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的時光總是最易溜走,過完新漢元年的春節。陶響便在大將軍府,招見了山地營的主將張燕和混入白波軍中,迴鄴城述職的徐晃等人。
新漢軍副軍師郭嘉介紹了這次分配給眾人的任務,參加本次作戰任務的主將是張燕,副將是徐晃,將軍有昌狶,於毒,白饒,揚鳳等人。另調前番討伐冀州時立有大功的廖化,獨領一軍,定額5000人,作為前鋒探路。
大軍士卒則從山地營抽調人為主。白波穀的的白波軍則由徐晃能帶走多少,便帶走多少。大軍或扮作流民,或跟隨商隊,更或者以土匪的身份,分批次進入漢中,並在各地潛伏下來。等待時機,實施“鳩占鵲巢”之計。
本次作戰任務的主要目的是:迅速控製漢中的軍政大權。避免漢中勢力倒向除新漢政權外的任何一方勢力。
在巴蜀,漢中等地布局多年的糜氏商隊和甄氏商隊提供錢糧武器等後勤支持。
陶響還補充道:“根據草莽營及各商隊傳迴的情報,張魯帳下謀士楊鬆,為人貪婪,喜好美女財寶,新漢軍可以之為突破口,多以財貨結交之,必可獲事半功倍之效。”
眾人各自領命。
張燕,徐晃接到任務,也不拖泥帶水。立刻著手實施潛入漢中的計劃。尤其是徐晃,要把在白波穀中多年培養的親信,分批潛入漢中,非親自前往協調不可。
於是徐晃在接到任務第二天一早,便收拾行李,隻帶了幾名護衛,輕裝簡行,便趕往白波穀了。
白波穀內的白波軍,大多是各處黃巾起義軍,被打散後逃入穀內的。各方勢力繁雜,眾多。一,二十年來,經過一番大魚吃小魚似的兼並和整合,現存五大勢力,分別由郭太,李樂,韓暹,胡才,楊奉等五大首領領導。
平時大家割據一方,各自與官府對抗,拉鋸。倘若官府勢大難製,便會聯合起來對抗官府。若官府聯合起來都對付不了,或者與官府對抗的代價太過沉重,大家便會作鳥獸散,竄入深山老林之中,借某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有利地形,與官府周旋。官府往往無功而返。
據說,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與李自成等人,便是受白波穀的農民起義軍啟發,一次次竄入深山老林之中,讓末代皇帝禎崇禎嘔心瀝血,耗費無數錢糧,布置剿匪的天羅地網,一次次成了無用之功。活活拖死了大明朝。
徐晃輕車熟路返迴白波穀後,白波穀內的各方勢力還未結束“貓冬”生活。三國時期,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口數量稀少,和後世的工業化時代,人口眾多產生的溫室效應相比,年平均氣溫要比後世低很多。地處華夏北部的白波穀,一入冬季便是白雪皚皚,覆蓋大地。根本不能進行正常的農業生產。故當世平民百姓一進入冬季,便躲在家裏,極少外出,減小消耗,隻以極少的口糧維持最低的生理消耗,象大多數冬眠的動物一樣。故稱之為“貓冬”。
敘說起來容易,對大多數當世的平民百姓來說,實在是麵對大自然的無奈之舉。用紅樓夢裏“滿紙辛酸淚”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貓冬”過後,一個壯漢也會餓得皮包骨頭,更別說,婦孺老幼病患者,“貓冬”便是噩夢般的存在。能否活下去,當真是隻有天曉得了。
徐晃對“貓冬”的白波軍民的生活再熟悉不過。幼年時期,天生神力的徐晃飯量便遠超常人。在家鄉時被一遊方道人看中,父母考慮到徐晃飯量驚人,養活不易,便同意遊方道人,將其帶入終南山中學藝。在終南山中,遊方道人向徐晃傳授了畢生的武藝與兵法謀略。誰知徐晃十年如一日,學成下山,卻聽聞父母在官府的壓榨下,沒能度過“貓冬”的生活,一家老小除自己外,盡數餓死,徐晃一怒之下,便投入了黃巾軍中。
機緣巧合下,徐晃降了徐州軍。
後來在陶響的安排下,徐晃進入白波穀,投在了渠帥楊奉帳下,轉戰四方,屢立戰功。
徐晃為人謙和,樂善好施。但有立功所得,便統統分給手下。加上武功高強,有白波穀“武功第一人”的稱號。穀內各路英雄好漢,紛紛主動與之結交。
於是,迴到白波穀內的徐晃,便暗中派人,聯絡各方豪傑,言漢中氣候宜人,土地肥沃,若舉家搬至漢中,便沒有了饑餓之虞。到時大家抱團取暖,便不怕官府壓榨欺辱。且徐晃還貼心地表示,若願到漢中生活,沿途的糧食消耗都由徐晃負責。
許多人家正在“貓冬”苦挨,聽說徐晃願提供糧食搬家至更宜居之處,哪裏有不願意的道理?於是,消息一出,便一傳十,十傳百,不多久,整個白波穀都知道了。
五個首領聞知此事,略一商量,便一起來到徐晃的營帳討要說法。
一進大帳,胡才率先發問:“公明,近來穀中傳說,你欲把穀中軍民,遷往漢中,可有此事?”
徐晃雙手作禮,向各位首領一拜道,答道:“各位首領,確有此事。想我白波穀百萬之眾,在亂世中,為求活命,聚於此穀。二十年來,在此穀倒也能堪堪存活。但也僅僅是苟延殘喘而已。
今天下五分,新漢最強,但與大漢曹操有不共戴天之仇,雙方皆在邊境地區布有重兵,吾軍民即便是想遷至新漢,也無可能。蜀州,荊州,楊州路途遙遠,幾達數千裏,我白波老少,遷至彼處,也無可能。
唯有漢中,雖與吾白波穀有群山阻隔,然吾已探明,漢中與白波穀,有小道相通。吾白波軍民,有何懼之?
漢中平坦,土地肥沃,沃野千裏,人煙稀少。自古便有天下糧倉之美譽。
吾白波軍民若遷往彼處,辛勤勞作,不比困守白波穀,苟延殘喘,強上百倍?
況且大漢曹操,與吾白波軍連番激戰,早已結下深仇。現天下局勢稍穩。各路諸侯,皆以修習內政,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為主的策略。
故來年吾白波穀必將迎來曹軍的大舉進攻。漢中之地,四麵環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重重險關,不怕敵軍大舉進攻。
吾本欲告之各位首領,但恐各路軍民久居此地,有故土難離之念,各位首領若強製遷移人口,必遇各方阻撓,反為不美。故吾心生一計,先傳以小道消息,激起眾人好奇與猜測。後期,諸位首領,若能達成一致意見,遷移漢中之事便順理成章了。”
徐晃一番話,說得有理有據。頭頭是道。本來想興師問罪的各位首領,心底一寬,也放鬆下來了。
新漢軍副軍師郭嘉介紹了這次分配給眾人的任務,參加本次作戰任務的主將是張燕,副將是徐晃,將軍有昌狶,於毒,白饒,揚鳳等人。另調前番討伐冀州時立有大功的廖化,獨領一軍,定額5000人,作為前鋒探路。
大軍士卒則從山地營抽調人為主。白波穀的的白波軍則由徐晃能帶走多少,便帶走多少。大軍或扮作流民,或跟隨商隊,更或者以土匪的身份,分批次進入漢中,並在各地潛伏下來。等待時機,實施“鳩占鵲巢”之計。
本次作戰任務的主要目的是:迅速控製漢中的軍政大權。避免漢中勢力倒向除新漢政權外的任何一方勢力。
在巴蜀,漢中等地布局多年的糜氏商隊和甄氏商隊提供錢糧武器等後勤支持。
陶響還補充道:“根據草莽營及各商隊傳迴的情報,張魯帳下謀士楊鬆,為人貪婪,喜好美女財寶,新漢軍可以之為突破口,多以財貨結交之,必可獲事半功倍之效。”
眾人各自領命。
張燕,徐晃接到任務,也不拖泥帶水。立刻著手實施潛入漢中的計劃。尤其是徐晃,要把在白波穀中多年培養的親信,分批潛入漢中,非親自前往協調不可。
於是徐晃在接到任務第二天一早,便收拾行李,隻帶了幾名護衛,輕裝簡行,便趕往白波穀了。
白波穀內的白波軍,大多是各處黃巾起義軍,被打散後逃入穀內的。各方勢力繁雜,眾多。一,二十年來,經過一番大魚吃小魚似的兼並和整合,現存五大勢力,分別由郭太,李樂,韓暹,胡才,楊奉等五大首領領導。
平時大家割據一方,各自與官府對抗,拉鋸。倘若官府勢大難製,便會聯合起來對抗官府。若官府聯合起來都對付不了,或者與官府對抗的代價太過沉重,大家便會作鳥獸散,竄入深山老林之中,借某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有利地形,與官府周旋。官府往往無功而返。
據說,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與李自成等人,便是受白波穀的農民起義軍啟發,一次次竄入深山老林之中,讓末代皇帝禎崇禎嘔心瀝血,耗費無數錢糧,布置剿匪的天羅地網,一次次成了無用之功。活活拖死了大明朝。
徐晃輕車熟路返迴白波穀後,白波穀內的各方勢力還未結束“貓冬”生活。三國時期,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口數量稀少,和後世的工業化時代,人口眾多產生的溫室效應相比,年平均氣溫要比後世低很多。地處華夏北部的白波穀,一入冬季便是白雪皚皚,覆蓋大地。根本不能進行正常的農業生產。故當世平民百姓一進入冬季,便躲在家裏,極少外出,減小消耗,隻以極少的口糧維持最低的生理消耗,象大多數冬眠的動物一樣。故稱之為“貓冬”。
敘說起來容易,對大多數當世的平民百姓來說,實在是麵對大自然的無奈之舉。用紅樓夢裏“滿紙辛酸淚”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貓冬”過後,一個壯漢也會餓得皮包骨頭,更別說,婦孺老幼病患者,“貓冬”便是噩夢般的存在。能否活下去,當真是隻有天曉得了。
徐晃對“貓冬”的白波軍民的生活再熟悉不過。幼年時期,天生神力的徐晃飯量便遠超常人。在家鄉時被一遊方道人看中,父母考慮到徐晃飯量驚人,養活不易,便同意遊方道人,將其帶入終南山中學藝。在終南山中,遊方道人向徐晃傳授了畢生的武藝與兵法謀略。誰知徐晃十年如一日,學成下山,卻聽聞父母在官府的壓榨下,沒能度過“貓冬”的生活,一家老小除自己外,盡數餓死,徐晃一怒之下,便投入了黃巾軍中。
機緣巧合下,徐晃降了徐州軍。
後來在陶響的安排下,徐晃進入白波穀,投在了渠帥楊奉帳下,轉戰四方,屢立戰功。
徐晃為人謙和,樂善好施。但有立功所得,便統統分給手下。加上武功高強,有白波穀“武功第一人”的稱號。穀內各路英雄好漢,紛紛主動與之結交。
於是,迴到白波穀內的徐晃,便暗中派人,聯絡各方豪傑,言漢中氣候宜人,土地肥沃,若舉家搬至漢中,便沒有了饑餓之虞。到時大家抱團取暖,便不怕官府壓榨欺辱。且徐晃還貼心地表示,若願到漢中生活,沿途的糧食消耗都由徐晃負責。
許多人家正在“貓冬”苦挨,聽說徐晃願提供糧食搬家至更宜居之處,哪裏有不願意的道理?於是,消息一出,便一傳十,十傳百,不多久,整個白波穀都知道了。
五個首領聞知此事,略一商量,便一起來到徐晃的營帳討要說法。
一進大帳,胡才率先發問:“公明,近來穀中傳說,你欲把穀中軍民,遷往漢中,可有此事?”
徐晃雙手作禮,向各位首領一拜道,答道:“各位首領,確有此事。想我白波穀百萬之眾,在亂世中,為求活命,聚於此穀。二十年來,在此穀倒也能堪堪存活。但也僅僅是苟延殘喘而已。
今天下五分,新漢最強,但與大漢曹操有不共戴天之仇,雙方皆在邊境地區布有重兵,吾軍民即便是想遷至新漢,也無可能。蜀州,荊州,楊州路途遙遠,幾達數千裏,我白波老少,遷至彼處,也無可能。
唯有漢中,雖與吾白波穀有群山阻隔,然吾已探明,漢中與白波穀,有小道相通。吾白波軍民,有何懼之?
漢中平坦,土地肥沃,沃野千裏,人煙稀少。自古便有天下糧倉之美譽。
吾白波軍民若遷往彼處,辛勤勞作,不比困守白波穀,苟延殘喘,強上百倍?
況且大漢曹操,與吾白波軍連番激戰,早已結下深仇。現天下局勢稍穩。各路諸侯,皆以修習內政,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為主的策略。
故來年吾白波穀必將迎來曹軍的大舉進攻。漢中之地,四麵環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重重險關,不怕敵軍大舉進攻。
吾本欲告之各位首領,但恐各路軍民久居此地,有故土難離之念,各位首領若強製遷移人口,必遇各方阻撓,反為不美。故吾心生一計,先傳以小道消息,激起眾人好奇與猜測。後期,諸位首領,若能達成一致意見,遷移漢中之事便順理成章了。”
徐晃一番話,說得有理有據。頭頭是道。本來想興師問罪的各位首領,心底一寬,也放鬆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