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義拒接聖旨的事,隻一天時間,便如一陣風似的傳遍了京城內外。
本來是無名之輩的楊義,如今卻成了言官們口誅筆伐的對象。
他們就像見了屎的蒼蠅一樣,到處亂竄,收集與楊義有關的資料,好在朝堂上顯示他們的存在價值!
長安城宣義坊楊府,楊恭仁之子楊思元迴到家中便氣得摔東西,鬧得府上雞飛狗跳的。
還不時傳出了“混帳玩意兒、豎子、扶不起的阿鬥”之類的罵聲。
在古代,長兄如父的觀念根深蒂固,而楊思元已經四十餘歲,比楊義的年紀大了一倍多,還是楊義的堂哥。
多少人想皇帝封官而不得,更何況他們這種前朝皇族,更加渴望得到這種榮譽。可是楊義卻拒而不受,又怎能使他不氣惱!
府內下人禁若寒禪,不明白發生了什麽事,導到大郎發那麽大的火。如果阿郎在就好了,阿郎性格和善,遇事沉穩老練,可是竟被外派當刺史去了。
楊思元發了一陣子火,漸漸的冷靜下來,看向門口大喊:“來人,把管家叫來。”
其實管家就在門外,楊思元一開始摔東西時他就來了。聽到大郎叫自己,他趕緊走了進去:“大郎,小人在!”
“你去我書房,挑幾件貴重的物什包裝好,待會兒我要進宮!”
“是,大郎!需要備一份還是兩份?”
管家這麽一問,楊思元突然想到了什麽:“不用備貴重的物什了,備些老家的糕點小吃,裝入食盒,備雙份。如果沒有,就叫廚房現做!”
“是,大郎,小人馬上去辦!”管家說完,轉身出去了。對於地上雜亂的東西,管家自然也順便安排人進來處理。
楊思元安排好了這些事,就到外麵的樹下沉思起來。
楊府的院子很大,院子裏種著四棵大銀杏樹,樹不高,但樹幹很大,枝繁葉茂。樹上鳥叫蟬鳴,聲音落於院子裏,產生了陣陣迴音。
大院的周邊都是些精致簡樸的房子,房子古色古香,紅牆碧瓦,顯然是有些年頭了。院裏迴廊曲折,古徑通幽,假山林立,綠意盎然,鳥語花香。
午後,楊思元換上一套嶄新的衣服、襆頭、靴子,腰上掛著一個香囊,懷裏也揣著兩個。
沒辦法,在古代十天半月洗一次澡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不放那麽多香囊,怕止不住身上的體臭。
楊思元帶上一健壯的仆人出了門,仆人一手提著一個木製的食盒,食盒在他手上輕飄飄的,像似裏麵裝的東西不多一樣。
他們並沒有騎馬,不是他們不想騎,也不是楊府沒有馬,而是長安城內禁止騎馬!隻有立了大功的朝庭重臣,或上早朝的官員才被允許騎馬。
要不然被巡街武侯抓到,可不是罰錢那麽簡單的事,而是直接去長安或萬年縣大牢。
楊思元主仆兩人來到東宮門前,向東宮守衛說明來意,就站到了一旁等候。
東宮的守衛和皇宮的守衛都是千牛衛,並沒有設置獨立的機構。
千牛衛是十六衛之一,也就是左右千牛衛。他們隻負責皇宮的守衛,不對外領兵,其他十四衛則遙領全國兵馬。
楊思元到訪後宮嬪妃,守衛需要層層上報,最終請示皇帝或者皇後。得到允許後,經仔細檢查,才由宮中內侍帶入前往,家仆是不得進東宮的,隻能在外等候。
這還不算完,入得東宮之後,還得去內侍值房接受問話。
如果有錢給,內侍則敷衍了事,如果沒有錢,那就麻煩了,連你今天穿什麽褲衩都得問出來。
楊思元按照慣例來到內侍值房,將早已準備好的幾貫錢偷偷交給內侍。雖然是公開的秘密,但還是偷偷交的好,否則哪天東窗事發,給錢的人也是有連帶罪責的。
內侍象征性的問了幾句,便讓人帶楊思元進去了。
楊思元先去的是楊淑妃的寢宮,畢竟楊淑妃的品階比楊婕妤高,如果先去了楊婕妤那裏,那楊思元便不用再到這裏來了。
楊思元可不是那等幼稚小孩,他分得清高低。
說起李世民的楊姓嬪妃,有部分學者的觀點認為,隋煬帝楊廣之女和楊貴妃是同一人,但持此觀點的學者極為少數。隋煬帝之女在新、舊唐書中被稱為楊妃,為吳王李恪、蜀王李愔的生母。
楊妃的名字、生卒年均不詳,因為楊廣嬪妃眾多,所有嬪妃所出僅三個兒子,女兒卻多如牛毛。
這麽多的公主在出生之後恰逢亂世,命都快保不住了,誰會記得他們的出生年月?
唐太宗後宮的“楊妃”,在趙王李福的墓誌出土之後,結合現有的史料記載,直接導致“雙妃並存”的現象。
如果楊貴妃是死後追封貴妃,則證明她去世應該早於兒子李福,在兒子的墓誌上才會寫上其母最後的封號。
但李福的墓誌上沒有寫“孝悌”,無法證明楊貴妃早於李福亡故,所以有部分學者認為,楊貴妃是死在李福之後。(出於創作需要,作者將此爭議引用)
三個內侍在前,一人手抱拂塵於前麵領路,後麵一人提一食盒,正是楊思元帶來的。楊思元則跟在內侍後麵,低頭順目,他可不敢東張西望,不然要抓起來打板子的。
隨著楊妃所在的寢宮臨近,場麵有些緊張,現場看到宮女、內侍、太醫進進出出,不知發生了什麽,楊思元隻得感歎來的不是時候。楊思元和兩個內侍在外等候,抱拂塵的內侍進去稟報。
沒過多久,進去的內侍出來了,告訴楊思元可以進去了。楊思元便叫上一個提食盒的內侍一起進去。
寢宮內能看到幾個太醫和宮女,他們都侍立於胡床的一旁。胡床已放下了帳縵,透過帳縵明顯能看出一位年約三十、容貌美豔的女人,時不時還傳出咳嗽聲。
楊思元上前兩步,躬身作揖:“臣楊思元,拜見楊妃殿下。”
“大郎來了,咳咳……,不知大郎突然進宮所為何事?咳咳……”楊妃的話有些冷淡,楊思元覺得有些不對勁。
“迴殿下話,臣近日無事,在家讀書,突聞一股異香撲鼻而來。臣便隨香尋覓,終於在廚房找到,臣小時候喜歡吃的炒米香酥餅。這是家中老仆過七十壽辰,讓幾個小娘弄的……”
“想著在洛陽時,殿下也喜歡吃,便叫仆人做了一些,帶進宮來給殿下嚐嚐……”楊思元將事情始末,添油加醋的說了出來。
“嘻嘻……大郎有心了。”楊妃笑了笑,語氣沒有之前冷淡了。
楊思元聽到楊妃的語氣轉變,立馬關心的問:“殿下身體可好?如今是夏末,正是最炎熱之時,可要記得消暑止渴,多喝水,多聽太醫囑咐。”
一旁的太醫感激的向楊思元點點頭。
他能不感激嗎?
古代不管是皇帝還是嬪妃,都有諱疾忌醫的習慣,一聽醫生說自己有病,立馬火起。貴人火起,輕者挨罵,重者挨板子,甚至打死!
“大郎有心了,此次前來是為楊義之事吧?咳咳……”
“也不全是,主要是看殿下,楊義隻是順帶。這小子太不像話了,父親又不在,臣不知如何是好,順便請教殿下,陛下是如何看待楊家的。”楊思元就是怕李世民因此事遷怒楊家,所以才進宮請教楊妃。
楊妃想了會:“大郎不必擔心,陛下對楊義拒接旨意似乎早有預料,咳咳……並未大發雷霆。應該不會處罰楊義,更不會遷怒楊家,咳咳……!”
楊思元聽了楊妃的話後,心情好了不少。
又聽楊妃說道:“本宮有些乏了,你去婕妤妹妹那裏吧,陛下也應該在那裏。”
“是,臣告退。”說著,楊思元就退出了寢宮,對等候的內侍打過招唿,才往紫水宮而去。
紫水宮離楊妃所在的宮殿不遠,楊思元跟著內侍左拐八彎的走了幾刻鍾,才來到宮門口。還是和剛才一樣,抱拂塵的內侍進去通報,沒多久又出來。
“陛下宣楊思元晉見!”內侍一出來,便對楊思元唱和。
楊思元整了整衣冠,便隨內侍進去了。此時,李世民與楊婕妤二人正在宮內的一處涼亭裏,李世民撫琴,楊婕妤則是在一旁煮茶。
楊思元來到時,他們並沒有停下,他也不上前打擾,就在涼亭前站著。
一曲彈罷,楊婕妤首先開口:“陛下的琴藝又有所精進了!”
李世民並沒有接楊婕妤的話,對外喊道:“思元來了,快進來。”
楊思元進得涼亭,二話不說,撲通跪下:“臣楊思元幫見陛下,婕妤殿下!”
李世民有些不悅:“思元啊,你這是何故?無端端的行此大禮,莫非你犯錯了?”
“是!臣犯錯了!”
“哦?所犯何錯?不妨說來聽聽。”
“臣所犯之錯有二。其一,臣未得召見,便私自進宮。其二,臣教弟無方,致堂弟楊義拒接聖旨,此乃臣之過也。望陛下開恩,念楊義年紀尚小,請不要處罰於他,所有罪……”
楊思元滔滔不絕的將楊義的過錯,全部攬到自己身上。他是了解李世民的,不這樣做,萬一怪罪下來就麻煩了。
可如此做了,說不定會從輕處罰,甚至無罪。可是,楊思元不知道楊義所立的功勞有多大,要不然他就不會跪在這裏了。
“哈哈……”李世民未等楊思元說完,便哈哈大笑起來,楊婕妤也在一旁掩嘴偷笑。隻有楊思元一頭霧水,不明所以。
看著楊思元疑惑不解,楊婕妤解釋:“兄長有所不知,義兒立了大功,陛下自然是立功必賞。可又聽說李勣大都督曾許以兵曹參軍招攬,被拒絕了。
小妹曾提醒過陛下,義兒生性懶散,恐不會為官,可陛下偏要如此做,才致義兒如此反應。這事自然是與兄長無關的,兄長不必掛懷!”
“是朕欠考慮,此等賢才非一旨聖意可招攬的,此事與你無關,你起來吧。”
楊思元愣愣的看著李世民,心裏卻呐喊:泥馬,這是什麽鬼?楊義那小子立了滔天大功了?居然聖寵如斯!
李世民重重的咳了一聲,楊思元才從思緒中迴神。在李世民示意他坐後,他才脆坐下去。
楊婕妤倒了三杯茶湯,一杯送到李世民手上,一杯送到楊思元麵前:“兄長難得進宮一趟,就陪陛下聊天、喝茶吧。義兒之事,你就不用管了,陛下自有安排。”
“是,可是臣聽說,以魏徵為首的言官正在搜集義兒的證據,準備參他大不敬之罪。”
“思元啊,剛才秀娘已說了,朕自有安排,你就不必擔心了!”
“秀娘?”楊思元疑惑不解。
楊婕妤輕笑一聲:“這是陛下前日給小妹的賜名,當時淑妃姐姐也在這裏學刺秀。”
楊思元對剛才楊妃的冷淡,瞬間明了!
後宮爭寵自古有之,由於年代久遠,史書也鮮少記錄這些八卦。
但年代最近的清朝,也是在馮玉祥將傅儀趕出皇宮後,有些太監在宮裏太久了,在外又不會其他生計。
隻得用自己在宮裏的身份,將後宮的事添油加醋的說出來賺錢胡口,這才有後來鋪天蓋地的清宮劇。
本來是無名之輩的楊義,如今卻成了言官們口誅筆伐的對象。
他們就像見了屎的蒼蠅一樣,到處亂竄,收集與楊義有關的資料,好在朝堂上顯示他們的存在價值!
長安城宣義坊楊府,楊恭仁之子楊思元迴到家中便氣得摔東西,鬧得府上雞飛狗跳的。
還不時傳出了“混帳玩意兒、豎子、扶不起的阿鬥”之類的罵聲。
在古代,長兄如父的觀念根深蒂固,而楊思元已經四十餘歲,比楊義的年紀大了一倍多,還是楊義的堂哥。
多少人想皇帝封官而不得,更何況他們這種前朝皇族,更加渴望得到這種榮譽。可是楊義卻拒而不受,又怎能使他不氣惱!
府內下人禁若寒禪,不明白發生了什麽事,導到大郎發那麽大的火。如果阿郎在就好了,阿郎性格和善,遇事沉穩老練,可是竟被外派當刺史去了。
楊思元發了一陣子火,漸漸的冷靜下來,看向門口大喊:“來人,把管家叫來。”
其實管家就在門外,楊思元一開始摔東西時他就來了。聽到大郎叫自己,他趕緊走了進去:“大郎,小人在!”
“你去我書房,挑幾件貴重的物什包裝好,待會兒我要進宮!”
“是,大郎!需要備一份還是兩份?”
管家這麽一問,楊思元突然想到了什麽:“不用備貴重的物什了,備些老家的糕點小吃,裝入食盒,備雙份。如果沒有,就叫廚房現做!”
“是,大郎,小人馬上去辦!”管家說完,轉身出去了。對於地上雜亂的東西,管家自然也順便安排人進來處理。
楊思元安排好了這些事,就到外麵的樹下沉思起來。
楊府的院子很大,院子裏種著四棵大銀杏樹,樹不高,但樹幹很大,枝繁葉茂。樹上鳥叫蟬鳴,聲音落於院子裏,產生了陣陣迴音。
大院的周邊都是些精致簡樸的房子,房子古色古香,紅牆碧瓦,顯然是有些年頭了。院裏迴廊曲折,古徑通幽,假山林立,綠意盎然,鳥語花香。
午後,楊思元換上一套嶄新的衣服、襆頭、靴子,腰上掛著一個香囊,懷裏也揣著兩個。
沒辦法,在古代十天半月洗一次澡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不放那麽多香囊,怕止不住身上的體臭。
楊思元帶上一健壯的仆人出了門,仆人一手提著一個木製的食盒,食盒在他手上輕飄飄的,像似裏麵裝的東西不多一樣。
他們並沒有騎馬,不是他們不想騎,也不是楊府沒有馬,而是長安城內禁止騎馬!隻有立了大功的朝庭重臣,或上早朝的官員才被允許騎馬。
要不然被巡街武侯抓到,可不是罰錢那麽簡單的事,而是直接去長安或萬年縣大牢。
楊思元主仆兩人來到東宮門前,向東宮守衛說明來意,就站到了一旁等候。
東宮的守衛和皇宮的守衛都是千牛衛,並沒有設置獨立的機構。
千牛衛是十六衛之一,也就是左右千牛衛。他們隻負責皇宮的守衛,不對外領兵,其他十四衛則遙領全國兵馬。
楊思元到訪後宮嬪妃,守衛需要層層上報,最終請示皇帝或者皇後。得到允許後,經仔細檢查,才由宮中內侍帶入前往,家仆是不得進東宮的,隻能在外等候。
這還不算完,入得東宮之後,還得去內侍值房接受問話。
如果有錢給,內侍則敷衍了事,如果沒有錢,那就麻煩了,連你今天穿什麽褲衩都得問出來。
楊思元按照慣例來到內侍值房,將早已準備好的幾貫錢偷偷交給內侍。雖然是公開的秘密,但還是偷偷交的好,否則哪天東窗事發,給錢的人也是有連帶罪責的。
內侍象征性的問了幾句,便讓人帶楊思元進去了。
楊思元先去的是楊淑妃的寢宮,畢竟楊淑妃的品階比楊婕妤高,如果先去了楊婕妤那裏,那楊思元便不用再到這裏來了。
楊思元可不是那等幼稚小孩,他分得清高低。
說起李世民的楊姓嬪妃,有部分學者的觀點認為,隋煬帝楊廣之女和楊貴妃是同一人,但持此觀點的學者極為少數。隋煬帝之女在新、舊唐書中被稱為楊妃,為吳王李恪、蜀王李愔的生母。
楊妃的名字、生卒年均不詳,因為楊廣嬪妃眾多,所有嬪妃所出僅三個兒子,女兒卻多如牛毛。
這麽多的公主在出生之後恰逢亂世,命都快保不住了,誰會記得他們的出生年月?
唐太宗後宮的“楊妃”,在趙王李福的墓誌出土之後,結合現有的史料記載,直接導致“雙妃並存”的現象。
如果楊貴妃是死後追封貴妃,則證明她去世應該早於兒子李福,在兒子的墓誌上才會寫上其母最後的封號。
但李福的墓誌上沒有寫“孝悌”,無法證明楊貴妃早於李福亡故,所以有部分學者認為,楊貴妃是死在李福之後。(出於創作需要,作者將此爭議引用)
三個內侍在前,一人手抱拂塵於前麵領路,後麵一人提一食盒,正是楊思元帶來的。楊思元則跟在內侍後麵,低頭順目,他可不敢東張西望,不然要抓起來打板子的。
隨著楊妃所在的寢宮臨近,場麵有些緊張,現場看到宮女、內侍、太醫進進出出,不知發生了什麽,楊思元隻得感歎來的不是時候。楊思元和兩個內侍在外等候,抱拂塵的內侍進去稟報。
沒過多久,進去的內侍出來了,告訴楊思元可以進去了。楊思元便叫上一個提食盒的內侍一起進去。
寢宮內能看到幾個太醫和宮女,他們都侍立於胡床的一旁。胡床已放下了帳縵,透過帳縵明顯能看出一位年約三十、容貌美豔的女人,時不時還傳出咳嗽聲。
楊思元上前兩步,躬身作揖:“臣楊思元,拜見楊妃殿下。”
“大郎來了,咳咳……,不知大郎突然進宮所為何事?咳咳……”楊妃的話有些冷淡,楊思元覺得有些不對勁。
“迴殿下話,臣近日無事,在家讀書,突聞一股異香撲鼻而來。臣便隨香尋覓,終於在廚房找到,臣小時候喜歡吃的炒米香酥餅。這是家中老仆過七十壽辰,讓幾個小娘弄的……”
“想著在洛陽時,殿下也喜歡吃,便叫仆人做了一些,帶進宮來給殿下嚐嚐……”楊思元將事情始末,添油加醋的說了出來。
“嘻嘻……大郎有心了。”楊妃笑了笑,語氣沒有之前冷淡了。
楊思元聽到楊妃的語氣轉變,立馬關心的問:“殿下身體可好?如今是夏末,正是最炎熱之時,可要記得消暑止渴,多喝水,多聽太醫囑咐。”
一旁的太醫感激的向楊思元點點頭。
他能不感激嗎?
古代不管是皇帝還是嬪妃,都有諱疾忌醫的習慣,一聽醫生說自己有病,立馬火起。貴人火起,輕者挨罵,重者挨板子,甚至打死!
“大郎有心了,此次前來是為楊義之事吧?咳咳……”
“也不全是,主要是看殿下,楊義隻是順帶。這小子太不像話了,父親又不在,臣不知如何是好,順便請教殿下,陛下是如何看待楊家的。”楊思元就是怕李世民因此事遷怒楊家,所以才進宮請教楊妃。
楊妃想了會:“大郎不必擔心,陛下對楊義拒接旨意似乎早有預料,咳咳……並未大發雷霆。應該不會處罰楊義,更不會遷怒楊家,咳咳……!”
楊思元聽了楊妃的話後,心情好了不少。
又聽楊妃說道:“本宮有些乏了,你去婕妤妹妹那裏吧,陛下也應該在那裏。”
“是,臣告退。”說著,楊思元就退出了寢宮,對等候的內侍打過招唿,才往紫水宮而去。
紫水宮離楊妃所在的宮殿不遠,楊思元跟著內侍左拐八彎的走了幾刻鍾,才來到宮門口。還是和剛才一樣,抱拂塵的內侍進去通報,沒多久又出來。
“陛下宣楊思元晉見!”內侍一出來,便對楊思元唱和。
楊思元整了整衣冠,便隨內侍進去了。此時,李世民與楊婕妤二人正在宮內的一處涼亭裏,李世民撫琴,楊婕妤則是在一旁煮茶。
楊思元來到時,他們並沒有停下,他也不上前打擾,就在涼亭前站著。
一曲彈罷,楊婕妤首先開口:“陛下的琴藝又有所精進了!”
李世民並沒有接楊婕妤的話,對外喊道:“思元來了,快進來。”
楊思元進得涼亭,二話不說,撲通跪下:“臣楊思元幫見陛下,婕妤殿下!”
李世民有些不悅:“思元啊,你這是何故?無端端的行此大禮,莫非你犯錯了?”
“是!臣犯錯了!”
“哦?所犯何錯?不妨說來聽聽。”
“臣所犯之錯有二。其一,臣未得召見,便私自進宮。其二,臣教弟無方,致堂弟楊義拒接聖旨,此乃臣之過也。望陛下開恩,念楊義年紀尚小,請不要處罰於他,所有罪……”
楊思元滔滔不絕的將楊義的過錯,全部攬到自己身上。他是了解李世民的,不這樣做,萬一怪罪下來就麻煩了。
可如此做了,說不定會從輕處罰,甚至無罪。可是,楊思元不知道楊義所立的功勞有多大,要不然他就不會跪在這裏了。
“哈哈……”李世民未等楊思元說完,便哈哈大笑起來,楊婕妤也在一旁掩嘴偷笑。隻有楊思元一頭霧水,不明所以。
看著楊思元疑惑不解,楊婕妤解釋:“兄長有所不知,義兒立了大功,陛下自然是立功必賞。可又聽說李勣大都督曾許以兵曹參軍招攬,被拒絕了。
小妹曾提醒過陛下,義兒生性懶散,恐不會為官,可陛下偏要如此做,才致義兒如此反應。這事自然是與兄長無關的,兄長不必掛懷!”
“是朕欠考慮,此等賢才非一旨聖意可招攬的,此事與你無關,你起來吧。”
楊思元愣愣的看著李世民,心裏卻呐喊:泥馬,這是什麽鬼?楊義那小子立了滔天大功了?居然聖寵如斯!
李世民重重的咳了一聲,楊思元才從思緒中迴神。在李世民示意他坐後,他才脆坐下去。
楊婕妤倒了三杯茶湯,一杯送到李世民手上,一杯送到楊思元麵前:“兄長難得進宮一趟,就陪陛下聊天、喝茶吧。義兒之事,你就不用管了,陛下自有安排。”
“是,可是臣聽說,以魏徵為首的言官正在搜集義兒的證據,準備參他大不敬之罪。”
“思元啊,剛才秀娘已說了,朕自有安排,你就不必擔心了!”
“秀娘?”楊思元疑惑不解。
楊婕妤輕笑一聲:“這是陛下前日給小妹的賜名,當時淑妃姐姐也在這裏學刺秀。”
楊思元對剛才楊妃的冷淡,瞬間明了!
後宮爭寵自古有之,由於年代久遠,史書也鮮少記錄這些八卦。
但年代最近的清朝,也是在馮玉祥將傅儀趕出皇宮後,有些太監在宮裏太久了,在外又不會其他生計。
隻得用自己在宮裏的身份,將後宮的事添油加醋的說出來賺錢胡口,這才有後來鋪天蓋地的清宮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