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接著嘮,東漢初年那些有名的高士啊,之前講過嚴子陵,那可是個厲害角色。後來呢,又出了個扶風人梁鴻,這梁鴻啊,和他老婆孟光,一起跑到吳中隱居起來了。
梁鴻字伯鸞,他爹梁讓在王莽那時候當過城門校尉,後來調到北地,負責祭祀少皞,結果趕上兵荒馬亂,生病去世了。梁鴻窮得叮當響,沒錢給老爹下葬,隻好用席子把屍體一裹,簡單埋了。後來他去太學上學,學得那叫一個好,啥經書都精通。可命運這玩意兒愛開玩笑,梁鴻落魄得沒地兒去,沒辦法,隻能跑到上林苑給人放豬。有一迴,不小心失了火,把鄰居家也給燒了。梁鴻這老實人,馬上就去問人家損失多少,要用自己的豬來賠。鄰居這人也有點不地道,嫌豬不夠。梁鴻沒轍,就說給人家當傭人來抵償,幹活那叫一個賣力氣,一點兒都不懈怠。
村裏那些老頭一看,這梁鴻肯定不是一般人啊,都替他打抱不平,去指責那個雇主。雇主這才覺得不好意思,跟梁鴻道歉,把豬還給他。梁鴻也沒要,拍拍屁股迴扶風了。
村裏人都知道梁鴻是個有骨氣、有德行的人,好多人爭著要把女兒嫁給他,梁鴻一個都沒看上,全給拒絕了。隻有同縣孟家有個閨女,都三十歲了,長得又胖又黑,不過力氣挺大,能舉起石臼。這姑娘挑對象可挑花眼了,一直沒嫁人。她爹媽就問她為啥,姑娘迴答說:“我得找個像梁伯鸞那樣賢德高潔的人,才肯嫁。”你瞧瞧,這姑娘雖然模樣一般,可心裏門兒清。
她爹媽一聽,就托人把姑娘的話傳給梁鴻。梁鴻一聽,嘿,這可找到知己了,趕緊去孟家下聘禮。這孟姑娘許了人家,就開始準備嫁衣,不過不是啥綾羅綢緞,而是粗布麻衣,還準備了筐子、織布機這些東西。到了結婚那天,姑娘也得打扮一下不是,就穿著漂亮衣服去了。
可這梁鴻啊,結婚七天了,都沒跟姑娘說一句話。孟姑娘這就納悶了,心想是不是自己哪兒做得不好呢?於是就跪下來問梁鴻:“我聽說您是個德行高尚的人,找對象要求也高,我也拒絕了好幾家求婚的。現在咱們成了夫妻,我本以為咱倆想法一樣,可您七天都不搭理我,是不是我犯啥錯了?”梁鴻這才開口說:“我本來想找個能穿粗布衣服、身體健壯的媳婦,一起隱居到深山裏。可你看看你,穿得這麽華麗,還塗脂抹粉的,這哪是我想要的?所以我才不太願意親近你。”
孟姑娘一聽,笑了笑說:“您一心想隱居,我早就準備好了粗布衣服,您就別操心了。”說完,轉身進了內室,沒一會兒,就把漂亮衣服脫了,換成粗布衣服,頭發也梳成簡單的椎髻,然後開始幹活。梁鴻一看,樂壞了,說:“這才是我梁鴻的老婆啊,跟我想到一塊兒去了!”就給孟姑娘取名叫光,字德曜。
小兩口在一塊兒住了幾個月,和和睦睦的,啥矛盾都沒有。有一天,孟光突然問梁鴻:“我聽說您一直想隱居避禍,可現在咋還沒啥動靜呢?是不是您改變主意了,想跟普通人一樣過日子了?”梁鴻不緊不慢地迴答:“我正打算搬家呢!”一邊說,一邊就開始收拾行李,帶著孟光搬到霸陵山裏去了。
在山裏,他們耕地織布,閑的時候就彈琴看書,小日子過得挺滋潤。梁鴻還搜集了以前的高士,像四皓以來的二十四個人,給他們寫了頌詞,用來激勵自己。後來,他們又隱姓埋名,跑到齊魯一帶,最後到了吳中,住在富家皋伯通家的屋簷下,給人家舂米。
每天梁鴻幹完活迴家,孟光都已經把飯菜準備好了,而且她給梁鴻端飯的時候,不敢抬頭看,把托盤舉得高高的,跟眉毛平齊。皋伯通看到這一幕,心裏就犯嘀咕:“這人給人當傭人,老婆對他還這麽恭敬,肯定不是一般人。”於是就邀請梁鴻到家裏住,還管吃管住。梁鴻這下能安心關門寫書了,一共寫了十幾篇。
後來梁鴻病得越來越重,就把自己的真實姓名告訴了皋伯通,還托付他說:“我聽說延陵季子把兒子葬在嬴博之間,不迴故鄉。我也希望能這樣,等我死了,千萬別讓我兒子把我運迴故鄉辦喪事。”皋伯通當麵答應了。
梁鴻去世後,皋伯通給他找墓地,找到吳要離塚旁邊有塊空地,高興地說:“要離是烈士,伯鸞是清高之士,讓他們葬在一起,地下也不會寂寞。”這話說得,好像他真知道地下的事兒似的。
葬禮辦完後,孟光帶著兒子拜謝了皋伯通,然後迴扶風去了。梁鴻有個朋友叫高恢,年輕的時候喜歡黃老之學,在華陰山裏隱居,跟梁鴻關係不錯,經常互相走動。後來梁鴻去東邊,還挺想念高恢,寫了首詩:“鳥嚶嚶兮友之期,念高子兮仆懷思;想念恢兮爰集茲,嗣終因道遠音稀。”從那以後,兩人就再也沒見過麵,高恢也一輩子沒當官,最後也去世了。
還有個扶風人叫井大春,名字叫丹,年輕的時候也在太學上學,五經學得那叫一個溜,口才也特別好,京城裏的人都誇他:“五經紛綸井大春。”建武末年的時候,沛王輔他們這些人住在北宮,都喜歡招攬賓客,派人去請井丹,可就是請不來。
信陽侯陰就,是陰皇後的弟弟,他跟沛王他們要了一千萬錢,說能把井丹請來。沛王他們還真信了,就把錢給了陰就。陰就這人壞得很,暗中囑咐手下,趁井丹不注意,把他硬搶到府裏,還故意用很差的飯菜招待他。井丹也不客氣,把桌子一推,站起來說:“我以為你能給我好吃好喝的,所以才被你強拉來,沒想到你這麽小氣!”
陰就一聽,有點下不來台,趕緊讓人換了好酒好菜,還親自陪著井丹吃。吃完了,手下把車推過來,讓井丹坐。井丹在旁邊笑著說:“夏桀常用人拉車,你難道也想這樣嗎?”這兩句話一出口,滿屋子的人都嚇得臉色煞白。陰就沒辦法,隻好揮手讓車走,自己灰溜溜地走著進府了。井丹呢,大搖大擺地走了,最後壽終正寢。這些事兒啊,咱就簡單說這麽多。
咱再說說明帝在位這十幾年,國家強盛,四海升平,老百姓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可就是有個汴渠,好些年沒人修了,老是發大水,兗州、豫州的老百姓可受苦了,天天抱怨。明帝就想派人去修修,正好有人推薦樂浪人王景,說他治水有一套。明帝就把王景召到京城,讓他和將作謁者王吳一起,征調了幾十萬的士兵和老百姓,去修汴堤。
這汴渠從滎陽東邊,一直到千乘河口,差不多有一千多裏長。王景這人還真有本事,他仔細地查看地勢,開山挖洞,在關鍵的地方修築堤壩,把淤積的地方疏通開。每隔十裏就建一個水門,讓水來迴流動,這樣就不容易決堤了。這工程可不小,修了一年多,花了老多錢了,得有上百億吧。不過這錢也沒白花,以前東南的漕運,就靠汴渠,可原來河汴合流,水勢太猛,運糧的船經常出事。現在王景把河汴水道分開了,漕運就安全多了,這可真是大功一件。
這時候,哀牢夷的首領柳貌,帶著五萬多戶人,說要歸附漢朝。明帝當然高興了,馬上派人去接收,順便看看當地的情況。
這哀牢夷以前有個挺神奇的傳說。有個叫沙壹的女人,獨自住在牢山,靠打魚為生。有一天,她在水裏打魚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一根木頭,結果就懷孕了,生了十個男孩。說來也怪,忽然水裏的木頭變成了龍,飛到牢山上去了。九個孩子嚇得亂跑,隻有一個還小,走不動,就背對著龍坐著。龍還伸出舌頭舔這個孩子,然後慢慢地把他帶走了。沙壹當時也嚇了一跳,等龍走了,迴來找孩子,發現一個不少,就那個被龍舔的孩子,一點都不害怕,穩穩當當地坐著。
沙壹是個蠻人,說話像鳥叫似的,他們的語言裏,背叫“九”,坐叫“隆”,所以就給這個孩子取名叫九隆。這事兒聽起來挺荒誕的,不過這是他們的傳說。
後來這些孩子長大了,九個哥哥覺得弟弟被龍舔過,肯定有福氣,就一起推舉他當王。巧的是,牢山下有一對夫妻,生了十個女兒,正好跟沙壹的十個兒子配對,就都結婚了。這緣分,真是沒誰了。
慢慢地,他們的後代越來越多,到處都是。九隆為了紀念自己的身世,就讓後代在身上刻上像龍鱗一樣的圖案,背後還拖著一條尾巴,縫在衣服上。九隆死了以後,後代就一代一代這麽傳下去,在牢山周圍,分成好多小部落,各自為政,靠打魚打獵為生。不過他們住的地方離中國太遠了,一直沒什麽來往。
到了建武二十三年,哀牢王賢栗,帶著人坐著竹筏過江,去攻打鄰部鹿籮。鹿籮人沒準備,被抓了不少。可沒想到,天氣突然變了,電閃雷鳴,刮起了大風,還是南風。這風可厲害了,把江水都吹得倒流了,一直倒灌了二百多裏,好多竹筏都沉了,哀牢人淹死了好幾千。
賢栗這人不死心,又派了六個部落的首領去進攻鹿籮。鹿籮人這次可火了,上次吃了虧,這次都憋著勁兒要報仇。兩邊一打起來,鹿籮人個個都像吃了興奮劑似的,勇猛得很,把哀牢人打得屁滾尿流。哀牢的六個王,根本不懂兵法,還瞎指揮,結果全都戰死了。剩下的人把屍體搶迴來,簡單埋了。可到了晚上,老虎聞到味兒了,把屍體都挖出來吃了個精光。
賢栗聽到這個消息,嚇得夠嗆,趕緊召集手下人說:“咱們去攻打別人,以前也沒事。這次去打鹿籮,遭了這麽大的報應,肯定是中國有聖明的皇帝,不讓我們亂來。我看咱們不如跟中國通好,當他們的臣子,這才是上策。”大家都覺得他說得對,就齊聲答應了。
於是在建武二十七年,賢栗帶著人向東走,到越巂太守鄭鴻那裏投降。鄭鴻馬上報告給朝廷,明帝下詔封賢栗為哀牢王,讓他還在原來的地方鎮守。從那以後,哀牢每年都來朝貢。
到了永平十二年,賢栗死了,他的兒子柳貌繼承王位,又帶著五萬戶人歸附漢朝。明帝派人去查看情況,迴來報告後,明帝決定在那裏設置郡縣,把柳貌的地盤分成哀牢、博南兩個縣,撤掉益州西部都尉,專門設置永昌郡,一起管著哀牢和博南。
要去博南山,得過蘭滄水,這山又高水又急,路特別難走,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危險的地方。有人還編了首歌:“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度蘭滄,為他人。”從這就能看出來,中國人那時候不太愛冒險。不過雖然路不好走,但是每年往來的使者也就幾次,也沒造成太大的影響。
再說西部都尉鄭純,調到永昌當太守,這人當官挺清廉的,把當地的蠻人治理得服服帖帖的。從哀牢王柳貌開始,大家都很遵守規矩,每年都按時進貢,西南這一片,就這麽安定下來了,這事兒就先說到這兒。
可這北匈奴,表麵上跟漢朝修好,暗地裏還是經常來搶劫,這可太不地道了。仆射耿秉,就是耿弇的侄子,好幾次上書給明帝,說要去攻打北匈奴。明帝一開始不太想馬上就打,就讓顯親侯竇固、太仆祭彤他們商量商量。大家都說應該派些兵出去駐紮,看看情況再動手。
明帝就任命耿秉為駙馬都尉,讓騎都尉秦彭當他的副手;竇固為奉車都尉,耿忠,也就是耿弇的兒子當他的副手,還給他們配了從事司馬,到涼州駐紮。
時間過得挺快,到了永平十六年,耿秉他們這些人急著想立功,就上書請求出塞北伐。明帝就命令祭彤出征,讓他和度遼將軍吳棠,召集河東、河西的羌胡兵,還有南單於的一萬一千騎兵,從高闕塞出發;竇固、耿忠帶著酒泉、敦煌、張掖的士兵,還有盧水羌胡的一萬二千騎兵,從酒泉塞出發;耿秉、秦彭率領武威、隴西、天水招募的兵,還有羌胡的一萬騎兵,從居延塞出發;騎都尉來苗、護烏桓校尉文穆,帶著太原、雁門、上穀、漁陽、右北平、定襄各郡的兵馬,還有烏桓、鮮卑的一萬多騎兵,從平城塞出發,四路大軍一起去攻打北匈奴。
竇固、耿忠他們走到天山,正好碰上北匈奴西南的唿衍王。兩邊一打,漢軍斬首一千多級,一直追到蒲類海,占領了伊吾廬這個地方,還專門設置了宜禾都尉,留下士兵在伊吾廬城屯田。
耿秉、秦彭去襲擊北匈奴南部的勾林王,也打了勝仗,殺了不少敵人,一直追到絕幕六百餘裏的三沐樓山,一看周圍沒人了,就收兵迴去了。
來苗、文穆到了勾河水上,匈奴人都嚇跑了,他們也沒抓到人,就退迴來了。
祭彤、吳棠和南匈奴左賢王信,從高闕塞出發,跑了九百多裏,一個匈奴人都沒看見。前麵有一座山,信說這是涿耶山,還說這山不好走,就停下來紮營。結果好幾天都沒動靜,沒辦法,隻好迴去。其實啊,這王信和祭彤合不來,故意瞎說,耽誤了大事。
後來朝廷知道了,說祭彤、吳棠膽小怕事,把他們的官職撤了,還關到監獄裏。祭彤是以前征虜將軍祭遵的弟弟,這人性格沉穩堅毅,在邊疆待了好多年,匈奴人都挺怕他的。這次被關起來,肯定有人替他說話。沒過幾天,明帝就把他放出來了。祭彤又慚愧又生氣,氣得吐血,快不行的時候,囑咐兒子們說:“我受國家的大恩,奉命出征,沒立什麽功,死了都覺得丟人。以前皇上給我的賞賜,都應該還迴去。你們要是孝順,就自己去軍營,為國效力,也算是替我彌補遺憾。”說完就去世了。這真是死不瞑目啊!
他大兒子祭逢按照他的囑咐,把賞賜的東西都列了清單,交給朝廷,還把父親的遺言告訴明帝。明帝知道祭彤是個忠臣,本來還想再用他,沒想到他就這麽去世了,心裏特別難過,就把祭逢叫進宮,仔細問了祭彤的病情,不停地歎氣,還好好地撫恤了祭逢。
祭彤下葬後,他二兒子祭參按照父親的遺命,跑到奉車都尉竇固的軍營裏,跟著去征討車師,這事兒後麵再說。
烏桓、鮮卑這些人,都很佩服祭彤的威信,有時候派人到京城,路過祭彤的墳墓,都要拜一拜,哭幾聲。遼東的老百姓,因為祭彤以前在那裏當過太守,把匈奴人趕跑了,讓大家過上安穩日子,都很懷念他的功德,專門給他立了祠堂,一年四季都有人去祭拜。這人雖然活著的時候受了點委屈,可死了以後大家都記著他的好,這就叫公道自在人心,死得其所啊!這可是給後人做了個好榜樣。
這一年秋天,北匈奴又大規模地來入侵,直接打到雲中。太守廉範帶著士兵出城抵抗。士兵們一看匈奴人這麽多,心裏有點害怕,就跟廉範說:“大人,咱們人太少了,還是迴城防守吧,趕緊派人去別的郡求救。”廉範笑了笑說:“別怕,我有辦法對付他們,不用著急。”
說完,他讓士兵們安營紮寨,好好休息,不準隨便出戰。好在匈奴人剛到,也有點累了,想先歇會兒,就沒來進攻。
到了晚上,廉範讓士兵們把兩個火把交叉綁在一起,一頭點著,在營外圍成一圈,遠遠看去,就像有千軍萬馬一樣。匈奴人遠遠地看見了,以為是漢朝的救兵來了,嚇得夠嗆。正打算第二天早上就退兵,沒想到漢朝軍營裏突然敲鑼打鼓,士兵們衝了出來。
匈奴人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漢軍殺出來,隻當是中了埋伏,嚇得魂飛魄散,撒腿就跑。廉範趁機帶著士兵在後麵追殺,殺得匈奴人丟盔棄甲,哭爹喊娘,一下子就送了好幾百顆腦袋去見閻王。匈奴人還怕漢軍繼續追,跑得那叫一個狼狽,一路上自相踐踏,又死傷了一千多人。經此一役,匈奴人算是見識到了廉範的厲害,再也不敢輕易來雲中搗亂了。
廉範這人,字叔度,是杜陵人,家裏世世代代都在邊郡當官。不過他小時候也挺慘的,他爹客死在蜀中。廉範當時才十五歲,聽到這個消息,哭得那叫一個傷心,立馬就跑去接他爹的靈柩。蜀郡太守張穆,以前是廉範祖父廉丹的手下,看廉範可憐,就送給他不少錢。可廉範這孩子有誌氣,一分錢都沒要,帶著靈柩就往東走。
路過葭萌的時候,船不小心撞到石頭上,一下子就破了,廉範兩隻手緊緊抱著靈柩,跟著就掉進水裏了。幸好旁邊有人被他的孝義感動,趕緊跳下去把他和靈柩撈了上來。這才把他爹安葬了。
後來廉範就到京城去求學,跟著博士薛漢學習,學得特別好,漸漸就有了名氣。可沒想到,薛漢後來被牽連到楚獄裏,被殺了。這楚獄的事兒,前麵也說過。薛漢的那些朋友和學生,都怕被牽連,沒人敢去管他的後事。隻有廉範,膽子大,講義氣,跑去把薛漢的屍體收殮埋葬了。這事兒被官府知道了,報告給明帝。明帝一聽就火了,把廉範叫進宮,生氣地說:“薛漢和楚王一起謀反,把天下攪得一團糟,你不但不跟朝廷站在一邊,還敢去收殮罪人,難道你不怕王法嗎?”
廉範趕緊跪下磕頭,說:“我知道我這樣做不對,可是我覺得薛漢他們已經受到了懲罰,人都死了,屍體總不能就這麽扔著吧。我和薛漢是師生,實在不忍心看著不管,就想著先把他埋了。我知道我犯了大罪,任憑陛下處置。”
明帝聽他這麽說,氣也消了一些,又問他:“你是不是廉頗的後人?和前右將軍廉褒、大司馬廉丹有沒有親戚關係?”廉範迴答說:“廉褒是我的曾祖父,廉丹是我的祖父。”明帝聽了,感歎地說:“我說呢,你這孩子怎麽這麽有膽量。看在你懂得大義的份上,這次就饒了你吧。”廉範這才鬆了口氣,謝恩退下。
從這以後,廉範的名聲就更大了,還被推舉為茂才,後來又升為雲中太守。這次打退匈奴,更是讓他名揚中外。之後他又在武威、武都當太守,根據當地的風俗進行教化引導,幹得都不錯,很有政績。再後來又調到蜀郡當官。
蜀郡這地方的人,向來喜歡爭論,一點小事就能吵個不停。廉範就用醇厚的品德來教育他們,還禁止互相告狀揭發。成都這地方物產豐富,但是房子挨得很近,以前規定晚上不準幹活,說是怕發生火災。可老百姓不聽啊,偷偷摸摸地幹,結果火災還是經常發生。
廉範來了之後,把這條舊規定給撤了,改成讓大家多準備水。這樣一來,要是有火災,有水就能馬上撲滅,老百姓都覺得方便多了。大家都特別感激廉範,還編了首歌謠來誇他:“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褲!”意思是說廉範來得太晚了,不禁止晚上幹活,老百姓能安心勞作,以前連條褲子都沒有,現在都有五條了,這都是廉範的功勞。
廉範在蜀郡待了幾年,後來因為犯了點事被免官,就迴家了,最後在家裏去世。
廉範以前和洛陽人慶鴻是特別好的朋友,好到什麽程度呢?可以說是刎頸之交,一輩子都沒鬧翻過。當時的人都說,以前有管仲和鮑叔牙那樣的好朋友,現在有慶鴻和廉範這樣的。這慶鴻也是個慷慨講義氣的人,後來當了琅琊、會稽兩郡的太守,到哪兒都有好名聲,這些就不多說了。
這時候,益州刺史朱輔上報說,白狼王唐菆等人,因為仰慕漢朝的教化,願意歸附,還獻上了三首歌詩。這歌詩經過翻譯,送到了明帝那裏。明帝就讓史官記下來,這第一章叫“遠夷樂德歌”,歌詞是這麽說的:
“大漢是治,與天意合。吏譯平端,不從我來。聞風向化,所見奇異。多賜繒布,甘美酒食。昌樂肉飛,屈伸悉備。蠻夷貪薄,無所報嗣。願主長壽,子孫昌熾!”
這意思就是說漢朝治理得好,和天意相符。當官的和翻譯都很公正,他們不是被強迫來的。聽到漢朝的威名就向往歸化,看到的一切都覺得新奇。漢朝給他們很多絲綢和好吃的,大家都很高興,有吃有喝。他們覺得自己沒什麽好東西迴報,就祝願漢朝皇帝長壽,子孫昌盛。
第二章叫“遠夷慕德歌”,歌詞是:
“蠻夷所處,日入之部。慕義向化,歸日出主。聖德深恩,與人富厚。冬多霜雪,夏多和雨。寒溫時適,部人多有。涉危曆險,不遠萬裏。去俗歸德,心向慈母。”
就是說他們住的地方很偏遠,在太陽落山的地方。因為仰慕漢朝的仁義道德,所以歸附漢朝這個太陽升起的地方。漢朝皇帝的恩德深厚,給他們很多財富。那裏冬天多霜雪,夏天雨水多,氣候很合適,人也多。他們不怕危險,不遠萬裏來歸附,就是因為向往漢朝的德行,就像孩子向往母親一樣。
第三章叫“遠夷懷德歌”,歌詞說:
“荒服之外,土地磽確。食肉衣皮,不見鹽穀。吏譯傳風,大漢安樂。攜負歸仁,觸冒險狹。高山岐峻,緣崖磻石。木薄發家,百宿到洛。父子同賜,懷抱匹帛。傳告種人,長願臣仆!”
這是說他們住的地方在很偏遠的荒服之外,土地貧瘠,隻能吃肉穿皮,沒有鹽和糧食。通過當官的和翻譯知道漢朝很安樂,就帶著家人來歸附。一路上翻山越嶺,懸崖峭壁的,走了好多天才到洛陽。來了之後,父子都得到賞賜,抱著絲綢很高興。迴去告訴族人,都願意永遠當漢朝的臣子。
除了白狼部落,還有盤木等一百多個部落,以前都在西南邊境之外,跟中國從來沒什麽來往。這次看到白狼部落歸附了,也都跟著來稱臣,還送了很多當地的特產。這可真是東漢的盛世啊,影響力都傳到這麽遠的地方了,一點都不比西漢的時候差。
咱就說這漢朝的威風,真是越來越大了。南方的哀牢歸附了,西邊的白狼也來稱臣,這都是明帝治理得好啊。這時候的漢朝,就像一顆閃閃發光的星星,在世界的東方閃耀著。
不過這還不算完,漢朝的勢力還在繼續向外擴展。在西邊,又出了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幹了一番大事業。這人是誰呢?咱們下迴再說。
梁鴻字伯鸞,他爹梁讓在王莽那時候當過城門校尉,後來調到北地,負責祭祀少皞,結果趕上兵荒馬亂,生病去世了。梁鴻窮得叮當響,沒錢給老爹下葬,隻好用席子把屍體一裹,簡單埋了。後來他去太學上學,學得那叫一個好,啥經書都精通。可命運這玩意兒愛開玩笑,梁鴻落魄得沒地兒去,沒辦法,隻能跑到上林苑給人放豬。有一迴,不小心失了火,把鄰居家也給燒了。梁鴻這老實人,馬上就去問人家損失多少,要用自己的豬來賠。鄰居這人也有點不地道,嫌豬不夠。梁鴻沒轍,就說給人家當傭人來抵償,幹活那叫一個賣力氣,一點兒都不懈怠。
村裏那些老頭一看,這梁鴻肯定不是一般人啊,都替他打抱不平,去指責那個雇主。雇主這才覺得不好意思,跟梁鴻道歉,把豬還給他。梁鴻也沒要,拍拍屁股迴扶風了。
村裏人都知道梁鴻是個有骨氣、有德行的人,好多人爭著要把女兒嫁給他,梁鴻一個都沒看上,全給拒絕了。隻有同縣孟家有個閨女,都三十歲了,長得又胖又黑,不過力氣挺大,能舉起石臼。這姑娘挑對象可挑花眼了,一直沒嫁人。她爹媽就問她為啥,姑娘迴答說:“我得找個像梁伯鸞那樣賢德高潔的人,才肯嫁。”你瞧瞧,這姑娘雖然模樣一般,可心裏門兒清。
她爹媽一聽,就托人把姑娘的話傳給梁鴻。梁鴻一聽,嘿,這可找到知己了,趕緊去孟家下聘禮。這孟姑娘許了人家,就開始準備嫁衣,不過不是啥綾羅綢緞,而是粗布麻衣,還準備了筐子、織布機這些東西。到了結婚那天,姑娘也得打扮一下不是,就穿著漂亮衣服去了。
可這梁鴻啊,結婚七天了,都沒跟姑娘說一句話。孟姑娘這就納悶了,心想是不是自己哪兒做得不好呢?於是就跪下來問梁鴻:“我聽說您是個德行高尚的人,找對象要求也高,我也拒絕了好幾家求婚的。現在咱們成了夫妻,我本以為咱倆想法一樣,可您七天都不搭理我,是不是我犯啥錯了?”梁鴻這才開口說:“我本來想找個能穿粗布衣服、身體健壯的媳婦,一起隱居到深山裏。可你看看你,穿得這麽華麗,還塗脂抹粉的,這哪是我想要的?所以我才不太願意親近你。”
孟姑娘一聽,笑了笑說:“您一心想隱居,我早就準備好了粗布衣服,您就別操心了。”說完,轉身進了內室,沒一會兒,就把漂亮衣服脫了,換成粗布衣服,頭發也梳成簡單的椎髻,然後開始幹活。梁鴻一看,樂壞了,說:“這才是我梁鴻的老婆啊,跟我想到一塊兒去了!”就給孟姑娘取名叫光,字德曜。
小兩口在一塊兒住了幾個月,和和睦睦的,啥矛盾都沒有。有一天,孟光突然問梁鴻:“我聽說您一直想隱居避禍,可現在咋還沒啥動靜呢?是不是您改變主意了,想跟普通人一樣過日子了?”梁鴻不緊不慢地迴答:“我正打算搬家呢!”一邊說,一邊就開始收拾行李,帶著孟光搬到霸陵山裏去了。
在山裏,他們耕地織布,閑的時候就彈琴看書,小日子過得挺滋潤。梁鴻還搜集了以前的高士,像四皓以來的二十四個人,給他們寫了頌詞,用來激勵自己。後來,他們又隱姓埋名,跑到齊魯一帶,最後到了吳中,住在富家皋伯通家的屋簷下,給人家舂米。
每天梁鴻幹完活迴家,孟光都已經把飯菜準備好了,而且她給梁鴻端飯的時候,不敢抬頭看,把托盤舉得高高的,跟眉毛平齊。皋伯通看到這一幕,心裏就犯嘀咕:“這人給人當傭人,老婆對他還這麽恭敬,肯定不是一般人。”於是就邀請梁鴻到家裏住,還管吃管住。梁鴻這下能安心關門寫書了,一共寫了十幾篇。
後來梁鴻病得越來越重,就把自己的真實姓名告訴了皋伯通,還托付他說:“我聽說延陵季子把兒子葬在嬴博之間,不迴故鄉。我也希望能這樣,等我死了,千萬別讓我兒子把我運迴故鄉辦喪事。”皋伯通當麵答應了。
梁鴻去世後,皋伯通給他找墓地,找到吳要離塚旁邊有塊空地,高興地說:“要離是烈士,伯鸞是清高之士,讓他們葬在一起,地下也不會寂寞。”這話說得,好像他真知道地下的事兒似的。
葬禮辦完後,孟光帶著兒子拜謝了皋伯通,然後迴扶風去了。梁鴻有個朋友叫高恢,年輕的時候喜歡黃老之學,在華陰山裏隱居,跟梁鴻關係不錯,經常互相走動。後來梁鴻去東邊,還挺想念高恢,寫了首詩:“鳥嚶嚶兮友之期,念高子兮仆懷思;想念恢兮爰集茲,嗣終因道遠音稀。”從那以後,兩人就再也沒見過麵,高恢也一輩子沒當官,最後也去世了。
還有個扶風人叫井大春,名字叫丹,年輕的時候也在太學上學,五經學得那叫一個溜,口才也特別好,京城裏的人都誇他:“五經紛綸井大春。”建武末年的時候,沛王輔他們這些人住在北宮,都喜歡招攬賓客,派人去請井丹,可就是請不來。
信陽侯陰就,是陰皇後的弟弟,他跟沛王他們要了一千萬錢,說能把井丹請來。沛王他們還真信了,就把錢給了陰就。陰就這人壞得很,暗中囑咐手下,趁井丹不注意,把他硬搶到府裏,還故意用很差的飯菜招待他。井丹也不客氣,把桌子一推,站起來說:“我以為你能給我好吃好喝的,所以才被你強拉來,沒想到你這麽小氣!”
陰就一聽,有點下不來台,趕緊讓人換了好酒好菜,還親自陪著井丹吃。吃完了,手下把車推過來,讓井丹坐。井丹在旁邊笑著說:“夏桀常用人拉車,你難道也想這樣嗎?”這兩句話一出口,滿屋子的人都嚇得臉色煞白。陰就沒辦法,隻好揮手讓車走,自己灰溜溜地走著進府了。井丹呢,大搖大擺地走了,最後壽終正寢。這些事兒啊,咱就簡單說這麽多。
咱再說說明帝在位這十幾年,國家強盛,四海升平,老百姓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可就是有個汴渠,好些年沒人修了,老是發大水,兗州、豫州的老百姓可受苦了,天天抱怨。明帝就想派人去修修,正好有人推薦樂浪人王景,說他治水有一套。明帝就把王景召到京城,讓他和將作謁者王吳一起,征調了幾十萬的士兵和老百姓,去修汴堤。
這汴渠從滎陽東邊,一直到千乘河口,差不多有一千多裏長。王景這人還真有本事,他仔細地查看地勢,開山挖洞,在關鍵的地方修築堤壩,把淤積的地方疏通開。每隔十裏就建一個水門,讓水來迴流動,這樣就不容易決堤了。這工程可不小,修了一年多,花了老多錢了,得有上百億吧。不過這錢也沒白花,以前東南的漕運,就靠汴渠,可原來河汴合流,水勢太猛,運糧的船經常出事。現在王景把河汴水道分開了,漕運就安全多了,這可真是大功一件。
這時候,哀牢夷的首領柳貌,帶著五萬多戶人,說要歸附漢朝。明帝當然高興了,馬上派人去接收,順便看看當地的情況。
這哀牢夷以前有個挺神奇的傳說。有個叫沙壹的女人,獨自住在牢山,靠打魚為生。有一天,她在水裏打魚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一根木頭,結果就懷孕了,生了十個男孩。說來也怪,忽然水裏的木頭變成了龍,飛到牢山上去了。九個孩子嚇得亂跑,隻有一個還小,走不動,就背對著龍坐著。龍還伸出舌頭舔這個孩子,然後慢慢地把他帶走了。沙壹當時也嚇了一跳,等龍走了,迴來找孩子,發現一個不少,就那個被龍舔的孩子,一點都不害怕,穩穩當當地坐著。
沙壹是個蠻人,說話像鳥叫似的,他們的語言裏,背叫“九”,坐叫“隆”,所以就給這個孩子取名叫九隆。這事兒聽起來挺荒誕的,不過這是他們的傳說。
後來這些孩子長大了,九個哥哥覺得弟弟被龍舔過,肯定有福氣,就一起推舉他當王。巧的是,牢山下有一對夫妻,生了十個女兒,正好跟沙壹的十個兒子配對,就都結婚了。這緣分,真是沒誰了。
慢慢地,他們的後代越來越多,到處都是。九隆為了紀念自己的身世,就讓後代在身上刻上像龍鱗一樣的圖案,背後還拖著一條尾巴,縫在衣服上。九隆死了以後,後代就一代一代這麽傳下去,在牢山周圍,分成好多小部落,各自為政,靠打魚打獵為生。不過他們住的地方離中國太遠了,一直沒什麽來往。
到了建武二十三年,哀牢王賢栗,帶著人坐著竹筏過江,去攻打鄰部鹿籮。鹿籮人沒準備,被抓了不少。可沒想到,天氣突然變了,電閃雷鳴,刮起了大風,還是南風。這風可厲害了,把江水都吹得倒流了,一直倒灌了二百多裏,好多竹筏都沉了,哀牢人淹死了好幾千。
賢栗這人不死心,又派了六個部落的首領去進攻鹿籮。鹿籮人這次可火了,上次吃了虧,這次都憋著勁兒要報仇。兩邊一打起來,鹿籮人個個都像吃了興奮劑似的,勇猛得很,把哀牢人打得屁滾尿流。哀牢的六個王,根本不懂兵法,還瞎指揮,結果全都戰死了。剩下的人把屍體搶迴來,簡單埋了。可到了晚上,老虎聞到味兒了,把屍體都挖出來吃了個精光。
賢栗聽到這個消息,嚇得夠嗆,趕緊召集手下人說:“咱們去攻打別人,以前也沒事。這次去打鹿籮,遭了這麽大的報應,肯定是中國有聖明的皇帝,不讓我們亂來。我看咱們不如跟中國通好,當他們的臣子,這才是上策。”大家都覺得他說得對,就齊聲答應了。
於是在建武二十七年,賢栗帶著人向東走,到越巂太守鄭鴻那裏投降。鄭鴻馬上報告給朝廷,明帝下詔封賢栗為哀牢王,讓他還在原來的地方鎮守。從那以後,哀牢每年都來朝貢。
到了永平十二年,賢栗死了,他的兒子柳貌繼承王位,又帶著五萬戶人歸附漢朝。明帝派人去查看情況,迴來報告後,明帝決定在那裏設置郡縣,把柳貌的地盤分成哀牢、博南兩個縣,撤掉益州西部都尉,專門設置永昌郡,一起管著哀牢和博南。
要去博南山,得過蘭滄水,這山又高水又急,路特別難走,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危險的地方。有人還編了首歌:“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度蘭滄,為他人。”從這就能看出來,中國人那時候不太愛冒險。不過雖然路不好走,但是每年往來的使者也就幾次,也沒造成太大的影響。
再說西部都尉鄭純,調到永昌當太守,這人當官挺清廉的,把當地的蠻人治理得服服帖帖的。從哀牢王柳貌開始,大家都很遵守規矩,每年都按時進貢,西南這一片,就這麽安定下來了,這事兒就先說到這兒。
可這北匈奴,表麵上跟漢朝修好,暗地裏還是經常來搶劫,這可太不地道了。仆射耿秉,就是耿弇的侄子,好幾次上書給明帝,說要去攻打北匈奴。明帝一開始不太想馬上就打,就讓顯親侯竇固、太仆祭彤他們商量商量。大家都說應該派些兵出去駐紮,看看情況再動手。
明帝就任命耿秉為駙馬都尉,讓騎都尉秦彭當他的副手;竇固為奉車都尉,耿忠,也就是耿弇的兒子當他的副手,還給他們配了從事司馬,到涼州駐紮。
時間過得挺快,到了永平十六年,耿秉他們這些人急著想立功,就上書請求出塞北伐。明帝就命令祭彤出征,讓他和度遼將軍吳棠,召集河東、河西的羌胡兵,還有南單於的一萬一千騎兵,從高闕塞出發;竇固、耿忠帶著酒泉、敦煌、張掖的士兵,還有盧水羌胡的一萬二千騎兵,從酒泉塞出發;耿秉、秦彭率領武威、隴西、天水招募的兵,還有羌胡的一萬騎兵,從居延塞出發;騎都尉來苗、護烏桓校尉文穆,帶著太原、雁門、上穀、漁陽、右北平、定襄各郡的兵馬,還有烏桓、鮮卑的一萬多騎兵,從平城塞出發,四路大軍一起去攻打北匈奴。
竇固、耿忠他們走到天山,正好碰上北匈奴西南的唿衍王。兩邊一打,漢軍斬首一千多級,一直追到蒲類海,占領了伊吾廬這個地方,還專門設置了宜禾都尉,留下士兵在伊吾廬城屯田。
耿秉、秦彭去襲擊北匈奴南部的勾林王,也打了勝仗,殺了不少敵人,一直追到絕幕六百餘裏的三沐樓山,一看周圍沒人了,就收兵迴去了。
來苗、文穆到了勾河水上,匈奴人都嚇跑了,他們也沒抓到人,就退迴來了。
祭彤、吳棠和南匈奴左賢王信,從高闕塞出發,跑了九百多裏,一個匈奴人都沒看見。前麵有一座山,信說這是涿耶山,還說這山不好走,就停下來紮營。結果好幾天都沒動靜,沒辦法,隻好迴去。其實啊,這王信和祭彤合不來,故意瞎說,耽誤了大事。
後來朝廷知道了,說祭彤、吳棠膽小怕事,把他們的官職撤了,還關到監獄裏。祭彤是以前征虜將軍祭遵的弟弟,這人性格沉穩堅毅,在邊疆待了好多年,匈奴人都挺怕他的。這次被關起來,肯定有人替他說話。沒過幾天,明帝就把他放出來了。祭彤又慚愧又生氣,氣得吐血,快不行的時候,囑咐兒子們說:“我受國家的大恩,奉命出征,沒立什麽功,死了都覺得丟人。以前皇上給我的賞賜,都應該還迴去。你們要是孝順,就自己去軍營,為國效力,也算是替我彌補遺憾。”說完就去世了。這真是死不瞑目啊!
他大兒子祭逢按照他的囑咐,把賞賜的東西都列了清單,交給朝廷,還把父親的遺言告訴明帝。明帝知道祭彤是個忠臣,本來還想再用他,沒想到他就這麽去世了,心裏特別難過,就把祭逢叫進宮,仔細問了祭彤的病情,不停地歎氣,還好好地撫恤了祭逢。
祭彤下葬後,他二兒子祭參按照父親的遺命,跑到奉車都尉竇固的軍營裏,跟著去征討車師,這事兒後麵再說。
烏桓、鮮卑這些人,都很佩服祭彤的威信,有時候派人到京城,路過祭彤的墳墓,都要拜一拜,哭幾聲。遼東的老百姓,因為祭彤以前在那裏當過太守,把匈奴人趕跑了,讓大家過上安穩日子,都很懷念他的功德,專門給他立了祠堂,一年四季都有人去祭拜。這人雖然活著的時候受了點委屈,可死了以後大家都記著他的好,這就叫公道自在人心,死得其所啊!這可是給後人做了個好榜樣。
這一年秋天,北匈奴又大規模地來入侵,直接打到雲中。太守廉範帶著士兵出城抵抗。士兵們一看匈奴人這麽多,心裏有點害怕,就跟廉範說:“大人,咱們人太少了,還是迴城防守吧,趕緊派人去別的郡求救。”廉範笑了笑說:“別怕,我有辦法對付他們,不用著急。”
說完,他讓士兵們安營紮寨,好好休息,不準隨便出戰。好在匈奴人剛到,也有點累了,想先歇會兒,就沒來進攻。
到了晚上,廉範讓士兵們把兩個火把交叉綁在一起,一頭點著,在營外圍成一圈,遠遠看去,就像有千軍萬馬一樣。匈奴人遠遠地看見了,以為是漢朝的救兵來了,嚇得夠嗆。正打算第二天早上就退兵,沒想到漢朝軍營裏突然敲鑼打鼓,士兵們衝了出來。
匈奴人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漢軍殺出來,隻當是中了埋伏,嚇得魂飛魄散,撒腿就跑。廉範趁機帶著士兵在後麵追殺,殺得匈奴人丟盔棄甲,哭爹喊娘,一下子就送了好幾百顆腦袋去見閻王。匈奴人還怕漢軍繼續追,跑得那叫一個狼狽,一路上自相踐踏,又死傷了一千多人。經此一役,匈奴人算是見識到了廉範的厲害,再也不敢輕易來雲中搗亂了。
廉範這人,字叔度,是杜陵人,家裏世世代代都在邊郡當官。不過他小時候也挺慘的,他爹客死在蜀中。廉範當時才十五歲,聽到這個消息,哭得那叫一個傷心,立馬就跑去接他爹的靈柩。蜀郡太守張穆,以前是廉範祖父廉丹的手下,看廉範可憐,就送給他不少錢。可廉範這孩子有誌氣,一分錢都沒要,帶著靈柩就往東走。
路過葭萌的時候,船不小心撞到石頭上,一下子就破了,廉範兩隻手緊緊抱著靈柩,跟著就掉進水裏了。幸好旁邊有人被他的孝義感動,趕緊跳下去把他和靈柩撈了上來。這才把他爹安葬了。
後來廉範就到京城去求學,跟著博士薛漢學習,學得特別好,漸漸就有了名氣。可沒想到,薛漢後來被牽連到楚獄裏,被殺了。這楚獄的事兒,前麵也說過。薛漢的那些朋友和學生,都怕被牽連,沒人敢去管他的後事。隻有廉範,膽子大,講義氣,跑去把薛漢的屍體收殮埋葬了。這事兒被官府知道了,報告給明帝。明帝一聽就火了,把廉範叫進宮,生氣地說:“薛漢和楚王一起謀反,把天下攪得一團糟,你不但不跟朝廷站在一邊,還敢去收殮罪人,難道你不怕王法嗎?”
廉範趕緊跪下磕頭,說:“我知道我這樣做不對,可是我覺得薛漢他們已經受到了懲罰,人都死了,屍體總不能就這麽扔著吧。我和薛漢是師生,實在不忍心看著不管,就想著先把他埋了。我知道我犯了大罪,任憑陛下處置。”
明帝聽他這麽說,氣也消了一些,又問他:“你是不是廉頗的後人?和前右將軍廉褒、大司馬廉丹有沒有親戚關係?”廉範迴答說:“廉褒是我的曾祖父,廉丹是我的祖父。”明帝聽了,感歎地說:“我說呢,你這孩子怎麽這麽有膽量。看在你懂得大義的份上,這次就饒了你吧。”廉範這才鬆了口氣,謝恩退下。
從這以後,廉範的名聲就更大了,還被推舉為茂才,後來又升為雲中太守。這次打退匈奴,更是讓他名揚中外。之後他又在武威、武都當太守,根據當地的風俗進行教化引導,幹得都不錯,很有政績。再後來又調到蜀郡當官。
蜀郡這地方的人,向來喜歡爭論,一點小事就能吵個不停。廉範就用醇厚的品德來教育他們,還禁止互相告狀揭發。成都這地方物產豐富,但是房子挨得很近,以前規定晚上不準幹活,說是怕發生火災。可老百姓不聽啊,偷偷摸摸地幹,結果火災還是經常發生。
廉範來了之後,把這條舊規定給撤了,改成讓大家多準備水。這樣一來,要是有火災,有水就能馬上撲滅,老百姓都覺得方便多了。大家都特別感激廉範,還編了首歌謠來誇他:“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褲!”意思是說廉範來得太晚了,不禁止晚上幹活,老百姓能安心勞作,以前連條褲子都沒有,現在都有五條了,這都是廉範的功勞。
廉範在蜀郡待了幾年,後來因為犯了點事被免官,就迴家了,最後在家裏去世。
廉範以前和洛陽人慶鴻是特別好的朋友,好到什麽程度呢?可以說是刎頸之交,一輩子都沒鬧翻過。當時的人都說,以前有管仲和鮑叔牙那樣的好朋友,現在有慶鴻和廉範這樣的。這慶鴻也是個慷慨講義氣的人,後來當了琅琊、會稽兩郡的太守,到哪兒都有好名聲,這些就不多說了。
這時候,益州刺史朱輔上報說,白狼王唐菆等人,因為仰慕漢朝的教化,願意歸附,還獻上了三首歌詩。這歌詩經過翻譯,送到了明帝那裏。明帝就讓史官記下來,這第一章叫“遠夷樂德歌”,歌詞是這麽說的:
“大漢是治,與天意合。吏譯平端,不從我來。聞風向化,所見奇異。多賜繒布,甘美酒食。昌樂肉飛,屈伸悉備。蠻夷貪薄,無所報嗣。願主長壽,子孫昌熾!”
這意思就是說漢朝治理得好,和天意相符。當官的和翻譯都很公正,他們不是被強迫來的。聽到漢朝的威名就向往歸化,看到的一切都覺得新奇。漢朝給他們很多絲綢和好吃的,大家都很高興,有吃有喝。他們覺得自己沒什麽好東西迴報,就祝願漢朝皇帝長壽,子孫昌盛。
第二章叫“遠夷慕德歌”,歌詞是:
“蠻夷所處,日入之部。慕義向化,歸日出主。聖德深恩,與人富厚。冬多霜雪,夏多和雨。寒溫時適,部人多有。涉危曆險,不遠萬裏。去俗歸德,心向慈母。”
就是說他們住的地方很偏遠,在太陽落山的地方。因為仰慕漢朝的仁義道德,所以歸附漢朝這個太陽升起的地方。漢朝皇帝的恩德深厚,給他們很多財富。那裏冬天多霜雪,夏天雨水多,氣候很合適,人也多。他們不怕危險,不遠萬裏來歸附,就是因為向往漢朝的德行,就像孩子向往母親一樣。
第三章叫“遠夷懷德歌”,歌詞說:
“荒服之外,土地磽確。食肉衣皮,不見鹽穀。吏譯傳風,大漢安樂。攜負歸仁,觸冒險狹。高山岐峻,緣崖磻石。木薄發家,百宿到洛。父子同賜,懷抱匹帛。傳告種人,長願臣仆!”
這是說他們住的地方在很偏遠的荒服之外,土地貧瘠,隻能吃肉穿皮,沒有鹽和糧食。通過當官的和翻譯知道漢朝很安樂,就帶著家人來歸附。一路上翻山越嶺,懸崖峭壁的,走了好多天才到洛陽。來了之後,父子都得到賞賜,抱著絲綢很高興。迴去告訴族人,都願意永遠當漢朝的臣子。
除了白狼部落,還有盤木等一百多個部落,以前都在西南邊境之外,跟中國從來沒什麽來往。這次看到白狼部落歸附了,也都跟著來稱臣,還送了很多當地的特產。這可真是東漢的盛世啊,影響力都傳到這麽遠的地方了,一點都不比西漢的時候差。
咱就說這漢朝的威風,真是越來越大了。南方的哀牢歸附了,西邊的白狼也來稱臣,這都是明帝治理得好啊。這時候的漢朝,就像一顆閃閃發光的星星,在世界的東方閃耀著。
不過這還不算完,漢朝的勢力還在繼續向外擴展。在西邊,又出了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幹了一番大事業。這人是誰呢?咱們下迴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