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要拍成電影?
重返70:從迎娶落魄千金開始成為首富 作者:我開始秀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廖澤亮道:“就算是給他的一次考驗吧,能不能經得住考驗就看他了!”
廖老頭自然是無條件支持兒子的,鄭豔也生氣劉家這麽欺負女兒,也點頭同意。
不一會兒,廖晚秋就挺著大肚子跟徐**一起迴來了。
“澤亮,房子修得可真漂亮,整個鎮上我還沒見過這麽好看的房子。”
幾人說話間就到了傍晚,廖晚霞一迴來,看到懷孕的大姐,不禁一臉欣喜。
她貼著大姐的肚子,聽裏邊小家夥的動靜,一臉期待。
徐**則用縫紉機,給即將出生的小家夥做了幾身新衣服和小包被。
廖澤亮用舊衣服拆了,跟著老媽學著做尿布,一家人忙得熱火朝天,都在期待這個小生命的降臨。
廖晚秋心裏一陣感動,在劉家她天不亮就起來幹活,半夜才能躺到床上休息,一家子人別說把她當孕婦了,就是個沒懷孕的也禁不住這麽折騰。
接下來幾天一家人平平靜靜的過了一段鬆快的日子。
石嶺村開始種秋季的莊稼了,村民們早出晚歸,都在忙著翻地施肥灌溉播種……
廖澤亮依舊沒有下地幹活,每天就是去地裏看看,然後迴來看書備考,累了就陪大姐說說話,小日子別提有多愜意了。
村民們沒有一個說閑話的,一來個個都在爭取加入青年合作社,二來廖澤亮給大家搞來了良種和化肥,還從農機站搞了拖拉機和脫粒機,他可是石嶺村的大功臣。
現在桂安鎮執行的政策是“超產按比例超購,超購實行加價,減產適當減購”。
也就是說他們的糧食若是超產,超出計劃外的糧食能加價,他們就能多賺錢,豈不美哉。
這天早上,廖澤亮正在做早飯,門口響起了一陣清脆悅耳的自行車鈴聲。
緊接著郵差在門口大喊著:“廖澤亮同誌,有你的掛號信。”
徐**立即跑了過去:“肯定是《人民文學》編輯部寄來的樣刊,這麽大!”
一家人興奮地圍了過去:“上次你們說的那個啥小說發表了?”
“這次的字多,應該稿費也比較多吧!”
“**還發表小說了?這麽厲害?”
……
廖澤亮在郵差的本子上簽字,徐**已經迫不及待地把信封拆開了。
“發表了,還是在首頁,可見這篇小說是真的很好。”
廖澤亮接過雜誌,隻見嶄新的十月份《人民文學》上,第一篇就是他的小說《高山下的花環》。
《人民文學》可是國內第一文學大刊,能發在首頁的一般都是老作家的作品。
新人能發在首頁,那是前所未有的。
徐**揚了揚手裏的匯款單:“兩百三十多塊錢,按照千字七塊的最高標準算的。”
77年頒布的稿費標準,著作稿定位千字兩塊到七塊,再多沒有。
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稿費還被當做“資產階級法權”被取消了,發表作品根本沒有稿費,隻有編輯部寄來的幾句精神鼓勵的話。
現在千字七塊稿費的,一般都是巴金矛盾那樣的大佬才行。
新人一般也就四五塊,足見《人民文學》對《高山下的花環》這篇小說的高度肯定。
鄭豔看著匯款單,隻覺得像是做夢:“就這寫字,竟然能賺這麽多錢?”
廖晚秋也是一臉不可置信:“難怪人家砸鍋賣鐵都要送孩子去讀書,書中是真的有黃金屋啊,這麽多錢,村裏人光下地幹活得六七年才能賺到這麽多呢!”
徐**一臉開心,之前見廖澤亮又能賺錢,又能考大學,她其實是有點自卑的,擔心自己配不上他。
可寫作,讓她重新建立了自信,她也在努力的離他越來越近。
“其實故事是澤亮構思的,我隻是負責執筆。”
廖澤亮揉了揉她的頭發:“你也很厲害,要不是你文筆這麽好,小說不會這麽順利發表。”
“這兒還有《人民文學》小說組組長崔道義老師的信,上麵說北影廠文學部的編輯江淮延很喜歡這篇小說,要拍成電影呢!”
廖老頭挖了挖耳朵,深怕是自己聽岔了:“你說啥,要拍成電影?”
“對,上麵說他們最近會來石嶺村,正式洽談劇本改編的事情。”
小院裏一片寂靜,廖家這是祖墳冒青煙了,兒子寫的小說居然要拍成電影了!
這時候的電視普及率低,電影是大眾文化中最重要的娛樂方式。
不光城市大建電影院,鄉村也經常有露天電影看。
每逢放露天電影,都是十裏八村的一場盛會,熱鬧非常。
所以在廖家人眼裏,廖澤亮的小說要被改編成電影,要讓全國幾億的百姓看,是一件特別榮耀的事情。
可廖澤亮的眉頭卻漸漸皺了起來,這跟自己設想的不一樣啊。
為啥來的是北影廠的,不是滬上影廠的?
這戲原來是滬上電影廠的拍的,讓北影廠的來拍會不會搞砸了啊?
不過現在不是想這些的時候,隻要能投拍,就算是好事。
一來多了一筆稿費改編費,二來橘子罐頭和胚芽粉可以順便做宣傳。
現在是電影的黃金時代,電影的傳播效率那是非常高的。
他記得前世《高山下的花環》是先拍成了電視劇,後來又拍成了電影,當時那叫一個火。
若是這次也能這麽火,電影一上映,廣告同時植入,轉化率哪怕隻有百分之一,也有一百多萬人會買胚芽粉和罐頭。
到時候光國營百貨公司和供銷總社的訂單,他就忙不過來。
他想想有點害怕,不會重生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吧!
郵差離開,在村裏一宣傳,大家都知道廖澤亮的小說發表的事情了。
社員和知青們連忙放下手裏的事情,跑來廖家小院。
“你們上次那個小說發表了?”
“一篇小說兩百多,頂我五六年的收入了。”
“叫你讀書的時候你去偷紅薯吃,現在知道讀書的好處了吧!”
“澤亮可真厲害,整個桂安鎮也沒有一個能在《人民文學》上發表小說的人吧!”
“要說還是廖家老爺子英明,當初說啥也要堅持讓澤亮去讀書。”
“到時候改編成電影,裏邊可不可以加一個我的名字啊,咱也想出出名。”
……
廖老頭自然是無條件支持兒子的,鄭豔也生氣劉家這麽欺負女兒,也點頭同意。
不一會兒,廖晚秋就挺著大肚子跟徐**一起迴來了。
“澤亮,房子修得可真漂亮,整個鎮上我還沒見過這麽好看的房子。”
幾人說話間就到了傍晚,廖晚霞一迴來,看到懷孕的大姐,不禁一臉欣喜。
她貼著大姐的肚子,聽裏邊小家夥的動靜,一臉期待。
徐**則用縫紉機,給即將出生的小家夥做了幾身新衣服和小包被。
廖澤亮用舊衣服拆了,跟著老媽學著做尿布,一家人忙得熱火朝天,都在期待這個小生命的降臨。
廖晚秋心裏一陣感動,在劉家她天不亮就起來幹活,半夜才能躺到床上休息,一家子人別說把她當孕婦了,就是個沒懷孕的也禁不住這麽折騰。
接下來幾天一家人平平靜靜的過了一段鬆快的日子。
石嶺村開始種秋季的莊稼了,村民們早出晚歸,都在忙著翻地施肥灌溉播種……
廖澤亮依舊沒有下地幹活,每天就是去地裏看看,然後迴來看書備考,累了就陪大姐說說話,小日子別提有多愜意了。
村民們沒有一個說閑話的,一來個個都在爭取加入青年合作社,二來廖澤亮給大家搞來了良種和化肥,還從農機站搞了拖拉機和脫粒機,他可是石嶺村的大功臣。
現在桂安鎮執行的政策是“超產按比例超購,超購實行加價,減產適當減購”。
也就是說他們的糧食若是超產,超出計劃外的糧食能加價,他們就能多賺錢,豈不美哉。
這天早上,廖澤亮正在做早飯,門口響起了一陣清脆悅耳的自行車鈴聲。
緊接著郵差在門口大喊著:“廖澤亮同誌,有你的掛號信。”
徐**立即跑了過去:“肯定是《人民文學》編輯部寄來的樣刊,這麽大!”
一家人興奮地圍了過去:“上次你們說的那個啥小說發表了?”
“這次的字多,應該稿費也比較多吧!”
“**還發表小說了?這麽厲害?”
……
廖澤亮在郵差的本子上簽字,徐**已經迫不及待地把信封拆開了。
“發表了,還是在首頁,可見這篇小說是真的很好。”
廖澤亮接過雜誌,隻見嶄新的十月份《人民文學》上,第一篇就是他的小說《高山下的花環》。
《人民文學》可是國內第一文學大刊,能發在首頁的一般都是老作家的作品。
新人能發在首頁,那是前所未有的。
徐**揚了揚手裏的匯款單:“兩百三十多塊錢,按照千字七塊的最高標準算的。”
77年頒布的稿費標準,著作稿定位千字兩塊到七塊,再多沒有。
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稿費還被當做“資產階級法權”被取消了,發表作品根本沒有稿費,隻有編輯部寄來的幾句精神鼓勵的話。
現在千字七塊稿費的,一般都是巴金矛盾那樣的大佬才行。
新人一般也就四五塊,足見《人民文學》對《高山下的花環》這篇小說的高度肯定。
鄭豔看著匯款單,隻覺得像是做夢:“就這寫字,竟然能賺這麽多錢?”
廖晚秋也是一臉不可置信:“難怪人家砸鍋賣鐵都要送孩子去讀書,書中是真的有黃金屋啊,這麽多錢,村裏人光下地幹活得六七年才能賺到這麽多呢!”
徐**一臉開心,之前見廖澤亮又能賺錢,又能考大學,她其實是有點自卑的,擔心自己配不上他。
可寫作,讓她重新建立了自信,她也在努力的離他越來越近。
“其實故事是澤亮構思的,我隻是負責執筆。”
廖澤亮揉了揉她的頭發:“你也很厲害,要不是你文筆這麽好,小說不會這麽順利發表。”
“這兒還有《人民文學》小說組組長崔道義老師的信,上麵說北影廠文學部的編輯江淮延很喜歡這篇小說,要拍成電影呢!”
廖老頭挖了挖耳朵,深怕是自己聽岔了:“你說啥,要拍成電影?”
“對,上麵說他們最近會來石嶺村,正式洽談劇本改編的事情。”
小院裏一片寂靜,廖家這是祖墳冒青煙了,兒子寫的小說居然要拍成電影了!
這時候的電視普及率低,電影是大眾文化中最重要的娛樂方式。
不光城市大建電影院,鄉村也經常有露天電影看。
每逢放露天電影,都是十裏八村的一場盛會,熱鬧非常。
所以在廖家人眼裏,廖澤亮的小說要被改編成電影,要讓全國幾億的百姓看,是一件特別榮耀的事情。
可廖澤亮的眉頭卻漸漸皺了起來,這跟自己設想的不一樣啊。
為啥來的是北影廠的,不是滬上影廠的?
這戲原來是滬上電影廠的拍的,讓北影廠的來拍會不會搞砸了啊?
不過現在不是想這些的時候,隻要能投拍,就算是好事。
一來多了一筆稿費改編費,二來橘子罐頭和胚芽粉可以順便做宣傳。
現在是電影的黃金時代,電影的傳播效率那是非常高的。
他記得前世《高山下的花環》是先拍成了電視劇,後來又拍成了電影,當時那叫一個火。
若是這次也能這麽火,電影一上映,廣告同時植入,轉化率哪怕隻有百分之一,也有一百多萬人會買胚芽粉和罐頭。
到時候光國營百貨公司和供銷總社的訂單,他就忙不過來。
他想想有點害怕,不會重生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吧!
郵差離開,在村裏一宣傳,大家都知道廖澤亮的小說發表的事情了。
社員和知青們連忙放下手裏的事情,跑來廖家小院。
“你們上次那個小說發表了?”
“一篇小說兩百多,頂我五六年的收入了。”
“叫你讀書的時候你去偷紅薯吃,現在知道讀書的好處了吧!”
“澤亮可真厲害,整個桂安鎮也沒有一個能在《人民文學》上發表小說的人吧!”
“要說還是廖家老爺子英明,當初說啥也要堅持讓澤亮去讀書。”
“到時候改編成電影,裏邊可不可以加一個我的名字啊,咱也想出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