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彥卿出獄之後,帶著符昭願和符昭義,以最快的速度趕往雲州。
這一日趕到雲州城外十裏亭,卻見大批甲胄在身的兵士正站在亭子裏向大路張望。
符彥卿正疑惑間,卻見一青年將領上前到:“敢問來人可是魏王?”
符彥卿跳下馬來迴到:“正是本王,閣下是?”
青年將領急忙行禮:“雲州防守使楊泰見過魏王。”
符彥卿連忙將他扶起:“本王戴罪之身,當不得如此大禮。你便是背嵬軍楊太尉長子楊延平?”
楊延平起身到:“正是,末將在此已恭候魏王多時了。”
符彥卿上下打量楊延平一眼:“果然將門虎子,端的是英姿勃發。”
“魏王過譽了。”楊延平有些不好意思。
符彥卿問到:“日前是你八百裏馳遞汴梁,言有大批遼人要投降於本王?”
楊延平說到:“魏王,此處不是說話之地,末將已在城中略備薄酒,為魏王洗塵。”
“也好,”符彥卿說到:“先去城中吧。”
先前與遼人對戰之時,符彥卿曾無數次夢想收迴幽雲,當日後晉皇帝石重貴正是因向遼人索要幽雲十六州,才引致滅國之禍。
不過二十多年,中原王朝便能以重騎反推遼兵,如此成就,令符彥卿不得不佩服。
雲州城中一改先前荒涼之象,郊外處大批農民正在開墾荒地,城中商賈雲集,好一派繁忙景象。
符彥卿不由得衝口而出:“皇上,聖明啊。”
楊延平笑了笑,沒有接話,因為皇上聖明這件事,他是親眼目睹者。
此次接風,楊延平安排在防守使衙門,目下雲州才剛剛開始發展,所以他是軍政一把抓。
“魏王,”楊延平笑到:“衙門中方便說話,且城中酒樓太貴,末將的餉銀請不起,所以隻能安排魏王在衙門吃頓便飯,還請魏王見諒。”
符彥卿說到:“本王出身行伍,有許多沒享過的福,倒也沒有吃不了的苦,不過本王很喜歡楊統領這直爽脾氣。況戴罪之身能得楊統領款待已是幸事,楊統領無須與本王客氣。”
以往符彥卿去到一處,入席時除了主官,也還有一些官員作陪。不過迴到衙門後,楊延平便將其他將領遣散,隻與符家父子入席。
酒過三巡,符彥卿問到:“楊統領,遼人投降,究竟是怎麽一迴事?”
楊延平淡淡一笑:“魏王,根本就沒有遼人投降之事。”
符彥卿大驚:“若如此,你豈非罪犯欺君?”
“魏王,”楊延平說到:“末將可不敢,此事乃皇上一手安排。”
“皇上安排?”符彥卿滿臉疑惑。
楊延平點頭到:“是的,皇上聽聞雲州之外遼人收縮得厲害,便有意在雲州前沿再建一處城池,以做雲州與遼人對戰緩衝之用,同時亦能逐步蠶食遼人版圖。”
“皇上知道魏王久與遼人對敵,深知遼人習性,恰巧前日遼人派了個使團如雲州,欲與我大周簽訂通商盟約,末將不敢擅自做主,便將此事奏與皇上。吾皇將計就計,將使團當做降遼之人,正好放出魏王。況以魏王威名,於通商談判中對我大周也大有裨益。”
符彥卿想了半天,才明白其中的彎彎繞,歎到:“皇上為了本王,真是煞費苦心啊。”
楊延平說到:“皇上下旨末將,魏王在京察中立下大功,命末將認真協助魏王新建城池之事。末將與遼人對戰經驗甚少,屆時還請魏王不吝賜教。”
一番話說得符昭願雲裏霧裏,問到:“怎地一麵指責父王受賄,將父王關押大牢,卻背地裏又說父王立下大功?”
符昭義笑到:“此間曲折,怕是夠你想很久了。”
符彥卿接話到:“皇上心智,遠非我等可比,恐雲州也不是我等長久之地,還是抓緊時間將聖旨上的事情辦了吧。”
才休息一晚上,符彥卿便帶著兩個兒子、楊延平一起出城。
雲州以北的大塊荒地,已有新軍老兵在開墾,更遠一些便是一望無盡的黃土。
前行半日,楊延平勸到:“魏王,我等已出雲州數十裏,不如暫且歇歇吧。”
“不行,”符彥卿指著兩邊山丘說到:“此處建城,如有雨水衝刷,恐會傷及根基,我等再往前看看吧。”
楊延平轉頭小聲到:“符統領,魏王年事已高,恐體力不濟,你去勸勸,我等還是歇歇吧。”
符昭義接笑著話到:“體力不濟?楊統領要不要和父王比試比試,看看目下誰的力氣更大一些。”
如此說來,符彥卿當無事,他仍是停留在山頭四處張望。
楊延平上前到:“魏王,若此處適宜建成,便在此開工吧,雨水衝刷倒不須懼,正因為此地幹旱少雨,所以才有大片大片的黃土。”
符彥卿搖頭到:“既是幹旱少雨,更不適合建城,否則敵軍隻須圍而不攻,城內便會因缺水而自潰。”
“此處離雲州不遠,屆時或可支援?”楊延平問到。
符彥卿淡淡到:“本王若建城,便要屹立千年不倒,豈能建一座缺水之城?再向前看看吧。”
幾人繼續向前,一路甚為荒涼,幾乎沒有人煙。
過了兩三日,才終於看到些許綠色,也能看到幾處炊煙。
“此為何地?”符彥卿問到。
“魏王,”楊延平說到:“此處暫無名,末將曾派斥候到此偵測,據說此地曾為鮮卑北都,後為突厥遊牧地,不過水草不夠豐茂,漸漸便無人了。”
符彥卿四周看了看:“按我等出行方位,此處東南方應為懦州,翻過太行便應能至幽州。本王先前曾到過遼國上都,距離應與幽州相當。且此處有草,便不缺水,不如就在此建城吧。”
楊延平稍稍有些擔憂:“魏王,此處已深入遼人境內,若建城之時遼人來攻怎麽辦?”
符彥卿說到:“先前本王便考慮過,皇上攻前七州時剿滅遼人十五萬大軍,以至於收歸後七州時遼人發不出一兵一卒。”
“幽雲攻下已有時日,北漢也收歸版圖,遼人卻一直按兵不動。”符彥卿繼續說到:“以本王對遼人的了解,當是遼國內發生重大變故,不如趁此機會趕緊修城,便是有遼兵來擾,不過小股勢力,當不足懼。”
“好,”楊延平說到:“末將即刻調兵前來修城。”
符彥卿指著起伏的山脈說到:“城牆便依山脈而建,城門設在此處,便是遼人鐵騎再兇悍,他也飛不過去。”
“妙,妙,”楊延平拍手到:“此處新城,還請魏王命名。”
符彥卿拱手到:“本王何德何能,敢命名新城,還是等新城建起之日,上奏皇上,懇請皇上賜名吧。”
楊延平笑到:“皇上已有旨意,還是請魏王命名,以彰顯魏王功績。”
“本王豈敢,”符彥卿問到:“楊統領,此處無地名,此山可有名?”
楊延平說到:“聽斥候說,曆次赴遼境內打探消息,迴到此處方覺心安,便如老百姓喜獲豐收一般,所以便將此山名為豐山。”
“好一座豐山,”符彥卿說到:“城池既是以山為界,依山而建,且為鎮守國土,不如便叫豐鎮吧。”
“好,好,豐鎮,好名字。”楊延平再次拍手:“謝魏王賜名。”
正史四百年後,朱元璋也曾在此地修建長城,且一直保存到後世。
選定城址,楊延平隨即派大軍駐紮此地,征發民工開始修城。
符彥卿本欲在此監督,卻被楊延平催著迴去與遼國使團談判通商之事。
遼人除了放牧之外,本不事生產,先前占有幽雲,所謂的通商不啻於搶劫。現在幽雲迴歸大周,且遼國力衰弱,有大周強大的軍力支持,遼人再也不敢造次。
好在炎夏向來以禮儀之邦自居,所以並未欺遼人太盛,不過占些便宜而已,遼人便感恩戴德不已。
做完這些,楊延平卻又說接到聖旨,催符彥卿迴汴梁。
符彥卿對豐鎮建設之事不放心,楊延平卻說到:“魏王莫非要抗旨不成?”
無奈,符彥卿隻得帶著符昭願和符昭義迴汴梁。
“父王,”路上,一直帶著疑惑的符昭願開口到:“孩兒心裏一直沒底,皇上和楊延平到底演的哪一出?”
符彥卿也搖頭到:“本王實是不知,先前去往豐鎮之時,看楊延平情況,當是對這一路很熟。且以楊業之能,應當也能看出可在豐鎮建城,為何單單等本王來指點?”
“還有通商盟約,”符昭義也跟著說到:“看遼人那景象,似乎隻要大周願意通商,便是連國都都可相送,根本不須我等費力去談。”
“父王,”符昭願接話到:“還有一事,孩兒一直不敢向父王稟報。”
“何事?”
“當日父王關押大牢,不明就裏的符昭良於大名集結兵力準備上汴梁營救,卻被經過的楊業斬殺。後楊業又勸軍士各歸其營,一場大禍就此消弭。”
符彥卿大驚失色:“符昭良竟敢造反?皇上是否知道?”
符昭願想了想:“以楊業之忠,皇上定然已知道。隻是符昭良還未成行便被斬殺,所以皇上便未計較吧。”
符彥卿一抽馬背:“快,快些隨本王迴汴梁請罪。”
這一日趕到雲州城外十裏亭,卻見大批甲胄在身的兵士正站在亭子裏向大路張望。
符彥卿正疑惑間,卻見一青年將領上前到:“敢問來人可是魏王?”
符彥卿跳下馬來迴到:“正是本王,閣下是?”
青年將領急忙行禮:“雲州防守使楊泰見過魏王。”
符彥卿連忙將他扶起:“本王戴罪之身,當不得如此大禮。你便是背嵬軍楊太尉長子楊延平?”
楊延平起身到:“正是,末將在此已恭候魏王多時了。”
符彥卿上下打量楊延平一眼:“果然將門虎子,端的是英姿勃發。”
“魏王過譽了。”楊延平有些不好意思。
符彥卿問到:“日前是你八百裏馳遞汴梁,言有大批遼人要投降於本王?”
楊延平說到:“魏王,此處不是說話之地,末將已在城中略備薄酒,為魏王洗塵。”
“也好,”符彥卿說到:“先去城中吧。”
先前與遼人對戰之時,符彥卿曾無數次夢想收迴幽雲,當日後晉皇帝石重貴正是因向遼人索要幽雲十六州,才引致滅國之禍。
不過二十多年,中原王朝便能以重騎反推遼兵,如此成就,令符彥卿不得不佩服。
雲州城中一改先前荒涼之象,郊外處大批農民正在開墾荒地,城中商賈雲集,好一派繁忙景象。
符彥卿不由得衝口而出:“皇上,聖明啊。”
楊延平笑了笑,沒有接話,因為皇上聖明這件事,他是親眼目睹者。
此次接風,楊延平安排在防守使衙門,目下雲州才剛剛開始發展,所以他是軍政一把抓。
“魏王,”楊延平笑到:“衙門中方便說話,且城中酒樓太貴,末將的餉銀請不起,所以隻能安排魏王在衙門吃頓便飯,還請魏王見諒。”
符彥卿說到:“本王出身行伍,有許多沒享過的福,倒也沒有吃不了的苦,不過本王很喜歡楊統領這直爽脾氣。況戴罪之身能得楊統領款待已是幸事,楊統領無須與本王客氣。”
以往符彥卿去到一處,入席時除了主官,也還有一些官員作陪。不過迴到衙門後,楊延平便將其他將領遣散,隻與符家父子入席。
酒過三巡,符彥卿問到:“楊統領,遼人投降,究竟是怎麽一迴事?”
楊延平淡淡一笑:“魏王,根本就沒有遼人投降之事。”
符彥卿大驚:“若如此,你豈非罪犯欺君?”
“魏王,”楊延平說到:“末將可不敢,此事乃皇上一手安排。”
“皇上安排?”符彥卿滿臉疑惑。
楊延平點頭到:“是的,皇上聽聞雲州之外遼人收縮得厲害,便有意在雲州前沿再建一處城池,以做雲州與遼人對戰緩衝之用,同時亦能逐步蠶食遼人版圖。”
“皇上知道魏王久與遼人對敵,深知遼人習性,恰巧前日遼人派了個使團如雲州,欲與我大周簽訂通商盟約,末將不敢擅自做主,便將此事奏與皇上。吾皇將計就計,將使團當做降遼之人,正好放出魏王。況以魏王威名,於通商談判中對我大周也大有裨益。”
符彥卿想了半天,才明白其中的彎彎繞,歎到:“皇上為了本王,真是煞費苦心啊。”
楊延平說到:“皇上下旨末將,魏王在京察中立下大功,命末將認真協助魏王新建城池之事。末將與遼人對戰經驗甚少,屆時還請魏王不吝賜教。”
一番話說得符昭願雲裏霧裏,問到:“怎地一麵指責父王受賄,將父王關押大牢,卻背地裏又說父王立下大功?”
符昭義笑到:“此間曲折,怕是夠你想很久了。”
符彥卿接話到:“皇上心智,遠非我等可比,恐雲州也不是我等長久之地,還是抓緊時間將聖旨上的事情辦了吧。”
才休息一晚上,符彥卿便帶著兩個兒子、楊延平一起出城。
雲州以北的大塊荒地,已有新軍老兵在開墾,更遠一些便是一望無盡的黃土。
前行半日,楊延平勸到:“魏王,我等已出雲州數十裏,不如暫且歇歇吧。”
“不行,”符彥卿指著兩邊山丘說到:“此處建城,如有雨水衝刷,恐會傷及根基,我等再往前看看吧。”
楊延平轉頭小聲到:“符統領,魏王年事已高,恐體力不濟,你去勸勸,我等還是歇歇吧。”
符昭義接笑著話到:“體力不濟?楊統領要不要和父王比試比試,看看目下誰的力氣更大一些。”
如此說來,符彥卿當無事,他仍是停留在山頭四處張望。
楊延平上前到:“魏王,若此處適宜建成,便在此開工吧,雨水衝刷倒不須懼,正因為此地幹旱少雨,所以才有大片大片的黃土。”
符彥卿搖頭到:“既是幹旱少雨,更不適合建城,否則敵軍隻須圍而不攻,城內便會因缺水而自潰。”
“此處離雲州不遠,屆時或可支援?”楊延平問到。
符彥卿淡淡到:“本王若建城,便要屹立千年不倒,豈能建一座缺水之城?再向前看看吧。”
幾人繼續向前,一路甚為荒涼,幾乎沒有人煙。
過了兩三日,才終於看到些許綠色,也能看到幾處炊煙。
“此為何地?”符彥卿問到。
“魏王,”楊延平說到:“此處暫無名,末將曾派斥候到此偵測,據說此地曾為鮮卑北都,後為突厥遊牧地,不過水草不夠豐茂,漸漸便無人了。”
符彥卿四周看了看:“按我等出行方位,此處東南方應為懦州,翻過太行便應能至幽州。本王先前曾到過遼國上都,距離應與幽州相當。且此處有草,便不缺水,不如就在此建城吧。”
楊延平稍稍有些擔憂:“魏王,此處已深入遼人境內,若建城之時遼人來攻怎麽辦?”
符彥卿說到:“先前本王便考慮過,皇上攻前七州時剿滅遼人十五萬大軍,以至於收歸後七州時遼人發不出一兵一卒。”
“幽雲攻下已有時日,北漢也收歸版圖,遼人卻一直按兵不動。”符彥卿繼續說到:“以本王對遼人的了解,當是遼國內發生重大變故,不如趁此機會趕緊修城,便是有遼兵來擾,不過小股勢力,當不足懼。”
“好,”楊延平說到:“末將即刻調兵前來修城。”
符彥卿指著起伏的山脈說到:“城牆便依山脈而建,城門設在此處,便是遼人鐵騎再兇悍,他也飛不過去。”
“妙,妙,”楊延平拍手到:“此處新城,還請魏王命名。”
符彥卿拱手到:“本王何德何能,敢命名新城,還是等新城建起之日,上奏皇上,懇請皇上賜名吧。”
楊延平笑到:“皇上已有旨意,還是請魏王命名,以彰顯魏王功績。”
“本王豈敢,”符彥卿問到:“楊統領,此處無地名,此山可有名?”
楊延平說到:“聽斥候說,曆次赴遼境內打探消息,迴到此處方覺心安,便如老百姓喜獲豐收一般,所以便將此山名為豐山。”
“好一座豐山,”符彥卿說到:“城池既是以山為界,依山而建,且為鎮守國土,不如便叫豐鎮吧。”
“好,好,豐鎮,好名字。”楊延平再次拍手:“謝魏王賜名。”
正史四百年後,朱元璋也曾在此地修建長城,且一直保存到後世。
選定城址,楊延平隨即派大軍駐紮此地,征發民工開始修城。
符彥卿本欲在此監督,卻被楊延平催著迴去與遼國使團談判通商之事。
遼人除了放牧之外,本不事生產,先前占有幽雲,所謂的通商不啻於搶劫。現在幽雲迴歸大周,且遼國力衰弱,有大周強大的軍力支持,遼人再也不敢造次。
好在炎夏向來以禮儀之邦自居,所以並未欺遼人太盛,不過占些便宜而已,遼人便感恩戴德不已。
做完這些,楊延平卻又說接到聖旨,催符彥卿迴汴梁。
符彥卿對豐鎮建設之事不放心,楊延平卻說到:“魏王莫非要抗旨不成?”
無奈,符彥卿隻得帶著符昭願和符昭義迴汴梁。
“父王,”路上,一直帶著疑惑的符昭願開口到:“孩兒心裏一直沒底,皇上和楊延平到底演的哪一出?”
符彥卿也搖頭到:“本王實是不知,先前去往豐鎮之時,看楊延平情況,當是對這一路很熟。且以楊業之能,應當也能看出可在豐鎮建城,為何單單等本王來指點?”
“還有通商盟約,”符昭義也跟著說到:“看遼人那景象,似乎隻要大周願意通商,便是連國都都可相送,根本不須我等費力去談。”
“父王,”符昭願接話到:“還有一事,孩兒一直不敢向父王稟報。”
“何事?”
“當日父王關押大牢,不明就裏的符昭良於大名集結兵力準備上汴梁營救,卻被經過的楊業斬殺。後楊業又勸軍士各歸其營,一場大禍就此消弭。”
符彥卿大驚失色:“符昭良竟敢造反?皇上是否知道?”
符昭願想了想:“以楊業之忠,皇上定然已知道。隻是符昭良還未成行便被斬殺,所以皇上便未計較吧。”
符彥卿一抽馬背:“快,快些隨本王迴汴梁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