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倆到了家裏,不是太晚但做飯吃卻是來不及了,唯一可以解決的辦法,就是陶寬爺爺帶著陶寬爹去林家吃飯,吃完了飯再出工做事,掙得一天的工分,雖然工分分紅不多,遠不如篾匠師傅給那些快要出師的徒弟高,但好歹有個出力氣的地方,到了冬天也能領到明年的口糧。陶寬爹去了篾匠師傅家裏學手藝,沒有工錢但管飯,那個時代隻要省下口糧就是掙到錢了。很多人家都還沒有出清明就開始東家借西家挪了,有了糧食就是硬道理,也應征了那句話:家裏有糧,心裏不慌。陶寬爺爺還是比較謹慎的,父子倆沒有走大路,而是從背後的小路進了村莊,幾乎沒有誰看到陶寬爹迴來。到了家裏,最大的發現就是豬欄裏的豬瘋狂得叫,豬也不容易,為了一口吃的也是拚了,尤其是聽到陶寬爺爺那熟悉的腳步聲,更是有些興奮了。陶寬爺爺看著太陽,預算著差不多要出工了,還是決定陶寬爹自己開始煮飯,按原來的程序做,隻不過是陶寬爹離開家的第一次迴到家裏做飯吃,而且陶寬爺爺還不會幫著陶寬爹。這些事對於陶寬爹來說不是難事,反而比沒有去篾匠師傅家裏的時候更為熟練,孩子得去自己嚐試,沒有嚐試就沒有後來。陶寬爺爺安頓好陶寬爹做飯,自己才火急火燎得到林家去,臨時編了話蹭林家的粥吃。陶寬爺爺走開以後,陶寬爹自己也確實有些餓,但餓歸餓,做口飯吃還不至於沒有力氣。也正在陶寬爹燒水的時候,聽到了生產隊出工的哨聲,推想著自己的爹——陶寬爺爺應該是可以吃飽的,因此也就沒有去牽掛陶寬爺爺是否餓著做事,但又想迴來,自己村莊裏即使是餓著肚子做事的人也不止陶寬爺爺一個人,況且陶寬爺爺中午還是可以迴家吃飯的,隻不過早上餓著點,早些年的時候陶寬爺爺一天不進飯粥也還要做事呢,即使現在老了,餓個半天還是可以的,生產隊裏也有著好幾個等級,年輕的壯勞力可以打到十分,那是會耙田耕田十八般手藝都會的才有十分的工分,接下來的就是九分的,婦女隻有五分,甚至更少,但陶寬爺爺不同,平時倒無所謂,到了冬天陶寬爺爺就顯得重要了,尤其是過年那幾天一些平不了賬的時候,得請陶寬爺爺才能做好賬,由此,生產隊長還是看重陶寬爺爺的,都是鄉村鄰裏的,平時能照顧陶寬爺爺的地方都很照顧陶寬爺爺,這也給陶寬爺爺種下了樹,到了要緊的時候就可以遮陰了,陶寬爺爺還是比一般的村民有些長處的,也就可能得到生產隊長的照顧,不但做的事不是最累的,但工分卻也不低,誰讓他有手好的算盤呢。陶寬爹顧自做著飯,家裏的東西都沒有變動,幾乎是原封不動,這讓陶寬爹覺得既熟悉又陌生,這樣的心情過不了太久也就沒有了,一切還是自己剛去學手藝的時候一樣,從這一點來說,陶寬爹還是很感動的。水燒著便慢慢有了熱氣,陶寬爹也就邊燒鍋,邊去做其他的事,而最破切要做的就是淘米,那時候的米都是水碓裏舂出來的,不像現在的都是機械機出來的,糠和米分離得幹幹淨淨,那時候不行,細小的糠很難從米裏分離出來,這就需要做飯的人耐心得去淘洗,以前也這樣,隻不過是陶寬爺爺做的,到了篾匠師傅家裏這才跟著師娘學著去淘洗米。老陶家裏和篾匠師傅家裏都一樣,家境不錯,糧食充足,這就形成了刁的嘴,隻要有細小的米糠就感覺難以下咽,而情願花著時間去淘洗,也不讓細小的糠噎住喉嚨。有了在篾匠師傅家裏淘洗米糠的經驗,陶寬爹做的精細而又認真,等陶寬爹淘洗幹淨了,鍋裏的水也就開了。隨著米倒進滾燙的水裏,含了水分的米沉到鍋底,得要做飯的人不停得去淘,這才不至於沉到鍋底燒成鍋巴,那樣的米飯也是有些焦味和苦味,這樣的飯會大打折扣,這都是不容許的,陶寬爹以前從來不管,隻要陶寬爺爺來叫自己起來吃早飯,或者幹脆等陶寬爹自己起來吃飯。現在不同,陶寬爹得做出自己爹——陶寬爺爺喜歡的飯菜來,陶寬爺爺也因為年齡大了,吃不了太硬的飯,就得多煮一會。陶寬爹這些熟悉的程序不但是在自己家裏練好,也到篾匠師傅家裏進修而做得更好,等米飯有了七成熟,陶寬爹就開始用篾製的筲箕撈好晾幹,這才開始煮粥,也不光是自己要吃粥,豬欄裏的豬也是要吃,隻不過是留下一小部分給豬吃,陶寬爹知道陶寬爺爺去了林家蹭粥吃,就是自己一個人吃,也就可以少做些,而把米飯多撈出來。陶寬爹盛好了自己要吃的粥,留下來的就是豬要吃的,再把米糠和豬菜放到一起去煮。任豬怎麽得叫,陶寬爹顧自找到幹糧菜,坐到桌子上去吃粥了,吃粥的同時鍋裏煮著豬吃的米糠和豬菜。等陶寬爹快吃飽的時候,才去看看鍋裏的豬菜是不是煮好了。陶寬爹在篾匠家裏待了這麽久,也學會了師娘的手藝,也把師父家裏的豬喂熟了,隻要聽到陶寬爹腳步就會發出歡快的叫聲。由於陶寬爹離開有些日子了,自己家裏的豬似乎也忘記了陶寬爹的腳步聲,隻記得陶寬爺爺的腳步聲。吃飽了的陶寬爹,也應該去喂豬,不管是誰的腳步聲,餓了一整天的豬聽著腳步聲都有些興奮,居然爬到豬欄的頂上來,似乎是在抗議主人是不是把他忘了。喂慣了豬的陶寬爹也懂得豬的心情,但卻不會任由豬胡來,看到豬爬上頂來,陶寬爹還是拿著清洗豬槽的木棍去敲打豬,豬也無奈,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心急了還是過分了,居然換來了一頓打,而垂頭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