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現代家庭易出現的兩個極端
父母怎樣正確教育孩子 作者:周遠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孩子不打不成器。古人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
“要想讓孩子有出息,就得對他們‘下手狠一點’。”
……
很多父母就像上麵說的那樣,主張對孩子嚴厲。
孩子不代表父母,更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這些都是人人盡知的道理。一些父母都認為這是對的,他們表麵一副通情達理的模樣,但在生活中,卻認為父母擁有孩子是一個必要的例外。於是,他們幹預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這樣或那樣,稍有不順便喝斥,甚至大打出手,使孩子徹底失去了自由和成長的主動性。
有這樣一個父親,一次他發現孩子把家中的音響“拆壞”的時候,狠狠地把孩子揍了一頓。後來,孩子乖了不少,再也不敢動家中的東西了。這位父親在家長會上把它像勝利品作為討論的話題時,讓參會的教育主任大皺眉頭,嚴肅地告訴他:“你這樣做,可能把中國未來的‘愛迪生’給毀掉了。”主任的話讓這位父親摸不著頭腦。教育主任說:“孩子雖然把家中的音響弄壞了,但這正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你不應打孩子,應把握這次機會給孩子建立規則,教給孩子如何做才是正確的。要學會釋放孩子的雙手,讓孩子有動手和動腦的機會。”
除此之外,有多少家長正在做著類似的事情,他們往往把孩子最能表現智慧的一麵當成缺陷加以糾正。既讓孩子受了皮肉之苦,又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思維。
在西方,一切形式的暴力都會被嚴加限製。男人不能毆打女人,老板不能毆打員工,大人不能虐待孩子,老師不能毆打學生,警察不能**囚犯……除了正當防衛之外,你不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但很多的中國父母認為父母打孩子是在教育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毫無疑問,孩子在父母的“權威”下,一定程度上會屈服,但這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孩子。
可怕的是,大多數的父母通過打罵孩子,總結出來的“教育真理”,“屢試不爽”,被他們用來作為家長之間的教育交流心得。他們甚至迴憶起自己年幼時曾被父母所打的情景,並感謝父母當時的教育。由此,他們更加堅定了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
如果棍棒底下出孝子,中國應該絕大多數人都是孝子、孝女,實際的情況並非如此。社會中不孝敬老人的例子太多了,甚至出現了幾個子女都不贍養老人的情形。顯然,棍棒下麵出孝子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
教育孩子時,不打不罵固然不錯,但成人的生活環境帶來的過於溺愛,照樣很麻煩。
有的父母認為教育孩子應采取溫和的方式,比如:
“打孩子容易使孩子走向極端,孩子是打不得的。”
“這不是過去那個年代了,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
現在,大部分孩子為獨生子女,他們是家中的寵兒,是祖父輩兩代人相爭寵愛的對象。兩頭受寵的孩子則恣意妄為,屢屢做出出格的事情。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孩子的問題往往都是受家庭環境形成的,可悲的是,他們的祖父輩卻渾然不覺,照舊讓孩子我行我素。
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被家人眾星捧月般地溺愛著。有時,父輩教育孩子時,不免教訓孩子,但往往招來祖輩的袒護。現在,學校和一些教育專家認為,千萬不要把孩子交給祖輩帶,以免寵壞孩子。這無疑給獨生子女家庭敲響警鍾。由於在祖輩的幹預下,父母很多重要、正當和嚴厲的教育措施都無法實施,而對孩子的疼愛和放縱卻大行其道。這時,孩子往往有恃無恐,犯錯被教訓時學會了察言觀色,兩頭尋找支持。以後,對孩子來說,什麽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沒有自己的底線。而且,孩子由於和成人長時間地生活在一起,缺乏夥伴,缺乏行為和語言上的交流,導致行為、語言和思維出現成人化。
一次,一對父母領著孩子串門,孩子對鄰居老人脫口而出:爺爺,你的老婆還和你爭吵嗎?成人化的語言令人忍俊不禁。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夥伴的,父母應想方設法給孩子找一些夥伴,提供更多的機會與同齡的孩子在一起。讓他們一起說話,一起學習交流,一起玩耍……體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形成自己的正確認識。
上麵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麵達成的“共識”,甚至把它們當做真理奉行。傳統的文化講究中庸之道,但在教育孩子方麵,很多父母卻偏向於兩個極端:一是,他們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理念,對孩子嚴厲管教;二是,他們隻有一個孩子,百般寵愛,麵對孩子的問題不以為然。
1.教育孩子不要太嚴厲。父母采用嚴厲的方式教育孩子時,可能一時間非常“奏效”,但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一場潛在的災難,孩子受到的壓抑無法訴說,為以後叛逆等心理障礙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2.教育孩子不要太溺愛。父母采用溺愛的方式教育孩子時,全家可能一時“一團和氣”。但等長大時,不能自立的孩子在社會上可能處處碰壁,其中的道理不用說大家都知道了。
“要想讓孩子有出息,就得對他們‘下手狠一點’。”
……
很多父母就像上麵說的那樣,主張對孩子嚴厲。
孩子不代表父母,更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這些都是人人盡知的道理。一些父母都認為這是對的,他們表麵一副通情達理的模樣,但在生活中,卻認為父母擁有孩子是一個必要的例外。於是,他們幹預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這樣或那樣,稍有不順便喝斥,甚至大打出手,使孩子徹底失去了自由和成長的主動性。
有這樣一個父親,一次他發現孩子把家中的音響“拆壞”的時候,狠狠地把孩子揍了一頓。後來,孩子乖了不少,再也不敢動家中的東西了。這位父親在家長會上把它像勝利品作為討論的話題時,讓參會的教育主任大皺眉頭,嚴肅地告訴他:“你這樣做,可能把中國未來的‘愛迪生’給毀掉了。”主任的話讓這位父親摸不著頭腦。教育主任說:“孩子雖然把家中的音響弄壞了,但這正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你不應打孩子,應把握這次機會給孩子建立規則,教給孩子如何做才是正確的。要學會釋放孩子的雙手,讓孩子有動手和動腦的機會。”
除此之外,有多少家長正在做著類似的事情,他們往往把孩子最能表現智慧的一麵當成缺陷加以糾正。既讓孩子受了皮肉之苦,又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思維。
在西方,一切形式的暴力都會被嚴加限製。男人不能毆打女人,老板不能毆打員工,大人不能虐待孩子,老師不能毆打學生,警察不能**囚犯……除了正當防衛之外,你不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但很多的中國父母認為父母打孩子是在教育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毫無疑問,孩子在父母的“權威”下,一定程度上會屈服,但這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孩子。
可怕的是,大多數的父母通過打罵孩子,總結出來的“教育真理”,“屢試不爽”,被他們用來作為家長之間的教育交流心得。他們甚至迴憶起自己年幼時曾被父母所打的情景,並感謝父母當時的教育。由此,他們更加堅定了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
如果棍棒底下出孝子,中國應該絕大多數人都是孝子、孝女,實際的情況並非如此。社會中不孝敬老人的例子太多了,甚至出現了幾個子女都不贍養老人的情形。顯然,棍棒下麵出孝子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
教育孩子時,不打不罵固然不錯,但成人的生活環境帶來的過於溺愛,照樣很麻煩。
有的父母認為教育孩子應采取溫和的方式,比如:
“打孩子容易使孩子走向極端,孩子是打不得的。”
“這不是過去那個年代了,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
現在,大部分孩子為獨生子女,他們是家中的寵兒,是祖父輩兩代人相爭寵愛的對象。兩頭受寵的孩子則恣意妄為,屢屢做出出格的事情。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孩子的問題往往都是受家庭環境形成的,可悲的是,他們的祖父輩卻渾然不覺,照舊讓孩子我行我素。
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被家人眾星捧月般地溺愛著。有時,父輩教育孩子時,不免教訓孩子,但往往招來祖輩的袒護。現在,學校和一些教育專家認為,千萬不要把孩子交給祖輩帶,以免寵壞孩子。這無疑給獨生子女家庭敲響警鍾。由於在祖輩的幹預下,父母很多重要、正當和嚴厲的教育措施都無法實施,而對孩子的疼愛和放縱卻大行其道。這時,孩子往往有恃無恐,犯錯被教訓時學會了察言觀色,兩頭尋找支持。以後,對孩子來說,什麽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沒有自己的底線。而且,孩子由於和成人長時間地生活在一起,缺乏夥伴,缺乏行為和語言上的交流,導致行為、語言和思維出現成人化。
一次,一對父母領著孩子串門,孩子對鄰居老人脫口而出:爺爺,你的老婆還和你爭吵嗎?成人化的語言令人忍俊不禁。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夥伴的,父母應想方設法給孩子找一些夥伴,提供更多的機會與同齡的孩子在一起。讓他們一起說話,一起學習交流,一起玩耍……體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形成自己的正確認識。
上麵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麵達成的“共識”,甚至把它們當做真理奉行。傳統的文化講究中庸之道,但在教育孩子方麵,很多父母卻偏向於兩個極端:一是,他們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理念,對孩子嚴厲管教;二是,他們隻有一個孩子,百般寵愛,麵對孩子的問題不以為然。
1.教育孩子不要太嚴厲。父母采用嚴厲的方式教育孩子時,可能一時間非常“奏效”,但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一場潛在的災難,孩子受到的壓抑無法訴說,為以後叛逆等心理障礙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2.教育孩子不要太溺愛。父母采用溺愛的方式教育孩子時,全家可能一時“一團和氣”。但等長大時,不能自立的孩子在社會上可能處處碰壁,其中的道理不用說大家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