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始皇駕崩與秘不發喪:


    秦始皇,這位統一六國、開創帝製的雄主,在位期間多次巡遊天下,以彰顯皇權之威。然而,在公元前210年,他的最後一次巡遊卻成為了曆史的轉折點。


    是年,秦始皇在病中開始了他的最後一次巡遊,目的地是南方。隨行的有趙高、李斯等重臣,以及他的次子胡亥。此次巡遊,秦始皇的身體狀況已經十分糟糕,然而,他仍然堅持要親眼看到帝國的遼闊疆域。


    秦始皇的駕崩


    在巡遊途中,秦始皇的病情急劇惡化。公元前210年,他在沙丘宮(今河北省沙河市)駕崩。秦始皇的駕崩,對於當時的朝廷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然而,趙高和李斯等人深知,秦始皇的死訊一旦傳出,整個帝國將會陷入空前的混亂。


    趙高的秘不發喪


    在秦始皇駕崩之後,趙高立刻采取了秘不發喪的策略。他深知,秦始皇的死亡將會引發一係列的政治鬥爭,而自己作為秦始皇的寵臣,有責任確保帝國的穩定。於是,他決定暫時隱瞞秦始皇的死訊,以便有足夠的時間來策劃接下來的行動。


    趙高的秘不發喪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他嚴格控製了秦始皇的遺體,確保不會有任何人泄露消息。秦始皇的遺體被密封在車中,由趙高親自監督,隻有少數親信知曉真相。


    其次,趙高利用秦始皇的名義,繼續發布命令,維持朝廷的正常運轉。他巧妙地利用了秦始皇的權威,使得朝廷在一段時間內仍然保持穩定。


    再次,趙高積極與李斯溝通,試圖說服他支持自己立胡亥為帝的計劃。趙高深知,李斯作為秦朝的丞相,他的支持對於自己篡改遺詔、掌握實權至關重要。


    秘不發喪的後果


    趙高的秘不發喪策略雖然暫時維持了帝國的穩定,但也帶來了一係列嚴重的後果:


    首先,秘不發喪使得秦始皇的死亡成為一個秘密,這為趙高的陰謀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得以在暗處策劃,逐步排除異己,安插親信。


    其次,秘不發喪使得朝中的大臣們對秦始皇的死訊一無所知,這導致了他們在關鍵時刻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為趙高的權謀提供了便利。


    最後,秘不發喪也加劇了朝中的不穩定因素。一旦秦始皇的死訊傳出,朝中的權力真空將會引發激烈的權力鬥爭,這對於帝國的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


    秦始皇的駕崩與趙高的秘不發喪,成為了沙丘之變的起點。這一事件不僅揭示了秦朝內部的權力鬥爭,也為趙高的陰謀和李斯的猶豫埋下了伏筆,最終導致了秦朝的動蕩和衰落。


    二、沙丘之變過程:


    2、胡亥位與趙高的權謀


    沙丘之變,一場關乎秦朝命運的風雲變幻,在秦始皇駕崩後悄然拉開序幕。趙高的陰謀與權謀,成為了這場變局中的關鍵因素。


    秦始皇駕崩後,趙高深知,若要確保自己的地位和權力,必須迅速確立新皇帝。於是,他將目光投向了秦始皇的次子胡亥。胡亥年幼無知,易於操控,正是趙高理想的傀儡。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趙高開始了一係列的權謀活動。


    首先,趙高利用秘不發喪的策略,控製了秦始皇的遺體,同時以秦始皇的名義發布命令,維持朝廷的正常運轉。在這段時間裏,趙高積極策劃,尋找合適的時機和方式,以便順利地將胡亥推上皇位。


    以下是趙高權謀的具體過程:


    篡改遺詔


    趙高深知,秦始皇生前並未指定胡亥為繼承人。為了使胡亥即位合法化,趙高與李斯密謀,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他們偽稱秦始皇遺命,指定胡亥為帝,並封趙高為丞相,李斯為禦史大夫。這一篡改,使得胡亥的即位有了“合法”的依據。


    排除異己


    為了確保胡亥即位後自己能夠掌握實權,趙高在朝廷中積極排除異己。他利用各種手段,包括誣陷、威脅等,將不支持胡亥即位的朝臣一一清除。這樣一來,趙高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穩固,權勢也越來越大。


    控製胡亥


    胡亥即位後,趙高立即開始控製這位年輕的皇帝。他利用胡亥的年幼無知,不斷灌輸自己的思想,使胡亥對自己言聽計從。趙高還通過各種手段,使胡亥沉迷於聲色犬馬,疏於朝政,從而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


    操縱朝政


    在胡亥即位後,趙高實際上掌握了朝政大權。他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斂財,排除異己,提拔親信。在趙高的操控下,秦朝的朝政日益混亂,法製被破壞,社會矛盾加劇。


    胡亥即位與趙高的權謀,使得秦朝的政治形勢更加動蕩。趙高的權謀不僅導致了秦朝法製的破壞,還加劇了內部的矛盾。在趙高的操控下,秦朝的統治日益衰落,最終走向了。沙丘之變,成為了秦朝衰落的轉折點,也揭示了權力鬥爭的殘酷和無情。


    3、李斯的屈服與秦朝內部的動蕩


    沙丘之變中,李斯的屈服成為了趙高權謀得逞的關鍵因素。這位曾經的秦朝重臣在關鍵時刻的猶豫與屈服,不僅加劇了秦朝內部的動蕩,也為秦朝的迅速衰落埋下了伏筆。


    李斯作為秦始皇的寵臣和秦朝的丞相,本應忠誠於國家,維護法治,但麵對趙高的陰謀,他卻選擇了屈服。以下是李斯屈服與秦朝內部動蕩的具體過程:


    李斯的猶豫


    在秦始皇駕崩後,趙高秘不發喪,李斯作為秦始皇身邊的重要人物,理應立即采取行動,但他在關鍵時刻卻猶豫不決。李斯深知趙高的為人,也明白趙高的陰謀對秦朝的危害,但他擔心自己的地位和生命安全。這種猶豫,使得李斯沒有及時揭露趙高的陰謀,也沒有阻止胡亥的即位。


    趙高的威脅與利誘


    趙高深知李斯的重要性,為了確保自己的計劃順利進行,他采取了威脅與利誘的手段。趙高利用李斯的家人作為人質,威脅李斯不得反抗。同時,趙高也以高官厚祿為誘餌,許諾李斯在胡亥即位後仍能保持權勢。在趙高的雙重壓力下,李斯最終選擇了屈服。


    李斯的屈服


    李斯在趙高的威脅與利誘下,最終選擇了沉默。他不僅沒有揭露趙高的陰謀,反而與趙高合作,共同篡改遺詔,推舉胡亥即位。李斯的屈服,使得趙高的權謀得以成功,也使得秦朝的內部矛盾進一步加劇。


    秦朝內部的動蕩


    李斯的屈服,引發了秦朝內部的動蕩。一方麵,趙高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排除異己,提拔親信,使得朝政日益混亂。另一方麵,李斯的屈服也引起了其他朝臣的不滿和猜疑,朝中的權力鬥爭愈發激烈。以下是秦朝內部動蕩的具體表現:


    朝臣之間的分裂:李斯的屈服使得一些忠誠於秦朝的朝臣感到失望,他們開始秘密串聯,試圖揭露趙高的陰謀,但力量分散,難以形成有效的反抗。


    法製的破壞:趙高掌握實權後,開始破壞秦朝的法製,以自己的喜好和利益為轉移,使得法律失去了公正性和權威性。


    社會矛盾的加劇:趙高的權謀和李斯的屈服,加劇了社會矛盾。百姓對秦朝的統治感到不滿,盜賊四起,民不聊生。


    李斯的屈服與秦朝內部的動蕩,為秦朝的迅速衰落埋下了伏筆。在趙高的操控下,秦的統治日益衰落,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沙丘之變,不僅是一場權力的爭奪,更是秦朝由盛轉衰的曆史轉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史長河小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用戶45700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用戶457000並收藏中國曆史長河小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