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起碼,他們做的沒有那麽張揚了。
畢竟,除了劉協的親軍還沒有嚐過劫掠的甜頭外。
長安大漢朝廷的大部分士卒,都已經品嚐過了劫掠不勞而獲的味道。這種味道就如同嚐過人肉味的狗、熊一樣,正常來說不能再留下。
但劉協也沒有辦法,這個時代的軍隊本就是這樣。
軍餉缺少甚至不發,隻供給穿和兵甲,通過劫掠地方來提振士氣,維持軍隊凝聚力。至於軍法,劉協也對他們實在沒有多少想法。
隻希望他們渙散的軍紀,能不影響到他的皇廷禁衛軍就好。
當然,正常來說,通過定時發放軍餉一事,已經讓士兵稍稍收斂一點,搶劫的欲望有了明顯的下降。隻是,該搶他們肯定還是要搶。
九卿、三公等大臣,他們在收到勝利報告訊息後。次日便急匆匆領著城內的軍民來到北門,準備迎接王師和劉協的迴歸。
其中一眾官員排成兩排,左邊是劉協提拔的新派官員,右邊是仍舊具有巨大力量,具有天下人望的舊派大臣。兩者之間,可謂涇渭分明。
其中左邊排在最前端的自然是荀攸這個心腹寵臣,緊追其後的居然是賈詡這個降將。再後,便是一些原本會死在李傕、郭汜之亂中,岌岌無名的小官員,也被劉協一並提拔上來,當作心腹。
而右邊舊派大臣,排在最前麵的是楊彪,自王允失勢以後,他便以光祿大夫、京兆尹的名義和四世三公的名望,成為舊派大臣實際上的首領。
跟在楊彪之後的,不出所料是海內大儒王允。雖然他被貶為大鴻臚,暫時失了勢,但他原本名聲就夠高,又有除滅董卓的功勞,論地位、聲望仍舊穩壓大臣們一手。
也就是楊彪還能借著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人望,還能壓他幾分。
再後,便是三公之一,威望甚高的太尉馬日碑和黃門侍郎鍾繇、侍中伏完等等.....
乍看之下,舊派對比新派,無論實力或海內名望,差距不可謂不天差地別。
眾人在北門外,小心交頭接耳。
對於劉協的勝利,他們當然也高興,但這份高興之下,無論舊派還是新派,卻又隱藏著些許不安。這股不安在收到消息時便開始積攢,最終匯成一股暗流。
原因就是,殺敵五萬。或者說,敵人加上殺掉的“俘虜“共計五萬。
“殺俘“,這個字眼極大的刺痛了新派舊派臣子,讓他們忍不住迴憶起董卓統治的日子。
賈詡小心的撇了一眼荀攸,見他還是一臉木訥模樣,對眾人的議論充耳不聞。便轉過頭去,看向老神神叨叨,不言不語的楊彪,笑道:“此番陛下大勝,社稷穩固,真乃天眷我大漢。“
楊彪稍稍睜開眼睛,眯著眼笑道:“賈大人說的是。我大漢自光武以後,將將二百年來,從未見文武財政卓越至此之陛下。說不得便真是天佑大漢。“
老狐狸!
賈詡心裏“呸“了一聲,麵上仍舊和旬笑道:“自然二百年來,除卻光武外,自是無此等天姿卓著之帝王。就是不知楊大人,對我軍如何看法。“
楊彪仍舊打了個哈哈,笑道:“陛下文武雙全,又聽聞有新式練兵之法,我軍自然皆戰皆勝,無往不利。“
賈詡臉上仍舊笑著,毫不見異樣,但心裏氣得咬牙切齒,早就罵開了花。
這個死老狐狸,真就油鹽不進?
他也是愁啊!
陛下讓荀攸主管長安政務,讓他監察百官,兩者互為表裏,共同輔助劉協。
為了讓賈詡便宜行事,劉協甚至將長安司的一些控製權交給了賈詡。
近日,通過長安司來的,便是劉協的命令,調查清楚長安內新舊大臣以及各武官對他“殺俘“的態度,特別是舊派大臣,以及最重要的楊彪的態度。
幾日來,賈詡以及將長安大臣對此事的態度探聽的七七八八。
唯有最重要的楊彪,根本不動神色。
搞得賈詡大感頭疼,一來楊彪身份太高,他不敢也不能逼迫,隻能智取。二來,搞搞陰謀詭計,軍事策略還行,論起政治,楊彪這個在官場上打滾了大半輩子的人可就太厲害了。
端的是水潑不進,雷打不動。
賈詡兩天來又是上門拜訪,又是暗中查探,甚至連誘騙楊修詢問,他派人偷聽的法子都出來了,就是沒聽到楊彪對此的任何看法。
不得已,在陛下即將迴來的當下,他攤牌了。
結果這個老狐狸,居然還在和他打太極。但是他不能生氣,他還是要笑,好氣呀。
“嗬嗬嗬嗬“
賈詡仍舊笑著,越笑越陰冷。
縱是楊彪心性了得,被這個毒士這樣盯著,都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但他也沒辦法,身為朝廷大臣,又身負天下人望,一舉一動都牽扯甚大。東西隨便亂吃最多吃死自己,話說錯了,說不定會血流成河。
連自己弘農楊氏搞不好也要死上好些人。
自董卓入京,又到群雄討董,王允刺董卓以及後來的李傕、郭汜之亂。
他算是看清楚了,方今這個世道,有聲望的就是個政治花瓶,手下有兵有地盤的才是大爺。
當然,如果他願意憑借自己弘農楊氏四世三公的威望,也能拉出一個山頭,割據一方。
不說能超過袁紹、袁術兩人的勢力,畢竟就算同為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弘農楊氏和人家老袁家差距也不是一星半點。
但他們說不得也能超過劉表或在劉表、劉焉一個檔次,位居天下一流諸侯到二流諸侯之間。也不奢求平定天下,討平漢賊之類,割據一方,不論圖個富貴和自保都是可以的。
如果是年輕的時候,他真的有可能會這樣做。
但他已經老了,他已經不再去想爭霸天下這些事,子孫裏也沒有這種人才,強行做除了壞了楊家名聲外,不過是給人做嫁衣罷了。
所以,他選擇了待在朝廷。
朝廷興,他便隨著朝廷一起興起。朝廷若衰敗,他便跟著大漢殉葬,也不枉朝廷這些年來,多弘農楊氏的優待。
畢竟,除了劉協的親軍還沒有嚐過劫掠的甜頭外。
長安大漢朝廷的大部分士卒,都已經品嚐過了劫掠不勞而獲的味道。這種味道就如同嚐過人肉味的狗、熊一樣,正常來說不能再留下。
但劉協也沒有辦法,這個時代的軍隊本就是這樣。
軍餉缺少甚至不發,隻供給穿和兵甲,通過劫掠地方來提振士氣,維持軍隊凝聚力。至於軍法,劉協也對他們實在沒有多少想法。
隻希望他們渙散的軍紀,能不影響到他的皇廷禁衛軍就好。
當然,正常來說,通過定時發放軍餉一事,已經讓士兵稍稍收斂一點,搶劫的欲望有了明顯的下降。隻是,該搶他們肯定還是要搶。
九卿、三公等大臣,他們在收到勝利報告訊息後。次日便急匆匆領著城內的軍民來到北門,準備迎接王師和劉協的迴歸。
其中一眾官員排成兩排,左邊是劉協提拔的新派官員,右邊是仍舊具有巨大力量,具有天下人望的舊派大臣。兩者之間,可謂涇渭分明。
其中左邊排在最前端的自然是荀攸這個心腹寵臣,緊追其後的居然是賈詡這個降將。再後,便是一些原本會死在李傕、郭汜之亂中,岌岌無名的小官員,也被劉協一並提拔上來,當作心腹。
而右邊舊派大臣,排在最前麵的是楊彪,自王允失勢以後,他便以光祿大夫、京兆尹的名義和四世三公的名望,成為舊派大臣實際上的首領。
跟在楊彪之後的,不出所料是海內大儒王允。雖然他被貶為大鴻臚,暫時失了勢,但他原本名聲就夠高,又有除滅董卓的功勞,論地位、聲望仍舊穩壓大臣們一手。
也就是楊彪還能借著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人望,還能壓他幾分。
再後,便是三公之一,威望甚高的太尉馬日碑和黃門侍郎鍾繇、侍中伏完等等.....
乍看之下,舊派對比新派,無論實力或海內名望,差距不可謂不天差地別。
眾人在北門外,小心交頭接耳。
對於劉協的勝利,他們當然也高興,但這份高興之下,無論舊派還是新派,卻又隱藏著些許不安。這股不安在收到消息時便開始積攢,最終匯成一股暗流。
原因就是,殺敵五萬。或者說,敵人加上殺掉的“俘虜“共計五萬。
“殺俘“,這個字眼極大的刺痛了新派舊派臣子,讓他們忍不住迴憶起董卓統治的日子。
賈詡小心的撇了一眼荀攸,見他還是一臉木訥模樣,對眾人的議論充耳不聞。便轉過頭去,看向老神神叨叨,不言不語的楊彪,笑道:“此番陛下大勝,社稷穩固,真乃天眷我大漢。“
楊彪稍稍睜開眼睛,眯著眼笑道:“賈大人說的是。我大漢自光武以後,將將二百年來,從未見文武財政卓越至此之陛下。說不得便真是天佑大漢。“
老狐狸!
賈詡心裏“呸“了一聲,麵上仍舊和旬笑道:“自然二百年來,除卻光武外,自是無此等天姿卓著之帝王。就是不知楊大人,對我軍如何看法。“
楊彪仍舊打了個哈哈,笑道:“陛下文武雙全,又聽聞有新式練兵之法,我軍自然皆戰皆勝,無往不利。“
賈詡臉上仍舊笑著,毫不見異樣,但心裏氣得咬牙切齒,早就罵開了花。
這個死老狐狸,真就油鹽不進?
他也是愁啊!
陛下讓荀攸主管長安政務,讓他監察百官,兩者互為表裏,共同輔助劉協。
為了讓賈詡便宜行事,劉協甚至將長安司的一些控製權交給了賈詡。
近日,通過長安司來的,便是劉協的命令,調查清楚長安內新舊大臣以及各武官對他“殺俘“的態度,特別是舊派大臣,以及最重要的楊彪的態度。
幾日來,賈詡以及將長安大臣對此事的態度探聽的七七八八。
唯有最重要的楊彪,根本不動神色。
搞得賈詡大感頭疼,一來楊彪身份太高,他不敢也不能逼迫,隻能智取。二來,搞搞陰謀詭計,軍事策略還行,論起政治,楊彪這個在官場上打滾了大半輩子的人可就太厲害了。
端的是水潑不進,雷打不動。
賈詡兩天來又是上門拜訪,又是暗中查探,甚至連誘騙楊修詢問,他派人偷聽的法子都出來了,就是沒聽到楊彪對此的任何看法。
不得已,在陛下即將迴來的當下,他攤牌了。
結果這個老狐狸,居然還在和他打太極。但是他不能生氣,他還是要笑,好氣呀。
“嗬嗬嗬嗬“
賈詡仍舊笑著,越笑越陰冷。
縱是楊彪心性了得,被這個毒士這樣盯著,都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但他也沒辦法,身為朝廷大臣,又身負天下人望,一舉一動都牽扯甚大。東西隨便亂吃最多吃死自己,話說錯了,說不定會血流成河。
連自己弘農楊氏搞不好也要死上好些人。
自董卓入京,又到群雄討董,王允刺董卓以及後來的李傕、郭汜之亂。
他算是看清楚了,方今這個世道,有聲望的就是個政治花瓶,手下有兵有地盤的才是大爺。
當然,如果他願意憑借自己弘農楊氏四世三公的威望,也能拉出一個山頭,割據一方。
不說能超過袁紹、袁術兩人的勢力,畢竟就算同為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弘農楊氏和人家老袁家差距也不是一星半點。
但他們說不得也能超過劉表或在劉表、劉焉一個檔次,位居天下一流諸侯到二流諸侯之間。也不奢求平定天下,討平漢賊之類,割據一方,不論圖個富貴和自保都是可以的。
如果是年輕的時候,他真的有可能會這樣做。
但他已經老了,他已經不再去想爭霸天下這些事,子孫裏也沒有這種人才,強行做除了壞了楊家名聲外,不過是給人做嫁衣罷了。
所以,他選擇了待在朝廷。
朝廷興,他便隨著朝廷一起興起。朝廷若衰敗,他便跟著大漢殉葬,也不枉朝廷這些年來,多弘農楊氏的優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