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八過世,反應最大的是楊七。她也病了一場,相裏深衣不解帶的日夜照顧,有點想不通,一向康健的依依怎麽迴突然病得這麽重。七日後,楊七的病有起色,眾人鬆了一口氣。隻有楊七自己知道,原來的女主角楊霏霏都沒了,原書的劇情崩了。


    前世她小說寫完提綱,定好結局,可寫了一部分就遇上車禍過世。她不知道的是,她的小侄女無意中在姑姑的電腦裏發現這本未完成的小說,覺得有意思,就動手續寫了後麵的故事。小侄女才上初二,就是無腦爽的性格,看裏麵一個人物叫楊依依,跟自家姑姑一樣的姓名,就心生好感,也不管情節發展合不合理,把她改寫成主角。


    吳才人在宮裏垂頭喪氣的,楊姑姑找了個機會告訴她:“娘娘身體健康,年齡又好,侍寢兩年多沒有身孕,自然是皇帝不想讓您生。咱們潛在皇帝身邊的人傳出來的話,娘娘的食物裏被下了涼藥,不易有孕。”如意大吃一驚,有些不知所措。


    楊姑姑笑著安慰:“郡主說,這未必是壞事。皇帝是年過五旬的老頭子,成年皇子七八個,未成年的也有十多個,早無所謂後出生的兒女。何況,娘娘以為那個吳氏女皇的傳言,真的過去了嗎?帝王都多疑,他不會真心喜歡吳氏女的,娘娘還是不要對他抱什麽幻想吧。郡主囑咐,讓您低調再低調,去華服美飾,多去崇文館看書學習。”


    吳如意歎口氣,還是娘比自己高明,隻能應下了。她小聲問:“娘讓我去崇文館,那不是皇子們讀書的地方嗎?我一個小小才人去了,會不會犯忌?”


    楊姑姑搖頭一笑:“不會,孫皇後仁慈,她生前跟皇帝說,後宮寂寞,那些年齡小的妃嬪無事生非,不如讓她們去崇文館旁聽學習。皇帝讚同,原隻是憑自願,並不強迫,隻不過,大多數妃嬪隻知道在後宮爭寵,不肯去罷了。郡主讓娘娘去學習,肯定有她的道理。”


    太史局裏,李春風麵帶微笑,來訪的袁四海麵色沉重。兩人一邊下棋,一邊飲茶。李大人落下一子:“金陽郡主果然厲害,竟然把疫情控製住了。”


    袁大人道:“主要還是人家孫神醫和孫女醫厲害,跟金陽郡主有什麽關係?陛下表揚的人中根本沒有提郡主嘛。”


    李大人道:“少來,你我之間不用裝糊塗,我早讓打探過了,說是郡主和相裏家主培養出來的桔黴素有奇效,我雖不懂,但也是很佩服。郡主不貪功,一來讓皇上提拔了楊氏後輩,二來人家低調,關於吳才人妖狐傳聞的影響,已經減輕許多。”


    袁大人諷刺一笑:“要真那麽有效,李老夫人怎麽就沒了?自家妹妹都救不下,怎麽可能有效。”


    李大人一揚眉:“你不知道嗎?吳才人妖狐的傳聞,就是李老夫人讓人去傳的。這麽大仇,金陽郡主想殺了她還差不多,怎麽會真心救人。”


    袁大人頭上見汗:“原來如此,這楊家姐妹,真是一個比一個狠,一個比一個厲害。”


    李大人點點頭:“你說對了,你去打聽打聽,當年楊大小姐因婆母搶奪嫁妝,在婆家大殺四方,最後把丈夫的外祖郭家都幹翻了的事,有幾個人不知道?其他姐妹雖然不顯山不露水,也都是厲害角色,看她們在夫家的地位就知道了。這姐妹中,最能耐的,我認為還是金陽郡主。郡主年輕時,自創家業,自願過繼。在大事上從不含糊,創印刷術,辦圖書館,倡遠洋外貿,推廣茶文化,進行胡族貿易。改朝換代中,眼光獨到,幫楊家陳家平穩過度,站穩腳跟。”


    袁大人抹了一把頭上的汗:“我看,李家兩位公子的事,與她脫不開幹係。這李老夫人之死,怕也有她的手筆。我以前是多想不開,去招惹這麽個人。今後,關於她們母女,我再不多言。凡事自有天意,與我何幹?”


    李大人道:“我看,關節處幫上幾句好言吧,吳貴嬪那人愛憎分明,有朝一日起勢,對我們也不會反感。”兩人相視而笑,繼續下棋喝茶。


    楊七去了大姐家,泡了壺茶,坐在楊芙身邊,感歎著世事無常,芳華易逝。楊芙比楊七大十幾歲,早已經當了曾祖母了,雖然注重保養,歲月的痕跡還是很明顯。眼睛花了,牙齒鬆動,耳朵聽力也不太行,眼角的皺紋非常顯眼,頭發花白稀疏。她眯起眼看向楊七,小七不知道是怎麽保養的,真不顯老。六十歲人了,頭發濃密烏黑,隻在右鬢角略有幾絲白發,不注意幾乎看不出來。臉上沒有什麽皺紋,白嫩嫩的,大笑時,滿口白牙,眼角會顯出幾條笑紋。眼睛還是水汪汪的,眼珠烏黑,眼白幹淨。身材不胖不瘦,腰線清晰,肩背挺直。穿上合身的衣物,畫上精致妝容,隻是三十多歲的感覺。


    大姐笑一笑:“小七,你怎麽不見老呢?三十年前就是這般模樣,現在一點沒變。”


    楊七笑笑:“怎麽會呢,說起來,我也是當了姥姥的人了,稱心的兒子何廣都兩歲多了。就是大姐疼我,不肯說我老呢。”


    大姐道:“時間如流水呀!張郡公老夫婦的五周年都過了,你二姐夫年初告老了,夫妻兩人下個月要到永安長住。咱們姐妹又能在一起了,聊天、打牌、聽戲,吃喝,歡度晚年。”


    楊七聽了笑笑:“二姐夫婦在西南住慣了,怎麽想著上永安養老了?怕不是皇帝有意為這,估計二姐夫婦是到永安當人質的吧。畢竟,現在接了二姐夫職位,鎮守在那裏的是二姐的大兒子,還有張家老三的一個兒子。”


    大姐點點楊七的頭:“瞎說什麽大實話呢,主要是孫國舅攛掇皇帝。自前朝興起科舉製,大秦延用並擴大規模,現在的文官有一大半是從科舉出身的,有真才實學,又是皇帝親自麵試過濾的,用起來更放心。那些顯貴世家雖然不滿,到如今也都認了賬。就是武官,多是世襲或軍中高級將領提拔推薦,朝廷不好控製。要是有武舉考試就好了,天下習武尚兵之人不少,隻是出路太少,可惜了。”


    楊七也歎口氣:“不管文舉還是武舉,都是男人的天下。女子要能參加科舉就好了,有多少女子,明明才能極好,卻連參加科舉也資格都沒有。”


    大姐轉了話題:“別說那些了,咱家六弟妹過世有三年多了吧,六弟怎麽不繼弦呢?”


    楊七樂了:“我問過六哥,茴哥跟六嫂關係一向不好,兩人吵吵鬧鬧半輩子,一直半分居,難為六嫂過了半輩子喪偶式的日子。不過,六嫂也不在乎茴哥,隻要家讓她管著,茴哥每年給她一大筆錢,她就能自得其樂。好容易六嫂走了,茴哥現在高興著呢。年前,喜寶沒了,就收了一位二十出頭的美妾,天天出門談事也帶著,形影不離的。”


    大姐歎口氣:“小六太荒唐了,孩子也不管,這輩子就自己樂去了。”


    楊七道:“無妨,兒孫自有兒孫福。六嫂對自己的兒女還是上心的,大兒子自己也爭氣,在開陽書院讀了幾年書,四姐夫又幫忙舉薦去國子監那裏讀了幾年書,考科舉上了榜,謀了個文州明陽縣縣令。他家老二跟在楊蔭身邊學經營呢,將來是個接六哥生意的好人選。幾個庶子還在開陽書院讀書,聽說成績還行。他家的幾個姑娘,不管嫡庶,都是性格溫厚,管家能力也強,大哥大嫂做主給嫁出去了,個個夫妻和美,兒女雙全,過得正經不錯。”


    大姐笑道:“對了,我還奇怪,孫國舅跟咱們家關係平平,怎麽想著提拔二弟和五弟家的兩個兒子了?是不是你在中間出力了,花了多少錢?迴頭我們給你補上,省得你心痛,這種大事,怎麽不提前告訴大哥大姐呢。”


    楊七苦笑:“孫老大人一箭雙雕傳為美名,我這是一箭好幾雕呢。把李圭的遠洋外貿股份通過孫相轉給九皇子,巴結了孫家和九皇子,又與李圭劃清界限。秦三世後,吳氏女皇當政的謠言始終是個隱患,將來吳家出了什麽事,不想連累李家。轉讓費兩萬兩黃金我沒要,讓孫相幫兩個侄兒升遷。孫相得到這麽大一筆錢,肯定高興呀,看咱們與李家就順眼了。侄兒們也有了前程,說不得以後還能幫幫家裏。不跟大哥大姐說,你們也能想明白。不跟別人說,是怕分贓不勻,引起內訌。”


    大姐道:“怎麽用詞的,還分贓,應該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楊七道:“對,就是那個意思吧。這侄兒侄女,外甥外甥女一大堆,我能力有限,也不能全給跑出路子。二哥和五哥過世了,孤兒寡母的,適當給他們家的孩子找找路子,也是我這當姑的一點心意。”


    大姐歎息:“都是當姑的,我這大姑沒你想的周全,也沒你那能量和魄力。”


    兩人又陸續說些家長裏短的,都是楊七說,大姐捧場。什麽楊荊媳婦老是欺負丈夫了,嫌棄他當官不會投機取巧,一直升不上去。三哥一直上書要求告老,非要跑去永安圖書館當副館長。什麽王詠姐夫準備告老之後,迴開陽書院教書了。什麽尉遲姐夫不管三個兒子的婚事,卻給他家姑娘尋了個上門女婿,那女婿也能耐,文武雙全,接管了尉遲南海商船,打滅了好幾股海盜,還滅了兩個小島國,在南海成了一霸。什麽公輸九兒女成群了,突然想納妾。楊荷與他慪氣,結果又老蚌生珠,生了一兒子。為了這小兒子,公輸九妥協了,不再納妾。什麽張當家夫婦過世後,現在張家由張姑娘當家,姑娘看著文弱,還挺有經商的腦子,生的五個孩子也特別能幹等等。


    楊八的後事完畢有兩個多月,李離便繼娶了,夫人是蘭陵蕭氏的一位大齡剩女。楊七心中隻剩感慨,這世上,少了誰都一樣轉。


    自從妖狐的傳言平息,吳如意還以為皇帝會向以前那樣對她寵愛有加。不成想,皇帝從那之後,再沒召她侍寢過,看她的目光冷冷的,讓人心裏害怕。宮中多是踩低捧高的,那些妃嬪開始對如意冷言冷語,譏諷嘲笑。就連一向對她不錯的楊淑妃也會時不時嘲笑她的出身,說她父親吳四信不過是商販,借著改朝換代,靠投機取巧實現了階級跨越。表侄女楊修儀在背後說三道四,沒把吳才人看到眼裏,覺得她已經失勢了,不能互幫互助,就不做無效外交了。宮人們也在暗中怠慢如意,甚至克扣吃穿用度。看明白人情冷暖,吳如意長大了。


    楊姑姑勸慰她:“娘娘,不要往心裏去,這都是小挫折而已,不算傷筋動骨。宮裏克扣吃穿用度根本無需擔心,郡主自會暗中補貼。妃嬪之間幾句酸話,今天人笑你,明天就有人笑她。楊淑妃是前朝公主,出身是好。不過,前朝覆滅,她也沒什麽作為了。不過是倚仗多年情分,又有兩個兒子,皇帝大量,不動她也是給前朝降臣看。難道,還會立她的兒子當儲君嗎?要有那種想法,早立她為繼後了,也不會讓韋貴妃和燕德妃後來者居上,壓她一頭。楊修儀小女子一個,沒有遠見,隻會些宅鬥心術,難成大器。後宮女子眾多,爭奇鬥豔的,她又沒有孩子,怕是蹦噠不了多久。”


    吳如意點點頭:“宮中日子不好混,我有些想母親了。”


    楊姑姑又囑咐:“自來,後宮不得幹政,也不許交結前朝。咱們這位陛下,更是乾坤獨斷的性格,娘娘萬不可在他麵前提起朝政與朝廷要員。不過,郡主說過,娘娘可以找九皇子玩,與他交好。他年齡小,心地良善,娘娘與他交好,興許以後是個好大腿。”


    如意很聽勸,立誌要跟九皇子李久交好。後宮幾個皇子她都見過,也看過相裏深的人送的資料,知道孫皇後有三個嫡子,四個嫡女,一個養女。


    太子李清是個可憐人,他是帝後的嫡長子,前途本應一片光明。隻因當初前朝的烈陽公主強嫁,連累孫皇後領著兩女和幼年的太子在李家老宅生活過幾年,太子自小性格就養成了鬱鬱寡歡。後來又中了暗算,從馬上摔下來,摔壞一條腿,不良於行。從古至今,殘疾的太子能登上皇位的幾乎沒有。孫皇後臨終前,央求皇帝不要輕易廢太子,廢太子往往不容於新皇,多沒有好下場,請陛下費心多培養培養。實在不行了,也要保住孩子的性命。太子妃蘇氏出身京兆蘇家,家族背景足夠匹配太子。目前,太子妃有一子兩女,太子的妾室也生了一個兒子,四個女兒。看來腿不好,也沒影響他生孩子啊。


    四皇子李據是帝後感情最穩定時候生的,在皇帝麵前最得寵,剛才年就得封魏王。李據從小身體健康,十四歲時就身高八尺有餘,孔武有力,會騎射。又聰明絕倫,才華橫溢,能書會畫,很會讀書。魏王妃閻婉出身望族,父親是宇文基告老後繼任的工部尚書閻立德。此時生有兩子一女,夫妻感情不錯。


    九皇子李久比吳如意還小四歲呢,因為是幼子,最得孫皇後寵愛。之前,孫皇後去楊七開的美容院保養,就常帶著李久,李久就喜歡跟稱心如意兩姐妹玩。因為他又天真又聽話,如意說什麽就信什麽,所以如意也漸漸喜歡九皇子了。孫皇後過世時,拉著哥哥的手,把李久托付給他。所以孫相也更為疼愛李久,這孩子老實善良,主要是很聽話。


    宮中的事安排明白,楊七略放了心。如意如今是韜光養晦的階段,每日穿著樣式普通的衣服,不戴貴重首飾,起早去一些閑置宮院幫忙打掃。有空了就去崇文館聽大儒講書,聽講書還挺有意思,以前死記硬背的書,聽了講解,心裏也暢亮許多。


    大秦這段時間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皇帝骨子裏是個好色的人,宮中佳麗眾多,早把吳如意這條小魚兒忘掉了。


    皇帝可以忘了吳才人,卻不會忘記自家兒子。在這年孫皇後忌日的第二天,把李久封為晉王,賜下晉王府。想給他定下一門親事,不成想,名望較大的人家都不肯與皇家結親,把皇帝氣夠嗆。這是什麽事啊,天下之尊,莫非皇家,而且李家也是百年望族呢。這些家族仗著前輩的虛名,竟然不把皇家放在眼裏,真是該死。


    不過,也有懂事的,還真成了一門好姻緣。女方就是太原王氏三房嫡出的姑娘,這姑娘美貌有才,家世顯赫。做媒的是先皇的妹妹同安大長公主,這位大長公主同時也是王姑娘的叔祖母。


    皇帝這麽著急給九皇子辦婚事,也是因為他馬上要親征高昌了。他一離京,朝裏太子攝政,其他皇子也要參政,不成親就是小孩子,成了親也讓晉王跟著學習學習朝政。晉王不住宮中了,如意又失去了一個好玩伴。看如意悶悶不樂,楊姑姑道:“娘娘,您進宮的目的是什麽,還記得吧?那時的豪言壯語,見天子焉知禍福?言猶在耳,莫忘了,世上最難測的就是人心,實在不用多愁善感。大秦民風開放,女子在家中也有許多權利。晉王出宮,還有許多公主經常出入皇宮,盡可以結交,為以後打算。”


    如意聽了這話,茅塞頓開,轉頭就帶了貴重禮物去交結得寵的幾位公主。別的公主對後宮妃嬪的巴結奉承是司空見慣的,收了禮物,笑一笑,說幾句客套話。最為驕橫的是十七公主,這位公主生母不詳,卻被孫皇後養大,極為得寵。她見楊七送的禮物,眼皮子抬了一下,似笑非笑地道:“吳才人,你還真是舍得。不過,送禮不在貴賤,要送到人心上才好。我聽說,你母親在城外開的養生會所中,有一麵一人高的水銀鏡,照得人纖毫畢現。我等貴為公主,都沒有這種東西,金陽郡主一個外八路的,到是有不少奇珍異寶呢。”


    如意聽了,心頭一震,這是起了覬覦之心。她馬下鎮定一下,在心中編個緣由。隨後,如意給十七公主行了個禮:“公主說得是,我即刻給母親寫信,讓她送給公主殿下。母親那麵鏡子是從西洋來的。我父親是商人出身,在商道上有些門路。有段時間,父母關係不大融洽,父親高價購來,送給母親,以緩和夫妻關係。”


    十七公主掩嘴輕笑:“聽說了,吳大人與金陽郡主不和,長期分居。吳大人確實是商人出身,投了我皇祖父,才混入官場。不過,這麽貴重還有意義的東西,我可不好意思收了。”


    如意笑:“人世間,最尊貴的女子莫非皇族,公主都沒有,我們也不敢用了。反正讓人給您送過來,您要是不收,就把它打了扔了都行。”


    十七公主微微點頭:“吳才人真是七竅玲瓏心,將來肯定有前途的。”


    楊七收到如意的信,歎口氣。心裏道,不管到哪朝,這些皇族見了好東西,都是強取豪奪的。不過,有私心也不全是壞事。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呢,到了節骨眼上,一個消息,一句話,都可以救人一命呢。


    沒幾日,落地水銀鏡送到公主府,給了十七公主,金陽郡主的養生館裏都換上了銅鏡。適應一段時間,楊七覺得銅鏡挺好的,雖然不如水銀鏡清晰,可是更能遮蓋臉上的小缺陷呢。


    相裏深怕楊七難受,說要再給她造一麵水銀鏡。楊七微微一笑:“我要想用,隨時都能讓瓊州那邊的全匠坊做,還是不必了。銅鏡挺好的,我越來越老了,臉上開始出現細紋,鬢邊的白發也越發明顯,照那麽清晰幹什麽?”聽了這話,相裏深看了楊七一眼,總覺得七七那裏不一樣了,麵相都與以前不同了,因為自己與七七關係太親密,反而窺不透天機。


    有一日,魏王李據親自來崇文館尋吳才人,大秦風氣比較開放,但是成年皇子來尋庶母,也不大像樣呢。如意猶豫一番,還是見見吧。想著魏王野心不小,意在奪嫡,不會無緣無故難為後宮一個五品才人。李據見了吳才人,滿麵春風十分和氣:“吳才人好,小王找吳才人有一事相求。”


    吳才人受寵若驚:“四殿下,您有話直說,隻要嬪妾能幫上忙,義不容辭。”


    魏王忸怩了一下才道:“我聽說,令堂讓人編纂了《大秦廣地誌》,正準備送印刷廠製版呢。我名下也有永安文學館,館中也多飽學之士,不如這本書稿就送給小王,由小王組織人再細細審閱,重新編纂一下。”


    如意一愣,一時沒想明白魏王的意思。下意識問:“沒聽懂,《大秦廣地誌》是什麽內容?殿下如此看重。”


    魏王道:“哦,就是關於大秦地理風物的書,以州為單位,分述各縣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跡、神話傳說、重大曆史事件。九弟婚畢,父王親征高昌去了,朝裏太子哥哥攝政。小王是親王,也是急於為父王分憂。這本書要是出自小王之手,父皇肯定特別欣慰。”


    這下如意聽懂了,魏王真不要臉,這是要空手套白狼呢。母親也是的,編書就編書,沒出版之前,怎麽能走漏消息呢。現在惹上這個權勢大又無賴的親王,給不給都有後患。你不給,他惱羞成怒,馬上就能給你使壞。你給了,他怕將來走漏風聲,說不定起了殺人滅口的心思。沒奈何隻能道:“這件事我不知底細,要寫信問一下母親。不過,嬪妾會盡量勸服母親,配合殿下的安排。”


    楊七看了如意的信,冷笑一聲,魏王果然上鉤了。永安圖書館的名譽館長還是前朝辜皇後,副館長現在是楊荊和楊依依,長青印刷廠的負責人是封長青,這幾位怎麽會輕易泄露信息呢。楊七看如意在宮中混的默默無聞,有心祝她一臂之力,順便給如意出出氣。你皇帝不是聽信謠言,時時有除她之心嗎?死老頭子敢欺負如意,我這個當人家娘的,也讓你聞聞兒子奪嫡的血腥味。


    太子腿殘,但治國能力不差,身為帝後嫡長子,還有好幾個兒子。隻要皇帝有心扶持,順利繼位也可以的。二皇子過繼本家,想來是不得寵的。三皇子漢王是個人才,可惜母親是前朝的烈陽公主,誰會立有前朝血脈的人為皇嗣呢。再來就是四皇子李據了,皇帝如此偏心魏王,就是取亂之道。可惜魏王是個外光裏澀的人,在書畫文采上有些虛名,實際利國利民的事,一件也沒幹。就這,皇帝還時常厚賞,不許朝臣說一句不好。上次魏征說魏王草菅人命,皇帝還勃然大怒,差點貶了魏征的官。


    再往下,五皇子生母勢弱,自身也平庸。六皇子也是烈陽公主的兒子,七皇子蔣王,膽小怯懦,不足為懼。八皇子越王是燕德妃的兒子,這個人有點道行,可惜不是嫡子,孫國舅也不會讓他上位。九皇子就是晉王,晉王跟稱心如意姐妹交好,要是能把這人推上儲君之位,對如意最有利。其他的皇子年齡小,母族也不強,暫時不必理會。


    後來又想,以帝後的情分,加上孫國舅和幾個黨羽的加持,還是三個嫡子最有希望爭位。這位皇帝可是典型的儒家學問倡導者,心裏對嫡庶長幼之分看的尤其要緊。九皇子上麵有兩個嫡兄,有這兩位在,怕是不好辦。隻有讓皇帝對前兩位嫡子死心,晉王才有希望。當看到相裏深與弟子們編著的《大秦廣地誌》送來,想請長青印刷廠出版。楊七心裏就有個主意,準備借機推魏王一把,讓他出名。以皇帝的偏心,必然重獎,魏王爭儲之心恐會更大。


    魏王李據一向驕橫,想要書為什麽不直接找金陽郡主呢。說起來,主要是之前與金陽郡主有點別扭。李據看永安圖書館好,就想謀奪。幸虧有前朝辜皇後的名義在,先帝還要叫這位皇後一聲姨母。即使改朝換代了,先皇也想給姨母留點麵子,早有旨意,中興圖書館改名永安圖書館,其他不變,名譽館長依然是前朝蕭皇後。現在的皇帝發動過玄武門兵變,殺兄弑弟的名聲不好聽,正位後立誌轉變名聲。實在不願意強奪永安圖書館,讓史官們又來糾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命輪運轉,依依不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倪灣灣的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倪灣灣的書並收藏命輪運轉,依依不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