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大朝會
大明:什麽,你讓我起兵靖難 作者:青燈常伴A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四哥,咱們站那裏啊。”朱權問道。
“以前咱們都是跟在大哥後麵,忘了,你小子就沒上過朝,直接就的藩,一會兒跟在我後邊就行了。”朱棣說著說著才想起來朱權是一個異類,沒上過朝。
“行吧。”朱權點了點頭,自己對自己的定位有清晰的認識,就是來濫竽充數的。
隨著三聲甩鞭聲音響起,宮門開始打開,大臣們或三四人結伴而行,或單獨一人,但是文武的界限卻是十分分明,除了李景隆這個怪胎,為了避嫌,李景隆也沒來找朱權和朱棣。
大臣們陸續進入宮門,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不同的表情,有的神色凝重,似乎在思考著國家大事;有的則顯得輕鬆自在,仿佛對今日的朝會並不在意,朱權觀察著這些人,心中猜測著他們的身份和立場。
朱棣則顯得十分放鬆,他目不斜視地走著,心裏的想法和之朱權一樣,就是來充數的,進入宮殿後,大臣們按照官職和地位依次站好,朱權跟在朱棣身後,他看著周圍的人,心中充滿了好奇,這些大臣們都是國家的棟梁之才,惡趣味的想到,明年可能都看不見他們了。
隨著朝會的開始,朱權則是伴隨著暖意,在朱棣身後開始昏昏欲睡,站著都時不時的左右搖晃,朱權強撐著睡意,努力讓自己保持清醒,然而,朝會上大臣們的發言如同催眠曲一般,讓他的眼皮越來越沉重。
朱棣察覺到了朱權的狀態,微微側頭,用眼神示意他打起精神,朱權努力睜大雙眼,試圖集中注意力,但不一會兒,困意又再次襲來。
朝會上,大臣們爭論不休,各種議題紛至遝來。有的在討論邊疆戰事,有的在商議稅收政策,還有的在為權力爭鬥而明爭暗鬥,朱權聽著這些複雜的討論,腦袋裏一片混沌。
他心中暗自抱怨,自己本就不想來參加朝會,如今在這裏受罪,真是無奈,是被窩不香了,非得受這個罪,就在朱權快要堅持不住的時候,朱元璋的目光突然掃向了他們這邊,朱棣向後踢了朱權一腳,朱權心中一凜,瞬間清醒了幾分,他趕緊挺直身子,裝出認真傾聽的樣子。
“寧王說說你的看法吧。”朱元璋說道。
“父皇聖明。”
“沒了?”
“沒了。”朱權說完,就注意到朱棣的嘴微微抽了一下,隨後整個朝堂突然就靜了下來都看向朱權,此時的朱權也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隻見朱棣壓低聲音說道:“現在在說咱們倆個的問題。”
朱權心中一緊,瞬間冷汗直冒。他沒想到朱元璋會突然點到他,更沒想到自己剛才的迴答如此草率,他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大腦飛速運轉,試圖找到一個合適的補救方法。
朱元璋看著朱權,眼神中透露出一絲不滿:“權兒,你既為寧王,當有自己的見解,此次朝會,關乎國家大事,你不可敷衍了事,而且朕聖明什麽,聖明沒把你們倆人貶迴鳳陽老家嘛。”朱元璋更多的是對目前大臣的不滿意,朱棣和朱權是他的兒子,他說可以,大臣們說就不行,而且也不算是什麽大事,隻是想敲打一下倆人而已。
“這個。”朱權支支吾吾的,這一關也算是過去了。
“行了,你們繼續吧。”朱元璋也沒搭理朱權,讓大臣們繼續討論,但是這樣的效率太低了,讓朱權又開始止不住的點頭。
“咱今天還有一個事情要宣布。”朱元璋見也討論出來一個所以然,便說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太子標逝世,儲君未立,國本未穩,朕看皇長孫朱允炆就不錯,你們覺得呢。”
以藍玉為首的武將便開始一個個上奏,在他們看來,朱允熥更適合傳位,朱權看著這一幕,心中也明白了,這是屁股坐歪了啊,茅坑裏點燈,上趕著送死,儲君之事是他們能議論的嗎?
朱元璋此時陰沉著臉,讓人看不出來心中的想法,於是將目光看向了朱棣和朱權倆人,問道:“燕王,寧王,你們兩個有何看法?”
朱棣的屁股也有點歪,正打算說話,朱權踹了朱棣一腳,搶先說道:“父皇聖明。”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看著朱權,似乎在思索他這句話的含義。片刻後,朱元璋說道:“權兒,你隻這一句,你還有其他要說的嗎?”
朱權心中一緊,知道自己不能再敷衍了事,於是恭敬地說道:“父皇,兒臣以為,立儲之事乃國之根本,父皇聖明睿智,必能做出最妥善的決定。兒臣等隻需聽從父皇安排,為父皇分憂,為國家效力。”
朱元璋聽了朱權的話,臉色稍緩,又看向朱棣。朱棣此時也明白了朱權的用意,連忙說道:“父皇,十七弟所言極是。兒臣等皆聽從父皇之命。”
朱元璋微微點頭,目光再次掃過朝堂上的大臣們。那些剛才還在為朱允熥說話的武將們,此時都噤若寒蟬,不敢再言語。
朱元璋沉默片刻,說道:“立儲之事,朕自有考量,既然你們一直催促朕,朕在今天這個朝會便定下此時,來人,傳旨,皇長孫朱允炆,賢良淑德,有明君氣象,立為皇太孫。”朱元璋說完,大明國第二位繼任者已然定下,朱棣,朱權,朱樉等一眾王爺,已然失去了合法繼承大明的權利。
朝會之上,氣氛一時有些凝重,朱元璋的決定既出,眾人皆知此事已無轉圜餘地,朱棣和朱權對視一眼,心中雖各有想法,但在此時也隻能沉默不語,更多的還是朱元璋直接跨過他們定下了朱允炆,朱權則是現在更加想脫離這個漩渦中心。
而那些以藍玉為首支持朱允熥的武將們,此刻麵色各異,有的懊悔自己的冒失,有的則憂心未來的局勢,但是太子妃常氏這個名頭,他們就已經不得不站隊,此時更是沒有迴旋的餘地,朱允熥作為太子妃常氏和太子朱標留下的唯一嫡親血脈,他們隻能選擇他。
“以前咱們都是跟在大哥後麵,忘了,你小子就沒上過朝,直接就的藩,一會兒跟在我後邊就行了。”朱棣說著說著才想起來朱權是一個異類,沒上過朝。
“行吧。”朱權點了點頭,自己對自己的定位有清晰的認識,就是來濫竽充數的。
隨著三聲甩鞭聲音響起,宮門開始打開,大臣們或三四人結伴而行,或單獨一人,但是文武的界限卻是十分分明,除了李景隆這個怪胎,為了避嫌,李景隆也沒來找朱權和朱棣。
大臣們陸續進入宮門,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不同的表情,有的神色凝重,似乎在思考著國家大事;有的則顯得輕鬆自在,仿佛對今日的朝會並不在意,朱權觀察著這些人,心中猜測著他們的身份和立場。
朱棣則顯得十分放鬆,他目不斜視地走著,心裏的想法和之朱權一樣,就是來充數的,進入宮殿後,大臣們按照官職和地位依次站好,朱權跟在朱棣身後,他看著周圍的人,心中充滿了好奇,這些大臣們都是國家的棟梁之才,惡趣味的想到,明年可能都看不見他們了。
隨著朝會的開始,朱權則是伴隨著暖意,在朱棣身後開始昏昏欲睡,站著都時不時的左右搖晃,朱權強撐著睡意,努力讓自己保持清醒,然而,朝會上大臣們的發言如同催眠曲一般,讓他的眼皮越來越沉重。
朱棣察覺到了朱權的狀態,微微側頭,用眼神示意他打起精神,朱權努力睜大雙眼,試圖集中注意力,但不一會兒,困意又再次襲來。
朝會上,大臣們爭論不休,各種議題紛至遝來。有的在討論邊疆戰事,有的在商議稅收政策,還有的在為權力爭鬥而明爭暗鬥,朱權聽著這些複雜的討論,腦袋裏一片混沌。
他心中暗自抱怨,自己本就不想來參加朝會,如今在這裏受罪,真是無奈,是被窩不香了,非得受這個罪,就在朱權快要堅持不住的時候,朱元璋的目光突然掃向了他們這邊,朱棣向後踢了朱權一腳,朱權心中一凜,瞬間清醒了幾分,他趕緊挺直身子,裝出認真傾聽的樣子。
“寧王說說你的看法吧。”朱元璋說道。
“父皇聖明。”
“沒了?”
“沒了。”朱權說完,就注意到朱棣的嘴微微抽了一下,隨後整個朝堂突然就靜了下來都看向朱權,此時的朱權也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隻見朱棣壓低聲音說道:“現在在說咱們倆個的問題。”
朱權心中一緊,瞬間冷汗直冒。他沒想到朱元璋會突然點到他,更沒想到自己剛才的迴答如此草率,他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大腦飛速運轉,試圖找到一個合適的補救方法。
朱元璋看著朱權,眼神中透露出一絲不滿:“權兒,你既為寧王,當有自己的見解,此次朝會,關乎國家大事,你不可敷衍了事,而且朕聖明什麽,聖明沒把你們倆人貶迴鳳陽老家嘛。”朱元璋更多的是對目前大臣的不滿意,朱棣和朱權是他的兒子,他說可以,大臣們說就不行,而且也不算是什麽大事,隻是想敲打一下倆人而已。
“這個。”朱權支支吾吾的,這一關也算是過去了。
“行了,你們繼續吧。”朱元璋也沒搭理朱權,讓大臣們繼續討論,但是這樣的效率太低了,讓朱權又開始止不住的點頭。
“咱今天還有一個事情要宣布。”朱元璋見也討論出來一個所以然,便說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太子標逝世,儲君未立,國本未穩,朕看皇長孫朱允炆就不錯,你們覺得呢。”
以藍玉為首的武將便開始一個個上奏,在他們看來,朱允熥更適合傳位,朱權看著這一幕,心中也明白了,這是屁股坐歪了啊,茅坑裏點燈,上趕著送死,儲君之事是他們能議論的嗎?
朱元璋此時陰沉著臉,讓人看不出來心中的想法,於是將目光看向了朱棣和朱權倆人,問道:“燕王,寧王,你們兩個有何看法?”
朱棣的屁股也有點歪,正打算說話,朱權踹了朱棣一腳,搶先說道:“父皇聖明。”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看著朱權,似乎在思索他這句話的含義。片刻後,朱元璋說道:“權兒,你隻這一句,你還有其他要說的嗎?”
朱權心中一緊,知道自己不能再敷衍了事,於是恭敬地說道:“父皇,兒臣以為,立儲之事乃國之根本,父皇聖明睿智,必能做出最妥善的決定。兒臣等隻需聽從父皇安排,為父皇分憂,為國家效力。”
朱元璋聽了朱權的話,臉色稍緩,又看向朱棣。朱棣此時也明白了朱權的用意,連忙說道:“父皇,十七弟所言極是。兒臣等皆聽從父皇之命。”
朱元璋微微點頭,目光再次掃過朝堂上的大臣們。那些剛才還在為朱允熥說話的武將們,此時都噤若寒蟬,不敢再言語。
朱元璋沉默片刻,說道:“立儲之事,朕自有考量,既然你們一直催促朕,朕在今天這個朝會便定下此時,來人,傳旨,皇長孫朱允炆,賢良淑德,有明君氣象,立為皇太孫。”朱元璋說完,大明國第二位繼任者已然定下,朱棣,朱權,朱樉等一眾王爺,已然失去了合法繼承大明的權利。
朝會之上,氣氛一時有些凝重,朱元璋的決定既出,眾人皆知此事已無轉圜餘地,朱棣和朱權對視一眼,心中雖各有想法,但在此時也隻能沉默不語,更多的還是朱元璋直接跨過他們定下了朱允炆,朱權則是現在更加想脫離這個漩渦中心。
而那些以藍玉為首支持朱允熥的武將們,此刻麵色各異,有的懊悔自己的冒失,有的則憂心未來的局勢,但是太子妃常氏這個名頭,他們就已經不得不站隊,此時更是沒有迴旋的餘地,朱允熥作為太子妃常氏和太子朱標留下的唯一嫡親血脈,他們隻能選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