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師傅吃著炒飯,心情有些怪怪的,想著這樣去東家的家裏吃飯,是不是有點傻,但東家又十分客氣得邀請自己,不光是邀請自己,還大聲得邀請自己的徒弟,自己也招待東家了,有點箭在弦上了,去吧,怕人家說自己傻,不去吧,又覺得不妥,反正禮物都準備好了,不管是鴻門宴還是東家真的客氣,覺得該去看看。但自己和徒弟這樣浩浩蕩蕩得去東家的家裏吃飯也是頭一次,自己和徒弟去吃飯多,比這人多的時候也多,但那是去別人家做事,和這次不同,雖然平時也有去別人家吃飯的,但也不至於這樣的陣勢去,大多是自己外加一二個徒弟罷了。匠人師傅覺得自己有個七八分飽了,足夠應付去東家家裏吃飯的飽滿度,於是放下碗筷,用手抹了抹嘴,這習慣是他陪別人出去做生意的時候,外出吃飯時,留下來的習慣,那時,吃飯隻是應付肚子餓,得趕緊吃,吃飽了好走路,沒有太多的講究,後來到了師傅那裏學徒,就更得講究了,匠人師傅不比師傅一般的徒弟,匠人師傅大多是和自己的師傅做一起吃飯,師傅要喝酒,匠人師傅就得眼尖,不能讓師傅碗裏空著,也包括夾菜,但自己不喝酒,除非,師傅硬要自己幫忙,匠人師傅才可能幫師傅喝口,自己大多是吃飯,而且是要在師傅吃飯前就得把自己的飯都填到肚子裏,所以,匠人師傅吃飯的速度練出來的,動作迅速,幹淨利落,吃完了抹抹嘴,就做師傅邊上盯著師傅的碗,及時得給師傅雞巴,盛飯。若是自己和師傅一樣,坐那裏慢慢得吃喝。估計早就被師傅趕走了,換其他的師兄弟來伺候師傅了。等到了自己做了師傅,這習慣都根深蒂固了,想改都改不了。匠人師傅抹了抹嘴,接過家裏人端過來的茶,便有意無意得問身邊的徒弟,什麽時辰了,那時候沒鍾,更沒有表,隻能看看太陽,要是陰天或者是下雨,隻能估摸著時辰的早晚。聽到自己的詢問,就有人出去看太陽了,迴來的人告訴自己,應該還早吧。匠人師傅聽到徒弟的稟報,也就喝起茶來。自己家離東家的家裏又不遠,估摸著有半個時辰就足夠了。雖然有老話說:做客莫落後,但東家畢竟就請自己,自己是主客,自己不去,東家是不會開席的。匠人師傅和他的師傅不一樣,師傅講究的是個氣勢,師傅自己不做事,完全交給別人去安排,隻是徒弟們做不好的時候,來問自己了才去看看,其餘的時間,大多陪著主人家喝茶,聊天,那氣勢擺得可足,附近村莊就師傅一個這樣的行當,獨門生意,人家搶不走,擺擺架子是自然的。匠人師傅不同,他看不慣師傅這樣,因為有了師傅那樣的氣勢和架子,從而造就了匠人師傅的手藝的精湛。匠人師傅打心眼感謝師傅,也自信自己有著對這門手藝的好悟性。匠人師傅從自己師傅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未來,他不會像自己的師傅一樣的下場,也確實不願看到自己和師傅一樣的結局,所以匠人師傅更貼心做好自己的事,能自己做的,絕對會自己去做,即使有自己一樣悟性的徒弟也難有自己一樣的成就,這樣保證了自己一半輩子的生活握在自己的手裏。所以,匠人師傅難得坐那裏等飯吃,而是和自己的徒弟還有跟著自己做事掙錢的師兄弟,一起做事,一起商討著怎樣才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坐那裏等飯吃,匠人師傅覺得等飯吃很無聊,他情願去做點事,請他做事的主人家也喜歡匠人師傅的性格,即使有另外一家的事,都自己過去事先安排好,粗糙簡陋的事先讓人做著,到了關鍵的時候,還得自己親自去做。這樣既保證了事情的質量,也為自己贏得了主人家的好評,更為自己贏得了下半輩子的生活的質量。匠人師傅就這樣在家裏挨著,什麽東西都講究個度,所謂的中庸,去早了,東家的飯菜還沒熟,你一大幫人坐那裏等飯吃,好像自己沒有事似的,成天惦記著別人家飯顯得自己從沒有到別人家吃過飯似的。去晚了,人家等得不耐煩了,說你架子大,不就請你吃頓飯嘛,有必要這樣擺架子嗎,請了這一次,下次即使要請你,也得有個忌諱,即使東家自己不說,別人也會說七道八的。按照匠人師傅的安排,自己和徒弟們應該在吃飯前的一個時辰左右去,這樣,刨去路上的時間,剛好坐下來,喝口茶,洗洗手剛好吃飯。年輕的徒弟有些迫不及待了,難得隨師傅去吃飯,也想著東家的家裏有著什麽樣好吃的飯菜,但這樣的徒弟大多排位靠後,沒有說話的資格,有說話資格的徒弟,大多是匠人師傅的左膀右臂,都知道匠人師傅的脾氣,什麽事都不用擔心,就等師傅一聲令下,就隨著師傅出門。匠人師傅心裏鎮定想著,他自己不必老是出去看看太陽,看看到什麽時辰了,自然有人去看得,自己隻管坐屋裏喝茶,想想東家的肚子裏藏著什麽貨,會拿出什麽招數來對付自己,匠人師傅雖然知道,東家沒有太深的城府,但畢竟想了不沒想好。眼看著太陽越升越高,地麵的溫度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升高,匠人師傅感覺到了有些熱了,才問跟在身邊的徒弟,到了什麽時辰了,跟在他身邊的徒弟也輕聲告訴匠人師傅,差不多可以去了,匠人師傅這才放下茶碗,到茅廁裏解決了內急,隨後在院子洗了洗手,才決定讓人拿好禮物,差了個走路稍快的二個徒弟,拿著禮物先行,這才由徒弟陪著,走出了家門,出了家門,匠人師傅才感覺熱了,但肚子裏的炒飯被茶水泡著,感覺有個八分飽,這才是匠人師傅所需要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