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廠第一要務是食品安全。楊依依想著,一是員工健康,所有的員工每個月要去參加一次體檢,以保證有疾病的員工及時脫離生產。二是人身安全,治安處每天分兩班巡查,確保員工人身安全。管理通濟坊的坊長也會按時開關坊門。三是環境安全,廠房與機器都要按時檢查,有隱患的及時排除。廠內各處要每天消毒,除了生石灰水,還用得上孫小宛配製消毒水。
怕孫小宛忙不過來,楊七就給她買了二十個伶俐的小丫頭。這些小丫頭跟著孫小宛當學徒,一邊跟著主管張拾花學習識字與藥理,一邊幫忙孫小宛製作消毒水。
有一日聽說祖母年輕時,組建過軍中的醫療隊,就找祖母了解情況。老夫人想了想:“那時候,南北兩朝並立,朝廷更替的快。加上周圍的胡族也是蠢蠢欲動,窺視中原,老是打仗。一打仗,就會死很多人,有軍士,也有百姓。孤兒寡母就多起來,我把這些人組織起來,一來讓她們有吃有住,有點收入。二來,也能為軍中做點護理和後勤等工作。上了年齡的婦女就學習傷員護理,縫補軍服等工作。年輕的小姑娘就負責跟軍醫學習藥理,到處采藥,向村民收購藥材。年輕的小夥子就跟著練武藝,幫著跑後勤,收購糧草、馬匹、布匹之類。”
老夫人喝了一口茶,歇一會又道:“自從皇上得了天下,追封你祖父為英王,加封太保卿。你大伯父襲爵英王後,我怕咱家引起皇帝猜疑,就把這些人都散了。那些小夥子們都長大了,好辦的很,就編入軍中當了低階的小軍官。不願意的,就給點錢自己找出路去。那些婦人、小姑娘們,願意嫁人的,給一份普通人家的嫁妝。不願意嫁人的,就給她們一筆安家費用。我身邊的陳媼、林媼還有畫眉、杜鵑、彩鶯、喜鵲四個丫頭,都是那批人中留下來的,她幾個不願嫁人,又能幹,我就舍不得,全留下了。”
楊依依問祖母:“祖母,您說的那些人中有沒有過的不如意,想迴到您身邊的女子,我想組建一個女子醫館,主攻婦產科。當然其他科也要有人學習,主要是為女性服務。現在醫療條件不行,醫生本就少,還多是男子。女子看病更是難,很多婦科病都是有口難言。人們常說婦人生產是一腳踏在鬼門關,有多少女子熬不過丟了性命。”
老夫人看了楊依依一眼道:“你一個小女孩,還知道這些,成天閑得沒事幹嘛,腦子裏琢磨些什麽呢。”
楊依依道:“家裏這麽多姐妹,還有不少女性長輩,每一個,我都不想她們出事。有了好的醫療機構,至少在她們危難的時候,我們有力量幫一把,而不是束手無策。”
楊七那些為姐妹家人考慮的話,讓老夫人心裏熱乎,想了想就答應了。讓身邊的幾個人去找那些能聯係到的人問問。很快找來十六個人,一問都是生活過得不如意的。楊依依把這些人送到纖秀坊,交給孫小宛。讓她們跟著學習護理和醫術。
再說楊茭,到底是十八九歲的女子,很要麵子的。那日在英王麵前告狀不成,反被眾人嫌棄了,心裏十分難受。她憋著一口氣,眾人越是說高家公子看不上自己,就偏要做成這門親事。思來想去,隻有去找晉王妃。
晉王妃聽了楊茭的來意,心裏就來氣。這個表外甥女,純是個糊塗蛋,沒有一點自知之明。那高相是太子一黨的,與自家王爺自來不和。自己這個晉王妃,現在找上門去給高相長孫說媒算怎麽迴事?再來憑良心說,高相家的長孫玉樹臨風,滿腹學問。楊茭五大三粗,才疏學淺。怎麽看也不般配,何苦去找這麻煩。
晉王妃苦笑一下:“茭茭,這件事不妥。晉王府與高相家沒什麽交情,我們出麵不合適,說不好起了反效果,我看你還是讓自家的長輩出麵吧。”
楊茭一跺腳道:“大伯父說不行,我父親說兩家政見不合,不宜結親。王妃姨母要是不管,我可怎麽辦呢?”
晉王妃正色道:“你父親說的也有理,既然政見不合,這親事不能做。你不要再胡攪蠻纏的,迴家去等著,自有家長給你尋好親事。”
楊茭見晉王妃鐵定了心不管這事,就不管不顧地哭起來。嚷道:“王妃去求皇後娘娘,讓娘娘給高家賜婚,看他們家敢不願意。”
晉王妃生氣了:“放肆!可惜我那堂姐去的早,你沒有母親教,一向驕橫慣了,稍有不如意,就撒潑打滾的。上次你敢辱罵母後,挨了戒尺,還沒得到教訓?現在家長說政見不合,不能結親,肯定是有他們的道理,你來求我,難道讓我越俎代庖嗎?再說姻緣之事,隻有兩家有意,媒人順勢撮合的,哪有強求的。”楊茭看著這邊沒戲,隻好找個借口告辭迴去了。
晚食時,晉王迴府,一邊用膳一邊與晉王妃閑聊。聊著聊起了英王府,晉王道:“英王族兄到是個聰明人,對咱們也還好。”
晉王妃笑道:“英王當真是聰明的很,他不隻對咱們好,對其他皇子也不錯。也對,不管如何,他也是楊氏宗親,何苦非要厚此薄彼,得罪別人呢。”
晉王道:“隻要他不跟咱們對立,就很好。很多人天天嘴上喊著跟咱們有親,其實有什麽用呢。還是英王族兄實在,他那燕興邸的營利分我兩分,這可是大買賣呢。”
晉王妃道:“才兩成,他獨得八成,心可太黑了。”
晉王道:“不是,他也得兩成。還須給國庫三成,給跟著忙活的兄弟們分兩成,還有一成建個育嬰堂。老是打仗,有不少孤兒在流浪呢。”
晉王妃撇嘴道:“王爺可要讓人看緊了,別讓英王在賬上動手腳。”晉王笑著點點頭。
晉王妃又道:“英王還算懂事。可他那個侄女兒楊茭,真是不知所謂。今天來府裏拜見,讓咱們做媒呢。相中了高相家的長孫了,我沒敢應承。”
晉王也皺眉道:“高相是個老頑固,又尖又酸,不好相與。但他是真有才,文武雙全,於國於民都有功,人還算正直。他的長孫高連也是個大才,長得還好,難怪楊茭能相中。隻是楊茭這位從侄女,實在是不成器。想與高家結親,我看難,反正本王可張不開口去高家說。”
晉王妃道:“楊茭的事自有他長輩操心,咱們不管。倒是她哥哥楊荀,以後要承她父親爵位的,可不能走歪了。王爺能不能為荀兒主持冠禮,給他裝裝麵子,順便對他引導一番。”
晉王想了想道:“好,王妃想的周到。算起來楊荀不但是宗親,也是王妃的表外甥。去參加冠禮,我這年齡當不了大賓,當個讚者到是合適的。侍郎家那位繼室陳氏生的兩個孩子都沒怎麽見過。聽說那位七侄女是個伶俐的,建了個印刷廠,又營建圖書館。很得母後的青眼呢,在我麵前誇了好幾次。”
晉王妃道:“楊家小兒不到兩歲,看不出好歹來。隻楊七是個心眼多的,腦子好使,嘴又會說。哄得母後高興,竟然插手了楊侍郎的家事,強行分割了我堂姐的嫁妝。奪了楊茭的管家權,交給那繼室陳氏打理。把兩個前妻生的孩子可委屈死了,之前他們來我這裏說陳氏的不好,我還勸呢,現在看來,那陳氏母女的確是有心機的。”
晉王笑道:“才十歲的小丫頭,有這般厲害呢?母後這人一向強勢,但輕易也不會管別人家裏的事,能讓母後作主,確實有路數。隻是你莫要說分割你堂姐的嫁妝,女人的嫁妝都列有單子,一式三分,對著單子清點嫁妝也是正常。難不成,母後還會幫楊侍郎故意霸占前妻的嫁妝嗎?”
晉王妃不敢再說嫁妝的事,把楊七發明印刷術、建了印刷廠,又集資營建圖書館的事都說了。又說了過年時發生的事,還提到楊七在府裏與哥姐打架的事,著重強調楊七的強悍霸道。
晉王很感興趣:“難怪母後在我麵前提過好幾次了楊七,這孩子真是有趣。前幾日軍中有人跟我說,她辦了個什麽食品廠,生意可好了,咱家那些親戚都想插一手。母後搶先插手占了一股,別人也不敢動了。這侄女如此能幹,有空了倒是要見一見。”
晉王妃道:“母後也是的,都是天下之母了,還看得見那幾個錢。”
晉王道:“少胡說,母後不是那樣的人。楊七聰明,打著安排傷殘退伍軍士及家屬的名義辦的廠。母後跟著父皇謀天下,最見不得因國事傷殘的軍人和家屬受苦。母後的一成分紅自己不取,讓楊七拿去撫恤傷殘軍士與家屬。楊七也會來事,承諾她也拿出一成來辦這件事。有母後這尊大佛在,不要說我那些兄弟,就連幾位在軍中效力的皇叔都不敢插手了。”
晉王妃又道:“這件事不說了,說說那個印刷廠。科舉是王爺的功勞,沒有科舉事,哪有那麽多人高價買書啊,這賣書的利益也該讓王爺得些。要不王爺找楊七說說,讓她把印刷術獻出來,咱們接手。咱們有的是人手,門路也廣,肯定比楊七幹得好。賺了錢咱分給楊七一股,也不算是白用她的技術。”
晉王道:“糊塗!奪生意這種事,一是要看對方的實力,二是要看時機。這楊七是咱家的宗親,她的祖母手持父皇賜的龍頭拐,輕易招惹不起。而且這幾件事父皇母後都知道,也是支持態度。科舉馬上要實行,印刷術與圖書館多少人都關注著,這時候,誰伸手誰倒黴。要是楊七的印刷廠剛起步,咱們還可以明著參上一大股。現在插手,可太明目張膽了。我那幾個兄弟不得抓住咱們的把柄,到父皇母後麵前告上一狀。”晉王妃聽了這話,想想也是,一時也沒有下手的地方。
晉王笑道:“你不用難受,天下都是咱們家的。楊七他們這點生意,不用太在意。隻把父皇母後哄好了,有咱們的大好處呢。既然父皇母後喜歡楊七,咱們也與這個從侄女把關係打好一點,現階段,沒必要因為一點利益得罪人嘛。”
晉王妃心裏想想,歎口氣,還是聽晉王的吧。晉王的心思她明白,是想奪嫡,將來做了天下之主,到時的權勢富貴都是頂了天的。奪嫡不光是要有錢財,主要是取得一眾人的支持。現在跟楊七爭利,不說惹了父皇母後的厭棄,還得罪了英王一族。另外的皇子們也會趁機拿捏他們,眾大臣也會認為晉王府奪財欺人。
英王府裏因為楊茭的親事,也是到處查聽。這日,英王妃接到晉王妃的手書,知道楊茭上晉王府求晉王妃出麵,與高相家說親,晉王兩人是不讚成的。英王妃有點生氣,就把手書給英王與楊侍郎看了,譏笑道:“五弟呀,女大不中留。你家茭茭現在恨嫁成這樣,你敢緊給她找個男人吧。不用等我家蓉蓉,我家蓉蓉也不著急。”
英王也歎口氣:“五弟,高相家咱們就別想了。你說得對,咱家與他家一向政見不合,這政見不合,比仇人還麻煩。不知五弟可有什麽人選?”
楊侍郎道:“咱家是宗親,也不能太低嫁了。義王尉遲新義的長子,尉遲殿臣如何?”
英王道:“尉遲家門第還行,尉遲殿臣這人我見過,武藝好,通兵書,善打仗。但這個人木訥,不善言辭。都二十七八歲了,也沒娶妻。他五大三粗,長得像閻羅王,尋常女子看一眼心裏都害怕。他母親去世的早,在家裏也不受寵,跟著打仗受的賞都讓他爹給收走了,沒什麽資財。你覺得,茭茭能願意?”
楊侍郎道:“從茭茭過了十五,我就開始掃聽女婿人選了。這不是說一迴不成,說多迴也不成,沒辦法了呀。我也細尋思了,自家孩子自已看著好,不見得別人也喜歡呢。我家夫人過世的早,沒人教導,兩個孩子都耽誤了。茭茭長得不行,脾氣不好,也沒什麽才華,除了出身好些,實在沒啥可說的。這尉遲殿臣外貌長得不行,才不會嫌棄咱茭茭。身為嫡長子,縱然義王不待見,那也是要襲爵的,茭茭將來就是義王妃。他沒財帛也不大緊,茭茭娘的嫁妝不少,我再給她添補些,保管日子過得舒舒服服。”
英王想想,覺得五弟這次說話比較中肯,就點頭同意了。英王妃央求了楊氏本家,比較愛管事的蔡王妃去說合說合。蔡王妃也不客氣,到義王府上見了義王妃,就把來意一說。
現任的義王妃喬氏是繼妻,不大敢管這位嫡長子的婚事。送走蔡王妃,趕緊把事情告訴義王。
尉遲新義聽了覺得還行,這個長子都二十七了,因為天生神力,長相兇惡,一直沒娶上媳婦。自家次子已經二十一歲,是加冠的年齡了,也不敢越過兄長訂親。女兒也十七歲了,該許人家了,這不是都耽誤了,還是先把長子打發了。
這楊侍郎家他是知道的,好歹是宗親。楊侍郎的原配蕭氏也是出身蘭陵蕭氏,與晉王妃同出一門。楊侍郎與蕭氏之女可是妥妥的貴女,家裏有權有勢有富貴,就說楊小姐長相差點,脾氣壞點,那都不是大事,配自家長子可是綽綽有餘,想到這裏就更滿意了。
尉遲新義是平民良家子出身,天生神力,愛打架鬥狠。被一個江湖先生收了弟子,傳授他一些武藝。後來因為打抱不平與鄉人打架,把人打壞了,就跑去入了伍。跟著燕王的五弟楊權打仗,立了不少戰功。燕王當了皇帝,就把五弟封為衛昭王,他手下的主將尉遲新義借著光,被封了個義王的爵位。
尉遲新義一向不大喜歡這個長子,其實原因也簡單。主要是尉遲新義自己長得不好,五大三粗,黑不溜球,掃帚眉,冒珠眼,鼻子大,嘴巴更大。可不妨礙他是個顏控,最喜歡長得漂亮的。他的嫡妻陳氏雖是小門戶出身,但長得很不錯,他還挺稀罕的。可惜生孩子的時候,因為胎兒太大,難產,好不容易生下孩子就大出血,沒兩天人就沒了。這個兒子一點也不象他娘,比自己的五官略強一些,一樣的黑壯,力大無窮。他又心疼嫡妻的過世,又厭煩兒子的長像,越發不喜歡他了,從小就是丟給孩子的祖母撫養。
嫡妻過世沒幾年,尉遲新義續了一房妻子喬氏,也是小門小戶出身,個子不高,長得嬌滴滴的。喬氏心乖嘴巧,哄的義王高興。她命也好,生了一兒一女,麵容都長得像喬氏,白皙秀氣。次子尉遲忠臣今年二十一歲,真是是會長,麵容像母親,身高倒像父親。雖沒有天生神力,但腦子很聰明,現在國子監讀書,很得幾位先生誇讚,更得義王喜歡。
義王把長子叫過來,把這事跟他一說。尉遲殿臣沉默著,他雖木訥少言,但腦子可不笨。自然聽說過楊侍郎家這位千金,想想雙方的條件,倒還算合拍。楊小姐人長得不好看,自己也不好看,半斤對八兩。楊小姐驕狂,但年輕,出身好,有資財。自己已經二十七了,木訥少言,出身尚好,從小被父親厭惡,沒人張羅婚事。又想著祖母待自己很好,她老人家年齡大了,總是盼望自己成家立業。就這樣吧,他點頭應承了。
義王解決一件心病,很是高興。找了個吉日,讓人準備了聘禮,寫了婚書,跟著蔡王妃到英王府上提親,老王妃與英王痛快地接了婚書與聘禮。
老王妃對尉遲家父子道:“義王殿下,尉遲將軍,我這個三孫女從小沒了娘,也是個可憐人。小時候,她大伯在外征戰,她爹跟宇文尚書領了皇命,營建中興城,忙得腳打後腦勺,哪有空兒管兄妹倆個。繼母出身農家,又不敢管,就缺了教養。我是隔輩人,看著沒娘的孩子,隻有疼慣,沒有下力氣管,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你們要多擔待些。她有了不好,你們派人告訴我,我收拾她。”
英王也道:“是呀,我與義王也算軍中同袍,看在兄弟薄麵上,一定要多擔待。我知賢侄天生神力,武藝高強。夫妻間相處,可以說理,有了衝突可以稟告長輩,千萬不要動手啊。”說得義王父子都笑了,心說這楊三小姐該是有多頑劣呀,還沒過門,就怕夫妻動手了。
尉遲殿臣道:“老王妃,英王伯父,請放心,除了戰場之上的敵人,殿臣是不會輕易動手的。莫說是夫妻,就是尋常人,我也不會輕易出手。家裏祖母教導我,人越是身手好,能力強,就越要收斂。若是一言不和,就大打出手,豈不是魯莽匹夫所為。”
老夫人與英王本來還看尉遲殿臣的長像過於兇惡,又知他天生神力,武藝高強,總怕楊茭將來吃了虧,心裏有點不舒服。現在聽他這麽說,對這人的人品很看重,倒是滿意了。
過了幾日,晉王就領著人到曲池坊參觀正在營建的圖書館。宇文基這人在營建之事上很能幹,現在人手充足了,工程進度很快。圖書館主體工程已差不多了,後園的建築也都成型了,在做細節部分。
楊依依惦記著圖書館的綠化事宜,二月初就讓外祖家兩位舅父領著人在圖書館院裏搞綠化。牆內外各種了整齊的一排花椒樹,內側種一排小柏樹,院裏種大量的杏樹、桃樹、石榴樹,這些樹苗經過細心養護,看上去很有生機。
再到曲池坊其他地方轉了一圈,車馬店裝修都完事了,感覺還不錯。印刷廠與說書堂的地基也早打好了,一部分工人開始壘房舍,一部分工人在做木工。
晉王問了宇文基一些營建的情況,宇文基道:“圖書館夏至前就能全部竣工了,運作順利的話,中秋前能使用。”
說起人手足的原因,是大量退伍軍士的加入。自從南征搬師迴京,天下南北都定,朝廷養軍隊太費錢,從軍隊上裁撤了一些傷病員和戰前臨時征召的軍士。這些軍士有些人願意迴家鄉務農,有些人覺得自己有點本事,不願意迴家鄉,就滯留在中興城附近。很多人找活兒幹,楊七這邊待遇好,很容易招到人。
一個多月後,圖書館竣工。楊依依非常高興,找人打掃幹淨。一方麵把庫存的書籍往圖書館送,一方麵重金征集各類手抄書籍。又要忙著培訓工作人員,又著手開始裝修圖書館裏其他的附屬設施。
楊家這邊財源滾滾,有許多人早就看不順眼了。幾個禦史不約而同地進諫,說英王違反國家法度,做貿易生意,與民爭利。甚至說,英王大量留用退伍軍士,有不軌之心。
燕文帝一看這幫頑固的禦史就頭痛,還要忍著氣給他們解釋。這不是英王的生意,是朝廷為了安置退伍軍士,穩定社會治安,讓晉王建立的貿易行。晉王忙著科舉事宜,才讓英王具體負責運營。燕興邸的收入有三成是入國庫的,一成維持在慈良坊裏建的那座育嬰堂,二成給各地參與營運的各地府兵。
太子不高興了,有人就說,太子是儲君,這種好事應該太子出麵。既能得利,又能與軍方關係打好,還可以做善事收攏民心的事,讓晉王與英王出頭算怎麽迴事。
燕文帝生氣了:“太子也不是才當一天儲君,真要有為民之心,早幹什麽去了?除了燕興邸,可做的事多了,開疆擴土,興修水利,改良農業,拓寬商路,他幹什麽朕都支持。不要老盯著兄弟做事,在一邊掣肘。”
太子不服,燕文帝道:“雖天下大定,但突厥、吐穀渾、高昌、高句麗、南詔、大倭、流求都還蠢蠢欲動。隻等機會分一杯羹,想從我大燕咬下一塊肉呢。太子要真能耐,就征戰去。現在大戰剛過,國力需要恢複。這才支持晉王英王做貿易,國庫豐盈了,就準備攻打這些夷族了。”眾臣聽了,這才沒話可說。
圖書館是八月初八開館的,文帝與辜後親臨了。眾皇子中,晉王、魏王、漢王來了,宗室中,蔡王、滕王、道王、英王來了,幾位國公也來了。宇文尚書、高相,還有一眾有頭臉的文官都來了。英王給楊依依一大批人手,幫著把眾人的車馬都安置在車馬店。
皇後指定楊依依帶路,一路給大家解說。
眾人遠遠地看見圖書館修的非常氣派,大門十一間十二柱,雙層的門樓高聳,四簷高挑,中間掛著禦賜的牌匾“中興圖書館”五個金色的大字。
整體是是一座巨大的園子,圍牆用青磚砌成,高大堅固,上麵設置了鐵簽。
前牆每個房間花窗朝街,門開在院內。正中間開一扇大門,門朝西向。左手邊第一間就是接待處,負責辦理借書證,承接雅集之類的事。右手邊第一間是門衛宿舍。其他房舍都是商鋪,經營扇子、年畫、風箏、糕點、茶葉、佛經、佛像、道經、聖像之類的。
進了門樓,迎麵就是那圖書館的正館,高約四丈,分做三層,十分氣派,正門上的是“藏書樓”三個字,正是皇後娘娘的墨寶。
藏書樓底層用白石起了一層高台,高台有防水作用。藏書樓整體蓋成正八邊形,攢尖頂,十八級階梯在正麵。樓梯直上,高台四周設護欄。轉圈是圍廊,可散步觀景。
帝後走在最前,踏階而上。進門後,中間是一正八邊形半人高的櫃台,櫃台中間圍著中心柱的是正八邊形紅色攢心大置物木架,陳列要出售的書籍,文房四寶,書畫卷軸。除了後牆,其他四麵牆都開窗戶,便於采光與通風。窗前設羅漢床,供顧客休息,談事。
怕孫小宛忙不過來,楊七就給她買了二十個伶俐的小丫頭。這些小丫頭跟著孫小宛當學徒,一邊跟著主管張拾花學習識字與藥理,一邊幫忙孫小宛製作消毒水。
有一日聽說祖母年輕時,組建過軍中的醫療隊,就找祖母了解情況。老夫人想了想:“那時候,南北兩朝並立,朝廷更替的快。加上周圍的胡族也是蠢蠢欲動,窺視中原,老是打仗。一打仗,就會死很多人,有軍士,也有百姓。孤兒寡母就多起來,我把這些人組織起來,一來讓她們有吃有住,有點收入。二來,也能為軍中做點護理和後勤等工作。上了年齡的婦女就學習傷員護理,縫補軍服等工作。年輕的小姑娘就負責跟軍醫學習藥理,到處采藥,向村民收購藥材。年輕的小夥子就跟著練武藝,幫著跑後勤,收購糧草、馬匹、布匹之類。”
老夫人喝了一口茶,歇一會又道:“自從皇上得了天下,追封你祖父為英王,加封太保卿。你大伯父襲爵英王後,我怕咱家引起皇帝猜疑,就把這些人都散了。那些小夥子們都長大了,好辦的很,就編入軍中當了低階的小軍官。不願意的,就給點錢自己找出路去。那些婦人、小姑娘們,願意嫁人的,給一份普通人家的嫁妝。不願意嫁人的,就給她們一筆安家費用。我身邊的陳媼、林媼還有畫眉、杜鵑、彩鶯、喜鵲四個丫頭,都是那批人中留下來的,她幾個不願嫁人,又能幹,我就舍不得,全留下了。”
楊依依問祖母:“祖母,您說的那些人中有沒有過的不如意,想迴到您身邊的女子,我想組建一個女子醫館,主攻婦產科。當然其他科也要有人學習,主要是為女性服務。現在醫療條件不行,醫生本就少,還多是男子。女子看病更是難,很多婦科病都是有口難言。人們常說婦人生產是一腳踏在鬼門關,有多少女子熬不過丟了性命。”
老夫人看了楊依依一眼道:“你一個小女孩,還知道這些,成天閑得沒事幹嘛,腦子裏琢磨些什麽呢。”
楊依依道:“家裏這麽多姐妹,還有不少女性長輩,每一個,我都不想她們出事。有了好的醫療機構,至少在她們危難的時候,我們有力量幫一把,而不是束手無策。”
楊七那些為姐妹家人考慮的話,讓老夫人心裏熱乎,想了想就答應了。讓身邊的幾個人去找那些能聯係到的人問問。很快找來十六個人,一問都是生活過得不如意的。楊依依把這些人送到纖秀坊,交給孫小宛。讓她們跟著學習護理和醫術。
再說楊茭,到底是十八九歲的女子,很要麵子的。那日在英王麵前告狀不成,反被眾人嫌棄了,心裏十分難受。她憋著一口氣,眾人越是說高家公子看不上自己,就偏要做成這門親事。思來想去,隻有去找晉王妃。
晉王妃聽了楊茭的來意,心裏就來氣。這個表外甥女,純是個糊塗蛋,沒有一點自知之明。那高相是太子一黨的,與自家王爺自來不和。自己這個晉王妃,現在找上門去給高相長孫說媒算怎麽迴事?再來憑良心說,高相家的長孫玉樹臨風,滿腹學問。楊茭五大三粗,才疏學淺。怎麽看也不般配,何苦去找這麻煩。
晉王妃苦笑一下:“茭茭,這件事不妥。晉王府與高相家沒什麽交情,我們出麵不合適,說不好起了反效果,我看你還是讓自家的長輩出麵吧。”
楊茭一跺腳道:“大伯父說不行,我父親說兩家政見不合,不宜結親。王妃姨母要是不管,我可怎麽辦呢?”
晉王妃正色道:“你父親說的也有理,既然政見不合,這親事不能做。你不要再胡攪蠻纏的,迴家去等著,自有家長給你尋好親事。”
楊茭見晉王妃鐵定了心不管這事,就不管不顧地哭起來。嚷道:“王妃去求皇後娘娘,讓娘娘給高家賜婚,看他們家敢不願意。”
晉王妃生氣了:“放肆!可惜我那堂姐去的早,你沒有母親教,一向驕橫慣了,稍有不如意,就撒潑打滾的。上次你敢辱罵母後,挨了戒尺,還沒得到教訓?現在家長說政見不合,不能結親,肯定是有他們的道理,你來求我,難道讓我越俎代庖嗎?再說姻緣之事,隻有兩家有意,媒人順勢撮合的,哪有強求的。”楊茭看著這邊沒戲,隻好找個借口告辭迴去了。
晚食時,晉王迴府,一邊用膳一邊與晉王妃閑聊。聊著聊起了英王府,晉王道:“英王族兄到是個聰明人,對咱們也還好。”
晉王妃笑道:“英王當真是聰明的很,他不隻對咱們好,對其他皇子也不錯。也對,不管如何,他也是楊氏宗親,何苦非要厚此薄彼,得罪別人呢。”
晉王道:“隻要他不跟咱們對立,就很好。很多人天天嘴上喊著跟咱們有親,其實有什麽用呢。還是英王族兄實在,他那燕興邸的營利分我兩分,這可是大買賣呢。”
晉王妃道:“才兩成,他獨得八成,心可太黑了。”
晉王道:“不是,他也得兩成。還須給國庫三成,給跟著忙活的兄弟們分兩成,還有一成建個育嬰堂。老是打仗,有不少孤兒在流浪呢。”
晉王妃撇嘴道:“王爺可要讓人看緊了,別讓英王在賬上動手腳。”晉王笑著點點頭。
晉王妃又道:“英王還算懂事。可他那個侄女兒楊茭,真是不知所謂。今天來府裏拜見,讓咱們做媒呢。相中了高相家的長孫了,我沒敢應承。”
晉王也皺眉道:“高相是個老頑固,又尖又酸,不好相與。但他是真有才,文武雙全,於國於民都有功,人還算正直。他的長孫高連也是個大才,長得還好,難怪楊茭能相中。隻是楊茭這位從侄女,實在是不成器。想與高家結親,我看難,反正本王可張不開口去高家說。”
晉王妃道:“楊茭的事自有他長輩操心,咱們不管。倒是她哥哥楊荀,以後要承她父親爵位的,可不能走歪了。王爺能不能為荀兒主持冠禮,給他裝裝麵子,順便對他引導一番。”
晉王想了想道:“好,王妃想的周到。算起來楊荀不但是宗親,也是王妃的表外甥。去參加冠禮,我這年齡當不了大賓,當個讚者到是合適的。侍郎家那位繼室陳氏生的兩個孩子都沒怎麽見過。聽說那位七侄女是個伶俐的,建了個印刷廠,又營建圖書館。很得母後的青眼呢,在我麵前誇了好幾次。”
晉王妃道:“楊家小兒不到兩歲,看不出好歹來。隻楊七是個心眼多的,腦子好使,嘴又會說。哄得母後高興,竟然插手了楊侍郎的家事,強行分割了我堂姐的嫁妝。奪了楊茭的管家權,交給那繼室陳氏打理。把兩個前妻生的孩子可委屈死了,之前他們來我這裏說陳氏的不好,我還勸呢,現在看來,那陳氏母女的確是有心機的。”
晉王笑道:“才十歲的小丫頭,有這般厲害呢?母後這人一向強勢,但輕易也不會管別人家裏的事,能讓母後作主,確實有路數。隻是你莫要說分割你堂姐的嫁妝,女人的嫁妝都列有單子,一式三分,對著單子清點嫁妝也是正常。難不成,母後還會幫楊侍郎故意霸占前妻的嫁妝嗎?”
晉王妃不敢再說嫁妝的事,把楊七發明印刷術、建了印刷廠,又集資營建圖書館的事都說了。又說了過年時發生的事,還提到楊七在府裏與哥姐打架的事,著重強調楊七的強悍霸道。
晉王很感興趣:“難怪母後在我麵前提過好幾次了楊七,這孩子真是有趣。前幾日軍中有人跟我說,她辦了個什麽食品廠,生意可好了,咱家那些親戚都想插一手。母後搶先插手占了一股,別人也不敢動了。這侄女如此能幹,有空了倒是要見一見。”
晉王妃道:“母後也是的,都是天下之母了,還看得見那幾個錢。”
晉王道:“少胡說,母後不是那樣的人。楊七聰明,打著安排傷殘退伍軍士及家屬的名義辦的廠。母後跟著父皇謀天下,最見不得因國事傷殘的軍人和家屬受苦。母後的一成分紅自己不取,讓楊七拿去撫恤傷殘軍士與家屬。楊七也會來事,承諾她也拿出一成來辦這件事。有母後這尊大佛在,不要說我那些兄弟,就連幾位在軍中效力的皇叔都不敢插手了。”
晉王妃又道:“這件事不說了,說說那個印刷廠。科舉是王爺的功勞,沒有科舉事,哪有那麽多人高價買書啊,這賣書的利益也該讓王爺得些。要不王爺找楊七說說,讓她把印刷術獻出來,咱們接手。咱們有的是人手,門路也廣,肯定比楊七幹得好。賺了錢咱分給楊七一股,也不算是白用她的技術。”
晉王道:“糊塗!奪生意這種事,一是要看對方的實力,二是要看時機。這楊七是咱家的宗親,她的祖母手持父皇賜的龍頭拐,輕易招惹不起。而且這幾件事父皇母後都知道,也是支持態度。科舉馬上要實行,印刷術與圖書館多少人都關注著,這時候,誰伸手誰倒黴。要是楊七的印刷廠剛起步,咱們還可以明著參上一大股。現在插手,可太明目張膽了。我那幾個兄弟不得抓住咱們的把柄,到父皇母後麵前告上一狀。”晉王妃聽了這話,想想也是,一時也沒有下手的地方。
晉王笑道:“你不用難受,天下都是咱們家的。楊七他們這點生意,不用太在意。隻把父皇母後哄好了,有咱們的大好處呢。既然父皇母後喜歡楊七,咱們也與這個從侄女把關係打好一點,現階段,沒必要因為一點利益得罪人嘛。”
晉王妃心裏想想,歎口氣,還是聽晉王的吧。晉王的心思她明白,是想奪嫡,將來做了天下之主,到時的權勢富貴都是頂了天的。奪嫡不光是要有錢財,主要是取得一眾人的支持。現在跟楊七爭利,不說惹了父皇母後的厭棄,還得罪了英王一族。另外的皇子們也會趁機拿捏他們,眾大臣也會認為晉王府奪財欺人。
英王府裏因為楊茭的親事,也是到處查聽。這日,英王妃接到晉王妃的手書,知道楊茭上晉王府求晉王妃出麵,與高相家說親,晉王兩人是不讚成的。英王妃有點生氣,就把手書給英王與楊侍郎看了,譏笑道:“五弟呀,女大不中留。你家茭茭現在恨嫁成這樣,你敢緊給她找個男人吧。不用等我家蓉蓉,我家蓉蓉也不著急。”
英王也歎口氣:“五弟,高相家咱們就別想了。你說得對,咱家與他家一向政見不合,這政見不合,比仇人還麻煩。不知五弟可有什麽人選?”
楊侍郎道:“咱家是宗親,也不能太低嫁了。義王尉遲新義的長子,尉遲殿臣如何?”
英王道:“尉遲家門第還行,尉遲殿臣這人我見過,武藝好,通兵書,善打仗。但這個人木訥,不善言辭。都二十七八歲了,也沒娶妻。他五大三粗,長得像閻羅王,尋常女子看一眼心裏都害怕。他母親去世的早,在家裏也不受寵,跟著打仗受的賞都讓他爹給收走了,沒什麽資財。你覺得,茭茭能願意?”
楊侍郎道:“從茭茭過了十五,我就開始掃聽女婿人選了。這不是說一迴不成,說多迴也不成,沒辦法了呀。我也細尋思了,自家孩子自已看著好,不見得別人也喜歡呢。我家夫人過世的早,沒人教導,兩個孩子都耽誤了。茭茭長得不行,脾氣不好,也沒什麽才華,除了出身好些,實在沒啥可說的。這尉遲殿臣外貌長得不行,才不會嫌棄咱茭茭。身為嫡長子,縱然義王不待見,那也是要襲爵的,茭茭將來就是義王妃。他沒財帛也不大緊,茭茭娘的嫁妝不少,我再給她添補些,保管日子過得舒舒服服。”
英王想想,覺得五弟這次說話比較中肯,就點頭同意了。英王妃央求了楊氏本家,比較愛管事的蔡王妃去說合說合。蔡王妃也不客氣,到義王府上見了義王妃,就把來意一說。
現任的義王妃喬氏是繼妻,不大敢管這位嫡長子的婚事。送走蔡王妃,趕緊把事情告訴義王。
尉遲新義聽了覺得還行,這個長子都二十七了,因為天生神力,長相兇惡,一直沒娶上媳婦。自家次子已經二十一歲,是加冠的年齡了,也不敢越過兄長訂親。女兒也十七歲了,該許人家了,這不是都耽誤了,還是先把長子打發了。
這楊侍郎家他是知道的,好歹是宗親。楊侍郎的原配蕭氏也是出身蘭陵蕭氏,與晉王妃同出一門。楊侍郎與蕭氏之女可是妥妥的貴女,家裏有權有勢有富貴,就說楊小姐長相差點,脾氣壞點,那都不是大事,配自家長子可是綽綽有餘,想到這裏就更滿意了。
尉遲新義是平民良家子出身,天生神力,愛打架鬥狠。被一個江湖先生收了弟子,傳授他一些武藝。後來因為打抱不平與鄉人打架,把人打壞了,就跑去入了伍。跟著燕王的五弟楊權打仗,立了不少戰功。燕王當了皇帝,就把五弟封為衛昭王,他手下的主將尉遲新義借著光,被封了個義王的爵位。
尉遲新義一向不大喜歡這個長子,其實原因也簡單。主要是尉遲新義自己長得不好,五大三粗,黑不溜球,掃帚眉,冒珠眼,鼻子大,嘴巴更大。可不妨礙他是個顏控,最喜歡長得漂亮的。他的嫡妻陳氏雖是小門戶出身,但長得很不錯,他還挺稀罕的。可惜生孩子的時候,因為胎兒太大,難產,好不容易生下孩子就大出血,沒兩天人就沒了。這個兒子一點也不象他娘,比自己的五官略強一些,一樣的黑壯,力大無窮。他又心疼嫡妻的過世,又厭煩兒子的長像,越發不喜歡他了,從小就是丟給孩子的祖母撫養。
嫡妻過世沒幾年,尉遲新義續了一房妻子喬氏,也是小門小戶出身,個子不高,長得嬌滴滴的。喬氏心乖嘴巧,哄的義王高興。她命也好,生了一兒一女,麵容都長得像喬氏,白皙秀氣。次子尉遲忠臣今年二十一歲,真是是會長,麵容像母親,身高倒像父親。雖沒有天生神力,但腦子很聰明,現在國子監讀書,很得幾位先生誇讚,更得義王喜歡。
義王把長子叫過來,把這事跟他一說。尉遲殿臣沉默著,他雖木訥少言,但腦子可不笨。自然聽說過楊侍郎家這位千金,想想雙方的條件,倒還算合拍。楊小姐人長得不好看,自己也不好看,半斤對八兩。楊小姐驕狂,但年輕,出身好,有資財。自己已經二十七了,木訥少言,出身尚好,從小被父親厭惡,沒人張羅婚事。又想著祖母待自己很好,她老人家年齡大了,總是盼望自己成家立業。就這樣吧,他點頭應承了。
義王解決一件心病,很是高興。找了個吉日,讓人準備了聘禮,寫了婚書,跟著蔡王妃到英王府上提親,老王妃與英王痛快地接了婚書與聘禮。
老王妃對尉遲家父子道:“義王殿下,尉遲將軍,我這個三孫女從小沒了娘,也是個可憐人。小時候,她大伯在外征戰,她爹跟宇文尚書領了皇命,營建中興城,忙得腳打後腦勺,哪有空兒管兄妹倆個。繼母出身農家,又不敢管,就缺了教養。我是隔輩人,看著沒娘的孩子,隻有疼慣,沒有下力氣管,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你們要多擔待些。她有了不好,你們派人告訴我,我收拾她。”
英王也道:“是呀,我與義王也算軍中同袍,看在兄弟薄麵上,一定要多擔待。我知賢侄天生神力,武藝高強。夫妻間相處,可以說理,有了衝突可以稟告長輩,千萬不要動手啊。”說得義王父子都笑了,心說這楊三小姐該是有多頑劣呀,還沒過門,就怕夫妻動手了。
尉遲殿臣道:“老王妃,英王伯父,請放心,除了戰場之上的敵人,殿臣是不會輕易動手的。莫說是夫妻,就是尋常人,我也不會輕易出手。家裏祖母教導我,人越是身手好,能力強,就越要收斂。若是一言不和,就大打出手,豈不是魯莽匹夫所為。”
老夫人與英王本來還看尉遲殿臣的長像過於兇惡,又知他天生神力,武藝高強,總怕楊茭將來吃了虧,心裏有點不舒服。現在聽他這麽說,對這人的人品很看重,倒是滿意了。
過了幾日,晉王就領著人到曲池坊參觀正在營建的圖書館。宇文基這人在營建之事上很能幹,現在人手充足了,工程進度很快。圖書館主體工程已差不多了,後園的建築也都成型了,在做細節部分。
楊依依惦記著圖書館的綠化事宜,二月初就讓外祖家兩位舅父領著人在圖書館院裏搞綠化。牆內外各種了整齊的一排花椒樹,內側種一排小柏樹,院裏種大量的杏樹、桃樹、石榴樹,這些樹苗經過細心養護,看上去很有生機。
再到曲池坊其他地方轉了一圈,車馬店裝修都完事了,感覺還不錯。印刷廠與說書堂的地基也早打好了,一部分工人開始壘房舍,一部分工人在做木工。
晉王問了宇文基一些營建的情況,宇文基道:“圖書館夏至前就能全部竣工了,運作順利的話,中秋前能使用。”
說起人手足的原因,是大量退伍軍士的加入。自從南征搬師迴京,天下南北都定,朝廷養軍隊太費錢,從軍隊上裁撤了一些傷病員和戰前臨時征召的軍士。這些軍士有些人願意迴家鄉務農,有些人覺得自己有點本事,不願意迴家鄉,就滯留在中興城附近。很多人找活兒幹,楊七這邊待遇好,很容易招到人。
一個多月後,圖書館竣工。楊依依非常高興,找人打掃幹淨。一方麵把庫存的書籍往圖書館送,一方麵重金征集各類手抄書籍。又要忙著培訓工作人員,又著手開始裝修圖書館裏其他的附屬設施。
楊家這邊財源滾滾,有許多人早就看不順眼了。幾個禦史不約而同地進諫,說英王違反國家法度,做貿易生意,與民爭利。甚至說,英王大量留用退伍軍士,有不軌之心。
燕文帝一看這幫頑固的禦史就頭痛,還要忍著氣給他們解釋。這不是英王的生意,是朝廷為了安置退伍軍士,穩定社會治安,讓晉王建立的貿易行。晉王忙著科舉事宜,才讓英王具體負責運營。燕興邸的收入有三成是入國庫的,一成維持在慈良坊裏建的那座育嬰堂,二成給各地參與營運的各地府兵。
太子不高興了,有人就說,太子是儲君,這種好事應該太子出麵。既能得利,又能與軍方關係打好,還可以做善事收攏民心的事,讓晉王與英王出頭算怎麽迴事。
燕文帝生氣了:“太子也不是才當一天儲君,真要有為民之心,早幹什麽去了?除了燕興邸,可做的事多了,開疆擴土,興修水利,改良農業,拓寬商路,他幹什麽朕都支持。不要老盯著兄弟做事,在一邊掣肘。”
太子不服,燕文帝道:“雖天下大定,但突厥、吐穀渾、高昌、高句麗、南詔、大倭、流求都還蠢蠢欲動。隻等機會分一杯羹,想從我大燕咬下一塊肉呢。太子要真能耐,就征戰去。現在大戰剛過,國力需要恢複。這才支持晉王英王做貿易,國庫豐盈了,就準備攻打這些夷族了。”眾臣聽了,這才沒話可說。
圖書館是八月初八開館的,文帝與辜後親臨了。眾皇子中,晉王、魏王、漢王來了,宗室中,蔡王、滕王、道王、英王來了,幾位國公也來了。宇文尚書、高相,還有一眾有頭臉的文官都來了。英王給楊依依一大批人手,幫著把眾人的車馬都安置在車馬店。
皇後指定楊依依帶路,一路給大家解說。
眾人遠遠地看見圖書館修的非常氣派,大門十一間十二柱,雙層的門樓高聳,四簷高挑,中間掛著禦賜的牌匾“中興圖書館”五個金色的大字。
整體是是一座巨大的園子,圍牆用青磚砌成,高大堅固,上麵設置了鐵簽。
前牆每個房間花窗朝街,門開在院內。正中間開一扇大門,門朝西向。左手邊第一間就是接待處,負責辦理借書證,承接雅集之類的事。右手邊第一間是門衛宿舍。其他房舍都是商鋪,經營扇子、年畫、風箏、糕點、茶葉、佛經、佛像、道經、聖像之類的。
進了門樓,迎麵就是那圖書館的正館,高約四丈,分做三層,十分氣派,正門上的是“藏書樓”三個字,正是皇後娘娘的墨寶。
藏書樓底層用白石起了一層高台,高台有防水作用。藏書樓整體蓋成正八邊形,攢尖頂,十八級階梯在正麵。樓梯直上,高台四周設護欄。轉圈是圍廊,可散步觀景。
帝後走在最前,踏階而上。進門後,中間是一正八邊形半人高的櫃台,櫃台中間圍著中心柱的是正八邊形紅色攢心大置物木架,陳列要出售的書籍,文房四寶,書畫卷軸。除了後牆,其他四麵牆都開窗戶,便於采光與通風。窗前設羅漢床,供顧客休息,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