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些木匠的神情就知道了,半下午的被叫到知州府來,沒有不滿,沒有膽怯,大部分人臉上甚至帶著驕傲,些許幾個還露出好奇來。
秦知州覺得一事不煩二主,雖然半夏隻是個十歲的女孩,但她也是燕國公的親外孫女,這身份如今說出去,誰人不高看一眼?
更別說,這位還是神醫穀的關門弟子了,秦知州心裏從第一日見半夏的時候,就是把她當成一個平等對話的存在。
所以榨油機跟弩車這兩件事,他都全部交給半夏去做,還派了自己一個謀士給半夏打下手。
謀士見過半夏手段,自然也不敢看輕她一個孩子,言語中反而敬重討好居多。
這會兒他就當著半夏的代言人,跟那些木匠們訓話呢。
有圖紙在,還有謀士從中斡旋,半夏隻需要時不時指點一二,並不似當初在穀裏那樣親力親為,甚至都不用自己動手。
因為秦知州找來的這些木匠,其水準遠比姚木匠父子要高,單看圖紙他們就能明白絕大部分。
於是,終於閑下來的半夏總算想起要給連城墨去封信了。
之前她不是沒寫過,到乾州的時候就寫了,隻是那之後她一直在大夏皇眼線的眼皮子底下,哪怕燕家有秘密渠道,可那也是傳遞重要事情才用的。
攤開筆墨,半夏思考了一會兒才開始下筆,不一會兒白紙上就滿是她娟秀的字跡。
練了這許久,半夏的毛筆字也不再羞於見人了,等墨跡一幹,半夏就把信寄了出去,燕家有雄鷹傳信,不出幾日小古板一定能收到。
一想到他聽說自己攛掇外祖一家造反會出現的表情,半夏就笑了聲,他一定想不到自己會如此大膽吧?
而遠在理縣的連城墨的確是想不到,雖然,他其實也有這樣的想法來著,隻是到底還顧念著曾經輔佐的那位。
不過連城墨卻不是從半夏的來信知道的這事兒,而是從燕臨給他的信件字裏行間中,早就看出了端倪。
雖然小姑娘自乾州之後就一直沒再給他迴信,可他時常去信找燕家父子詢問小姑娘近況,也因此猜出了燕家可能要有大動作。
而半夏寄信給連城墨的這一日,他正好收到了燕臨給他寄的信,其中主要內容就是請求合作。
因為連城墨手裏有鐵礦,還能弄來大量的鹽,甚至理縣今年的收成是以往的三四倍。
武器,鹽,糧食,這幾樣對軍隊來說極其重要的東西,連城墨手裏都有,連城墨還是自家外甥女的師兄,那就相當於自己人。
所以燕臨想都沒想,就向連城墨發出了邀請,並許下重諾。
什麽重諾呢?
若他日燕家取得天下,連城墨可以居首功,封侯拜相無一不可,這承諾不可謂不重了。
尤其,連城墨今年才不過十一歲,可也正因為他才是個十一歲的小兒,燕臨在調查過他本人,以及他這短短半年多做出來的事情之後,果斷拋出了橄欖枝。
給連城墨的那封信裏更是字裏行間都是睥睨天下的意思。
連城墨也是第一次知道,原來忠心耿耿的燕國公竟然培養出來了如此一個野心勃勃的兒子,而前世折在戰場上的燕臨,竟然是這樣一個人。
隻是,燕家若想逐鹿天下,日後那位可還有機會?
連城墨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小姑娘可真是能給他出難題啊。
當初她著急離開,自己怎一點也沒看出小姑娘的心思呢?
連城墨手指敲擊著桌麵,許久後他又是輕輕一笑,即便他知道了又如何,看小姑娘照看自家弟弟甚至他的弟弟妹妹那樣,就知道她很是重親情。
既然得知燕家是她的外祖家,尤其現在這個局麵,還不顧一切排除萬難去查當年的事,甚至提前驚動了大夏皇,她又豈會不管。
罷了,就看在她的麵子上,答應這一次,如今他提早下場,局勢早跟前世不一樣了,且走且看吧。
想通了之後連城墨就不再糾結,不僅應下了燕臨請求合作的事情,還給了幾點建議。
信件寄出去之後連城墨就不再糾結,而是去忙其他的事。
小姑娘不過離開理縣一月,這裏已經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南麵城牆已經建成,不懼成王再來犯。
北麵也差不多,且安王如今被連城墨卡著脖子,輕易不會想動理縣,正好夾縫生存,高築牆,廣存糧,緩稱王。
雖然連城墨並不想稱王,但這也不耽誤他屯兵器,屯糧食。
外頭的糧食是買不進來了,所以理縣的糧食他自小姑娘走後就接手過來,看的跟眼珠子一樣。
如今連城墨手裏已經組建了一支一萬的墨家軍,部分是理縣本地招手的,部分是當初誠心投降的俘虜,還有部分是從外麵吸引過來投奔的百姓。
六月底,有部分莊稼成熟,未免下雨出問題,連城墨除了花錢請百姓幫忙收割,還把軍隊派了三分之一出去,連夜搶收糧食,脫粒,曬幹,裝入糧倉。
許多理縣有地的老百姓也在忙著收割自家莊稼,而外來那些沒有田地的看著縣衙糧倉爆滿,心裏也是美滋滋的。
雖然他們到了理縣來沒有分到地,但每日都有活幹,有工錢發,縣衙開的糧鋪也每日有糧食賣,價錢還不漲,這日子比之過去不知道美了多少。
過去他們比如今幹活還多,可卻不能讓一家老小吃飽,如今隻要有活幹就有工錢拿,工錢買了糧食還能有剩餘給家裏孩子老人扯布做衣服。
老百姓很容易滿足的,他們要的隻是吃飽穿暖而已,大家都覺得在理縣生活的日子像是掉進了福窩窩,別提多開心了。
一個個在連城墨不知道的情況下已經對理縣產生了歸屬感,更是對他這個理縣實際上的掌控人打從心裏的愛戴跟臣服。
等這陣子忙碌過去,連城墨收到半夏信件已經是好幾日之後了,而燕臨也拿到了連城墨的迴信。
他看著上麵給的幾條建議,不由露出喜色。
“夏夏這個師兄果然不是一般人。”燕臨喃喃自語道。
秦知州覺得一事不煩二主,雖然半夏隻是個十歲的女孩,但她也是燕國公的親外孫女,這身份如今說出去,誰人不高看一眼?
更別說,這位還是神醫穀的關門弟子了,秦知州心裏從第一日見半夏的時候,就是把她當成一個平等對話的存在。
所以榨油機跟弩車這兩件事,他都全部交給半夏去做,還派了自己一個謀士給半夏打下手。
謀士見過半夏手段,自然也不敢看輕她一個孩子,言語中反而敬重討好居多。
這會兒他就當著半夏的代言人,跟那些木匠們訓話呢。
有圖紙在,還有謀士從中斡旋,半夏隻需要時不時指點一二,並不似當初在穀裏那樣親力親為,甚至都不用自己動手。
因為秦知州找來的這些木匠,其水準遠比姚木匠父子要高,單看圖紙他們就能明白絕大部分。
於是,終於閑下來的半夏總算想起要給連城墨去封信了。
之前她不是沒寫過,到乾州的時候就寫了,隻是那之後她一直在大夏皇眼線的眼皮子底下,哪怕燕家有秘密渠道,可那也是傳遞重要事情才用的。
攤開筆墨,半夏思考了一會兒才開始下筆,不一會兒白紙上就滿是她娟秀的字跡。
練了這許久,半夏的毛筆字也不再羞於見人了,等墨跡一幹,半夏就把信寄了出去,燕家有雄鷹傳信,不出幾日小古板一定能收到。
一想到他聽說自己攛掇外祖一家造反會出現的表情,半夏就笑了聲,他一定想不到自己會如此大膽吧?
而遠在理縣的連城墨的確是想不到,雖然,他其實也有這樣的想法來著,隻是到底還顧念著曾經輔佐的那位。
不過連城墨卻不是從半夏的來信知道的這事兒,而是從燕臨給他的信件字裏行間中,早就看出了端倪。
雖然小姑娘自乾州之後就一直沒再給他迴信,可他時常去信找燕家父子詢問小姑娘近況,也因此猜出了燕家可能要有大動作。
而半夏寄信給連城墨的這一日,他正好收到了燕臨給他寄的信,其中主要內容就是請求合作。
因為連城墨手裏有鐵礦,還能弄來大量的鹽,甚至理縣今年的收成是以往的三四倍。
武器,鹽,糧食,這幾樣對軍隊來說極其重要的東西,連城墨手裏都有,連城墨還是自家外甥女的師兄,那就相當於自己人。
所以燕臨想都沒想,就向連城墨發出了邀請,並許下重諾。
什麽重諾呢?
若他日燕家取得天下,連城墨可以居首功,封侯拜相無一不可,這承諾不可謂不重了。
尤其,連城墨今年才不過十一歲,可也正因為他才是個十一歲的小兒,燕臨在調查過他本人,以及他這短短半年多做出來的事情之後,果斷拋出了橄欖枝。
給連城墨的那封信裏更是字裏行間都是睥睨天下的意思。
連城墨也是第一次知道,原來忠心耿耿的燕國公竟然培養出來了如此一個野心勃勃的兒子,而前世折在戰場上的燕臨,竟然是這樣一個人。
隻是,燕家若想逐鹿天下,日後那位可還有機會?
連城墨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小姑娘可真是能給他出難題啊。
當初她著急離開,自己怎一點也沒看出小姑娘的心思呢?
連城墨手指敲擊著桌麵,許久後他又是輕輕一笑,即便他知道了又如何,看小姑娘照看自家弟弟甚至他的弟弟妹妹那樣,就知道她很是重親情。
既然得知燕家是她的外祖家,尤其現在這個局麵,還不顧一切排除萬難去查當年的事,甚至提前驚動了大夏皇,她又豈會不管。
罷了,就看在她的麵子上,答應這一次,如今他提早下場,局勢早跟前世不一樣了,且走且看吧。
想通了之後連城墨就不再糾結,不僅應下了燕臨請求合作的事情,還給了幾點建議。
信件寄出去之後連城墨就不再糾結,而是去忙其他的事。
小姑娘不過離開理縣一月,這裏已經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南麵城牆已經建成,不懼成王再來犯。
北麵也差不多,且安王如今被連城墨卡著脖子,輕易不會想動理縣,正好夾縫生存,高築牆,廣存糧,緩稱王。
雖然連城墨並不想稱王,但這也不耽誤他屯兵器,屯糧食。
外頭的糧食是買不進來了,所以理縣的糧食他自小姑娘走後就接手過來,看的跟眼珠子一樣。
如今連城墨手裏已經組建了一支一萬的墨家軍,部分是理縣本地招手的,部分是當初誠心投降的俘虜,還有部分是從外麵吸引過來投奔的百姓。
六月底,有部分莊稼成熟,未免下雨出問題,連城墨除了花錢請百姓幫忙收割,還把軍隊派了三分之一出去,連夜搶收糧食,脫粒,曬幹,裝入糧倉。
許多理縣有地的老百姓也在忙著收割自家莊稼,而外來那些沒有田地的看著縣衙糧倉爆滿,心裏也是美滋滋的。
雖然他們到了理縣來沒有分到地,但每日都有活幹,有工錢發,縣衙開的糧鋪也每日有糧食賣,價錢還不漲,這日子比之過去不知道美了多少。
過去他們比如今幹活還多,可卻不能讓一家老小吃飽,如今隻要有活幹就有工錢拿,工錢買了糧食還能有剩餘給家裏孩子老人扯布做衣服。
老百姓很容易滿足的,他們要的隻是吃飽穿暖而已,大家都覺得在理縣生活的日子像是掉進了福窩窩,別提多開心了。
一個個在連城墨不知道的情況下已經對理縣產生了歸屬感,更是對他這個理縣實際上的掌控人打從心裏的愛戴跟臣服。
等這陣子忙碌過去,連城墨收到半夏信件已經是好幾日之後了,而燕臨也拿到了連城墨的迴信。
他看著上麵給的幾條建議,不由露出喜色。
“夏夏這個師兄果然不是一般人。”燕臨喃喃自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