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又有一些人將許許多多的屍體抬到土山上,上麵早以擺滿許許多多的柴火。
劉協退到土山最邊緣的位置,手中接過士卒遞來的火把,朗聲道:“這些,都是在這次出征死難的同袍。他們和你們一樣年輕,和你們一樣憧憬著未來,和你們一樣要養育父母、兒女。
諸隊長出列。
眾多隊長小跑著來到劉協麵前。
“接火把。“
隊長們雙手顫抖的接過火把。
劉協用衣袖拂過眼角,淚水自他的眼眶噴湧而出,他聲音嘶啞的大喊著:“送同袍。你們可以放心,你們的子女、父母,朝廷自養之。“
說罷,劉協含著淚,轉身點燃一個柴堆。
隊長們也如劉協一般,找到屬於自己那一隊的士兵,點燃柴火堆。
烈火舔舐著屍體,將一具具曾經鮮活的生命化作飛迴。
隊長們、士卒們想到自己將來有一日也會如他們一般,不禁流淚,又想到將來會由陛下親自相送,又有些欣慰。
四周寂靜無聲,所有的士卒在壓抑的氛圍中,默默看著戰友。不知何時,百餘名穿著官袍的士人和一些衣著簡樸的孩童,到了土山下。
他們開始緩緩朗誦起來,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聽著讓賈詡改過的《正氣歌》,劉協又用袖子抹了一把眼眶,眼含著淚水,也跟著朗誦起來。隻是心裏卻不停嘀咕著,媽的,這東西比洋蔥還刺激。
士子、孩童們齊聲的朗誦,讓這個場麵悲情成分和肅穆變得更加濃厚。雖然軍士們隻能理解些許詩詞的意思,但他們還是感受到了這份悲壯的氛圍,不少人“啊''''的一聲便哭起來,這麽都止不住。
剩下的人,也雙眼通紅,默默流淚。
就連些許心性涼薄之人,也被這個氛圍所感染,落下些許淚水。
王允目光瞠然,連攥短了幾根胡須也毫不知覺。
經過長安之戰後,他知道自己不知兵事,劉協在軍事上比他強了許多。
但他無論如何都沒想到,彼此的差距能有這麽大。
這副萬人同哭的模樣,正是劉協成功凝聚軍心的表現。更令他驚訝的是,劉協居然真的和這些泥腿子兵一起慟哭,居然真的將士卒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無論如何,這副悲痛的模樣,是做不得假的。
想到此處,王允自被貶為大鴻臚來,滿心鬱鬱之氣,也就散了。比起個人的權勢,他更希望大漢複興,更希望作為一個棟梁流名史冊。
楊彪也默默不語,但他在意的並不是劉協,而是那百餘名士子,那朗誦的詩詞。
如此盛大的葬禮,這是頭一遭。令向來清貴的士子為大頭兵送葬,更是開天辟地的事情。但人家劉協都在給軍士送喪,他就算有意見,也不能、不敢言說。
看這些士卒的模樣,如果真敢跳出來,別說是四世三公,就算他是太上皇都不管用。
賈詡也目光閃爍,但他考慮的確是劉協對士子力量的運用。
多年來官本位思想,士子向來身份尊貴,劉協的身份就更是如此。
陛下不僅以身作則,親自給士兵們送喪,更是和士子們一起為他們朗誦。這會讓軍士們感到莫大的尊榮。以前劉協總說他是玩弄人心的高手,現在想來,陛下又何嚐不是呢?
戰死的士兵在眾人的嚎啕大哭中緩緩化為灰燼,穿著官袍的士子們提過來一些陶罐,上麵刻上了一個個對應名字,然後百夫長在士子的指點下,依次收攏戰死者的骨灰。
張忠雖然是劉協的副將,但他平時隻能指揮百人,隻有在劉協下放指揮權時,他才能指揮整支禁衛軍。因此,理論來說,他也是百夫長。
他,也在收攏骨灰的隊列中。
在收攏骨灰時,他迴頭小心看了劉協一眼,見他也在收攏骨灰。
軍中畢竟是個等級森嚴的地方,所以劉協收攏的不是普通戰死士兵的骨灰,而是戰死百夫長的骨灰。
張忠就在一邊看著,他知道陛下正收拾的那人,名字叫鄧雲。與他一樣被劉協選為百夫長,還和他競爭過劉協親衛副將的地位。
最後因為劉協看他長得更為憨厚,勝出一籌。
老實話,當初聽到鄧雲戰死時,他心裏還有些小小的竊喜。但如今想到,他們本就是一軍一體的同袍,不禁為自己當初的想法而羞愧。
於此同時,他還想到,鄧雲有陛下為其收斂屍骨,這輩子也算值了吧!
也許,將來我也會被陛下親手收好骨灰,送進忠魂殿吧?
忠魂殿,是陛下專門設立的安放將士屍骨之處。
陛下當初曾言,逝者雖去,後人卻不能將他們拋之腦後。便在長安內建了一座大殿,專門放置忠烈的骨灰,以供後人緬懷。
劉協將鄧雲的骨灰收攏進陶罐,已經灰頭土臉,兩道淚痕更為明晰。
戰死的百夫長就隻有一個鄧雲,因此劉協便抱著骨灰壇,將它親手交到鄧林的義子手上。
鄧林無兒無女,父母早就死在連年動亂中,因此朝廷便用他的俸祿,給他找了一個同樣無父無母的孤兒,更名易姓,為他傳承香火。
“這一壇,便是你義父鄧雲的骨灰。你原本流離失所,無父無母,如今既然當了鄧雲的義子,便能入義子學堂,用鄧平的俸祿供你讀書,養你吃食、穿衣。但以後,你也要供其香火。懂了嗎?“
“是,陛下。小人明白。“
他的眼神透露出對劉協的畏懼,但有些堅定,又有些希望。這是劉協所希望的模樣,如果連孩子都麻木了,那就真的一切都結束了。
“嗯。“
劉協滿意的點頭,忽然又問道:“可想好了姓名?“
那少年點點頭:“稟告陛下,我原本便是成皋人,姓王名林,一家隨著董卓西遷入了長安,在遷徙過程中,與阿父阿母分離,大概是死了。“
少年說到父母身死的時候,仍舊是一副平靜模樣。看來其雖然年不過十二,但已經見慣了生死。
劉協退到土山最邊緣的位置,手中接過士卒遞來的火把,朗聲道:“這些,都是在這次出征死難的同袍。他們和你們一樣年輕,和你們一樣憧憬著未來,和你們一樣要養育父母、兒女。
諸隊長出列。
眾多隊長小跑著來到劉協麵前。
“接火把。“
隊長們雙手顫抖的接過火把。
劉協用衣袖拂過眼角,淚水自他的眼眶噴湧而出,他聲音嘶啞的大喊著:“送同袍。你們可以放心,你們的子女、父母,朝廷自養之。“
說罷,劉協含著淚,轉身點燃一個柴堆。
隊長們也如劉協一般,找到屬於自己那一隊的士兵,點燃柴火堆。
烈火舔舐著屍體,將一具具曾經鮮活的生命化作飛迴。
隊長們、士卒們想到自己將來有一日也會如他們一般,不禁流淚,又想到將來會由陛下親自相送,又有些欣慰。
四周寂靜無聲,所有的士卒在壓抑的氛圍中,默默看著戰友。不知何時,百餘名穿著官袍的士人和一些衣著簡樸的孩童,到了土山下。
他們開始緩緩朗誦起來,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聽著讓賈詡改過的《正氣歌》,劉協又用袖子抹了一把眼眶,眼含著淚水,也跟著朗誦起來。隻是心裏卻不停嘀咕著,媽的,這東西比洋蔥還刺激。
士子、孩童們齊聲的朗誦,讓這個場麵悲情成分和肅穆變得更加濃厚。雖然軍士們隻能理解些許詩詞的意思,但他們還是感受到了這份悲壯的氛圍,不少人“啊''''的一聲便哭起來,這麽都止不住。
剩下的人,也雙眼通紅,默默流淚。
就連些許心性涼薄之人,也被這個氛圍所感染,落下些許淚水。
王允目光瞠然,連攥短了幾根胡須也毫不知覺。
經過長安之戰後,他知道自己不知兵事,劉協在軍事上比他強了許多。
但他無論如何都沒想到,彼此的差距能有這麽大。
這副萬人同哭的模樣,正是劉協成功凝聚軍心的表現。更令他驚訝的是,劉協居然真的和這些泥腿子兵一起慟哭,居然真的將士卒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無論如何,這副悲痛的模樣,是做不得假的。
想到此處,王允自被貶為大鴻臚來,滿心鬱鬱之氣,也就散了。比起個人的權勢,他更希望大漢複興,更希望作為一個棟梁流名史冊。
楊彪也默默不語,但他在意的並不是劉協,而是那百餘名士子,那朗誦的詩詞。
如此盛大的葬禮,這是頭一遭。令向來清貴的士子為大頭兵送葬,更是開天辟地的事情。但人家劉協都在給軍士送喪,他就算有意見,也不能、不敢言說。
看這些士卒的模樣,如果真敢跳出來,別說是四世三公,就算他是太上皇都不管用。
賈詡也目光閃爍,但他考慮的確是劉協對士子力量的運用。
多年來官本位思想,士子向來身份尊貴,劉協的身份就更是如此。
陛下不僅以身作則,親自給士兵們送喪,更是和士子們一起為他們朗誦。這會讓軍士們感到莫大的尊榮。以前劉協總說他是玩弄人心的高手,現在想來,陛下又何嚐不是呢?
戰死的士兵在眾人的嚎啕大哭中緩緩化為灰燼,穿著官袍的士子們提過來一些陶罐,上麵刻上了一個個對應名字,然後百夫長在士子的指點下,依次收攏戰死者的骨灰。
張忠雖然是劉協的副將,但他平時隻能指揮百人,隻有在劉協下放指揮權時,他才能指揮整支禁衛軍。因此,理論來說,他也是百夫長。
他,也在收攏骨灰的隊列中。
在收攏骨灰時,他迴頭小心看了劉協一眼,見他也在收攏骨灰。
軍中畢竟是個等級森嚴的地方,所以劉協收攏的不是普通戰死士兵的骨灰,而是戰死百夫長的骨灰。
張忠就在一邊看著,他知道陛下正收拾的那人,名字叫鄧雲。與他一樣被劉協選為百夫長,還和他競爭過劉協親衛副將的地位。
最後因為劉協看他長得更為憨厚,勝出一籌。
老實話,當初聽到鄧雲戰死時,他心裏還有些小小的竊喜。但如今想到,他們本就是一軍一體的同袍,不禁為自己當初的想法而羞愧。
於此同時,他還想到,鄧雲有陛下為其收斂屍骨,這輩子也算值了吧!
也許,將來我也會被陛下親手收好骨灰,送進忠魂殿吧?
忠魂殿,是陛下專門設立的安放將士屍骨之處。
陛下當初曾言,逝者雖去,後人卻不能將他們拋之腦後。便在長安內建了一座大殿,專門放置忠烈的骨灰,以供後人緬懷。
劉協將鄧雲的骨灰收攏進陶罐,已經灰頭土臉,兩道淚痕更為明晰。
戰死的百夫長就隻有一個鄧雲,因此劉協便抱著骨灰壇,將它親手交到鄧林的義子手上。
鄧林無兒無女,父母早就死在連年動亂中,因此朝廷便用他的俸祿,給他找了一個同樣無父無母的孤兒,更名易姓,為他傳承香火。
“這一壇,便是你義父鄧雲的骨灰。你原本流離失所,無父無母,如今既然當了鄧雲的義子,便能入義子學堂,用鄧平的俸祿供你讀書,養你吃食、穿衣。但以後,你也要供其香火。懂了嗎?“
“是,陛下。小人明白。“
他的眼神透露出對劉協的畏懼,但有些堅定,又有些希望。這是劉協所希望的模樣,如果連孩子都麻木了,那就真的一切都結束了。
“嗯。“
劉協滿意的點頭,忽然又問道:“可想好了姓名?“
那少年點點頭:“稟告陛下,我原本便是成皋人,姓王名林,一家隨著董卓西遷入了長安,在遷徙過程中,與阿父阿母分離,大概是死了。“
少年說到父母身死的時候,仍舊是一副平靜模樣。看來其雖然年不過十二,但已經見慣了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