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響率雄獅營凱旋而歸,消息傳至彭城,陶謙大喜,率領眾文武出城十裏相迎。陶響遠遠的見到陶謙,趕忙下馬步行拜見陶謙。陶謙扶起陶響,見陶響經曆了戰陣浴火考驗,大勝而歸。越發顯得英姿勃發,俊逸非凡,歡喜言道:“吾家猛虎已長成矣!”
雄獅營眾將士,裝備精良,端坐馬上。昂首挺胸,目不斜視。列隊而行,橫平豎直,動作整齊劃一,有如一人。沿途百姓,爭相圍觀,以一睹雄兵為快,以致萬人空巷。“徐州雄兵”的美名迅速傳播開來。
迴到州牧大堂,陶響把此次戰鬥經過,一一向陶謙講述。陶謙聽後,一一點評得失。對陶響當機立斷,捉拿笮融。讓王休暫代太守之位等事的處理也頗為讚同,隻是囑咐陶響,每臨戰陣,須加倍小心。畢竟刀劍無眼,被黃巾賊將飛刀暗算一事便是警示,曆史上,陰溝裏翻船的名將不在少數。
陶謙厚賞有功將士,除金銀布匹之外,還官升一級。眾將士大喜。徐州大宴眾文武以示慶祝。所有出征將士,放假三日。趁著陶謙興致頗高,陶響提出,偌大徐州,三千雄兵還是太少,徐州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唯有足夠數量的精兵強將才能震懾心懷不軌之人。請求先將陶家軍擴充至萬人以上。陶謙欣然同意。
三日假期,陶響足不出戶。每日在家陪伴父母,親近兄長。兩世為人,陶響非常看重家人親情。空閑下來,陶響格外思念另一時空中的父母。家中獨子,隨風消失,父母該是怎樣一種心情?幸虧這一世父母雙全。能夠有機會盡盡孝道,未嚐不是一種福分。
大哥陶商,年屆二十,父親親自取字“子文”。所謂成家立業,大哥的婚事開始提上了日程。但母親每每提起,誰家閨女美貌賢惠,大哥都心不在焉,顧左右而言他。難道大哥早已心有所屬,隻是難以開口?陶響雖也心急,但卻幫不上忙。
三天假期轉眼即將到期,臨別家人的前一晚,陶謙帶上陶響,悄然來到關押重犯的監獄裏,秘見笮融。隻見笮融,披頭散發,渾身散發著陣陣惡臭。往日胖白的臉上,幾道鮮血淋漓的鞭痕,縱橫交錯,格處醒目。短短幾日,肥胖的身體便瘦了一圈。
要說這笮融,可算是陶謙的心腹。當初陶謙到徐州就任,根基不穩。笮融可是施盡了手段,幫陶謙掃除了不少的障礙,當然包括許多見不得光的事。事後,論功行賞,笮融才坐上了琅琊太守之位。
笮融一見陶謙,便嚎啕大哭,說做下如此天怒人怨之事,愧對主公。如今唯一的念想,便是望主公看在昔日情份上,留笮宏一命,以免笮融家絕後。原來笮融不知是否壞事做得太多,雖娶了妻妾多名,卻是始終無一子半女。
陶謙也是念舊之人,見笮融可憐,心中不忍拒絕。便問陶響該如何處理。陶響明白父親的想法。先不表明態度,隻上前詢問笮融,雇傭史阿,欲行刺何人?笮融迴答是東海太守王朗。
原來笮融做的壞事雖多卻很隱秘,徐州眾文武,隻恐被王朗一人看破,並被其繩之以法。王朗此人,有謀略,有手段,又嫉惡如仇。此人一日不除,笮融便寢食難安,如芒在背。
陶響暗自感歎,要說這笮融,真有幾分識人的本領。巜三國誌》中陳壽評價王朗:一時之良臣。三國正史評價更高:擅治政,專精律法,善斷獄。故曹魏後期,曾任司徒,司空等高位要職。
正因有看透人心的本領,三國正史中笮融也非尋常的人物。他雖聚眾斂財,禍害一方,但對佛教的推廣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以至數百年之後,民間還有人為他立牌位供養。
思慮及此,陶響靈光一閃,既然確認笮融是禍害一方的人物,為何不讓他去禍害北方的少數民族?要說三國後期直至晉朝,對中原漢民威脅最大的少數民族,非匈奴人莫屬。魏晉時期,匈奴王劉豹之子劉淵,更是直接造了晉朝的反,掀起了曆史上“五胡亂華”的篇章。中華民族從此陷入了水深火熱的,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黑暗曆史之中。
穿越以來,北方的少數民族,一直是陶響心中最大的心病。現在他的力量還很弱小,直接出兵打擊北方少數民族,目前還做不到。鞭長莫及啊,隻好望洋興歎。但不妨采用後世一名華夏偉人的做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擊北方的遊牧民族。
打定主意,陶響對笮融直言:“你們兩兄弟,犯下如此彌天大罪,別說徐州容不下你們,隻怕大漢十三州,都無你們兄弟兩人的容身之地!”窄融一聽,立刻麵如土色,心如死灰。
緊接著,陶響話鋒一轉:“然上蒼有好生之德,天道有慈悲之心。姑念你們兄弟二人,雖禍害百姓良民無數,但出發點不壞,是為了弘揚佛教。吾如今給你們指一條明路,是生是死,你們自己選擇。”
“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乎?吾兄弟二人,願選擇生路。望公子指明!”笮融忽見峰迴路轉,有望活命,趕緊跪拜陶響。
“聽聞先生篤信佛教,禮佛甚恭。請問先生,佛,何謂之為佛?”笮融不明陶響為何有此一問,陶響在琅琊剿匪期間,有幾日,按兵不動,隻是觀摩彭城各大小寺院。莫非公子也是佛教中人?
“普渡眾生為佛”
“為何又說佛渡有緣人?”
“所以佛需要我們去傳播。”
見笮融漸漸把話題轉向自己想要的方向,當即,決定再下劑猛藥,一字一頓地說:
“佛之為佛,皆因:
能超,亡者升天。
能渡,難人脫苦。
能解,百冤之結。
能消,無妄之災。”
此語一出,笮融如醍醐灌頂,認定陶響對佛教的理解,在自己之上。哪裏想到,陶響比他多出了兩千多年的知識。笮融恭順無比,對陶響地又一拜到地,口稱受教了。
陶響趁熱打鐵,先講解了一番“渡人莫如渡己,渡己莫如渡心”的道理。再言:“今雁門關外,盤據諸多匈奴部族。彼匈奴部族,不尊禮法,不服王化。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禍我大漢,愚鈍難馴。然天下眾生,皆是平等。匈奴雖然愚鈍,非與佛無緣,隻是缺少傳播佛法之人。”
笮融一聽,心知肚明,馬上開口跟陶謙申請:“融願以待罪之身,前往雁門關外,弘揚佛法,教化匈奴愚鈍之人,將功贖罪。望主公允許。”
“你有此善念,也不枉我們相識一場。”陶謙本就不欲殺他兄弟二人,見狀順水推舟,同意了笮融的請求。
笮融感激陶響活命之恩,從衣中夾層取出一張羊皮卷,遞給陶響,說先前自己派兵剿匪,擊殺了一匪首。偶然獲得了黃巾賊首張角的藏寶圖。因藏寶地點在泰山之中,不屬於徐州轄地,還沒有機會取出。現在要去關外,生死未卜,便把藏寶圖贈與陶響,陶響大喜。
雄獅營眾將士,裝備精良,端坐馬上。昂首挺胸,目不斜視。列隊而行,橫平豎直,動作整齊劃一,有如一人。沿途百姓,爭相圍觀,以一睹雄兵為快,以致萬人空巷。“徐州雄兵”的美名迅速傳播開來。
迴到州牧大堂,陶響把此次戰鬥經過,一一向陶謙講述。陶謙聽後,一一點評得失。對陶響當機立斷,捉拿笮融。讓王休暫代太守之位等事的處理也頗為讚同,隻是囑咐陶響,每臨戰陣,須加倍小心。畢竟刀劍無眼,被黃巾賊將飛刀暗算一事便是警示,曆史上,陰溝裏翻船的名將不在少數。
陶謙厚賞有功將士,除金銀布匹之外,還官升一級。眾將士大喜。徐州大宴眾文武以示慶祝。所有出征將士,放假三日。趁著陶謙興致頗高,陶響提出,偌大徐州,三千雄兵還是太少,徐州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唯有足夠數量的精兵強將才能震懾心懷不軌之人。請求先將陶家軍擴充至萬人以上。陶謙欣然同意。
三日假期,陶響足不出戶。每日在家陪伴父母,親近兄長。兩世為人,陶響非常看重家人親情。空閑下來,陶響格外思念另一時空中的父母。家中獨子,隨風消失,父母該是怎樣一種心情?幸虧這一世父母雙全。能夠有機會盡盡孝道,未嚐不是一種福分。
大哥陶商,年屆二十,父親親自取字“子文”。所謂成家立業,大哥的婚事開始提上了日程。但母親每每提起,誰家閨女美貌賢惠,大哥都心不在焉,顧左右而言他。難道大哥早已心有所屬,隻是難以開口?陶響雖也心急,但卻幫不上忙。
三天假期轉眼即將到期,臨別家人的前一晚,陶謙帶上陶響,悄然來到關押重犯的監獄裏,秘見笮融。隻見笮融,披頭散發,渾身散發著陣陣惡臭。往日胖白的臉上,幾道鮮血淋漓的鞭痕,縱橫交錯,格處醒目。短短幾日,肥胖的身體便瘦了一圈。
要說這笮融,可算是陶謙的心腹。當初陶謙到徐州就任,根基不穩。笮融可是施盡了手段,幫陶謙掃除了不少的障礙,當然包括許多見不得光的事。事後,論功行賞,笮融才坐上了琅琊太守之位。
笮融一見陶謙,便嚎啕大哭,說做下如此天怒人怨之事,愧對主公。如今唯一的念想,便是望主公看在昔日情份上,留笮宏一命,以免笮融家絕後。原來笮融不知是否壞事做得太多,雖娶了妻妾多名,卻是始終無一子半女。
陶謙也是念舊之人,見笮融可憐,心中不忍拒絕。便問陶響該如何處理。陶響明白父親的想法。先不表明態度,隻上前詢問笮融,雇傭史阿,欲行刺何人?笮融迴答是東海太守王朗。
原來笮融做的壞事雖多卻很隱秘,徐州眾文武,隻恐被王朗一人看破,並被其繩之以法。王朗此人,有謀略,有手段,又嫉惡如仇。此人一日不除,笮融便寢食難安,如芒在背。
陶響暗自感歎,要說這笮融,真有幾分識人的本領。巜三國誌》中陳壽評價王朗:一時之良臣。三國正史評價更高:擅治政,專精律法,善斷獄。故曹魏後期,曾任司徒,司空等高位要職。
正因有看透人心的本領,三國正史中笮融也非尋常的人物。他雖聚眾斂財,禍害一方,但對佛教的推廣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以至數百年之後,民間還有人為他立牌位供養。
思慮及此,陶響靈光一閃,既然確認笮融是禍害一方的人物,為何不讓他去禍害北方的少數民族?要說三國後期直至晉朝,對中原漢民威脅最大的少數民族,非匈奴人莫屬。魏晉時期,匈奴王劉豹之子劉淵,更是直接造了晉朝的反,掀起了曆史上“五胡亂華”的篇章。中華民族從此陷入了水深火熱的,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黑暗曆史之中。
穿越以來,北方的少數民族,一直是陶響心中最大的心病。現在他的力量還很弱小,直接出兵打擊北方少數民族,目前還做不到。鞭長莫及啊,隻好望洋興歎。但不妨采用後世一名華夏偉人的做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擊北方的遊牧民族。
打定主意,陶響對笮融直言:“你們兩兄弟,犯下如此彌天大罪,別說徐州容不下你們,隻怕大漢十三州,都無你們兄弟兩人的容身之地!”窄融一聽,立刻麵如土色,心如死灰。
緊接著,陶響話鋒一轉:“然上蒼有好生之德,天道有慈悲之心。姑念你們兄弟二人,雖禍害百姓良民無數,但出發點不壞,是為了弘揚佛教。吾如今給你們指一條明路,是生是死,你們自己選擇。”
“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乎?吾兄弟二人,願選擇生路。望公子指明!”笮融忽見峰迴路轉,有望活命,趕緊跪拜陶響。
“聽聞先生篤信佛教,禮佛甚恭。請問先生,佛,何謂之為佛?”笮融不明陶響為何有此一問,陶響在琅琊剿匪期間,有幾日,按兵不動,隻是觀摩彭城各大小寺院。莫非公子也是佛教中人?
“普渡眾生為佛”
“為何又說佛渡有緣人?”
“所以佛需要我們去傳播。”
見笮融漸漸把話題轉向自己想要的方向,當即,決定再下劑猛藥,一字一頓地說:
“佛之為佛,皆因:
能超,亡者升天。
能渡,難人脫苦。
能解,百冤之結。
能消,無妄之災。”
此語一出,笮融如醍醐灌頂,認定陶響對佛教的理解,在自己之上。哪裏想到,陶響比他多出了兩千多年的知識。笮融恭順無比,對陶響地又一拜到地,口稱受教了。
陶響趁熱打鐵,先講解了一番“渡人莫如渡己,渡己莫如渡心”的道理。再言:“今雁門關外,盤據諸多匈奴部族。彼匈奴部族,不尊禮法,不服王化。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禍我大漢,愚鈍難馴。然天下眾生,皆是平等。匈奴雖然愚鈍,非與佛無緣,隻是缺少傳播佛法之人。”
笮融一聽,心知肚明,馬上開口跟陶謙申請:“融願以待罪之身,前往雁門關外,弘揚佛法,教化匈奴愚鈍之人,將功贖罪。望主公允許。”
“你有此善念,也不枉我們相識一場。”陶謙本就不欲殺他兄弟二人,見狀順水推舟,同意了笮融的請求。
笮融感激陶響活命之恩,從衣中夾層取出一張羊皮卷,遞給陶響,說先前自己派兵剿匪,擊殺了一匪首。偶然獲得了黃巾賊首張角的藏寶圖。因藏寶地點在泰山之中,不屬於徐州轄地,還沒有機會取出。現在要去關外,生死未卜,便把藏寶圖贈與陶響,陶響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