛鄉侯,還把清河分成兩個國,封虎威的弟弟常保為廣川王。這事兒以後再說。
再說車騎將軍鄧牛自從和太後商量好立安帝的事兒後,就不想一直待在宮裏,多次請求迴自己家。鄧太後最後同意了他的請求。鄧龐興母齙艿埽大哥鄧京已經去世了;二哥鄧悝升為城門校尉;三哥鄧弘當了虎賁中郎將;小弟鄧閶還是郎中。鄧太後又給鄧旁黽臃獾兀封他為上蔡侯,鄧悝為葉侯,鄧弘為西平侯,鄧閶為西華侯,每個侯的食邑都是一萬戶。鄧乓蛭定策有功,又加了三千戶食邑。
鄧太後之前還為兄弟們推辭封賞,現在怎麽突然就封他們為侯了呢?鄧派鮮櫫拚牽但是鄧太後不答應。鄧龐衷俅紊鮮榍肭螅還說願意到偏遠的地方去,鄧太後沒辦法,隻好收迴成命,把他叫迴京城。不過還是封了他的生母陰氏為新野君,給她一萬戶的湯沐邑。
虎賁中郎將鄧弘,一直研究歐陽尚書,歐陽生是前漢武帝時候的人,師從伏生。鄧太後就讓鄧弘去教安帝讀書,她自己也跟著曹大家學習經書,還學習天文算數,白天處理政事,晚上就看書,已經成了習慣。這鄧太後也算是個厲害的女人,可惜這天下啊,陰氣太盛,陽氣不足。
偏偏這內憂剛少一點,外患又接連不斷。西域都護任尚,不聽班超的遺言勸告,做事特別苛刻,搞得大家都不喜歡他,西域各國就又開始背叛漢朝,把任尚給包圍了。任尚沒辦法,隻好上書求救。漢朝朝廷就派北地人郎中梁慬為西域副校尉,讓他帶著河西四郡的羌胡五千騎兵,趕緊去救援。
梁慬還沒到,任尚這邊就已經解圍了,於是他就把實際情況上報朝廷。朝廷有詔書讓任尚迴京城,另外任命騎都尉段禧為都護,西域長史趙博為騎都尉,一起駐紮在龜茲它乾城。這城裏的地形很狹窄,梁慬去看了一圈,就說西域各國都有叛變的心思,這城沒法守。於是他就去拜訪龜茲王白霸,跟他說朝廷對他的大恩,讓他不要辜負,還說龜茲現在形勢危險,應該請都護他們進城一起防守。
這白霸本來就是漢朝送迴去當王的,見三十四迴。聽了梁慬的話,當然願意。但是他的手下都不同意,白霸不聽他們的。梁慬看大家有二心,就趕緊讓手下人飛報段禧,讓他馬上帶兵進龜茲城。禧遂與趙博率兵八九千至龜茲國都。龜茲部眾,恨王招入漢軍,卻去聯結溫宿姑墨兩國兵馬,來攻白霸,共計有數萬人,將龜茲城圍得水泄不通,那場麵好似螞蟻圍攻大象,氣勢洶洶。
白霸這下可慌了神,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所措。段禧和趙博兩人也後悔不迭,直拍大腿,埋怨自己太草率,以致陷入這困境。
可梁慬卻麵不改色,好似那定海神針,穩穩當當。他站在城牆上,對著士兵們慷慨激昂地發誓,那聲音如同洪鍾,響徹四方。隨後,他便帶兵出城奮勇殺敵。隻見他手持長槍,左挑右刺,如入無人之境,殺得敵軍丟盔棄甲。這一戰,三戰三勝,可把敵軍打得暈頭轉向。
但叛眾自恃人多勢眾,雖吃了敗仗,卻仍不死心,像牛皮糖一樣賴著不走。梁慬也不著急,他采用車輪戰術,出戰一次,就迴城堅守數日,保存實力。就這樣,雙方僵持了好幾個月,敵軍漸漸疲憊不堪,士氣低落。
梁慬見時機已到,便與段禧、趙博等人商議,決定全力出擊。這一戰,他們好似猛虎下山,銳不可當。刀光劍影之間,血雨腥風彌漫,喊殺聲震耳欲聾。梁慬手中的大刀上下翻飛,所到之處,敵人紛紛倒下,那真是砍瓜切菜一般。
這一番廝殺下來,叛眾哪裏抵擋得住,頓時兵敗如山倒,像潮水般退去。溫宿姑墨兩國的敗兵,也嚇得屁滾尿流,四散奔逃。梁慬乘勝追擊,好似老鷹抓小雞,把敵軍殺得片甲不留。
這一戰,梁慬等人共斬虜首萬餘級,獲生口千餘人,駱駝牛羊萬餘頭,真是大獲全勝。龜茲這才安定下來,梁慬等人趕緊向朝廷報捷。
可誰知道,這龜茲之外,其他國家還是不肯服從漢朝。道路被阻斷,消息也傳不出去,等捷報送到朝廷,都過去一百多天了。
那些公卿大夫們,一個個都是鼠目寸光,隻看得到眼前的困難,紛紛上書說西域太遠,那些國家又反複無常,朝廷在那裏耗費了大量的錢糧,士兵們屯田也辛苦得很,花費巨大,不如取消都護,把軍隊召迴來。
鄧太後也不想再勞師動眾,就聽了這些人的話,派騎都尉王弘,帶著關中的士兵和西陲的羌胡,去迎接段禧、趙博、梁慬等人,以及伊吾盧柳中屯田的官吏士兵。
哎呀,這可真是可惜啊!班超在西域辛辛苦苦幾十年的功勞,就這麽白白放棄了,以前的努力全都打了水漂。這都怪任尚,不聽班超的話,把事情搞砸了。這也讓我們明白,要想安定邊疆,抵禦外敵,關鍵得靠有才能的人啊!要是用錯了人,這國家的邊疆就別想安寧了。
誰知道,朝廷這一撤兵,又惹出了羌人的亂子。
之前燒當羌酋東號,帶著族人歸附漢朝,他兒子麻奴也跟著投降,住在安定。東號死後,麻奴繼承了首領之位,他們的族人越來越多,分散在河西各郡縣。那些當官的和有錢有勢的人,都看不起他們,把他們當低賤的人,隨便使喚,時間一長,羌人心裏就積攢了一肚子的怨氣。
這次王弘奉命征調羌人去迎接西師,羌人還以為是要把他們調到西域去,都嚇得不敢去。郡縣的官吏卻不管這些,逼著他們出發,這下可好,羌人一下子就炸了鍋,紛紛反抗。官吏們卻把他們當成叛羌,派兵去攻打,又是殺又是抓,還把他們的房子都給毀了。
這下羌人更憤怒了,就像被點燃的火藥桶,徹底爆發。麻奴也控製不住局麵,隻好往西逃出塞外。先零別種滇零,和鍾羌諸種,趁機作亂,占據了隴道,到處搶劫。他們一開始沒有兵器,就用竹竿當戈矛,板案當盾牌,雖然裝備簡陋,可鬧得動靜還不小。
郡縣的官員根本抵擋不住,沒辦法,隻好連連向朝廷上書求救。鄧太後就派車騎將軍鄧牛發兵去征討羌人,還讓任尚當征西校尉,歸鄧胖富櫻一起出征。
這鄧藕腿紊心苤品羌人嗎?咱們下迴再說。
這鄧後一開始名聲還挺好,可仔細看看她做的事,也是有好有壞,就像那月亮,有圓的時候,也有缺的地方。和帝死後,她應該按照立長的規矩來選繼承人,和大臣們商量商量,再做決定。可她倒好,直接立了個才出生一百天的嬰兒當皇帝,這不是明擺著想自己掌權嗎?後來小皇帝夭折了,她又和自己的親哥哥商量,立了清河王的兒子劉祜。這國家大事,怎麽能就他們兄妹倆說了算呢?而且她剛掌權沒多久,就封自己的四個兄弟為侯,這不是違反祖製嗎?雖說她也做了些好事,可和這些錯事比起來,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要不是鄧潘們還知道點進退,說不定這鄧家就變成第二個竇家了。再看看西域這事兒,處理得一團糟。梁慬有那麽厲害的本事,卻不讓他好好發揮,反而聽那些大臣的短視建議,把西域就這麽放棄了。班超要是知道了,在地下都得氣得跺腳。這還不算完,放棄了西域,又惹出了西羌的叛亂,這內外都出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朝廷決策失誤啊!
有詩說得好:“哲夫成城,哲婦傾城。”這鄧後雖然還沒到傾城的地步,可也得讓人說幾句不是吧?
且說鄧騭與任尚領了旨意,點齊兵馬,浩浩蕩蕩地朝著羌人作亂之地進發。鄧騭騎在高頭大馬上,身著鎧甲,威風凜凜,可心裏卻像揣了隻小兔子,七上八下的。他心裏明白,此次出征責任重大,若是搞不定羌人之亂,不但自己的名聲要毀於一旦,還會讓朝廷陷入更大的危機之中。
任尚跟在旁邊,也是一臉凝重。他迴想起之前在西域的種種作為,心中懊悔不已,暗自發誓這次一定要將功贖罪,不能再出差錯。
大軍一路前行,不日便抵達了隴道附近。鄧騭下令安營紮寨,剛紮好營,就有探子來報,說前方發現大批羌人蹤跡。鄧騭聽聞,立刻召集眾將商議對策。
有的將領提議直接出兵攻打,殺他們個措手不及;有的則建議先觀察羌人的動向,再做打算。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不休。鄧騭聽著他們的建議,眉頭緊鎖,一時也沒了主意。
任尚站出來說道:“將軍,依我之見,羌人雖然人數眾多,但他們裝備簡陋,且缺乏統一指揮,我們可以先派一支小部隊去試探一下虛實,然後再製定作戰計劃。”鄧騭覺得任尚說得有些道理,便點頭同意。
於是,任尚挑選了幾百名精銳騎兵,朝著羌人所在的方向疾馳而去。不多時,前方就傳來了喊殺聲和兵器碰撞的聲音。鄧騭在營中焦急地等待著消息,心裏默默祈禱任尚能夠平安歸來,並且帶迴有用的情報。
過了好一會兒,任尚帶著人馬迴來了,雖然有些士兵受了傷,但總體來說損失不大。任尚向鄧騭報告說:“將軍,羌人果然如我們所料,戰鬥力不強,但他們占據了有利地形,且十分狡猾,我們一進攻,他們就四散逃竄,然後又從側翼和後方包抄過來,很難對付。”
鄧騭聽了,心中憂慮更甚。他深知這場仗不好打,若是強攻,己方必然會損失慘重;若是圍而不攻,又會耗費大量的糧草和時間,朝廷那邊也等不起。
正在鄧騭猶豫不決之時,突然又有探子來報,說後方的糧草運輸隊遭到了一小股羌人的襲擊,雖然護衛隊奮力抵抗,保住了大部分糧草,但也有一些被羌人搶走了。
這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鄧騭驚出了一身冷汗。糧草可是軍隊的命脈,若是糧草供應不足,這仗還沒打就已經輸了一半。鄧騭心急如焚,立刻召集眾將,嚴厲斥責了負責押運糧草的將領,然後商討如何解決糧草問題以及應對羌人的策略。
有的將領建議分兵去保護糧草運輸隊,但這樣一來,前線的兵力就會更加分散,戰鬥力也會減弱。鄧騭思來想去,覺得這個辦法不妥,一時之間,整個營帳內彌漫著緊張壓抑的氣氛,眾人都沉默不語,仿佛能聽到彼此沉重的唿吸聲。
鄧騭望著帳外的天空,心中暗暗叫苦:“這可如何是好?難道我鄧騭就要栽在這羌人之亂上嗎?若是這次不能成功平叛,我有何顏麵去麵對太後和朝廷的重托?”
就在眾人無計可施之時,一位年輕的謀士站了出來,他名叫李通,平日裏沉默寡言,但卻足智多謀。李通向鄧騭拱手說道:“將軍,在下有一計,或許可以解燃眉之急。”
鄧騭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急切地問道:“有何妙計?快說來聽聽!”
李通清了清嗓子,不緊不慢地說道:“將軍,我們可以派一支奇兵,繞道羌人的後方,燒毀他們的糧草和營地,讓他們陷入混亂。同時,我們在正麵加強攻勢,佯裝要全力進攻,吸引羌人的注意力。這樣一來,他們首尾不能相顧,必然會方寸大亂,我們便可趁機取勝。”
鄧騭聽了李通的計策,眼睛一亮,心中暗自讚歎:“此計甚妙!”但他還是有些擔心地問道:“這奇兵能順利繞道後方嗎?若是被羌人發現,可就危險了。”
李通微微一笑,說道:“將軍放心,我早已派人去探查過周邊的地形,有一條小路可以繞過羌人的防線,直達他們的後方。隻是這條路比較隱蔽,不易被發現,而且路途艱險,需要挑選一些精銳且熟悉地形的士兵才能完成任務。”
鄧騭聽後,心中大喜,立刻按照李通的計策開始部署。他挑選了一千名精銳士兵,由一位經驗豐富的將領帶領,悄悄朝著那條小路進發。同時,他在正麵集結了大軍,準備隨時發動進攻。
這邊鄧騭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著,那邊羌人也在商量著下一步的計劃。滇零和鍾羌的首領們聚集在一起,看著手中搶來的糧草,得意洋洋地哈哈大笑。
“這些漢朝的軍隊也不過如此嘛,我們這次一定能把他們趕出我們的地盤!”一個羌人首領揮舞著手中的長刀,大聲說道。
“沒錯,他們雖然人多,但都是些膽小鬼,隻要我們繼續這樣和他們周旋,他們遲早會被我們拖垮的。”另一個首領附和道。
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危機正在悄悄向他們逼近。
鄧騭派出去的奇兵沿著小路小心翼翼地前行,一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在一天深夜抵達了羌人的後方營地。他們趁著夜色,悄悄地潛入營地,四處放火。一時間,火光衝天,羌人營地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羌人們從睡夢中驚醒,看到營地著火,頓時驚慌失措,四處逃竄。有的忙著救火,有的則拿起武器,卻不知道敵人在哪裏。
正麵的鄧騭看到後方火光四起,知道奇兵已經得手,立刻下令大軍發動進攻。漢軍士氣大振,如潮水般向羌人湧去。
羌人本來就被後方的大火搞得暈頭轉向,此時又麵對漢軍的猛烈進攻,哪裏還抵擋得住?他們紛紛丟盔棄甲,四散奔逃。
鄧騭和任尚率領大軍乘勝追擊,一路上斬殺了不少羌人,繳獲了大量的物資。這場戰鬥,漢軍終於取得了勝利,暫時解除了羌人之亂的危機。
鄧騭望著戰場上的硝煙漸漸散去,心中鬆了一口氣。但他也知道,這隻是暫時的勝利,羌人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未來的路還很長,還有更多的挑戰在等著他。
而此時的朝廷之中,鄧太後也在密切關注著前線的戰事。當她收到鄧騭的捷報時,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同時也在思考著如何才能徹底平定羌人之亂,讓邊疆恢複安寧。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咱先不說這糟心的事兒了,說說永元十五年的時候吧。那年夏天,發生了日食。那些當官的就說這是陰氣太盛,上奏說要把各位王爺都打發到自己的封地去。哎呀,這日食本來就是正常的天文現象,就算和人事有點關係,也可能是鄧後要臨朝的預兆,怎麽能怪到王爺們頭上,讓他們去封地呢?這不是瞎扯嘛,真是讓人笑掉大牙。
其實啊,和帝這人特別重兄弟情,一直遵循他父親的做法,讓兄弟們都留在京城。當那些官員上奏要遣發王爺們的時候,和帝心裏那叫一個舍不得,還下了詔書說:“這日食的異常,責任在我一個人身上。王爺們還小,早早離開親人,我這心裏也不好受。我這當皇帝的,對他們有著‘蓼莪凱風’裏那種親人分離的哀傷。這不是國家的製度,而且我也舍不得他們走,還是讓他們留下吧。”
沒過多久,到了冬天,和帝去章陵舊宅祭祀,還讓王爺們都跟著一起去。祭祀完了,就和宗室的人一起喝酒玩樂,大家都高興得很。後來又順道去了雲夢,到了漢水邊上,正打算再去江陵呢,突然接到留守太尉張禹的奏章,說不應該跑這麽遠遊玩。和帝看了奏章,也就隻好迴去了。
清河王劉慶的中傅衛,跟著清河王一起出行,這家夥一路上可沒少撈錢,竟然搜刮了一千多萬緡。這事兒後來被和帝知道了,就派人去審問整治,還怪劉慶沒有早點告發。劉慶就迴答說:“衛是我的師傅,是朝廷選來的,我本來就笨,隻知道聽他的話做事,也不方便去查他,所以就沒先知道這事兒。”和帝聽了劉慶的迴答,覺得還挺合適的,等到把衛的贓物都抄出來後,就都賜給了劉慶。劉慶推辭不要,但是和帝非要他收下,劉慶沒辦法,隻好拜謝接受了。
太尉張禹也因為這次出行得到了特別的賞賜,其他留守的官員和隨從的大臣們也都得到了不少錢帛。這時候,嶺南按照慣例進貢了龍眼和荔枝,為了送這些東西,每隔十裏就設一個驛站,每隔五裏就安排一個人了望,大家馬不停蹄地傳送,白天黑夜都不停。臨武縣長唐羌實在看不下去了,就上書詳細說了這進貢有多辛苦,還請求和帝別太看重這些吃的。和帝看了奏章,就下詔書禁止進貢,還讓太官不要接受這些珍貴的食物。這可算是和帝做的一件好事,所以得好好說說。
又過了一年,司徒魯恭因為一些事情被免官了,司空徐防就被升為司徒,大鴻臚陳寵被升為司空。陳寵之前是廷尉,後來升為大鴻臚的。再後來,改年號為元興,大赦天下,那些因為犯罪被削去宗室身份的人,也都恢複了平民身份。接著,雍地突然發生地裂,當時的人都覺得這是不祥之兆。等到十二月的時候,和帝生病了,而且一天比一天嚴重,最後竟然駕崩了,享年才二十七歲,在位十七年。
這時候問題來了,和帝沒有立太子,後宮生的孩子大多夭折了,大家都覺得皇宮裏好像不太吉利,所以有孩子出生,就趕緊讓奶媽抱到宮外,寄養在民間。和帝快不行的時候,大臣們都不知道皇嗣在哪裏,沒辦法擁立太子,隻好去稟報鄧後,請她拿主意。鄧後心裏清楚,後宮還有兩個孩子,大兒子劉勝,一直有重病,不方便立為太子;小兒子劉隆,才出生一百天,已經寄養在宮外了。於是鄧後馬上讓人把劉隆接進宮,立為太子。當天晚上,劉隆就即位了,尊鄧後為皇太後,鄧後就開始臨朝聽政。
不到半個月,就改了年號,定為延平元年,升太尉張禹為太傅,司徒徐防為太尉,讓他們參與尚書事務,百官都得聽他們的。鄧太後覺得皇帝還小,想讓重要的大臣住在皇宮裏,就命令張禹留在宮中保護,五天才能迴一次家。還提拔光祿勳梁鮪為司徒,接替徐防的職位,成為三公之一。封皇兄劉勝為平原王,把和帝葬在慎陵,廟號是穆宗。
總的來說,和帝在位這十七年,還算英明仁恕,有點他祖父的風範。他年輕的時候就能除掉竇氏,掌握大權;後來又尊重儒家,禮遇士人,善於納諫,愛護百姓,像減免租稅、賑濟饑荒、撫恤貧民這些好事,史書上都記了不少。遇到災異的時候,他就會詢問公卿大臣,讓他們大膽說出政治上的得失。前後一共出現了八十一次祥瑞,他都謙虛地說自己德行不夠,不讓宣揚。可惜啊,老天爺不讓他多活幾年,年紀輕輕就去世了。隻是他晚年的時候封了鄭眾為侯,導致宦官開始掌權,這可算是他一生的遺憾,也給國家種下了大禍根。
和帝的喪事辦完後,清河王劉慶等人就被命令去自己的封地了。劉慶一直感念和帝對他的好,心裏特別哀傷,甚至吐了好幾升血,但是也沒辦法,隻好強撐著病體上路。鄧太後看他這麽可憐,就格外照顧他,允許他在封地設置中尉內史,賜給他的東西,都是從和帝用過的裏麵選的,讓他留個紀念。而且因為新皇帝還小,鄧太後擔心會有意外,就把劉慶的大兒子劉祜和他的嫡母耿姬留在清河王府裏,以防萬一。其實鄧太後既然有這擔心,當初還不如立大皇子劉勝呢,幹嘛非要立個小嬰兒呢?
鄧太後又讓宮裏的人迴到園子裏,還特意賜給周馮兩位貴人策書,說:“我和你們在後宮一起待了十多年,可惜沒得到什麽福分,先帝早早地就去世了,我這心裏孤孤單單的,沒個依靠。我白天黑夜都在想這些事,心裏特別難過。現在按照舊例,你們要迴到園子裏去了,我這心裏真是又傷心又歎氣。這就像《燕燕》那首詩裏說的,我這心情啊,用言語都沒法表達。我賜給你們王青蓋車、采飾輅驂馬各一輛,黃金三十斤,雜帛三千匹,白越四千端。馮貴人沒有步搖環佩,也給你加賜一套,就當是分別的禮物吧,我這心裏真是有說不完的難過。”
周馮兩位貴人接到策書,拜謝之後就辭別出宮,到園寢去陪侍和帝的陵墓了。鄧太後接著又接連下了幾道詔書,大赦天下,凡是建武以來因為犯罪被禁錮的人,都恢複平民身份。又減少了太官、導官、尚方內署提供的飲食,規定除了陵廟祭祀,吃的米不能挑選,每天隻能吃一頓肉、一頓飯,不能隨便增加。郡國的進貢,也都減半,把上林苑的鷹犬賣掉,減少離宮別館的米炭供應,把掖庭的侍女和宗室親戚沒入官府為婢的人,都放迴家,讓她們嫁人。正好連著下了好幾個月的雨,有些郡國發生了水災,鄧太後就命令二千石的官員如實上報災情,免除田租和草料,不能隱瞞。那些不符合祀典的淫祀,也都讓取消了。這些都是鄧太後剛開始臨朝的時候做的好事。
沒過多久,司空陳寵去世了,鄧太後任命太常尹勤為司空,還提拔虎賁中郎將鄧盼車騎將軍。鄧攀塹搜檔拇蠖子,是鄧太後的親哥哥,字昭伯。他年輕的時候在竇憲的府裏當掾吏,後來他妹妹成了貴人,他和幾個弟弟就都當了郎中。和帝曾經想給鄧偶臃猓但是被鄧後推辭掉了,所以他升官也隻升到虎賁中郎將。鄧後臨朝聽政後,遇到什麽政務,都得找鄧派塘浚為了避嫌,就提拔鄧盼車騎將軍,待遇和三公一樣。這漢朝以前可沒有“三司”這個說法,從鄧趴始才有。唉,太後臨朝,肯定得用外戚,這以後的日子,怕是要出亂子哦,真是讓人歎息!鄧嘔顧闃道收斂,而且受他祖父鄧禹的遺訓影響,心裏也有點居安思危的意思。但是他妹妹是太後,年紀輕輕的,又不方便經常見大臣,他自己因為是太後的親哥哥,進出宮廷比較方便,所以隻好勉強接受任命,開始做事。
時間過得很快,到了中秋的時候,小皇帝劉隆竟然感冒了,而且病情發展得很快,突然就夭折了,才兩歲,就停靈在崇德前殿。鄧太後趕緊和鄧磐低瞪塘浚討論接下來該立誰當皇帝。好在清河王劉慶的兒子劉祜還留在王府裏,鄧太後就提議立劉祜為皇帝,鄧乓餐意。然後鄧龐趾凸卿大臣們商量,大家也都沒意見,於是當天晚上,鄧啪湍米漚謖齲用王青蓋車把劉祜接到宮裏,先封他為長安侯,然後準備讓他繼承皇位。鄧太後就下詔書說:
“先帝品德高尚,可惜早早地就去世了,我扶持著小皇帝,每天都盼著他能長大成人,繼承大業。誰知道突然就發生了這樣的變故,我這心裏真是悲痛萬分!我覺得平原王劉勝一直有重病,不方便繼承皇位。考慮到宗廟的重要性,也為了國家能有個合適的繼承人,我覺得長安侯劉祜品性忠孝,做事小心翼翼,能讀懂《詩》《論》,專心學習古代的文化,對下人也很仁愛寬厚,而且他已經十三歲了,有成年人的誌向。從親情和道德上來說,沒有比劉祜更合適的人選了。《禮》上說:‘兄弟的兒子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春秋》的道理是:‘做別人的繼承人,就是別人的兒子。’不能因為父親的命令而違背祖父的命令,所以就立劉祜為孝和皇帝的繼承人,讓他奉承祖宗,按照禮儀商議後上奏。”
公卿大臣們按照詔書的意思商議定了,就把奏議呈上去。宮裏又寫好了策命,交給太尉張禹,讓他帶著劉祜接受策命。張禹就對著劉祜宣讀:
“在延平元年秋八月癸醜這一天,皇太後說:長安侯劉祜,孝和皇帝品德高尚,光輝照耀四海。可惜大行皇帝壽命不長,我覺得你是孝章帝的嫡孫,為人謙恭、慈愛、溫順,從小就很勤奮,應該繼承宗廟,承擔國家的大業。現在讓你繼承孝和皇帝的皇位,你要統治好漢朝,秉持公正的態度,你一個人有福氣,就能讓萬民都幸福!皇帝你要努力啊!”
張禹讀完,把策命交給劉祜,劉祜拜謝接受後,張禹又獻上璽綬,然後就簇擁著劉祜登上皇位,這就是安帝。公卿大臣們都按照慣例來祝賀。但是因為安帝才十三歲,還不能親政,所以還是由鄧太後臨朝聽政。過了一個月,就把崇德前殿停放的小皇帝的靈柩,葬到了康陵。這小皇帝沒有諡號,也沒有廟號,就叫殤帝。
安帝本來和嫡母耿姬一起住在清河王府裏,他當了皇帝後,耿姬就不方便再留在那裏了。鄧太後就派中黃門送她迴封地。安帝的生母是左姬,左姬字小娥,她姐姐字大娥,是犍為人。她們的伯父聖因為妖言惑眾被處死,家屬都被沒入掖庭,她們姐妹倆也在其中。這姐妹倆長得漂亮,又有才學,小娥更厲害,擅長寫史書,還會作詞賦,大家都很稱讚她。
有一次,和帝讓人給各個王宮分賜宮人,清河王劉慶早就聽說這姐妹倆長得美,就特意賄賂宮裏的保姆,把她們要到了清河王府。這下劉慶可高興壞了,左擁右抱,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滋潤。這廢太子還想著縱情享樂呢!後來小娥懷孕生了個兒子,就是安帝。
據說安帝小時候,經常有神奇的光照進屋裏,還有赤蛇盤繞在床前守護他,但是走近一看,又什麽都沒有了,所以大家都覺得很神奇。其實這些都是大家瞎編的,實際上安帝能當上皇帝,是因為他父親無辜被廢,老天爺看不下去,就給了他這個機會。安帝十歲的時候,就喜歡學習史書,和帝還誇他是個神童,有空就召見他,和他一起討論文字。可惜這大小二娥,命運不好,做了清河王的姬妾,也沒享什麽福,早早地就去世了。這真是應了那句話:“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
清河王劉慶到封地一年多,身體越來越差,病得都快不行了。他就囑咐清河中大夫宋衍說:“清河這地方的土地不肥沃,不適合埋葬我,我想把我的屍骨埋在我母親的墳墓旁邊。我覺得朝廷對我有大恩,應該會賜給我一塊地方,讓我建個祠室,這樣我就能和母親在一起,死後也有個依靠,就沒什麽遺憾了!”說完,就讓宋衍寫好遺表,請求把自己的骸骨葬在亡母宋貴人旁邊。過了一夜,劉慶就去世了,才二十九歲。
他的遺表送到京城,鄧太後也覺得挺傷心的,就派司空尹勤拿著節杖,和宗正一起去吊唁祭祀,還特別賜給龍旗九旒,虎賁百人,葬禮的規格,都仿照東海王劉強的先例。同時讓掖庭令送左姬的遺棺,和劉慶合葬在廣丘,諡號是孝王,他的大兒子虎威繼承了爵位。
又過了一年,是永初元年,鄧太後又封宋衍為盛鄉侯,還把清河分成兩個國,封虎威的弟弟常保為廣川王。這事兒以後再說。
再說車騎將軍鄧牛自從和太後商量好立安帝的事兒後,就不想一直待在宮裏,多次請求迴自己家。鄧太後最後同意了他的請求。鄧龐興母齙艿埽大哥鄧京已經去世了;二哥鄧悝升為城門校尉;三哥鄧弘當了虎賁中郎將;小弟鄧閶還是郎中。鄧太後又給鄧旁黽臃獾兀封他為上蔡侯,鄧悝為葉侯,鄧弘為西平侯,鄧閶為西華侯,每個侯的食邑都是一萬戶。鄧乓蛭定策有功,又加了三千戶食邑。
鄧太後之前還為兄弟們推辭封賞,現在怎麽突然就封他們為侯了呢?鄧派鮮櫫拚牽但是鄧太後不答應。鄧龐衷俅紊鮮榍肭螅還說願意到偏遠的地方去,鄧太後沒辦法,隻好收迴成命,把他叫迴京城。不過還是封了他的生母陰氏為新野君,給她一萬戶的湯沐邑。
虎賁中郎將鄧弘,一直研究歐陽尚書,歐陽生是前漢武帝時候的人,師從伏生。鄧太後就讓鄧弘去教安帝讀書,她自己也跟著曹大家學習經書,還學習天文算數,白天處理政事,晚上就看書,已經成了習慣。這鄧太後也算是個厲害的女人,可惜這天下啊,陰氣太盛,陽氣不足。
偏偏這內憂剛少一點,外患又接連不斷。西域都護任尚,不聽班超的遺言勸告,做事特別苛刻,搞得大家都不喜歡他,西域各國就又開始背叛漢朝,把任尚給包圍了。任尚沒辦法,隻好上書求救。漢朝朝廷就派北地人郎中梁慬為西域副校尉,讓他帶著河西四郡的羌胡五千騎兵,趕緊去救援。
梁慬還沒到,任尚這邊就已經解圍了,於是他就把實際情況上報朝廷。朝廷有詔書讓任尚迴京城,另外任命騎都尉段禧為都護,西域長史趙博為騎都尉,一起駐紮在龜茲它乾城。這城裏的地形很狹窄,梁慬去看了一圈,就說西域各國都有叛變的心思,這城沒法守。於是他就去拜訪龜茲王白霸,跟他說朝廷對他的大恩,讓他不要辜負,還說龜茲現在形勢危險,應該請都護他們進城一起防守。
這白霸本來就是漢朝送迴去當王的,見三十四迴。聽了梁慬的話,當然願意。但是他的手下都不同意,白霸不聽他們的。梁慬看大家有二心,就趕緊讓手下人飛報段禧,讓他馬上帶兵進龜茲城。禧遂與趙博率兵八九千至龜茲國都。龜茲部眾,恨王招入漢軍,卻去聯結溫宿姑墨兩國兵馬,來攻白霸,共計有數萬人,將龜茲城圍得水泄不通,那場麵好似螞蟻圍攻大象,氣勢洶洶。
白霸這下可慌了神,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所措。段禧和趙博兩人也後悔不迭,直拍大腿,埋怨自己太草率,以致陷入這困境。
可梁慬卻麵不改色,好似那定海神針,穩穩當當。他站在城牆上,對著士兵們慷慨激昂地發誓,那聲音如同洪鍾,響徹四方。隨後,他便帶兵出城奮勇殺敵。隻見他手持長槍,左挑右刺,如入無人之境,殺得敵軍丟盔棄甲。這一戰,三戰三勝,可把敵軍打得暈頭轉向。
但叛眾自恃人多勢眾,雖吃了敗仗,卻仍不死心,像牛皮糖一樣賴著不走。梁慬也不著急,他采用車輪戰術,出戰一次,就迴城堅守數日,保存實力。就這樣,雙方僵持了好幾個月,敵軍漸漸疲憊不堪,士氣低落。
梁慬見時機已到,便與段禧、趙博等人商議,決定全力出擊。這一戰,他們好似猛虎下山,銳不可當。刀光劍影之間,血雨腥風彌漫,喊殺聲震耳欲聾。梁慬手中的大刀上下翻飛,所到之處,敵人紛紛倒下,那真是砍瓜切菜一般。
這一番廝殺下來,叛眾哪裏抵擋得住,頓時兵敗如山倒,像潮水般退去。溫宿姑墨兩國的敗兵,也嚇得屁滾尿流,四散奔逃。梁慬乘勝追擊,好似老鷹抓小雞,把敵軍殺得片甲不留。
這一戰,梁慬等人共斬虜首萬餘級,獲生口千餘人,駱駝牛羊萬餘頭,真是大獲全勝。龜茲這才安定下來,梁慬等人趕緊向朝廷報捷。
可誰知道,這龜茲之外,其他國家還是不肯服從漢朝。道路被阻斷,消息也傳不出去,等捷報送到朝廷,都過去一百多天了。
那些公卿大夫們,一個個都是鼠目寸光,隻看得到眼前的困難,紛紛上書說西域太遠,那些國家又反複無常,朝廷在那裏耗費了大量的錢糧,士兵們屯田也辛苦得很,花費巨大,不如取消都護,把軍隊召迴來。
鄧太後也不想再勞師動眾,就聽了這些人的話,派騎都尉王弘,帶著關中的士兵和西陲的羌胡,去迎接段禧、趙博、梁慬等人,以及伊吾盧柳中屯田的官吏士兵。
哎呀,這可真是可惜啊!班超在西域辛辛苦苦幾十年的功勞,就這麽白白放棄了,以前的努力全都打了水漂。這都怪任尚,不聽班超的話,把事情搞砸了。這也讓我們明白,要想安定邊疆,抵禦外敵,關鍵得靠有才能的人啊!要是用錯了人,這國家的邊疆就別想安寧了。
誰知道,朝廷這一撤兵,又惹出了羌人的亂子。
之前燒當羌酋東號,帶著族人歸附漢朝,他兒子麻奴也跟著投降,住在安定。東號死後,麻奴繼承了首領之位,他們的族人越來越多,分散在河西各郡縣。那些當官的和有錢有勢的人,都看不起他們,把他們當低賤的人,隨便使喚,時間一長,羌人心裏就積攢了一肚子的怨氣。
這次王弘奉命征調羌人去迎接西師,羌人還以為是要把他們調到西域去,都嚇得不敢去。郡縣的官吏卻不管這些,逼著他們出發,這下可好,羌人一下子就炸了鍋,紛紛反抗。官吏們卻把他們當成叛羌,派兵去攻打,又是殺又是抓,還把他們的房子都給毀了。
這下羌人更憤怒了,就像被點燃的火藥桶,徹底爆發。麻奴也控製不住局麵,隻好往西逃出塞外。先零別種滇零,和鍾羌諸種,趁機作亂,占據了隴道,到處搶劫。他們一開始沒有兵器,就用竹竿當戈矛,板案當盾牌,雖然裝備簡陋,可鬧得動靜還不小。
郡縣的官員根本抵擋不住,沒辦法,隻好連連向朝廷上書求救。鄧太後就派車騎將軍鄧牛發兵去征討羌人,還讓任尚當征西校尉,歸鄧胖富櫻一起出征。
這鄧藕腿紊心苤品羌人嗎?咱們下迴再說。
這鄧後一開始名聲還挺好,可仔細看看她做的事,也是有好有壞,就像那月亮,有圓的時候,也有缺的地方。和帝死後,她應該按照立長的規矩來選繼承人,和大臣們商量商量,再做決定。可她倒好,直接立了個才出生一百天的嬰兒當皇帝,這不是明擺著想自己掌權嗎?後來小皇帝夭折了,她又和自己的親哥哥商量,立了清河王的兒子劉祜。這國家大事,怎麽能就他們兄妹倆說了算呢?而且她剛掌權沒多久,就封自己的四個兄弟為侯,這不是違反祖製嗎?雖說她也做了些好事,可和這些錯事比起來,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要不是鄧潘們還知道點進退,說不定這鄧家就變成第二個竇家了。再看看西域這事兒,處理得一團糟。梁慬有那麽厲害的本事,卻不讓他好好發揮,反而聽那些大臣的短視建議,把西域就這麽放棄了。班超要是知道了,在地下都得氣得跺腳。這還不算完,放棄了西域,又惹出了西羌的叛亂,這內外都出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朝廷決策失誤啊!
有詩說得好:“哲夫成城,哲婦傾城。”這鄧後雖然還沒到傾城的地步,可也得讓人說幾句不是吧?
且說鄧騭與任尚領了旨意,點齊兵馬,浩浩蕩蕩地朝著羌人作亂之地進發。鄧騭騎在高頭大馬上,身著鎧甲,威風凜凜,可心裏卻像揣了隻小兔子,七上八下的。他心裏明白,此次出征責任重大,若是搞不定羌人之亂,不但自己的名聲要毀於一旦,還會讓朝廷陷入更大的危機之中。
任尚跟在旁邊,也是一臉凝重。他迴想起之前在西域的種種作為,心中懊悔不已,暗自發誓這次一定要將功贖罪,不能再出差錯。
大軍一路前行,不日便抵達了隴道附近。鄧騭下令安營紮寨,剛紮好營,就有探子來報,說前方發現大批羌人蹤跡。鄧騭聽聞,立刻召集眾將商議對策。
有的將領提議直接出兵攻打,殺他們個措手不及;有的則建議先觀察羌人的動向,再做打算。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不休。鄧騭聽著他們的建議,眉頭緊鎖,一時也沒了主意。
任尚站出來說道:“將軍,依我之見,羌人雖然人數眾多,但他們裝備簡陋,且缺乏統一指揮,我們可以先派一支小部隊去試探一下虛實,然後再製定作戰計劃。”鄧騭覺得任尚說得有些道理,便點頭同意。
於是,任尚挑選了幾百名精銳騎兵,朝著羌人所在的方向疾馳而去。不多時,前方就傳來了喊殺聲和兵器碰撞的聲音。鄧騭在營中焦急地等待著消息,心裏默默祈禱任尚能夠平安歸來,並且帶迴有用的情報。
過了好一會兒,任尚帶著人馬迴來了,雖然有些士兵受了傷,但總體來說損失不大。任尚向鄧騭報告說:“將軍,羌人果然如我們所料,戰鬥力不強,但他們占據了有利地形,且十分狡猾,我們一進攻,他們就四散逃竄,然後又從側翼和後方包抄過來,很難對付。”
鄧騭聽了,心中憂慮更甚。他深知這場仗不好打,若是強攻,己方必然會損失慘重;若是圍而不攻,又會耗費大量的糧草和時間,朝廷那邊也等不起。
正在鄧騭猶豫不決之時,突然又有探子來報,說後方的糧草運輸隊遭到了一小股羌人的襲擊,雖然護衛隊奮力抵抗,保住了大部分糧草,但也有一些被羌人搶走了。
這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鄧騭驚出了一身冷汗。糧草可是軍隊的命脈,若是糧草供應不足,這仗還沒打就已經輸了一半。鄧騭心急如焚,立刻召集眾將,嚴厲斥責了負責押運糧草的將領,然後商討如何解決糧草問題以及應對羌人的策略。
有的將領建議分兵去保護糧草運輸隊,但這樣一來,前線的兵力就會更加分散,戰鬥力也會減弱。鄧騭思來想去,覺得這個辦法不妥,一時之間,整個營帳內彌漫著緊張壓抑的氣氛,眾人都沉默不語,仿佛能聽到彼此沉重的唿吸聲。
鄧騭望著帳外的天空,心中暗暗叫苦:“這可如何是好?難道我鄧騭就要栽在這羌人之亂上嗎?若是這次不能成功平叛,我有何顏麵去麵對太後和朝廷的重托?”
就在眾人無計可施之時,一位年輕的謀士站了出來,他名叫李通,平日裏沉默寡言,但卻足智多謀。李通向鄧騭拱手說道:“將軍,在下有一計,或許可以解燃眉之急。”
鄧騭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急切地問道:“有何妙計?快說來聽聽!”
李通清了清嗓子,不緊不慢地說道:“將軍,我們可以派一支奇兵,繞道羌人的後方,燒毀他們的糧草和營地,讓他們陷入混亂。同時,我們在正麵加強攻勢,佯裝要全力進攻,吸引羌人的注意力。這樣一來,他們首尾不能相顧,必然會方寸大亂,我們便可趁機取勝。”
鄧騭聽了李通的計策,眼睛一亮,心中暗自讚歎:“此計甚妙!”但他還是有些擔心地問道:“這奇兵能順利繞道後方嗎?若是被羌人發現,可就危險了。”
李通微微一笑,說道:“將軍放心,我早已派人去探查過周邊的地形,有一條小路可以繞過羌人的防線,直達他們的後方。隻是這條路比較隱蔽,不易被發現,而且路途艱險,需要挑選一些精銳且熟悉地形的士兵才能完成任務。”
鄧騭聽後,心中大喜,立刻按照李通的計策開始部署。他挑選了一千名精銳士兵,由一位經驗豐富的將領帶領,悄悄朝著那條小路進發。同時,他在正麵集結了大軍,準備隨時發動進攻。
這邊鄧騭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著,那邊羌人也在商量著下一步的計劃。滇零和鍾羌的首領們聚集在一起,看著手中搶來的糧草,得意洋洋地哈哈大笑。
“這些漢朝的軍隊也不過如此嘛,我們這次一定能把他們趕出我們的地盤!”一個羌人首領揮舞著手中的長刀,大聲說道。
“沒錯,他們雖然人多,但都是些膽小鬼,隻要我們繼續這樣和他們周旋,他們遲早會被我們拖垮的。”另一個首領附和道。
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危機正在悄悄向他們逼近。
鄧騭派出去的奇兵沿著小路小心翼翼地前行,一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在一天深夜抵達了羌人的後方營地。他們趁著夜色,悄悄地潛入營地,四處放火。一時間,火光衝天,羌人營地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羌人們從睡夢中驚醒,看到營地著火,頓時驚慌失措,四處逃竄。有的忙著救火,有的則拿起武器,卻不知道敵人在哪裏。
正麵的鄧騭看到後方火光四起,知道奇兵已經得手,立刻下令大軍發動進攻。漢軍士氣大振,如潮水般向羌人湧去。
羌人本來就被後方的大火搞得暈頭轉向,此時又麵對漢軍的猛烈進攻,哪裏還抵擋得住?他們紛紛丟盔棄甲,四散奔逃。
鄧騭和任尚率領大軍乘勝追擊,一路上斬殺了不少羌人,繳獲了大量的物資。這場戰鬥,漢軍終於取得了勝利,暫時解除了羌人之亂的危機。
鄧騭望著戰場上的硝煙漸漸散去,心中鬆了一口氣。但他也知道,這隻是暫時的勝利,羌人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未來的路還很長,還有更多的挑戰在等著他。
而此時的朝廷之中,鄧太後也在密切關注著前線的戰事。當她收到鄧騭的捷報時,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同時也在思考著如何才能徹底平定羌人之亂,讓邊疆恢複安寧。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