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登基
大明:什麽,你讓我起兵靖難 作者:青燈常伴A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臣弟不知,而且臣弟尚且年幼,我這寧王世子都還沒個著落,這事我聽四哥和嫂子的。”朱權此刻乖巧的不得了,說了他就得站位,可是對他自己來說,他對朱高熾和朱高煦都是十分喜歡。
朱棣歎了一口氣:“權弟啊,咱們做的事,不能讓子孫後代在做了,你心中更偏向誰,你說出來我想想。”
“四哥,這事你問我是真問錯人了,高熾也好,高煦也好,兩個孩子我都十分喜歡,你說這讓我如何說,而且立儲之事,臣弟更不應該指手畫腳。”朱權主打的就是一個有自知之明。
朱棣微微頷首,心中明白朱權的顧慮,他看向徐妙雲,徐妙雲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權弟所言有理,立儲之事確實重大,不可輕易表態。但如今這局麵,夫君也需早做決斷。”
朱棣輕歎一聲:“我又何嚐不知,隻是這兩個孩子各有千秋,實在難以抉擇,高熾仁厚穩重,有治國之才;高煦勇猛善戰,有開疆拓土之能。”朱棣也明白,文官集團肯定會支持朱高熾登臨太子之位,武將勳貴更是希望朱高煦登臨太子之位,他們這些武夫丘八,心裏就希望出現一位武皇帝。
朱權沉默不語,他知道自己此時多說無益,隻能靜靜等待朱棣做出決定。
“行了,先不立太子之位了,我正值壯年的,著什麽急啊。”朱棣突然像是想開了,隻是這話到徐妙雲耳裏,卻皺起了秀眉,隻有朱權跟個沒事人一樣,正如朱權所說,他自己的寧王世子都還沒有呢,瞎操什麽心。
“殿下,你這”徐妙雲還沒說完,便被朱棣打斷了:“妙雲,你想說的我都知道,可是一國之君,要文武兼備,我隻是說空出太子之位,不是說就不讓高熾做太子。”
朱權聽的是直繞腦袋,徐妙雲聞言隻得歎了一口氣說道:“好。”
朱棣的決定讓氣氛一時有些微妙,朱權心中暗自鬆了口氣,慶幸這個深不見底的漩渦終於告一段落,他起身向朱棣和徐妙雲行禮道:“四哥、嫂子,既然此事已有定論,那臣弟就先告退了。”朱棣微微點頭,朱權便轉身離去。
徐妙雲看著朱棣,眼中仍有擔憂:“夫君,這空懸太子之位,恐生變數啊。”朱棣握住徐妙雲的手,輕聲道:“放心,我自有分寸,瞻基這孩子我會親自帶著,畢竟他出生的時候,我夢到了咱爹把大燾遞給了我。”說完朱棣拉起徐妙雲的手,並且拍了拍讓她安心。
徐妙雲聽了朱棣的話,心中稍安,但仍有一絲憂慮縈繞心頭,她豈能不知,朱棣不立太子就還是在老大老二之間猶豫不決,隻是朱棣正值壯年,她也不好再勸什麽,至於朱權,身為女諸葛的她豈能看不出來,朱權對倆兒子誰做皇帝都無所謂,畢竟朱權就是隻想著做鹹魚。
日子過的很快,一大早的朱權就從床上爬了起來,無他,今天是朱棣的登基大典,應天城官員今天無論品級都會去皇宮參加,隻是站著的前後問題,朱權身為藩王,不在武將和文臣之列,也在隊伍的最前端。
朱權身穿王袍,隨著隊伍緩緩向皇宮行進,本來朱棣讓朱權提前入宮,結果朱權沒起來,也便和他的大外甥李景隆在一塊有一搭沒一搭的閑聊。
一路上,朱權和李景隆有說有笑,倒也不覺得無聊。
“殿下,你說今日這大典過後,天下局勢會有何變化?”李景隆看似隨意地問道。
朱權白了他一眼:“你小子,操的心還不少,這天下剛定,自然是休養生息,還能有什麽變化?咱們就是吃好喝好睡好玩好就行了,四好原則。”
“倒也是,愛怎麽怎麽著,天塌了有個高的頂著,咱們就執行說的這個四好原則。”李景隆也覺得自己多想了,本來他在文武兩邊都吃的很開,結果現在文官恨不得他死。
說話間,隊伍已來到大殿門口,都在靜靜的等候,等著大太監摔鞭子,平時也沒有這麽隆重,畢竟今天算是新皇登基,應天皇宮屋麵都鋥光瓦亮,在日出的照映下,熠熠生輝。
隨著太陽逐漸升高,陽光灑滿整個宮殿。大太監那尖細的聲音終於響起,長長的辮子一甩,聲音迴蕩在大殿前的廣場,高唿道:“上朝!”
朱棣身著龍袍,頭戴皇冠,威嚴地走上高台,他的目光掃過台下眾人,眼神中透著君臨天下的霸氣,朱權和李景隆也收起了嬉笑。
登基大典按部就班地進行著,祭天、宣讀詔書等儀式一項項完成,朱棣站在高台之上,接受眾人朝拜,“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唿聲震耳欲聾。
朱棣一揮手,便開始進行了對靖難功臣的大肆封賞,李景隆被封為太子太師,位列靖難功臣之首,眾人雖有微詞,但也不敢多言,畢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且李景隆私下跟朱棣也談過,他的名聲臭了。
隨著太監把最後一封聖旨讀完,眾人也沒聽到對寧王的封賞,於是朝堂大臣都在用眼角的餘光看此時的朱權,朱權則還是老神在在的站著,緊跟在他身後的便是朱高熾三兄弟,不少人心裏已經泛起了嘀咕,是寧王失寵了嗎?
朱棣掃過下方大臣,他終於明白為何史書之上這麽多人都想要坐在這個位置了,一言一行皆在耳邊,手握生殺大權,豈能不讓人留戀。
“寧王聽封。”朱棣親口說道。
“臣在。”朱權聽到朱棣喊他,也是一頭霧水,畢竟也沒提前說過這件事情。
“寧王護國有功,於社稷有功,因先皇封你為寧王,這個朕不好妄動,便賜你見朕不拜,劍履上殿,大寧衛轉為寧王府私兵,一切支出由內努支出。”朱棣沉著臉說完,可以說朱棣此時造就了一個遠超邊疆塞王的藩王。
朱棣陳了一下繼續說道:“另,封朱高煦為漢王,封地雲南,朱高燧為趙王,封地漳德。”
朱棣歎了一口氣:“權弟啊,咱們做的事,不能讓子孫後代在做了,你心中更偏向誰,你說出來我想想。”
“四哥,這事你問我是真問錯人了,高熾也好,高煦也好,兩個孩子我都十分喜歡,你說這讓我如何說,而且立儲之事,臣弟更不應該指手畫腳。”朱權主打的就是一個有自知之明。
朱棣微微頷首,心中明白朱權的顧慮,他看向徐妙雲,徐妙雲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權弟所言有理,立儲之事確實重大,不可輕易表態。但如今這局麵,夫君也需早做決斷。”
朱棣輕歎一聲:“我又何嚐不知,隻是這兩個孩子各有千秋,實在難以抉擇,高熾仁厚穩重,有治國之才;高煦勇猛善戰,有開疆拓土之能。”朱棣也明白,文官集團肯定會支持朱高熾登臨太子之位,武將勳貴更是希望朱高煦登臨太子之位,他們這些武夫丘八,心裏就希望出現一位武皇帝。
朱權沉默不語,他知道自己此時多說無益,隻能靜靜等待朱棣做出決定。
“行了,先不立太子之位了,我正值壯年的,著什麽急啊。”朱棣突然像是想開了,隻是這話到徐妙雲耳裏,卻皺起了秀眉,隻有朱權跟個沒事人一樣,正如朱權所說,他自己的寧王世子都還沒有呢,瞎操什麽心。
“殿下,你這”徐妙雲還沒說完,便被朱棣打斷了:“妙雲,你想說的我都知道,可是一國之君,要文武兼備,我隻是說空出太子之位,不是說就不讓高熾做太子。”
朱權聽的是直繞腦袋,徐妙雲聞言隻得歎了一口氣說道:“好。”
朱棣的決定讓氣氛一時有些微妙,朱權心中暗自鬆了口氣,慶幸這個深不見底的漩渦終於告一段落,他起身向朱棣和徐妙雲行禮道:“四哥、嫂子,既然此事已有定論,那臣弟就先告退了。”朱棣微微點頭,朱權便轉身離去。
徐妙雲看著朱棣,眼中仍有擔憂:“夫君,這空懸太子之位,恐生變數啊。”朱棣握住徐妙雲的手,輕聲道:“放心,我自有分寸,瞻基這孩子我會親自帶著,畢竟他出生的時候,我夢到了咱爹把大燾遞給了我。”說完朱棣拉起徐妙雲的手,並且拍了拍讓她安心。
徐妙雲聽了朱棣的話,心中稍安,但仍有一絲憂慮縈繞心頭,她豈能不知,朱棣不立太子就還是在老大老二之間猶豫不決,隻是朱棣正值壯年,她也不好再勸什麽,至於朱權,身為女諸葛的她豈能看不出來,朱權對倆兒子誰做皇帝都無所謂,畢竟朱權就是隻想著做鹹魚。
日子過的很快,一大早的朱權就從床上爬了起來,無他,今天是朱棣的登基大典,應天城官員今天無論品級都會去皇宮參加,隻是站著的前後問題,朱權身為藩王,不在武將和文臣之列,也在隊伍的最前端。
朱權身穿王袍,隨著隊伍緩緩向皇宮行進,本來朱棣讓朱權提前入宮,結果朱權沒起來,也便和他的大外甥李景隆在一塊有一搭沒一搭的閑聊。
一路上,朱權和李景隆有說有笑,倒也不覺得無聊。
“殿下,你說今日這大典過後,天下局勢會有何變化?”李景隆看似隨意地問道。
朱權白了他一眼:“你小子,操的心還不少,這天下剛定,自然是休養生息,還能有什麽變化?咱們就是吃好喝好睡好玩好就行了,四好原則。”
“倒也是,愛怎麽怎麽著,天塌了有個高的頂著,咱們就執行說的這個四好原則。”李景隆也覺得自己多想了,本來他在文武兩邊都吃的很開,結果現在文官恨不得他死。
說話間,隊伍已來到大殿門口,都在靜靜的等候,等著大太監摔鞭子,平時也沒有這麽隆重,畢竟今天算是新皇登基,應天皇宮屋麵都鋥光瓦亮,在日出的照映下,熠熠生輝。
隨著太陽逐漸升高,陽光灑滿整個宮殿。大太監那尖細的聲音終於響起,長長的辮子一甩,聲音迴蕩在大殿前的廣場,高唿道:“上朝!”
朱棣身著龍袍,頭戴皇冠,威嚴地走上高台,他的目光掃過台下眾人,眼神中透著君臨天下的霸氣,朱權和李景隆也收起了嬉笑。
登基大典按部就班地進行著,祭天、宣讀詔書等儀式一項項完成,朱棣站在高台之上,接受眾人朝拜,“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唿聲震耳欲聾。
朱棣一揮手,便開始進行了對靖難功臣的大肆封賞,李景隆被封為太子太師,位列靖難功臣之首,眾人雖有微詞,但也不敢多言,畢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且李景隆私下跟朱棣也談過,他的名聲臭了。
隨著太監把最後一封聖旨讀完,眾人也沒聽到對寧王的封賞,於是朝堂大臣都在用眼角的餘光看此時的朱權,朱權則還是老神在在的站著,緊跟在他身後的便是朱高熾三兄弟,不少人心裏已經泛起了嘀咕,是寧王失寵了嗎?
朱棣掃過下方大臣,他終於明白為何史書之上這麽多人都想要坐在這個位置了,一言一行皆在耳邊,手握生殺大權,豈能不讓人留戀。
“寧王聽封。”朱棣親口說道。
“臣在。”朱權聽到朱棣喊他,也是一頭霧水,畢竟也沒提前說過這件事情。
“寧王護國有功,於社稷有功,因先皇封你為寧王,這個朕不好妄動,便賜你見朕不拜,劍履上殿,大寧衛轉為寧王府私兵,一切支出由內努支出。”朱棣沉著臉說完,可以說朱棣此時造就了一個遠超邊疆塞王的藩王。
朱棣陳了一下繼續說道:“另,封朱高煦為漢王,封地雲南,朱高燧為趙王,封地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