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陸習隴此番雖被陸璿一通羞辱,卻也並非無功而返。
經此一事至少讓她更加確信了容謊這段日子的勸阻頗有幾分道理。
此前陸璿對盛京城內有關自己與顧桓禮的流言毫不在意,可現在她卻似乎明白了。
隻要流言存在一日,便會成為朝廷各處及庶支針對自己或刁難嫡支的噱頭,此事已不容得她繼續忽視下去。
隻是要擺脫流言最好的辦法便是與顧桓禮保持距離,而近日他的步步靠近陸璿並非完全感受不到,此事恐怕也並不容易。
思前想後,唯有以政績不斷豐滿自身羽翼,才有可能另尋出路。
偏巧此時,江南遠山縣縣令之位空懸,陸璿聞之隨即尋得陳微之自薦。
“陳郎中,下官初涉朝政,自知資曆尚淺,聽聞江南遠山縣征募縣令,自願前往曆練,望郎中成全。”
陸璿言之鑿鑿,說成是以曆練為目的,絲毫不懼窮縣困苦。
陳微之一向讚同下屬親近基層、體驗民生百態,見陸璿主動請纓,自是樂意讚成。
“既然陸書令史有此覺悟,本官明日便在朝堂之上替你向聖上請命。”
陳微之如此爽快便答應,陸璿頓時欣喜不已:“多謝陳郎中成全。”
隻是陸璿的去向向來由不得她自己說了算,更不是陳微之區區戶部浙江清吏司郎中能決定的。
陸璿正高興著,身後卻傳來一陣堅決的反對之聲:“本王不同意。”
會在光天化日到戶部搶人的,除了那位人人畏懼的兇王還能有誰?
本以為很快便能悄無聲息地擺脫這個讓自己陷於流言的活祖宗了,沒成想臨了臨了還被抓個正著。
陸璿自認倒黴,隨即滿腹不情願地迴頭:“下官見過殿下。”
顧桓禮此時卻沒有半點好臉色,也沒空搭理陸璿,上來便是一副冷若冰霜的模樣睨著同樣在行禮的陳微之。
“陳郎中好手段啊,先是將本王的人誆到你戶部門下,如今又要將她調走,怎麽,陳郎中這是成心要與本王作對嗎?”
這活閻王又拿出先前那套待人刻薄的做派了,陸璿不由地心生憂慮。
她正要站出來解釋,卻不料陳微之竟先開了口:“陸書令史本就是我戶部官員,何時成了殿下的人?”
陸璿簡直懷疑陳微之吃錯了藥,他為人剛正、不懼權貴之事她前世便已不止一次地領教過。
可眼下他嗆聲之人哪裏是一般的權貴?怕是就連梁勤帝親臨也不敢對顧桓禮如此吧。
顧桓禮卻不作聲,隻任由一股兇煞之氣在周身遊走,惹得陸璿不寒而栗。
四目交鋒,陳微之也絲毫沒有退怯之意。
陸璿前世雖與他在政事上勢不兩立,卻也從未厭惡過他的為人啊,如此放任陳微之自尋死路,她可是萬萬做不出來的。
活閻王耐心不等人,陸璿隨即硬著頭皮衝到二人中間,一副慷慨就義的模樣抬眼看向顧桓禮:“南下為官是我自己的選擇,與陳郎中無關。”
陸璿自以為是在闡明實情,殊不知在顧桓禮看來卻是火上澆油,竟在他麵前如此明目張膽地維護其他男人,簡直可惡至極。
故而此番,顧桓禮的怒氣竟一反常態地隨著陸璿的出現不減反增。
“本王說了,本王不同意,沒有本王的允許,你哪裏都不準去!”
說這話時,顧桓禮臉上戾氣肆虐,如同要將陸璿生吞活剝一般。
二人靠得極近,近到陸璿甚至能直觀地感受到撲麵而來的怒氣。
見狀,陳微之心中那套聖賢禮義不由地又跑出來作祟,兩個“大男人”為一件小事如此僵持不下、如同新婚夫婦一般,真是叫他看得好不痛快。
所謂眼不見為淨,陳微之索性背過身去。
許是被陳微之這樣的舉動提醒,陸璿這才意識到自己與顧桓禮的距離又在不知不覺之中超出界限,連忙向後躲閃了幾步。
靜默一陣,整理好思緒,陸璿才又打起官腔:
“殿下賞識下官,下官不勝感激,隻是下官寒窗苦讀,是想憑自己的本事贏取陛下賞識、同僚尊重、百姓愛戴,而非倚仗殿下威名。”
陸璿脫口而出的一番話,卻讓在場的兩個男人的心為之一顫。
陳微之大抵是終於發現自己先前對她的誤解何其深厚,而另一位的心緒就更為複雜一些。
良久,顧桓禮方才開口:“你可知如今朝堂上有多少雙眼睛在盯著你?江南偏遠,本王不在身邊,若有不測你又當如何?”
說這話時,顧桓禮臉上原有的怒氣已悄然退去,留下的更是滿目擔憂。
陸璿卻嗤笑:“看來殿下還是沒能聽懂下官的話,我乃陸府嫡長子,是陸家嫡支興亡之本,難道要一輩子生活在殿下的庇佑之下嗎?”
聞言,顧桓禮頓時怔住,其實要他庇護陸家一世又有何難?
隻是一直以來他似乎都隻將陸璿當成是那個女扮男裝求自己保密的嬌嬌女,早已忘了她還是陸家嫡支的唯一指望。
聽此一言,顧桓禮方才明白陸璿真正需要的,或許一直都是他低估了她。
細細思慮一番,顧桓禮臉上這才露出一抹摻雜著欣慰與無可奈何的淺笑,轉而道了一句:“好吧。”
這迴卻是輪到陸璿傻愣在原地了,半天才反應過來:“殿下方才可是說了,好?”
她再次確認,顧桓禮這才又沉沉地點了點頭:“既然你意已決,本王明日便與陳郎中一同向陛下舉薦。”
確認了顧桓禮的轉變,陸璿簡直欣喜若狂。
一時間竟連為官之儀都忘得一幹二淨,俯身便是一通“多謝殿下、殿下英明”之類的奉承之詞。
顧桓禮雖被陸璿反常之態弄得渾身不自在,卻還是抑製不住地笑出一臉寵溺。
翌日早朝。
群臣上諫商議完要事,陳微之便按照昨日允諾陸璿之言上前啟奏。
“啟稟陛下,臣聽聞江南遠山縣縣令之位空懸已久,特舉薦戶部書令史陸璿接任此位、替陛下分憂。”
聞言,梁勤帝下意識朝身後看了一眼,而後才又看向殿前:“眾愛卿以為如何?”
方才從陳微之口中聽見陸璿的名字時,堂下眾人心中想必便都頗有微詞了。
隻是有禮部中書令的前車之鑒,誰還敢再在兇王麵前妄自議論他庇護之人呢?
一時間,文武百官你看我我看他,磨蹭許久都未曾有一人上前表態。
直到顧寧悲倚仗東宮之位挺身而出,上來便將陳微之上奏駁迴,朝堂內方才敢有人低聲議論。
顧寧悲先前便屢屢抓著顧桓禮與陸璿“男男苟合”之事大做文章。
此刻聽聞陸璿欲離京遠走,不由擔心是顧桓禮的應對之策,自然不能令之得逞。
隻是太子畢竟是皇室中人,聽他一人之言便對此事妄下決斷實是不妥,梁勤帝隻好又問百官之見。
百官之中除了陳微之便都是一群膽小怕事之輩,本就不敢妄議陸璿之事開罪顧桓禮,如今太子偏又進來插上一腳。
若反對陸璿離京,或許會被誤認為是與太子勾結;若支持,萬一堂上那位舍不得呢?豈不更是死路一條?
左右兩邊都是丟官折壽的大罪,簡直叫人為難。
良久,見朝堂之中無一人敢言,隔簾後那位紫衣男子方才開口:“本王以為陳郎中所言可取。”
聞言,眾人皆為之一驚,大多都是不解顧桓禮為何將自己的“相好”支離盛京。
而方才便懷疑事有蹊蹺的顧寧悲更是愈發確信此乃顧桓禮之陰謀。
可若再在眾目睽睽之下針對陸璿,難免會讓百官看出太子與兇王敵對之勢,如此或許對他拉攏黨羽不利。
思前想後,貶低不成索性違心一誇,顧寧悲這才上前道:“父皇,兒臣以為,陸書令史博學多才、乃我朝難得之輩,縣令之職委實屈才了些。”
這一前一後兩大祖宗態度紛紛轉變,簡直讓文武百官摸不著頭腦。
此前兇王素來維護陸璿,怎麽此番竟讚同她被貶江南?太子一向與陸璿不和,怎麽如今竟對她讚不絕口?
朝堂之上頓時疑雲繚繞,唯有陳微之對此派係之別不管不顧,隻一心堅持己見。
“陛下,臣以為,陸書令史有心曆練乃我朝新官之幸,此等賢良之舉理當鼓舞。”陳微之如是說。
百官雖不解二位“貴人”之心,不過左右舉讚同牌似乎才是兩全之策。
其一,太子“看中”陸璿,縱使為惜才而反對此事,陳微之也已給出曆練的解釋,想必他也不會過多介懷。
而兇王那邊,眾人本以為他會不舍陸璿離開,可他方才也已表態。
這樣看來,投讚成票方是兩位都不得罪。
至於其二,先前陸璿與顧桓禮之事實在令百官不齒,若她離開盛京,二人隔山隔海,旁人也可不再忍受那些“有傷風化”之行,眼不見為淨。
如此權衡一番,朝中眾人皆對陳微之之言齊聲附和。
顧寧悲一人之力拗不過滿朝文武,隻得少數服從多數,眼瞅著梁勤帝準奏。
</p>
陸習隴此番雖被陸璿一通羞辱,卻也並非無功而返。
經此一事至少讓她更加確信了容謊這段日子的勸阻頗有幾分道理。
此前陸璿對盛京城內有關自己與顧桓禮的流言毫不在意,可現在她卻似乎明白了。
隻要流言存在一日,便會成為朝廷各處及庶支針對自己或刁難嫡支的噱頭,此事已不容得她繼續忽視下去。
隻是要擺脫流言最好的辦法便是與顧桓禮保持距離,而近日他的步步靠近陸璿並非完全感受不到,此事恐怕也並不容易。
思前想後,唯有以政績不斷豐滿自身羽翼,才有可能另尋出路。
偏巧此時,江南遠山縣縣令之位空懸,陸璿聞之隨即尋得陳微之自薦。
“陳郎中,下官初涉朝政,自知資曆尚淺,聽聞江南遠山縣征募縣令,自願前往曆練,望郎中成全。”
陸璿言之鑿鑿,說成是以曆練為目的,絲毫不懼窮縣困苦。
陳微之一向讚同下屬親近基層、體驗民生百態,見陸璿主動請纓,自是樂意讚成。
“既然陸書令史有此覺悟,本官明日便在朝堂之上替你向聖上請命。”
陳微之如此爽快便答應,陸璿頓時欣喜不已:“多謝陳郎中成全。”
隻是陸璿的去向向來由不得她自己說了算,更不是陳微之區區戶部浙江清吏司郎中能決定的。
陸璿正高興著,身後卻傳來一陣堅決的反對之聲:“本王不同意。”
會在光天化日到戶部搶人的,除了那位人人畏懼的兇王還能有誰?
本以為很快便能悄無聲息地擺脫這個讓自己陷於流言的活祖宗了,沒成想臨了臨了還被抓個正著。
陸璿自認倒黴,隨即滿腹不情願地迴頭:“下官見過殿下。”
顧桓禮此時卻沒有半點好臉色,也沒空搭理陸璿,上來便是一副冷若冰霜的模樣睨著同樣在行禮的陳微之。
“陳郎中好手段啊,先是將本王的人誆到你戶部門下,如今又要將她調走,怎麽,陳郎中這是成心要與本王作對嗎?”
這活閻王又拿出先前那套待人刻薄的做派了,陸璿不由地心生憂慮。
她正要站出來解釋,卻不料陳微之竟先開了口:“陸書令史本就是我戶部官員,何時成了殿下的人?”
陸璿簡直懷疑陳微之吃錯了藥,他為人剛正、不懼權貴之事她前世便已不止一次地領教過。
可眼下他嗆聲之人哪裏是一般的權貴?怕是就連梁勤帝親臨也不敢對顧桓禮如此吧。
顧桓禮卻不作聲,隻任由一股兇煞之氣在周身遊走,惹得陸璿不寒而栗。
四目交鋒,陳微之也絲毫沒有退怯之意。
陸璿前世雖與他在政事上勢不兩立,卻也從未厭惡過他的為人啊,如此放任陳微之自尋死路,她可是萬萬做不出來的。
活閻王耐心不等人,陸璿隨即硬著頭皮衝到二人中間,一副慷慨就義的模樣抬眼看向顧桓禮:“南下為官是我自己的選擇,與陳郎中無關。”
陸璿自以為是在闡明實情,殊不知在顧桓禮看來卻是火上澆油,竟在他麵前如此明目張膽地維護其他男人,簡直可惡至極。
故而此番,顧桓禮的怒氣竟一反常態地隨著陸璿的出現不減反增。
“本王說了,本王不同意,沒有本王的允許,你哪裏都不準去!”
說這話時,顧桓禮臉上戾氣肆虐,如同要將陸璿生吞活剝一般。
二人靠得極近,近到陸璿甚至能直觀地感受到撲麵而來的怒氣。
見狀,陳微之心中那套聖賢禮義不由地又跑出來作祟,兩個“大男人”為一件小事如此僵持不下、如同新婚夫婦一般,真是叫他看得好不痛快。
所謂眼不見為淨,陳微之索性背過身去。
許是被陳微之這樣的舉動提醒,陸璿這才意識到自己與顧桓禮的距離又在不知不覺之中超出界限,連忙向後躲閃了幾步。
靜默一陣,整理好思緒,陸璿才又打起官腔:
“殿下賞識下官,下官不勝感激,隻是下官寒窗苦讀,是想憑自己的本事贏取陛下賞識、同僚尊重、百姓愛戴,而非倚仗殿下威名。”
陸璿脫口而出的一番話,卻讓在場的兩個男人的心為之一顫。
陳微之大抵是終於發現自己先前對她的誤解何其深厚,而另一位的心緒就更為複雜一些。
良久,顧桓禮方才開口:“你可知如今朝堂上有多少雙眼睛在盯著你?江南偏遠,本王不在身邊,若有不測你又當如何?”
說這話時,顧桓禮臉上原有的怒氣已悄然退去,留下的更是滿目擔憂。
陸璿卻嗤笑:“看來殿下還是沒能聽懂下官的話,我乃陸府嫡長子,是陸家嫡支興亡之本,難道要一輩子生活在殿下的庇佑之下嗎?”
聞言,顧桓禮頓時怔住,其實要他庇護陸家一世又有何難?
隻是一直以來他似乎都隻將陸璿當成是那個女扮男裝求自己保密的嬌嬌女,早已忘了她還是陸家嫡支的唯一指望。
聽此一言,顧桓禮方才明白陸璿真正需要的,或許一直都是他低估了她。
細細思慮一番,顧桓禮臉上這才露出一抹摻雜著欣慰與無可奈何的淺笑,轉而道了一句:“好吧。”
這迴卻是輪到陸璿傻愣在原地了,半天才反應過來:“殿下方才可是說了,好?”
她再次確認,顧桓禮這才又沉沉地點了點頭:“既然你意已決,本王明日便與陳郎中一同向陛下舉薦。”
確認了顧桓禮的轉變,陸璿簡直欣喜若狂。
一時間竟連為官之儀都忘得一幹二淨,俯身便是一通“多謝殿下、殿下英明”之類的奉承之詞。
顧桓禮雖被陸璿反常之態弄得渾身不自在,卻還是抑製不住地笑出一臉寵溺。
翌日早朝。
群臣上諫商議完要事,陳微之便按照昨日允諾陸璿之言上前啟奏。
“啟稟陛下,臣聽聞江南遠山縣縣令之位空懸已久,特舉薦戶部書令史陸璿接任此位、替陛下分憂。”
聞言,梁勤帝下意識朝身後看了一眼,而後才又看向殿前:“眾愛卿以為如何?”
方才從陳微之口中聽見陸璿的名字時,堂下眾人心中想必便都頗有微詞了。
隻是有禮部中書令的前車之鑒,誰還敢再在兇王麵前妄自議論他庇護之人呢?
一時間,文武百官你看我我看他,磨蹭許久都未曾有一人上前表態。
直到顧寧悲倚仗東宮之位挺身而出,上來便將陳微之上奏駁迴,朝堂內方才敢有人低聲議論。
顧寧悲先前便屢屢抓著顧桓禮與陸璿“男男苟合”之事大做文章。
此刻聽聞陸璿欲離京遠走,不由擔心是顧桓禮的應對之策,自然不能令之得逞。
隻是太子畢竟是皇室中人,聽他一人之言便對此事妄下決斷實是不妥,梁勤帝隻好又問百官之見。
百官之中除了陳微之便都是一群膽小怕事之輩,本就不敢妄議陸璿之事開罪顧桓禮,如今太子偏又進來插上一腳。
若反對陸璿離京,或許會被誤認為是與太子勾結;若支持,萬一堂上那位舍不得呢?豈不更是死路一條?
左右兩邊都是丟官折壽的大罪,簡直叫人為難。
良久,見朝堂之中無一人敢言,隔簾後那位紫衣男子方才開口:“本王以為陳郎中所言可取。”
聞言,眾人皆為之一驚,大多都是不解顧桓禮為何將自己的“相好”支離盛京。
而方才便懷疑事有蹊蹺的顧寧悲更是愈發確信此乃顧桓禮之陰謀。
可若再在眾目睽睽之下針對陸璿,難免會讓百官看出太子與兇王敵對之勢,如此或許對他拉攏黨羽不利。
思前想後,貶低不成索性違心一誇,顧寧悲這才上前道:“父皇,兒臣以為,陸書令史博學多才、乃我朝難得之輩,縣令之職委實屈才了些。”
這一前一後兩大祖宗態度紛紛轉變,簡直讓文武百官摸不著頭腦。
此前兇王素來維護陸璿,怎麽此番竟讚同她被貶江南?太子一向與陸璿不和,怎麽如今竟對她讚不絕口?
朝堂之上頓時疑雲繚繞,唯有陳微之對此派係之別不管不顧,隻一心堅持己見。
“陛下,臣以為,陸書令史有心曆練乃我朝新官之幸,此等賢良之舉理當鼓舞。”陳微之如是說。
百官雖不解二位“貴人”之心,不過左右舉讚同牌似乎才是兩全之策。
其一,太子“看中”陸璿,縱使為惜才而反對此事,陳微之也已給出曆練的解釋,想必他也不會過多介懷。
而兇王那邊,眾人本以為他會不舍陸璿離開,可他方才也已表態。
這樣看來,投讚成票方是兩位都不得罪。
至於其二,先前陸璿與顧桓禮之事實在令百官不齒,若她離開盛京,二人隔山隔海,旁人也可不再忍受那些“有傷風化”之行,眼不見為淨。
如此權衡一番,朝中眾人皆對陳微之之言齊聲附和。
顧寧悲一人之力拗不過滿朝文武,隻得少數服從多數,眼瞅著梁勤帝準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