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暗君還是明君
大唐李承乾,請父皇稱陛下 作者:三石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堂內,大臣們的臉上都呈現出驚愕的神情來。
大臣們感覺到,天可能要塌了。
張玄素這番話,可是直接觸怒龍顏的事,把隋煬帝親征高句麗的事給說出來,這就是找死的行為。
李世民盛怒在所難免,他堂堂天可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正準備禦駕親征高句麗,你來了個隋煬帝的親征提醒。
這不是妥妥的戳傷疤,哪壺不開提哪壺!
誰都知道,前朝的隋煬帝楊廣,暴虐無比,奢侈無度,而張玄素此時竟然莫名其妙地提出了楊廣三征高句麗。
其用意很明顯,用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的失敗教訓來勸說李世民,但實際上也是在影射唐太宗,說他不能大動幹戈,要化幹戈為玉帛,以和為貴。
盡管李世民已經暴怒,張玄素仍然是不以為意,反而是睜開眼睛,狠狠地瞪著李世民。
這就是諫臣,也隻有大唐的諫臣才敢如此。
說得更為直白一些,隻有李世民的諫臣才敢在朝堂上當庭反駁李世民。
像李世民與魏征這樣的君臣關係,曆史上再也沒有第二個。
君臣關係和睦的有不少,劉備與諸葛亮;商鞅與秦孝公等等都是千古君臣的典範。
但是這種關係反倒是比較容易相處,而像李世民與魏征這樣,互相成就,最終鑄造了貞觀盛世的局麵,這樣的君臣關係在整個曆史上絕無僅有。
敢於直言勸諫的諫臣有不少,但是能夠隱忍並且采納建議的,縱觀整個曆史,皇帝之中也隻有李世民一人而已。
其他朝代或者皇帝,遇到這樣的臣子,基本都是一棒子打死,基本就沒有商量的餘地,很多皇帝都會直接無情的將魏征排斥在朝堂之外,甚至還有直接會問候九族。
魏征生長在一個值得慶幸的朝代,李世民也是非常幸運地遇到了魏征這樣的一個敢於直言勸諫的諫臣。
如今隨著魏征的離去,剩下的諫臣已經是屈指可數,而且知名度等都遠遠不如魏征。
如今也僅僅隻剩下這個張玄素還是敢於直言勸諫,其他的人很多都有畏懼,不敢像魏征那樣。
從魏征去世以後,這樣的聲音已經是越來越少了,李世民慢慢變成了一家獨大。
最近以來這個張玄素的唿聲有點高,一直都在直言勸諫。
尤其是此時,李世民剛提出了準備親征高句麗,張玄素直接針鋒相對。
大臣們嚇得不敢吭聲,麵麵相覷,偷眼去看張玄素。
隻見張玄素神情自若,向李世民拱手說道:“臣張玄素請問聖人,您想做明君還是暗君?”
“哈哈...”聽完這句話,李世民的鼻子差點沒氣歪了,直接笑出了殺豬聲。
這是魏征附體啊,魏征每次都是詢問自己,是做明君還是暗君。
“張玄素,你問朕是做明君還是暗君?明君怎麽說,暗君又怎麽講?”
果然,一句話還是勾起了李世民的興趣。
“明君嘛,自然是知人善用,善於采納忠臣的諫言。”
“至於暗君,那就更簡單了,一意孤行,不聽大臣們的勸諫。”
張玄素抬起了桀驁不馴的頭顱,一臉的正氣凜然。
此時,張玄素的想法很簡單,這一仗打起來很懸,勝算很低,原因則是多方麵的,這個高句麗一直都很不好對付,隋煬帝三次親征都以失敗而告終,他怕李世民重蹈覆轍。
“哼!”
李世民冷哼了一聲,死死地盯著張玄素,“你的意思是,朕如果不聽你的勸諫就是暗君,聽你的勸諫就是明君了?”
“聖人,微臣不是這個意思,微臣的意思是讓聖人采納正確的建議,不是聽微臣的建議。”張玄素據理力爭。
李世民心中好笑,這個張玄素實在是太有意思,太自以為是了,聽你的意見就是采納忠言,如果朕不聽你的意見,仿佛馬上就要變成無道的昏君一般。
李世民好久沒有這種感覺了,從魏征去世之後,就幾乎聽不到這樣的聲音了。
“好,如果你能說動朕,朕倒是可以考慮聽你的,給朕一個采納的你建議的理由。”李世民臉色慢慢恢複了正常,非常淡定的看著張玄素。
張玄素就是一愣,今天聖人的態度不對啊,換做平日,肯定已經大發雷霆,今天竟然還說給自己一個陳述的機會。
這特別難得,他必須好好把握,不能錯過這麽好的機會。
想到了這裏,張玄素抬起了頭,開始慷慨陳詞:“聖人,微臣不僅是不建議您親征,微臣還不建議您下令攻打高溝領。”
“哦,你的理由,理由呢,朕要聽理由!”
“理由有三,微臣一一說來。
其一,高句麗在大唐帝國的北方,地處偏遠,而且氣候異常,與大唐帝國完全不同,如果貿然前去,還沒開始打仗,我們的士兵就抵擋不住嚴寒開始士氣低落。
其二,高句麗本身的軍事實力也非常強大,在整個大唐的北方也是無敵的存在,幾乎沒有對手,那些個相鄰的小國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所以即便大唐派大軍前去,他們可能還是觀望的居多,因為一旦大唐無功而返,他們還是要繼續之前的生活。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如今大唐的幸福,不能因為打這一仗有損大唐的國力,大唐帝國的百姓經不起折騰了,他們需要太平,需要穩定,而且還有一點,高句麗的地理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我們真的進攻起來,難度非常大,會極大地損耗我們的兵力。”
張玄素沉思片刻之後,一口氣說出了三條重要的原因來。
這也是隋煬帝楊廣失敗的主要原因,當然其中還有一些刺耳其他的原因,但最終的結果卻是隋煬帝慘敗,三次都铩羽而歸。
如今李世民想重蹈覆轍,張玄素當然要極力勸諫,如果魏征還在,肯定也是這個想法。
隻是現在魏征的人不在,這個任務就落在了張玄素的身上,沒有人站出來,那他張玄素就站出來勸諫。
即便是得罪李世民,他也要繼續勸說,一定不能停。
張玄素其實更想說的是親征危害極大,李世民此時也已經不複當年那麽年輕能打,萬一親征高句麗有個閃失,大唐帝國的天可就塌了,隻是此時他還沒有說,也不敢輕易地說出口。
但,這句話一直憋在張玄素的肚子裏,他還是忠心於李世民的,隻是忠言向來逆耳,隻有諂媚之詞才會聽著順耳。
這個道理,張玄素明白,不過為了大唐帝國的江山社稷,他必須這樣幹。
這就是張玄素,寧折不彎,頗有當年魏征的風骨。
李世民聽完之後,也是低頭沉思,慢慢冷靜了下來。
張玄素這個強種,雖然官職不很高,但是膽子卻是極大的,而且頗像當年的魏征,看見張玄素就如同看見了魏征一般。
李世民的心頭就是一怔,他仔細的聽完了張玄素的這番話之後,感觸很深,他說得確實有道理,隋煬帝楊廣失敗的教訓很深刻,而且才剛過去沒有多遠,還新鮮著呢。
前事不忘後事師,他作為天可汗,大唐帝國的掌舵者,他當然知道隋煬帝親征高句麗帶來的影響有多大。
隻是,當著這麽多人的麵,他不能認慫,如果此時他在張玄素的麵前認慫了,他的臉麵何在,他的威嚴何在?
李世民猛然抬頭,眼神森然地看著李靖、程咬金、李勣等人,希望他們能夠伸以援手。
既然張玄素不支持自己親征高句麗,李世民當然希望這幾個武將能支持自己。
同時李世民又掃了一眼長孫無忌,希望他能替自己找迴一點麵子。
程咬金當即就理解了李世民的意思,腆著草包肚子往前走了兩步,“聖人,末將有話要說。”
“盧國公,你有何話說?”李世民來了精神,這可是他的救星。
他早就期盼著有人會來救場,看見程咬金站出來的這一刻,他仿佛是看到了無盡的希望。
“啟稟聖人,末將認為張大人說的話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末將還是堅持打這一仗,畢竟這些年來,老一輩的人剩下的不多了,一旦過幾年我們都老了,打不動了,到時候把這個問題留給下一代,更不放心。”
程咬金抬眸看著李世民,難得地聰明了一迴。
李世民很是高興,哈哈大笑了起來,“哈哈...盧國公,真的有的,你的想法和朕不謀而合。”
李世民瞬間有點上頭,尤其是這個時候,程咬金對他的支持,那就是真心實意的支持。
這種支持,李世民很是受用。
“聖人,末將還有話要說。”程咬金急忙拱手。
“盧國公,還有什麽話要說?”李世民擺了擺手。
“末將請聖人穩坐京師,畢竟北方苦寒之地,聖人龍體不宜前往。”程咬金抬眸,語氣堅定而執著。
李世民這個泄氣,本來是想讓他全力支持自己,做自己最真實的粉絲,沒有想到來了個半途而廢。
這讓李世民的心氣直接泄了一半,此時心裏是說不出的滋味。
李世民看著正在沉思的長孫無忌,提高了聲音,“長孫愛卿,你是怎麽想的,對於朕親征高句麗這件事?”
李世民的眼神之中充滿了期待,他當然知道高句麗是苦寒之地,隻是李世民有自己的苦衷。
他此時不得已而為之,必須這樣做,因為他也感覺到了歲月不饒人,此時他除了繼續堅持下去,沒有更好的選擇。
他想趁著自己還能打,再來一次禦駕親征,正好高句麗找事,這是一次極其難得的機會。
“聖人,微臣建議,如果實在要打,也要充分準備,不過,微臣不建議聖人禦駕親征...”長孫無忌臉一紅,急忙抬頭看著李世民。
李世民就像是泄了氣的皮球一般,癱軟在龍椅上。
沒有想到,長孫無忌不但不太支持攻打高句麗,更是不支持自己禦駕親征。
難道是自己錯了?
不過,李世民不死心,抬起了頭,看向一直默不作聲的李承乾,“承乾,朕準備禦駕親征,你是怎麽看的?”
大臣們感覺到,天可能要塌了。
張玄素這番話,可是直接觸怒龍顏的事,把隋煬帝親征高句麗的事給說出來,這就是找死的行為。
李世民盛怒在所難免,他堂堂天可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正準備禦駕親征高句麗,你來了個隋煬帝的親征提醒。
這不是妥妥的戳傷疤,哪壺不開提哪壺!
誰都知道,前朝的隋煬帝楊廣,暴虐無比,奢侈無度,而張玄素此時竟然莫名其妙地提出了楊廣三征高句麗。
其用意很明顯,用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的失敗教訓來勸說李世民,但實際上也是在影射唐太宗,說他不能大動幹戈,要化幹戈為玉帛,以和為貴。
盡管李世民已經暴怒,張玄素仍然是不以為意,反而是睜開眼睛,狠狠地瞪著李世民。
這就是諫臣,也隻有大唐的諫臣才敢如此。
說得更為直白一些,隻有李世民的諫臣才敢在朝堂上當庭反駁李世民。
像李世民與魏征這樣的君臣關係,曆史上再也沒有第二個。
君臣關係和睦的有不少,劉備與諸葛亮;商鞅與秦孝公等等都是千古君臣的典範。
但是這種關係反倒是比較容易相處,而像李世民與魏征這樣,互相成就,最終鑄造了貞觀盛世的局麵,這樣的君臣關係在整個曆史上絕無僅有。
敢於直言勸諫的諫臣有不少,但是能夠隱忍並且采納建議的,縱觀整個曆史,皇帝之中也隻有李世民一人而已。
其他朝代或者皇帝,遇到這樣的臣子,基本都是一棒子打死,基本就沒有商量的餘地,很多皇帝都會直接無情的將魏征排斥在朝堂之外,甚至還有直接會問候九族。
魏征生長在一個值得慶幸的朝代,李世民也是非常幸運地遇到了魏征這樣的一個敢於直言勸諫的諫臣。
如今隨著魏征的離去,剩下的諫臣已經是屈指可數,而且知名度等都遠遠不如魏征。
如今也僅僅隻剩下這個張玄素還是敢於直言勸諫,其他的人很多都有畏懼,不敢像魏征那樣。
從魏征去世以後,這樣的聲音已經是越來越少了,李世民慢慢變成了一家獨大。
最近以來這個張玄素的唿聲有點高,一直都在直言勸諫。
尤其是此時,李世民剛提出了準備親征高句麗,張玄素直接針鋒相對。
大臣們嚇得不敢吭聲,麵麵相覷,偷眼去看張玄素。
隻見張玄素神情自若,向李世民拱手說道:“臣張玄素請問聖人,您想做明君還是暗君?”
“哈哈...”聽完這句話,李世民的鼻子差點沒氣歪了,直接笑出了殺豬聲。
這是魏征附體啊,魏征每次都是詢問自己,是做明君還是暗君。
“張玄素,你問朕是做明君還是暗君?明君怎麽說,暗君又怎麽講?”
果然,一句話還是勾起了李世民的興趣。
“明君嘛,自然是知人善用,善於采納忠臣的諫言。”
“至於暗君,那就更簡單了,一意孤行,不聽大臣們的勸諫。”
張玄素抬起了桀驁不馴的頭顱,一臉的正氣凜然。
此時,張玄素的想法很簡單,這一仗打起來很懸,勝算很低,原因則是多方麵的,這個高句麗一直都很不好對付,隋煬帝三次親征都以失敗而告終,他怕李世民重蹈覆轍。
“哼!”
李世民冷哼了一聲,死死地盯著張玄素,“你的意思是,朕如果不聽你的勸諫就是暗君,聽你的勸諫就是明君了?”
“聖人,微臣不是這個意思,微臣的意思是讓聖人采納正確的建議,不是聽微臣的建議。”張玄素據理力爭。
李世民心中好笑,這個張玄素實在是太有意思,太自以為是了,聽你的意見就是采納忠言,如果朕不聽你的意見,仿佛馬上就要變成無道的昏君一般。
李世民好久沒有這種感覺了,從魏征去世之後,就幾乎聽不到這樣的聲音了。
“好,如果你能說動朕,朕倒是可以考慮聽你的,給朕一個采納的你建議的理由。”李世民臉色慢慢恢複了正常,非常淡定的看著張玄素。
張玄素就是一愣,今天聖人的態度不對啊,換做平日,肯定已經大發雷霆,今天竟然還說給自己一個陳述的機會。
這特別難得,他必須好好把握,不能錯過這麽好的機會。
想到了這裏,張玄素抬起了頭,開始慷慨陳詞:“聖人,微臣不僅是不建議您親征,微臣還不建議您下令攻打高溝領。”
“哦,你的理由,理由呢,朕要聽理由!”
“理由有三,微臣一一說來。
其一,高句麗在大唐帝國的北方,地處偏遠,而且氣候異常,與大唐帝國完全不同,如果貿然前去,還沒開始打仗,我們的士兵就抵擋不住嚴寒開始士氣低落。
其二,高句麗本身的軍事實力也非常強大,在整個大唐的北方也是無敵的存在,幾乎沒有對手,那些個相鄰的小國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所以即便大唐派大軍前去,他們可能還是觀望的居多,因為一旦大唐無功而返,他們還是要繼續之前的生活。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如今大唐的幸福,不能因為打這一仗有損大唐的國力,大唐帝國的百姓經不起折騰了,他們需要太平,需要穩定,而且還有一點,高句麗的地理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我們真的進攻起來,難度非常大,會極大地損耗我們的兵力。”
張玄素沉思片刻之後,一口氣說出了三條重要的原因來。
這也是隋煬帝楊廣失敗的主要原因,當然其中還有一些刺耳其他的原因,但最終的結果卻是隋煬帝慘敗,三次都铩羽而歸。
如今李世民想重蹈覆轍,張玄素當然要極力勸諫,如果魏征還在,肯定也是這個想法。
隻是現在魏征的人不在,這個任務就落在了張玄素的身上,沒有人站出來,那他張玄素就站出來勸諫。
即便是得罪李世民,他也要繼續勸說,一定不能停。
張玄素其實更想說的是親征危害極大,李世民此時也已經不複當年那麽年輕能打,萬一親征高句麗有個閃失,大唐帝國的天可就塌了,隻是此時他還沒有說,也不敢輕易地說出口。
但,這句話一直憋在張玄素的肚子裏,他還是忠心於李世民的,隻是忠言向來逆耳,隻有諂媚之詞才會聽著順耳。
這個道理,張玄素明白,不過為了大唐帝國的江山社稷,他必須這樣幹。
這就是張玄素,寧折不彎,頗有當年魏征的風骨。
李世民聽完之後,也是低頭沉思,慢慢冷靜了下來。
張玄素這個強種,雖然官職不很高,但是膽子卻是極大的,而且頗像當年的魏征,看見張玄素就如同看見了魏征一般。
李世民的心頭就是一怔,他仔細的聽完了張玄素的這番話之後,感觸很深,他說得確實有道理,隋煬帝楊廣失敗的教訓很深刻,而且才剛過去沒有多遠,還新鮮著呢。
前事不忘後事師,他作為天可汗,大唐帝國的掌舵者,他當然知道隋煬帝親征高句麗帶來的影響有多大。
隻是,當著這麽多人的麵,他不能認慫,如果此時他在張玄素的麵前認慫了,他的臉麵何在,他的威嚴何在?
李世民猛然抬頭,眼神森然地看著李靖、程咬金、李勣等人,希望他們能夠伸以援手。
既然張玄素不支持自己親征高句麗,李世民當然希望這幾個武將能支持自己。
同時李世民又掃了一眼長孫無忌,希望他能替自己找迴一點麵子。
程咬金當即就理解了李世民的意思,腆著草包肚子往前走了兩步,“聖人,末將有話要說。”
“盧國公,你有何話說?”李世民來了精神,這可是他的救星。
他早就期盼著有人會來救場,看見程咬金站出來的這一刻,他仿佛是看到了無盡的希望。
“啟稟聖人,末將認為張大人說的話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末將還是堅持打這一仗,畢竟這些年來,老一輩的人剩下的不多了,一旦過幾年我們都老了,打不動了,到時候把這個問題留給下一代,更不放心。”
程咬金抬眸看著李世民,難得地聰明了一迴。
李世民很是高興,哈哈大笑了起來,“哈哈...盧國公,真的有的,你的想法和朕不謀而合。”
李世民瞬間有點上頭,尤其是這個時候,程咬金對他的支持,那就是真心實意的支持。
這種支持,李世民很是受用。
“聖人,末將還有話要說。”程咬金急忙拱手。
“盧國公,還有什麽話要說?”李世民擺了擺手。
“末將請聖人穩坐京師,畢竟北方苦寒之地,聖人龍體不宜前往。”程咬金抬眸,語氣堅定而執著。
李世民這個泄氣,本來是想讓他全力支持自己,做自己最真實的粉絲,沒有想到來了個半途而廢。
這讓李世民的心氣直接泄了一半,此時心裏是說不出的滋味。
李世民看著正在沉思的長孫無忌,提高了聲音,“長孫愛卿,你是怎麽想的,對於朕親征高句麗這件事?”
李世民的眼神之中充滿了期待,他當然知道高句麗是苦寒之地,隻是李世民有自己的苦衷。
他此時不得已而為之,必須這樣做,因為他也感覺到了歲月不饒人,此時他除了繼續堅持下去,沒有更好的選擇。
他想趁著自己還能打,再來一次禦駕親征,正好高句麗找事,這是一次極其難得的機會。
“聖人,微臣建議,如果實在要打,也要充分準備,不過,微臣不建議聖人禦駕親征...”長孫無忌臉一紅,急忙抬頭看著李世民。
李世民就像是泄了氣的皮球一般,癱軟在龍椅上。
沒有想到,長孫無忌不但不太支持攻打高句麗,更是不支持自己禦駕親征。
難道是自己錯了?
不過,李世民不死心,抬起了頭,看向一直默不作聲的李承乾,“承乾,朕準備禦駕親征,你是怎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