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結合實際給孩子定目標
父母怎樣正確教育孩子 作者:周遠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樂樂的父母沒有多少文化,因此,他們把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樂樂自從上了小學後,就被父母嚴格管理起來了。經過他們的努力,孩子的學習一直不錯。但他們認為孩子應該有更高的目標。經過商議:夫婦倆為孩子製訂了考試必須為前三名的學習目標。因此,樂樂在考了前三名時不會哭,但到不了前三名就會哭。父母對此感覺很苦惱,孩子怎麽會這樣。
事後,通過剖析發現,樂樂考前三名時,父母不會說什麽,甚至常常給他獎勵。但樂樂哭時,父母不但不批評而且還會反過來加以安慰。孩子知道了這一規律,沒有考好時就哭,以避免批評。
這是孩子自身對環境的一種適應反饋。對父母而言,給孩子製訂不切實際的目標,等於給孩子立下了“軍令狀”,孩子如果達不到父母的要求,便會加大自身的壓力,以至做出裝哭的舉動,而不是對學習的深刻反省。
要想解決孩子由於叛逆而敵視老師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要想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裏和老師有很好的關係,能實實在在地學一些東西,那麽就進一步看看孩子為何在學校裏敵視他的老師。
首先,成績差的孩子就像一個陪讀。
特別是對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動力。在初中一年級的時候,他們可能還想表現得好一些,至少可以給老師留個好的印象,但隨著自己調皮本性的暴露,這種願望很快就會破滅。這樣,自己成績不好又不能給老師留下好的印象,逐漸失去了向上努力的動力。
因此,孩子在以後的學習中感到自己什麽也得不到,有些要學的東西對自己毫無用處,你想,孩子如果不想去應付考試的話,會不會解那一道方程式,這對他今後的生活又有多大影響呢?這時的孩子在學校裏就會對學習徹底地放棄,加上老師也不會對他們有太多的期望與用心,他們坐在教室裏也就成了那些學習好的孩子的“陪讀”。
第二,對孩子的要求不變化。
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接受教育,開始時,所有的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希望孩子成績優秀,能考上大學,然後找到一個好工作——所有的家長都一致地在這條線上要求自己的孩子,往往會忽視自己孩子自身基礎的好壞,父母認為教育是“萬能”的,即使自己的孩子成績很差。這種做法沒有錯,家長相信孩子總是可以改變的,更讚成“隻有差的教育,沒有差的孩子”。可問題是,很多家長在麵對孩子已經無法再提高水平時,仍然盲目地堅持對孩子原先的那份期望和要求。
現在人們都在提倡“因材施教”,但是,沒有幾個家長能真正對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在為孩子選擇職業時,幾乎很少有家長在孩子高中畢業之前,就為孩子的職業而“量體裁衣”。在學校裏,老師的“因材施教”也隻能從教育方式方法上實施,不能決斷孩子將來幹什麽,雖然說在孩子的考試分數上,老師可以根據孩子的不同,對張三要求考80分而對李四要求考60分就行了,但最終對孩子的要求還是一致的:分數要考得更高一點。
這種對孩子的要求,看似各有不同,但如果叫孩子來迴答他們父母對他們有什麽要求的時候,他們給出的答案肯定都是一致的。
第三,班級環境使孩子壓抑。
可以否定孩子的學習成績,但不能否定孩子的智商。現在的孩子都是有想法的,他們在班級裏,麵對自己的境況更會有所思考。成績差的孩子,從其內心上講,壓力來自於多個方麵:老師的忽視與批評,家長的失望與埋怨,對前途的迷茫與恐懼……這些使孩子很是感到壓抑,自身的狀況又使得他們無法改變自己在班級裏的壓抑感。
因此,孩子敵視他的老師,要想使成績差的孩子打消或改善這種逆反情緒,那麽家長就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及時地結合實際給孩子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家長要使這個目標猶如樹上的桃子,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因為離地麵太高的桃子孩子會對它喪失信心。不要讓孩子在一棵樹上吊死,孩子不能上重點學校,父母就要求他上普通的學校;孩子實在不是讀書的料,可以叫孩子做個司機或當個工人,因為各行業都需要人去做。俗話說“行行出狀元”,如果你按孩子自己興趣和實際水平去要求孩子,你的孩子還可能成為某個行業的狀元呢!
1.對孩子說出你的期望。當你的孩子在學校裏百無聊賴的時候,你明確地告訴他你對他的期望,這時在他的心裏就會這樣想:“我努力一下,至少不會使我的父母失望。”當孩子有了可以實現的目標時,他自然就要從老師那裏學一些東西,自己學的東西能直接給自己帶來成就感的話,在孩子的心裏就會覺得這是老師給予的,這自然就對老師多了幾分順從。
2.你對孩子的期望不要漫無邊際。家長對成績差的孩子不合實際的要求,使孩子不能實現,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在老師那裏一無所獲。可當家長結合實際給孩子定目標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學的那一點點東西對自己還有用,老師對自己不僅僅是批評,而且還有其它的“價值”,這樣,成績差的孩子就不再會敵視他的老師。
事後,通過剖析發現,樂樂考前三名時,父母不會說什麽,甚至常常給他獎勵。但樂樂哭時,父母不但不批評而且還會反過來加以安慰。孩子知道了這一規律,沒有考好時就哭,以避免批評。
這是孩子自身對環境的一種適應反饋。對父母而言,給孩子製訂不切實際的目標,等於給孩子立下了“軍令狀”,孩子如果達不到父母的要求,便會加大自身的壓力,以至做出裝哭的舉動,而不是對學習的深刻反省。
要想解決孩子由於叛逆而敵視老師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要想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裏和老師有很好的關係,能實實在在地學一些東西,那麽就進一步看看孩子為何在學校裏敵視他的老師。
首先,成績差的孩子就像一個陪讀。
特別是對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動力。在初中一年級的時候,他們可能還想表現得好一些,至少可以給老師留個好的印象,但隨著自己調皮本性的暴露,這種願望很快就會破滅。這樣,自己成績不好又不能給老師留下好的印象,逐漸失去了向上努力的動力。
因此,孩子在以後的學習中感到自己什麽也得不到,有些要學的東西對自己毫無用處,你想,孩子如果不想去應付考試的話,會不會解那一道方程式,這對他今後的生活又有多大影響呢?這時的孩子在學校裏就會對學習徹底地放棄,加上老師也不會對他們有太多的期望與用心,他們坐在教室裏也就成了那些學習好的孩子的“陪讀”。
第二,對孩子的要求不變化。
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接受教育,開始時,所有的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希望孩子成績優秀,能考上大學,然後找到一個好工作——所有的家長都一致地在這條線上要求自己的孩子,往往會忽視自己孩子自身基礎的好壞,父母認為教育是“萬能”的,即使自己的孩子成績很差。這種做法沒有錯,家長相信孩子總是可以改變的,更讚成“隻有差的教育,沒有差的孩子”。可問題是,很多家長在麵對孩子已經無法再提高水平時,仍然盲目地堅持對孩子原先的那份期望和要求。
現在人們都在提倡“因材施教”,但是,沒有幾個家長能真正對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在為孩子選擇職業時,幾乎很少有家長在孩子高中畢業之前,就為孩子的職業而“量體裁衣”。在學校裏,老師的“因材施教”也隻能從教育方式方法上實施,不能決斷孩子將來幹什麽,雖然說在孩子的考試分數上,老師可以根據孩子的不同,對張三要求考80分而對李四要求考60分就行了,但最終對孩子的要求還是一致的:分數要考得更高一點。
這種對孩子的要求,看似各有不同,但如果叫孩子來迴答他們父母對他們有什麽要求的時候,他們給出的答案肯定都是一致的。
第三,班級環境使孩子壓抑。
可以否定孩子的學習成績,但不能否定孩子的智商。現在的孩子都是有想法的,他們在班級裏,麵對自己的境況更會有所思考。成績差的孩子,從其內心上講,壓力來自於多個方麵:老師的忽視與批評,家長的失望與埋怨,對前途的迷茫與恐懼……這些使孩子很是感到壓抑,自身的狀況又使得他們無法改變自己在班級裏的壓抑感。
因此,孩子敵視他的老師,要想使成績差的孩子打消或改善這種逆反情緒,那麽家長就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及時地結合實際給孩子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家長要使這個目標猶如樹上的桃子,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因為離地麵太高的桃子孩子會對它喪失信心。不要讓孩子在一棵樹上吊死,孩子不能上重點學校,父母就要求他上普通的學校;孩子實在不是讀書的料,可以叫孩子做個司機或當個工人,因為各行業都需要人去做。俗話說“行行出狀元”,如果你按孩子自己興趣和實際水平去要求孩子,你的孩子還可能成為某個行業的狀元呢!
1.對孩子說出你的期望。當你的孩子在學校裏百無聊賴的時候,你明確地告訴他你對他的期望,這時在他的心裏就會這樣想:“我努力一下,至少不會使我的父母失望。”當孩子有了可以實現的目標時,他自然就要從老師那裏學一些東西,自己學的東西能直接給自己帶來成就感的話,在孩子的心裏就會覺得這是老師給予的,這自然就對老師多了幾分順從。
2.你對孩子的期望不要漫無邊際。家長對成績差的孩子不合實際的要求,使孩子不能實現,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在老師那裏一無所獲。可當家長結合實際給孩子定目標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學的那一點點東西對自己還有用,老師對自己不僅僅是批評,而且還有其它的“價值”,這樣,成績差的孩子就不再會敵視他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