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人們常說萬物有靈,你聽那架上八哥囫圇學語;看那看門黃狗夜吠生人;歎那耕田老牛被賣落淚。你當隻有會跑會叫的東西有那靈性嗎?實則不然,在有些妙人眼裏,哪怕是一把扇子、一支畫筆、一套茶具,用得時日久了,就沾染了人氣,變得可愛了。更有甚者,還講究眼緣,會朝那死物一訴心腸,好不快活。
本書所記的,就是一棵在妙人眼裏有了靈的銀杏樹,品味它看到的聽到的故事。
也記不清是哪朝哪代,隻知道有這麽一個鄒姓的書生,祖上曾也做過官,倒是難得的書香世族,可惜一味的清貴慣了,得罪了朝中權貴,被免了官職,趕迴原籍,家族中人又不諳世俗經濟之道,兼之人丁單薄,故此日漸沒落。後來一脈單傳,傳到鄒書生這一代,家中能變賣的都已變賣,隻剩下一小匣子孤本和一箱拓本,這些東西,鄒書生以前哪怕是揭不開米鍋,餓著肚子,也是不賣的,列為看官聽他怎麽說:“若把書本賣了,書本定會埋怨小生讀完了就厭棄它,恨小生薄情寡義,所以啊,哪怕是餓死,小生也是要抱著書兄死的!”
要說這鄒書生,其實頗有祖風,學識品貌俱是上佳,前幾年家裏唯一還剩下的老母一病就病死了,守了幾年孝,錯過了科舉,到這年鄉試,他中了經魁,隻待來年上京城參加會試。
有鄉紳見他家貧,遂邀他給自家幼子當啟蒙先生,一來,啟蒙幾個孩童花不了多少精力,二來,又能借此攢些束脩,以為上京的盤纏。
光陰荏苒,大半年過去,鄒書生把一箱書本交給那鄉紳保管,隻帶上幾部孤本並盤纏衣物,上京趕考去了。
本朝自開國以來,一直國泰民安,所以即使晚上,京師城門也是大開,不像前朝內憂外患,未時二刻就是緊閉城門。所以民間有歌唱到:“城門開,天下安;城門關,天下災……”
且說這鄒書生時而搭上牛車,時而徒步行走,緊趕慢趕,不消兩月就到了離京城不遠的燕子坡附近。
鄒書生問了一路過的賣炭老翁,便知道此處沒有可借宿的人家,要是想天黑前進京,少不得舍了腳下的官道大路,改走山間小道才能快些。時日正是寒冬臘月之際,若能早些進京城找家客棧住下,也好免遭露宿嚴寒之苦。
正記著老翁說的小道岔路的諸多事宜,忽聽身後夾雜著陣陣馬蹄聲的吆喝:“閃開,閃開,別擋道!”
鄒書生和老翁慌忙間驅著牛車避開,隻見一隊馬車唿嘯而過,卷起漫天飛沙,“轟隆”的馬蹄聲震得耳膜都疼了,若非閃得及時,現在隻怕是連命都沒了。
鄒書生理好衣衫,又謝過老翁,往老翁所指的小道行去。想到方才的驚險,鄒書生一陣氣難平。
此番會試若順利,殿試一過,我日後必是前途似錦。等有了錢,趕路時我也定要坐上那般威風的馬車。
又想那馬車是什麽樣子,隻是剛剛光顧著躲了,愣是沒去細看,不禁後悔不迭。卻不想,這麽一走神的功夫,拐了幾條岔路也不記得了,這說是山間小道,可正兒八經不是那土石官道,根本辨不清這是不是老翁所說的那條了,連退也不知往哪裏才是迴去的路了。
兜兜轉轉了快一個時辰,眼見天都要暗了,鄒書生不免心急如焚。踉踉蹌蹌地爬上高處的小土包,想著找出一條道兒來,可這肉眼凡胎,哪能找到些什麽來。這寒風瑟瑟的,鄒書生卻急得出了一頭的汗,在山間迷路可非同小可,一個不甚就是曝屍荒野啊。
情急之下,鄒書生一腳踏空,身子一軟,就從小土包上跌落,又一直順勢往下滾,胡亂間抓著了些野草,略微緩衝了點,卻難以支撐片刻,如此危機關頭,竟是連個聲兒也發不出來,喉嚨裏像被什麽東西堵住了。
雖如此,腦袋倒是清醒的很。
燕子坡啊燕子坡,你這分明該叫“落鳳坡”啊!卻不想當年一語成讖,可憐了我懷裏的孤本,要與小生一同葬身山林,從此銷聲匿跡,實屬可惜。
要說這鄒書生也是命不該絕,跌落之處,正好有株三丈有餘的銀杏樹,鄒書生手腳亂用,硬生生被他掛在近碗口粗的樹枝上。
睜眼一看,離地麵也就半人高,地上鋪滿了金黃色的銀杏葉,不禁大喜,隨即放開手腳,落到了地上。
鄒書生一屁股坐在還算鬆軟的樹葉地上,再也不想起來了一摸身子,所幸除了幾處擦傷,倒也沒什麽大礙。對於一個文弱書生來說,今日種種,恨不得讓他折壽十年。
就這一會兒功夫,天也幾乎黑了,鄒書生掏出懷裏的孤本,看了無恙後,緊了緊棉衣,隻能在此湊合一晚了。心想著: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以此聊表安慰,遂沉沉睡去。
隻是如今乃是嚴冬,又是在山林裏,冰冷刺骨得更加讓人難熬,到了半夜,竟是被凍得時醒時眠,整個人昏昏沉沉的。鄒書生恍惚間抓了幾把銀杏葉擱在身上,這鴨掌大小的葉子成了他的被子,聊勝於無。
次日早間,鄒書生迷糊地睜開眼,一陣哆嗦地起了身,銀杏葉嘩啦啦地散開。抬頭一看這棵救了自己性命的銀杏樹,真是“狀如虯怒遠飛揚,勢如蠖曲時起伏。”古人誠不欺我,可惜樹上早就沒有一片葉子,光禿禿的,就是原本有的,也經不起昨日的折騰,又摩挲了一番衣襟上的銀杏葉,感慨道:“多謝樹兄救我,又賜小生樹葉蔽身,此番若能脫離此地,必不忘樹兄再造之恩呐!”
許是這樹與鄒書生有緣,他話音剛落,就聽得遠處“哞哞”的一陣牛叫,原來是那賣炭老翁正趕著載了些炭塊的牛車往京城走呢。鄒書生此刻不管來者是誰,縱使已經一天滴水未進,卻不知哪來的力氣大聲嘶吼:“好心人,救我則個!”
原來,鄒書生轉悠了半天,離官道就差了一箭之地,又趕巧老翁出門,這老牛又叫了一聲。真真是說不盡,道不明的因緣際會。
後來,老翁用牛車載著鄒書生到了京城,臨別之際,鄒書生掏出懷中的一部孤本送給了老翁,讓他賣了錢,好生買件像樣的過冬衣裳。
按他的話說:“我自己是寧死也不賣書本,如今我把書送給救命恩人,恩公如何處置,都由不得我了。”
又囑咐老翁,若是伐薪山間,看到樹枝上係著兩根布條的銀杏樹,要他千萬不要傷它,言道:“此番會試之後,無論結果如何,都會來看望救小生一命的銀杏樹。”
鄒書生進了城,好生修養了一番,準備即將開始的春闈。
銀杏樹也在準備它的“春闈”,它積蓄力量,準備在春天吐露新芽……
緣分二字,誰說得清呢?
</p>
人們常說萬物有靈,你聽那架上八哥囫圇學語;看那看門黃狗夜吠生人;歎那耕田老牛被賣落淚。你當隻有會跑會叫的東西有那靈性嗎?實則不然,在有些妙人眼裏,哪怕是一把扇子、一支畫筆、一套茶具,用得時日久了,就沾染了人氣,變得可愛了。更有甚者,還講究眼緣,會朝那死物一訴心腸,好不快活。
本書所記的,就是一棵在妙人眼裏有了靈的銀杏樹,品味它看到的聽到的故事。
也記不清是哪朝哪代,隻知道有這麽一個鄒姓的書生,祖上曾也做過官,倒是難得的書香世族,可惜一味的清貴慣了,得罪了朝中權貴,被免了官職,趕迴原籍,家族中人又不諳世俗經濟之道,兼之人丁單薄,故此日漸沒落。後來一脈單傳,傳到鄒書生這一代,家中能變賣的都已變賣,隻剩下一小匣子孤本和一箱拓本,這些東西,鄒書生以前哪怕是揭不開米鍋,餓著肚子,也是不賣的,列為看官聽他怎麽說:“若把書本賣了,書本定會埋怨小生讀完了就厭棄它,恨小生薄情寡義,所以啊,哪怕是餓死,小生也是要抱著書兄死的!”
要說這鄒書生,其實頗有祖風,學識品貌俱是上佳,前幾年家裏唯一還剩下的老母一病就病死了,守了幾年孝,錯過了科舉,到這年鄉試,他中了經魁,隻待來年上京城參加會試。
有鄉紳見他家貧,遂邀他給自家幼子當啟蒙先生,一來,啟蒙幾個孩童花不了多少精力,二來,又能借此攢些束脩,以為上京的盤纏。
光陰荏苒,大半年過去,鄒書生把一箱書本交給那鄉紳保管,隻帶上幾部孤本並盤纏衣物,上京趕考去了。
本朝自開國以來,一直國泰民安,所以即使晚上,京師城門也是大開,不像前朝內憂外患,未時二刻就是緊閉城門。所以民間有歌唱到:“城門開,天下安;城門關,天下災……”
且說這鄒書生時而搭上牛車,時而徒步行走,緊趕慢趕,不消兩月就到了離京城不遠的燕子坡附近。
鄒書生問了一路過的賣炭老翁,便知道此處沒有可借宿的人家,要是想天黑前進京,少不得舍了腳下的官道大路,改走山間小道才能快些。時日正是寒冬臘月之際,若能早些進京城找家客棧住下,也好免遭露宿嚴寒之苦。
正記著老翁說的小道岔路的諸多事宜,忽聽身後夾雜著陣陣馬蹄聲的吆喝:“閃開,閃開,別擋道!”
鄒書生和老翁慌忙間驅著牛車避開,隻見一隊馬車唿嘯而過,卷起漫天飛沙,“轟隆”的馬蹄聲震得耳膜都疼了,若非閃得及時,現在隻怕是連命都沒了。
鄒書生理好衣衫,又謝過老翁,往老翁所指的小道行去。想到方才的驚險,鄒書生一陣氣難平。
此番會試若順利,殿試一過,我日後必是前途似錦。等有了錢,趕路時我也定要坐上那般威風的馬車。
又想那馬車是什麽樣子,隻是剛剛光顧著躲了,愣是沒去細看,不禁後悔不迭。卻不想,這麽一走神的功夫,拐了幾條岔路也不記得了,這說是山間小道,可正兒八經不是那土石官道,根本辨不清這是不是老翁所說的那條了,連退也不知往哪裏才是迴去的路了。
兜兜轉轉了快一個時辰,眼見天都要暗了,鄒書生不免心急如焚。踉踉蹌蹌地爬上高處的小土包,想著找出一條道兒來,可這肉眼凡胎,哪能找到些什麽來。這寒風瑟瑟的,鄒書生卻急得出了一頭的汗,在山間迷路可非同小可,一個不甚就是曝屍荒野啊。
情急之下,鄒書生一腳踏空,身子一軟,就從小土包上跌落,又一直順勢往下滾,胡亂間抓著了些野草,略微緩衝了點,卻難以支撐片刻,如此危機關頭,竟是連個聲兒也發不出來,喉嚨裏像被什麽東西堵住了。
雖如此,腦袋倒是清醒的很。
燕子坡啊燕子坡,你這分明該叫“落鳳坡”啊!卻不想當年一語成讖,可憐了我懷裏的孤本,要與小生一同葬身山林,從此銷聲匿跡,實屬可惜。
要說這鄒書生也是命不該絕,跌落之處,正好有株三丈有餘的銀杏樹,鄒書生手腳亂用,硬生生被他掛在近碗口粗的樹枝上。
睜眼一看,離地麵也就半人高,地上鋪滿了金黃色的銀杏葉,不禁大喜,隨即放開手腳,落到了地上。
鄒書生一屁股坐在還算鬆軟的樹葉地上,再也不想起來了一摸身子,所幸除了幾處擦傷,倒也沒什麽大礙。對於一個文弱書生來說,今日種種,恨不得讓他折壽十年。
就這一會兒功夫,天也幾乎黑了,鄒書生掏出懷裏的孤本,看了無恙後,緊了緊棉衣,隻能在此湊合一晚了。心想著: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以此聊表安慰,遂沉沉睡去。
隻是如今乃是嚴冬,又是在山林裏,冰冷刺骨得更加讓人難熬,到了半夜,竟是被凍得時醒時眠,整個人昏昏沉沉的。鄒書生恍惚間抓了幾把銀杏葉擱在身上,這鴨掌大小的葉子成了他的被子,聊勝於無。
次日早間,鄒書生迷糊地睜開眼,一陣哆嗦地起了身,銀杏葉嘩啦啦地散開。抬頭一看這棵救了自己性命的銀杏樹,真是“狀如虯怒遠飛揚,勢如蠖曲時起伏。”古人誠不欺我,可惜樹上早就沒有一片葉子,光禿禿的,就是原本有的,也經不起昨日的折騰,又摩挲了一番衣襟上的銀杏葉,感慨道:“多謝樹兄救我,又賜小生樹葉蔽身,此番若能脫離此地,必不忘樹兄再造之恩呐!”
許是這樹與鄒書生有緣,他話音剛落,就聽得遠處“哞哞”的一陣牛叫,原來是那賣炭老翁正趕著載了些炭塊的牛車往京城走呢。鄒書生此刻不管來者是誰,縱使已經一天滴水未進,卻不知哪來的力氣大聲嘶吼:“好心人,救我則個!”
原來,鄒書生轉悠了半天,離官道就差了一箭之地,又趕巧老翁出門,這老牛又叫了一聲。真真是說不盡,道不明的因緣際會。
後來,老翁用牛車載著鄒書生到了京城,臨別之際,鄒書生掏出懷中的一部孤本送給了老翁,讓他賣了錢,好生買件像樣的過冬衣裳。
按他的話說:“我自己是寧死也不賣書本,如今我把書送給救命恩人,恩公如何處置,都由不得我了。”
又囑咐老翁,若是伐薪山間,看到樹枝上係著兩根布條的銀杏樹,要他千萬不要傷它,言道:“此番會試之後,無論結果如何,都會來看望救小生一命的銀杏樹。”
鄒書生進了城,好生修養了一番,準備即將開始的春闈。
銀杏樹也在準備它的“春闈”,它積蓄力量,準備在春天吐露新芽……
緣分二字,誰說得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