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華寺中的銀杏樹下,淨玄大師抬頭看著已經變得金黃的樹葉,不由心中有些感慨。
“銀杏一片黃,便是秋意了。”
寺中種了不少銀杏樹,秋風漸寒,本是翠綠的樹葉幾乎一夜之間就轉為金色,碧空如洗下,碎金燦燦,隻讓人覺得秋高氣爽,心曠神怡。
銀杏因素有佛性,寺院中多有種植,而大華寺之中種了這樣多的銀杏樹,看似一層不染風光月霽,寺內卻藏汙納垢,不堪與人說道。
世間諸事,多是如此。
顧嬌與淨玄大師一起站在銀杏樹下,看著胡好好與寧寧以及綠衣在不遠處嬉戲玩耍,不由道:“是啊,等到開春,大師的法會應當就能順利進行了。”
她抬頭看看天空,那時候,自己會在哪裏呢?
她已經與淨玄聊過了惠文,也提到了當初在鬆明觀有過一麵之緣的盧娘子。
據淨玄大師說,盧娘子的幼子身上似乎並不是病,而是一種咒術。
他已經盡力,但也隻能保住盧小郎君的性命,並不能解開他身上的咒術。
要解開咒術,隻能是下咒之人。
而下咒之人是誰,連盧娘子都毫無頭緒,隻能將小郎君帶迴去,養在家中,好在隻要精心照顧著,孩子總不會立刻就喪命。
“如今天下太平,為何還是有如此多的妖魔橫行,戕害百姓呢?”顧嬌有些不解。
雖然她這十年遊曆了大江南北,卻也走不完整個大順的萬裏江山。顧嬌隻有一個,妖魔鬼怪卻有無數。盡管她身邊的胡好好已能獨當一麵,寧寧跟東倉君也不容小覷,一路行來,除去了不少魑魅魍魎,仍是不夠。
以她一人之力,不足以解天下之危。
按顧嬌的理解,除了如她這樣的修行之人妖除魔之外,還有遊走於人間界的散仙,以及道行高深的道士、僧人,即便這些都沒有,人間的城隍爺也應當守護一方百姓,維護他們的安全。
戰亂之後,已經十年了,妖鬼作亂,為何仍不見天庭鬥部派出神將下界除妖?
還是說,他們眼中隻看得到那些稱霸一方的妖王?
對人間種種亂象,天庭的不作為,著實讓人費解。
而淨玄大師供奉的是藥師琉璃光如來,對於天庭之事,他也說不上來,隻對顧嬌道:“萬事皆有因果,也許,此迴的因,不在人間吧。”
顧嬌聽得一驚,她倒未曾想到這一點。
說起來,之前阮娘子也說過,天庭有些亂。
顧嬌望望天空,可惜,天庭終究是天庭,人間到底是人間。
淨玄大師見她仰望天空,半天不做聲,有些好奇的問道:“顧娘子在想什麽?”
“我在想,天與地,天庭與人間。”
顧嬌迴過神來,微微一笑。
自上古洪荒以來,天總是天,永遠高高在上,永遠傲慢,對人間,永遠不屑一顧。
在天看來,凡人如同螻蟻,他們的一生如此短暫,微如塵埃,即便有些本領,在天地的永恆之中,也是曇花一現,如此不值一提。
可那是許多許多年前了。
自從天上有了天庭,有了天帝,有了三十六重天。
世間漸漸變得不同。
上古的神姑且不論,他們如今多數已經隨著時間而消亡,或者隱居起來,輕易不會過問世間事。
而天庭的那些神仙,除了真正的上古大神,有許多都是從人間飛升而來的,他們的法力道行,歸根結底,是來自於自身的德行,與人間供奉的香火,還有普通民眾們對神的敬重與信仰。
人間,在支撐著天庭。
天壓製地,地服從天,這些上古以來的天道倫理,到了如今,已經大有不同。
淨玄大師看著顧嬌,他有一種奇異的感覺,這位娘子,比起十年前,似乎更為通透了,世人常說,達人知命,是指通達事理之人安於現狀,這位顧娘子,卻並非如此。
她更通透了,通透,卻不安於現狀。
淨玄能從她的那雙黑金異瞳中,看到躍動的光,如金似火,如朝陽般燦爛。
“顧娘子,貧僧覺得,天庭與人間,講究的是一個平衡。”
“平衡?”
這想法,與顧嬌不謀而合。
“所謂陰陽調和,因果相承,都是源自天地間的平衡。自然,這是貧僧一家之言,娘子一聽也罷了。”
淨玄說完,又往前走了幾步,問道:“那華廣養小鬼的地方,娘子可帶我去看一看。”
“好。”
淨玄大師不再繼續這個話題,顧嬌便也不談。
今日大師已經說了太多,再說,便要破戒了。
許多事情,其實不在言語之中。
顧嬌深知這一點,修行之人,重在感悟,一點一滴,其實都在雙眼看過的景,腳下走過的路,吃下的每一口食物,喝下的每一滴水中。
淨玄大師的一句話,也許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參透其意。
顧嬌並不介意,她隻覺得欣喜。
……
從大華寺迴去,淨玄大師暫時先住在皇城之中,而顧嬌則帶著兩個小丫頭迴了萬福坊。
累了一天,早早用了飯便休息了。
到了晚間,顧嬌獨自一人,閉上雙眼。
睡意漸漸襲來。
房中點了一支蠟燭,燭火飄搖,在房中投下一道淡淡的影子。
燭火忽明忽暗,影子也忽大忽小,漸漸,那道影子化作了一名女子的身形,片刻後,從影子中,伸出一隻手來。
顧嬌睜開眼睛,看著一名女子從牆上走下。
她穿著一身八卦道袍,頭戴魚尾金冠,膚白勝雪,烏發如鴉,容貌豔麗嬌媚,如春日裏廊下盛放的紫紅芍藥。
“害我徒兒的人,就是你嗎?”
她冷眼看著顧嬌,咬牙切齒的問道。
顧嬌仍坐在臥榻之上,但她眼中看到的景象,已經與未入睡之前,大有不同了。
自己與這女子之外的一切,都隱入黑暗之中,再也看不分明。偏偏房中的燭光明亮,能將女子身影照得纖毫畢現,連她臉上的傲慢與冰冷殺意,都那般直白清晰。
這女子道行極高,在顧嬌的夢中,不請自來。
“你的徒兒,是誰?”
“銀杏一片黃,便是秋意了。”
寺中種了不少銀杏樹,秋風漸寒,本是翠綠的樹葉幾乎一夜之間就轉為金色,碧空如洗下,碎金燦燦,隻讓人覺得秋高氣爽,心曠神怡。
銀杏因素有佛性,寺院中多有種植,而大華寺之中種了這樣多的銀杏樹,看似一層不染風光月霽,寺內卻藏汙納垢,不堪與人說道。
世間諸事,多是如此。
顧嬌與淨玄大師一起站在銀杏樹下,看著胡好好與寧寧以及綠衣在不遠處嬉戲玩耍,不由道:“是啊,等到開春,大師的法會應當就能順利進行了。”
她抬頭看看天空,那時候,自己會在哪裏呢?
她已經與淨玄聊過了惠文,也提到了當初在鬆明觀有過一麵之緣的盧娘子。
據淨玄大師說,盧娘子的幼子身上似乎並不是病,而是一種咒術。
他已經盡力,但也隻能保住盧小郎君的性命,並不能解開他身上的咒術。
要解開咒術,隻能是下咒之人。
而下咒之人是誰,連盧娘子都毫無頭緒,隻能將小郎君帶迴去,養在家中,好在隻要精心照顧著,孩子總不會立刻就喪命。
“如今天下太平,為何還是有如此多的妖魔橫行,戕害百姓呢?”顧嬌有些不解。
雖然她這十年遊曆了大江南北,卻也走不完整個大順的萬裏江山。顧嬌隻有一個,妖魔鬼怪卻有無數。盡管她身邊的胡好好已能獨當一麵,寧寧跟東倉君也不容小覷,一路行來,除去了不少魑魅魍魎,仍是不夠。
以她一人之力,不足以解天下之危。
按顧嬌的理解,除了如她這樣的修行之人妖除魔之外,還有遊走於人間界的散仙,以及道行高深的道士、僧人,即便這些都沒有,人間的城隍爺也應當守護一方百姓,維護他們的安全。
戰亂之後,已經十年了,妖鬼作亂,為何仍不見天庭鬥部派出神將下界除妖?
還是說,他們眼中隻看得到那些稱霸一方的妖王?
對人間種種亂象,天庭的不作為,著實讓人費解。
而淨玄大師供奉的是藥師琉璃光如來,對於天庭之事,他也說不上來,隻對顧嬌道:“萬事皆有因果,也許,此迴的因,不在人間吧。”
顧嬌聽得一驚,她倒未曾想到這一點。
說起來,之前阮娘子也說過,天庭有些亂。
顧嬌望望天空,可惜,天庭終究是天庭,人間到底是人間。
淨玄大師見她仰望天空,半天不做聲,有些好奇的問道:“顧娘子在想什麽?”
“我在想,天與地,天庭與人間。”
顧嬌迴過神來,微微一笑。
自上古洪荒以來,天總是天,永遠高高在上,永遠傲慢,對人間,永遠不屑一顧。
在天看來,凡人如同螻蟻,他們的一生如此短暫,微如塵埃,即便有些本領,在天地的永恆之中,也是曇花一現,如此不值一提。
可那是許多許多年前了。
自從天上有了天庭,有了天帝,有了三十六重天。
世間漸漸變得不同。
上古的神姑且不論,他們如今多數已經隨著時間而消亡,或者隱居起來,輕易不會過問世間事。
而天庭的那些神仙,除了真正的上古大神,有許多都是從人間飛升而來的,他們的法力道行,歸根結底,是來自於自身的德行,與人間供奉的香火,還有普通民眾們對神的敬重與信仰。
人間,在支撐著天庭。
天壓製地,地服從天,這些上古以來的天道倫理,到了如今,已經大有不同。
淨玄大師看著顧嬌,他有一種奇異的感覺,這位娘子,比起十年前,似乎更為通透了,世人常說,達人知命,是指通達事理之人安於現狀,這位顧娘子,卻並非如此。
她更通透了,通透,卻不安於現狀。
淨玄能從她的那雙黑金異瞳中,看到躍動的光,如金似火,如朝陽般燦爛。
“顧娘子,貧僧覺得,天庭與人間,講究的是一個平衡。”
“平衡?”
這想法,與顧嬌不謀而合。
“所謂陰陽調和,因果相承,都是源自天地間的平衡。自然,這是貧僧一家之言,娘子一聽也罷了。”
淨玄說完,又往前走了幾步,問道:“那華廣養小鬼的地方,娘子可帶我去看一看。”
“好。”
淨玄大師不再繼續這個話題,顧嬌便也不談。
今日大師已經說了太多,再說,便要破戒了。
許多事情,其實不在言語之中。
顧嬌深知這一點,修行之人,重在感悟,一點一滴,其實都在雙眼看過的景,腳下走過的路,吃下的每一口食物,喝下的每一滴水中。
淨玄大師的一句話,也許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參透其意。
顧嬌並不介意,她隻覺得欣喜。
……
從大華寺迴去,淨玄大師暫時先住在皇城之中,而顧嬌則帶著兩個小丫頭迴了萬福坊。
累了一天,早早用了飯便休息了。
到了晚間,顧嬌獨自一人,閉上雙眼。
睡意漸漸襲來。
房中點了一支蠟燭,燭火飄搖,在房中投下一道淡淡的影子。
燭火忽明忽暗,影子也忽大忽小,漸漸,那道影子化作了一名女子的身形,片刻後,從影子中,伸出一隻手來。
顧嬌睜開眼睛,看著一名女子從牆上走下。
她穿著一身八卦道袍,頭戴魚尾金冠,膚白勝雪,烏發如鴉,容貌豔麗嬌媚,如春日裏廊下盛放的紫紅芍藥。
“害我徒兒的人,就是你嗎?”
她冷眼看著顧嬌,咬牙切齒的問道。
顧嬌仍坐在臥榻之上,但她眼中看到的景象,已經與未入睡之前,大有不同了。
自己與這女子之外的一切,都隱入黑暗之中,再也看不分明。偏偏房中的燭光明亮,能將女子身影照得纖毫畢現,連她臉上的傲慢與冰冷殺意,都那般直白清晰。
這女子道行極高,在顧嬌的夢中,不請自來。
“你的徒兒,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