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法令很快頒布下來,大周境內將逐步廢除流刑和肉刑,全部改為徒刑。
境內大獄逐步因地製宜改作坊或農場,供人犯服徒刑。
同時嚴禁毆打人犯,因為現在健康的勞動力實在太過重要。
事情太過繁雜,柴宗訓已無暇參與,一律交與曹翰去署理,他眼下要做的,就是為大周即將到來的大發展創造穩定的局麵。
目前最大的威脅就是遼人,自從聽取慕容德豐的戰略拿下幽雲後,北方一直太平至今。
遼國也在明主耶律賢的治理下,終於平息紛爭,國力蒸蒸日上,先前還曾與豪強世家配合攻打幽州。
柴宗訓放出風去,留在汴梁的將領楊業和唿延讚聽說要打遼人,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但朝臣都似乎安定於眼前的局麵,不太願意打仗。
先是翰林學士馮平上書一封,痛陳清平世界來之不易,戰事一起百姓必會遭殃,況遼兵兇猛,倘是戰敗,恐廟堂震動,懇請皇上以社稷蒼生為念,勿要輕啟戰端。
柴宗訓看過奏折後,沒說好,也沒說不好,隻是暫且留中,當做沒這迴事。
但馮平不願意他的忠義執言就此成了廢紙,大朝時主動出班問到:“皇上,臣日前上的止戰疏,不知皇上看過沒有?”
大朝上問出來,柴宗訓自然不能迴避:“朕看過了,馮學士很用心,寫得很好。”
“皇上若肯納忠良之諫,臣便是嘔心瀝血又何妨?”馮平說到:“隻是臣聽說,背嵬軍已在整裝,要向北境開動?”
軍國大事,靠哄靠騙靠拖延是不行的,柴宗訓說到:“是的,背嵬軍即將前往豐寧。”
豐寧是幽州城外的一座城池,先前遼軍與世家大族配合進攻幽州失敗,楊延平乘機出兵將豐寧城奪迴。大軍出豐寧便能直搗遼國中都大定府,威脅上都臨璜。
遼國五都,南都幽州和西都大同府已被收迴,遼國宗廟都在臨璜府,倘攻下大定,必致遼國震動。不過因遼人的放牧習慣,以及祖上傳下來的‘捺缽’,皇帝倒不一定常駐臨璜府。
先前收迴幽雲守住北方邊境後,周師一直在南方征戰,遼人正好趁機猥瑣發育。耶律賢剪除了國內政敵,確立了嫡長子繼承皇位製度,如今境內一片強盛景象。
“皇上,”馮平大唿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如今漢家河山盡複,百姓方得享太平,國力正是上升之時,戰事一開,必致國庫空虛,百姓負擔加重怨聲載道,臣請吾皇三思。”
一群文臣跟著跪下:“請皇上三思。”
柴宗訓淡淡到:“馮學士飽讀詩書,必見過漢唐之時輿圖,難道我漢家江山就這麽一巴掌大?別的不說,朕清楚的記得,遼東自古便是我漢唐河山。先前渤海國因不慣遼人欺壓,欲舉國內附,朕因他事遷延。”
“如今我大周國富民強,兵強馬壯,朕豈能坐視漢家遺民受蠻夷欺淩?”
“皇上,”工部尚書林彥升出班到:“遼東苦寒,原非漢地,曆代渤海國主實是朝秦暮楚之徒,漢強則屬漢,夷強則歸夷,實不值搭救。”
馮平也跟著說到:“皇上,雖漢唐輿圖上遼地與遼東皆屬漢家河山,可這兩地無法耕種,與我漢人生活完全相左,即便暫且攻下,最終卻也還是無法實控。雖贏了戰役,卻輸了戰略,實是得不償失。”
“兩位卿家誤解了朕的意思,”柴宗訓說到:“朕並非一定要占據北方河山,朕出兵的目的,隻為打垮遼國,令其再也無法覬覦我中原。”
趙匡胤出班來了一句:“皇上,自幽州城架上火炮,遼人便再休想踏足中原。”
“火炮並不能確保幽州城的穩固,”柴宗訓說到:“能造出火炮,本就兼取了北方冶煉之術,倘遼人亦掌握此術,我北方邊境豈非危矣?所謂最好的防守便是進攻,隻有將遼人趕到北海以北,我中原方能高枕無憂。”
“皇上,”馮平又說到:“遼境廣闊,且多沙漠,倘是王師出擊,遼人迴避;待王師迴師,遼人卻又尾隨而來,如此往複幾次,大周必被拖垮。”
“當年以大漢之強盛,曆四世之積累,雖打垮了北方蠻夷,卻也將自家拖垮,民生凋敝,民不聊生,其後一直都未恢複鼎盛榮光。”
“如今大周立國不到二十年,且先前征南唐南漢耗費大量國力才剛剛恢複,皇上怎可輕啟戰端?”
這一下算是說到點子上了,大周雖強盛,但卻經不起拖。
要是出兵一下子能找到遼國主力決戰倒還好說,倘若遼人轉進漠北,待周師迴去之後再跟進,如此往複幾次,國力必被拖垮。
且遼國耶律休哥、耶律斜軫都是曆史記載的名將,先前征幽雲之時,柴宗訓靠著兩世為人才能勝出,如今曆史早已改道,又是深入遼境作戰,若是遼人轉進幾次趁著周師疲敝一路掩殺,後果不堪設想。
“一派胡言,”唿延讚忽地出班大喝到:“馮學士隻知大漢四世積累被拖垮,可記得唐立國十數年便在太宗治下大殺四方,四海蠻夷皆尊太宗為天可汗?”
馮平唿到:“唐有李衛公靖,英-國公績,還有萬人敵尉遲恭,更有長孫無忌學貫古今,大周有誰?”
“馮學士休要厚古薄今,”唿延讚喝到:“倘是戰場相遇,楊令公與李衛公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哩;曹太尉彬也不在那李績之下,說起萬人敵,劉光義之名誰人不知?至於籌措糧草,穩定國政,宋王豈非強過長孫無忌良多?”
“某雖不才,卻也能比個秦叔寶。至於程知節侯君集,我大周還有潘仁美郭進哩。更何況王師還有火炮相助,豈能怕那遼人?”
馮平很不服氣,衝口而出到:“即便你恬不知恥將自家與名將並論,可皇上也不是唐太宗啊。”
“馮學士。”趙匡胤叫了一聲提醒。
馮平自知失言,慌忙後退一步。
唿延讚不以為意,仍是大喝到:“皇上當然不是唐太宗那等接受城下之盟的可憐之君。”
“吾皇自禦極以來,改稅製,丈田畝,練新兵,造火炮,王師所到之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現在更是開銀行,迎貿易,四海蠻夷之白銀皆流向我大周國庫,拿太宗與吾皇相比,算是給他臉上貼金哩。”
馮平想爭卻不敢再爭,剛才他的那句話,解釋出來就是皇上不如唐太宗。
雖然大周在柴宗訓治下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但在朝中文臣眼中,他的確不如唐太宗。
唐太宗作為千古一帝的有力爭奪者,文治武功無須贅言,最出名的,還是他能納諫。
所謂文死諫武死戰,作為文官自然要不停的諫言,倘是皇帝采納,由此造福社稷,青史留名光宗耀祖自然不在話下。
即便皇上不納諫,不管是打了諫言的文官一頓,或者幹脆殺頭,文官也能留下個忠直諍臣的名聲。
偏偏柴宗訓卻不同,別的皇帝身邊都有一班謀臣,他卻一個謀臣也不要,唯一一個有些謀略的,早被發配到嶺南。做什麽都有他的一套,文官諫言若是不喜歡,不是留中就是置之不理。
文官也是人,也要麵子的,你不理我算什麽意思?
皇帝將兵權牢牢握在手中,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把滿朝文官當做木偶一般,這樣的皇帝就算把國家治理得再好,也不符合聖人明君的概念。
人嘛,都是這樣,喜歡對自己有利的,不喜歡對自己無利的,所以馮平已經忘了簡化字和拚音以及活字印刷術剛出來的時候,他山唿萬歲的樣子。
柴宗訓可不管這幫文官怎麽想,掃視一眼後開口問到:“眾卿可還有異議?今日一並拿出來說一說。”
說了等於白說,何必浪費口水。
殿陛之間一片沉默,通政使潘惟德手捧錦盒進殿唿到:“皇上,嶺南郡公八百裏加急奏章。”
“好,”柴宗訓撫掌到:“朕就征遼之事詢問慕容兄,看看他怎麽說。”
“今吾皇吊民伐罪,臣以為,我大周有六勝。”
“一勝者,以義伐不義。遼自立國以來,屠我漢民,占我河山,多行不義之舉,今吾皇舉大兵複此血海深仇,必勝也。”
“二勝者,以國庫充盈對陣國庫空虛。我大周蒙皇恩浩蕩,年年風調雨順,各大商道打通,銀行開辦以後,國庫收入更是翻番;而遼人為平息國內紛爭疲於奔命,國庫早已耗盡,此時出兵征遼,必勝也。”
“三勝者,以精銳之師對陣新成之軍。自幽雲一戰,遼人十五萬精銳盡喪,目下軍中多為新兵;而我控鶴軍、背嵬軍、鐵騎軍攜收歸江南之威,對陣遼人,幾如猛虎對陣田鼠,必勝也。”
“四勝者,今兩國邊境承平數年,遼人國內新平,必人人懼戰;而我大周乃天朝上國,揚威海內,震懾群小,護佑商道,皆須此戰。兩軍士氣相比,高下立判,此時出兵,必勝也。”
“五勝者,我霹靂神雷威猛無比,遼人所恃,不過弓箭,實在不值一提。以熱兵對冷兵,必勝也。”
“六勝者,遼國用兵,可稱道者不過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而我大周名將如雲,倘是兵鋒至五路而出,必致遼人應接不暇,王師必勝也。”
“哈哈哈,慕容兄真是說到朕的心坎上了。”柴宗訓笑到:“無論國力,兵力,士氣,兵器,統帥,我大周都要強過遼人,況朕師出有名,必能一舉攻破遼人主力,我北境再無憂矣。”
境內大獄逐步因地製宜改作坊或農場,供人犯服徒刑。
同時嚴禁毆打人犯,因為現在健康的勞動力實在太過重要。
事情太過繁雜,柴宗訓已無暇參與,一律交與曹翰去署理,他眼下要做的,就是為大周即將到來的大發展創造穩定的局麵。
目前最大的威脅就是遼人,自從聽取慕容德豐的戰略拿下幽雲後,北方一直太平至今。
遼國也在明主耶律賢的治理下,終於平息紛爭,國力蒸蒸日上,先前還曾與豪強世家配合攻打幽州。
柴宗訓放出風去,留在汴梁的將領楊業和唿延讚聽說要打遼人,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但朝臣都似乎安定於眼前的局麵,不太願意打仗。
先是翰林學士馮平上書一封,痛陳清平世界來之不易,戰事一起百姓必會遭殃,況遼兵兇猛,倘是戰敗,恐廟堂震動,懇請皇上以社稷蒼生為念,勿要輕啟戰端。
柴宗訓看過奏折後,沒說好,也沒說不好,隻是暫且留中,當做沒這迴事。
但馮平不願意他的忠義執言就此成了廢紙,大朝時主動出班問到:“皇上,臣日前上的止戰疏,不知皇上看過沒有?”
大朝上問出來,柴宗訓自然不能迴避:“朕看過了,馮學士很用心,寫得很好。”
“皇上若肯納忠良之諫,臣便是嘔心瀝血又何妨?”馮平說到:“隻是臣聽說,背嵬軍已在整裝,要向北境開動?”
軍國大事,靠哄靠騙靠拖延是不行的,柴宗訓說到:“是的,背嵬軍即將前往豐寧。”
豐寧是幽州城外的一座城池,先前遼軍與世家大族配合進攻幽州失敗,楊延平乘機出兵將豐寧城奪迴。大軍出豐寧便能直搗遼國中都大定府,威脅上都臨璜。
遼國五都,南都幽州和西都大同府已被收迴,遼國宗廟都在臨璜府,倘攻下大定,必致遼國震動。不過因遼人的放牧習慣,以及祖上傳下來的‘捺缽’,皇帝倒不一定常駐臨璜府。
先前收迴幽雲守住北方邊境後,周師一直在南方征戰,遼人正好趁機猥瑣發育。耶律賢剪除了國內政敵,確立了嫡長子繼承皇位製度,如今境內一片強盛景象。
“皇上,”馮平大唿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如今漢家河山盡複,百姓方得享太平,國力正是上升之時,戰事一開,必致國庫空虛,百姓負擔加重怨聲載道,臣請吾皇三思。”
一群文臣跟著跪下:“請皇上三思。”
柴宗訓淡淡到:“馮學士飽讀詩書,必見過漢唐之時輿圖,難道我漢家江山就這麽一巴掌大?別的不說,朕清楚的記得,遼東自古便是我漢唐河山。先前渤海國因不慣遼人欺壓,欲舉國內附,朕因他事遷延。”
“如今我大周國富民強,兵強馬壯,朕豈能坐視漢家遺民受蠻夷欺淩?”
“皇上,”工部尚書林彥升出班到:“遼東苦寒,原非漢地,曆代渤海國主實是朝秦暮楚之徒,漢強則屬漢,夷強則歸夷,實不值搭救。”
馮平也跟著說到:“皇上,雖漢唐輿圖上遼地與遼東皆屬漢家河山,可這兩地無法耕種,與我漢人生活完全相左,即便暫且攻下,最終卻也還是無法實控。雖贏了戰役,卻輸了戰略,實是得不償失。”
“兩位卿家誤解了朕的意思,”柴宗訓說到:“朕並非一定要占據北方河山,朕出兵的目的,隻為打垮遼國,令其再也無法覬覦我中原。”
趙匡胤出班來了一句:“皇上,自幽州城架上火炮,遼人便再休想踏足中原。”
“火炮並不能確保幽州城的穩固,”柴宗訓說到:“能造出火炮,本就兼取了北方冶煉之術,倘遼人亦掌握此術,我北方邊境豈非危矣?所謂最好的防守便是進攻,隻有將遼人趕到北海以北,我中原方能高枕無憂。”
“皇上,”馮平又說到:“遼境廣闊,且多沙漠,倘是王師出擊,遼人迴避;待王師迴師,遼人卻又尾隨而來,如此往複幾次,大周必被拖垮。”
“當年以大漢之強盛,曆四世之積累,雖打垮了北方蠻夷,卻也將自家拖垮,民生凋敝,民不聊生,其後一直都未恢複鼎盛榮光。”
“如今大周立國不到二十年,且先前征南唐南漢耗費大量國力才剛剛恢複,皇上怎可輕啟戰端?”
這一下算是說到點子上了,大周雖強盛,但卻經不起拖。
要是出兵一下子能找到遼國主力決戰倒還好說,倘若遼人轉進漠北,待周師迴去之後再跟進,如此往複幾次,國力必被拖垮。
且遼國耶律休哥、耶律斜軫都是曆史記載的名將,先前征幽雲之時,柴宗訓靠著兩世為人才能勝出,如今曆史早已改道,又是深入遼境作戰,若是遼人轉進幾次趁著周師疲敝一路掩殺,後果不堪設想。
“一派胡言,”唿延讚忽地出班大喝到:“馮學士隻知大漢四世積累被拖垮,可記得唐立國十數年便在太宗治下大殺四方,四海蠻夷皆尊太宗為天可汗?”
馮平唿到:“唐有李衛公靖,英-國公績,還有萬人敵尉遲恭,更有長孫無忌學貫古今,大周有誰?”
“馮學士休要厚古薄今,”唿延讚喝到:“倘是戰場相遇,楊令公與李衛公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哩;曹太尉彬也不在那李績之下,說起萬人敵,劉光義之名誰人不知?至於籌措糧草,穩定國政,宋王豈非強過長孫無忌良多?”
“某雖不才,卻也能比個秦叔寶。至於程知節侯君集,我大周還有潘仁美郭進哩。更何況王師還有火炮相助,豈能怕那遼人?”
馮平很不服氣,衝口而出到:“即便你恬不知恥將自家與名將並論,可皇上也不是唐太宗啊。”
“馮學士。”趙匡胤叫了一聲提醒。
馮平自知失言,慌忙後退一步。
唿延讚不以為意,仍是大喝到:“皇上當然不是唐太宗那等接受城下之盟的可憐之君。”
“吾皇自禦極以來,改稅製,丈田畝,練新兵,造火炮,王師所到之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現在更是開銀行,迎貿易,四海蠻夷之白銀皆流向我大周國庫,拿太宗與吾皇相比,算是給他臉上貼金哩。”
馮平想爭卻不敢再爭,剛才他的那句話,解釋出來就是皇上不如唐太宗。
雖然大周在柴宗訓治下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但在朝中文臣眼中,他的確不如唐太宗。
唐太宗作為千古一帝的有力爭奪者,文治武功無須贅言,最出名的,還是他能納諫。
所謂文死諫武死戰,作為文官自然要不停的諫言,倘是皇帝采納,由此造福社稷,青史留名光宗耀祖自然不在話下。
即便皇上不納諫,不管是打了諫言的文官一頓,或者幹脆殺頭,文官也能留下個忠直諍臣的名聲。
偏偏柴宗訓卻不同,別的皇帝身邊都有一班謀臣,他卻一個謀臣也不要,唯一一個有些謀略的,早被發配到嶺南。做什麽都有他的一套,文官諫言若是不喜歡,不是留中就是置之不理。
文官也是人,也要麵子的,你不理我算什麽意思?
皇帝將兵權牢牢握在手中,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把滿朝文官當做木偶一般,這樣的皇帝就算把國家治理得再好,也不符合聖人明君的概念。
人嘛,都是這樣,喜歡對自己有利的,不喜歡對自己無利的,所以馮平已經忘了簡化字和拚音以及活字印刷術剛出來的時候,他山唿萬歲的樣子。
柴宗訓可不管這幫文官怎麽想,掃視一眼後開口問到:“眾卿可還有異議?今日一並拿出來說一說。”
說了等於白說,何必浪費口水。
殿陛之間一片沉默,通政使潘惟德手捧錦盒進殿唿到:“皇上,嶺南郡公八百裏加急奏章。”
“好,”柴宗訓撫掌到:“朕就征遼之事詢問慕容兄,看看他怎麽說。”
“今吾皇吊民伐罪,臣以為,我大周有六勝。”
“一勝者,以義伐不義。遼自立國以來,屠我漢民,占我河山,多行不義之舉,今吾皇舉大兵複此血海深仇,必勝也。”
“二勝者,以國庫充盈對陣國庫空虛。我大周蒙皇恩浩蕩,年年風調雨順,各大商道打通,銀行開辦以後,國庫收入更是翻番;而遼人為平息國內紛爭疲於奔命,國庫早已耗盡,此時出兵征遼,必勝也。”
“三勝者,以精銳之師對陣新成之軍。自幽雲一戰,遼人十五萬精銳盡喪,目下軍中多為新兵;而我控鶴軍、背嵬軍、鐵騎軍攜收歸江南之威,對陣遼人,幾如猛虎對陣田鼠,必勝也。”
“四勝者,今兩國邊境承平數年,遼人國內新平,必人人懼戰;而我大周乃天朝上國,揚威海內,震懾群小,護佑商道,皆須此戰。兩軍士氣相比,高下立判,此時出兵,必勝也。”
“五勝者,我霹靂神雷威猛無比,遼人所恃,不過弓箭,實在不值一提。以熱兵對冷兵,必勝也。”
“六勝者,遼國用兵,可稱道者不過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而我大周名將如雲,倘是兵鋒至五路而出,必致遼人應接不暇,王師必勝也。”
“哈哈哈,慕容兄真是說到朕的心坎上了。”柴宗訓笑到:“無論國力,兵力,士氣,兵器,統帥,我大周都要強過遼人,況朕師出有名,必能一舉攻破遼人主力,我北境再無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