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也曾在奉節這片土地上生活過近兩年的時光,彼時的他,擔任著橘官一職,雖說這並非正統的官職名號,卻滿含著當地人對他悉心管理柑橘事務的敬重與認可。那段日子裏,他從未停下手中的筆,就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耕耘者,在詩的田野上辛勤播種,一共寫下了462首詩,這沉甸甸的數字,占據了現存杜詩總數的三分之一,是他在奉節留下的深刻足跡。《登高》裏“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迴。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那雄渾壯闊又略帶悲戚的畫麵,仿佛將秋日的蕭瑟與人生的跌宕一股腦兒地展現在眼前;《白帝城最高樓》中“城尖徑仄旌旆愁,獨立縹緲之飛樓。峽坼雲霾龍虎臥,江清日抱黿鼉遊”,以奇崛的筆觸勾勒出白帝城的險峻與神秘;還有《八陣圖》《白帝》《詠懷古跡》等諸多詩作,無一不是膾炙人口,傳頌至今。


    亞寧靜靜地站在這片承載著曆史厚重感的土地上,口中默默吟誦著那些熟悉得如同老友般的詩句。她仿若能穿越時空,真切地看到杜甫身處亂世,衣衫襤褸卻目光堅毅,在飄搖風雨中,為了生計奔波的同時,還要承受著家國破碎帶來的心靈重創。可即便如此,他依舊沒有放下手中的筆,用詩句抒發著內心的悲愴,更彰顯著頑強的堅守。這份堅韌,仿若一道溫暖的光,直直地照進了亞寧原本黑暗冰冷的內心深處,讓她深深感到,自己內心的痛苦與千年前的古人有了絲絲縷縷的共鳴。而在這共鳴之中,又悄然生出一絲慰藉,原來,在漫漫曆史長河裏,自己並非獨自在黑暗中掙紮,古人也曾在苦難的泥沼中奮勇抗爭,闖出一條希望之路。


    亞寧的思緒被一陣微風輕輕吹散,她的眼前仿佛浮現出杜甫在夔州時的情景。她想起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詩句:“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中,杜甫在得知官軍收複失地的消息後,欣喜若狂,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亞寧的心中也湧起了一股暖流,她仿佛感受到了杜甫那種在困境中依然懷揣希望的力量,這讓她原本沉重的心情有了一絲鬆動。


    她微微側過頭,看向身旁的阿麗,眼中閃爍著點點光芒,輕聲說道:“杜甫的詩總是那麽有力量,讓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在受苦。”阿麗重重地點頭,眼神中滿是認同與鼓勵:“是啊,他們的精神一直傳承著,給我們力量,咱們也一定能越來越好。”


    亞寧又想起了《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描繪了戰亂中的景象,杜甫在國破家亡之際,依然堅守著對國家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的忠誠和對家人的思念。亞寧的心中不禁生出了一股敬意,她意識到,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不能放棄希望,要像杜甫一樣,用堅韌不拔的意誌去麵對生活中的困難。


    在杜甫的詩歌影響下,亞寧的心情逐漸明朗起來,她仿佛找到了前進的方向和力量。她知道,盡管現實坎坷,但隻要心中有光,就能在黑暗中找到希望,就像杜甫在奉節的那段日子,雖然艱難,卻依然留下了無數傳世佳作。亞寧決心要像杜甫一樣,用積極向上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每一個挑戰,勇敢地走出自己的困境。


    白帝城的故事很多。當我們漫步於這古韻悠悠的白帝城,仿佛能聽見曆史的風在耳畔輕聲呢喃,每一寸土地都似一位滄桑的老者,悠悠訴說著往昔的崢嶸故事。


    劉禹錫,這位在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大家,在夔州刺史任期內,雖時光短暫,政務繁忙,卻從未停止對詩意的追尋。他常常趁著公務間隙,踱步至江畔,彼時,滔滔江水裹挾著歲月的泥沙奔騰東逝,那壯闊的景象撞入他的眼簾,瞬間激蕩起心中的無限情思。或許是江畔漁家的悠然晚唱,或許是落日餘暉下孤帆遠影的寂寥,都化作了筆下或激昂、或婉約的 58 篇詩文。他以文字為畫筆,為夔州這片土地勾勒出一幅幅飽含深情的畫卷,讓後世之人得以窺探千年前此地的風情,其詩作無疑為夔州厚重的文化底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王十朋在奉節擔任夔州知州之時,全身心地紮進了為民服務的事業裏。每日晨曦初露,他便匆匆奔赴街巷,深入田陌,俯身傾聽百姓的訴求,眼中滿是關切與急切。哪家的收成欠佳,何處的水利需修繕,他都了如指掌,並迅速著手解決。百姓們看在眼裏,暖在心頭,他勤勉為政的身影,成了大家心中最堅實的依靠。為表敬意,百姓自發集結,一磚一瓦修築起 “王公祠”,讓他的功績在這一方土地上有了具象的承載。不僅如此,人們還將境內一條清澈的河流以他的字號命名為 “梅溪”,從此,他的名字與這片山水相融,生生不息。而他留下的 400 多首詩詞佳作,恰似璀璨星辰,高懸於奉節的文學蒼穹,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陸遊踏上奉節這片土地,出任夔州通判,短短一年多的時光,卻成了他創作生涯中的一段華章。他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探險家,穿梭於夔州的山川溝壑、古跡遺址之間。清晨,在古寺的晨鍾裏聆聽曆史的迴響;黃昏,於長江的澎湃濤聲中感受自然的偉力。當地獨特的風土人情,像一把把靈動的鑰匙,開啟了他靈感的寶庫。於是,138 首飽含深情的詩詞,從他的筆端汩汩湧出,每一首都鐫刻著奉節的印記。更令人驚歎的是,他憑借著細致入微的觀察與深刻的感悟,創作了我國第一部長篇遊記《入蜀記》,用文字鋪就了一條通往彼時奉節的時光隧道,後世之人順著這隧道,得以一窺那早已遠去的山水人文風貌。


    “明代三才子” 之首的楊慎,多次遊曆奉節,每一次到來,都像是赴一場與古城的浪漫約會。他懷揣著詩人獨有的敏銳,在街頭巷尾、樓閣庭院間駐足,捕捉這座古城隱匿的神韻。《竹枝詞九首》便是他獻給奉節的絕美情詩,“夔州府城白帝西,家家樓閣層層梯。冬雪下來不到地,春水生時與樹齊。” 僅僅幾句,古城錯落的樓閣、冬日俏皮的落雪、春日浩蕩的江水,便如海市蜃樓般浮現在眼前,仿若觸手可及,讓人不由自主地沉醉於奉節的四季更迭、歲月流轉之中。


    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的張問陶,在奉節短暫停留之際,卻被瞿塘峽的絕美風姿深深攝住了魂魄。他佇立峽口,看那 “峽雨蒙蒙竟日閑,扁舟真落畫圖間”,細雨如絲,整日飄灑,江麵上的扁舟仿若從畫中駛來,如夢如幻。他不禁喟歎 “便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這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的傑作,豈是筆墨所能盡述?而他這 34 首詩,卻將瞿塘峽的神韻永遠定格,讓後人讀來,心生向往,仿若身臨其境。


    亞寧靜靜地聆聽著這些詩人與奉節的故事,心中滿是感慨。他們或是仕途坎坷,或是曆經戰亂,卻都能在這片土地上尋得靈感,用詩作抒發內心,綻放光芒。她深知,自己此刻所麵對的困境,相較古人而言,或許隻是滄海一粟。身旁的阿麗似乎看透了她的心思,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眼神中滿是鼓勵:“他們能做到,咱們也一定行,未來定會如這些詩篇般美好。” 亞寧微微點頭,眼中重燃希望之光,腳步也愈發堅定地邁向遠方。


    說到夔門,那可是天地鑄就的雄關。它地勢險要,江水洶湧如怒獸奔騰,萬裏長江在此被緊鎖,是古今兵家必爭之地,“夔門天下雄” 之名如雷貫耳。往昔,多少英雄豪傑在此拔劍相向,向東可直擊江陵,荊湘三吳之地將門戶洞開;向西能逆流而上入主巴蜀,手握天府之地,便可與天下群雄逐鹿,白帝城扼守此處,仿若天府的南大門,是攻守進退的咽喉要塞。亞寧站在高處,遠眺夔門,兩岸高山仿若巨人對峙,江水在其間唿嘯而過,濤聲陣陣,仿若金戈交鳴、戰馬嘶嚎,曆史的硝煙仿若在眼前彌漫。如今,因三峽大壩的修建,長江水位上升,白帝城從半島化作江中的孤島,但那份雄渾氣勢絲毫不減,反倒在歲月的沉澱中,多了幾分別樣的滄桑與厚重。亞寧望著眼前的景象,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心情,既有對曆史變遷的感慨,又有對未來的一絲期許,她輕聲對阿麗說:“這夔門見證了太多,我好像也能從它身上汲取力量。” 阿麗微笑著鼓勵:“沒錯,你看這山水依舊,你也一定能越來越好。”


    不知不覺,日至中天,驕陽似火,烤得大地發燙,眾人的腳步也漸漸遲緩,可心中滿是對這座古城的眷戀與不舍。這一趟白帝城之行,仿若一場靈魂與曆史的深度對話,那些詩詞、故事、碑刻、塑像,如同一把把鑰匙,打開了亞寧緊閉的心門,讓絲絲縷縷的光照了進去,驅散了部分陰霾,在她心底種下了希望與力量的種子。同行的阿麗看著亞寧眼中重新燃起的光芒,相視一笑,這一路的陪伴與探尋,終是有了最美的收獲。亞寧深吸一口氣,迎著陽光,輕聲說:“謝謝你們,我感覺自己好像重生了一樣。” 阿麗走上前,兩人並肩而立,身影在陽光中拉得很長,仿佛預示著未來充滿希望的旅程。她們知道,這一路的風景與感悟,將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亞寧前行的道路,讓她在與抑鬱症的抗爭中,愈發勇敢,愈發堅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匠精魂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農夫在城有點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農夫在城有點樂並收藏國匠精魂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