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汴梁城被陰雲籠罩,仿佛老天也在歎息楊延平的逝去,淅淅瀝瀝的雨下了一夜。


    翌日,宮中傳出聖旨,因楊延平英年早逝,皇上傷心過度,竟至龍體不適,下旨輟朝十日。追贈楊延平遼東郡王,賜子楊宗顯荊南防守使。


    楊延平遺囑留葬遼東,生在此經略,死在此守護。


    由楊延平驟逝,柴宗訓看到,他所信任的官員大多都在超負荷工作。


    並非柴宗訓刻薄,不願使用更多的官員,而是社稷發展太快,官員的選拔機製跟不上。


    或者說,選拔出來的官員跟不上柴宗訓的思路,很多位置上有人還不如沒人。


    但遼東經略這個位置,實在太過重要,不能沒有人。


    柴宗訓屬意將楊延定調往遼東,便與呂端商議。


    哪知呂端連連搖頭:“皇上,此拆東牆補西牆之法,終究不能長久,還須提拔新的官員上任。”


    柴宗訓說到:“朝廷即將遷往幽州,遼東之地實在太過重要,放其他人,朕心裏不踏實。”


    “江南乃社稷稅賦重地,雖不承擔戍邊重任,朝廷運轉卻有一半依靠江南。”呂端說到:“若接任者不合格,其弊端更甚於遼東。”


    柴宗訓沉默一會:“卿以為由誰接任遼東合適?”


    “皇上,”呂端對到:“臣以為,接任遼東者,須了解遼東現狀,最好一直在遼東任上。如此看來,楊延平副將李繼隆倒頗為合適。”


    李繼隆在前文中露過一次臉,乃是早前荊南都督李處耘之子。


    李處耘在第一次京察中被調往閑職,後來始終沒能翻身,但他的兒子李繼隆陰差陽錯到了楊延平麾下,屢立戰功,現任遼東經略副使。


    李繼隆與楊延平年紀相仿,同出身將門,工作上倆人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私底下也引為知交。


    楊延平驟然離世,李繼隆傷心欲絕,卻又不得不勉強維持遼東,等待聖旨。


    如此看來,如果由李繼隆接任遼東經略,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等到十日輟朝期滿,卿便擬旨吧。”


    十天的時間太長啦,還沒等到天黑,呂端殿前奏對,推薦李繼隆接任遼東的消息便傳遍了汴梁。


    第二日,柴宗訓便收到一封奏折,彈劾當年禦駕親征荊南之時,李處耘曾與荊南都督高繼衝暗通款曲,有謀反之意。


    隻因後來大軍行進太快,打亂李處耘部署,他才不得不放棄謀反。


    荊南收歸之後,李處耘蒙皇恩出鎮此地,本該思報效,他卻日日奢侈淫靡,不理政事,以至於荊南各州縣貪腐成風,甚至聖駕都在此蒙塵。


    終上所述,李處耘應以謀反論罪,其雖身死,但仍該開館戮屍,誅其三族。


    柴宗訓看了一下奏折署名,臣都察院僉都禦史張兆麟。


    僉都禦史也算是高官,柴宗訓查了一下張兆麟的履曆,原來他是當年從征朗州的控鶴軍都頭。


    按說李處耘也出身於控鶴軍,張兆麟沒必要將他置於死地,再說李處耘本就死了,而且禦駕親征,戰場上發生了什麽,難道皇上不知道?


    當年為了麻痹荊南城防,確實讓圓滑一些的李處耘與荊南接洽,過程中也許說了什麽不好聽的話,但也隻是形勢需要嘛。


    後來李處耘司牧荊南,的確縱容部下,但也為此受到降職的懲罰,沒幾年被鬱鬱而終了。


    於是柴宗訓在奏折後麵批複:李處耘謀反情節,事出有因,出鎮荊南玩忽職守,已受責罰,此事無須再追究。


    像這樣的奏折,柴宗訓經常會收到,既不能打擊禦史的監察積極性,又不能冤枉任何一個官員,隻能想盡一切辦法折中處理。


    但此時突然彈劾李處耘,柴宗訓敏感的想到即將出任遼東經略的李繼隆。


    他即刻將大學士,都察院左副都禦使張齊賢召來:“張卿家,近日記得約束都察院禦史,莫被人當了槍使。”


    張齊賢還沒答應,便有一本都察院聯名彈劾李繼隆的折子遞了上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逆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烈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烈玄並收藏逆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