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張雲一心要當名臣,餘波則一心要當名帥。


    名臣與名帥並無本質區別,硬要說有,也隻是係統不同吧。


    政務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行中。


    有了吉祥王的首肯,內閣的全力推動,任何阻力都將是螳臂當車,瞬間煙消雲散。


    期間,大批老人得到提升,基層鍛煉過的年輕人則順理成章的填補了上級的空缺,鎮長升州長、副州長,州長升一道之長。


    同時,由河西的依山領、臨山領、臨江領和河東的中山領、北山領、東浦郡組成的北六領,正式合並為門峽州,由原建業鎮鎮長江楓任首任州長。


    東湖州州長則由原蓮花鎮鎮長呂有才擔任。


    如此,吉祥除去本土外,共有一道九州。


    一道就是星南道,九州就是門峽州、西湖州、東湖州、待建的東山州、以新宋為核心的西山州、以星南道北方島嶼為主的南島州、西側的日月州、東側的甲穀州、南方的綿山州等。


    這一提拔,幾乎所有的鎮長都提了兩級,擢升為一州之長。


    而王玄的一百金剛,及政務院重點培養的政務人才,則按成長先後排序,接替了各鎮區長官一職。


    餘下各廳局、科室及職員等,也都有所進步。


    畢竟一個蘿卜一個坑,上麵的挪了位置,下麵人才能上位。


    不過眼下好就好在坑太多了,隻要不怕路途遙遠,不怕苦不怕累,到處都有實缺。


    像門峽州,除了留給當地的三個鎮長之位空缺外,還有六個待補。


    西山州和東山州正在籌建,一年內至少要補充四名鎮長。


    星南道就更不用說了。


    張雲打算將星南道四十個鎮長位置,拿出一半選用當地人,餘下的由本土委派,這又是二十個名額。


    所以張雲的政務改革措施一經公布,應者雲集,吉祥這幾日像是過了年一樣,到處都是恭賀擢升的酒席、馬戲團、戲曲專場等活動也是屢見不鮮。


    那些評級不合格者,要麽原地踏步,要麽明升暗降,有的甚至降級處理。


    就像張雲的說的,能者上,庸者讓。


    這一係列舉措下來,無異於官場的十級地震,就連各部委都有了調整。


    各大報紙連篇累牘的報道了吉祥政改的盛況。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好些人從這次政改中發現了端倪,那就是吉祥人的野心實在太大了,大的足以吞掉整個星耀大陸。


    吉祥目前隻有一個星南道,下轄四個州;星耀大陸還有五個州,卻沒有一個道,這說明什麽?


    說明吉祥不可能隻滿足一個道的現狀,他想要更多。


    隻有獲得更多的土地,才能建立第二個道,不然幹嘛成立星南道,直接把州當做最高地方行政單位不行嗎?


    如此,吉祥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從內部來講,知道王國發展方向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軍方團級幹部以上的,都明白.軍部基層幹部的培養計劃;政府部門廳局級以上的,都明白政務發展方向和人才儲備計劃。


    沒那麽多的土地要守,沒那麽多的人力需求,還儲備什麽培養什麽?


    內閣和軍部就差著昭告天下,我吉祥要對外擴張了。


    懂的人自然知道該做什麽,不懂的也在懂的人帶領下,踏步前進。


    消息傳出後,大夏南方幾領如坐針氈,想要屯兵邊境,又怕吉祥人以此為借口,揮軍北上。


    不用兵吧,又擔心連跑路的機會都沒有,所以隻能留下代理人,自己帶著家人北上王都去了。


    都知道政務官員缺口不小,所以要求轉讀政務大學的學生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


    像吉師大、技術學院、醫科大、農大、工大、林大、交大等,約千餘人要轉讀政務大學,可把張雲忙壞了。


    教育部的鄭星星幾宿沒合眼,他難啊。


    據人事部統計,中洲七年,吉祥基層公務人員缺口將達兩千三百人,科室負責人約三百,七品下八品上的基層官員一百三十人,七品至五品的中層官員約五十人。


    這些擔子大部分都壓在了政務大學身上,除此之外就是政務院內部儲備與提拔任命,再就是麵向社會招考。


    提拔任命也隻能填補部分窟窿,民間招考也多是基層公務人員,最缺的中低層官員隻能出自政務大學。


    所以鄭星星既要理出人力缺口,還要針對各高校對口情況,篩選合格的轉讀生,將學籍替換。


    這個工作量可不小,教育部的人都快忙瘋了。


    當然,有心仕途的門外人,心思活絡的,就托人找門路找關係,有的直接自薦。


    內閣也就安排人事部進行初選,然後再由內閣二次篩選,最後由總理選定,交祥園批複。


    相對老實些的,就等著內閣公布招考信息。


    這些門外人,位置最高的隻能是副鎮長,這是吉祥國情所決定的,若真有本事,就做出政績來,憑政績說話。


    政務改革自上而下,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北邊的餘波,也沒閑著。


    自打小黑走了後,他就渾身舒坦。


    北上的運輸艦絡繹不絕,大夏也沒敢派一兵一卒來攔截,甚至連登船檢查的事都沒做過。


    一船船水泥運抵,一座座磚窯建成投產,五門峽兩側的炮台規劃區,設計的就更加氣派了。


    餘波甚至心血來潮,找來了工程兵部隊司令許忠,要他設計出一套可垂直打擊的炮台來。


    當許忠知道餘波想要炮上疊炮的新式炮台後,馬上就退縮了,借口隻有一個,沒鋼材。


    相互討價還價一番後,許忠隻得給他設計了階梯式炮台。


    河邊的炮台設計的低些,後麵的依次加高,也算是最大限度利用土地了。


    當規劃方案出來後,餘波自己都看傻了。


    兩岸僅有一個吉祥城大小的土地上,居然密密麻麻的布置了近百座炮台,恐怖的是後排全是雙聯岸防炮。


    雖然新炮還未到位,但基於岸防設計的火炮,其威力又比同級別的艦炮大上不少,畢竟載體不同,不用考慮炮重。


    “老許啊,這個設計好,不知什麽時候能完工啊?”


    許忠見著餘波一副急不可耐的樣子,兩手一攤迴道:“炮台不難,難的是炮岸防炮什麽時候能夠到位。”


    餘波就擺手道:“這個我來解決,你隻管建你的炮台就是。”


    於是,五門峽兩側土地開始迴收整理,並征召民夫打地基,運砂石。


    隨後,餘波為了說服王玄,把秦小校派了迴去,要求404加急生產一批新式雙聯岸防炮,以抗擊色目人。


    當王玄接到請求時,內閣的政務改革已經全麵啟動,治安部人手四出,嚴防宵小作怪。


    王玄隨後找來秦朝,問他道:“那個餘屠夫要新炮,你們能造不?”


    秦朝接過需求單一看,雙眼差點掉了出來,忙對著王玄道:“陛下,餘將軍不是為難我們嗎,這新式雙聯岸防炮可不簡單,隻用料就是同級別艦炮的兩倍,更別說工藝的複雜性和較長的生產周期了。”


    王玄問:“可能生產得出來?”


    秦朝道:“費些時間力氣倒是能生產出來,隻是性價比不高,尤其是用來對付皮薄的木質戰艦。”


    王玄聽秦朝如此說法,就大致了解了,於是又問:“鐵甲艦的新式艦炮不也是雙聯裝的嗎,兩者相比,哪個難度更大一些?”


    秦朝道:“職下曾與火炮廠廠長葛文彬研究過雙聯裝艦炮的工藝問題,製造難度要遠大於陸基。雖然在達司令的護航下,我們運來了第一批優質鐵礦,可眼下僧多肉少,得用在刀刃上才行,所以職下認為餘將軍的要求過於苛刻,且非必要。而且,為了追求精度,現在新式鐵甲艦上用的都是單聯艦炮。”


    “單聯?”


    王玄皺了皺眉,方明白如此做法也是破不得已,誰叫激發裝置不行呢,也不知雷.汞何時能找到。


    這個餘八指,還真是想一出是一出,殊不知他的天馬行空,會給後勤帶來多大的麻煩。


    王玄是最終的裁決者,因此每次做決定,他都要盡可能的做到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


    於是就開口道:“餘波的壓力不小,五門峽是抵禦色目人入主中原的最佳關隘,不容有失,之所以提出這些不切實際的要求,也情有可原。你看這樣可好,其他的照允,隻是雙聯裝的新式岸防炮由十座縮減為兩座,總不好都砍了不是。”


    秦朝見陛下把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也隻有硬著頭皮應了下來。


    迴去後,就安排軍工廠加急開模,要造新式陸基雙聯裝岸防炮。


    秦小校見陛下這麽說了,自然就不再按照餘波要求的十座新炮來要求後勤部,為了盡快得到兩座新炮,他直接就在404不走了。


    秦朝無法,也就聽之任之,盡量優先將他的兩座新式火炮造出來。


    眼下各軍工廠的訂單都排的滿滿的,若非陛下點頭,哪怕是他餘八指,也得老實排隊等著。


    再說灣區海軍造船廠。


    改進了四次的新式蒸汽鐵甲艦,采用了全蒸汽驅動,取消了艦體兩側的明輪和艙內的操控空間,騰出了大片地方。


    這些地方大部分用作軍火儲備室、炮手休息室和手術室。


    新艦以‘吉新’號為前綴命名,艦長八十六米,寬二十六米,吃水六米。


    裝備六個鍋爐,三台新式往複式蒸汽機為動力,達到四千匹馬力,采用雙螺旋槳推進,航速十三節。


    炮台裝甲十二寸,船舷十寸,艦橋八寸,甲板三寸,總裝甲一千二百餘噸。


    前甲板與後甲板各兩門六寸艦炮,中間煙囪位置左右各一門六寸艦炮,共六門。


    副炮為四寸艦炮,左右各十門,位於一層甲板下。


    新艦是按照王玄的設想建造的,從立項到完成,曆時三年,可謂是一邊設計、一邊改進、一邊建造。


    半路夭折的戰艦,其龍骨都被改建成內河鐵甲艦。


    餘波手中的兩艘,就是新式鐵甲艦設計落後時,改建而成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調教異世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你還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你還來並收藏調教異世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