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若金湯”的成語故事源自東漢時期的曆史背景,具體與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爭霸時期的戰略智謀相關。


    故事背景


    秦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其中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軍對秦王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陳勝的部將武臣奉命率軍北上進攻趙地(今河北一帶),並在此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戰果,占領了趙國的大部分地區,武臣也因此被封為武信君。


    故事發展


    當武臣率領的起義大軍浩浩蕩蕩地推進到曆史悠久的範陽城下時,這座古城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頑強抵抗精神。範陽,這座坐落於今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固城鎮的古老城池,仿佛被一種不屈的意誌所籠罩。範陽令徐公,一位深受百姓愛戴的地方長官,麵對起義軍的壓境,沒有選擇逃避或妥協,而是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他下定決心要與範陽城共存來,誓死保衛這片土地和城中的百姓。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激戰,徐公迅速組織起軍民,大家齊心協力,夜以繼日地加固城防。城牆被修葺得更加堅固,護城河被拓寬加深,箭樓、了望塔等防禦設施也一一增設,整個範陽城宛如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準備迎接起義軍的猛烈攻擊。城中百姓也被動員起來,他們或製作武器,或籌備糧草,或參與巡邏,每個人都為即將到來的決一死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然而,在這緊張而危急的時刻,範陽城內卻有一位與眾不同的人物,他就是口才出眾、智謀過人的辯士蒯通。蒯通,原名徹,後因避漢武帝劉徹之諱而改名通,他以其卓越的辯才和敏銳的洞察力在城中享有極高的聲望。當大多數人都沉浸在緊張的備戰氛圍中時,蒯通卻敏銳地察覺到了戰局的微妙變化。他深知,僅憑武力硬拚,範陽城或許能夠堅守一時,但終究難以抵擋起義軍的大勢。


    因此,蒯通決定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來嚐試化解這場即將爆發的危機。他開始在心中盤算著如何說服徐公,如何通過外交手段來平息戰火,如何為範陽城和城中的百姓謀求一條和平的生路。他的心中充滿了對和平的渴望,以及對智慧力量的堅定信念,他相信,隻要運用得當,智慧的力量足以改變戰局,挽救無數生靈於水火之中。


    蒯通首先鄭重其事地拜見範陽令徐公,他運用自己那精妙絕倫的言辭技巧,既深情地表達了對徐公當前艱難處境的深切同情,仿佛是在為徐公所麵臨的困境致以哀憐,同時又巧妙地暗示了一條可能的解決之道,猶如在為即將到來的轉機提前道賀。這一番話如同春風化雨,成功地引起了徐公濃厚的興趣與關注。


    接著,蒯通開始深入淺出地為徐公分析當前的嚴峻形勢:如果範陽城繼續選擇抵抗,盡管城池堅固得如同金湯一般,但起義軍的勢力龐大,最終恐怕還是難以避免城破人亡的悲慘結局;而如果選擇投降,又可能會因為武臣之前對投降者的嚴厲懲罰政策而讓人心生畏懼,不敢輕易邁出這一步。


    麵對這樣的困境,蒯通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的計策:他願意親自出麵去遊說武臣,說服武臣以禮相待徐公,並公開宣布對投降者實施寬大的政策。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確保徐公的性命安全,還能為範陽城以及周邊地區的百姓帶來渴望已久的和平與安寧。徐公聽完蒯通的計策後,心中大為感動,覺得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於是欣然接受了蒯通的建議。


    隨後,蒯通便毫不猶豫地拜見武臣,將自己的計策和盤托出。武臣聽完蒯通的計策後,覺得這是一個既聰明又實用的辦法,於是欣然采納。他按照蒯通的安排,派遣使者攜帶豐厚的禮物前往範陽城迎接徐公。在蒯通的陪同下,徐公走出城門,向起義軍投降。武臣對徐公表示了熱情的接待,並給予了妥善的安置。


    這一消息如同春風一般迅速傳遍了周邊地區,許多原本打算頑抗到底的城池見狀,紛紛效仿範陽城的做法,選擇向起義軍投降。這一係列的行動不僅大大減少了戰爭帶來的損失和破壞,還為後來的曆史進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固若金湯”這一成語便由此故事衍生而來,原指金屬造的城、滾水形成的護城河(即“金城湯池”),形容城池和陣地非常堅固、難以攻克。後來用來比喻防守嚴密、無懈可擊的事物或狀態。同時,這個故事也體現了智慧與策略在戰爭和政治鬥爭中的重要性遠勝於單純的武力征服。在現代社會,“固若金湯”常被用來形容某種製度、體係或防禦工事的堅固與可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成語小故事暢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沫的田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沫的田螺並收藏成語小故事暢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