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城的戰火越燃越烈,那慘烈的戰報如同一波波洶湧的惡浪,無情地衝擊著南宋朝廷所在的臨安城。


    原本繁華熱鬧、歌舞升平的臨安,此刻被一片愁雲慘霧所籠罩,大街小巷彌漫著令人窒息的恐慌氣息。


    皇宮之內,氣氛凝重得仿若實質,每一寸空氣都似乎承載著無盡的憂慮與不安。


    太皇太後謝氏端坐在簾後,她麵容憔悴,眼神中滿是疲憊與驚恐。皇帝趙顯則坐在龍椅上,身體微微顫抖,雙手緊緊地抓著扶手,指節泛白。


    朝堂之上,眾大臣們低垂著頭,個個噤若寒蟬,整個大殿寂靜得隻能聽到眾人急促的唿吸聲。


    終於,太皇太後謝氏打破了這令人毛骨悚然的沉默,她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


    “諸位愛卿,襄陽戰事吃緊,如今蒙古大軍兵鋒正盛,已對我大宋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脅。事已至此,眾卿家可有良策?”


    話語落下,大殿內依然是死一般的寂靜。


    許久之後,主和派的代表、禮部尚書留夢炎緩緩出列,他微微彎著腰,臉上堆滿了諂媚與惶恐:


    “太皇太後,陛下,臣以為,蒙古軍來勢洶洶,其兵力之強,我軍實難與之抗衡。為今之計,唯有與蒙古求和,許以割地賠款,或許方能平息其怒火,保我大宋一時之安寧。”


    此語一出,朝堂上頓時響起了一陣輕微的議論聲。一些大臣紛紛點頭,表示讚同留夢炎的觀點。


    “留大人所言甚是。如今襄陽城危在旦夕,一旦城破,蒙古大軍必將長驅直入,直逼臨安。若此時求和,或可避免生靈塗炭啊。”


    “是啊,我大宋多年來與蒙古交戰,屢戰屢敗,如今已到了生死存亡之關頭,切不可再意氣用事。”


    然而,陸秀夫聞聽此言,不禁怒目圓睜,他挺身而出,義正言辭地說道:


    “留大人,你這是賣國求榮之舉!割地賠款,隻會讓蒙古人得寸進尺,我大宋的江山豈容如此輕易地拱手相讓?”


    張世傑也抱拳上前,大聲道:“陛下,太皇太後,臣等願率將士們拚死抵抗。我大宋軍民眾多,隻要上下一心,定能與蒙古人決一死戰。雖死猶榮,好過屈膝求和,淪為亡國之奴!”


    主戰派的大臣們紛紛響應,一時間,朝堂上形成了兩派對立的局麵,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陸大人,你莫要空口白話。如今蒙古鐵騎橫掃天下,我大宋軍隊豈是其對手?若一味抵抗,隻會讓更多的百姓死於戰火之中。”留夢炎漲紅了臉,反駁道。


    “留大人,你身為大宋臣子,卻如此怯懦,實乃恥辱!我等食君之祿,自當忠君之事,為保衛大宋江山,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陸秀夫毫不退縮,言辭愈發激烈。


    皇帝趙顯看著朝堂上爭吵得麵紅耳赤的大臣們,心中愈發慌亂。他既害怕蒙古大軍的強大,又不忍割地賠款,辱沒祖宗。一時間,竟不知所措,隻能無助地望著太皇太後謝氏。


    太皇太後謝氏眉頭緊鎖,內心陷入了極度的糾結之中。她深知求和乃是下策,但又擔心若繼續抵抗,會導致南宋徹底滅亡。


    猶豫再三,她緩緩說道:“此事關係重大,容本宮與陛下再仔細商議。眾卿家先退下吧。”


    大臣們紛紛行禮,退出朝堂。但這場爭論並未就此平息,反而在朝堂內外引發了更為激烈的討論。


    臨安城中的百姓們聽聞朝廷有意求和,頓時群情激憤。大街小巷裏,人們紛紛聚集在一起,議論紛紛。


    “朝廷怎能如此軟弱?難道要我們都成為蒙古人的奴隸嗎?”一位老者憤怒地捶打著拐杖。


    “我們要抵抗!寧死不屈!”一群年輕人揮舞著拳頭,高唿著口號。


    而在一些富貴人家的府邸中,主和派與主戰派的支持者們也在激烈地辯論著。


    “你們這些主戰派,不過是為了一己之名,不顧全城百姓的死活。求和才是明智之舉。”一位富商對著主戰派的友人說道。


    “你這貪生怕死之徒!若人人都像你這般,大宋早就亡了!”友人憤怒地反駁道。


    隨著爭論的不斷升級,臨安城的局勢愈發混亂。物價飛漲,糧食短缺,許多百姓開始紛紛逃離臨安,尋找安全的避難之所。城中的治安也逐漸惡化,盜賊橫行,人心惶惶。


    與此同時,蒙古軍隊在伯顏的率領下,繼續對襄陽城展開猛烈的進攻。襄陽城的軍民們在呂文煥的指揮下,拚死抵抗,但由於長期被圍困,城中的物資越來越匱乏,傷亡也越來越慘重。


    呂文煥多次派人向朝廷求援,但都如石沉大海,音信全無。他深知,朝廷內部的紛爭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援軍的派遣。在絕望與無奈之中,他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襄陽城的防線一步步被蒙古軍隊攻破,心中充滿了對朝廷的失望與憤怒。


    而臨安城,在蒙古軍隊的威脅和朝廷內部的紛爭雙重壓力下,已經陷入了絕境。這座曾經繁華的都城,如今如同風雨中的一葉扁舟,隨時都有可能被洶湧的波濤所吞沒。


    朝堂上的爭論無疾而終,太皇太後謝氏與皇帝趙顯雖未明確表態,但求和之意已在二人心中悄然滋生。而此時的襄陽城,在蒙古軍隊的猛烈攻擊下,已然搖搖欲墜。


    呂文煥望著城外如潮水般湧來的蒙古大軍,心中滿是悲憤與絕望。他深知,襄陽城的淪陷隻是時間問題,而朝廷的援軍卻遲遲未到。


    城內的守軍經過多日的激戰,早已疲憊不堪,糧草也所剩無幾。但即便如此,將士們依舊沒有放棄抵抗,他們憑借著對家園的熱愛和對大宋的忠誠,堅守著每一寸城牆。


    與此同時,臨安城的局勢愈發混亂。主和派與主戰派的鬥爭逐漸白熱化,兩派官員在街頭巷尾相互攻訐,甚至大打出手。


    百姓們人心惶惶,對朝廷的信任也逐漸瓦解。物價飛漲,糧食短缺的問題愈發嚴重,許多人餓死街頭,而富人們則趁機囤積居奇,大發國難財。


    在這種混亂的局麵下,一些江湖義士和愛國誌士紛紛挺身而出。他們組織起一支支義軍,準備前往襄陽城支援。


    其中,以武林高手楊成為首的一支義軍最為引人注目。楊成曾在襄陽城與蒙古軍隊有過多次交鋒,對蒙古人的戰術了如指掌。他帶領著義軍日夜兼程,一路上不斷招募誌同道合的人加入,隊伍逐漸壯大。


    而在蒙古軍隊的大營中,伯顏望著襄陽城,心中也充滿了憂慮。


    雖然襄陽城已被圍困多日,但城中軍民的頑強抵抗還是出乎了他的意料。他深知,若不能盡快攻下襄陽城,一旦南宋朝廷的援軍趕到,戰局將對蒙古軍隊極為不利。


    於是,他下令加大攻城力度,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拿下襄陽。


    蒙古軍隊的攻勢愈發猛烈,他們使用了投石車、雲梯等各種攻城器械,對襄陽城展開了全方位的攻擊。襄陽城的城牆在蒙古軍隊的猛烈撞擊下,出現了多處裂縫和缺口。


    守軍們則用石塊、滾木等物奮力抵抗,一次次擊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守軍的傷亡越來越大,形勢愈發危急。


    在這關鍵時刻,楊成率領的義軍終於趕到了襄陽城。他們的到來,極大地鼓舞了城中軍民的士氣。


    楊成憑借著高強的武功,在城牆上與蒙古士兵展開了殊死搏鬥。他的劍法如電,所到之處,蒙古士兵紛紛倒下。在他的帶領下,守軍們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擊,暫時穩住了戰局。


    然而,蒙古軍隊的數量實在太多,他們不斷地發起衝鋒,絲毫沒有退縮之意。襄陽城的守軍在經過長時間的戰鬥後,體力已經嚴重透支。


    楊成深知,若繼續這樣下去,襄陽城遲早會被攻破。於是,他決定冒險出城,襲擊蒙古軍隊的後方。


    在一個深夜,楊成帶領著一支精銳部隊,悄悄地打開城門,向蒙古軍隊的大營殺去。


    他們如鬼魅一般,在蒙古軍隊的營中穿梭自如,四處放火。蒙古軍隊頓時大亂,伯顏連忙調集兵力圍剿楊成等人。


    楊成憑借著高超的武藝和過人的智慧,帶領著部隊在蒙古軍隊的包圍中殺出了一條血路,成功返迴襄陽城。


    這次夜襲,雖然沒有給蒙古軍隊造成太大的損失,但卻打亂了他們的攻城計劃,為襄陽城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


    城內的軍民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歡唿聲震天動地。他們對楊成等人充滿了感激和敬佩之情,視他們為襄陽城的救星。


    而在臨安城,太皇太後謝氏和皇帝趙顯在得知楊成等人的義舉後,也深受觸動。他們開始重新審視求和與抵抗的利弊,心中的天平逐漸向抵抗傾斜。


    主戰派的大臣們趁機再次進諫,請求朝廷派遣援軍支援襄陽城。在眾人的勸說下,太皇太後謝氏終於下定決心,任命張世傑為統帥,率領大軍前往襄陽城救援。


    張世傑接到命令後,立即整頓兵馬,準備出征。他深知此次救援任務的艱巨性,但他毫不退縮,心中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


    在出發前,他向將士們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諸位將士,襄陽城是我大宋的咽喉要地,如今正遭受蒙古人的圍攻。我們身為大宋的軍人,肩負著保衛國家的重任。此次出征,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解救襄陽城之圍,讓蒙古人知道我大宋軍民的厲害!”


    隨著張世傑率領的援軍緩緩出城,臨安城的百姓們紛紛湧上街頭,為他們送行。


    人們眼中充滿了期待和希望,他們相信,在張世傑的帶領下,援軍一定能夠成功解救襄陽城,挽救大宋的危局。


    而此時的襄陽城,依然在蒙古軍隊的重重包圍之中。


    但經過楊成等人的鼓舞和城內軍民的頑強抵抗,城牆上的守軍們士氣高昂,他們堅信,隻要堅持下去,援軍一定會到來,襄陽城一定能夠守住。


    在這黎明前的黑暗中,襄陽城的軍民們與蒙古軍隊展開了最後的生死較量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俠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炎代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炎代碼並收藏大宋俠士最新章節