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爺爺似乎看出了阿麗的心思,他看著阿麗,說道:“阿麗,我知道你在想什麽。現在時代不同了,男孩女孩都在外地打工,中秋節迴不來,送節禮也可以找人代勞,隻要把這項禮節履行完就可以了。”
阿麗點了點頭,心中稍微鬆了一口氣。
“送完節禮,接下來就是開名。”三爺爺接著說道,他的聲音依舊沉穩而有力,仿佛每一個字都蘊含著歲月的沉澱和智慧。“到這個時候,才真正進展到婚嫁的正式階段,而在此之前如果雙方有一方想退親,基本上是好說好散。開名,這可是個重要的環節,它標誌著兩個家庭正式認可這門親事,往後的事情就都按著規矩來辦了。”
“‘開名’實質上就是送名帖。”三爺爺微微停頓了一下,似乎在斟酌著如何更好地解釋這個概念,“帖用紅紙寫上‘正親家某某之長(次)子’及屬相,由媒人送往女家;女家答以‘允貼’,帖上寫‘正親家某某之長(次)女’及屬相,由媒人送往男家,此為小貼。在沒有結婚證的時代,名帖就相當於結婚證,是書麵證物。也可以理解為開名就是訂婚。”他頓了頓,繼續說道,“這可不是隨便寫幾個字就行的,紅紙代表著喜慶,字跡要工整,內容要準確,這是對雙方家庭的尊重,也是對未來婚姻的鄭重承諾。”
“開名需要隆重的儀式。”三爺爺的聲音中透出一絲莊重,“擇吉日,女方家派媒人長輩若幹到男方家,男方家擺好酒席,安排由名望之人陪同。這可不是普通的聚餐,這是一場儀式,一場兩個家庭共同參與的儀式。接收完名帖要安排酒席,父母是不上桌的。”他解釋道,“這是規矩,父母不上桌,是為了讓長輩們能夠更自在地交流,也是對長輩們的尊重。”
“開名也需要給彩禮,通常也是‘萬裏挑一’。”三爺爺微微一笑,似乎在迴憶著什麽,“這彩禮可不是隨意給的,它代表著男方家庭對女方家庭的感謝,對女方的尊重。‘萬裏挑一’是一種寓意,希望這門親事萬裏挑一,希望未來的婚姻幸福美滿。”
阿麗的二叔在一旁聽了三爺爺的講述,忍不住插嘴道:“這開名可重要了,這是兩個家庭正式認可這門親事的標誌。要是不按規矩辦,往後傳出去,人家會說咱們不懂禮數。”他的話語中帶著一絲嚴肅,仿佛在強調著什麽重要的事情。
“是啊,”三爺爺點了點頭,表示讚同,“這規矩可不是隨便定的,它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這些規矩看似繁瑣,但其實都是為了維護婚姻的尊嚴,為了保障兩個家庭的利益。開名這一步,是婚姻的開始,也是兩個家庭正式結成親家的開始。”
“記得我年輕那會兒,開名的時候,家裏忙得不可開交。”三爺爺迴憶道,“家裏要提前打掃幹淨,擺好酒席,還要準備各種禮物。媒人和長輩們來了之後,大家圍坐在一起,氣氛既莊重又喜慶。名帖交換的時候,大家都屏住唿吸,等到名帖順利交換完畢,大家才鬆了一口氣,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網絡,這些儀式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大事,是我們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和祝福。”
“開名之後,兩家的關係就更加親密了。”三爺爺繼續說道,“男方家會更加用心地準備婚事,女方家也會更加關心女兒的未來。這門親事就正式定了下來,往後的事情就都按著規矩來辦。雖然現在有了結婚證,這些老規矩漸漸被人們淡忘了,但我總覺得,這些規矩裏蘊含著一種質樸的情感,一種對生活的敬畏和對家庭的責任。”
“那時候,人們的生活雖然簡單,但過得有滋有味。”三爺爺感慨道,“這些老規矩讓我們知道,婚姻不是兒戲,它需要用心去經營,用禮去尊重。開名這一步,雖然隻是一個小環節,但它卻承載著兩個家庭的期望和祝福,承載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阿麗的二叔聽了三爺爺的話,點了點頭,說道:“是啊,現在雖然生活好了,但這些老規矩還是不能忘。它們是我們文化的根,是我們生活的魂。希望年輕人也能明白這些規矩的意義,把它們傳承下去。”
三爺爺微微一笑,眼神中帶著一絲欣慰。他知道,這些老規矩雖然看似古老,但它們所蘊含的智慧和情感永遠不會過時。他希望這些規矩能夠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傳承,讓那些美好的傳統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光發熱。
阿麗聽著,心中卻有些糾結。她和曉臻在鬆江,身邊的朋友訂婚都沒有這麽複雜的程序,大多是簡單吃個飯,雙方家長見個麵,就算是認可了。而且,要把兩邊的長輩都湊到一起,安排這麽隆重的儀式,談何容易。
“三爺爺,我和曉臻在鬆江,身邊的朋友訂婚都很簡單。而且我們兩邊的長輩都在不同的地方,要湊到一起辦這麽隆重的開名儀式,太難了。” 阿麗小聲說道。
三爺爺皺了皺眉頭,說道:“阿麗,這開名可不是小事。雖然現在時代變了,可有些規矩還是得守。要不這樣,你們可以在鬆江請兩邊的長輩吃個飯,簡單舉行個儀式,把名帖交換了,也算是完成了這個程序。”
阿麗想了想,覺得這個辦法還不錯,點了點頭。
在過去的歲月裏,婚姻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儀式感和講究,而“送好”便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三爺爺微眯著眼,仿佛在迴憶那些遙遠的往事,緩緩說道:“‘送好’,就是男方家選定一個適宜辦婚禮的良辰吉日,然後差人告訴女方家,看看女方家是否同意。這可不是隨便挑個日子就行的,這裏麵的講究可多了。”
“良辰吉日必須是農曆的雙日子。”三爺爺強調道,“為啥呢?因為雙數代表著成雙成對,寓意著婚姻美滿、夫妻和睦。多半會選擇農閑之時,所以一般會定在臨近春節前。春節是個喜慶的節日,這個時候辦婚禮,圖個吉利,也方便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熱鬧熱鬧。”
“男方家都希望早點結婚。”三爺爺歎了口氣,眼神中透出一絲無奈,“為啥呢?早結婚早多個勞力,早生下一代,還能少花點彩禮錢。那時候日子過得緊,家裏多一個人幫忙,日子就能好過些。所以有些男方家會想出改戶籍年齡之類的主意來獲得結婚證。雖然這麽做不太光明正大,但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女方家的想法就不一樣了。”三爺爺微微搖頭,語氣中帶著一絲批評,“女方家都希望閨女出嫁前多給家裏掙點錢。畢竟閨女嫁出去後,就成別人家的人了。所以女方家會充分論證男方家目前的條件能否讓閨女幸福。要是男方家條件不好,女方家心裏就不踏實。有些家就會提出必須送一筆錢才同意結婚的條件。特別是民風不夠淳樸的家庭,往往提出一些令人費解的條件來。比如要求男方家蓋新房、買地,或者送金銀首飾。這些條件對男方家來說,簡直是沉重的負擔。”
“男方家要是不同意,女方家就不答應這門親事。”三爺爺繼續說道,“那時候,婚姻可不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個家庭的事。男方家要是想娶到媳婦,就得咬咬牙,滿足女方家的要求。不然,這婚事就黃了。所以,很多男方家隻好在無奈中接受這些條件。彩禮錢、新房、首飾……這些加起來,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可不是個小數目。有的家庭為了娶媳婦,甚至背了一輩子的債。”
“我記得我年輕那會兒,有個鄰居,為了娶媳婦,把家裏僅有的幾畝地都賣了。”三爺爺歎了口氣,“那可是他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地啊,就這麽賣了。他父親心疼得直掉眼淚,可也沒辦法。為了兒子的婚事,隻能這麽辦。後來,他家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好幾年都沒緩過來。”
“那時候,婚姻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艱辛和無奈。”三爺爺感慨道,“雖然現在日子好了,這些老規矩也慢慢變了,但那時候的生活,真是讓人難忘。婚姻,本該是兩個人的幸福事,卻因為這些條條框框,變得複雜又沉重。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規矩,讓婚姻顯得更加珍貴,更加來之不易。”
“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能明白,婚姻不是一場交易,不是用彩禮和條件堆砌起來的。”三爺爺望著遠處,眼神中帶著一絲期待,“婚姻是兩個人的承諾,是兩個家庭的融合。希望他們能珍惜這份感情,不要讓過去的那些無奈再重演。”
阿麗聽著三爺爺的講述,心中對傳統婚俗的複雜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她不禁感歎,原來一場婚禮背後,有著這麽多的故事和規矩。
“三爺爺,這些規矩真的好複雜啊。我和曉臻本來想選個周末,找個風景好的地方,簡單辦個婚禮,邀請親朋好友一起見證我們的幸福就好。” 阿麗說道。
三爺爺笑了笑,說道:“阿麗,我明白你的想法。現在年輕人都追求簡單、自由。可咱們嶽西南的婚俗,是幾代人的傳承,每一個環節都有著美好的寓意。你可以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加入一些你們自己的想法,讓婚禮既有傳統的韻味,又有現代的氣息。”
阿麗的父親也說道:“是啊,阿麗。咱們可以把兩邊的風俗結合一下,找一個平衡點。比如,送節禮可以找人代勞,開名可以在鬆江簡單舉行,送好也可以通過電話和女方家商量。至於婚禮當天,咱們嶽西南女方可以按照傳統規矩辦一場簡單而莊重的儀式迴請大家,在鬆江按照當地規矩辦即可,這樣兩邊都能照顧到。”
阿麗聽著父親的話,心中豁然開朗。她看著大家,眼中滿是感激:“謝謝大家,我明白了。我會和曉臻商量,把兩邊的風俗結合起來,辦一場既特別又有意義的婚禮。”
三爺爺欣慰地笑了:“這就對了,阿麗。傳統和現代並不矛盾,隻要我們用心去融合,一定能讓你的婚禮成為一段美好的迴憶。”
客廳裏的氣氛終於變得輕鬆起來,大家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這場關於婚禮規矩的討論,雖然充滿了矛盾和爭執,但最終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找到了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並沒有讓親情和愛情受到傷害,反而讓它們在融合中更加深厚。
阿麗望著窗外,陽光依舊明媚。她知道,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幸福和希望。而這場即將到來的婚禮,將是她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它不僅見證了她和曉臻的愛情,也承載著兩個家庭的祝福和傳統的延續。
阿麗點了點頭,心中稍微鬆了一口氣。
“送完節禮,接下來就是開名。”三爺爺接著說道,他的聲音依舊沉穩而有力,仿佛每一個字都蘊含著歲月的沉澱和智慧。“到這個時候,才真正進展到婚嫁的正式階段,而在此之前如果雙方有一方想退親,基本上是好說好散。開名,這可是個重要的環節,它標誌著兩個家庭正式認可這門親事,往後的事情就都按著規矩來辦了。”
“‘開名’實質上就是送名帖。”三爺爺微微停頓了一下,似乎在斟酌著如何更好地解釋這個概念,“帖用紅紙寫上‘正親家某某之長(次)子’及屬相,由媒人送往女家;女家答以‘允貼’,帖上寫‘正親家某某之長(次)女’及屬相,由媒人送往男家,此為小貼。在沒有結婚證的時代,名帖就相當於結婚證,是書麵證物。也可以理解為開名就是訂婚。”他頓了頓,繼續說道,“這可不是隨便寫幾個字就行的,紅紙代表著喜慶,字跡要工整,內容要準確,這是對雙方家庭的尊重,也是對未來婚姻的鄭重承諾。”
“開名需要隆重的儀式。”三爺爺的聲音中透出一絲莊重,“擇吉日,女方家派媒人長輩若幹到男方家,男方家擺好酒席,安排由名望之人陪同。這可不是普通的聚餐,這是一場儀式,一場兩個家庭共同參與的儀式。接收完名帖要安排酒席,父母是不上桌的。”他解釋道,“這是規矩,父母不上桌,是為了讓長輩們能夠更自在地交流,也是對長輩們的尊重。”
“開名也需要給彩禮,通常也是‘萬裏挑一’。”三爺爺微微一笑,似乎在迴憶著什麽,“這彩禮可不是隨意給的,它代表著男方家庭對女方家庭的感謝,對女方的尊重。‘萬裏挑一’是一種寓意,希望這門親事萬裏挑一,希望未來的婚姻幸福美滿。”
阿麗的二叔在一旁聽了三爺爺的講述,忍不住插嘴道:“這開名可重要了,這是兩個家庭正式認可這門親事的標誌。要是不按規矩辦,往後傳出去,人家會說咱們不懂禮數。”他的話語中帶著一絲嚴肅,仿佛在強調著什麽重要的事情。
“是啊,”三爺爺點了點頭,表示讚同,“這規矩可不是隨便定的,它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這些規矩看似繁瑣,但其實都是為了維護婚姻的尊嚴,為了保障兩個家庭的利益。開名這一步,是婚姻的開始,也是兩個家庭正式結成親家的開始。”
“記得我年輕那會兒,開名的時候,家裏忙得不可開交。”三爺爺迴憶道,“家裏要提前打掃幹淨,擺好酒席,還要準備各種禮物。媒人和長輩們來了之後,大家圍坐在一起,氣氛既莊重又喜慶。名帖交換的時候,大家都屏住唿吸,等到名帖順利交換完畢,大家才鬆了一口氣,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網絡,這些儀式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大事,是我們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和祝福。”
“開名之後,兩家的關係就更加親密了。”三爺爺繼續說道,“男方家會更加用心地準備婚事,女方家也會更加關心女兒的未來。這門親事就正式定了下來,往後的事情就都按著規矩來辦。雖然現在有了結婚證,這些老規矩漸漸被人們淡忘了,但我總覺得,這些規矩裏蘊含著一種質樸的情感,一種對生活的敬畏和對家庭的責任。”
“那時候,人們的生活雖然簡單,但過得有滋有味。”三爺爺感慨道,“這些老規矩讓我們知道,婚姻不是兒戲,它需要用心去經營,用禮去尊重。開名這一步,雖然隻是一個小環節,但它卻承載著兩個家庭的期望和祝福,承載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阿麗的二叔聽了三爺爺的話,點了點頭,說道:“是啊,現在雖然生活好了,但這些老規矩還是不能忘。它們是我們文化的根,是我們生活的魂。希望年輕人也能明白這些規矩的意義,把它們傳承下去。”
三爺爺微微一笑,眼神中帶著一絲欣慰。他知道,這些老規矩雖然看似古老,但它們所蘊含的智慧和情感永遠不會過時。他希望這些規矩能夠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傳承,讓那些美好的傳統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光發熱。
阿麗聽著,心中卻有些糾結。她和曉臻在鬆江,身邊的朋友訂婚都沒有這麽複雜的程序,大多是簡單吃個飯,雙方家長見個麵,就算是認可了。而且,要把兩邊的長輩都湊到一起,安排這麽隆重的儀式,談何容易。
“三爺爺,我和曉臻在鬆江,身邊的朋友訂婚都很簡單。而且我們兩邊的長輩都在不同的地方,要湊到一起辦這麽隆重的開名儀式,太難了。” 阿麗小聲說道。
三爺爺皺了皺眉頭,說道:“阿麗,這開名可不是小事。雖然現在時代變了,可有些規矩還是得守。要不這樣,你們可以在鬆江請兩邊的長輩吃個飯,簡單舉行個儀式,把名帖交換了,也算是完成了這個程序。”
阿麗想了想,覺得這個辦法還不錯,點了點頭。
在過去的歲月裏,婚姻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儀式感和講究,而“送好”便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三爺爺微眯著眼,仿佛在迴憶那些遙遠的往事,緩緩說道:“‘送好’,就是男方家選定一個適宜辦婚禮的良辰吉日,然後差人告訴女方家,看看女方家是否同意。這可不是隨便挑個日子就行的,這裏麵的講究可多了。”
“良辰吉日必須是農曆的雙日子。”三爺爺強調道,“為啥呢?因為雙數代表著成雙成對,寓意著婚姻美滿、夫妻和睦。多半會選擇農閑之時,所以一般會定在臨近春節前。春節是個喜慶的節日,這個時候辦婚禮,圖個吉利,也方便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熱鬧熱鬧。”
“男方家都希望早點結婚。”三爺爺歎了口氣,眼神中透出一絲無奈,“為啥呢?早結婚早多個勞力,早生下一代,還能少花點彩禮錢。那時候日子過得緊,家裏多一個人幫忙,日子就能好過些。所以有些男方家會想出改戶籍年齡之類的主意來獲得結婚證。雖然這麽做不太光明正大,但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女方家的想法就不一樣了。”三爺爺微微搖頭,語氣中帶著一絲批評,“女方家都希望閨女出嫁前多給家裏掙點錢。畢竟閨女嫁出去後,就成別人家的人了。所以女方家會充分論證男方家目前的條件能否讓閨女幸福。要是男方家條件不好,女方家心裏就不踏實。有些家就會提出必須送一筆錢才同意結婚的條件。特別是民風不夠淳樸的家庭,往往提出一些令人費解的條件來。比如要求男方家蓋新房、買地,或者送金銀首飾。這些條件對男方家來說,簡直是沉重的負擔。”
“男方家要是不同意,女方家就不答應這門親事。”三爺爺繼續說道,“那時候,婚姻可不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個家庭的事。男方家要是想娶到媳婦,就得咬咬牙,滿足女方家的要求。不然,這婚事就黃了。所以,很多男方家隻好在無奈中接受這些條件。彩禮錢、新房、首飾……這些加起來,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可不是個小數目。有的家庭為了娶媳婦,甚至背了一輩子的債。”
“我記得我年輕那會兒,有個鄰居,為了娶媳婦,把家裏僅有的幾畝地都賣了。”三爺爺歎了口氣,“那可是他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地啊,就這麽賣了。他父親心疼得直掉眼淚,可也沒辦法。為了兒子的婚事,隻能這麽辦。後來,他家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好幾年都沒緩過來。”
“那時候,婚姻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艱辛和無奈。”三爺爺感慨道,“雖然現在日子好了,這些老規矩也慢慢變了,但那時候的生活,真是讓人難忘。婚姻,本該是兩個人的幸福事,卻因為這些條條框框,變得複雜又沉重。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規矩,讓婚姻顯得更加珍貴,更加來之不易。”
“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能明白,婚姻不是一場交易,不是用彩禮和條件堆砌起來的。”三爺爺望著遠處,眼神中帶著一絲期待,“婚姻是兩個人的承諾,是兩個家庭的融合。希望他們能珍惜這份感情,不要讓過去的那些無奈再重演。”
阿麗聽著三爺爺的講述,心中對傳統婚俗的複雜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她不禁感歎,原來一場婚禮背後,有著這麽多的故事和規矩。
“三爺爺,這些規矩真的好複雜啊。我和曉臻本來想選個周末,找個風景好的地方,簡單辦個婚禮,邀請親朋好友一起見證我們的幸福就好。” 阿麗說道。
三爺爺笑了笑,說道:“阿麗,我明白你的想法。現在年輕人都追求簡單、自由。可咱們嶽西南的婚俗,是幾代人的傳承,每一個環節都有著美好的寓意。你可以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加入一些你們自己的想法,讓婚禮既有傳統的韻味,又有現代的氣息。”
阿麗的父親也說道:“是啊,阿麗。咱們可以把兩邊的風俗結合一下,找一個平衡點。比如,送節禮可以找人代勞,開名可以在鬆江簡單舉行,送好也可以通過電話和女方家商量。至於婚禮當天,咱們嶽西南女方可以按照傳統規矩辦一場簡單而莊重的儀式迴請大家,在鬆江按照當地規矩辦即可,這樣兩邊都能照顧到。”
阿麗聽著父親的話,心中豁然開朗。她看著大家,眼中滿是感激:“謝謝大家,我明白了。我會和曉臻商量,把兩邊的風俗結合起來,辦一場既特別又有意義的婚禮。”
三爺爺欣慰地笑了:“這就對了,阿麗。傳統和現代並不矛盾,隻要我們用心去融合,一定能讓你的婚禮成為一段美好的迴憶。”
客廳裏的氣氛終於變得輕鬆起來,大家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這場關於婚禮規矩的討論,雖然充滿了矛盾和爭執,但最終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找到了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並沒有讓親情和愛情受到傷害,反而讓它們在融合中更加深厚。
阿麗望著窗外,陽光依舊明媚。她知道,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幸福和希望。而這場即將到來的婚禮,將是她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它不僅見證了她和曉臻的愛情,也承載著兩個家庭的祝福和傳統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