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麻貴,嘉靖十八年出生,籍貫山西大同,迴族人,大同參將麻祿之子。
嘉靖年間,麻貴由舍人入軍,因功勞累積,升任都指揮僉事,充任宣府遊擊將軍。隆慶年間,提升為大同新平堡參將。
萬曆初年,麻貴被提升為大同副總兵;十年冬天,他又以都督僉事的身份調任寧夏總兵。不久,麻貴將總指揮部遷往大同。十九年初,閱視少卿曾乾亨彈劾麻貴,使他被貶至邊境。
同年,寧夏人哱拜反叛,朝廷起用李如鬆為主將,麻貴為副將,率軍討伐叛賊。叛亂平息後,李如鬆晉升都督,皇帝特許其家世蔭錦衣衛指揮同知,不久之後又東征朝鮮;而麻貴同樣因戰功增加了官階,再次被提拔為總兵,鎮守延綏。
二十二年,蒙古人卜失兔糾集各部深入到定邊,在張春井紮營。麻貴乘敵人內部空虛,直搗河套的敵軍營帳,斬首二百五十多級。之後,麻貴率副將蕭如蘭等人,連戰日麗馬台、薛家窪等地,均是大勝而歸,萬曆皇帝得知消息後,特意祭告祖廟宣揚大捷,並提升麻貴為都督同知,給予世代蔭封。
至此,大明便有了“東李西麻”一說,分別指的是遼東李家和山西麻家。李家的代表將領是李成梁和李如鬆,李如柏和李如梅雖然不及李如鬆名聲顯赫,但也算得上是當時名將。
麻家的代表將領則是麻貴,其兄長麻錦也是虎將一名,不過英年早逝。之後,麻錦之子麻承誌、麻承恩也快速成長為麻家的知名將領。
鍾南本以為以麻貴的資曆,對方此時好歹應該是一方總兵,而且多半鎮守在九邊重鎮之地,哪知翻看完九鎮的將領名錄,並沒有發現麻貴的名字。
又翻看了十三省的將領名錄,鍾南仍然沒有發現麻貴兩個字。
這就奇怪了。該不會是因為自己的穿越,造成了麻貴早死,如今已不在人世了吧?鍾南心裏驚道,要真是這樣,那就麻煩大了。
為了穩妥起見,鍾南召來兵部的官員,向對方詢問了一通,才知道麻貴現在正修養著呢。那名官員剛開始還支支吾吾的,不肯細說,被鍾南夾槍帶棒地唬了幾句,才道出實情。
原來,去年初,麻貴不知道得罪了哪位大佬,被言官屢次彈劾。無奈之下,他隻有主動上書請辭,說自己得了重病,不能勝任目前的崗位。於是乎,麻貴就一直修養到現在了。
鍾南很想對那些言官說一句“nnnd”!
明朝初期,言官們倒還盡忠職守,而且彈劾某位官員,大多能做到放矢;言官們的個人品性,也可以說是比較高尚。
哪知到了明末,言官基本淪為了黨派鬥爭的工具,純粹為了彈劾而彈劾,無中生有的事情屢見不鮮;更為糟糕的是,言官們大多都是趨炎附勢之輩,完全沒有廉恥之心。可想而知,在他們的“炮火”之下,能有幾個官員可以全身而退。
麻貴是鍾南認定的最關鍵人物,既然他閑賦在家,鍾南便打算親自去山西拜訪對方。
次日,鍾南啟程前往麻貴的老家,山西大同右衛。
對於兵部高官的突然造訪,麻貴著實感覺很意外。他與侍郎大人既無交集,也從未謀麵,實在是想不通對方的來意。
“麻總兵,身體可好了些?”鍾南親切問候到。
“還好,還好。”麻貴摸不清對方的意圖,隻能先行敷衍一二。
“麻總兵,我可是久聞你的大名啊,今日一見,果然是不同凡響。”鍾南讚歎著。他的這句話,倒不是客套,因為單從相貌上來看,麻貴確實很英武。雖然已是五十好幾的人了,可臉龐仍然棱角分明,頭發也烏黑發亮,要不是鍾南在兵部看過對方的檔案,他還真以為對方才四十多歲呢!
“侍郎大人,可不能再稱唿我為總兵了,我現在可是白丁一個啊!”麻貴的迴話若有深意。
“看來麻總兵對朝廷,還有些怨氣啊。實不相瞞,你的那些事情,我也聽人說了,沒什麽大不了的。過些日子,待我稟明聖上,一切就都過去了。”
“多謝侍郎大人厚愛。”麻貴拱手道謝,之後看樣子實在是忍不住了,才說道:“侍郎大人,您這次來山西,不知是公事還是私事呢?”
“嗬嗬……可以說是公事,也可以說是私事,不過都與麻總兵有莫大關係啊!”鍾南吊了吊對方胃口。
“與我有關?”麻貴很驚訝,“還請侍郎大人明示。”
鍾南看出來對方是個直腸子,也就不再拐彎抹角,他清了清喉嚨,隨後朗聲說道:“據我所知,麻總兵多年征戰,幾乎未嚐敗績,可以說是我大明數得著的名將了。”
“在我看來,作為一名軍人,他最大的榮耀就是戎馬一生。如今我大明烽煙四起,蒙古、倭國等外敵虎視眈眈,白蓮教等內患也是愈演愈烈,正是麻總兵這樣的將領,大顯身手的時候。”
對於鍾南的話,麻貴一直用心傾聽,雖然並沒有說話,可是看樣子當是認同的。
“雖然麻總兵受了些許委屈,可是那不代表朝廷和聖上,對你有所不滿,那樣做的目的,隻不過是為了堵住言官們的嘴而已。還希望麻總兵不要有所介懷啊!”
“這個我倒是能理解。”麻貴點了點頭。
“既然如此,麻總兵,我希望你能盡快轉變思想。因為,過不了多久,就會有一場大杖,等著你去打。”
“大仗?和誰?蒙古人嗎?”麻貴有些疑惑。
“這個不重要。不管是誰,打怕他們就可以了,對吧,麻總兵?”鍾南嗬嗬一笑。
“侍郎大人說得不錯。我這三十多年,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不少,雖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可是更多的時候,也要‘以我為主’啊。隻要我們足夠強大,哪裏需要去管他是蒙古人、倭國人還是女真人,他們若是膽敢進犯,定然打得其屁滾尿流!”麻貴說得很霸氣。
“對,我就欣賞麻總兵的這份自信,咱們做將領的,沒這點信心還真不行。”鍾南由衷讚賞到。
兩人有些相見恨晚。麻貴沒想到對方如此高看於他,雖說九邊總兵和兵部右侍郎,官階同為正三品,可一個是武官,一個是文官,兩者不可同日而語。真要是較起真來,鍾南可以分分鍾教他做人。
麻貴是迴族人,在漢人為主的大明朝廷,多少有些格格不入。再加上他並沒有什麽後台,是以雖然大家都說“東李西麻”,可是麻貴的心底卻是清楚的:“東李”可以說是名不虛傳,“西麻”則多少有些名不副實。
為什麽這麽說呢?
李成梁父子雖然也是朝鮮後裔,但是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遷入了內地,經過好幾百年的進化,早已沒有多少朝鮮血統了。
何況,張居正在世之時,對李成梁頗為倚重,李成梁便借著這個機會,將遼東經營成了鐵板一塊。是以,李成梁私底下還被人稱作為“遼東王”,由此可見李氏一門的強大。
麻貴則不同,他是地地道道的迴人。麻氏一門,也隻是最近十多年才漸有聲名,加上朝廷中並沒有什麽大人物,對麻氏將領有所偏愛,所以麻貴才會輕易地被言官彈劾下台。
其實麻貴一直想學戚繼光和李成梁,在朝廷中找到一座靠山,這樣不僅能夠壯*氏一門的實力,遇到言官彈劾之時,也不至於束手就擒。
不過,大明“以文治國”,文官打心底看不起武官,像張居正那種眼界非凡之人,堪比鳳毛麟角。麻貴就是想找文官做靠山,也很難找到合適的人。
隻是張居正死後,整個朝廷上下,就再也找不到前首輔大人那樣的人了,所以才會發生前不久的“薊州兵變”事件。
麻貴本以為,振興麻氏一門再無希望,哪知鍾南卻在這個時刻,來到了山西。
對於鍾南這位兵部右侍郎,麻貴一直多有關注。這樣以一位能既能懂武官的心酸,又極受皇帝恩寵的人物,仿佛是為麻貴天生定製的一般。如今鍾南既然主動上門,麻貴反複思考之後,覺得萬萬不能錯過此次機會。
“侍郎大人,這次我要是能再上戰場,定不會忘記大人的恩情的。”說到最後,麻貴表達了投靠之意。
“放心吧,跟著我,麻總兵肯定不會少了累積戰功的機會的。”鍾南給對方吃了一顆定心丸。
“大人,請恕我愚鈍,沒見哪裏有大仗要打啊?”
“麻總兵,先不要急,就這幾個月,這場大仗就會來的。”
的確如鍾南所料,豐臣秀吉正在厲兵秣馬,為再次進犯朝鮮做準備。
四月初,朝鮮國王李昖向豐臣秀吉去信,表達了對倭國增兵釜山的不滿。收到信後,豐臣秀吉幹脆撕破了臉,不但沒有撤迴增加到釜山的預備隊,還再次集結了十二萬大軍,趕赴朝鮮。
十四萬陸軍(加上釜山的兩萬預備隊),外加七千餘水軍,豐臣秀吉雙管齊下,兵鋒直指朝鮮。
</p>
麻貴,嘉靖十八年出生,籍貫山西大同,迴族人,大同參將麻祿之子。
嘉靖年間,麻貴由舍人入軍,因功勞累積,升任都指揮僉事,充任宣府遊擊將軍。隆慶年間,提升為大同新平堡參將。
萬曆初年,麻貴被提升為大同副總兵;十年冬天,他又以都督僉事的身份調任寧夏總兵。不久,麻貴將總指揮部遷往大同。十九年初,閱視少卿曾乾亨彈劾麻貴,使他被貶至邊境。
同年,寧夏人哱拜反叛,朝廷起用李如鬆為主將,麻貴為副將,率軍討伐叛賊。叛亂平息後,李如鬆晉升都督,皇帝特許其家世蔭錦衣衛指揮同知,不久之後又東征朝鮮;而麻貴同樣因戰功增加了官階,再次被提拔為總兵,鎮守延綏。
二十二年,蒙古人卜失兔糾集各部深入到定邊,在張春井紮營。麻貴乘敵人內部空虛,直搗河套的敵軍營帳,斬首二百五十多級。之後,麻貴率副將蕭如蘭等人,連戰日麗馬台、薛家窪等地,均是大勝而歸,萬曆皇帝得知消息後,特意祭告祖廟宣揚大捷,並提升麻貴為都督同知,給予世代蔭封。
至此,大明便有了“東李西麻”一說,分別指的是遼東李家和山西麻家。李家的代表將領是李成梁和李如鬆,李如柏和李如梅雖然不及李如鬆名聲顯赫,但也算得上是當時名將。
麻家的代表將領則是麻貴,其兄長麻錦也是虎將一名,不過英年早逝。之後,麻錦之子麻承誌、麻承恩也快速成長為麻家的知名將領。
鍾南本以為以麻貴的資曆,對方此時好歹應該是一方總兵,而且多半鎮守在九邊重鎮之地,哪知翻看完九鎮的將領名錄,並沒有發現麻貴的名字。
又翻看了十三省的將領名錄,鍾南仍然沒有發現麻貴兩個字。
這就奇怪了。該不會是因為自己的穿越,造成了麻貴早死,如今已不在人世了吧?鍾南心裏驚道,要真是這樣,那就麻煩大了。
為了穩妥起見,鍾南召來兵部的官員,向對方詢問了一通,才知道麻貴現在正修養著呢。那名官員剛開始還支支吾吾的,不肯細說,被鍾南夾槍帶棒地唬了幾句,才道出實情。
原來,去年初,麻貴不知道得罪了哪位大佬,被言官屢次彈劾。無奈之下,他隻有主動上書請辭,說自己得了重病,不能勝任目前的崗位。於是乎,麻貴就一直修養到現在了。
鍾南很想對那些言官說一句“nnnd”!
明朝初期,言官們倒還盡忠職守,而且彈劾某位官員,大多能做到放矢;言官們的個人品性,也可以說是比較高尚。
哪知到了明末,言官基本淪為了黨派鬥爭的工具,純粹為了彈劾而彈劾,無中生有的事情屢見不鮮;更為糟糕的是,言官們大多都是趨炎附勢之輩,完全沒有廉恥之心。可想而知,在他們的“炮火”之下,能有幾個官員可以全身而退。
麻貴是鍾南認定的最關鍵人物,既然他閑賦在家,鍾南便打算親自去山西拜訪對方。
次日,鍾南啟程前往麻貴的老家,山西大同右衛。
對於兵部高官的突然造訪,麻貴著實感覺很意外。他與侍郎大人既無交集,也從未謀麵,實在是想不通對方的來意。
“麻總兵,身體可好了些?”鍾南親切問候到。
“還好,還好。”麻貴摸不清對方的意圖,隻能先行敷衍一二。
“麻總兵,我可是久聞你的大名啊,今日一見,果然是不同凡響。”鍾南讚歎著。他的這句話,倒不是客套,因為單從相貌上來看,麻貴確實很英武。雖然已是五十好幾的人了,可臉龐仍然棱角分明,頭發也烏黑發亮,要不是鍾南在兵部看過對方的檔案,他還真以為對方才四十多歲呢!
“侍郎大人,可不能再稱唿我為總兵了,我現在可是白丁一個啊!”麻貴的迴話若有深意。
“看來麻總兵對朝廷,還有些怨氣啊。實不相瞞,你的那些事情,我也聽人說了,沒什麽大不了的。過些日子,待我稟明聖上,一切就都過去了。”
“多謝侍郎大人厚愛。”麻貴拱手道謝,之後看樣子實在是忍不住了,才說道:“侍郎大人,您這次來山西,不知是公事還是私事呢?”
“嗬嗬……可以說是公事,也可以說是私事,不過都與麻總兵有莫大關係啊!”鍾南吊了吊對方胃口。
“與我有關?”麻貴很驚訝,“還請侍郎大人明示。”
鍾南看出來對方是個直腸子,也就不再拐彎抹角,他清了清喉嚨,隨後朗聲說道:“據我所知,麻總兵多年征戰,幾乎未嚐敗績,可以說是我大明數得著的名將了。”
“在我看來,作為一名軍人,他最大的榮耀就是戎馬一生。如今我大明烽煙四起,蒙古、倭國等外敵虎視眈眈,白蓮教等內患也是愈演愈烈,正是麻總兵這樣的將領,大顯身手的時候。”
對於鍾南的話,麻貴一直用心傾聽,雖然並沒有說話,可是看樣子當是認同的。
“雖然麻總兵受了些許委屈,可是那不代表朝廷和聖上,對你有所不滿,那樣做的目的,隻不過是為了堵住言官們的嘴而已。還希望麻總兵不要有所介懷啊!”
“這個我倒是能理解。”麻貴點了點頭。
“既然如此,麻總兵,我希望你能盡快轉變思想。因為,過不了多久,就會有一場大杖,等著你去打。”
“大仗?和誰?蒙古人嗎?”麻貴有些疑惑。
“這個不重要。不管是誰,打怕他們就可以了,對吧,麻總兵?”鍾南嗬嗬一笑。
“侍郎大人說得不錯。我這三十多年,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不少,雖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可是更多的時候,也要‘以我為主’啊。隻要我們足夠強大,哪裏需要去管他是蒙古人、倭國人還是女真人,他們若是膽敢進犯,定然打得其屁滾尿流!”麻貴說得很霸氣。
“對,我就欣賞麻總兵的這份自信,咱們做將領的,沒這點信心還真不行。”鍾南由衷讚賞到。
兩人有些相見恨晚。麻貴沒想到對方如此高看於他,雖說九邊總兵和兵部右侍郎,官階同為正三品,可一個是武官,一個是文官,兩者不可同日而語。真要是較起真來,鍾南可以分分鍾教他做人。
麻貴是迴族人,在漢人為主的大明朝廷,多少有些格格不入。再加上他並沒有什麽後台,是以雖然大家都說“東李西麻”,可是麻貴的心底卻是清楚的:“東李”可以說是名不虛傳,“西麻”則多少有些名不副實。
為什麽這麽說呢?
李成梁父子雖然也是朝鮮後裔,但是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遷入了內地,經過好幾百年的進化,早已沒有多少朝鮮血統了。
何況,張居正在世之時,對李成梁頗為倚重,李成梁便借著這個機會,將遼東經營成了鐵板一塊。是以,李成梁私底下還被人稱作為“遼東王”,由此可見李氏一門的強大。
麻貴則不同,他是地地道道的迴人。麻氏一門,也隻是最近十多年才漸有聲名,加上朝廷中並沒有什麽大人物,對麻氏將領有所偏愛,所以麻貴才會輕易地被言官彈劾下台。
其實麻貴一直想學戚繼光和李成梁,在朝廷中找到一座靠山,這樣不僅能夠壯*氏一門的實力,遇到言官彈劾之時,也不至於束手就擒。
不過,大明“以文治國”,文官打心底看不起武官,像張居正那種眼界非凡之人,堪比鳳毛麟角。麻貴就是想找文官做靠山,也很難找到合適的人。
隻是張居正死後,整個朝廷上下,就再也找不到前首輔大人那樣的人了,所以才會發生前不久的“薊州兵變”事件。
麻貴本以為,振興麻氏一門再無希望,哪知鍾南卻在這個時刻,來到了山西。
對於鍾南這位兵部右侍郎,麻貴一直多有關注。這樣以一位能既能懂武官的心酸,又極受皇帝恩寵的人物,仿佛是為麻貴天生定製的一般。如今鍾南既然主動上門,麻貴反複思考之後,覺得萬萬不能錯過此次機會。
“侍郎大人,這次我要是能再上戰場,定不會忘記大人的恩情的。”說到最後,麻貴表達了投靠之意。
“放心吧,跟著我,麻總兵肯定不會少了累積戰功的機會的。”鍾南給對方吃了一顆定心丸。
“大人,請恕我愚鈍,沒見哪裏有大仗要打啊?”
“麻總兵,先不要急,就這幾個月,這場大仗就會來的。”
的確如鍾南所料,豐臣秀吉正在厲兵秣馬,為再次進犯朝鮮做準備。
四月初,朝鮮國王李昖向豐臣秀吉去信,表達了對倭國增兵釜山的不滿。收到信後,豐臣秀吉幹脆撕破了臉,不但沒有撤迴增加到釜山的預備隊,還再次集結了十二萬大軍,趕赴朝鮮。
十四萬陸軍(加上釜山的兩萬預備隊),外加七千餘水軍,豐臣秀吉雙管齊下,兵鋒直指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