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寬有陶寬的活法,陶磊有陶磊的狠處,兄弟二人有著截然不同的處事風格,陶磊隨了陶寬爹,要做就來狠的,要麽就不做。陶寬的性格倒隨了陶寬爺爺,雖然陶寬爺爺不是很喜歡陶寬,但有些事情卻是說不清楚,你喜歡誰,不一定人家什麽東西都和你一樣,什麽東西都隨你,你不喜歡誰,也未必什麽東西都不像你。陶寬知道很多的事不是你想做就做的,比如別人來你家,找你家大人,你家的大人自然容不得別人來說自己的孩子害人,簡直就是害群之馬,一個家庭想在村莊裏立足,就得克服很多東西,不能說為所欲為,得管住自己的孩子,省得人家說三道四,敗壞自己家的名聲,以後家裏有個什麽應急的,就沒有人來敢幫你。但話又說迴來,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家族都不可能做到人人都滿意,總有這樣的事,那樣的事而造成自己在社會上被別人不能理解。陶寬家雖然不是很囂張,但總有人看著陶寬家和和睦睦的眼紅,總想找些茬來難為下陶寬家,而拿孩子來說事,是最好的方法,孩子和大人不同,沒有自律性,甚至可以說:想幹什麽就幹什麽。你去管吧,沒有那麽多的精力,不去管吧,煩不住人家來說有道是:蛤蟆不咬人,吵都吵死人。陶寬爹在家的時間少,人家也沒空天天都追著陶寬爹去告狀,況且陶寬爹又經常在別的村莊裏做事,唯一經常見麵的隻有陶寬爺爺和陶寬媽陶寬爺爺要到生產隊出工,就容易被他們看到,說給陶寬爺爺的事最多,但陶寬爺爺有著自己的原則,他不輕易去打孩子,陶寬爺爺就二孫子,心疼都來不及呢,更何況去打,最多是教育,但陶寬摸透了陶寬爺爺的心理,也不去觸犯陶寬爺爺的底線,陶寬爺爺說,陶寬就認真得聽著,從不頂嘴,陶寬爺爺說什麽,陶寬自然就嗯什麽,一副很老實可憐兮兮的樣子,讓陶寬爺爺下不去手去打陶寬,陶寬的心裏卻想著,你說你的,我做我的,犯不著和你生氣。陶寬偶爾也會反問陶寬爺爺:今天的事你是聽誰說的,我壓根就沒有去那個人所說的地方,真是了。陶寬爺爺被問急了,就告訴陶寬:是誰家的來說的:說你摘了人家的桔子。陶寬一聽陶寬爺爺的話,也就知道誰告了自己的狀。也暗暗記下心裏。陶寬爺爺不打陶寬,致使來說事的人失去了興趣,別人都以為自己去告了陶寬的狀,陶寬爺爺就會去打陶寬,陶寬被打了,自然陶寬媽就不高興了,接著就變成了陶寬爺爺和陶寬媽的戰爭,公公和兒媳婦有了矛盾,就難免會有吵鬧,吵鬧多了,陶寬爺爺就沒有了家庭地位,別人就更有了離間陶寬爹和陶寬媽的機會,這樣就會使陶寬爹不能很好得出去做手藝了,沒有了陶寬爹的收入,陶寬家裏就很難維持這樣的發展的好勢頭了,這樣的話,那些來告狀的就隨了自己的心願。而事情恰恰相反,陶寬爺爺並不會出手去打陶寬,而隻是說說而已,陶寬的原則更是靈活,從不去和陶寬爺爺頂嘴,陶寬媽自然就很敬重陶寬爺爺,有了陶寬媽對陶寬爺爺的敬重,陶寬爺爺就更賣力得去做,維護好家裏的和諧。家裏和諧了,陶寬爹沒有了後顧之憂,出去做手藝的時間更多了,戶頭也越做越多,收入更是比一般人家有過之而無不及。來說事的見到這樣的情況,也不願來說了,久而久之,就慢慢得銷聲匿跡了。但陶寬不同,他記著呢,記著誰告了自己的狀,誰替自己說了好話,陶寬都記著,陶寬的記性好,別人說好的記著,說壞的,也記著。甚至是誰家地在哪裏也記著,誰家地裏種了什麽也記著,就連很偏僻的山坳裏誰家有地,陶寬也記著,比如說陶寬今天想吃黃瓜了,陶寬的頭腦裏就馬上知道村莊裏誰家的黃瓜長得最好,誰家的黃瓜長得差強人意,而好的黃瓜離現在的位置最近,又有誰家和自己過不去的,陶寬都記得,接著就是想想該去誰家地裏摘黃瓜,到哪裏去吃,不被發現,陶寬整天就想這些。陶寬摘人家東西的時候還不是摘那些明顯可以看到的東西,而是找那些偏僻的不太讓人覺察的地方下手,也不是摘那些最好的,而是挑一些快成熟,但又不讓人看到的東西下手。所以陶寬能下手的東西,一般不被人發現,等人家發現了,都是過了些日子的事了,又不是最好的,人家可能會容易接受些。對於那些告了自己狀的人家來說,陶寬更是謹慎,沒有一般的把握不會去下手。但絕對會去下手,隻是等時機罷了。有了這樣的性格,陶寬在村莊裏,人家都不太會和陶寬過不去,隻有那些特別恨陶寬家裏的,陶寬掰扯著腳趾頭都數得過來。陶寬媽一般不太去管陶寬,有時候想管,但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有點寵著陶寬,沒有很大的事,不會去責罵陶寬,更不必說去打陶寬了,嚴父慈母對於陶寬來說,很恰當也很貼切,陶寬媽除了知道陶寬可能是自己最後的一個孩子了,也很喜歡陶寬的小殷勤。就拿陶寬給自己拿碗的事來說吧,陶寬拿了自己的碗必定會拿了陶寬媽的碗,除非陶寬沒有在家吃飯。所以有人來說陶寬的壞話,陶寬媽都不是很認真的,大都會笑笑迴應人家,接著就是說:我陶寬給你家造成了多大的損失,我一定會賠給你的,隻要你證明確實是我陶寬害你家的,我絕不耍賴,至於這怎麽去教育陶寬,那是我家裏的事,來說事的人聽著陶寬媽的意思,大多都不了了之,村莊裏的孩子那麽多,你能說你家的東西一定是陶寬拿掉的,有誰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