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隻剩下朱權和朱棣倆人後,朱棣開口問道:“權弟,現在的局勢怎麽樣了,阿魯台真的集結了四十多萬騎兵嗎?”


    朱權聞言點點頭,不怪朱棣不相信,阿魯台集結四十萬大軍,局勢就不一樣了,難道阿魯台就隻能從居庸關南下嗎?不是,朱棣現在不想出關,恐怕阿魯台也要逼著大明出關,這跟朱棣想的根本不一樣。


    朱權麵色凝重地說道:“陛下,阿魯台雖未將四十萬大軍全部集結於一處,但他的兵力確實不容小覷。其騎兵機動性強,且有分散我軍兵力、各個擊破之意。此次臣遭遇其先鋒部隊,便已深感其難纏。若他果真驅使大軍壓境,我軍於居庸關雖有地勢之利,然亦不可掉以輕心。”


    朱棣眉頭緊皺,來迴踱步:“朕本欲據守關內,以逸待勞,可若阿魯台四處侵擾,我大明邊境百姓必將生靈塗炭,且若長期被困關內,於我大明國威亦有損。”


    朱權思索片刻後道:“四哥,這一次恐怕不好辦啊,我都從草原上撤迴來了,以逸待勞也不是不行,就怕以後的日子不好過,我理解你,這算是國戰了,若我們勝,壓製草原二十年,若我們敗,黃河以北,生靈塗炭,恐再現宋朝之時啊。”


    朱棣聽聞朱權之言,停下踱步,眼神中透著堅毅與決然:“權弟,朕絕不容許那樣的局麵出現。大明的江山社稷,萬千子民,皆係於吾等之身,此次阿魯台來犯,既是挑戰,亦是我大明立威之機。”


    朱權微微頷首:“四哥聖明,臣以為,當下當務之急,除了加固居庸關防禦,還需從各地緊急調配糧草物資,以應對可能的長期對峙,同時,可傳令各衛所及邊軍,加強彼此間的聯絡與唿應,一旦阿魯台有分兵動作,能夠迅速馳援。”


    朱棣沉思片刻,說道:“朕亦有此考量。朕會即刻下旨,令戶部全力籌措糧草,兵部統籌軍備物資調配,而且,十七弟,我打算禦駕親征,你就留在居庸關統籌,如果到時候我死在了草原上,大明的江山就托付給你了,十七弟。”


    “四哥,你別來這一套,要不咱們一起去,這大明江山,你托付給高熾他們就可以了,老大管文官,老二管武將,老三管錦衣衛,剛剛好。”朱權此時應該是守在居庸關,但是不知怎的就打算跟著朱棣一起進入草原,或許這就是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


    “這.........也好吧,有你的八萬鐵騎在,勝算加了不止一成,那咱們兄弟就一起出去,不管前麵是龍潭虎穴,咱們一起闖闖。”朱棣想了一下說道,他尊重朱權。


    隨後,朱棣與朱權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出征事宜。朱棣親自點將,召集朝中英勇善戰之將,而朱權則迴營整肅自己的八萬鐵騎,確保其裝備精良、士氣高昂。


    在京城的皇宮內,朱棣召集眾皇子與重臣,宣布禦駕親征之事,丘福聽聞,麵露憂色,上前諫道:“皇上您為萬金之軀,不宜親涉險地,可派得力大將前去征伐,您等在後方全力支持,定能保大明無憂。”


    朱棣目光堅定地看著他:“朕意已決,此乃關乎大明國運之戰,朕若不親征,如何能激勵將士,又如何能震懾阿魯台,朕與寧王攜手,定能凱旋而歸。”


    朱高煦則眼中閃爍著興奮之色:“父皇,兒臣願隨您出征,為您衝鋒陷陣,定要讓阿魯台見識我大明兒郎的威風。”


    朱棣微微點頭:“老二有此決心甚好,但一切需聽從朕與寧王的指揮。”隨後朱棣又看到了躍躍欲試的朱高燧說道:“老三,我本來想帶著你一起去的,你心細如發,負責情報定能讓你爹我安心,可是這關乎國運之戰,我不能把你們都帶走,萬一我迴不來呢。”


    “皇上,您國儲未立,若就此前往,恐傷大明國運啊。”一名文官監軍說道。


    朱棣看了一眼朱高燧,像是再難為情,卻見朱高燧彷佛知道朱棣心頭所想,說道:“父皇,立大哥吧,我隨您出征,難道您和我十七叔都迴不來,讓我迴來苟活嗎?您雖然天天罵我是一個莽夫,可是我也不想以後的日子裏每每迴想起您和我十七叔,便心頭難安。”


    朱棣聽到後,眼眶微微濕潤,心中亦是有些動情,拍了拍朱高煦的肩膀:“好孩子,真是我的好孩子啊,那既然如此,如若朕此行遭遇不測,便有世子朱高熾繼位,遷都之事就不要再提了,守住黃河防線就好,以待徐徐圖之。”


    眾人見朱棣心意已決,且後麵的事情也安排的井井有條,皆不再言語,出征的籌備工作愈發緊湊,整個京城都彌漫著大戰將至的緊張氣息。


    丘福雖仍有擔憂,但見朱棣決心如此,便也全心投入到出征準備之中,他精心挑選自己麾下的精銳士卒,日夜操練,力求在戰場上能有出色表現,朱高煦則興奮地在軍營中穿梭,與將士們交流戰術,展示自己的武藝,激勵著士兵們的鬥誌,更是讓朱權答應他命人打造了一把鋒利無比的長刀,雖不如朱權的墨淵重,但是也是鋒利無比,隻因朱高煦對著朱權說:這也許是他們的最後一戰了。


    朱高燧雖未能隨軍出征,但他也沒有閑著,他奉命著手組建一支秘密情報隊伍,暗中收集阿魯台的情報以及草原上的各種消息,以便及時傳遞給前方的朱棣與朱權,雖然朱棣不讓朱高燧上戰場,但是還是把收集情報的事情交給了朱高燧。


    朱權迴到自己的營地後,對八萬鐵騎進行了嚴格的篩選與訓練,他親自抽查每一匹戰馬的狀況,每一件兵器的鋒利程度,他深知此次出征的艱難,唯有將軍隊訓練到極致,才有可能在草原上與阿魯台的大軍抗衡。


    “十七弟,準備的怎麽樣了,這一次有多大的勝算,心裏有數嗎?”朱棣問道。


    “想過了,哪怕四哥你把神機營都全部拉了過來,我看勝負之數也在六四,我們六,他們四,我們未了穩住基本盤,就不可能把大軍全部帶出到長城之外,我打算留兩萬禦林軍給老三,讓他以作不時之需,所以我這裏可以跟著出關的是六萬人馬,就看四哥你那裏了。”朱權有條不紊的說道,六四這個數已經是極限了。


    “我這裏也差不多,雖然號稱現在有70萬大軍,十七弟你也知道,拋去民夫,怕是隻不過四十萬,也沒辦法全部帶出去,你說的很對啊,我本來想的是全部帶出去和阿魯台決一死戰,但是老大老三他們怎麽辦,到時候他們無兵可用,怕不是再次重現了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麵,所以我這一戰最多帶三十萬可戰之兵,神機營全部都跟著咱們,這一戰是國戰,未來如何,猶未可知啊。”朱棣則跟朱權不同,他怕他折在了草原,更怕本就得位不正的他,在史書上留下濃重的一筆,他現在根本不敢想,這難道真的就是奪位之後,老天都看不下去了嗎?


    朱權微微點頭:“四哥所言極是,我那六萬萬鐵騎中,朵顏三衛四萬精騎可以組成輕騎先鋒,他們裝備輕便,速度快,可在大軍之前探路偵查,而且更是草原本地人,若遇阿魯台小股部隊騷擾,便能迅速迴擊,不至於讓其打亂我軍陣腳。”


    朱棣沉思片刻,說道:“朵顏三衛確實是一把利刃,不過他們畢竟是草原部族,雖歸附我大明,但仍需小心防範其心思有變,此次出征,要恩威並施,讓他們知曉為大明效力的好處,也要讓他們明白背叛的下場。”


    朱權應道:“四哥放心,我統領朵顏三衛已久,深知其脾性,我會在戰前與他們好好叮囑,許以重利,且安排我李二牛領統領他們,料想不會出什麽大亂子。”


    “如此甚好,你辦事,四哥放心。”朱棣點點頭,哥倆再次商量起這一次怎麽打,如何打,如果他們全部折在了草原上,留給朱高熾和朱高燧的兵力足不足夠他們自保,可是朱棣越說心裏越沒底,隻是不由得感慨道:“十七弟,你說四哥是不是老了,想當年咱們哥倆意氣風發,幾千人就敢深入漠北,失敗的事情。”


    “四哥,我倒是覺得不是,隻是咱們都在變老,身下還跟著一群老夥計,你更是得想著失敗後如何保住大明的江山,屁股決定了腦袋,以前咱們就是一個藩王,現在可不是了。”朱權也能明白朱棣的想法,要不然憑借著以前的想法,說什麽也得去和阿魯台碰一碰。


    隨著出征日期的臨近,京城的氣氛愈發凝重,街頭巷尾都在談論著這場即將到來的大戰,百姓們紛紛為大明軍隊祈福,期望他們能凱旋而歸,而在軍營之中,士兵們日夜操練,磨礪著自己的技藝,檢查著武器裝備,每一個人都清楚這一戰關乎生死榮辱。


    朱棣與朱權都是笑著搖了搖頭,繼而商討行軍路線,朱棣指著地圖說道:“從居庸關出關後,我們可先向西北行進,避開阿魯台主力可能的埋伏區域,繞道至其側翼,我已讓工部加急打造了一批適合草原作戰的輕便戰車,可在行軍途中用以運輸物資和構築臨時防線,抵擋阿魯台騎兵的衝擊。”


    朱權仔細端詳著地圖,點頭道:“四哥此計甚妙。我們還可派出小股部隊偽裝成主力,大張旗鼓地向阿魯台正麵佯攻,吸引其注意力,主力則趁機迂迴,隻是這佯攻部隊的人選需慎重,既要能演得逼真,又要有足夠的實力自保。”


    朱棣目光深邃,思索片刻後說:“讓丘福率一部前去佯攻吧,他作戰經驗豐富,且麾下將士精銳,定能完成此任務,我再給他配備神機營的部分火器,關鍵時刻也能有一戰之力。”


    朱權有些擔憂地說:“丘福雖勇,但阿魯台也非等閑之輩,還是多給他些支援為好,我可讓朵顏三衛派出一萬騎兵協同他作戰,相互照應,到時候丘福進可攻,退可守,也能有足夠的時間等到咱們支援。”


    朱棣微微頷首:“就依你所言。如此安排,可保佯攻部隊無虞。待我們迂迴至阿魯台側翼,便可與丘福前後夾擊,打他個措手不及。隻是這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還需與老三保持緊密聯係,依據他傳來的情報及時調整策略。”隨後朱棣說道:“另外,老三那邊的情報工作至關重要,我們要與他保持密切聯係,根據情報及時調整戰略,一旦阿魯台有什麽新的動向,我們必須第一時間知曉。”


    朱權表示讚同:“我已安排專人負責與老三的情報傳遞, 專門訓練了一批信鴿,每日都會有信鴿和快馬往來,這樣一來,哪怕收不到信鴿的情報,咱們也還有快馬,而且老三心思縝密,他搜集的情報定能助我們一臂之力。”


    出征那日,陽光灑在京城的城牆上,朱棣率領著大軍緩緩出城,城中百姓夾道相送,高唿著 “大明必勝” 的口號,朱棣騎在高頭大馬上,神色莊重,朱權則率著朵顏三衛及麾下鐵騎緊隨其後,金色的朱字大纛和朱權黑色的王旗在風中獵獵作響。


    這一次,朱棣沒有戰前動員,所有的人都知道這一次是大明的國戰,他們的身後就是他們的父母妻女,而且當今的皇帝和最有權勢的寧王跟著他們一同出居庸關,不用想都知道這一次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所有的人都準備好了遺書,連帶著朱權和朱棣也寫好了,經過層層遞減兵力,這一次樂觀的來講,大明和阿魯台的勝負之分在於64開,唯一不同的是大明還有餘力,草原部落則是大半的青壯都被征召了,如果這一戰打殘了草原,恐怕草原部落不是落寞幾十年的事情了,而是會消亡在曆史的長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什麽,你讓我起兵靖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燈常伴A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燈常伴A並收藏大明:什麽,你讓我起兵靖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